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着苍蝇飞💫
0骑着苍蝇飞
✨人类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关注数: 350
粉丝数: 3,735
发帖数: 84,162
关注贴吧数: 81
三哥表示:该省省,该花花。又省了一笔牵引费!话说法国卖给印度 三哥表示:该省省,该花花。又省了一笔牵引费! 话说法国卖给印度几十架阵风战机,坑了人家那么多钱,也不送他们一辆牵引车,真不地道!
硬核分析:从现场照片估算黎巴嫩事件的爆炸当量 先说结论:当量大约1800吨TNT。 使用最基础的量刚分析和非常简单的推理就可以得到还不错的估计。 这段时间世界很不平静,包括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爆炸场面非常惨烈,愿逝者安息。 此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也非常好奇爆炸到底有多强。 不过估计爆炸当量并不困难,使用有限的信息和简单的物理就可以实现 网络上公布的视频有很多,我们随便找一个(来源网络)。 对于视频进行拆帧分析。 第一步可以通过视频里的特征物点大致估计拍摄者位置。从视频中我们可以找到视线中心经过的两点,分别是远处海岸边缘和大白楼的中点,以及近处小海湾的顶角,结合卫星地图可以通过这两个点来大致确定视频拍摄者的位置。确定视频拍摄者离爆炸中心大致是1.08km[但愿拍摄者平安] 接下来测量冲击波速度,首先定标视平面内的比例尺:在图中选两点,分别是大白楼的左侧和半岛的右边缘。水平方向上的像素距离是235 Pix,从地图上测量的视平面内的实际距离大致是300米。 所以比例尺是1.28米/Pix。 视频帧率25fps,每帧40毫秒。 视频38帧出现明显爆燃:我们姑且假设爆炸发生在38.5帧的位置。 比较明显的可测量的冲击波波前在第51帧。可得在 51帧时的冲击波横向宽度是311Pix。 同样方法可得 55帧时的冲击波横向宽度是376Pix。 而后横向超过屏幕范围,测量半宽:60帧时的冲击波横向宽度是241Pix*262帧时的冲击波横向宽度是256*2 68帧时的冲击波横向宽度是289Pix*2 由这些数据就可以对于爆炸当量进行简单的估计。 考虑由G. I. Taylor给出的当量估计公式:我们需要知道R^5/t^2, 从上面得到的帧索引idx可以得到时间点,从上面得到的冲击波宽度可以得到半径。 用这两个量的变形进行拟合斜率就是我们需要的R^5/t^2 值的大小是5.98e+12 (5.012e+12, 6.948e+12) 相当于1794吨TNT当量。 我查了新闻, New York Post 说1100吨New York Times 说1155维基中文说是几百到3000之间维基中文的说法比较保守,置信区间跨越了一个数量级。 本文所用到的测量方法效仿1945年G.I.Taylor估计核弹爆炸的方法:使用最基础的量刚分析和非常简单的推理就可以得到还不错的估计。 题外话: 因为爆炸不仅仅有可见的冲击波,而且震动会沿着地壳传播,应该从地震学角度也可以对于爆炸当量进行估计。这就需要专业仪器和数据了,当然相关估计也会比拿着尺子量照片更加有说服力。
如果,黑色的是联邦号,那黑色的叫什么?
猜猜,这是航拍实景还是沙盘模型:
【Rocket Lab电子号丢失后,增强归来!】 暨 Rocket Lab在一次任务中丢失了火箭和7颗卫星的一个月后,这家小型卫星发射公司已获得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批准,可以再次开始发射其Electron火箭。该公司计划在8月份的某个时候从公司位于新西兰的主要发射场发射下一枚火箭。 8月4日火箭实验室Rocket Lab宣布,由于箭上所用蓄电池有了改进,其“电子”火箭的有效载荷能力得到了提升。该公司此前宣称“电子”火箭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150公斤,低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25公斤。它现在称,该火箭能把200公斤有效载荷送入太阳同步轨道,低轨运载能力可达300公斤。 7月4日,Rocket Lab从新西兰向太空发射了第13次任务,携带了7颗小卫星,其中大部分卫星是为了从上面对地球进行成像。据Rocket Lab称,就在飞行几分钟后,Electron火箭上部的发动机过早关闭。结果,火箭没有实现轨道飞行,并掉回地球大气层,在那里燃烧起来,并摧毁了船上所有的卫星。 Rocket Lab声称,在提前关闭后,它不断从火箭上获得数据,使公司能够弄清楚出了什么问题。“好消息是–如果说异常情况有什么好消息的话–那就是发动机是以一种非常可控的方式关闭的,”Rocket Lab的CEO Peter Beck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最终,Rocket Lab将问题归咎于电气连接故障。随着发射的进行,不良连接扩大、加热,实际上使其周围环境液化。这就产生了连锁反应,导致了停运。 8月3日在由《航天新闻》主办的一场网络研讨会上贝克说,公司打算在未来10到12天内恢复发射。该公司尚未公布那次发射的用户。
【俄罗斯月球25号探测器将于2021年10月发射】 月球-25号探测器将在月球南极地区寻找水的痕迹,并测试软着陆技术。欧洲ESA将为该任务提供视频摄像机和地面支持团队。 月球25号,月球着陆器,1,750 kg; 月球26号,月球轨道器,2,100kg; 大于创世纪号的585kg; 小于嫦娥三号的3780kg。
毫无违和感!
