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着苍蝇飞💫
0骑着苍蝇飞
✨人类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关注数: 350
粉丝数: 3,735
发帖数: 84,162
关注贴吧数: 81
盘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四次火星探测! 1996年,俄罗斯火星96探测器,发射故障再入; 2011年,俄罗斯福布斯土壤号火星探测器+中国萤火一号,变轨失败再入; 2016年,欧俄ExoMars2016火星着陆器,计算失误,毁于一秒,粉身碎骨; 第四次,欧俄ExoMars任务确认推迟至2022年…… 平均每5年一次的火星探测。不过,其他天体探测是一次没有。 ExoMars推迟了,比较遗憾,失去了同场竞技的机会。不过,这也是中国航天的机遇。不客气的说,如果中国成功了,欧洲两年后也成功了。中国也将领先欧洲。 如果中国成功,欧洲失败,中国则大幅度领先,彻底甩开欧洲。 如果中国失败,欧洲成功,欧洲将继续领先中国十年。 以上是题外话。 本来做了一张凝聚中国🇨🇳美国🇺🇸欧洲🇪🇺三国火星探测器的图片,看来是用不上了: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3月12日电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网站发布消息称,该公司和欧洲空间局(ESA)已决定将“火星太空生物-2020”(ExoMars-2020)任务推迟到2022年。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总经理罗戈津表示,推迟的原因之一是欧洲瘟疫状况恶化,这实际上阻止了俄专家对合作伙伴企业进行工作访问的可能性。 目前运载ExoMars-2020航天器的“质子-M”火箭的发射计划在2020年7月26日至8月13日间。这种情况下航天器将于2021年3月抵达火星。 ExoMars-2020伞降系统由2个主要的降落伞组成,每一个都可以自己排气。8月5日测试期间,其中一个主要降落伞的圆顶上出现了裂缝。装载欧洲火星车的俄罗斯降落平台模型因仅通过一个排气降落伞下降而被丢失。 ExoMars-2020(“火星太空生物-2020”)工作站计划于2020年7月25日发射升空,启程前往火星。该站包括欧洲的飞行器和俄罗斯登陆平台。除了俄罗斯的“小哥萨克”着陆器,工作站还搭载了欧洲“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号火星漫游车。“小哥萨克”平台上将安装11个俄罗斯仪器和2个欧洲仪器;“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号火星漫游车将包括7个欧洲仪器和2个俄罗斯仪器。 图为:中欧火星漫游车
转发,“航天爱好者网”已恢复正常访问!
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将于03月16日首飞,预计明日正式转场! 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将于03月16日发射。 长征七号甲全箭总长60.13米,芯一、二级直径3.35米,芯三级直径3米,单个助推器直径2.25米,火箭起飞质量约573吨,主要用于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任务,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7吨,填补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5.5t~7t之间运载能力的空白。 一级、二级及助推器基本上继承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采用120吨级推力的YF-100发动机和18吨级推力的YF-115发动机。 三子级基本继承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的液氢液氧末级,采用两台8吨级推力的YF-75发动机,具备二次启动能力。火箭同时具备文昌航天发射场和西昌发射场发射能力。 本次首飞的长征七号甲遥一(CZ-7A Y1)运载火箭,其发射的载荷为“新技术验证六号”卫星,将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GTO轨道)
【NASA也中招!下属研究中心1名员工感染新冠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正在全球传播,其影响越来越大,全球各国几乎都能感受到,那么这对航天部门意味着什么?现在说新冠病毒将对航天领域产生什么影响还为时过早,当然,某些活动已取消,一些人在家工作。 . 加拿大宇航局官员表示:“一如既往,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正在遵守加拿大政府的所有法规以及与COVID-19有关的公共卫生准则。目前,CSA本周未恰好举办活动。视情况需要,将根据加拿大政府的指导方针评估未来的事件。我们正在与各个部门和公共卫生机构紧密合作,以持续监控情况并采取必要的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员工。我们还开展了内部宣传活动,向我们的员工提供有用的提示,以保护自己和社区免受病毒传播。” 【NASA也中招!下属研究中心1名员工感染新冠病毒,全员居家办公】 据路透社3月9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艾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周日(8日)晚些时候发表声明称,该中心一员工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出于谨慎考虑,该中心要求其他员工在家工作,直到另行通知。报道称,该机构表示,他们周日收到确认信息,证实其中心内一名员工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该机构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相信(此人)在艾姆斯研究中心的接触是有限的,但出于高度谨慎……艾姆斯研究中心将暂时进入强制性居家工作状态,直到另行通知。”声明还提到,中心将为那些在实验室工作或者其他缺乏技术设施的员工提供进一步指导。