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丘之狼
七丘之狼
关注数: 565
粉丝数: 1,158
发帖数: 42,304
关注贴吧数: 49
即使以男性君主的标准来看,武则天执政时期杀的人也太多了吧? 仅仅一个来俊臣被他诬陷杀害的就有数千家,再加上丘神绩、周兴、索元礼、侯思止、傅游艺等人,武则天执政时期被杀的人估计至少数万人。这还不包括因此受到牵连而被流放或沦为官奴婢的家属。
感觉吧里好多人对农民起义军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除了极个别的队伍之外,大部分这类人马都是杀人如麻的匪类,它们攻占城池之后无不大肆劫掠。所以古人每当听说这类人马逼近城池,想到的可从来不会是欢迎***,而且赶紧想方设法逃跑。
很多人在讨论古代问题时经常犯一些基本错误 比如用清代甚至清末的情况来类比其他朝代,虽然清朝的疆域超过了此前的大多数王朝,但它的实际可耕地数量并没有大规模的增长,而人口却比明代大为增加。从约1.5亿增加到乾隆后期的3亿。这些人口主要居住在清代被称为“汉地十八省”的区域,可耕地也大多数位于这些省份。清代的人地矛盾超过此前任何一个时代,即使是精耕细作也无法抵消这一矛盾所带来的问题。乾隆之后,马尔萨斯陷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造成了严重的赤贫化和环境危机。
其实在分封诸王这件事上,朱元璋做的也不算是很过分吧 相比于汉朝把将近一半的国土分给自家人!而且汉代诸侯王的权力远远超过明代,他们的儿子封的侯也比明代的镇国将军待遇高了不知道多少倍。
很多人选择性的忽略了早期工业革命的本质 即有充足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厂,工业只有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减少对于廉价劳动力的需求,而在此之前它对于普通人绝非福利。 很多人幻想的工业革命绝不可能发生在中国,即使所有外在条件都具备,也是不可能的。其实和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不同,汉人极具FK精神,发生在西欧的农业危机,在中国就是类似汉末黄巾、唐末黄巢、元末红巾、明末闯献和清末太平这类声势浩大的起义。
在古代中国,来自北方的威胁没有被彻底解决之前 某些人幻想的大航海时代完全是无稽之谈! 在清代以前,古代大一统王朝的主要外部威胁都来自西、北两个方向,比如匈奴人、突厥人、吐蕃人、女真人、蒙古人等,这就注定大部分的资源都要用来防御这些蛮族的入侵。因为一旦从今辽宁西部延伸到甘肃东部的天然防线被北方民族突破,第三级阶梯的广大平原地区将无险可守。两宋之际,女真骑兵从河北中部一路向南,推进到今浙江和湖南北部,可以说是打穿了整个黄淮海平原。
支持安禄山那地方现在归河北管么? 真踏马史盲
墓室上面被改建为化粪池 这也太惨了吧
经典神逻辑来了 短视频和游戏扼杀了中国人的创新能力
实际上子午谷奇谋就没有任何能够成功的可能性 这个计划完全建立在魏延轻敌的基础上,且不说子午谷的交通条件是否可以让魏延的军队快速通过,区区五千军队真的能吓得夏侯楙弃城而走?就算真的侥幸把夏侯楙吓跑了,就凭他手中的军队真的能够堵住魏军进入关中?位于河东的蒲津渡和夏阳渡都是进入关中的门户,五千士兵在占领潼关后真的可以在分出人马北上么?上述我说的这一切,前提是夏侯楙在撤退时没有及时烧毁储积的物资,否则魏延所部将被困在关中。而诸葛亮的大部队,要想完成这一计划,将在身后留下大量魏军控制的城市,这是十分危险的。退一万步讲,就算诸葛亮迅速和魏延的部队会师占领了关中,那又如何?魏军主力可以洛阳附近!一旦发起反击,留在背后的魏军同时切断诸葛亮的后路,腹背受敌的汉军有可能全部交待在这,三国历史可能会提前结束。
纵观靖康之变的整个过程 实际上金人完全依靠的是不断加码的心理战,最终压垮了开封城内的宋钦宗和士大夫群体。在仅仅只是登上开封外城城墙,接下来需要面临激烈而残酷的巷战的情况下,取得了丰厚的回报。要知道开封城内的宋军虽然不多,但能够拿起武器的市民却有不少,宋钦宗如果开放武库跟金人死磕的话,就算后者能取胜,宋钦宗也是有可能乘乱出逃的。
其实宋徽宗破坏澶渊之盟本身问题不大 因为在仁宗和神宗时,当宋朝陷入与西夏的冲突后,契丹都有背盟的打算,只不过两次宋朝先后以增加岁币和割地解决了问题。当然问题能够顺利解决,也和契丹对于发动战争的胜败没把握有关。这两次危机证明了澶渊之盟并不可靠,实际上只是宋朝方面的一厢情愿,契丹随时可以撕毁和约南下入侵。契丹从没停止利用西夏来牵制宋朝的打算,直到徽宗继位之初还在干预宋夏战争。