美国火箭大V大叔熬夜观看长征五号/天问一号发射直播!
轨道修正和深空机动有什么区别?
英国国防大臣又在污蔑中国的太空发展! “世界上哪个国家太空军事化的步子迈得最大、优势最明显?” “哪个国家正在全力打造尖端的太空部队,设计太空作战?” “又是哪个国家毫不掩饰地试图垄断太空军事优势以威胁其他国家的安全?” 按照英国国防大臣华莱士近期发表的文章《应将太空放在英国国防的核心地位》中的说法,“答案”一定是中国。在文章中,华莱士污蔑中国在太空发展进攻性武器,并造谣中国的航天活动威胁到和平利用太空。 • 到底是什么刺激到了这位大臣,让他对中国出口中伤? 恐怕中国前段时间成功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是华莱士针对中国太空活动发难的直接导火索。 “天问一号”的发射有望创造人类历史上首个同时完成火星探测“绕落巡”任务的记录。一旦成功,无疑是对西方太空优势的又一次“斯普特尼克”式的冲击(编者注:“斯普特尼克一号”是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由前苏联研发,是冷战时期太空竞争的标志)。 再把时间往前推,今年6月底,中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正式入网工作,增强了中国独立卫星导航定位和综合应用的能力。这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太空科技领域的优势正在降低,局部甚至还面临后起之秀的弯道超车。显然,华莱士这样的西方政客肯定心有不甘。 而在华莱士看来,批评中国不仅不需要承担政治风险,还能在当前对华日趋强硬的西方阵营中轻松捞到政治红利,甚至可以以此为由为英国的太空军事发展争取到更多资金,可谓是一举多得。 而针对华莱士的攻击言论,中国驻英国使馆也给予了回击,强调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是人类和平探索和利用外空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用于和平目的。 • 201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强调:“中国政府认为,和平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及其天体是世界各国都享有的平等权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朗普政府在2019年12月正式成立了太空部队,并公开将外太空定性为“作战疆域”。而就在今年的7月24日,特朗普又表示,美国组建太空军主要是担心中俄的太空威胁。 华莱士选择性地遗漏了盟友在太空咄咄逼人的军事动作,顽固地将矛头始终对准非西方的中国,其言论再次向世界展示了强权政治的双标顽疾。 中国的立场很清晰,“从来没有、今后也不会参与任何形式的外空军备竞赛”,坚持太空领域的合作共赢,支持在联合国系统内开展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项活动。而中国也绝不会因为西方的说三道四而自废武功。 - END -
近日,JAXA在官网放出了两张“保密画质”的新一代H-3运载火箭的一、二级,值得注意的是一级已经安装了两台LE-9氢氧发动机。应该是带助推器构型,火箭是在爱知县的三菱重工工厂组装。 • 一直是PPT的H-3突然就到了这个进度(之前发动机和固推的试车消息比较多),可能外国人看待中国火箭也是类似吧,从PPT直接就推到发射场了。 • H-3的最主要的功夫放在了简化新一代氢氧机LE-9上面: LE-9相对于H-2的LE-7,从复杂的分级燃烧循环改为膨胀循环,泵系设计和零件结构大幅简化,阀系也大幅改用电动阀,成本据称是大幅下降。但是也有代价,比冲从440s降低到425s,发动机重量1.8吨升高至2.4吨,有趣的是推力反倒是从112吨飙升至150吨,应该是地球上推力最大的膨胀循环氢氧机了,甚至可以做到芯级三发无助推器起飞。
第二枚“安加拉”重型运载火箭计划8月前往发射场!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7月30日消息 俄罗斯火箭航天业消息人士对卫星通讯社称,计划在8月上旬向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运送第二枚“安加拉-A5”重型运载火箭。消息人士称:“计划于8月上旬从赫鲁尼切夫中心向普列谢茨克发出载有‘安加拉-A5’火箭箭体各部分的列车。”他说,发射场将于8月下旬开始进行火箭的准备工作,有望于11月发射。 • 5月,俄国家航天集团总裁罗戈津曾说,“安加拉”的发射可能在秋天进行。6月,火箭航天业一位消息人士对卫星通讯社表示,发射初步计划在11月3日进行。带有“微风-M”上面级的火箭应将一航天器模型送入地球同步轨道。 • 这将是“安加拉-A5”火箭的第二次试射,也是6年来的首次发射。计划于2021-2022年间完成包括6次发射在内的火箭飞行试验。
宋评论员的这个解释,我服了!