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附属机构消息,只有必要人员才能进入研究中心,以保障生命、财产以及关键任务的正常运转。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无线联试圆满完成】 3月10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无线联试,充分验证了探测器与地面系统的接口匹配性和一致性,对各类方案、技术状态、软硬件系统进行了全面测试,为任务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每隔大约26个月,地球与火星会运行至最近的位置,此时发射探测器将节省大量燃料,2020年即是火星探测活动的窗口期。按照我国火星探测工程总体计划安排,今年我国将执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此次无线联试是任务中心与航天器正样的唯一一次地面联合演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火星任务团队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给联试任务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科学统筹、优化任务流程、合理调配力量,采用真实的飞控系统以及真实的航天器,所有重大关键过程全部按照1:1全过程演练,按照工程时间节点圆满完成全部既定项目,达到了联试预期效果。 据了解,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宣布将于今年发射火星探测器,我国计划首次发射探测器,即要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巡视”三个目标,起点高、难度大。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火星任务团队负责人崔晓峰介绍,火星探测器发射后,飞往火星的时间将近7个月,技术状态变化大,深空探测空间环境复杂,飞控任务面临极高的难度和巨大的风险挑战。后续,飞控团队将持续完善各项方案预案,优化组织流程,落实技术细节,助力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火星探测飞控任务。(人民日报)
【龙江小卫星磕磕绊绊的月球之旅】睡前故事。 还记得哈工大的“龙江”绕月小卫星吗 按照计划,龙江一号和龙江二号微卫星将进入环月轨道,组成双编队展开超长波射电天文观测实验。而一旦成功完成,我国将成为世界首个展开月球轨道微小卫星环绕编队飞行试验的国家。 不过,很遗憾的是,龙江一号在地月转移轨道飞行过程中出现了控制异常,未能入轨。 【祸不单行】 当时,哈工大的龙江二号也出现失控翻转时,团队立即实时输入五条指令把二号救回来。连航天局的人都看傻眼了,说他们也从未有过在轨事实拯救卫星的案例。 龙江二号也是因为有龙江一号出问题在先,迅速总结出了一号的事故原因,然后准备了一天的预案,才能实时修快速复的。 不过这个真是很不容易,不是计划内的操控指令,很难做到微操控的,所以团队的应急反应能力真是太赞了。
【“玉兔”战略大转移】到了睡前故事环节,大家准备瓜子小板凳! 关心玉兔的网友们可能还记得,在第12月昼,应科学家团队的要求,玉兔向行进路线南侧一个年代较近的撞击坑逼近探测,虽然因为周边地形太过复杂,玉兔最终“望坑兴叹”,但还是探测了坑前的溅射碎石,拍了撞击坑的全景照片,也算不虚此行。随后玉兔转身,毅然告别南侧的深坑,继续探索征程。▲ 图1:大型深坑照片 导航员的千里眼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驾驶员们对玉兔更是如此。要看清远方的月面态势,作出长远打算,在走好每一步的同时,驾驶员们心里一直有一个隐忧,那就是在月面看得见的撞击坑下,还隐藏着年代久远的巨大退化的撞击坑。从图2可以看到,此时的玉兔位于直径16米和9米的两个大坑中间,大部分人建议绕过16米撞击坑后一路向西(图2中黄色虚线),因为这个方向看上去一马平川,有人甚至已经开始在图上规划起了后续的路径,答案仿佛呼之欲出了。▲ 图2:月面高清影像图 此时巡视器副总师于天一却迟迟不肯拍板,他皱着眉头,眼睛盯着影像图,静静思索着。 突然,他两眼放光,招呼大家围上来,指着影像图中当前点西侧远处的位置对大家说:“你们看,这片区域左侧磨砂幽暗,右侧光亮锃白,这是什么?这是典型的撞击坑特征!” 听到他的论断,大家吃了一惊,纷纷打开影像图来看。 于天一继续说,“这个撞击坑跟咱们以前遇到的撞击坑不一样,这很有可能是一个已经存在亿万年的退化撞击坑。王镓,你在这个图上叠加一下等高线。” 导航员王镓立即将等高线叠加在了态势图上,眼前的地形一下子明朗起来,在态势图的左侧,一个“隐蔽”的大坑被等高线勾勒了出来(图3中绿圈),这是一个超大型撞击坑,由于年代久远,坑沿已经变得难以辨认,内部也被大大小小的陨石撞得千疮百孔,可谓险象环生。而且大撞击坑的东北侧还密密麻麻排列着诸多小型撞击坑,玉兔走到这里将陷入多个撞击坑的封锁(图中黄框),群坑环绕,这是一个进去就出不来的“死胡同”!▲ 图3:叠加等高线的月面影像图 在场的人都恍然大悟,大家迅速达成了一致,行驶策略由“南征”改为“北战”,进行战略大转移。他们决定向北挺进,先绕过西北侧的小型撞击坑,后续几个月昼持续向北行进,直到绕过那个超大型撞击坑后,再一路向西(上图黄色虚线)。▲图4:驾驶员工作照 三顾眼前坑,终得放心路。 【全景一顾未察坑】按照惯例,月昼上午要向西北方向行走,然而在月面影像图上,驾驶员们发现西北侧有一个撞击坑,这个坑在月夜处理得到的全景地形图上并没有看到,只是在相应的位置蹊跷地缺了一块,看上去黑洞洞的,仿佛坍塌的悬崖,让人望而生畏。驾驶员们在全景相机的原始图像上隐隐约约看到了这个撞击坑。但是这个方向的图,光线太强太晃眼,看不清楚,因此驾驶员们决定先让玉兔向前移动一步,走近后重新拍图确认一下地形。 【导航再顾仍迷蒙】移动完成后,驾驶员们很快拿到了重新感知的导航相机图像,然而此时太阳的高度角比较低,而且位于玉兔成像方向后侧的新拍图像上面,西北方向被强烈的直射光线和自身的阴影所占据,驾驶员们依然无法看清楚这片区域的具体地形。 【全景三顾见真容】如果不看清坑的全貌,就无法探知坑的边界,我们的规划就缺少完备的验证。考虑再三,驾驶员们决定等第二天太阳高度角高一点、方位角偏一点,再对西北区域进行全景成像,这次一定要看到坑的庐山真面目。▲ 图5:大型撞击坑▲ 图6:越来越近的撞击坑 这次驾驶员们终于看清楚了西北侧的全貌,照片显示的地形让人触目惊心: 一个直径约20米的大型撞击坑静静地躺在那里,周围遍布着坑坑洼洼的小型撞击坑和溅射石块,幸好没有让玉兔继续往西北走,否则一旦出现滑移,落入坑里,后果不堪设想。必须要绕过这个撞击坑! 