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着苍蝇飞💫 0骑着苍蝇飞
✨人类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关注数: 350 粉丝数: 3,735 发帖数: 84,162 关注贴吧数: 81
【图说航天史上的今天: “胖五”首飞成功!】 2016年11月3日,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升空,使我国运载火箭的规模实现从中型到大型的跨越,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 长征五号是我国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与欧洲的阿丽亚娜-5运载火箭基本同级。经过多年的研制,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体技术指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还突破了大直径箭体结构、大型低温捆绑火箭耦合振动抑制等12大类247项新技术,开展了火箭动力系统试车、模态试验、助推器分离、整流罩分离、发射场合练等多项大型地面试验,创下了我国液体运载火箭研制规模之最。 作为我国研制高度最高、体积最大、起飞规模最大、运载能力最大的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高度达到了57米,有20层楼高,箭体直径达5米,打破了我国40余年来3.35米箭体直径结构的限制;而且起飞质量达870吨,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4吨,比现役长征三号乙火箭运载能力提升了2.5倍以上。 同时,科研人员在四个助推器上安装了8台全新研制的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在一级和二级火箭上也各装配了两台全新研制的氢氧发动机,极大地提高了火箭的推力,使得长征五号起飞时总推力达到了1060吨。 除了大推力之外,与原有火箭相比,新一代大型火箭还有许多其他的优势。一是采用液氧煤油或者液氢液氧发动机,填补了我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实现了绿色环保的研制理念;二是模块化的设计,能够满足不同重量有效载荷的发射需要,增加了选择性和发射的灵活性;三是提高了可靠性,能够大幅度提高火箭发射成功率。 此次长征五号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跨入世界大吨位火箭发射行列,将显著提升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推动航天发射综合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是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基石。
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宣布进入战备状态,牵动着几个欧美大国! 阿塞拜疆国防部9月28日宣布,亚美尼亚军队近550人、22辆装车车辆、15套火炮-导弹发射系统和18架无人机被损毁;亚美尼亚军方也表示,己方军事行动造成阿军200人、30辆战车和20架无人机的损失。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原是苏联的两个加盟共和国,苏联解体后两国因为领土争议一直处在冲突状态。这次爆发的大规模军事冲突表面上看也是领土争端问题。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恩怨已逾千年,究其原因还是宗教信仰的差异。 阿塞拜疆背后是土耳其,亚美尼亚背后是俄罗斯,双方几乎是以宗教和文化站队。 俄罗斯率先呼吁冲突各方立即停火、展开谈判,外长拉夫罗夫分别与两国外长通电话进行调停,普京总统也在和帕希尼扬进行电话交谈时,对纳卡再次爆发大规模冲突表示“严重关切”。 与此同时,美国也“密切关注”纳卡地区的局势发展。“我们在该地区与多方保持良好关系,我们将尝试是否可能阻止这场冲突。”美国总统特朗普说。 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也对纳卡冲突扩大化表示担忧。“我对纳卡地区爆发冲突深表忧虑,并呼吁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立即消除紧张局势、实施停火、恢复谈判。”这位前副总统说。 联合国秘书长古铁雷斯也发出了类似呼吁,并准备与阿亚两国领导人通电话,就纳卡局势进行紧急磋商。此外,安理会可能于近期召开会议。
中国天问一号火星车配置公开:六轮独立驱动 太阳翼呈蝴蝶翼形 中新网福州9月18日电 在18日召开的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上,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对外公布了天问一号火星车的更多配置细节:火星车质量约240公斤,为6轮独立驱动,携带6台载荷,其太阳翼呈蝴蝶翼形。 2020年是火星探测“大集之年”。今年7月,阿联酋希望号、中国天问一号、美国毅力号3个火星探测器先后踏上“奔火”征途,掀开人类火星探测新的篇章。 7月23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在7月27日传回一张清晰的地月合影。 张荣桥表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首战告捷,任重道远,但成功发射距离任务成功还非常遥远。人类历史上曾实施44次火星探测任务,成功或部分成功的仅22次;而火星着陆任务共20次,仅成功8次,均由美国实施。 中国天问一号任务将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这在国际上还是首次。天问一号探测器将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到达火星附近,通过“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 张荣桥称,天问一号任务将飞行约7个月,行程约4.747亿公里。天问一号任务迈出了中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未来中国还将实施小行星取样返回、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环绕探测等任务。 小行星探测任务取样返回任务,将对近地小行星2016HO3开展绕飞探测,随后择机附着小行星表面并采集小行星样品,之后返回地球附近释放返回舱,将小行星样品送回地球,这一过程大约在3年内完成。 上述过程完成后,探测器经地球、火星借力,经历约7年到达小行星带,对主带彗星133P开展绕飞探测。探测器配置相关科学载荷,以飞越、伴飞、附着、采样返回等方式,对目标小行星进行遥感探测、就位探测和采样返回。(完)