NASA“毅力”号火星车将于北京时间7月30日19:50发射! 执行本次“毅力号”发射任务的,是美国的国家队大名鼎鼎的ULA,火箭型号:Atlasv-541,第一级火箭单台俄罗斯RD-180,煤油液氧,直径3.8米,地面推力390吨,四个固体燃料助推器,直径1.7米,地面推力170吨,第二级火箭,美国Aerojet Rocketdyne公司的人马座RL10c-1,液氢液氧,直径3米,推进时间842秒,可产生10吨推力,基础发射价,1.45亿美元,“毅力号”任务属于541配置火箭第七次发射,总计第85次发射,“宇宙神”v-541將于美东时间七月30日7:50分在Cape Canaveral Air Force station SLC-41 发射升空! NASA直播: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nasa.gov%2Flive%2F&urlrefer=7216353cd1fad42d3c3c7c351a2cbfb1 如果发射顺利,毅力号将于2021年2月18日登陆火星,停留至少一个火星年,即687个地球日。 晓风阵阵扑面而来,深蓝的海水,迎来了又一个火红的黎明,让我们期待着它的精彩表现吧!
给毅力号火星车和机智号直升机命名的两位小朋友,Alexander Mather(左)和Vaneeza Rupani(右),跟火星车及直升机模型的合影。他们得到邀请,将在现场观看毅力号和机智号的发射。 美航局气象部门估计,发射当天(30日)有80%的几率是好天气,这个耗资27亿美元,携带了25个摄像头的任务终于要起飞了! 图源:Ken Kremer
今天,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完成第二十月昼工作,分别于10时20分和0时34分,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设置,进入第二十月夜。 第二十月昼期间,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按计划开展常规探测,科学载荷工作正常,获取第一手科学探测数据。“玉兔二号”月球车继续向西北方向行进,累积行驶里程490.9米。 迄今为止,“嫦娥”“玉兔”组合已在月球背面顺利工作20个工作期,远远超出设计寿命,不断刷新着人类对月球背面科学探测的记录。同时,“嫦娥”和“玉兔”祝愿“天问一号”征途顺利。
1968年12月的时代周刊封面——美国和苏联展开登月竞赛。2 1968年12月的时代周刊封面——美国和苏联展开登月竞赛。 2019年7月的时代周刊封面——中国成了航天竞争者之一,另一个变化是除了国家力量,私营公司也跻身其中。
7月25日11时1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资源三号03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任务搭载发射了龙虾眼X射线探测卫星、天启星座一零星。 新华社发(郑逃逃 摄)
“天问一号”成功发射,百度搜索热度1小时内增长1560% 据百度搜索大数据显示,“天问一号” 相关内容实时搜索,于发射成功一小时内陡增1560%。网友对火星及中国探火工程的关注急速升温。
欧空局发来贺电图 + 长征五号遥四任务徽章:
火星定制!长五预装42条轨道,飞出中国火箭最快速度! http://tieba.baidu.com/p/6834367445?share=9105&fr=share&see_lz=0&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11.6.8.2&st=1595525790&unique=54F9A950F5A12730EA58E7C5FC5CBA20 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与地球完成最后的告别,在一片红色的火光和白色的水气中拔地而起,迈出了中国人探索地外行星的第一步。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制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起飞推力1000吨,作为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火箭,既能将大型卫星送上3.6万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能送嫦娥五号探测器前往38万公里外的月球取回月壤,还能送航天器飞向更遥远的火星。 中国的火星探测器踏上征途,它将在未来半年多的时间里朝着火星奔去,让中国航天的步伐迈向更遥远的深空。 此次任务将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绕着巡”任务,对火星开展全球性、综合性的环绕探测,并在火星表面开展区域巡视探测,向世界带来中国人在火星上收获的科学成果。 10分钟窄窗口,预装42条发射轨道 在世界各国首次探测火星的航天器中,“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以5吨的体重位列第一,比“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重了一吨多,是目前我国发射的重量最重的深空探测航天器。 “依靠长征五号强大的运载能力,我国行星探测之旅将站上一个新的起点,通过一次发射实现对火星的‘绕着巡’三项目标,是起点很高、含金量十足的第一次,将使我国深空探测的脚步从月球迈向行星,正式开启行星探测时代。”一院党委书记、长征五号火箭第一总指挥李明华说。 火星探测器与长五火箭二级分离时,将进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的地火转移轨道,速度(11.5公里/秒~11.7公里/秒)略超过第二宇宙速度(11.2公里/秒),逃脱地球引力束缚。而以往长五发射的载荷基本在地球轨道范围内,分离时达到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即可。 “此次发射火星探测器,是长征五号火箭第一次飞出第二宇宙速度,创下了我国运载火箭的最快速度。”