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着苍蝇飞💫 0骑着苍蝇飞
✨人类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关注数: 350 粉丝数: 3,735 发帖数: 84,162 关注贴吧数: 81
【NASA也中招!下属研究中心1名员工感染新冠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正在全球传播,其影响越来越大,全球各国几乎都能感受到,那么这对航天部门意味着什么?现在说新冠病毒将对航天领域产生什么影响还为时过早,当然,某些活动已取消,一些人在家工作。 . 加拿大宇航局官员表示:“一如既往,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正在遵守加拿大政府的所有法规以及与COVID-19有关的公共卫生准则。目前,CSA本周未恰好举办活动。视情况需要,将根据加拿大政府的指导方针评估未来的事件。我们正在与各个部门和公共卫生机构紧密合作,以持续监控情况并采取必要的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员工。我们还开展了内部宣传活动,向我们的员工提供有用的提示,以保护自己和社区免受病毒传播。” 【NASA也中招!下属研究中心1名员工感染新冠病毒,全员居家办公】 据路透社3月9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艾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周日(8日)晚些时候发表声明称,该中心一员工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出于谨慎考虑,该中心要求其他员工在家工作,直到另行通知。报道称,该机构表示,他们周日收到确认信息,证实其中心内一名员工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该机构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相信(此人)在艾姆斯研究中心的接触是有限的,但出于高度谨慎……艾姆斯研究中心将暂时进入强制性居家工作状态,直到另行通知。”声明还提到,中心将为那些在实验室工作或者其他缺乏技术设施的员工提供进一步指导。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附属机构消息,只有必要人员才能进入研究中心,以保障生命、财产以及关键任务的正常运转。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无线联试圆满完成】 3月10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无线联试,充分验证了探测器与地面系统的接口匹配性和一致性,对各类方案、技术状态、软硬件系统进行了全面测试,为任务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每隔大约26个月,地球与火星会运行至最近的位置,此时发射探测器将节省大量燃料,2020年即是火星探测活动的窗口期。按照我国火星探测工程总体计划安排,今年我国将执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此次无线联试是任务中心与航天器正样的唯一一次地面联合演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火星任务团队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给联试任务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科学统筹、优化任务流程、合理调配力量,采用真实的飞控系统以及真实的航天器,所有重大关键过程全部按照1:1全过程演练,按照工程时间节点圆满完成全部既定项目,达到了联试预期效果。 据了解,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宣布将于今年发射火星探测器,我国计划首次发射探测器,即要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巡视”三个目标,起点高、难度大。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火星任务团队负责人崔晓峰介绍,火星探测器发射后,飞往火星的时间将近7个月,技术状态变化大,深空探测空间环境复杂,飞控任务面临极高的难度和巨大的风险挑战。后续,飞控团队将持续完善各项方案预案,优化组织流程,落实技术细节,助力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火星探测飞控任务。(人民日报)