演讲:Hi,火星! “探测器好!” 随着一声响亮的口令 “天问一号”探测器进入最后准备阶段 喊出准备口令的“90后”青年高芫赫 就是本次探火任务的测试指挥 新青年·演讲 《火星你好,中国来了》 “天问一号”探测器是在2020年7月23日,中午12点41分于海南文昌发射基地,通过我们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你好,我叫高芫赫,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测试指挥。 在整个探测器的任务过程中,我承担的是测试工作,就是把卫星通过一个一个单机设备拼接在一块,像积木一样拼成一个完整体之后,对它进行精准的测试、测量,保证它正常运行。 我们整个火星探测任务最难的就是进入火星并且着陆在火星的过程,可以叫做“黑暗10分钟”或者说“生死10分钟”,这在我们国家航天过程中也是首次的。 因为火星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我们以月球为例,如果我们想要知道到达月球的卫星的状态,只需要两秒钟的时间,而对于火星来说,知道这个状态需要22分钟的时间,而我们真正进入火星、着陆火星其实只有10分钟的时间,也就是说整个这10分钟的过程,对于我们地面上的人来说是完全未知的。 作为探测器测试指挥,我需要不断地向指挥员报告火星探测器的工作状况,其中“探测器好”是我报告的最后一句。当时喊完“探测器好”报告给基地指挥员之后,当时在场的所有工作人员内心都是非常紧张的。直到最后,基地指挥员报出“发射”的时候,我们看到火箭升空。火箭发射之后,对于我们卫星来说,其实发射任务还没有结束。直到最后在2167秒时,我们接收到太阳翼展开的信号后,所有人才真正松下了一口气。 把火箭从发射场的垂直总装区运送到发射区,大概有三公里的路程。对我们来说,这就像是把自己的女儿送出去一样,有一种娘家人的心理。送完之后,有很多人在我们的卫星前合影留念,因为这是我们所有人能够看到卫星的最后一眼。
火星舰队:三枚探测器与三枚上面级! 七夕:天问一号距离地球超1000万公里,嫦娥四号工作满600天。 在茫茫宇宙中,正在奔火途中的天问一号,于今天(25日)22时45分,距离地球突破1000万公里,飞行里程约9300万公里,探测器飞行正常。在月球背面,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月面工作时长在今天突破600天,月球车累积行驶里程突破500米,达到519.29米,再次刷新“自己的纪录”。两器分别于20时35分和10时46分完成第21月昼工作,进入月夜休眠。“鹊桥”中继星工作正常。(中国探月工程) 天体物理学家Jonathan McDowell,最近发布了他计算的三个国家发射火星探测器的位置。 图一上的“火星舰队”,三个小点分别是:希望号、天问一号和毅力号。可见三个探测器目前正在努力由地球轨道飞往火星轨道路途中。 图二显示了三个探测器目前位置。六个小点分别是:希望号、旁边的是日本H2A火箭的上面级,天问一号、旁边的是长征五号第二级,毅力号、旁边的是半人马上面级。基本上还是按照发射时间的顺序在前进。 上面级把火星探测器推入地火转移轨道后就会与探测器分离,但是两者之间目前的位置差距还很小。随着时间推进,开始的速度和方向差异被时间累积起来,会造成越来越大的距离。正所谓失之毫厘 差以千里,而上面级的具体位置也将越来越无法推测。
俄航新计划:重起航天飞机、登陆月球以及金星采样返回! 根据《今日俄罗斯》报道,俄航集团总裁 德米特里•罗戈津 近期发言总结: 1. 俄航正打算研发新的载人航天飞行选项,想要用类似基于上世纪80年代暴风雪号的一种有翼航天飞机来接替现役联盟MS飞船。 罗戈津解释说:“我们需要一种构型完全不同的可重复使用飞船,类似于暴风雪号,具备跑道着陆能力。”不过他承认,发展一种现代化、有翼、可重复使用的飞船以接替现役联盟号飞船将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指出,无休止的现代化改进“对于航天技术发展来说是有害的”。 2. 俄航正打算建造将超越马斯克的火箭的可重复使用火箭。 罗戈津在接受俄新社采访时说:“我们正在研制一种甲烷火箭,用以接替联盟2。”他称那将是一款可重复使用的综合航天系统,并称其第一级有望能够使用至少100次。罗戈津说,“当然,我们正在关注我们的美国同行在做什么”;“但我们的工程师正在尝试走一条捷径——不是去重复我们的太空探索公司同行正在做的事情,而是要超越他们”。罗戈津说他并不觉得“载人龙”飞船有多了不起,称其着陆“相当粗暴”。他说:“它不是按地面着陆来设计的,而那正是美国同行选择像45年前那样在水上着陆的原因。” 3. 俄罗斯航天计划框架下,2021年计划向月球发送俄历史上首个星际登陆器“月球-25”。之后,计划于2024年发射“月球-26”轨道飞行器,其应对月球表面进行测绘。俄国家航天集团此前表示,在双边协议框架下,俄“月球-26”号轨道飞行器将选择未来中国登陆器在月球表面的着陆地点。 与此同时,在已达成协议的框架内,俄罗斯与中国将研究在彼此月球器即“月球-26”和嫦娥7号上安装科学设备的可能,以及进行联合空间实验的可能性。 罗戈津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该集团与中国国家航天局将于今年秋季开始就确定联合月球科学基地的范围和任务展开谈判。 此外,罗戈津还指出,俄国家航天集团计划从自己的储备中拨出资金,用于研制“联盟-6”火箭,该火箭将成为用于登月的超重型火箭的核心部分。 4. 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 (俄航) 总经理罗戈津8月7日对俄新社表示:俄航希望重返金星并取回其土壤样品。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