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东介绍。 虽然发射窗口选择在火星与地球距离较近的时候,但它们的相对位置仍在时刻变化。从发射场到地火转移轨道的近地点,这两点之间的轨道也是一直变化的,这就不同于以往深空探测中只有固定的一条轨道。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娄路亮介绍,火星处于不断运行移动的状态中,如果把发射比作打靶,那么这次“打靶”打的是移动目标,因此没有一个固定位置让你瞄准,要随着目标的移动来瞄准。 为了精确入轨,火箭研制团队给火星探测器“私人订制”了精细化的“窄窗口、多轨道”设计,将火箭每天30分钟的发射窗口细分成3个10分钟的窗口,每个窗口预装1条发射轨道,7月23日到8月5日,14天的窗口期内一共设计了42条发射轨道,将轨道偏差控制在非常小的范围内。娄路亮表示,这在中国航天的发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创造了单次发射轨道设计数量的新纪录,并首次实现了发射轨道的自动切换。 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刘秉进一步解释,火箭具备很强的自主能力,依据发射时间,对预装好的轨道程序进行自动切换。“发射时间是几点几分,对应哪个窗口、该选择哪条发射轨道,智能化的火箭都能自主完成,不需要人工操作。” 除此以外,长五火箭仅进行了整流罩操作口、透波口的例行更改。 刘秉表示,长五火箭采用的是通用化设计,在前期研制、验证过程中,已经把后续任务可能遇到的情况考虑进去,基本不需要根据某一个任务去专门做出大的改变。 以整流罩为例,在研制初期和前期试验中,就把所有可能需要的功能都考虑到了。有的载荷需要整流罩上有透波窗口,如果等载荷提出需求再去更改、做试验,不仅影响进度,还会增加研制成本。这次的“乘客”火星探测器就需要有透波口,在火箭发射时与地面保持无线电信号传输。 在这次任务之前,长五系列火箭已完成4次飞行试验,对后续探火、探月要用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重点考核,目的就是在正式执行国家重大任务时,尽量少出现新的技术状态,提高可靠性,降低执行重大航天工程任务的风险。 例如,这枚火箭箭体上有7~8个大的部段在之前经过了“瘦身”,“瘦身”后的部段在长五B遥一火箭首飞时已经验证过。而在本次发射中,火箭末子级在第二次点火前要经过长时间的滑行,这种长时间滑行的技术在长五遥三火箭发射任务中也通过了验证。 一年之内4次起飞,密集发射的长五 长征五号遥四火箭发射任务是我国第一次执行地外行星轨道探测器的发射任务,也是长征五号火箭第一次执行正式的工程应用发射任务,需要直接将火星探测器送入地火转移轨道。 该型火箭已经先后完成了高轨大卫星、载人飞船试验船以及深空探测器三类航天器的发射,成为长征火箭家族中唯一可以胜任三种任务类型的火箭。在一院院长王小军看来,长征五号火箭进入工程应用阶段,将有力支撑国家重大航天工程的实施,对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此前,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和长征五号B遥一火箭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长征五号火箭关键技术瓶颈已经完全攻克,火箭各系统的正确性、协调性得到了充分验证,火箭可靠性水平进一步提升。“此次执行应用性发射任务,意味着长征五号火箭正式进入‘服役’状态。”长征五号火箭总指挥王珏表示。 这一次发射,除了要求火箭发射成功,载荷也要成功完成使命才能算任务成功。如果说之前的发射是参加奥运会考核选拔的“预选赛”,那么这次发射就是真正站在了奥运赛场上,以最成熟的技术和最强大的实力迎接考验。 但考验仍不止于此。 这一次,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并通过一次任务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探测器发射后,大约需要七、八个月的时间才能飞抵火星。 而预计今年年底前,长征五号遥五火箭还将择机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将重达8吨多的“嫦娥五号”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嫦娥五号”落月后将实现首次月面无人采样返回。在更远的深空探测和更重的探测器发射任务上,长征五号火箭是不二之选。 算上2019年12月底长五遥三发射和今年5月初的长五B首飞,近一年的时间内长五系列火箭要完成4次发射任务。 此外,预计明年长征五号B遥二火箭还将发射我国载人空间站的核心舱。作为我国空间站核心舱和实验舱的“专属列车”,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系出“长五”名门,是我国首个采用一级半构型的新一代大型液体运载火箭,专门为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设而研制,将在未来两到三年时间内,完成我国空间站舱段的发射。 娄路亮直言:“虽然长五是个新型号,但一下就进入了高密度的发射状态”。对于长征五号这样规模庞大、系统复杂的大型火箭而言是极具挑战的,在产品研制、总装测试、技术管理和发射保障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接下来的任务,对团队来说时间尤为紧张。 为了应对长五火箭的高密度发射任务,火箭研制团队采取双线作战方式,一半人马在发射场执行发射任务,另一半人马在后方为下一发任务做好准备,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任务进度。 这次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后,发射场的火箭团队就要回到后方准备长五B遥二火箭的出厂,而后方的团队则进入文昌发射场,准备执行下一发的“嫦娥五号”发射任务。 