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葱岁月8868 青葱岁月8868
关注数: 35 粉丝数: 352 发帖数: 48,353 关注贴吧数: 1
【童年记忆】动脑筋爷爷 ⑤(陈永镇 画) 《动脑筋爷爷》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系列儿童科普读物,故事涉及自然界和日常生活的事物,其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动脑筋爷爷、小问号和小天真,动脑筋爷爷是一个戴眼镜、白胡子、白头发、很有学问的样子的老爷爷,无所不知;小问号是一个6岁的小女孩,她对一切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和疑问,喜欢刨根问底;小天真是一个6岁的小男孩,喜欢对问题作轻率的判断,然而经常是错的。经过动脑筋爷爷的启发,最后使他们懂得其中的科学道理。 第一版的《动脑筋爷爷》出版于1963年到1966年,一共出了4本,大28开本的,不过当年的小天真不叫小天真,而是叫小无知。第1册插图是毛用坤绘画,第2册乐小英绘画,第3、第4册是陈永镇绘画。 第二版《动脑筋爷爷》于1978年开始出版,78、79年共出了6册,1981年出版第7、8册。8册分别为:1、动物知识;2、植物知识;3、天文气象知识;4、日常生活知识;5、日常生活知识;6、动物知识;7、矿物知识;8、交通工具知识。1978年的第二版把“小无知”改名为“小天真”。为了整体风格的统一,第1册的插图改由陈永镇重新绘画,包括封面。这样第二版的插图除了第2册由乐小英绘画外,其他7册都是陈永镇绘画。和63年第一版相比,78版的开本小了,为32开本。 早期《动脑筋爷爷》的出版发行都是编一本出一本,没有套书一说,直到1987年才发行了第一辑(1-8册),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动脑筋爷爷》又陆续出版了两辑,每一辑都是8本。迄今为止,《动脑筋爷爷》一共出了三辑,24册,第一辑最为经典。 应网友要求,继续贴《动脑筋爷爷》第5册。
【童年记忆】动脑筋爷爷 ④(陈永镇 画) 《动脑筋爷爷》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系列儿童科普读物,故事涉及自然界和日常生活的事物,其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动脑筋爷爷、小问号和小天真,动脑筋爷爷是一个戴眼镜、白胡子、白头发、很有学问的样子的老爷爷,无所不知;小问号是一个6岁的小女孩,她对一切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和疑问,喜欢刨根问底;小天真是一个6岁的小男孩,喜欢对问题作轻率的判断,然而经常是错的。经过动脑筋爷爷的启发,最后使他们懂得其中的科学道理。 第一版的《动脑筋爷爷》出版于1964年到1966年,一共出了4本,大28开本的,不过当年的小天真不叫小天真,而是叫小无知。第1册插图是毛用坤绘画,第2册乐小英绘画,第3、第4册是陈永镇绘画。 第二版《动脑筋爷爷》于1979年开始出版,1979年共出了6册,1981年出版第7、8册。8册分别为:1、动物知识;2、植物知识;3、天文气象知识;4、日常生活知识;5、日常生活知识;6、动物知识;7、矿物知识;8、交通工具知识。1979年的第二版把“小无知”改名为“小天真”。为了整体风格的统一,第1册的插图改由陈永镇重新绘画,包括封面。这样第二版的插图除了第2册由乐小英绘画外,其他7册都是陈永镇绘画。和64年第一版相比,79版的开本小了,为32开本。 早期《动脑筋爷爷》的出版发行都是编一本出一本,没有套书一说,直到1987年才发行了第一辑(1-8册),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动脑筋爷爷》又陆续出版了两辑,每一辑都是8本。迄今为止,《动脑筋爷爷》一共出了三辑,24册,第一辑最为经典。 应网友要求,继续贴《动脑筋爷爷》第4册。
