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dfmb rmdfmb
关注数: 75 粉丝数: 400 发帖数: 25,649 关注贴吧数: 17
【西哲】绝对公平 我个人对传说中的普世价值: 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的理解 是:自由最重要. 自由更有实体性、 自由是后面一切的基础 其他只是表象或补充…… 自由从中文理解可能更准确 自由就是:由于自已 感兴趣的朋友还可看我的旧贴 自由是什么! 民主是社会状态下 个体自由所形成的表象 民主即不是精英政治 也不是大多数的暴力 大多数情况她是经验,常规 习惯与妥协宽容的精神后的无奈 平等是一种纯粹形式 这种纯粹形式是一种关系 她表现为A事物的a方面 与B事物的b方面的一种 对比关系在某价值主体的判断 平等并不独立存在 她的存在是寓于 被比较的对象(如AB)之中 正是被比较对象的 "是其所是“、”由于自己" 才是我们能够比较的基础 博爱只是一个补充 而且在我看来博爱的博字 总是相对的 博之所以为"博" 是因为她有一个自私的形式 这个"自私的形式"是指: 有一个主体或概念 做为中心,她用爱向 四周辐射…… 说她有自私的形式是指 1、她源自且属于某个主体 2、她的辐射性:连光的辐射 都是速度有限的、人的博爱 这种受能力限制的俗物肯定 也是速度有限的,她的速度有限 也决定了我们的博爱至少被认识 限制在"由于自已"的自私范畴 爱是什么:是关渉、是A显现 被B感觉,是有效传递的”表达" 这都可叫广义的爱…… 为什么她们的基础都是自由呢 简单想也许更直接: 就是"由于她们自己是其所是“ 也就是说:自由是她们的基础 而且她们本身也是自由的…… 楼下再来讨论绝对公平 ”
【西哲】解构(摘抄) 解构主义的基本假设: 语言根深蒂固的特点是其不稳定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没有什么分析方法能够宣称自身在文本阐释中是绝对权威;阐释是种自由放任的活动,更接近游戏而不是通常所理解的分析。 解构听起来很油滑,在文化争论中处于边缘位置,它严肃的一面在于对权威的怀疑,他是一种彻底的哲学怀疑论,它关心的是什么行不通,而不是什么行得通。 解构主义抛弃概念,强调“延异”:差异与延宕的双关语,这个意思只有在文字中才能区分其具体含义,(事物或语言的)意义总是即被差异化同时又被延宕,在书写与对话中延异随处可见,语言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是交流的稳定媒介。 “划掉”也是解构常用的方法,德里达总是用划掉的方法来使用一个词语的,批评界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智力上的欺骗,德里达的对手要遵守规则,而他自己却不受同样规则的约束(词的固定含义)。 德里达对“在场的形而上学”的反抗:这种观念认为,意义可以被使用者完全的掌握,当我们在言说和书写时,词语的意义也在我们的意识中出现,在场;他们可以以一种非常纯粹的形式传达给别人。德里达认为这只是一种幻象而已。只是所谓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交流永远有鸿沟,在任一点上意义都不会完整的呈现和在场。相反应该把意义看做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词语在使用中,它总是与自身有所差别,同时从任何意义的实现处延宕开来。 德里达的语言观的一个后果是:对话与书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修辞好语言游戏。因此哲学并不比譬如说文学拥有更多的真理,哲学和文学一样也要受到意义迁延的影响。所有的书写都带有延异运作的痕迹,任何人不能声称比其他任何人有更高的权威性。
什么是自由? 自由是哲学永恒的话题…… 但到底什么是自由? 我觉得大家的讨论都很狭隘 还是要回到休谟的伟大著作___人性论。 (有人认为西哲自休谟开始全面超越东哲、我认为是中肯的) 休谟在人性论中讨论了在人的认识形成中的几种关系:相似性、时空邻接性、因果性 如果我们把时空邻接性看作”时空相似性"、把因果性看作相似的特例一一相等(只有完全相等我们才能说这个因果关系是严密的) 那么三种关系可以归纳为一种关系一一相似性关系,不难理解:正如休谟指出的:人们能认识到事物的相似性是人们把不同事物比较的结果,也就是说”比较"是人类认识形成的原因 不难理解:正是自由的比较(这里的自由是指比较的任意性、还包括任意抽象后的任意比对) 同样的我们认识的”识"指的就是这种比较后的相似性、而我们所说的”感觉的感"就是指事物的可感性一一即存在性 也就是说:自由的比较和比较事物的任意方面是人类形成认识的基础、即自由在认识论之前 也就是说:我们无法怀疑自由、是自由形成了我们的怀疑、是自由形成了我们的认识 也就是说:我们不但是绝对自由的,而且哲学只讨论这种绝对自由 所以说德国近代哲学所讨论的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根夲就是狭隘的胡说八道…… 我们都被他们带到沟里去了……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