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葱岁月8868 青葱岁月8868
关注数: 35 粉丝数: 352 发帖数: 48,353 关注贴吧数: 1
【赏书记趣】小布头奇遇记 我曾写过一篇记叙童年生活的散文《找不到的故乡,回不去的童年》,文中提到我最早读到的小人书以外的儿童书籍是《小布头奇遇记》。大概经过是这样的:好像是七、八岁的时候,有一年搬家,新家是父亲单位分配的旧宿舍,上家人刚搬走,我一到新家就发现地上扔着一本发黄的残书,无头无尾,应该是上家人丢弃的。捡起来一看,书上好多插图,但是繁体字,不过这也没啥大碍,大部分字很简单,难字也有注音。书挺有意思,当时我就被吸引住了。大人忙着收拾新家,没人顾得上我,于是我就蹲在地上津津有味地翻起来。几个小时不知不觉过去了,直到家长发现以后说书太脏让丢掉,我才依依不舍地和这本奇书告别。因为无头无尾,一直不知道书名,从繁体字来推测应该是六十年代的版本。但是小布头的故事非常令人难忘。多年以后,当我知道《小布头奇遇记》这个书名以后,赶紧跑到附近的书店买了一本,发现新版有很多内容和老版不一样了,尤其遗憾的是,新增加了好几十页内容都没配插图,后来了解到是因当初负责插图的沈培已移居香港。而老版中也有些可能被认为跟不上时代的部分被删掉了。为重温最初的感受,最近在网上买到了这本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961年12月第一版,1978年3月第8次印刷的重印本,内容和60年代的老版无异,保存很好。 孙幼军(1933年5月—2015年8月6日),哈尔滨人。1955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分配到外交学院执教。1961年底,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长篇童话《小布头奇遇记》,这是中国第一部长篇低幼童话,此书出版累计册数达百万以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播放过它的故事连载,吸引了无数听众。1976年后,出版了短篇童话集《玩具店的夜》《吉吉变熊猫的故事》《怪雨伞》,中篇童话《没有风的扇子》《白妞儿和竹脑壳》,并翻译出版了巴西中篇童话《童话国的小客人》日本中篇童话《不不园》、捷克中篇童话《一只聪明的小狐狸》、苏联中篇童话《伏伦盖尔船长历险记》等。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童话《小布头奇遇记》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一等奖。1990年《小布头奇遇记》成为中国首部获得国家安徒生奖提名的作品。孙幼军被称为“一代童话大师”。 为本书插图的画家沈培(1934—), 浙江绍兴人,擅长儿童画。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历任《新少年报》、《中国少年报》美术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后去香港工作和定居。他曾负责《中国少年报》连载漫画《小虎子》专栏,还为60—80年代的很多少儿读物插图。 “小布头”的故事在没有出版前,就已经深深打动了一个相关的人群: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两位著名编辑叶至善与李庚老师特别喜欢这部作品;为了测试孩子的接受状况,叶至善先生还请上五年级的女儿小沫先读一遍,10万字的故事,小沫几乎一口气读完,还大声念出来,听来有滋有味儿;正在准备结婚的画家沈培先生也被这个故事迷住了,他以旺盛的创作激情绘制了一百七八十幅图画,用画笔创造了苹苹、小布头、小老鼠们等等一系列呼之欲出的童话形象。他们的辛勤劳动也是使这部童话获得成功的一部分。 原作者孙幼军先生已于2015年8月6日仙逝,如今这本影响了几代人的书版权在辽宁出版集团的“春风文艺出版社”手中,所以我们现在在书店里看到的新版《小布头奇遇记》都是由沈阳的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大家散文文存系列】寂寞的画廊(陈之藩 著) 《大家散文文存》是一套当代文学大家的散文作品集,近几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共41种,集结近现代一些著名作家的散文,题材新颖,是文学爱好者的首选,对于写作也大有裨益。 