热度不是这么蹭的 马丁的历史水平实在烹饪让人捉急
士大夫≠打工人 由于识字率的提高以及各种穿越文学的泛滥,让网上好多人对古代总是充满一种莫名的错觉,其中之一就是把士大夫群体简单的理解为现在的工薪阶层。但这实际上是大错特错,士大夫群体在古代可是特权阶层,拥有多项特权。明清时代,仅仅一个举人在县里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威望,更不用说进士了。
说说《走向共和》这部剧其中几个严重的问题 首先,完全抹杀了会党等清末地下社会的作用,就这一点它甚至还不如李亚鹏的那部《关中枪声》,至少里面还有会党的戏份。 其次,就是关于民族主义的问题,《走》剧也是采取完全抹杀的态度,而是把辛亥革命完全视作一场推翻帝制的革命,这与真实的历史有一定差距。实际上如果没有民族主义,辛亥革命不可能成功,同盟会也不会得到会党等地下社会的支持,后者大多是脱胎于清代中前期的各种反清组织。
现代纪录片对盔甲的理解完全是灾难性的 穿着盔甲耕地多少有点离谱
淘宝搞仅退款的本质,实际上是转移矛盾 把所有商家和所有消费者对立起来! 长期以来,淘宝的规则就更有利于商家,尤其是那些无良商家。淘宝退货退款的流程十分复杂,一些低于三十的商品真的就只能自认倒霉!而并夕夕搞的不只是仅退款,它的退款流程也更舒服,一般由平台支付运费(低于一公斤),而淘宝则需要由消费者自行承担运费。
关于明代不可能出现资本主义的原因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由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资本主义”,是欧洲在这一时期能够称霸全球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则是由启蒙运动带来的,从18世纪后期延续到19世纪前中期的一系列政治运动,例如法国大革命。 然而,如果没有从16世纪到18世纪,近三个世纪的“战争资本主义”,即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和它们之间爆发的激烈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变迁,则不论是工业革命还是启蒙运动,都是不可能发生的。
绍兴和议到隆兴和议之间,南宋实际上已沦为金朝的附属国 双方关系大致类似当年南唐与后周、北宋之间的臣属关系,赵构实际上不过是金朝的“江南行省左丞”而已。宋孝宗的北伐虽然失败,但好歹取消了称臣的屈辱条件而改称叔侄。
关于孙悟空取经前后的实力问题 很多人确实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大闹天宫部分和西天取经部分,他们本来就来源于不同的故事(东南沿海的齐天大圣传说和脱胎于大唐西域记的取经故事)。因此除了作者出于剧情需要做出的改动,不应该用大闹天宫里孙悟空的实力和他在取经路上的实力做比较,由于不同故事源头的复杂性,出现这样或那样前后对不上的问题很正常。例如,奎木狼一人就和孙悟空打了几十个回合,二十八宿加起来却不是它的对手;还有就是孙悟空无法击败的犀牛精,却被四木禽星擒杀诸如此类。原著中孙悟空的实力强弱只和剧情需要有关系,而不存在所谓的的实力排名,这种明显是现代小说和网文的桥段。
现在网上很多人喜欢把自己代入古代士大夫的视角 然而要知道的是在宋代以前,普通人一辈子也很难接触到几本书,在当时社会上掌握学问的人非富即贵,所谓学富五车按照竹简的重量换算下来其实也没几本书,但这在当时就是很有学问的人了! 宋代之后,书籍的价格普遍下降,但也不是一般人可以读的是,别被那些宋代名人的鸡汤故事忽悠,不信你找一套没有注释的四书五经版本,看看你能不能读懂!没有老师给你指点,只靠自己理解,绝对会南辕北辙。而且有时候,即使你理解了古人的意思,但和掌握释经权的士大夫所理解的背道而驰也没用。因此古代师生关系的确立,其实也是学生对老师所代表的士大夫群体释经权的认同。因此我们会看到即使朱元璋再厌恶孟子,也不可能动摇他的著作在明代作为官方教材的地位。 到了明代和清代,通过读书科举之路实现阶级跃升的人数量相比宋代大幅增加,但前提还是这些人能接触到学习的机会,而且家庭条件也能供养一个孩子脱产读书,当然如果是处于一个宗族之中,也有可能得到宗族财产的资助,但也只限于个别天资聪颖的孩子。在古代普通人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不能说没有,但也只可能是个别现象。相反,从军打仗一刀一枪博出个封妻荫子才是古代普通人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命运最便捷的办法。