【“玉兔”战略大转移】到了睡前故事环节,大家准备瓜子小板凳! 关心玉兔的网友们可能还记得,在第12月昼,应科学家团队的要求,玉兔向行进路线南侧一个年代较近的撞击坑逼近探测,虽然因为周边地形太过复杂,玉兔最终“望坑兴叹”,但还是探测了坑前的溅射碎石,拍了撞击坑的全景照片,也算不虚此行。随后玉兔转身,毅然告别南侧的深坑,继续探索征程。▲ 图1:大型深坑照片 导航员的千里眼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驾驶员们对玉兔更是如此。要看清远方的月面态势,作出长远打算,在走好每一步的同时,驾驶员们心里一直有一个隐忧,那就是在月面看得见的撞击坑下,还隐藏着年代久远的巨大退化的撞击坑。从图2可以看到,此时的玉兔位于直径16米和9米的两个大坑中间,大部分人建议绕过16米撞击坑后一路向西(图2中黄色虚线),因为这个方向看上去一马平川,有人甚至已经开始在图上规划起了后续的路径,答案仿佛呼之欲出了。▲ 图2:月面高清影像图 此时巡视器副总师于天一却迟迟不肯拍板,他皱着眉头,眼睛盯着影像图,静静思索着。 突然,他两眼放光,招呼大家围上来,指着影像图中当前点西侧远处的位置对大家说:“你们看,这片区域左侧磨砂幽暗,右侧光亮锃白,这是什么?这是典型的撞击坑特征!” 听到他的论断,大家吃了一惊,纷纷打开影像图来看。 于天一继续说,“这个撞击坑跟咱们以前遇到的撞击坑不一样,这很有可能是一个已经存在亿万年的退化撞击坑。王镓,你在这个图上叠加一下等高线。” 导航员王镓立即将等高线叠加在了态势图上,眼前的地形一下子明朗起来,在态势图的左侧,一个“隐蔽”的大坑被等高线勾勒了出来(图3中绿圈),这是一个超大型撞击坑,由于年代久远,坑沿已经变得难以辨认,内部也被大大小小的陨石撞得千疮百孔,可谓险象环生。而且大撞击坑的东北侧还密密麻麻排列着诸多小型撞击坑,玉兔走到这里将陷入多个撞击坑的封锁(图中黄框),群坑环绕,这是一个进去就出不来的“死胡同”!▲ 图3:叠加等高线的月面影像图 在场的人都恍然大悟,大家迅速达成了一致,行驶策略由“南征”改为“北战”,进行战略大转移。他们决定向北挺进,先绕过西北侧的小型撞击坑,后续几个月昼持续向北行进,直到绕过那个超大型撞击坑后,再一路向西(上图黄色虚线)。▲图4:驾驶员工作照 三顾眼前坑,终得放心路。 【全景一顾未察坑】按照惯例,月昼上午要向西北方向行走,然而在月面影像图上,驾驶员们发现西北侧有一个撞击坑,这个坑在月夜处理得到的全景地形图上并没有看到,只是在相应的位置蹊跷地缺了一块,看上去黑洞洞的,仿佛坍塌的悬崖,让人望而生畏。驾驶员们在全景相机的原始图像上隐隐约约看到了这个撞击坑。但是这个方向的图,光线太强太晃眼,看不清楚,因此驾驶员们决定先让玉兔向前移动一步,走近后重新拍图确认一下地形。 【导航再顾仍迷蒙】移动完成后,驾驶员们很快拿到了重新感知的导航相机图像,然而此时太阳的高度角比较低,而且位于玉兔成像方向后侧的新拍图像上面,西北方向被强烈的直射光线和自身的阴影所占据,驾驶员们依然无法看清楚这片区域的具体地形。 【全景三顾见真容】如果不看清坑的全貌,就无法探知坑的边界,我们的规划就缺少完备的验证。考虑再三,驾驶员们决定等第二天太阳高度角高一点、方位角偏一点,再对西北区域进行全景成像,这次一定要看到坑的庐山真面目。▲ 图5:大型撞击坑▲ 图6:越来越近的撞击坑 这次驾驶员们终于看清楚了西北侧的全貌,照片显示的地形让人触目惊心: 一个直径约20米的大型撞击坑静静地躺在那里,周围遍布着坑坑洼洼的小型撞击坑和溅射石块,幸好没有让玉兔继续往西北走,否则一旦出现滑移,落入坑里,后果不堪设想。必须要绕过这个撞击坑! 【目标玄武岩区】 玉兔就这样走上了绕坑之旅。后续玉兔将绕过西侧山脊后,再向西行进, 最终目标是到达距离着陆点约1.8公里远的“玄武岩”(红色线条区域)。 那里的地质与此处不同,玉兔将在那里探究月背的奥秘。这一路坑石遍布,沟沟坎坎,可能要移动经年累月,然而科学探测的征途从来是曲折漫长的,已然起航,便无惧艰辛。▲图7: 最近玄武岩覆盖区域(红色线条区域)白色十字为玉兔所在位置 截至第15月昼休眠前,玉兔已经在月面工作了423天。在四年一度的2月29日,玉兔走了本次休眠前的最后一步,累计行驶里程停留在了一个吉祥的数字——399.788米。如果咱们的玉兔有朋友圈,估计也会截屏打卡留作纪念吧,想必也会有众多粉丝点赞转发加评论,来个一键三连! 在这个二月里,玉兔斩获了多项荣誉。国家天文台科学家们利用玉兔的测月雷达获取的第2月昼数据,首次揭开了月球背面地下浅层结构的神秘面纱,大大提高了人类对月球撞击和火山活动历史的理解,并为月球背面的地质演化研究带来新的启示。在两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嫦娥四号探测器月背软着陆,探测到月幔物质出露的初步证据,稳居榜首。 荣誉加身也愈让驾驶员们感到责任重大,只有让玉兔在月背活得更久,走得更远,我们才有更多超越自我的机会。为了到达那个充满魅力的远方,驾驶员们仍将上下而求索!(来源:科技日报)
