昆仑玉虚 昆仑玉虚
关注数: 0 粉丝数: 240 发帖数: 5,459 关注贴吧数: 10
姓氏研究方兴未艾 姓氏研究方兴未艾(编辑: 2007.03.18)2007-03-23 14:11 本报3月17日讯 (记者刘磊 李璐 实习生潘登) 本报连续刊登的“姓氏故事”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极大兴趣。记者从临沂市政府史志办公室了解到,我市已于2003年成立了“望族文化研究会”,前期以研究临沂望族文化为主,今后的研究则将普及开来。 市政府史志办公室总编辑、市“望族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赵丹峰介绍说,姓氏寻根作为以姓氏为纽带所进行的文化寻源活动,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各地和姓氏研究专家学者们的关注。中国许多地方和学术界把寻根活动当成姓氏文化资源,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带动了姓氏文化研究的繁荣。“中国的姓氏以其特殊的血缘文化,记录了中国人五千年父系社会的进化史。由于姓氏寻根所寻觅的是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文化之根,由此带来的姓氏文化研究的繁荣,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繁荣地方经济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赵丹峰说,而历史人文资源丰厚的临沂,也已经开始这方面的研究。 赵丹峰告诉记者,临沂古称琅琊郡,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有六大望族。据乐史编纂的《太平寰宇记》卷二十《沂州篇》中记:琅琊郡六姓,王、颜、诸葛、惠、畅、符。王羲之、诸葛亮、颜真卿即是望族中最有名的代表人物,但真正起源于临沂的姓氏则是“蒙、曾、徐、符、诸葛”这五大姓。他介绍说,“望族”亦称“郡望”,指在一郡内受官民所景望的豪门大族。“研究望族文化,可以吸引海外华侨到我们临沂来寻根,继而吸引他们来投资兴业,振兴临沂的经济。所以说,研究望族文化的潜力是无穷的。”
【连载】泉州姓氏堂号-----雷 泉州姓氏堂号(雷) 雷氏的姓氏来源,宋人邓名世有云:雷氏“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以国为氏,后单姓雷”。由此可知,雷姓与方姓同出一源,都是方雷氏的后裔。相传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今河南中北部的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 相传黄帝有大臣雷公,精通医术,曾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素问•著至教书论》说:“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殷纣王有宠臣雷开。可见雷氏是古老的姓氏。 在晋以前,雷氏已分布于南方的安徽、江西、四川、湖北等省。南北朝至五代期间,雷氏的聚居地在南北方都有发展。宋代时,雷氏分布更为广泛,今福建、广西、湖南、广东、山西等省均有雷氏人居住。雷姓最多的地方,根据《姓纂》的记载,是冯翊和豫章二地。冯翊,就是现在陕西大荔;豫章,则是现在的江西南昌。 雷姓是汉族大姓之一。但是,并非只在汉族中有雷氏,许多少数民族中也有雷氏。其中,居住在青海、甘肃一带的雷氏,就有许多是羌族人。如十六国时前秦大司马雷弱儿就是南安(今甘肃陇西)羌族人。