陈之藩(1925年6月19日——2012年2月25日),河北霸州人,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电机系学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副研究员,休斯顿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波士顿大学研究教授;原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荣誉教授。著有电机工程论文百篇,《系统导论》及《人工智慧语言》专书二册,且深具人文素养,擅长写作散文,他的散文作品带有透彻的理性,取材常由生活体验出发,融入丰富的人生阅历,风格极为突出。散文有《大学时代给胡适的信》、《蔚蓝的天》、《旅美小简》、《在春风里》、《剑河倒影》、《一星如月》、《时空之海》、《散步》、《谢天》、《失根的兰花》与《哲学家皇帝》等,散文作品入选两岸三地的中学语文课本。 《寂寞的画廊》共分五辑,内容包括:诗与诗人、留学偶记、怀人、科学的联想、观感和记游。 作为科学家,他在美国、台湾、香港育人无数;而作为散文家,其作品影响了几代台湾和香港人。曾是胡适的忘年小友,梁实秋的畅谈伙伴。一个烽火中的流亡学生,他力争上游,去了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剑桥和普林斯顿,除了科技领域的一片天,他始终在心里为文学保留着一席之地。 他说:“我屡次荒唐的,可笑又可悯的,像堂吉诃德不甘心的提起他的矛,我不甘心的提起我的笔来。我想用自己的血肉痛苦地与寂寞的砂石相摩,蚌的梦想是一团圆润的回映八荒的珠光。”圆润晶莹的篇章,现在看来仍经得起时间检验,历久弥新。 “清沏如水,在人类迷惑的丛林的一角,闪着一片幽光。”陈之藩对罗素曾下过如此的评语,这句话用在他身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大家散文文存系列】清塘荷韵(季羡林 著) 《大家散文文存》是一套当代文学大家的散文作品集,近几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共41种,集结近现代一些著名作家的散文,题材新颖,是文学爱好者的首选,对于写作也大有裨益。 《清塘荷韵》作者季羡林,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于2009年去世。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季羡林先生是散文大家。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笔下流淌的是炙热的人文情怀,充满着趣味和韵味,都值得玩味。喻之为啜香茗,齿颊留香,或比之沐惠风浴春雨贴切不过。真正的“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也。诚如此,坊间流传的季先生的散文能容甚多,有编年式、专题式、精选式……它们各有千搂。刻下奉给读者的这部《清塘荷韵》,濯去旧观,以来新意。 全书共分十辑:“寻根齐鲁”、“魂断德国”、“清华梦忆”、“燕园春秋”、“拥抱自然”、“馨爱市井”、“感悟人生”、“品味书香”、“屐印芳草”和“收藏落叶”。
【大家散文文存系列】人间草木(汪曾祺 著) 《大家散文文存》是一套当代文学大家的散文作品集,近几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共41种,集结近现代一些著名作家的散文,题材新颖,是文学爱好者的首选,对于写作也大有裨益。 当代文坛上,能同时在小说和散文两块田地里经营,且自成一家的并不多,汪曾祺先生算是其中的一个。汪曾祺先生是公认的文体家,不仅能写一手优秀的小说,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散文。汪氏散文可以称得上真正的文人散文,他的散文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少有宏大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如果说读汪氏小说我们感受到的是诗意,读汪氏散文我们享受的则是闲情逸致。本书从汪曾祺创作的大量散文中精选而成,最早的写于四十年代,大部分写于后半生,风格从华丽归于朴实,技巧臻于至境。 汪曾祺是个喜欢草木虫鱼的人。他愿意看谈草木虫鱼的文章,爱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推崇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他从法布尔的书中得知知了是个聋子,从吴其浚的书里知道古诗里的葵就是湖南、四川人现在还吃的冬苋菜,着实非常高兴。汪曾祺也爱写草木虫鱼类文章,草木虫鱼在其笔下,或考据缘由,或状写情致,无不摇曳生姿,意态旁出。这些文章,表达的是对生活的喜悦,是汪曾祺送给人间的"小温"。