未来,长征五号火箭还将在发射高轨道大卫星方面迎来更大“舞台”,与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共同构成发射高轨道卫星的能力阶梯。李东表示,我国未来高轨卫星重量可以达到8吨左右,只能通过长征五号火箭实施发射。同时,在搭配合适的上面级后,长征五号火箭也可以用一箭双星的形式,同时发射两颗5.5吨重的高轨卫星。 步履不停 书写中国高度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取得的高光时刻,是一群不畏艰险、含泪奔跑、敢于胜利的人撑起来的。 这支团队,历经十年艰辛,从立项到研制,让中国一步迈进大火箭国家俱乐部;这支团队,陷入过至暗时刻,在908天中含泪奔跑,让中国最强火箭浴火重生;还是这支团队,和时间比速度,搭建中国人追求月球、火星和空间站的梦想天梯,不断刷新中国人能够抵达的“高度”。 2020年年初,一场新冠疫情席卷了全国。当时,中国航天两次火箭发射失利,质量形势陡然严峻起来…… 全力防控疫情、保障任务的同时,航天人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质疑,和“不能再失败”的巨大压力。谁来打赢这“触底反弹”的第一枪?关键时刻,长五团队挺身而出。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战告捷。这一战,是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的“首战”,更是中国航天扭转被动局面的“首战”和“最关键的一战”。有史以来任务周期最长、面临困难最多、承受压力最大的一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长五团队用实力回击了一切对于中国航天的质疑,一扫阴霾。 当长五B任务团队在前方酣战的同时,长五研制团队的另一半人马正在后方克服疫情带来的种种不便,全力以赴为长征五号遥四火箭的按时出厂紧张忙碌。 5月5日,长五B火箭首飞成功,有史以来任务周期最长、面临困难最多、承受压力最大的一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长五团队用实力回击了一切对于中国航天的质疑,一扫阴霾。 “失败了,我们没时间悲伤,成功了,也只能高兴两个小时。”这是很多航天人挂在嘴边的话。长五B首飞发射成功后,来不及庆祝,研制团队立即投入到长征五号遥四任务中——因为火星探测的发射窗口是固定的,后线不能推。 5月的海南,平均气温高达32℃,湿度在80%以上,正值“桑拿天”。就算什么事都不做,待在户外也会大汗淋漓。地面设备恢复作业在没有任何遮挡的户外进行,烈日的炙烤下,火箭试验队员们衣服早已被汗水湿透,没有人顾得上酷暑,都在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 他们当中,有中暑后经过短暂休息和治疗,又返回工作岗位接着干的;有严重脱水,靠喝补盐液坚持的;有突发肾结石,忍着钻心疼痛完成工作才到医院就诊的;有时常加班到半夜,第二天一早醒来又接着干的…… 大部分人自长五B火箭首飞任务开始,就在发射场工作,已经连续奋战了100多天,有试验队员春节之后就没离开过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一直坚持到7月底。他们全力以赴,克服各种困难,提前完成了地面设备恢复任务,为探火任务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发射条件。 7月23日,长五遥四火箭托举火星探测器,迈上了探火之路,刷新中国深空探测纪录,飞出全新的“中国高度”。(中国航天报 )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实物图。
时间定了!我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将于202 时间定了! 我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将于2020年07月23日12时至15时之间择机发射 。
蔚蓝天空,入驻宾馆。 打开电视,三沙卫视。
日本企业的 MOMO-7 火箭计划北京时间今天(19日)15时05分发射,随着倒计时接近到发射时间的时候,一股白烟冒出,随后宣布放弃发射。初步原因是在启动之前,检测到主发动机的不点火,并自动停止启动序列,详细报告稍后会予以公布。 回顾: http://tieba.baidu.com/p/6747745034?share=9105&fr=share&see_lz=0&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11.6.8.2&st=1595230264&unique=0CB591D5163244B3A89E97661EED19EB
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天问一号,今日完成转场!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将择机实施】 今天(17日)上午8时许,#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垂直转运至发射区#。后续,在完成火箭功能检查和联合测试工作,并确认最终状态后,火箭将加注推进剂,按计划实施发射。计划7月23日将实施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 (总台央视记者崔霞) 为满足任务需求,近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地面测控通信系统进行了适应性改造。目前,改造工作与各项针对性测试工作已全面完成,性能指标满足“天问一号”任务需要。当“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进入地火转移轨道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喀什深空站、佳木斯深空站将为其提供全程测控支持。来源:人民网。 长征五号遥四火箭上的整流罩logo分别为: 正面为中国探火,背面为五星红旗;两侧面的最上为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中间为欧洲空间局(ESA)、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最下为阿根廷国家航天委员会(CONAE)、奥地利发展研究院(FFG)。 (林晓奕)