迁徙至原楚国境内的雷氏,东汉时有雷迁,被称为南郡“山蛮”。迁徙至江南、岭南的雷氏,一部分融人苗、瑶、彝、侗、畲、壮、黎、布依等族。瑶族雷氏在广西、湖南、广东一带分布相当广泛,例如广西的临桂、灵川,湖南的城步、广东的博罗、海丰、云浮等县都有瑶族雷氏居民。 少数民族对雷氏来源又各有不同说法,例如流传于畲族中的传说是:上古高辛帝时,檠瓠以战功被招为驸马,他与公主生有三子一女,长子被赐姓盘名自能,次子被赐姓蓝名光辉,三子被赐姓雷名巨佑,招赘女婿姓钟名志深。按此说,雷氏是受赐得姓。 雷氏郡望为冯翊、豫章,随着派衍范围不断扩大,不同地域的雷姓支派,又往往以迁徙的发祥地立为本支派的堂号。例如,分布于泉州鲤城区西隅和南安码头一带的雷姓,称“城山衍派”。豫章雷焕第二十三世孙雷鸾于唐末天复年间由四川迁徙人闽卜居建安璜溪(今建瓯房道),其后裔英才辈出,成为当地望族,雷鸾第十九世孙雷机仕元,其后裔有一支落籍泉州,明初又从泉州徙到南安城山,雷姓定居城山以后,繁衍日炽,成为当地一大族姓,遂以“城山”为本支派堂号。 雷姓有“学精易理;忠播睢阳”的郡望佳话。 “学精易理”,指的是元代建安人学者雷德润及其子雷机、雷共、雷杭俱精于《易》理,史称“雷门易”。南安城山雷氏宗祠有一方“理学名宦”匾额,乃为赞颂本支派始祖雷机而立。“忠播睢阳”,指的是唐代雷万春因与张巡并力死守睢阳,而备受后人尊敬。雷万春是张巡的偏将,强毅用命,安禄山之变,令狐潮围攻睢阳,他站在城上督战,敌军向他连发了六箭,而他面不改色,一动也不动,使敌军怀疑他是一个木刻的。令孤潮禁不住赞美张巡说:“向见雷将军已知足下军令矣!,,最后,这位连敌人都赞美的勇将,终于与张巡同时死难,英名传流千古。 宋代有个勇士叫雷三益,清流人。景炎初,文天祥人汀,开府集兵,三益同丙、万、庚三子应召,父子英烈,皆没于军 雷机,字子枢,建安人,元延{;占五年(1318年)进士。授古田丞,历调兴化尹、惠安尹、延平推官,升湖广提举,又升江西副使。惠安县任上,振兴学政,以礼让化俗,治行为诸邑最。迨还,民立祠树碑。改汀州总管府推官,乞休归,升翰林院待制阶朝散大夫。所著有《龙津》《龙山》《鄞川》《环中》《黄鹤矶》《梅易斋》《碧玉环》七稿。机与弟棋、杭俱以《易》名于时。祀泉州府学名宦祠。雷机有三子,长炜,次燧,三灿,俱以功名出仕。史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朱元璋新制御祭文,遣翰林院编修雷燧到九嶷山祭舜。雷燧之子填,明进士,授给事中。永乐二年(1404年),雷填被派遣巡抚广西。雷灿次子雷政落籍泉州,今南安城山和晋江内坑雷氏即其后裔。
【连载】泉州姓氏堂号-----何 泉州姓氏堂号(何) 中国的何姓大部分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才出现的,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姓纂》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这说明何氏得姓是十分偶然的。发源地在江淮流域,韩与何的发音十分接近,韩姓后代怀着亡国之痛,也就将错就错,从此以何为姓了。 又据《海阳水木记》载:“何姓初祖名城,为韩麓王支子。韩王安时,以祖尊励且贤,命为公族大夫。尝与韩非同秉国政,谏韩王安勿朝秦,弗听。祖乃退隐韩原,及韩王安被秦所虏,国破家亡,城与妻姜氏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后始皇出游至博浪沙间,为人所击,大索不得,疑是六国公子所为,乃下令潜访六国,欲尽屠害之,秦吏循令遗胥,密遍诘居人姓氏,胥登祖舟问姓,祖未知秦胥,适天寒,因戏指水以应日: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也。