【新书介绍】野草离离 《野草离离—角落中的绿色诗篇》由商务印书馆2015年8月出版。王辰著,张瑜绘,280页,印刷装帧精美。本书用中国古代博物学的眼光,以生态和文化两方面视角,对于被现代人遗忘而古时国人所熟知的不起眼的小草,重新予以诠释。作者将野草食用和名字、评价等流变结合起来,让本书具有了传统的美;此外,作者结合自身认识草类的经历以及科学分类上的故事,让本书带有都市现代的情调。可堪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便令读者随时随地发现身边的自然之美,并能够体验身边的大自然所寓含的诗情画意。作者还写了一本《桃之夭夭—花影间的曼妙旅程》,和这一本《野草离离—角落中的绿色诗篇》相映成趣。 作者是植物分类学硕士,且是国内很出色的科普作家和自然摄影师,学术基础在那,写出来的文字自然就带着那份认真和严谨。在读这本书时,能同时感受到科学的严肃和文学的情怀,身为科普作家的作者能够将这二者恰到好处地驾驭,会带来细腻、有趣和精致流畅的阅读体验。 有的读者评价说这是适合放在床头睡前翻上几页的书,带着草木芳菲入眠,醒来便可见自然的别样之美。我觉得当做一种消遣来翻阅一下也挺不错,除了那些呆板的种属分类以及拉丁文名称,这书带给你更多的是自然之美,正如作者自言,“如今我们能够见得到太多基于西方科学体系之下的科普读物,而我只是提供另一种可能性,借中国古人的眼光,去诠释身边的自然界,花草树木,鸟兽虫鱼。
飞向冥王星的人 《飞向冥王星的人》是叶永烈的一本科学幻想小说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收入了作者的7篇科学幻想小说:《欲擒故纵》、《生死未卜》、《旧友重逢》、《“大马”和“小马虎”》、《飞檐走壁的秘密》、《鲜花献给谁》、《飞向冥王星的人》,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一些未来的科学技术,如千里跟踪敌人的“电子鼻”,能使死人“说话”的“记忆再现机”,能帮助人飞檐走壁的鞋,能让损伤的器官再生的蝾蜥剂,以及把生命封存起来的“生命冷冻库”等,内容丰富,饶有趣味。本书162页,32开,插图缪印堂。缪印堂先生的插图一向具有幽默风趣、轻松随意的特点。 叶永烈先生的新浪微博上有一篇2015年7月24日的文章:“我写《飞向冥王星的人》”,文中介绍了《飞向冥王星的人》这篇小说的来龙去脉和有关趣闻。文中说: 最近,美国“新视野”号探测器近距离飞过冥王星并传回了清晰的照片和信号,这一“历史性会面”,为人类揭开了冥王星神秘的面纱。许多报道提及我在1978年发表的《飞向冥王星的人》,使我记得起这篇37年前的旧作。其中 2015年7月22日《天津日报》所载韩晓波的《冥王星的冷与热》说: 叶永烈先生有一篇科幻小说叫《飞向冥王星的人》,当时是非常轰动的,报纸、杂志争相转载,还曾经被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笔者那时还是个小学生,但因为爱好天文,所以看得也是饶有兴味。现在用批判的眼光回顾起来,《飞向冥王星的人》之所以很成功,皆因“宇宙航行”和“起死回生”是科幻的两大永恒热门主题,而这部小说巧妙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主人公、宇航员吉布,是个旧社会的西藏农奴,曾经被冻死在喜马拉雅山的雪层下,他的生命暂时被“定格”了。待他被化解开来,仍然只有二十多岁,而他的妻子已经八十多岁。去冥王星探险,路途极其遥远,科学家们准备将宇航员暂时“封冻”,等快到冥王星时再化解过来。于是,已经封冻过一回的吉布,就自告奋勇成为了“飞向冥王星的人”。应该说,这个小说的构思是相当巧妙的,可读性很强。只可惜,叶永烈先生当时少算了一笔账:虽然冥王星距离地球有60亿公里,但宇宙飞船向太阳系外飞行,至少也要达到第三宇宙速度,即每秒16.7公里,照此算来,只要飞上十几年二十来年,就可以飞到了,完全没有必要去让宇航员“死而复生”。 记得,“文革”之后,1978年10月7日,《中国青年报》在北京复刊。《中国青年报》编辑给我来信:“为了把新的副刊办得更有生气,更有青年特点,我们希望,最好在它复刊的第1期上就有一篇科学幻想小说登出来。这样,就会一开始就摆出一付提倡科学幻想的架势。”,他希望我来写这篇科幻小说。于是,我应约写了《飞向冥王星的人》。 1978年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文艺版以整版篇幅刊出这篇小说。