【航天冷知识100条 2020版】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距离2017版冷知识,时隔三年。 http://tieba.baidu.com/p/5299676685?share=9105&fr=share&see_lz=0&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11.6.8.2&st=1594743316&unique=C1E737803F86CCCF96932E2DD4E20E90 2020版冷知识,整理原创,重装发布。 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从高分4号卫星图可以看到,鄱阳湖的面积正在急剧扩张。鄱阳湖的水位已经突破1998年的历史极值,来到了鄱阳湖有水文纪录以来的最高点: 事实上,鄱阳湖的面积已于7月8日达到4942.6平方公里,超过了中国第一大湖,青海湖的面积(4583平方公里)。 现在,鄱阳湖才是实际上的中国第一大湖,而它的面积每天都在创造新的纪录。
今天(13日)上午11时许,远望六号航天测控船离开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江阴港,前往目标海域执行我国自主首次火星任务海上测控任务,火星,我们来啦!(林晓奕) 目前天问一号计划于2020年07月23日左右发射。
定了!我国火星车着陆区域为20°W-50°W,20°-30°N,也就是图一中候选点的一号位置。 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计划将于2020年07月23日前后择机发射。#天问一号#
大乌龙! 韩国宇研投资300亿的罗老火箭重要部件被当废铁卖掉! 据韩国《朝x日报》报道,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宇研”)把耗资3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8亿元)的“罗老”号火箭相关的零部件以7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41347元)的价格当做废铁卖掉了,其中包括核心部件。由于担心核心技术外泄,“航宇研”在10天之后又花500万韩元将其购回。 此事一经曝光,“航宇研”遭到了韩国科学界的强烈批评。有尖锐的声音表示:“作为韩国宇宙开发研究国家战略的领导机构,这是令人无法想象的、极端荒谬的事。”
北京时间昨晚23:53,为了避让一块太空碎片,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一次紧急机动。这块太空碎片编号27923 (1987-079AG),是俄罗斯质子号火箭1987年发射Kosmos 1883卫星时产生的一块火箭碎片。如果不避让的话,这一碎片有可能在北京时间今天凌晨2:28:09与国际空间站相遇,最近距离约500米,±1000米。 图片来源:Dr Marco Langbroek
闲谈:当年国际空间站拒绝中国的加入,中国有没有反制措施? 其实是有的。 首先,美国卡纳尔维拉尔角,北纬28.5度。俄罗斯/拜科努尔,北纬46度。 美俄合作,航天飞机的运力大,可以承受轨道倾角变化的运力折损,自然就以拜科努尔的为主,那咱就选46度么? 然而这时,中国SayNo。 最终,国际空间站的轨道倾角定为51.65度。 • 回到90年代,美国和俄罗斯合作搞国际空间站,带了前前后后三十个小弟,连马来西亚、南非这种辣鸡航天国家都带上了,就是不给中国面子。中国申请了好多次,美国都以阻止航天技术扩散为由给无情拒绝了。那好吧,如果你从拜科努尔发,它和中国的地理位置关系是这样的,如图: 注: 绿色是国际空间站的地面轨迹图;蓝色是中国边境;红色是拜科努尔以及假设的某次发射上升段火箭轨迹;
【俄罗斯航天签署首份游客太空漫步的旅游合同】25日消息,据俄 【俄罗斯航天签署首份游客太空漫步的旅游合同】 25日消息,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能源”火箭航天集团(RSC Energia)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已经签署了有史以来第一份游客太空漫步的合同。该项目定于2023年进行。 自2001年人类第一位太空游客丹尼斯·蒂托进入轨道以来,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和太空探险公司Space Adventures一直在空间旅游方面进行合作。此后,共有7人按照太空旅游计划进入太空。 PS. 时隔十年,联盟号终于舍得腾出座位,让给太空游客了。
『发射预报』2020年7月—8月发射预报与数据统计! 七月流火,全球瞩目的火星窗口开启;至8月11日,窗口关闭。 截至6月23日10时,全球入轨发射统计:
「北斗二十年」对比:
“毅力号”火星车已装进整流罩里,随后器罩组合体被运往垂直总装测楼与宇宙神5-541型运载火箭进行对接。计划于7月20日21时15分(北京时间)发射升空 ! 图源ULA:
【北斗三号】标题:发射推迟的这些天,发生了什么? 6月23日上午,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历经为期7天的紧急处置,长三乙火箭以完美表现为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发射画上圆满句号。 关心航天发射任务的人士一定注意到,此次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原计划于6月16日上午发射,当天清晨6点多新华社对外发布了发射任务推迟的消息。一周后的23日,发射得以成功实施。 那么,此次北斗三号全球组网收官任务因何在原计划的发射窗口到来前被紧急叫停?航天人又做了哪些努力保证了6月23日发射的顺利进行?