韩寒同音,实非有所隐也。胥不悟曰:是河姓耶?祖漫应之,氏必从人,岂从水耶!胥乃籍何而去。祖后乃知秦令,大骇而叹日:岂非天启,吾家幸免于刀斧者,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定籍庐江,力耕致富,讲礼睦邻,庐人重之。城公姜妣皆寿百龄,卒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世称何坟岗,至宋犹存。” 北宋崇宁间进士李光,官太常博士,为一代大儒。曾经游览何姓始祖卒葬地,并题诗云:“何坟岗上草幽青,七国仂峦尚可惊.姬裔未应灰灼火,吕蛆好怪误疑冰。川I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年归鹤鸣。杯土不随函谷变,骊山徒自发崇陵。” 明朝高士何不偕《不去庐集》中载有何氏初祖诗一首,句云:“扁舟来往织溪津,一字荒唐已避秦;翻觉桃源人更拙,举家何用绝交亲。” 以上所述均可作为何氏得姓始祖源起于安徽庐江的佐证。庐江是何氏始祖发祥地,所以自来即以庐江为堂号。 关于何姓起源、在客家何氏宗亲中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认为何氏的得姓始祖为韩庶。韩庶因避父仇,在奔逃时,遇有盘诘,仓皇惊答,缘韩何音近,讹韩为何,遂以何为姓。这种说法来源于《安徽省宿松县何姓受姓源流考》。韩庶,字自修,其父信公,汉惠帝四年(前191年)举孝廉,后被封为县令,文帝时升车骑都尉,后为河东太守;祖父胜公,早逝;曾祖父隆公与高祖父允公,隐匿民间,允公即为战国时代韩国最后一个国王韩王安之子。按此说法何氏受姓要比指河为姓的韩整王支子韩城迟上百年。有许多学者认为,事实上何氏受姓要比汉文帝时早得多,而在《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的姓始一章中,述及韩王安在位九年,国灭于秦,而韩亡,项梁立安之子横阳君为韩王,从张良计也,既而为羽所灭,成之弟允,惧祸及,遁迹闾巷,因手有何字纹,遂改姓为何,何之受姓自此始。故安徽潜山旧谱以公为始祖。以上这些说法是否正确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不过所有这些说法有一共同点,即何姓是由韩姓转变而来的。 何氏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望族就出在庐江(安徽庐江)、东海(山东郯城)、陈郡(河南淮阳)三个地方,故何氏宗祠有“东海家声远,庐江世泽长”之联语。 综上述,何姓是由韩姓分出来的。其祖先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文王,也就是轩辕黄帝的后裔。所以许多何氏族谱里写有“远溯吾宗,本支于黄帝,源流于姬周,派衍于韩原。” 相传何氏人闽最早在汉武帝时。江西九江何氏兄弟九人,因知其父参与淮南王阴谋叛乱,故偕逃入闽,居于仙游九鲤湖飞升,世人称为九仙祖。泉州城郊马甲双髻山有专庙奉祀,又称大仙公。另据福建文献记载,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平定闽越,后因闽地险而多阻,闽人剽悍数反,诏军吏将其民徙外江淮间,久旷其地。由此可见,福建当时地僻人稀,故上述何氏入闽传说有待考证。 何姓人入闽见于记载的有: 《闽省何氏大宗谱》记载:先祖何雄于汉末入闽,拒孙策战死,子孙皆留于闽。 《邵武何氏族谱》记载:其先祖光州固始人,东晋末避乱入闽,居邵武小溪(今邵武东区七台)。