这篇科学幻想小说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发表后,我收到500多封读者来信!1979年6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飞向冥王星的人》。接着,《飞向冥王星的人》被改编成5种版本的连环画: 《飞向冥王星》,周洁正、邓柯绘画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3,印数40万; 《飞向冥王星的人》,徐英杰、王双贵绘画,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10,印数5.56万; 《飞向冥王星的人》,本生、章毓霖、丁红章绘画,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11,印数10万; 《飞向冥王星的人》,胡益生、丁新媛绘画,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11,印数10万 《飞向冥王星的人》,郑子铭、王秋霞、林以友绘画,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11,印数17万。 此外,1980年12月,日本《奇想天外》杂志发表《飞向冥王星的人》日译文。 1981年初,我收到一封来自日本的信,内中附有《奇想天外》杂志1980年第12期刊载的我的科幻小说《飞向冥王星的人》影印本,译者为“林久之”,很像中国人的姓名。读了信,才知道“林久之”是他的笔名。他叫“岩上治”,道道地地的日本人。 每到一处,岩上治都要“旅游”书店。他惊讶地发现,中国科幻小说正在蓬勃发展。从小就喜爱科幻小说的他,便买了许多中国的科幻小说。回国之后,他便着手翻译。我的那篇《飞向冥王星的人》,就是这样被他译成日文的。岩上治说,他较早接触到的中国现代科幻作品是叶永烈的《飞向冥王星的人》。他说,他至今忘不了叶永烈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此后他更与志同道合的热爱者组成了日本的“中国科幻小说研究会”。岩上治还在日本出版了《飞向冥王星的人》单行本。
球场外的间谍案 这是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第十个科学幻想小说集,1981年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70页,32开。全书配有数十幅精美线描插图,但并未注明画家是谁。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正是叶永烈的科普创作如日中天之时,他的科学小品集、科幻小说集源源不断在全国以及各省级出版社陆续上市,但仍供不应求,那期间叶永烈的系列科学幻想侦探小说如火如荼,大都是以公安人员金明和戈亮探案为主要脉络,这些小说都可以独立成篇。叶永烈在本书后记中说这本书是献给家乡浙江的礼物。本书收入了四篇作品,为《弦外之音》、《雪姑娘》、《球场外的间谍案》、《国宝奇案》。 20世纪70年代叶永烈原创科幻作品一览: 《石油蛋白》(1976) 《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1977) 《海马》(1978) 《伤疤的秘密》(1978) 《旧友重逢》(1978) 《小灵通漫游未来》(1978) 《一只奇怪的蜜蜂》(1978) 《丢了鼻子以后》(1979) 《龙宫探宝》(1979) 《蚊子的启示》(1979) 《演出没有推迟》(1979) 《飞檐走壁的秘密》(1979) 《奇妙的胶水》(1979) 《生死未卜》(1979) 《怪事连篇》(1979) 《鲜花献给谁》(1979) 《“大马”和“小马虎”》(1979) 《欲擒故纵》(1979) 《飞向冥王星的人》(1979) 《神秘衣》(1979) 20世纪80年代叶永烈原创科幻作品一览: 《“逃会教授”的秘密》 《奇人怪想》 《熊猫工厂》 《雪姑娘》 《碧岛谍影》 《“杀人伞”案件》 《球场外的间谍案》 《归魂》 《X-3案件》 《乔装打扮》 《失踪之谜》 《腐蚀》 《穿夹克衫的人》 《黑影》 《在机器人城》 《正负之间》 《弦外之音》
