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葱岁月8868 青葱岁月8868
关注数: 35 粉丝数: 352 发帖数: 48,353 关注贴吧数: 1
【连环画展】一个人的遭遇(上) 《一个人的遭遇》(又译《人的命运》)是苏联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于1956年创作的连载短篇小说,发表于苏联党报《真理报》。作品以主人公自叙的方式,叙述了索科洛夫一生四十年的生活经历,中心是描写他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和命运。小说的主人公是原先一个工人,战前建立了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卫国战争发生的第三天,他就告别了妻子儿女应征入伍。在战争中,他负伤被俘,在德国集中营里受了两年的非人折磨,多次死里逃生,1944年才设法回到祖国。然而,他朝思暮想的妻子和两个女儿早在1942年就被敌机炸死,唯一的儿子也在战争胜利的那天早上壮烈牺牲在柏林前线。二战后,他复员回来当汽车司机,后因一次交通事故他被收走了驾驶执照。在他失去职业、流落他乡的时候,收养了一个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孤儿万尼亚,组成新的家庭,从新去争取新的幸福生活。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真实的表现了千百万苏联人民在战争中亲身经历的生活,概括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 这部小说应该取材于真人真事,是由肖洛霍夫的战地通讯作品演变而来。这部小说的发表,被看成是苏联五十年代中后期解冻文学的信号,从此,苏联大面积出现反思社会黑暗的,反对官僚主义的作品。 《一个人的遭遇》虽然也是一篇卫国战争题材的小说,但作者没有完整地反映一个战役,也没有描写前线战斗的激烈情景,而是转入对于战争的更加深沉的思考和评议,表现的是作者关于人的命运的关注,歌颂的是一个战土失去了战斗的可能、失去人身自由而成为俘虏以后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本色,以及他对待自己的悲剧命运的各种感受。小说探索的是战争与人的关系,是普通人的生存问题。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Михаил А Шолохов 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65年他的作品《静静的顿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二十年代末,我国新文学奠基人鲁迅首先注意到肖洛霍夫的作品。1931年《静静的顿河》中译本作为鲁迅编辑的“现代文艺丛书”之一,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从此,肖洛霍夫的作品几乎每发表一部,都很快介绍到中国来,尤其是《一个人的遭遇》在《真理报》上刚一刊出,当月就译成了中文,而且有两个不同的译本,先后在《解放军文艺》和《译文》上发表。这在中国翻译史上实属罕见。 该连环画1957年9月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一次出版,2014年8月新版一印,书有点长,分两次贴。
【经典回顾】三联书店的《文化生活译丛》系列 先闲话几句:作为一个人文话题的贴吧,一晃本吧已经成立4年多了,活跃的吧友也换了好几批,真应了那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本吧帖子主题内容也时有变化,从一开始泛泛的怀旧,过渡到一段时间的文学讨论,又到文学创作,后来挖掘连环画,少儿书籍,影视歌曲,讨论电视剧,以及K歌等等,应有尽有,现在以贴书为主,重心虽一直在变,但怀念青葱岁月这个主题没变,而且力求有内涵,不媚俗。 重点说一下目前的贴书。贴书首先是为了延续本吧主题,充实本吧内容。说实话,目前的帖子之所以以贴书为主要内容,主要是为了省力。说说书的照片由来:闲时从书柜里找一摞书,花半小时—1小时,按照封面、封底、目录以及适当选取若干页精美插图这个顺序,为每本书依次拍照,然后稍作整理、分类,这些照片就成了每天的粮草,通过发图贴充实贴吧的内容。虽然单一,但是高效,能保证本吧每天有主题贴和一定数量跟帖,这样这个贴吧就可以在百度贴吧维持一定的排名顺序,换句话说,也就是让本吧正常运转。 这些书贴除了充实本吧内容以外,也试图为吧友们带来美的享受以及某些便利。需要说明一下:这些书贴并非按照作者的影响力排名来取舍,因为贴的是书,首先是从赏书的角度来评判书的优劣,而不是从作者的影响力来衡量。我判断好书的标准一般有两个:第一文字优美,第二插图精致。也就是说之所以贴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做得好,文字优美,插图精致,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是文字优美,插图差强人意或者根本没有插图,那就没必要贴全书,贴张封面就够了。比如今天准备贴的这个系列三联书店的《文化生活译丛》系列,内容很棒,但没有插图,所以每本书只贴个封面,文字简单介绍一下就可以。 之所以尽量把内页插图拍下来展示,是为了给吧友们带来方便。一本书翻了几遍以后,如果依然坚持想买,那说明这本书是真正的好书,对你有足够的吸引力,反之如果你翻阅几遍以后就不再想买了,那说明这本书并非你必需的,你会庆幸没有冒然去买。我觉得如果我们的书贴能够帮助吧友们买到更该买的书,节省下不该花的钱,那就是有意义的,作为发帖者会感觉欣慰。 言归正传,今天要贴的《文化生活译丛》是三联书店的招牌产品之一,三联较有特色的雅致文化书系,其代表就是《文化生活译丛》,主要是引进的国外学者的人文学术名著。从1984年6月开始出第一辑10种,为土黄色封面,一辑换一种封面颜色,以罗马数字标识出版顺序进行安排的,计划性较强。第二辑为绿色封面,1985年月10月开始陆续出版。第三辑为桔黄色封面,1987年10月开始陆续出版。进入90年代以后,《文化生活译丛》的出版显得比较混乱,虽然仍沿袭着原有的封面设计格式及颜色,但取消了封面的罗马数字。算下来一共出了有一百多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购了20来种,简单介绍一下(顺序随机)。 1、《聚书的乐趣》,另一版本译为《藏书之爱》,这是一位美国藏书家爱德华·纽顿讲自己聚书经历的故事。作者认为,世上最有趣的事,第一是人,第二就是书。书能使人抓住这个世界秘密的核心。书中介绍了许多外国作家爱书、藏书、品书和写作、治学的故事,受到我国著名学者吕叔湘先生的高度赞赏。豆瓣上有网友评论说此书不如另一个版本,即重庆出版社的《藏书之爱》。这个版本是台湾陈建铭翻译,重庆出版社2005年出版,收入中文译本的篇章,分别选自纽顿的五部同类著作:《藏书之乐,及其相关逸趣》、《洋相百出话藏书,兼谈藏书家的其它消遣》、《最伟大的书,与其它零篇》、《搜书之道》、以及《蝴蝶页--文艺随笔集》,恰分为五卷共十九章。爱德华·纽顿是美国最有名的老藏书家之一,也是“书话”写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不过英美人的“书话”不像郑振铎、黄裳的那些总是带点学术性,他们的“书话”是比较日常性、比较私人性的。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