很多人低估了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尤其是那些诋毁义和团的人,的确是非蠢即坏 义和团的抵抗让欧洲人放弃了进一步瓜分中国领土的企图
关于明清中国不可能出现资本主义的原因(续) 欧洲能在近代崛起的原因,首先是自1492年以来欧洲各国对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探索和扩张,其次是新航路开辟后通过军事手段对欧亚贸易的垄断,最后是发生在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 前两项为19世纪欧洲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广袤的殖民地作为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也就不会有19世纪欧洲的崛起。而法国大革命和随后的拿破仑战争,则摧毁了自威斯特伐利亚以来,欧洲传统的政治格局,沉重的打击了此前作为统治核心的欧洲贵族阶层,这才给了新兴资产崛起崛起的契机。而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则得益于英国在18世纪逐渐控制了大西洋的海权,以及随后在亚洲取得的一些列胜利,包括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实际上征服了南亚次大陆,以及对清朝的军事胜利。 同一时期,伴随着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进程,是严重的社会危机,大量普通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养料】,这一时期工人悲惨的境遇可以从任何一本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书籍中
网上有一些人特别恶心 它们觉得自己关注的事没上热搜或者热搜之后暂时没后续就去攻击其他上热搜的事,这帮人还特别喜欢搞道德绑架,这类事今年我看到过至少有两三次。
不知道这算不算历史的巧合 即从十世纪到十三世纪,北宋、辽、南宋、金都先后经历九代君主 辽: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天祚帝 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 金: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世宗、章宗、卫绍王、宣宗、哀宗 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恭帝、端宗、少帝
很好奇,为什么有些人对朱元璋充满敌意 却对李自成大肆吹捧!他们两人的目标都是建立新朝代当皇帝,无非是一个成功一个失败罢了。都说朱元璋残暴,但其实从李自成的历次屠城记录里,可以看出他也不遑多让。假设李自成没有失败,他建立的大顺无非就是另一个明朝。
北宋绝非某些人幻想中的美好时代 庆历年间,晁仲约任高邮知军,一伙盗贼从进入高邮军境内,晁仲约自知无法抵御,便晓瑜城中百姓,从中征集了大量财帛牛酒,在城外犒赏了这伙盗贼。后者在酒足饭饱后带着财帛绕城而去,没有再骚扰高邮。事后宋仁宗打算严惩晁仲约,只是在范仲淹的保全下才幸免于难。 关于这件事,很多人的关注点都放在富弼和范仲淹对于晁仲约该不该的争论上,而忽略了这件事最关键的问题:即在宋朝已经立八十多年后,富庶的江淮地区,居然有大伙盗贼四处流窜,甚至到了能够威胁高邮军的地步。虽然大部分宋朝禁军都驻扎在淮河以北,但淮河以南出现如此强大的盗贼团伙(估计人数至少有数千人,否则不敢公然威胁城池)。 在其他朝代,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王朝初期和晚期的部分时间段,很少有在一个王朝处于稳定期,会发生这种事。
很好奇,水浒传故事的背景是北宋还是元末
西游记阴谋论其实是符合一部分人的扭曲心理的 西游群妖中来自天庭和雷音寺的妖怪加起来只占了一半,何来全都是!