【贴图晒书】昨日的梦 《昨日的梦》是作家程远的农村儿童题材中篇小说,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出版。插图:赵国经,作者在序言中说:小时候爱读书,读着各种书,干着各种可笑的傻事,做着各种五彩缤纷的甜美的梦,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在大海的蓝色波光中飘荡,五颜六色的鱼在小舟前后的水中畅游......梦见自己走进一座深山,青山静幽幽,白云遮峰尖,苍鹰在云中盘旋。突然哗啦一声,大山裂开,一个闪耀着七彩毫光的神奇宝洞出现在面前...... 作者在书中塑造了几个不同性格的孩子,他们之间发生了很多趣事,这些作品实际上是作者对儿时的回忆,这里有他们童年的苦恼和快乐,友谊和争吵,也展现了他们朝霞般绚丽的理想。 程远曾在1979年《儿童文学》丛刊第九期发表短篇小说《弯弯的小河》,并且获奖(这篇作品曾在本吧中贴过)。我小时候恰巧买了那一本《儿童文学》,那一期是短篇小说集,每篇都很精彩,而《弯弯的小河》更是深深打动了我,那种感动在学生时代伴随了多年。后来有了网络以后开始在网上搜寻《弯弯的小河》这篇小说的电子版并寻找作者程远的消息,但是一无所获,建了这个贴吧以后,亲手打字上传了此文,并且把书中的插图扫描以后贴上去。后来在网上买到了这本作者八十年代早期的作品集。但是作者此后音信皆无,从八十年代后期就销声匿迹了,作者很有可能并未一直从事写作事业,但他那篇《弯弯的小河》在记忆中成了永恒。
【贴图晒书】少年探宝队 可能很多人儿时都有过寻宝探宝的梦想吧,这本《少年探宝队》就讲述了一个少年们在暑假中寻宝探宝的故事。本书1980年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作者光强,封面和插图:张新生。印数6万册,没有重印过。本书内容生动有趣,这类深山探宝的少儿文艺作品,应该属于我国大自然作家早期的尝试。本书和另一位大自然文学作家刘先平的《云海探奇》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个讲的是探宝,那个说的是科考。另外,和那个年代的儿童书籍一样,书中带有一定数量的手绘插图和题图,相当精美。 王晓明发现了外祖父保存的一涨古老的地形图,他和他的好朋友一起,经过仔细的调查研究,断定这是传说中的一个“宝洞”的示意图,就利用暑假,组织起“少年探宝队”,按图索骥,去查勘宝洞。这五位少年,翻山过江,经受了磨练考验,终于找到了宝洞,发现了有用的矿藏。在探宝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抗日战争年代的“游击队之家”以及藏有古代文物的洞穴,他们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暑假。 本书也是淘自网上,馆藏。也难怪小时候很多书都没见到过,像这类印数不多而又题材有趣的探宝书籍,早就被各种形形色色的单位图书馆、图书室收入囊中,而当年没有网络,即使有图书馆的借书证,在浩如烟海的书籍里面,无法得到书籍的有关信息,无从查起,也根本无缘一见,所以这些书可能长年在图书馆里睡大觉,自始至终没几个人借阅,直到近几年,很多单位改制,处理旧书,才让它们重见天日。
【贴图晒书】昆虫考察记 《昆虫考察记》1989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徐明。上海教育出版社在1980年代曾编辑出版过大型知识类丛书《中学生文库》,这套丛书的图书种类大约有上百种,该丛书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少年百科丛书》和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少年自然科学丛书》一起,曾作为高质量的少年儿童课外读物被当年的少年读者所青睐,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是当时的孩子们如饥似渴阅读的系列知识丛书之一。这本《昆虫考察记》相对来说印数较少,只有7650册,而且没有重印过。但是本书内容相当精彩。全书184页。 正如本书前言所说:喜爱昆虫是少年儿童的天性。那鲜花丛中翩翩起舞的彩蝶,忙忙碌碌的蜜蜂,在浓荫如盖的枝头放声歌唱的蝉儿,碧绿的草丛里跳跃腾飞的蚱蜢......大自然里千姿百态的昆虫和它们那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常常激起孩子们美丽的遐想。玩蚂蚁、斗蟋蟀、扑蝴蝶、捉知了......这些活动,从小就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也是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最初尝试。 为引导少年儿童的兴趣爱好,1983年上海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热爱祖国大自然、探索昆虫世界奥秘”的考察竞赛活动,全市有300多所中小学校,5万多名中小学生参加这项活动。