【童年书趣】《少年科学》1978年第9期 1978年第9期《少年科学》,这是小时候买的最后一期,之后《少年科学》就改为邮局发行了。那时还是喜欢通过书店发行的刊物,因为可以拆开零售,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几本购买,不必一次性缴纳全年的书款。当时虽然一种杂志一年订书款也就2、3元,但是人们收入也少,所以对于儿童来说,这也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何况当时学校统一给我们订阅了《中国少年报》,似乎也没理由再额外订阅其它刊物,所以童年时代再也没见过《少年科学》这本刊物,一直到84年左右在图书馆见到它,不过它的办刊风格和78年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而且当时我已是高中生,这个杂志已经不太适合我了。 这期内容也很丰富,主要有:和少年朋友谈谈农业科学,小麦育种专家金善宝,机械化养猪工厂(科学迷访问记),雪山魔笛(下)(童恩正科学幻想小说),稻田里的新伙伴(科学童话),数字的赞歌(科学诗),机器人的“测心术”等2则(有趣的数学),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电子世界里的玻璃种种,跨进现代化大门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盐湖,森林医生—啄木鸟,海洋的油污染,哪一个重,挖鼻孔是种坏习惯,味精为什么有鲜味等3则(你知道吗),面盆会翻吗?(想想看)等。小插图非常多,插图画家包括赵白山、刘文颉、陈力萍、陆元林、胡雨心、高峰、刘祥群、朱惠卿、齐华等,其中既有美编,也不乏大家。
【童年书趣】《少年科学》1978年第8期 1978年第8期,保存至今近40年了,这期比第7期内容更丰富。最喜欢的文章有这几篇: 一是传记作品《桥梁专家茅以升爷爷的故事》,其中有两个故事确实很励志,一个是茅以升上大学的时候为了锻炼记忆力把圆周率π小数点后面一百位数字都背下来了。另一个讲的是他大学时是在唐山路矿学堂学的土木系,当时老师都是用英文授课,为了取得好成绩,茅以升学习非常刻苦,并养成了良好的预习和复习习惯,5年时间整理出了200本学习笔记,最后以优异的成绩公费留美。用1年时间就取得了康奈尔大学的硕士学位,后来听说加里基理工学院桥梁系招收夜校学生,精力旺盛的他于是去报名并考中,一年半以后,他成了这所学院的第一个工学博士。该文不仅故事精彩,而且和茅以升一样既有天赋而又刻苦的绘画大师徐纯中为本文配了插图,和文字契合得无以伦比。 二是童恩正的科学幻想小说《雪山魔笛》,刘祥群和朱惠卿的插图非常有味道,是我见过的这篇小说最好的插图版本,使人感觉小说中的考察队在雪域高原上的发现一直伴随着神秘的气氛,插图对于营造这个气氛非常有帮助。 三是《太阳能利用》,这是朱志尧的科普小品文,本期漂亮的封面设计也是与之配套的。从这篇文章第一次了解到一个关于阿基米德用镜子烧毁敌船的传说。传说公元三世纪的时候罗马人大举入侵希腊,满载罗马士兵的战船马采尔号攻打希腊某城,危急的当口,大科学家阿基米德想出个办法,他叫守城群众手持镜子,把太阳光集中反射到敌船的某一点,不一会儿,马采尔号燃起了熊熊大火,船毁人亡,罗马人吃了一场莫名其妙的败仗。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是让我对于太阳能有了浓厚兴趣。袁晓沧的封面设计和插图既漂亮又生动。如果对于太阳能的知识意犹未尽,本期中另一篇关于太阳能的文章《太阳能可以储存吗》又可以满足读者更多的好奇心,当然,现在太阳能的储存方式已经有了飞速发展,和当时只是启蒙式的探讨不可同日而语了。 四是叶永烈的文章《奇妙的超低温世界》,其中讲冷的极限是绝对零度—摄氏零下二百七十三点一六度,在实验室里,虽然无法达到,但已经逼近绝对零度。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出现了很多奇妙的现象。在摄氏零下一百九十多度,空气变成了浅蓝色的液体,鸡蛋、石蜡等在液态空气里,会像萤火虫似的射出荧光。金属在超低温世界里也变得面目全非,水银一下子冻得橡根大头针似的;铅也变得富有弹性;一把好端端的锡壶,在超低温下会碎成煤灰似的一团粉末;例外的是铜,它在超低温下仍像常温时那样保持很好的韧性和机械强度,所以好多超低温设备常常用铜来做。 五是《海军作战工具—舰艇》,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美术编辑赵奋的插图非常专业和精美,令人赞赏。 六是《“龙吸水”是怎么回事》,这是介绍龙卷风形成的原理和有关故事的,从这篇文章中第一次了解到曾经发生的很多奇怪的降雨,有鱼雨,银币雨,红雨,青蛙雨等,是因为龙卷风把某地的财物或东西卷到空中而在另一地随雨降落下来。在古代因为不理解这种自然现象,所以流传了很多迷信的传说......美术编辑麦荣邦的插图同样也让人感到专业而精美,总之这期内容确实非常丰富。