【连载】泉州姓氏堂号-----辜 泉州姓氏堂号(辜) 辜氏一族乃“罕见姓,但分布很广”。追溯本源,辜氏始祖系殷商之忠臣比干。比干之子林坚,传至六十四世林禄,居下邳。东晋建武元年(317年),以散骑常侍之职,随东晋元帝南征。太宁元年(325年),累功迁晋安太守(晋安为闽前身,治所在今福州,辖闽东、中、西、南全境)。林禄在职三十余年,迁全家人闽定居晋安,卒追封晋安郡王,墓葬惠安涂岭九龙岗。林禄为福建林氏始祖。 林禄十五世孙林正,字达中,居莆阳(莆田),登唐贞观八年(634年)进士,授江西观察使,任中除苛政、受诬罪弹劾入狱。唐太宗闻其忠贤,释之,且嘉其忠诚为政、有辛苦为王事之德,于是以上古下辛二字合义,赐姓辜(又说太宗嘉许林正忠君、勤政、爱民,有上古高辛氏之德。)林正为辜氏受姓始祖,迄今1300多年。 辜氏各支族多以“晋安”为堂号,“嘉德”为祠名。 辜氏受姓始祖正之子名端,字从厚,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明经擢第,授礼部侍郎。端有二子,名源、澜,俱登唐开元进士。源官居内校文博士,迁洪州刺史,后入朝,遭李林甫忌,不仕而退居晋安,择居南安,卒追封丞相,钦葬南安芦溪,子孙在此繁衍,为南安辜氏之始祖。澜官雍邱令,其子名逞,人闽择居漳州磁窑,为漳州辜氏之始祖。 源之子名桓,字凤祥,唐大历进士,官谏议大夫,后告退入闽,居泉南而终,追封邾使,墓葬银同(同安称银城)白礁之文圃山,该山因此而名辜山。桓为同安辜氏之始祖。 桓有子五人,孙辈九鹏、九凤、九宵等六人,皆中进士,时称六进士,家族贵盛。其后人或居南安,或归莆阳,或居白礁,或以官而迁居外省,江西最多,广东居次。桓在白礁的后人,传至唐兴元元年(784年)分为四房。二房十九世志明,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迁居泉州市区打锡巷。三房二十世祖兴,元至正十年(1351年)迁居永春岵岭,后迁桃源儒林。祖兴尊其父光保为一世,自称二世,为永春儒林辜氏之始祖。 明末崇祯元年(1628年),居泉州市区打锡巷志明之九世孙旺,迁居惠安东园泽埔村,建辜氏宗祠,尊唐代受姓正为始祖,自称三十三世。旺是惠安辜氏开基祖。永春、泉州市区、惠安之辜氏,都是从白礁过居繁衍的。旺的子孙在洋埔村繁衍三房,后二房兄弟分别迁居于惠安东园长新村和东岭黄坑村。三房六世邦变,于清乾隆年间迁居惠安螺阳上坂村。乾隆末年,邦变三子宗,携子迁台湾鹿港谋生。
【连载】泉州姓氏堂号-----傅 泉州姓氏堂号(傅) “版筑传芳”是傅氏的族望。版筑是建筑劳动的雅称,版就是墙模的夹版,筑是用桩把土夯实。这种版筑二具是傅氏的始祖傅说发明的。傅说由一个平民成为商代高宗的宰相,是历史上贤宰相的典型,所以傅氏后人以此为荣,世代传其芳馨。 黄帝有一长孙,掌管农业生产,所以史官称他为大田氏。大田氏居住在傅险地方,傅险又名傅岩,是古代虞的属地,即今山西平陆。大田氏裔孙名说,商高宗时隐居在这个地方,就以地为姓叫傅说。他聪明智慧,很关心百姓的生活和劳动。百姓则称他为圣人,并称他隐居的地方为“圣人窟”。有一条沙涧水,从虞山流出,东南流经傅岩,从傅说隐居的山洞前经过。涧水冲坏道路,百姓们用沙土堆堤拦水,白天堆,晚上又流失,劳多而功少。傅说为设计一种工具,用木板作框模,填石土其中,用桩筑实,很容易就把堤筑好了。堤成,水归涧顺流,道路通行,行人颂声载道。 当时,商代小乙帝死后,儿子武丁继位,称为高宗。武丁想复兴商朝,多方查访有道德才干的辅相,可是查访了三年仍然没有找到理想之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据传一个夜晚,武丁在梦中找到了一个名叫说的圣人。醒来后,他高兴万分,就以梦中所见圣人的模样,在群臣中比照,可是没有一人像梦中人的模样。于是,武丁叫人按梦中所见画成图像,派人四出查寻,终于在傅险筑堤的劳动者中找到傅说,武丁便命傅说为辅相。高宗果然成为商朝中兴圣君;傅说也成为一代贤宰相。 傅氏立姓开族到现在已经三千多年,繁衍一百一十多世。在唐代以前,主要分支有北地灵州(今甘肃省东部)和清河(今山东、河北部分县、市),所以有灵州衍派和清河衍派之 分。