【目标玄武岩区】 玉兔就这样走上了绕坑之旅。后续玉兔将绕过西侧山脊后,再向西行进, 最终目标是到达距离着陆点约1.8公里远的“玄武岩”(红色线条区域)。 那里的地质与此处不同,玉兔将在那里探究月背的奥秘。这一路坑石遍布,沟沟坎坎,可能要移动经年累月,然而科学探测的征途从来是曲折漫长的,已然起航,便无惧艰辛。▲图7: 最近玄武岩覆盖区域(红色线条区域)白色十字为玉兔所在位置 截至第15月昼休眠前,玉兔已经在月面工作了423天。在四年一度的2月29日,玉兔走了本次休眠前的最后一步,累计行驶里程停留在了一个吉祥的数字——399.788米。如果咱们的玉兔有朋友圈,估计也会截屏打卡留作纪念吧,想必也会有众多粉丝点赞转发加评论,来个一键三连! 在这个二月里,玉兔斩获了多项荣誉。国家天文台科学家们利用玉兔的测月雷达获取的第2月昼数据,首次揭开了月球背面地下浅层结构的神秘面纱,大大提高了人类对月球撞击和火山活动历史的理解,并为月球背面的地质演化研究带来新的启示。在两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嫦娥四号探测器月背软着陆,探测到月幔物质出露的初步证据,稳居榜首。 荣誉加身也愈让驾驶员们感到责任重大,只有让玉兔在月背活得更久,走得更远,我们才有更多超越自我的机会。为了到达那个充满魅力的远方,驾驶员们仍将上下而求索!(来源:科技日报)
【神舟四号录音笔事件】睡前讲故事,大家准备瓜子小板凳! “神舟四号”发射前,航天员系统的刘新民找到负责人尚志,要求把录音笔放进航天服。尚志又何尝不想把天上的真实声音录回来呢?但是,要把录音笔放到航天服上,费了一番口舌。朱光晨是负责产品装船操作的,他清楚这个项目事先并不在计划之列,也不合乎程序,就表示他不同意。装船产品每一项都要仔细登记,未经允许,谁敢随便往舱里放什么东西?万一查下来,这个责任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刘新民连哄带劝,施加压力,逼着朱光晨答应了下来。“神四”顺利上天,又顺利返回,偷偷装上去的录音笔也如期完成了任务。刘新民他们把五院的尚志、杨宏请到所里关起门来听录音。录音播放了半天,众人越听心里越发毛。 这支录音笔非常忠于使命,把整个飞行过程全都实打实地录了回来,但是,也如实录下了“神四”许多的误报警。当火箭载着飞船上升还没入轨的时候,舱里头就一个劲地报警。报警报的范围很大,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最可怕的是轨道舱着火。 刘新民说,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杨利伟上去,别的不说,吓也吓死了,轨道舱他连进都进不去。 这时,违规带到天上的录音笔,起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作用。 尚志和杨宏听了几个小时,表情凝重地对刘新民说:“老刘,这个录音笔要严加控制,所有的人都不能复制。” 随后,这支录音笔从天上带回来的声音都用在了飞船模拟器上。但纸终归是包不住火的,专家和领导审查验收模拟器时,一听这声音,就非常惊讶地追问:这是从哪弄来的? 刘新民他们只好都说了实话。 也幸亏有了这次的私自录音,从那时起,飞船系统和航天员系统一起订立了新的模拟器报警策略,以解决比较混乱的报警问题。 几年后“神七”上天,正当翟志刚出舱时,就发生了轨道舱火警误报,给天上地下都造成了一阵紧张。总算是临危不乱,完成了出舱!——摘选自《通天秘旅——中国载人航天第一系统传奇》
不解释! 两张截图。
我发现有一个词语,经常被命名于航天器。不拐弯抹角,这个词就是 我发现有一个词语,经常被命名于航天器。 不拐弯抹角,这个词就是「Dawn」(黎明)。 首先是,美国的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2007年发射。 然后是,日本金星探测器,名字也叫黎明。这不是撞名了吗 没事,中华语言博大精深,那就译成“破晓”吧。 你看,一个意义的两个词——“破”晓号金星探测器。 嗯嗯,也许是名字的关系,这个探测器的经历确实挺破的,历经坎坷。 最后是,ISS舱段,美国制造的俄罗斯小型研究舱,5.1吨,2010年发射的。居然也叫黎明号。 这不是又撞名了吗 没事,中华语言博大精深,那就译成“晨曦”吧。绝了! 写完以上三个,本人突然想起「曙光」这个词的英语也是「Dawn」啊 国际空间站第一个舱段就叫“曙光号”,还有中国第一个载人工程也叫“曙光工程”。我凌乱了!……
Mars 2020火星车即将会有正式名称:长期以来NASA只 Mars 2020火星车即将会有正式名称: 长期以来NASA只是以“Mars 2020 Rover”来称呼它,为此在去年8月NASA举办了一场征名活动。 2019年8月,NASA发起了Mars 2020探测器征名活动,邀请K-12的学生提供命名。今年1月,NASA表示已经从大约28000个名字中挑选出了9个名字进入决赛,其中包括Fortitude(坚毅), Clarity(清晰), Perseverance(毅力), Vision(愿景)和Tenacity(坚韧)等。 本周NASA将会进行现场直播,届时将会公布今年发射的火星探测器正式名称。本次直播将于北京时间3月6日凌晨2点30分开始,将会通过推特,脸书,Ustream,YouTube以及航天局网站上进行直播。本次现场直播将会邀请最终获选名字的学生、以及NASA科学任务局副局长Thomas Zurbuchen等。 假设一切都按计划进行,那么火星2020火星探测器将于今年夏天晚些时候发射。
全球1月份共7发、2月份共9发。3月份很忙。蓄势待发的全球轨 全球1月份共7发、2月份共9发。 3月份很忙。蓄势待发的全球轨道级航天发射至少有21次,包括美国阿斯特拉3.0小火箭首飞、长征七号甲首飞、织女星复飞… 目前计划中:中国四次发射、SpaceX四次、阿丽亚娜太空三次、电子号两次,还有一款商业公司的小火箭。 (目前航爱网瘫痪,发射预报凑合看看这个吧)
混沌万灵榜的一品仙器,忘语也不交代一下。 二到九品都介绍了,只剩一品,猜测一下: 大展神威的六道轮回盘应该是一件一品仙器,轮回属性。 古或今的神秘金色轻纱,无限接近一品仙器,时间属性。 还差一件空间属性的一品仙器。 ————————————————— 仙界篇今日完本,受此启发,续写一段: 三万年后,万世敬仰的韩天尊无意中得到了一件一品空间仙器,光炼化就花了八千年。 这件空间仙器,名曰“破空镜”,就连魔主都不曾拥有。但与魔主又有点关系,当年在其死后的储物袋里,发现了关于混沌秘境的线索。 此秘境百万年开辟一次,韩天尊在其中发现了两样东西。一件就是“破空镜”,另一件是关于“创世神域”的线索。 原来,瓶灵前辈说的没错。宇宙初始,混沌初开,诞生了上千界面。不管是真仙界,冥界,还是灰界,都是诞生于最初始的混沌空间,掌天瓶也是诞生于那里。根据掌天瓶内留存的原始记忆,混沌空间无边无际,无人知晓这个世界的尽头!
