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着苍蝇飞💫 0骑着苍蝇飞
✨人类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关注数: 350 粉丝数: 3,735 发帖数: 84,162 关注贴吧数: 81
【祝融号将与欧空局火星快车进行5次中继通信】 “祝融号”火星车将与欧空局火星快车计划在11月进行5次器间通信测试。由于两探测器的通信系统不兼容,火星快车号无法向祝融号发送指令以使双方建立通信链路,故而此次器间通信为单向通信,火星快车号将盲收祝融号的数据。 当火星快车号运行至祝融号上空时,一旦检测到祝融号发出的信号,就将锁定并开始记录数据。火星快车号搭载的MELACOM通信系统在设计之初时就具备这项功能,但此次测试是十多年来第一次在地外测试。 火星快车号在收到祝融号数据后,会将数据中继传输到达姆施塔特的欧洲空间业务中心 (ESOC),数据预计将在器间通信后约2小时抵达地球,之后火星快车团队会将数据传给祝融号团队。 祝融号团队与火星快车号团队协商后,安排了5个用于本次测试的器间通信窗口:11月7日 20:17 (UTC+8),11月17日 03:44 (UTC+8),11月19日 04:37 (UTC+8),11月21日 05:27 (UTC+8),11月23日 06:22 (UTC+8)。 欧方将在每次测试前,将提前一两天把相关指令发送给火星快车号。首次测试的数据传输数据将为较慢的8KB/S,其后的测试中则将逐渐增加至128KB/S。 由于天问一号环绕器将于11月初再次进行近火制动,以进入遥感使命轨道,这将使环绕器与祝融号的中继通信机会变少。 因此,火星快车号与祝融号开展中继通信,对中方而言,将增加祝融号中继通信机会,提高地面所接收的数据量;对欧方而言,既能共享祝融号科学数据,又能测试火星快车号的数据盲收功能。所以,这不可谓不是一件“双赢”的好事。
延寿10亿年!独家专访嫦五月壤首篇Science论文作者 以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为研究对象发表的首篇学术成果《嫦娥五号年轻玄武岩的年代与成分》,于北京时间10月8日凌晨登上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该研究成果证明月球在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使目前已知的月球地质寿命(29亿年)“延长”约10亿年。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刘敦一研究员与Alexander Nemchin教授,第一作者是车晓超博士。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刘敦一研究员和地质所海外高级访问学者澳大利亚科廷大学Alexander Nemchin教授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在嫦娥五号采集的月球样品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团队对嫦娥五号月球玄武岩开展了年代学、岩石学、矿物学研究,为完善月球演化历史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媒体报道,《Science》杂志现在每年大约要收到约1.4万份论文投稿,经过层层筛选,最终能够发表的不足10%。 10月7日,《中国航天报》记者来到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对耄耋之年的刘敦一研究员和团队核心成员车晓超博士进行独家专访。 车晓超接受《中国航天报》记者采访 我们团队7月12日取得月球样品后,当天便投入研究工作,对样品中的岩石和矿物进行了密集、高强度的元素和同位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系统的年代测定。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筛选出玄武岩岩屑数十颗 、角砾岩岩屑数十颗、玻璃球粒200余颗、胶结玻璃数十颗;完成样品靶制备16个、显微照片2000余张、电子探针分析500余点,能谱分析2000余点、高分辨率二次离子质谱(SHRIMP)定年200余点,形成相关数据库。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我们发现,(举个例子)在这块粒径500微米(0.5毫米)的玄武岩岩屑上,可定年的磷灰石粒径普遍在5~10微米之间,只有头发丝直径的十几分之一,可以说非常小,这给我们的工作增加了难度,基本达到了仪器探测分析的极限。但最后,我们得到了“月球直至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这一重大成果。
【重型运载火箭,我们还要等多久?】 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开幕之际,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了解到,可满足未来我国载人月球探测、深空探测等任务需要的重型运载火箭正在研制中,根据最近的任务规划,其预计将于2028年首飞。 有心急的小伙伴可能会问:上一届航展重型火箭就参展了,怎么久久不见真容呢? 一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设计师刘秉以长征五号火箭的研制历程类比,解答了这个问题。 刘秉表示,一型重要的火箭要诞生前,必须要经历论证、立项等过程。立项前,有一个深入的论证阶段,立项之后,不同的研究阶段还要开展大量的相关工作。以长征五号火箭为例,从“863”计划开始,到2006年立项,中间经历了近20多年,好几代航天人都在里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工程立项是大家都非常期盼的一件事情,但作为国家重点型号来讲,立项前一定要有非常缜密、详细的论证,这个论证过程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重型运载火箭比长征五号更大更高,技术跨度大,研制难度高,所以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要攻克的难关也太多太大,冒进不得。 2010年,重型运载火箭的设想就开始论证, 2015年正式提出了重型运载火箭技术方案,现在整个方案还在不断的细化优化中。 所以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重型运载火箭的诞生。要知道,中国航天人已经突破了多项重型火箭相关关键技术。例如: 国内首台220吨级发动机样机 国内首个2.5米级重型氢氧发动机喷管 世界第一件采用整体锻造技术的10米级铝合金环件 国内首个可应用于液氧环境的大容量低温钛合金气瓶 世界上最大的火箭贮箱瓜瓣 在诸多“国内第一”和“世界第一”的加持下,重型运载火箭综合性能指标达到国际运载火箭的先进水平,可以满足未来较长时期国内深空探测、载人月球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活动的任务需求。相信它一定能够在航天强国建设中,使我国在2030年前,实现运载火箭技术迈入世界一流梯队。(来源:科技日报) 重型运载火箭示意图
【新一代载人火箭将用于未来载人月球探测工程中环月、绕月、登月】 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开幕之际,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尤其是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备受期待。新一代载人火箭是根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规划,为发射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而全新研制的一型高可靠、高安全的载人运载火箭,是新一代运载火箭中的新成员。 该火箭由助推器、芯一级、芯二级、芯三级、逃逸塔及整流罩组成,全长约90米,起飞重量约2000吨,可将25吨有效载荷直接送入奔月轨道,或者70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目前,这款火箭还在研制阶段,还未在公众面前展露真颜。新一代载人火箭按照载人飞行的最高安全标准设计,满足我国长征五号、七号运载火箭的主要技术,通过利用成熟的动力和结构模块进行优化组合。2017年,一院启动了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方案论证工作,已完成多轮方案对比分析,该火箭瞄准国际先进技术趋势,实现了技术更新换代,采用新型泵后摆高压补燃发动机、高安全逃逸系统、轻质高强度新材料等先进技术。 一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设计师刘秉介绍,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将继承长征二号F火箭高可靠、高安全的载人运载火箭设计标准和设计基因,在故障检测、自动化飞行,以及相关冗余设计方面,开展一系列技术攻关。未来,其将支撑更大吨位的飞船进入太空,让航天员进入太空更方便、更快捷、更舒适、更安全。 ”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通过优化组合将我国火箭低轨能力由25吨提升到70吨以上,奔月轨道满足25吨级载人飞船要求,最大程度发挥了我国现有火箭研制能力体系,大幅提升了我国进出空间的能力。后续,新一代载人火箭还将用于未来载人月球探测工程中环月、绕月、登月等演示验证及飞行任务,快速推动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和进出空间能力的重大提升和跨越。未来还可以和重型运载火箭组合使用建立月球基地,实现月球可持续开发利用,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来源:科技日报) 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示意图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