他们在老师悉心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去野外考察,采集制作昆虫标本,撰写昆虫科学论文,从中涌现出一大批小昆虫迷。部分小昆虫迷在多个自然保护区举办了夏令营,开展昆虫考察活动。作者作为指导老师,自始至终参与了这些活动。后来,作者在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帮助下把昆虫考察中的种种科学知识用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这就是本书的来历。 书中有多处精美插图,但并未注明绘者,也许是作者亲自所绘,作为一名多才多艺的生物老师,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贴图晒书】小伞兵和小刺猬 《小伞兵和小刺猬》是1961年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初版,1979年第6次印刷,很有名的一本科学童话集,图文并茂,形式活泼。书名来自于书中第一篇文章《小伞兵和小刺猬》,作者孙幼忱,一位身残志不残的著名儿童科普作家,孙幼忱自1959年发表处女作《“小伞兵”和“小刺猬”》后,多年坚持科学童话创作。他的科学童话作品将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融为一体,别具一格,既充满诗意,又富有儿童情趣,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流畅,使科学知识“溶解”于童话之中,浑然一体,显得很自然,没有那种编造、“加入”的痕迹。这是他的科学童话的一大特色,也是他的成功之处。本书96页,封面设计和插图:著名画家吴文渊。 值得一提的是负责本书封面设计和全书插图的著名画家吴文渊(百度上没有这个条目)。吴文渊从1960年代开始就为大量少年儿童书籍绘制插图,也曾是《中国少年报》“小虎子”栏目的主笔。吴文渊不仅笔下的少年儿童形象清新活泼,他绘制的动物形象和神态都很特别,都带有我们人类的喜怒哀乐,而且非常自然。在本书中,他画的大象、母鸡、鸵鸟、蚂蚁、鲤鱼、蟋蟀、螳螂、蜜蜂等等动物的形象、神态都非常生动,带有丰富的表情,总之,他贴别擅于把动植物拟人化处理,令人叹服。
【连环画展】安徒生 陈烟帆,又是一位百度上没有介绍的著名连环画家,这本《安徒生》是陈烟帆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绘制的一部连环画佳作,当时由于种种原因,作品未能出版。201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其作为首次面世的新书出版,让沉睡了近60载的画作重见天日,让喜爱连环画的读者能够真切地领略到老画家昔日的绘画风采。 本书讲述的是:安徒生,一个贫苦的鞋匠儿子。14岁告别故乡,独自踏上了生活的道路。他历尽人间的快乐和失望,22岁的时候,他开始了写作生涯。他最先写的是诗歌、剧本、游记和小说。30岁以后,他开始给小朋友写童话。他的童话简单、朴素,充满了风趣和幽默感,表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爱憎,歌颂了人民的善良和智慧,成为19世纪儿童文学的光辉典范。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翻译过他的作品。他一生写过168篇童话。 陈烟帆,别名庆良,浙江鄞县人,1922年出生。早年曾毕业于颜文梁创办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后来教过书,靠写文章、画画维持生计。解放后开始从事连环画创作,绘制出不少作品。“文革”中进入工厂专职玩具设计,1982年受聘于上海文史馆,1994年移居加拿大……陈烟帆的连环画注重人物的生动、鲜活,他的形象刻画讲究内在含蓄:画风中既留有早年的西洋画写实气息,又透露出中国传统绘画的雅逸趣味,既包含真情,又充满着艺术想象力。 该连环画素材来自网络,仅供读者个人欣赏,请勿用于商业用途,违者责任自负。若喜欢建议购买实体书。
