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风茗月 轻风茗月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关注数: 34 粉丝数: 239 发帖数: 33,001 关注贴吧数: 49
请给自己至少一个星期的时间去适应新头盔 看到很多人拿到新机器第一时间就急吼吼的发测试视频……怎么说呢,VR设备这种东西,惯性是一种特别强大的力量。画面清晰度如何,色彩如何,炫光如何,甜区如何,佩戴舒适度如何除非两者之间是碾压关系,不然每回轻微升级之后很容易产生“新不如旧”的感觉 当初VivePro换初代vive,我第一反应是没有畅听头戴舒服,看不出画质提升。然而长期实际体验之后,Pro相对初代无论画质还是舒适度都是吊打。 之后更换index,所有人都说index清晰度高,我用了半年的时间尝试去适应,终究还是受不了LCD那发白的黑色场景,重新把Pro买回来了。但是长期使用index,确实能感觉到它和Pro在甜区上的重大差异。index基本随便一戴就能保证对焦清晰,而Pro需要反复微调。 后来是Quest1和Quest2,基本也是前期更喜欢Quest1的OLED屏,用Quest2打光剑感觉拖影严重。后来直到手势识别,AR功能,vd串流使用的越来越多以后才逐渐放弃Quest1。 再后来买了5K的Pro2,方形的视野和之前用的头盔都不一样,适应了很久才能忽略掉眼睛中间缺的那一块。高清纹理也必须很仔细盯着看才能感知到区别,最重要的是甜区非常小,稍微歪一点就看不清。虽然纸面ppi Pro2甚至比pimax8kx还高,但是找了几个从没体验过VR的亲戚朋友来同时尝试Pro和Pro2,不告诉他们哪个是2代,超过一半的人表示更喜欢Pro一代的画面。 最后是Pimax8KX,为了发挥最佳硬件效果几乎每个游戏都要进pitool里重新设置一下。有的游戏比如剑与魔法,不换设置甚至最基础的渲染都会有bug(越过墙壁直接渲染墙后面室外的景)。换人使用除了调物理瞳距还得软件里调虚拟瞳距。对我这种各种游戏玩一点,新游上架冲个首发的人来说调这些就有点太麻烦了……真正玩游戏的机器,不是说进到最高画质半条命里面拍个照截个屏,清晰度最高就行了的。稳定性和便捷性也是需要考虑的。这方面Pro2的vive console和pimax的pitool在便捷性这一项上都不如原生支持的index和Pro。Pro的无线模块虽然有画质和延迟上的优势,便捷性和稳定性又不如Quest2的无线。
比较一下两款主流无线头盔吧 Quest2 重量:很轻,压脸,淘宝100-200元有3D打印的各种改装头戴卖,视个人脸型各有优劣吧,对我来说除了500块的原版畅听之外都不如原装的带子 清晰度:4K LCD屏,文字清晰度高但黑白对比度低糟糕,分辨率可以拉但是受串流带宽限制 刷新率:90帧 Fov:90度左右 实际和脸型有关 瞳距:58 63 68三档 串流需要:电脑上安装virtual desktop,Oculus客户端,Quest上需要安装virtual desktop,路由器用6级千兆线直连电脑 供电:有内置电池能支持1-2小时,即使断电也没关系 散热:连续游玩数小时无问题 延迟:高。在半条命Alyx,大部分射击类游戏中感觉不出来。但是在高难度的音游,拳击,部分冷兵器格斗等手部瞬间加速度很快的游戏里能明显感觉到。为什么Quest2上玩节奏光剑推荐用Quest版本而非串流是有原因的 额外性能消耗:无硬件需求,能选择h264或hevc两种编码方式,机器配置不够占用了过多资源的话,游戏会掉帧 追踪:摄像头追踪,手柄在背后追踪死角的位置靠算法弥补。因为有算法补偿即使高速下丢失追踪手柄也不会飞走。能满足95%的游戏需求。可能出现问题的场合有射箭(取决于个人姿势),台球,vrchat舞蹈房,一些冷兵器游戏里希望用武器护住自己后背的情形。