【神舟四号录音笔事件】睡前讲故事,大家准备瓜子小板凳! “神舟四号”发射前,航天员系统的刘新民找到负责人尚志,要求把录音笔放进航天服。尚志又何尝不想把天上的真实声音录回来呢?但是,要把录音笔放到航天服上,费了一番口舌。朱光晨是负责产品装船操作的,他清楚这个项目事先并不在计划之列,也不合乎程序,就表示他不同意。装船产品每一项都要仔细登记,未经允许,谁敢随便往舱里放什么东西?万一查下来,这个责任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刘新民连哄带劝,施加压力,逼着朱光晨答应了下来。“神四”顺利上天,又顺利返回,偷偷装上去的录音笔也如期完成了任务。刘新民他们把五院的尚志、杨宏请到所里关起门来听录音。录音播放了半天,众人越听心里越发毛。 这支录音笔非常忠于使命,把整个飞行过程全都实打实地录了回来,但是,也如实录下了“神四”许多的误报警。当火箭载着飞船上升还没入轨的时候,舱里头就一个劲地报警。报警报的范围很大,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最可怕的是轨道舱着火。 刘新民说,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杨利伟上去,别的不说,吓也吓死了,轨道舱他连进都进不去。 这时,违规带到天上的录音笔,起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作用。 尚志和杨宏听了几个小时,表情凝重地对刘新民说:“老刘,这个录音笔要严加控制,所有的人都不能复制。” 随后,这支录音笔从天上带回来的声音都用在了飞船模拟器上。但纸终归是包不住火的,专家和领导审查验收模拟器时,一听这声音,就非常惊讶地追问:这是从哪弄来的? 刘新民他们只好都说了实话。 也幸亏有了这次的私自录音,从那时起,飞船系统和航天员系统一起订立了新的模拟器报警策略,以解决比较混乱的报警问题。 几年后“神七”上天,正当翟志刚出舱时,就发生了轨道舱火警误报,给天上地下都造成了一阵紧张。总算是临危不乱,完成了出舱!——摘选自《通天秘旅——中国载人航天第一系统传奇》
太阳系第20大天体,命名为“共工星” 2020年2月20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正式接受了“共工”和“相柳”这两个名称,并且以“共工”为名,正式命名了矮行星“2007OR10”,并更新了该中心的小行星目录。同时,共工的卫星也获得了一个中文名字-“相柳”。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以中文命名的太阳系主要天体。 共工星(Gonggong),太阳系第6颗矮行星,直径1535公里。于2007年在柯伊伯带被发现,临时编号2007OR10。 共工星的大小仅次于冥王星(Pluto)和阋神星(Eris),妊神星(Haumea),排名第四的柯伊伯带天体(KBO)。它曾是太阳系最大的未命名天体。 2019年4月10日,布朗团队发起了一项在线民意调查,让公众在合适的三个神话名字中进行选择:共工(中国)、荷勒(德国)和维利(挪威)。这些名称是根据国际天文联合会(IAU)的次级行星命名标准选择的,该标准规定具有2007OR10轨道的天体必须被命名为与创造有关的神话人物。这三个选项被选中,因为它们与水、冰、雪和红色有关,这些都符合2007OR10的地质特点。 2019年5月10日投票结束,“共工”是投票最多的名字。2007OR10将不会由命名投票的主持人命名,最终命名权保留给矮行星的发现者。 2019年5月29日,布朗团队宣布“共工星”胜出,在投票过程中,28万张选票中有46%的选票被投下。布朗团队将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负责命名小行星的机构)提出获奖名单。这个名字来源于中国上古水神“共工”,他被描绘成披着红发的人首蛇身。在中国神话中,共工负责制造混乱,导致洪水泛滥,撞断不周山,使大地倾斜,其后被惩罚流放。 参考资料: 2月23日文章《2007 OR10定名共工星!首颗以中文命名的太阳系主要天体》
太阳系第20大天体,命名为“共工星” 2020年2月20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正式接受了“共工”和“相柳”这两个名称,并且以“共工”为名,正式命名了矮行星“2007OR10”,并更新了该中心的小行星目录。同时,共工的卫星也获得了一个中文名字-“相柳”。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以中文命名的太阳系主要天体。 共工星(Gonggong),太阳系第6颗矮行星,直径1535公里。于2007年在柯伊伯带被发现,临时编号2007OR10。 共工星的大小仅次于冥王星(Pluto)和阋神星(Eris),妊神星(Haumea),排名第四的柯伊伯带天体(KBO)。它曾是太阳系最大的未命名天体。 2019年4月10日,布朗团队发起了一项在线民意调查,让公众在合适的三个神话名字中进行选择:共工(中国)、荷勒(德国)和维利(挪威)。这些名称是根据国际天文联合会(IAU)的次级行星命名标准选择的,该标准规定具有2007OR10轨道的天体必须被命名为与创造有关的神话人物。