『发射预报』2020年3月—4月发射预报与统计!
【玉兔二号月球车累计行驶即将突破400米,目前达到399.788米】 3月1日20时6分,“玉兔二号”月球车顺利完成第十五月昼的科学探测工作,进入月夜休眠。第十五月昼期间,月球车根据探测规划路径进行移动,按计划组织开展了有效载荷的开机探测工作,红外成像光谱仪对巡视区月表目标矿物组分进行就位探测;全景相机对月表三维光学成像;中性原子探测仪开展中性原子的能量通量及成分等要素进行测量;测月雷达对巡视路线上月球次表层、月壤及月壳浅层结构进行探测。科研人员将在本月夜对接收到的探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规划下一月昼行驶路径和探测任务。 嫦娥四号着陆器于今日4时完成月夜设置,进入第十五月夜休眠期。本次月昼期间,着陆器工况正常,有效载荷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低频射电频谱仪按计划开机工作,地面接收科学探测数据正常。此前,嫦娥四号科研团队根据已获取的科学数据,取得了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着陆区域地下40米深度内的地质分层结构,并阐述了其作用与演化机制。后续科学成果将及时发布。
印度载人航天计划又取得了新的进展,4名航天员正式进驻俄罗斯加加林航天训练中心进行训练,他们将在两年后乘坐国产的“加加尼亚安”(Gaganyaan)载人飞船进入太空。
太阳系第20大天体,命名为“共工星” 2020年2月20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正式接受了“共工”和“相柳”这两个名称,并且以“共工”为名,正式命名了矮行星“2007OR10”,并更新了该中心的小行星目录。同时,共工的卫星也获得了一个中文名字-“相柳”。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以中文命名的太阳系主要天体。 共工星(Gonggong),太阳系第6颗矮行星,直径1535公里。于2007年在柯伊伯带被发现,临时编号2007OR10。 共工星的大小仅次于冥王星(Pluto)和阋神星(Eris),妊神星(Haumea),排名第四的柯伊伯带天体(KBO)。它曾是太阳系最大的未命名天体。 2019年4月10日,布朗团队发起了一项在线民意调查,让公众在合适的三个神话名字中进行选择:共工(中国)、荷勒(德国)和维利(挪威)。这些名称是根据国际天文联合会(IAU)的次级行星命名标准选择的,该标准规定具有2007OR10轨道的天体必须被命名为与创造有关的神话人物。这三个选项被选中,因为它们与水、冰、雪和红色有关,这些都符合2007OR10的地质特点。 2019年5月10日投票结束,“共工”是投票最多的名字。2007OR10将不会由命名投票的主持人命名,最终命名权保留给矮行星的发现者。 2019年5月29日,布朗团队宣布“共工星”胜出,在投票过程中,28万张选票中有46%的选票被投下。布朗团队将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负责命名小行星的机构)提出获奖名单。这个名字来源于中国上古水神“共工”,他被描绘成披着红发的人首蛇身。在中国神话中,共工负责制造混乱,导致洪水泛滥,撞断不周山,使大地倾斜,其后被惩罚流放。 参考资料: 2月23日文章《2007 OR10定名共工星!首颗以中文命名的太阳系主要天体》
太阳系第20大天体,命名为“共工星” 2020年2月20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正式接受了“共工”和“相柳”这两个名称,并且以“共工”为名,正式命名了矮行星“2007OR10”,并更新了该中心的小行星目录。同时,共工的卫星也获得了一个中文名字-“相柳”。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以中文命名的太阳系主要天体。 共工星(Gonggong),太阳系第6颗矮行星,直径1535公里。于2007年在柯伊伯带被发现,临时编号2007OR10。 共工星的大小仅次于冥王星(Pluto)和阋神星(Eris),妊神星(Haumea),排名第四的柯伊伯带天体(KBO)。它曾是太阳系最大的未命名天体。 2019年4月10日,布朗团队发起了一项在线民意调查,让公众在合适的三个神话名字中进行选择:共工(中国)、荷勒(德国)和维利(挪威)。这些名称是根据国际天文联合会(IAU)的次级行星命名标准选择的,该标准规定具有2007OR10轨道的天体必须被命名为与创造有关的神话人物。这三个选项被选中,因为它们与水、冰、雪和红色有关,这些都符合2007OR10的地质特点。 2019年5月10日投票结束,“共工”是投票最多的名字。2007OR10将不会由命名投票的主持人命名,最终命名权保留给矮行星的发现者。 2019年5月29日,布朗团队宣布“共工星”胜出,在投票过程中,28万张选票中有46%的选票被投下。布朗团队将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负责命名小行星的机构)提出获奖名单。这个名字来源于中国上古水神“共工”,他被描绘成披着红发的人首蛇身。在中国神话中,共工负责制造混乱,导致洪水泛滥,撞断不周山,使大地倾斜,其后被惩罚流放。 参考资料: 2月23日文章《2007 OR10定名共工星!首颗以中文命名的太阳系主要天体》
俄罗斯怎么打静止轨道卫星? 非常暴力! 俄罗斯为发射地球同步卫星,不仅面临着把卫星送上35768公里高度的困难, 而且要消耗很大能量来改变倾角为46度的轨道面。 在1965~1966年前, 苏联运载火箭连把中等重量的有效载荷送上倾斜的地球同步轨道都做不到, 更不用说地球静止轨道。苏联不仅地处高纬度, 而且幅员辽阔, 因而地球同步卫星难以与苏联极北地区保持可靠的连续通信象摩尔曼斯克等地方, 根本看不到地球同步卫星。 因此苏联采用了大椭圆半同步轨道的卫星系统。这种闪电号通信卫星的轨道最低点为400公里, 最高点为40000公里,倾角63度,近地点位于南半球。卫星每天可飞经同步轨道高度两次, 时间共8小时, 把4颗卫星作适当安排, 就可对苏联绝大部分地区实现24小时通信。 虽然闪电号卫星能“ 见” 到像北极区那么远的地方, 但为了保持连续通信, 需要3-4颗卫星才能起到一颗同步卫星的作用, 因而很不经济。闪电-3型因成本太高, 于1977年中止发射。 怎么办?苏联为了打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研发质子重型火箭和先进上面级,通过多次点火和变轨完成轨道倾角的调整(见下图,非常暴力!),终于在1975年12月22日发射第一颗实用型地球静止通信卫星——虹(Raduga)-1。