自汉代至唐代,人文鼎盛,文武联辉,如汉代阳陵侯傅宽、义阳侯傅介子、兰台令史傅毅、大司马高武侯傅喜,晋代尚书傅嘏、司隶校尉傅玄、尚书傅咸,南朝宋尚书令傅亮,唐代太史令傅奕、鸾台侍御傅艺等都彪炳史册。唐广明年间,有威武军节度招讨使傅实带兵入闽,因功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他所传的子孙便以银青为族望,称为银青衍派。 傅实入闽后,定居泉州,建第于凤山南麓、东湖北畔。王潮人闽,全闽震动,傅实听从方外之交妙应禅师的指点,将宅第改为护安功德院(以后敕赐镇国东禅寺),另择地于丰州之周井堡(今桃源)建新第,并娶紫云黄守恭五世孙女为夫人(晋封咸宁郡正一品夫人)。傅实有子八人,分居于晋江安海傅林(后迁内砦),南安桃源,晋江瑶湖、祥芝,仙游罗峰,长泰,连江后溪,漳州白蕉湖,江西建昌军。子孙繁衍,枝繁叶茂。 银青衍派从唐至清登进士者有141名(其中武进士9名)。其中有唐会昌进士第二名傅笋,宋兄弟同榜进士傅伯成、傅伯寿,明三世进士傅凯、傅浚、傅楫,会元傅夏器,清状元傅以渐(寄籍山东)等。 以“版筑传芳”为族望的还有赖姓,原因是傅、赖都是傅说的子孙。傅说的十世孙迁居于颍水之上的赖地,大众美称他为叔颍。商末政治腐败,他不愿出来做官,却常常为当地百姓解除困厄,百姓很爱戴他。后来,周武王伐纣,分封诸侯,就请叔颍出来治理赖地,称赖侯,子孙遂以赖为姓。因此有傅赖同宗之说。
【连载】泉州姓氏堂号-----方 泉州姓氏堂号(方) 据汉、唐编撰的《风俗通》、《元和姓纂》等有关姓氏辞书谱志记载,方氏主要源自两支:一支为炎帝神农的后裔方雷氏,一支为周代卿士方叔。 相传数千年前,为帝和黄帝两个部族在现今河北进行“阪泉之战”后,合并成华夏族。不久,华夏族同九黎族首领蚩尤在阪泉一的涿鹿一带开战,获得全胜。而炎帝第八代孙榆罔之子雷,战功卓著,华夏族首领贡帝遂将河南嵩山附近的方山封赠与他,方雷氏因此而得名。此后世代子孙以地为姓称为方氏。 另一祖先方叔,系周宣王之大臣。时有南方诸侯荆国背叛周王朝,方叔奉命率兵车在千平定荆蛮,捍卫了周朝。周朝系黄帝裔孙所立,姓姬。方叔与周宣王同宗,亦姓姬,名寰,字方叔(另有资料云,方叔为炎帝神农氏后代)。世代子孙以字为姓,遂称方氏。 多数谱志认为,方畦氏和方叔都是方姓始祖。方氏列祖名宦俱著于夏、商、周三代,显于河洛间,故堂号称“河南堂”。 方姓先人长期生活于河南一带。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夺刘氏皇权,天下大乱。当时担任司马汝南府尹的方绂,为逃避战祸,举家迁至安徽歙县东乡。于是方绂成为江南方姓始祖。 方绂的儿子方雄,官拜司马,有三个儿子:方侪,封关内侯,南阳太守;方储,任太常卿兼洛阳令,封黟县侯;方俨,任大都督。 方储有在个儿子:赞之、观之、弘之。赞之后代散居今浙江的建德、衢州、金华、绍兴等地;观之子孙迁居福建莆田,江西波阳、上饶、九江,安徽滁州等地;弘之后裔居住在安徽歙县、宣城、贵池,浙江嘉兴、湖州,江苏常州等地。 据《福建通志》记载,方叔达在隋代任闽州长史,后来就地落籍,其后代先后迁居仙游洋大房、莆田县城和庄边等地。 闽南方姓,其始祖方伯虞(字子重),是方纵横驰骋儿子方俨的后代。方伯虞原籍河南固始县,唐代高宗间随陈政将军入闽,乔居于南靖县西城可塘。子孙派居龙海市崇福、碧浦,漳浦县长桥,云霄县阳霞,以及诏安、东山和海外各地,其中仅云霄县就有5万多人。 “六桂方氏”,系福建省方氏旺族。他们尊方叔(与周宣王时的方叔不是同一人)为一世祖,方叔是方绂后人方观之的支脉。方叔为都督府长史,从安徽歙县迁居中河南固始。其子殷符官授威王府咨议,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殷符有七个儿子,第三子方廷范在唐大顺二年(891年)登进士,先后当过浙江安固(今瑞安)县尉和福建长溪、古田和长乐三县县令,受赠金柴油光禄大夫。方廷范定居于莆田刺桐巷。生有六个儿子,分别为仁逸、仁岳、仁逊、仁载、仁远,个个荣登进士,封官受禄,因此世称“金紫六桂方氏”。其后代除留居莆田发展之外,已遍布全省各地。泉州的方姓正是从莆田迁移过来的。