【连环画展】乡下姑娘 本书根据俄国大诗人普希金短篇名著《村姑小姐》改编,又译为《打扮成乡下姑娘的小姐》,这是一篇有趣的故事,讲述19世纪初,俄国贵族小姐丽莎为了追求自由和幸福,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乔装乡下姑娘,去结识父亲仇人的儿子——阿列克赛。而阿列克赛不但在职业的选择上违反了父亲的旨意,而且公然把贫民作为朋友。他爱上了这个乔装的乡下姑娘,甘愿放弃贵族的头街和大笔的遗产,靠自己的劳动和姑娘共同生活。他们的行为,和他们的父辈毫无共同之处。本书1956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初版,改编董子畏,绘画陈俭。 本书绘者陈俭先生,百度上没有他的简介。据书中其同行介绍:陈俭先生,上世纪四十年代旅居法国,擅画法国题材,代表作《茶花女》蜚声连坛,本书虽属俄国题材,但故事时代背景,正是俄罗斯上层社会崇尚法式生活元素,日常以操法语为高雅,视俄语及俄国生活习俗为粗鄙之时,因而陈老笔下的法兰西风味,比较纯正,唯俄罗斯乡野风习豪犷之气稍显不足。本书文字编辑董子畏先生,是连坛连环画编创元老之一,他尤擅长长篇名著的改编,善于条分缕析,将原作纷繁的情节线索完满梳理分解,各自独立成章。本次在他的笔下,成就了一个贴切体现原著思想(十八九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潮流),艺术(叙事的文学性、人物刻画的生动性、情节跌宕展开的合理性、画面展示恰到好处)的优秀连环画脚本。 本书文字编辑董子畏和绘者陈俭两位先生已离世四十余年,翻阅着这本两位老先生联袂奉献的作品,想到六十年前建国初期就已经有如此优秀的连环画供国人欣赏,而辉煌却没有一直延续,抚今思昔,令人感念。尤其读到书中作为序言的《连环画文化魅力的断想》一文,更是浮想联翩,难以平静。
【连环画展】在难忘的日子里 连环画《在难忘的日子里》,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一版一印,绘画:高宝生,改编自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儿童长篇小说《在一个夏令营里》,原著苏进。高宝生是我们熟悉的连环画家,曾经画过《小英雄雨来》(人美版)。 每个追求上进的孩子都怀有当个英雄的心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模仿着各种各样的“英雄”。但是,要真正成为英雄,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本书通过一段丰富多彩的夏令营生活,塑造了小主人公金戈、苏咏才等少年可爱的形象。他们出生在不同的家庭环境里,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在夏令营里共同度过了一段不寻常的日子,经受了不同程度的考验,从而对怎样才算“英雄”有了深切的体会。 可惜我小时候没见过这本书,从豆瓣读书上一些读者的短评可以看出这本书当年对他们的深刻影响: “文字细腻,对少年们的刻画让人感到生命涌动在文字之下。金戈和他的伙伴在那个夏天的故事令人动容,不由得产生无可溯源的感动和苦楚。” “一个个孩子的成长经历,有血有肉,丰满立体,我看它时是小学五年级吧,当时就一口气连夜看完,囫囵吞枣式的, 然后再回头细细看的,我今天还能回想起当年的心情,那么痴迷,那么投入的喜欢书中的人物。” “我现在还保存着呢。好怀念那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我不知道看了多少回呢,现在不知道作者还有它吗?我的 童年因为它而留下难忘的回忆。我真想把我的心理话说给作者听,我也真想和作者通话,和他诉说我的感恩之情,一本好书会深深地影响一个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孩子烙上不可磨灭的记忆,现在的书怎么没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这本书太好了,我建议拍成电视剧吧!”
【文摘精华】中国人生活的中心是“肉身”(转) 与西方人或拉丁人不同,中国人把个人看作是一个“身”,也就是一个身体,对于中国人来说,身体比心灵或者灵魂都更加重要,所以中国人特别注重养生。中国人的语言当中对个人的描述也充满了这样的概念,例如,描述自我,便可称为“自身”“本身”;讲一个人的所有,叫“身家”;讲一个人的来历,叫作“出身”;讲一个人改变了命运,是“翻身”;讲一个人的感觉,叫“体会”“身体力行”;对一个人的攻击,叫作“人身攻击”,等等。古代中国士人也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对于中国人来说,对一个人的描述,完全是身体性的,一个中国人,就是一个“body”,而他的心灵与灵魂,就不那么重要了。而对中国人来说生活最大的主题,就是保存这个身,即“明哲保身”。 西方人把肉体和精神看作是一个整体,认为肉体就是一部机器,许多时候,他们只是粗茶淡饭,把肉体填饱了去实现自己的精神需要和“灵魂”需要。