这三个选项被选中,因为它们与水、冰、雪和红色有关,这些都符合2007OR10的地质特点。 2019年5月10日投票结束,“共工”是投票最多的名字。2007OR10将不会由命名投票的主持人命名,最终命名权保留给矮行星的发现者。 2019年5月29日,布朗团队宣布“共工星”胜出,在投票过程中,28万张选票中有46%的选票被投下。布朗团队将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负责命名小行星的机构)提出获奖名单。这个名字来源于中国上古水神“共工”,他被描绘成披着红发的人首蛇身。在中国神话中,共工负责制造混乱,导致洪水泛滥,撞断不周山,使大地倾斜,其后被惩罚流放。 参考资料: 2月23日文章《2007 OR10定名共工星!首颗以中文命名的太阳系主要天体》
印度未来空间站 初样公布。 早些时候,西旺曾宣布,“印度空间站重达20吨。我还纳闷,印度没有20吨级运力的火箭啊 看了这个图就明白了。两个8吨级“天宫”对接成一个组合体,加上一个神秘橙罐。 只不过中国天宫系列尚且只有一个对接口,印度天宫这么小的规模,竟然要搞前后对接口。一步跨越至第三代空间站。 另外,这太阳翼是不是太多了。足有16片? 我要是ISRO局长,就先设计类似PPB的动力模块+对接模块,合二为一。 8吨级,提供电力服务、飞行动力以及飞船对接。上下前后四个对接口,1个舱段对接口,2个临时对接口,1个出仓口。(这是去年我给印度设计的小型空间站,现在看来,除了前后对接口的设计有点意外,其他都一致) 那这个空间站何时建成呢 西旺(Siwan)介绍说,ISRO将会打造一个约20吨级的、可重复对接的“空间站”。该空间站配备有对接舱口,可以与印度自研的OV载人飞船多次对接,每次对接允许3名宇航员在“空间站”中逗留20天左右。未来主要用它来负责飞船停靠、宇航员短期生活以及一些微重力的科学实验,空间站建设将会持续5~7年。 在GSLV MK III运载火箭连续成功后,印度已具备向近地轨道投送8吨级载荷的能力,如此一来建设空间站才成为了纸面上的可能。 之前,关于印度空间对接的这个贴: http://tieba.baidu.com/p/6474156597?share=9105&fr=share&see_lz=0&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11.1.8.2&st=1581386365&unique=D8DD558A6D6B20B1143638B7BE852193 现在的消息,印度将在2020年内进行空间对接实验,由PSLV火箭一箭双星。精品区有个“印度载人之路”的帖子,将会持续跟踪!
NASA与波音成立“CST-100”故障联合调查组。 1月7日,NASA正式发布了公告,将与波音共同成立故障联合调查组,寻找造成这次 CST-100 Starliner飞船(星际航班)意外的真正原因,并排查其他软件潜在风险。 NASA公告称,联合调查团队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进行评估,然后还要对飞船进行系统性的升级,升级和测试至少还要消耗两到三个月的时间,这就意味着波音“星际航班”飞船在2020年上半年载人飞行的希望渺茫。 除了故障调查之外,还有另外一件棘手的事情让NASA很为难。在与波音的合同中,仅包含了一次无人飞行测试,而前几天测试失利后,内部有呼声让NASA再进行一次无人飞行测试,因为不能拿宇航员的生命当儿戏。但这也是最让NASA头疼的,因为想要再次无人飞行测试,不管从资金上还是时间上,美国人都是耗不起的。于是NASA也开始自圆其说,称原合同中并未明确要求波音在无人飞行测试中与空间站对接,并希望独立花数周的时间进行调查取证,以判断是否需要再发射一次无人飞船进行测试。 如此一来NASA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另一家供应商SpaceX身上了,他家的“载人龙飞船”已经做好准备,等待1月11日载人飞行前最后的“亚轨道逃逸测试”。如果成功,载人龙飞船会正式获得NASA颁发的载人飞行许可证。SpaceX曾在一周前公开宣称,用于载人飞行的飞船和火箭2020年2月份就可以运抵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但要想发射还至少需要再经历NASA两个月的安全审查。乐观点估计,美国首艘国产载人飞船“载人龙”,有望在2020年4月至5月间首度载人升空! PS: CST-100 Starliner飞船测试中发生的意外也很简单,飞船上带有一个任务计时器,火箭将数据信息传输给了定时器,但飞行中计时器软件读取了错误的时间数据(与真实时间相差约11小时,看起来是美东时间和北京时间的差距,难不成软件是国人写的?),误以为飞船自身正在进行轨道插入,随即自动点火修正飞船轨道。这样一来,不但飞船偏离了预定的轨道,携带的燃料也由于意外点火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最终结果就是飞船无法前往空间站,不得不在第二天返回地球。
首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