【连载】泉州姓氏堂号-----戴 泉州姓氏堂号(戴) 戴氏姓源,主要有三: 一是出自子姓。商朝王族为子姓。史载于伯是商的始祖,唐尧时为火正,封于商丘。于伯的第十三世孙即商汤。商汤的十六世孙,商朝末代君主帝辛(纣)之庶兄是微子启。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封给微子启,建立宋国,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微子启去世,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以后世代相传。公元前799年,至宋惠公元孙,也就是微仲衍的八世孙宋戴公捞,被周宣王封为周士卿大夫,成为宋国第11位国君,在位34年,于公元前766年去世。因戴捞公在位时仁信爱民,德高望重,深受百姓爱戴,周宣王念其有功于国,故赐谥日“戴”,封戴邑侯。其子孙以谥为姓,尊宋戴公捞为戴姓始祖。戴捞公逝世后,葬于宋国,即今商丘古城西北处。其子名司空,号武公,在位18年。孙名力,即宣公,在位19年。武公、宣公去世后,分别葬于戴捞公陵墓两侧,因三陵并峙,故名三陵台。 西汉时,汉高祖刘邦之孙梁孝王刘武,在今商丘古城,大兴土木,筑梁园300余里,当时,三陵台为梁园七台八景之一。三陵台鼎盛时期,占地770余亩,内有祠堂、牌楼、牌坊、石像生等。还有数千棵古柏,环境幽雅,风景秀丽。历经2700多年后,三陵重新修复,成为戴氏祖陵。 二是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子姓戴国也被吞并,另封姬姓族子于戴。姬姓戴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其子孙则以国为氏。公元前713年,宋人、蔡人、卫人伐戴,最后郑庄公灭了戴国。戴国灭亡后,戴国遗民就南迁到安徽当涂的戴山。 三是源出外族的改姓。周武王灭商,从奄(山东曲阜东)迁殷(今河南安阳殷墟),从此称为殷商。之后,有不少殷族便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又有改姓戴。还有东汉明帝时,有燕姓改为戴姓。清朝时,有满洲八旗戴佳氏、达尔充阿氏等民族改姓戴。 西汉宣帝时,有梁人(今商丘)戴德(字延君)与其侄戴圣(字次君)皆立为博士。戴德被称为“大戴”,戴圣被称为“小戴”。两人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等的论述,戴德编成《大 戴礼记》85篇,戴圣编《小戴礼记》49篇,即今《礼记》,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深远,是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在戴姓楹联中常用“业擅礼经,唐传易学”来誉戴德、戴圣。从此,戴氏后裔亦以“注礼”、“二礼”为堂号。戴姓子孙常在大门横批写上“注礼传芳”。 戴姓堂号还有叫“独步堂”、“避贵堂”,这是由后汉戴良而来的。戴良有高才,议论与一般人不同。他曾说:“我独步天下,谁能与我比?”举他为孝廉,请他当司空,他都不肯当, 州官、郡官强迫他做,他干脆跑到山里躲起来,故有“独步堂”及“避贵堂”之堂号。 戴氏望出谯郡(今安徽毫州)、广陵郡(今江苏扬州)、清河郡(河北清河),因此,堂号还有冠以“谯国”“广陵”、“清河”的.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