一些官方发布的新一代火箭概念图: 什么是官方,没有准确定义。 这里的官方,一般是航天科技或航天科工,以及央媒的正式报道。
2月19日,澳大利亚总理斯科特·莫里森当天正式宣布国家航天局启动。澳大利亚国家航天局总部设在南澳大利亚州首府阿德莱德。莫里森在声明中说:“太空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并给予我们所有人灵感。太空让改善地球生活的新技术得以开发,并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和就业机会。” 莫里森说,这还将有助于让该国在不断增长的全球太空经济中占据更大份额。目标是在2030年前将该国的航天产业规模扩大两倍,新增2万个就业岗位,使该产业价值达到120亿澳元(约合80亿美元)。 澳大利亚国家航天局负责人梅甘·克拉克说,他们将对外开放地面指挥中心(很可能是全球首次),让人们进来了解该机构的情况。目前,澳大利亚的航天产业雇用了约1万人,其重点主要包括卫星制造、地面支持设备和发射产业。
自我隔离14天后,健康的玉兔再次开始工作! 【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顺利唤醒,进入第十五月昼工作期】 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又一次通过14天极低温考验,分别于2月18日6点57分和2月17日17点55分结束月夜“休眠”,受光照成功自主唤醒,进入第十五月昼工作期。目前确认各设备状态良好,工况正常,月球车将向西北再向西南移动,同步在新的目标点行驶探测,按计划开展第十五月昼工作。目前,“玉兔二号”月球车累计月面行驶367.25米。
概念视频:500吨运力海龙超级火箭,与LMLV同作者。
概念视频:1800吨运力LMLV超级火箭(波音),与海龙同作者。
近日,美国JPL“喷气推进实验室”公布了几张火星采样返回的设想图。首先发射一辆火星车(貌似是今年要发射的Mars2020)在火星表面采集土壤样品装在容器内,“随手”扔在火星地面。然后再发射一个火星软着陆器,携带了第二辆火星车以及一枚小火箭,第二辆火星车找到盛装有样品的容器并将其转移至小火箭内,小火箭发射进入火星轨道后释放。在轨道上等待的环绕探测器接力携带样品返回地球。
CZ-5发射的GTO轨道,也就是红线; CZ-7发射的LEO-CSS轨道,也就是蓝线。 那么四月份,CZ-5B发射什么轨道? CZ-5B Y1发射LEO-CSS轨道,蓝线。 那么三月份,CZ-7A发射什么轨道? CZ-7A Y1发射GTO轨道,红线。
长征七号甲(CZ-7A)运载火箭芳容首现! 今天上午八点半左右,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开始从组装大楼搭乘活动发射平台前往发射塔架,正在执行转运任务。(林晓弈)
据台湾《联合报》13日报道,台湾晋升太空科技公司研发的探空火箭“飞鼠一号”原计划今天(13日)清晨首度试射,但火箭并未能顺利发射。晋升太空科技公司表示,发射程序到最后一刻准备发射时,发现系统信号异常,因此终止发射程序。试射本来就有失败风险,将会进一步改善检讨。
道格·赫尔利 和 鲍勃·本肯 成为NASA首批“商业宇航员”。 NASA的“商业宇航员”项目,Demo-2任务将搭载道格·赫尔利(Doug Hurley)和鲍勃·本肯(Bob Behnken)两名机组人员,他们都是美国宇航局的宇航员,将在任务期间完成他们的第三次太空飞行。赫尔利和本肯至少将搭乘载人龙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复制Demo-1任务程序。 SpaceX已经将其首次载人飞行日期设定在5月7日。不过这只是当前设定的日期,实际任务日期可能会推迟。
北京时间10日12时03分 ,美国 ULA(黑店)的 Atlas 5 411 型运载火箭携带 Solar Orbiter (欧美环日探测器)成功起飞。 器箭成功分离,ESA 已确认太阳能帆板成功展开,意味着火箭的任务成功地完成,探测器开始了其长达十多年的太空生涯。 Ps. 印度今年将要发射一颗名为 Aditya-L1太阳探测器,计划由PSLV-XL火箭发射,将进入距离地球约150万公里的光环轨道。
印度未来空间站 初样公布。 早些时候,西旺曾宣布,“印度空间站重达20吨。我还纳闷,印度没有20吨级运力的火箭啊 看了这个图就明白了。两个8吨级“天宫”对接成一个组合体,加上一个神秘橙罐。 只不过中国天宫系列尚且只有一个对接口,印度天宫这么小的规模,竟然要搞前后对接口。一步跨越至第三代空间站。 另外,这太阳翼是不是太多了。足有16片? 我要是ISRO局长,就先设计类似PPB的动力模块+对接模块,合二为一。 8吨级,提供电力服务、飞行动力以及飞船对接。上下前后四个对接口,1个舱段对接口,2个临时对接口,1个出仓口。(这是去年我给印度设计的小型空间站,现在看来,除了前后对接口的设计有点意外,其他都一致) 那这个空间站何时建成呢 西旺(Siwan)介绍说,ISRO将会打造一个约20吨级的、可重复对接的“空间站”。该空间站配备有对接舱口,可以与印度自研的OV载人飞船多次对接,每次对接允许3名宇航员在“空间站”中逗留20天左右。未来主要用它来负责飞船停靠、宇航员短期生活以及一些微重力的科学实验,空间站建设将会持续5~7年。 在GSLV MK III运载火箭连续成功后,印度已具备向近地轨道投送8吨级载荷的能力,如此一来建设空间站才成为了纸面上的可能。 之前,关于印度空间对接的这个贴: http://tieba.baidu.com/p/6474156597?share=9105&fr=share&see_lz=0&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11.1.8.2&st=1581386365&unique=D8DD558A6D6B20B1143638B7BE852193 现在的消息,印度将在2020年内进行空间对接实验,由PSLV火箭一箭双星。精品区有个“印度载人之路”的帖子,将会持续跟踪!