清粉看了他的视频不知会做何感想
我觉得很多人对港台有太多误解 比如说保留传统文化之类的,其实港台在七八十年代后受日本文化影响甚大,以前看香港古装影视,总感觉哪里怪怪的,现在想想其实不少服化道都是受日本影响的(这方面电影是重灾区,电视剧反而没那么严重)。我也是今年才知道,香港是日本水产品的主要市场(19.5%),其规模仅次于内地(22.5%)。
关于洗衣院的性质 不要用中原王朝的视角去看待早期的金国,金太宗初期的所谓上京城,顶多就是个由大量茅草屋组成的城寨(上京城也常被称为御寨),而寨内的皇宫只不过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建筑群。至于洗衣院绝不是某些营销号说的什么官妓馆,而很可能是类似过去地主大院里下人仆妇干活的地方,就是占地规模可能大点,因为要容纳了几百人同时干活。这些高级女俘虏在金国最多也就是劳动改造,差一点的去厨下添柴或者去井边洗衣,我估计她们这一路应该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好一点大概分给皇室成员身边伺候起居之类的。总之相比那些分配给普通将士的宋朝普通女性,下场还是要好很多,后者要么备受凌虐,要么被卖去娱乐场所,大多下场凄惨。 当然以上观点的前提是《靖康稗史》中的记载没有问题
一个假设,如果梁山全伙没有南下进攻方腊 而是在宣和七年后作为宋军一部与入侵的金兵作战,胜算有多大?
这本书整个就是一个神论合理 比如宋朝一国养一城这种奇葩神论。
为什么诬告反坐这么好的法律原则没有沿用下来
古代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是不存在任何和平的可能性的! 对于边境郡县的百姓来说,被征发去修长城可能会死于传染病和劳累;但如果不修长城,大概在秋冬季被入侵的游牧民族杀死或者掳走沦为奴隶。 而一旦游牧民族突破今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的崇山峻岭,呈现在他们眼前的就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根本无险可守。例如1213年,铁木真带领蒙古大军南下,两河山东之间蒙古人的猎场,九十多个州郡遭到破坏。 如果要在不修长城的情况下,阻止游牧民族进入华北平原,那就只能在屯驻庞大的军队,而当地人承担更沉重的负担。
关于古代人的生活水平,我还是要再说一下 我们现在有些人对史料的理解过于片面和以偏概全,即使是在古代也是有地域差异的,不能因为某些史料上记录某些地区的农民在灾难中的惨状就把他直接带入其他地方。即使是现在,贫困山区里的孩子和北上广深的孩子,不论是教育条件还是生活水平都完全不一样,更何况是古代呢?富庶的地区,情况是不可能和贫困的地区一样的。
为什么每当有关于北宋、南宋和南明灭亡时的视频 不论是评论区还是弹幕区都是扼腕叹息,而每当关于金国、元朝和后金灭亡时的视频,不论是评论区和弹幕区都很欢乐!这是否说明国人对某些朝代有偏爱,对某些朝代有些讨厌呢?另外,同样是异族建立的政权,辽朝灭亡的视频底下就比较正常,我甚至见过骂宋徽宗的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问题 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即公元前四世纪中叶确实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叫亚里士多德,他是亚历山大的老师。但是那些被认为是其作品的著作可能是后世归到他名下的,就像顾颉刚说的那样,是一种历史的层垒现象!而且古希腊不像后世的罗马那样有复杂的姓名,那个时候同名的人不少了,以至于经常把某人所在的城市作为人名的后缀。
武汉那家店被围攻合适吗 怎么越看越像恐怖分子和黑社会?狗毕竟是牲口,当街宰杀有什么问题
从顾炎武可以看出现代史学对古人的歪曲 甚至出现顾炎武反对皇帝制度的奇葩理论,却从来不敢正视顾炎武关于基层官员世袭化的观点,而只敢打马虎眼的说什么顾炎武是要求给予地方自主权。
宋军从东北入关,这算是地狱笑话吧
就这水平也敢写历史,简直是不学无术 美国史这么简单的东西,就算你懒得查资料,哪怕是抄一抄外国作者的书也不至于如此吧
感觉金朝的衰亡挺突然的 金兵在13世纪最初几年依然拥有一定的战斗力,在完颜襄、完颜宗浩、夹谷清臣、仆散揆等名臣名将的带领下,在南北两个战场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然而仅仅数年之后,成吉思汗便带领蒙古冲垮了金兵的防线,屡屡深入华北腹地,迫使金国放弃中都,而退守南京开封。
靖康之耻中宋朝女俘们的折抵价格,按照金银价格的估算
94版三国演义没拍的孙权后半生其实很精彩 从孙登病逝开始,历经南鲁争立、孙权驾崩、诸葛恪病症和被杀、孙峻兄弟乱政等一系列大事件,前后历时十八年,把一个本来还算强盛的吴国折腾的元气大伤。这么精彩的故事拍出来,绝对不比大明王朝1566、权力的游戏差。