追踪范围跟着头盔移动,等同于无限 全身追踪:靠kinect或者tracker也可以达成全身追踪,但是因为不是原生支持多少会有些小问题 价格:低,所有配件加起来3000内搞定 Vive Pro 重量:很重,加了风扇改装之后更重,我称了下1.08kg。但是重量分布很合理 清晰度:3K OLED,色彩鲜艳黑色纯正但晶格大,螺纹明显,画质基本不受无线影响 刷新率:90帧 Fov:100-110左右 实际和脸型有关 瞳距:60-72 串流要求:一套2000元左右的专属硬件,电脑上要有空的pcie槽,要安装串流软件和process lasso这类进程管理软件,主板打开4G大空间解码 供电:原装电池电量极低建议购买第三方大容量充电宝,断电就会断线,原装充电线有质量问题建议更换质量更好的USB线(比如Pro三合一盒子上那根) 散热:接收器连续工作30分钟以上会超过90度,需要DIY风扇降温不然会断线 延迟:低,即使在高速运动的游戏中也很难察觉 额外性能消耗:低。但是对硬件要求高,8700K以下的CPU延迟明显。硬件达标后因为目前CPU多线程性能在游戏中普遍溢出,对帧数影响很小 追踪:需要安装额外的基站,基站有故障的风险,双基站在靠近墙的地方会存在追踪死角,一代基站追踪范围5米,二代10米 全身追踪:本家支持,傻瓜操作 价格:高,具体价格根据是1代还是2代基站,vive手柄还是index手柄浮动比较大 其实无线能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多台无线设备同处一个空间时互相干扰的问题,这点因为我没有复数的无线设备所以没法测试
无线头盔那是真的香…… 我第一个无线头盔用的是tpcast+初代Vive,那时对无线的感觉就是垃圾,经常被干扰断线,安装发射器有位置要求不说,头盔语音用不了,视野边缘有绿线,最关键的是开机启动特别麻烦。最后在多付了二十刀自行解决了语音问题后依然选择了退货退款(新蛋的政策三月内都可以退) 第二个是Oculus的virtual desktop串流。从效果上来说其实已经很不错了,不过我用的很少。因为我的电脑是接的墙里出来的一根网线,每回想串流还得禁用有线连接到专门为oc准备的一台路由器上。加上画质压缩啊,光剑专家+难度下的延迟问题,射箭/台球游戏里的手柄追踪问题,我依然还是用着我的有线头盔。不过quest的无线给我带来了一个新问题,就是我玩有线头盔的时候突然就不会自己用脚理线了,玩着玩着经常把自己缠起来。这也成了我后来购买无线模块的动机。 我一直坚信有线的质量和稳定性都要强于无线,所以电脑一直用的有线网线。加上我玩VR的时间特别碎片化,上古卷轴调试下mod穿脱头盔一天就可能要出入VR七八次,吃饭前十五分钟也会抽空玩两把光剑,因此特别看重“戴上即玩”这一点。这点无线头盔是怎么也比不上有线的。 最近更新电脑配件,顺带就更新了Vive Pro的无线更新模块。说实话,最开始的一周我是一直抱着有不方便的地方就赶紧退掉或者出掉这个心态在使用的。那时候也确实有很多问题,比如头五分钟会黑屏一次,头盔不舒服啊,电池电量太少充电太慢等等。每次出问题我都有种再把它卖出去的冲动。 但是最近一周,无线配件的表现真的出乎我意料的令人满意。舒适度,稳定性都达到了我觉得可以保留的标准,甚至愿意为它牺牲一点打开VR的便捷性。Intel这个牙膏厂,终归还是留下了些能用的东西 现在玩很多游戏可以坐在电脑椅上转来转去也不用担心线绕在椅子上了。上古卷轴上楼梯不用那么麻烦的按键转向,节奏光剑360度的歌随便打,population one里高台狙也可以直接180度转向架。 唯一麻烦的是兜里要揣个沉甸甸的充电宝,我摘头盔的时候经常忘记它……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