漂亮! 北斗三号GEO-3导航卫星展开太阳翼:
热烈庆祝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本次发射是: 1、本年度全球第44次发射 2、本年度中国第15次发射 3、中国运载火箭第363次发射 4、长征系列火箭第336次发射 5、长三甲系列火箭第112次发射 6、长征三号乙第68次发射
从林主编那看到的:国外爱好者把全球火箭按同一比例放在一起。混 从林主编那看到的:国外爱好者把全球火箭按同一比例放在一起。 混入了好多PPT火箭,竟然还有客机。 中国火箭只有长征五号吗 听说作者早期版本,还放过长三还是长四,不知道为甚后来删除了,可能不好看? 祝融星还有大头版,这是要运啥巨物? 最后一个是新星吧。
预报:明天上午(23日)09时45分左右,执行北斗三号“收官星”的发射任务,有直播。 中国加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织女星一箭53星,感觉卫星布局有点随意! 织女星火箭上次失败后的复飞 : 计划北京时间2020年06月20日09时53分,欧洲 Ariane 航天公司将在法属圭亚那库鲁发射场的 ELV 发射台使用织女星 (VEGA) 运载火箭一箭发射53颗卫星,其中7颗小卫星的轨道为515公里高度,97.45度倾角的太阳同步轨道,剩余46颗立方星将被布置在530公里高度,97.51度倾角的太阳同步轨道,任务时长将近两小时。
中国小行星探测器示意图,计划2022年5月西昌发射:
盘点那些任务失败的漫游车。 经历任务失败的着陆器有很多,而失败的巡视器却不多。关键是不管月球还是火星有巡视器的本来就不多,任务失败的其实只有三辆。 先抛个砖,有知道是哪仨的吗?
介绍一下,欧空局“果汁”(JUICE)木星探测器,重达5.2吨,计划于2022年5月发射,开始其长达6亿公里的木星之旅,途中先后飞掠金星、地球、火星,预计于2029年10月抵达木星。探测器将携带10台最先进的科学仪器,包括相机、光谱仪、能穿透冰的雷达、高度计、无线电科学试验传感器,以及可以监控木星系内的磁场和带电粒子的传感器。JUICE将完成一次独特的木星系统之旅,其中包括对木卫三(Ganymede),木卫二(Europa)和木卫四(Callisto)这三颗极可能为海洋所覆盖的卫星进行深入研究。 “果汁”(JUICE)将在木星系统中运行三年,收集数据探寻行星形成和生命起源的条件。它将在环绕寒冷的木卫三的轨道上运行9个月,以分析该卫星的性质,演变和潜在的可居住性。 作为主承包商,空中客车正领导着一个由80多家欧洲公司组成的工业联盟。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JUICE的架构已在空客位于马德里的厂区完成了建造和总装,在位于德国兰帕兹豪森的阿丽亚娜集团工厂完成了化学推进系统的装配后,它的主体组装已经完成。阿丽亚娜集团的轨道推进团队已完成了推进系统研发、制造和集成。该推进系统包括两个钛合金燃料储存箱,将用于进入木星轨道的400牛顿推力的主引擎以及另外20个小型推进器。 与此同时,在飞行模型于腓特烈港安装之前,JUICE的全尺寸工程模型已完成集成,现已在空中客车图卢兹的卫星集成中心准备对软件的全部功能进行测试。
6月14日的火星,极冠超大的!图源:Damian Peach 6月14日的火星,极冠超大的! 图源:Damian Peach 智利的远程望远镜拍摄。
北斗三号工程技术专家李聃 回应推迟发射:不带疑点加注、不带隐患上天!
日本MOMO火箭5号机发射失败。 【MOMO 5号机发射初步报告】 (以下为北京时间) 发射时间:2020年6月14日 04:15 飞行中断时间:04:16 点火时间:约60秒 最大高度:约11km 落海时间:04:18:52 落海地点:离陆地4.12km 发动机异常产生碎片并开始滚转,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是MOMO火箭的第5次发射,5射4败!