【童年书趣】《少年科学》1978年第1期 准备今天开始,把1978年的12期《少年科学》贴一下。 1978年时《我们爱科学》杂志仍是通过书店发行的、不定期出版的丛刊,当年只出了5期,每期96页;而《少年科学》当年已改为月刊,1-10期通过书店发行,第10期开始改为邮局发行,每期也是96页,可见当时《少年科学》稿件来源比《我们爱科学》还丰富,办刊势头比《我们爱科学》更猛。 小时候只买到7、8、9三期1978年的《少年科学》,但当年爱不释手,觉得这个杂志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封面设计非常漂亮。但从第10期开始改为邮局发行以后就没有再接触到这本杂志,后来80年代又在图书馆见过,但是风格已经很不一样了。前几年在网上买到了当年没见过的1978年的另外9期,有一种岁月倒流、重回童年的感觉,又好像是把儿时失落的宝贝终于寻回来了。 第1期主要内容有:高士其爷爷的故事,我们的土壤妈妈(高士其科学诗),漫画圆周率(茅以升作),海马(叶永烈科学幻想小说),喜看新船破浪行,张衡和浑天仪,蜘蛛与苍蝇、壁虎捕虫等(有趣的数学),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问题,钢的自述,黄山漫记,梳子上的火花,珍珠,还有你知道吗,想想看等。插图很多,而且那年不断有名画家加入到这本杂志的插图作者行列中。
【赏书记趣】人民文学老版《静静的顿河》 最近网购了一套1956年出版,1982年重印的4本一套繁体字版《静静的顿河》。一直对俄苏文学情有独钟,因为它底蕴深厚,更何况作者肖洛霍夫因《静静的顿河》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当时的获奖原因是“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 现在市面上《静静的顿河》译本主要有金人译本和力冈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是金人译本,而译林出版社和漓江出版社的是力冈译本,两个译本各有千秋。据说力冈译本更好地体现了翻译的“信,达,雅”,而金人译本则很好地保持了原作的风貌。但是由于金人先生1971年就不在了,目前新版的金人译本是根据俄罗斯新版由贾刚补译修改的,有人评价说改得面目全非。而我买的这个老版本仍是金人的原汁原味译作。金人(1910-1971),原名张少岩,后改名张君悌,笔名金人,河北南宫人,著名文学翻译家,翻译了大量的俄国文学名著,有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潘菲洛夫的《磨刀石农庄》、柯切托夫的《茹尔宾一家人》、茹尔巴《普通一兵—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等。 喜欢这个版本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一版的封面设计,感觉这个设计体现了顿河流域的俄罗斯风土民情,很有特色。这个封面是由画家柳成荫设计的。柳成荫1997年被评为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是浙江人,1942年生,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他继承传统惠山泥人手法,擅长手捏戏文人物,同时对现代人物的刻画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的作品活泼灵巧、线条优美、神情细腻,意味深刻。他创作作品千余件,其中多件作品被海内外博物馆珍藏,著有《工艺人物变形》等著作。代表作品有:《李逵》、《关公》、《天问》等。 这套书保存得不错,1982年印刷,已经35年了,几乎全品,相当不易。120元买的,感觉物有所值。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