话说国内影视剧盔甲做的最差的应该是辽金元这些异族政权了 基本就没怎么做对过,满满的刻板印象
关于李自成失败的问题 某些人总说什么大顺军进入京城之后就堕落了,其实正好相反,他们只是暴露了本性而已。除非我们将明清之际关于闯军屠城的记录一概视为地主阶级的抹黑! 闯军从来都是一支主要由农民组成的武装,他们杀戮的对象也都是城市中的居民,详情见以下截图,所以在进入京城后,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就不奇怪了。
不要把李自成和解放军相提并论,这是在给解放军抹黑! 除非我们将明清之际关于闯军屠城的记录一概视为地主阶级的抹黑! 某些人总说什么大顺军进入京城之后就堕落了,其实正好相反,他们只是暴露了本性而已。闯军从来都是一支来自农民中的队伍,他们杀戮的对象也都是城市中的居民,所以在进入京城后的所作所为也就不奇怪了。
为何曹魏从建国到被取代几乎没有爆发农民起义 能查到的也就文帝时的幽冀山民高艾起义和高贵乡公时的玄菟吏民起义,从公元220年到公元265年,近半个世纪里,几乎没有发生其他大规模民变。这是在缴纳收成50%~60%的情况下,而且从曹操执政后期,北方大地几乎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事,只有南面靠近边境的地区有局部战争。
为什么岳飞只用八天就平定了洞庭湖乱军 而在此之前,南宋几次派出大军征讨都无济于事
该如何解释东周时爵位和谥号问题 曲沃代翼之前,晋国的邦君都是X侯,但在这之后,所有晋君都是X公。还有就是卫国,邦君的谥号先是从X伯变成X公,之后变成X侯,最后又变成X君。上述两个案例能否说明,这一时期谥号是可以提升或者下降的?
全身板甲在炎热天气下真的比近东波斯风格有优势吗?
近现代的意大利人真的费拉不堪吗? 加里波第领导的红衫军和二战后期的意大利游击队感觉都挺武德充沛的?他们也都曾战胜对面的日耳曼军队,取得过辉煌的胜利
晚期的大清还不如奥斯曼 后者至少还能够勉强和欧洲列强一战,大清可从来没取得过类似加利波利战役这种重大胜利。面对西方列强时,清军从没在单场战役歼敌取得过超过一千人的战绩。鸦片战争时,三元里那种杀伤英军数十人的战绩在整个战争期间都是能排的上号的。
关于明末宗室的问题 最好奇的是,依稀记得过去是没怎么有的,也就是最近几年才被某些别有用心的塑造成了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其实明末的普通宗室过的都很惨,也就那几个有王爵的过的还行,他们的数量比官绅地主少太多了。
粮食危机是古代王朝瓦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古代中国,定居农业所能供养的人口一直都有一个无形的上限,除非农业技术取得突破,否则这一上限始终是悬在所有古代王朝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反映在现实中,这就是某些王朝的寿命在200年左右的原因之一。只要有足够数量的土地,人口没有超过土地承载力,即使一个王朝采取极高的压榨措施,也不会出现频繁爆发农民起义的情况。比如曹操统治时期,税收几乎占到农民收获的一半,但是可耕种的土地数量尚多,所以即使赋税沉重,百姓仍然足以温饱。一个古代王朝平稳发展了几十、上百年后,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粮食危机,那怕轻徭薄赋百姓仍不免饥寒,正是因为有上面所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存在。
为什么清粉对新清史的观点噤若寒蝉 他们怼所谓“皇汉”时的那股劲头呢?面对新清史的步步紧逼,他们的回复无非是什么多元一体之类模糊的套话!实际上根本动摇不了对方的论点。网上一大堆历史UP批判“皇汉”时的那股劲头,从来没见到他们用在新清史那边。
某些年轻人真的是很奇怪 他们整天抱怨社会上论资排辈的现象,但一旦真的有人因为没有被论资排辈而开始闹,它们或被轻而易举的被人带节奏,跑去支持这些人,或选择充耳不闻。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某些人的这种精分行为。
大家觉得安南的莫登庸和大宋的赵构谁更屈辱? 1540年,莫登庸与侄儿莫文明以及大臣武如桂、杜世卿、邓文值等四十余人自缚,经过边境的镇南关,前往大明军中投降,顿首认罪;并献上地图和金银珠宝等物。同时割让高平一带的安广、永安州、澌浮、金勒、古森、了葛、安良、罗浮诸洞土地给明朝。 嘉靖皇帝命广西布政司颁赐《大统历》,封莫登庸为安南都统使,子孙世袭此职,安南内政悉听其管理。改其十三道为十三宣抚司,各设宣抚、同知、副使、佥事,听都统黜陟。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