最新:空中起重机故障,毅力号推迟发射! 原定发射日7月17日,最新推迟到7月20日。 ▲根据ULA公司CEO托里·布鲁诺Tory Bruno「坦诚透露」:因出现起重机损坏问题,毅力号火星任务发射时间推迟到7月20日。他补充解释,起重机控制器出现了故障,大概需要三天时间修理。 请注意,此时此刻距离7月17日还有37天!这位高级职业经理人好像在说:「三天维修时间」是法定节假日,神圣不容侵犯!工作日只能顺延,绝对是不能挤出来的。
图片:印度载人火箭的模型来了! 载人火箭:GSLV-MKⅢ型运载火箭; 载人飞船:Gaganyaan(加甘扬); 计划2021年12月执行首次载人发射; 图四不明;
NASA宣布选择将把 VIPER月球车 (Volatiles Investigating Polar Exploration Rover) 运送到月球南极。 NASA 将在北京时间06月11日02时30分举行媒体电话会议上宣布使用哪款火箭。这辆月球车将计划在2022年12月抵达月球,开始大约100天的数据收集,这将有助于生成有关月球表面水冰的资源图,十年前NASA证实该天体上存在这种水冰,将是在月球上建立人类殖民地在的关键因素。除了在近距离观察水冰外,盖漫游车还将从月球上采集第一批水冰样品。
NASA确定了月球轨道空间站的初始模块的合同。诺斯罗普·格鲁曼航天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弗吉尼亚州杜勒斯轨道科学公司获得了1.87亿美元的资金,用于设计该空间站的HALO模块,这是美国宇航局Artemis计划的一部分,他们会在月球轨道建造一个空间站。 HALO将是加压居住区,它的大小约为一间小型工作室,将与猎户座飞船一起提供增强的生命支持。 NASA局长吉姆·布莱登斯汀说:“这份合同的授予是我们建立稳健和可持续的月球运行计划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该空间站是美国宇航局长期Artemis架构的关键组成部分,而HALO的能力进一步完善了我们在月球进行人类探索的计划,为将来的人类对火星的任务做准备。”
讨论下,谁是排名第二的商业航天? . 排名第二的商业航天,是蓝色起源、轨道ATK还是火箭实验室? 蓝色起源公司,首次完成火箭垂直回收,主打亚轨道太空游,拥有BE1-BE4四型发动机。 . 轨道ATK公司,拥有金牛座两型火箭,金牛座2号LEO运力8吨,并且有天鹅座货运飞船。 . 火箭实验室公司,拥有电子号火箭,目前业务量仅次于spacex,即将开辟第二发射场。 . 而中国的星际荣耀和蓝箭航天能排进前七的样子。毕竟在解决有无的阶段,“有”就是领先者。 当然,还有一些入选参考,毕格罗、维珍银河、台湾飞鼠等…
国外航天爱好者做的一张中国火箭型谱:
美国毅力号火星任务具体发射时间确定:美东时间07月17日上午 美国毅力号火星任务具体发射时间确定: 美东时间07月17日上午09时15分, 北京时间07月17日晚上21时15分。 . 中国“天问一号”火星任务,计划7月23日发射,地火转移7个月,2021年2月11日抵达并环绕火星。 . 阿联酋“希望号”火星任务, 发射时间:2020年7月20日 抵达时间:2021年2月 也有说,7月14日发射,地火转移9个月的说法。
好消息! 上海微电子将在2021年交付国产28纳米工艺的光刻机 据报道:上海微电子将在2021年交付采用ARF光源制程工艺为28纳米的光刻机,并且次光刻机在经过多次曝光之后,可以制造出11纳米制程的芯片。目前来看,这个消息应该是真的。也就是说,国内在2021年,就有自己制造的生产28纳米制程芯片的光刻机了。虽说,还不能与阿斯麦公司的极紫外EUV光刻机相比,但是足以推进我国工业芯片和军用芯片的性能向前迈一大步了。 【科普】按光源来分的话,光刻机已经发展了五代: 第一代是采用波长为436纳米的g-line光源的光刻机,其制程工艺节点为800纳米-250纳米; 第二代采用波长为365纳米的i-line光源的光刻机,其制程工艺节点也是800纳米-250纳米; 第三代采用波长为248纳米的KRF光源的光刻机,其制程工艺节点为180纳米-130纳米; 第四代也就是波长为139纳米的Arf光源的光刻机,其制程工艺节点为130纳米-65纳米,45纳米-22纳米; 第五代也就是波长为13.5纳米的EUV光源的极紫外光刻机,其制程节点为22纳米-7纳米。 而上海微电子将在2021年交付的相当于第四代光刻机,制程工艺节点为28纳米。另外,上海微电子即将交付的光刻机,在经过多次曝光之后,制程工艺还可以提高到11纳米。 这样一来,对那些芯片并不急需,但要求制程工艺的公司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对于EUV光源,我国还需要加大研发力度,争取早日取得突破。只要光源突破之后,那剩下的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难题了 另外光刻机比较重要的镜头,国内也是可以自制的。长春光机所于2016年研发出了波像差优于0.75 nm RMS 的两镜EUV 光刻物镜系统。清华大学也在2014年研发出掩模台/硅片台同步扫描指标实测达到2.2nm,4.7nm。所以说,光刻机最重要掩膜台和工作台,镜头组,光源都可以由国内单位自己制造出来,那么上海微电子研制出制程工艺为28纳米的光刻机也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只是在明年交付之后,芯片的良品率并不会一下子就上去,还要过段时间才可以提升上去。 其实上海微电子与2007年制造了制程工艺节点为90纳米的光刻机,迄今过去了13年。经过14年的发展,再次拿出第四代光刻机也是很正常的。虽说,我国现在无法制造出二氧化碳EUV光源,但是在固体深紫外光源的研发上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 由此可知,上海微电子交付28纳米制程工艺的光刻机有较大意义。
笑了,这图真有创意:“美国的现状”
新图:世界三大现役载人火箭
央视居然在直播载人“龙”发射! 百年不遇! 链接: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weibo.cn%2Fdetail%2F4510417814495911&urlrefer=e2cc2fb17dd1c8dcb2c70d10bb180da0 有中文解说,不用再听英语了…… 话说,我上次看央视直播美国的航天任务还是在2004年。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