当苏联人率先完成载人登月,美国民众恐慌的说:月球被染红!
俄欧 ExoMars-2020 火星探测任务存在进度风险,或将 2020年1月29日,俄罗斯Roskosmos 发布新闻称, Roskosmos 所属NPO Lavochkin 已将ExoMars火星探测器的气动大底交付给法国泰雷兹公司,专家们对大底进行清洁后放置入 ISO7清洁区域进行所有必要的设备检查。目前,安装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将作为ExoMars航天器的一部分,进行进一步的联合试验。 根据Russianspaceweb称,欧空局部长理事会2019年11月的预算建议中提出建议,暗示火星任务可能推迟到2022年发射。根据是,欧空局计划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增加项目额外预算,用于两年期间的航天器存储以及下一个飞行窗口前的测试。
我国火星高分相机世界领先水平! 我国即将用于火星探测的高分相机,采用COOK式离轴三反系统,在近火点300km轨道高度地面的像元分辨率优于0.6 m,明显优于美国“火星全球勘探者号”MGS相机(1996)和欧洲“火星快车”SRC相机(2003), 与美国“火星侦查轨道号”的HiRISE相机(2005)量级相当,为亚米级分辨率,对火观测地面分辨率为世界领先水平;在成像幅宽指标上,规划光学视场角优于2°,同轨道高度等效幅宽最大; 成像质量方面,要求光学系统静态传递函数优于0.35,畸变优于0.1%;综合多项技术指标,火星高分相机指标居世界领先水平。 我感觉这个相机就是 长春光机所从农业星相机的仓库里搬出一个按在上面。
关于今天公布的长五乙起飞质量达到849吨,大家怎么看?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全长约53.7米,芯一级直径5米,捆绑4个直径3. 35米助推器,整流罩长20. 5米、直径5. 2米,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液氢和煤油作为推进剂,起飞质量约849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22吨。 不小于22吨,就是23吨嘛。这没什么问题 倾角42度,200×400公里的CSS轨道,的确是23吨。(核心舱22.5吨,上次公布的。) 然后关于,长五乙起飞质量达到849吨,高于之前830+吨的预计,仅比长征五号遥三箭轻了10吨。 我们知道长五系列的起飞推力几乎不会有太大区别,有区别的是起飞质量。 长征五号遥一箭起飞质量879吨,最重。 长征五号遥二箭起飞质量869吨,其次。 长征五号遥三箭起飞质量859吨,最轻。 这次的长征五号乙遥一是849吨,大家怎么看?
2011年9月14日,进步号货运飞船运送码头号舱段。有人了解 2011年9月14日,进步号货运飞船运送码头号舱段。 有人了解更多吗? 怎么运的,相关资料,图片更好。
这篇印媒关于印度空间对接试验的新闻。 等等,你为啥要用中国天宫实验室做贴图? 简单翻译,印度ISRO说是要在一个叫“PS4-op”的轨道平台(to be carried out on an orbital platform (PS4-OP)上进行对接实验,并称这是未来空间站建立和运作的关键技术。 这个“PS4-op”,有人了解更多吗
这张照片拍摄于1910年,她们仿佛看到了100年后的人:
印度公布了“加甘扬”(Gaganyaan)载人飞船的图片:西 印度公布了“加甘扬”(Gaganyaan)载人飞船的图片: 西旺介绍说,尽管这4人都将接受全面训练,但在首飞任务中,很可能仅1人进入太空。他指出:“我们正在设计的任务是让3人在近地轨道停留7天。但最终我们派2人还是1人,在轨道上停留7天还是1天,这些问题都会在两次无人飞行完成后再决定。一般而言,首飞至关重要,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航天大国的首次载人飞行也只有1名宇航员。” 按计划,印度将在2020年12月实施首次无人飞船任务,由GSLV-3发射。
波音认怂!不敢再“威胁”NASA,并准备自掏腰包4.1亿美元 去年12月,波音星际线(Starliner)飞船无人试飞失败,未能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按合同约定波音需再做一次无人试飞以验证对接能力。但波音“威胁”NASA说再做试飞需要NASA另掏4.2亿美元,还要至少三个月准备,否则就直接允许载人。 今天根据CNBC的专题报道显示,波音已经改口称只要NASA提出要求,波音就自掏腰包4.1亿美元(28.7亿人民币)再进行一次星际线飞船的无人试飞。(Boeing revealed on Wednesday that it took a $410 million charge last quarter in case NASA requires another uncrewed flight test of the company’s Starliner capsule.) NASA局长吉姆·布莱登斯汀本月早些时候在博客中写道,该机构和波音公司已经组成了一个独立的调查组,以调查星际线飞船的轨道飞行试验中的问题。他说,调查可能需要大约两个月的时间,预计最终评估将在三月进行。 尽管波音已经为第二次无人驾驶飞行预留了资金,但NASA发言人约书亚·芬奇表示,该机构尚未决定是否要求波音重复测试。 波音已经提前划拨了4.1亿美元的重做试验费用,据说使波音2019年四季度的整体营业利润率减少了0.5%。 4.1亿美元并不夸张,仅重新发射所需的宇宙神5 N22构型火箭的公开报价就要1.5-2亿美元,好在波音是ULA两大股东之一。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天津火箭公司生产任务翻倍,今年贮箱焊接数量将多达100多台套。
如果长五叫胖五,那长五乙叫什么?