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西方人义无反顾地去挑战自我,有游海峡的,有坐热气球环球旅行的,有到中国农村来支教的。很多是出于对“灵魂”的完善,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受“灵魂”的驱使,有时候在这种问题上的有意无知和有意迷信,往往会让人觉得更加快乐。表现在社交中,就是不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文摘精华】一只鸟(转) 窗外的树上有一只鸟。 我停下手上的工作,将目光凝聚在那只鸟身上。我猜那是一只乌鸦,它全身乌黑而有光泽,我仿佛还可以看到它那双明亮黝黑的眸子。是乌鸦吗?我只知道乌鸦才会长得这么黑却不显得丑陋。管他呢,它只是一只鸟。 我的目光,在这只鸟身上停留了许久。看得越久我越觉得它亲切。我熟悉它的身形,它的毛色,它的明亮黝黑的眸子。我是不是在哪里遇见过这只鸟?我记得,几年前,楼下确实经常飞来一些鸟,我还给它们拍过照片。它是其中的一只吗?远方的天空飞来一群麻雀,零零散散地落在了不远处的电线杆上。我能感觉到它们在叽叽喳喳地开着没有主题的会议。几乎每一天,我都能够看到一群麻雀从天空中飞过,或者悠闲地停落在人类活动的地界上。我从不特意去观察那群麻雀,因为在我生命中飞过的那些麻雀仿佛永远都是同一群麻雀,灰色、褐色、黑色、杂毛,飞着、叫着、生长着,永远都是这样,不曾改变过。我看不出我5岁那年看到的一群从电线杆上挥动翅膀飞向远方的麻雀,和我现在看到的这群停留在电线杆上的麻雀有什么不一样。但事实上,多少万年以来,多少代麻雀像人类一样死亡,繁衍,又死亡,一代接一代。想来若麻雀也有思想,它看我们,必定和我们看它们无异。
【连环画展】新来的小石柱(上) 新来的小石柱(上、下册)——上册由人民体育出版社1976年3月一版一印,下册1977年2月一版一印。根据童边同名小说改编,高燕、王惟震、姜吉维等绘。童边是笔名,作者真名黄家佐。这部小说曾在1975年引起很大反响,当时的广播电台也播讲了。小说的主人公小名叫“石柱”,大名叫“石成钢”,是一位是来自深山里的农村少年,被体操教练发现后,从农村来到省体操队,勤学苦练。正当他苦练高难动作,准备参加全国比赛的时候,却意外的从单杠上脱手摔下,腿部骨折。而小石柱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骨折的病痛,攻下了当时世界水平的体操高难度动作——直体后空翻接转体1080度,获得了全国少年体操冠军。小说作者的儿子也出生在1977年。为了庆祝这部作品被成功搬上银幕,他就给自己刚出生的儿子取名芮成钢(随母姓)——和小石柱的大名相同。没错,他后来成了知名的央视记者(去年被查了)。《新来的小石柱》因为其独特的体操题材被当时的少年儿童所喜爱。“小石柱”也成为那个年代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之一。 四十年前,体育题材的小人书很少见,而像《新来的小石柱》讲述山村的孩子进城学体操并成为优秀体操运动员的题材更是独一无二,小时候觉得这本书很新鲜,在功课之余,了解一下体校里少年体操运动员的丰富多彩的生活,颇有些大开眼界之感,何况这本书又把农村和城市的题材柔和在一起,高燕、王惟震、姜吉维等画家把书中的人物和场景塑造得形象而传神,觉得非常吸引人。当时我没有买到这套书,经常跑到同院的一个小伙伴家里去看。
【随笔散记】在梧桐林间的空地上午睡 周日,我躺在梧桐林间的空地上午睡,忽然被不远处激昂的人声吵醒,睡眼惺忪中,听出是几个林中小憩者在和吊床小贩讨价还价。微睁双眸,却实在不愿离开经营中的甜蜜梦境。这个小憩之处是一片法国梧桐林,林中除了梧桐树,还有几棵桃树、沙果树。我眼帘上方,茂密的梧桐叶遮天蔽日,那碧绿的叶子,只需看几眼就感觉到丝丝凉意。一束束的光亮从叶子缝隙间渗透进来,眼神迷离的我盯着那片光亮,朦胧中忽然感觉自己像是正在挥动双翼的飞人,即将一飞冲天,直插云霄,只要穿出梧桐叶的缝隙,就能驾着时光机器飞到过去,飞回童年。我正惊讶为何突然出现这种幻觉,这时,附近传来的几声孩子的喧闹让我的睡意全消,也许正是这些童声让我刚才突发奇想。这里虽离河边不远,但河水轻缓,不闻水声,还是相当幽静。微微侧目,看到妻正饶有趣味地观察旁边的蚂蚁,蚂蚁们来去匆匆,把她刚才扔在地上的面包屑往家里搬运。一只肥胖的大山雀小心翼翼地落在地上,不时警惕地看几眼周围,然后扭动身躯,拼命地在地上啄着什么——哦,那是旁边沙果树上落下的熟透的果实。附近忽而传出一点动静,大山雀迅疾起身飞走了。那肥胖却又不失轻灵的动作令我叹为观止,周围又恢复了宁静。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