伊朗空间研究中心1月19号宣布,两枚伊朗国产人造卫星“胜利1”号和“胜利”2号已经通过了发射前测试,预计将于近期发射。 这两枚观测卫星的具体发射时间目前还没有公布,从以往的情况来看,伊朗喜欢选择在节庆假日发射卫星——而2月11号,是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41周年纪念日。 据伊朗官方媒体报道,这两枚卫星重约90公斤,都装备了四台高分辨率摄像机,将观测并向地面传回有关伊朗自然资源、农业发展及环境的数据。 伊朗曾进行多次航天发射活动,而美国认为运载火箭与弹道导弹技术相通,多次表示反对伊朗进行卫星发射活动。
诸位新年好哇! 请用一个成语或一句话形容下这张图。
我发现,波音的Starliner和空叉的Starlink发音。 波音的 Starliner 飞船; 空叉的 Starlink 星链; 一个是斯大林尔,一个是斯大林可,看来都是纪念斯大林的。 另外,这 Starlinker 是什么玩意?
核心舱命名为“天和”,是中国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质量22.5吨,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支持开展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是我国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航天器。 核心舱的具体质量,终于官宣了。22.5吨的发射质量,应该是磕着长五乙的42度倾角、200X400km椭圆轨道的23吨运力来的,这个轨道也就是中国空间站轨道。原本是19度倾角,由于削倾角削去2吨运力。无论是质量还是体积,“天和”号都比国际空间站的任何一个舱段都要大,妥妥的现役第一大舱! 据说,核心舱入轨之后,会立即发射一艘货运飞船进行燃料补给。看来,核心舱的质量还能继续增肥!
还有15分钟。 SpaceX 公司的 Crew Dragon (载人龙飞船)计划于北京时间2020年01月19日23:30进行发射中止逃逸飞行测试。
图说:2018年印度ISRO实施了首次飞船应急逃生系统测试, 图说: 2018年印度ISRO实施了首次飞船应急逃生系统测试,与之对比,1998年我国神舟飞船首次应急逃生系统测试,时间差距整整20年,这也可以看作是两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时间差。
「讨论」长征5号遥2,其实还能抢救一下的。(转) 先插一句,遥二的一台YF-77在344s就爆了,然后570s一级关机。在这226s中,整个一级只靠一台YF-77居然能保持稳定,真是不可思议! 现在说正题,长五遥二的发射时序如下: T+0,起飞 T+17秒,程序转弯 T+174秒,助推器分离 T+285秒,整流罩分离 T+465秒,一二级分离,二级发动机启动。 T+753秒,二级发动机关机 T+1355秒,二级发动机二次点火 T+1714秒,二级发动机二次关机 T+1810秒,星箭分离 实际上,一级YF-77在344s爆炸一台,导致一二级分离延迟到了570s。之后二级启动,780s一次关机。 之后,下面的视频显示,在960s左右,镜头切离大屏幕,26分钟左右直播中断。但我记得当时看直播时,二级二次启动是成功的,火箭二级以一个非常大的攻角飞了一小段时间后才中断直播。 所以,遥二失联的时间最早是960s,最晚可能是1400s左右。 下面是二级一次关机前45s的大屏幕:
【俄罗斯航天署计划于2021年斥资81亿卢布用于建造载人飞船】 俄媒消息,俄罗斯航天署计划于2021年斥资81亿卢布,建造用于发往国际空间站和月球的载人飞船。此前“能源”公司曾向航天署申请180亿卢布,用于研制“鹰”飞船,即过去的“联邦”飞船。“联邦”飞船于2009年开始研制。其中近地版“联邦”飞船可载6人,深空版可载4人,货运飞船可向空间站输送两吨货物,回程可载半吨货物。航天署计划于2022年在拜科努尔发射场进行首次不载人发射。
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将于2020年三月份首飞,其发射的荷载将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1月12日,载有长征七号甲(CZ-7A)运载火箭的远望21号火箭运输船已经抵达清澜港(图一),将于今天上午进港。与此同时,绪扬16号船也紧随其后(图二),该船于2020年01月09日晚间抵达天津港,11日凌晨离开。根据以往经验,该船曾于2017年03月上旬运输过长征七号遥二箭,另外一艘(第三艘)运输船也于今天上午抵达天津港,难道这两艘船分别是新载人飞船和核心舱? 航天迷们拭目以待……
据“今日印度”1月11日报道,印度LCA“光辉”国产舰载战斗机当日在“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上首次成功阻拦着舰。 印度国防部在一份声明中说:“在陆上试验设施(SBTF)上完成广泛试验后,舰载版LCA战斗机于今天10时2分在‘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上成功着舰。” 印度海军发言人指出,“这一壮举表明印度掌握了舰载战斗机研发技术,并且为印度未来研制双发舰载战斗机奠定了技术基础。” LCA“光辉”战斗机于1983年正式立项研制,2016年7月,研制时间长达33年的 “光辉”战斗机正式列装印度空军。目前,印度空军已经组建了首支装备“光辉”战斗机的中队。印度海军也计划将舰载版“光辉”战斗机装备于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印度媒体称,该航母预计在今年海试,2023年左右交付印度海军。
SpaceX昨晚进行的贮箱强度试验,焊缝不合格! 有关昨晚(10日)的强度试验,从目前的视频和图片,再结合马吹吹的推特,总的来讲这次试验并不是很成功。如无意外,SpaceX还会继续开展类似的强度试验(低温或常温)。 首先要说上次的SLS爆开是沿着非焊缝裂开,为什么特意这么说呢?这要从SpaceX上次星舰MK1的炸飞前底说开来,当时的这次试验肯定和昨晚的试验不同,不是以爆破为目的的低温强度试验,因为MK1本来是要进行20公里亚轨道飞行的,你都炸上天了还飞个毛啊。结果意外发生了爆炸,而且最关键的是,爆裂是沿着贮箱短壳和筒段的环形焊缝齐齐爆开,所以上次我就在文末推测事故原因最有可能的就是——焊缝不合格,或者关联到焊接工艺不合格。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贮箱焊接是否合格的基本原则就是——焊缝强度必须高于母材强度,至少也要等于母材强度。也就是常说的超强匹配或等强匹配。反之如果爆裂是沿着焊缝延展,就证明焊缝强度低于母材,属于低强匹配,焊接不合格。
中国空间站三个阶段、三张图! 中国空间站工程分为三个阶段: 1. 关键技术验证阶段 2.建造阶段 3.运营阶段
NASA与波音成立“CST-100”故障联合调查组。 1月7日,NASA正式发布了公告,将与波音共同成立故障联合调查组,寻找造成这次 CST-100 Starliner飞船(星际航班)意外的真正原因,并排查其他软件潜在风险。 NASA公告称,联合调查团队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进行评估,然后还要对飞船进行系统性的升级,升级和测试至少还要消耗两到三个月的时间,这就意味着波音“星际航班”飞船在2020年上半年载人飞行的希望渺茫。 除了故障调查之外,还有另外一件棘手的事情让NASA很为难。在与波音的合同中,仅包含了一次无人飞行测试,而前几天测试失利后,内部有呼声让NASA再进行一次无人飞行测试,因为不能拿宇航员的生命当儿戏。但这也是最让NASA头疼的,因为想要再次无人飞行测试,不管从资金上还是时间上,美国人都是耗不起的。于是NASA也开始自圆其说,称原合同中并未明确要求波音在无人飞行测试中与空间站对接,并希望独立花数周的时间进行调查取证,以判断是否需要再发射一次无人飞船进行测试。 如此一来NASA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另一家供应商SpaceX身上了,他家的“载人龙飞船”已经做好准备,等待1月11日载人飞行前最后的“亚轨道逃逸测试”。如果成功,载人龙飞船会正式获得NASA颁发的载人飞行许可证。SpaceX曾在一周前公开宣称,用于载人飞行的飞船和火箭2020年2月份就可以运抵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但要想发射还至少需要再经历NASA两个月的安全审查。乐观点估计,美国首艘国产载人飞船“载人龙”,有望在2020年4月至5月间首度载人升空! PS: CST-100 Starliner飞船测试中发生的意外也很简单,飞船上带有一个任务计时器,火箭将数据信息传输给了定时器,但飞行中计时器软件读取了错误的时间数据(与真实时间相差约11小时,看起来是美东时间和北京时间的差距,难不成软件是国人写的?),误以为飞船自身正在进行轨道插入,随即自动点火修正飞船轨道。这样一来,不但飞船偏离了预定的轨道,携带的燃料也由于意外点火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最终结果就是飞船无法前往空间站,不得不在第二天返回地球。
【杨利伟披露中国第三批航天员选拔进展:预计17至18人入选】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航天英雄杨利伟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我国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进展。他披露说,新一批航天员中既有部队飞行员,也有地方工程师和科学家,预计共有17至18人入选。他说,目前大部分选拔工作都已完成,预计入选人员今年上半年就将来航天员中心报到。(来源:中国日报)
长征9号重型火箭总装基地可能落户文昌! 近日文昌国际航天城推介会成功召开,其中最大的亮点是未来#长征九号# 的总装基地有可能放弃天津而选在海南文昌! 以下是报道:“文昌将产业作为航天城建设的源头活水,已经成功签约文昌航天超算中心暨航天大数据产业集群、航天金融服务小镇、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科创谷等10个航天产业项目,正在全力争取重型运载火箭总装测试项目落户文昌,积极推进商业航天发射场和航天主题公园建设,谋划设立文昌国际航天城创业引导基金,全方位、全要素推进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
2020年1月7日23时2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五号直冲云霄。随后,卫星被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2020年宇航发射迎来“开门红”。 今年,航天科技集团宇航发射次数预计超过40次。其中,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计划发射10次 ,将完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发射国际商业卫星等任务。
实践20号卫星太阳能帆板二维二次展开成功! 今天(4日)早上三点左右,第七次变轨成功完成,随后,太阳能帆板二维二次展开成功,热辐射器和三重叠天线均成功展开,任务圆满成功! 2020年01月04日凌晨两点四十分左右进行的最后一次变轨点火,持续时间19.9分钟。之后太阳能帆板二次展开、热辐射器和天线依次展开。01月05日定点捕获,01月06日定点在东经125.5°的赤道上空,随后进行卫星的设置工作。
首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