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魔疯话 男魔疯话
关注数: 247 粉丝数: 211 发帖数: 18,119 关注贴吧数: 42
京剧名家 李光 李光,1941年生于北京,为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曾荣获文化部第二届“文华优秀表演奖”、中国戏剧第三届“梅花奖”、首都中年青京剧演员“振兴杯”电视大奖赛“最佳演员”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贡献终身津贴。   李宗义之子。他的妻子沈建瑾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弟李欣、李岩均为京剧演员。   李光自幼受家庭熏陶,九岁正式登台和父亲李宗义(著名高派须生)同台演出由田汉编剧的《江汉渔歌》。李光1952年入中国戏曲学校,1960年毕业,工文武老生、武生。受业于贯大元、茹富兰、王连平、孙毓堃等悉心传授,又得盖叫天、李少春、张云溪等指点。1961毕业,分到中国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常主演《三岔口》、《野猪林》等剧。1965年调入中国京剧院,在现代戏《平原作战》中主演赵勇刚。曾随中国艺术团赴苏联、美国、芬兰、朝鲜、日本等地访问演出。1984年,他主演了由《打金砖》改编的剧目《汉宫惊魂》,对人物有新的塑造,充分展现了他文武兼长的艺术才能。1986年,荣获第三届戏曲梅花奖。同年在首都“振兴杯”电视大奖赛中,以《野猪林》“发配”一折,荣获“首都十佳演员”称号。在新编的神话剧《八仙过海》中饰吕洞宾一角,开打及表演均有新意,在继承学习李(少春)派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创造。   他戏路宽广,文武兼备,长靠、短打、箭衣、猴戏均佳,还能演《空城计》一类正工老生戏及《白蛇传》中许仙大嗓小生戏。扮相英武,表演风格干净明快。擅演剧目有《闹天宫》、《探庄》、《三岔口》、《野猪林》、《汉宫惊魂》、《平原作战》、《八仙过海》等。   李光文武兼备,戏路宽广。唱做吃重的文武老生戏《野猪林》,短打武生戏《三岔口》,《白蛇传》中的大嗓小生许仙,以及《八仙过海》中的吕洞宾,《闹天宫》中的孙悟空等,无不擅演。代表作是《汉宫惊魂》(在《打金砖》基础上改编的剧目)。在京剧现代戏中,李光塑造了一系列新型的京剧人物形象,如《平原作战》的赵勇刚,《草原兄妹》的朝鲁,《八一风暴》的方大来,《恩仇恋》的赵泉生等。   李光天赋条件优越,扮相清秀,嗓音清越纯正,功夫深厚扎实,武技干净、潇洒,表演细腻传神。不仅擅长于演文戏,更精于翻、打、跌、扑、舞。善于塑造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堪称文武昆乱不挡,在继承优秀传统剧目,创排现代剧目,近代史剧目中,他锐意改革、创新,是我国当前京剧舞台上不可多得的文武兼备之材,现为中国京剧院主要演员之一。
高殿军亮相河北梆子名家演唱会 16日晚,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排演场,河北梆子《柜中缘》的上演,将当晚这场“第九届河北省戏剧节河北梆子折子戏汇报演出”推向了高潮。剧中16岁少女刘玉莲的一颦一笑,不时赢得在场观众的掌声。然而,在华美的扮相与柔美的举止之下,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一懵懂、可爱的少女形象,是由61岁高龄的河北梆子名票高殿军反串饰演的。高殿军是河北涿州人,据他介绍,自己从小就爱看河北梆子表演,尤其喜欢听女声的演唱,曾渴望进入家乡的梆子剧团,却未能实现。但身为企业管理者的高殿军,对河北梆子一直心存热爱。50岁时,没有任何基础的高殿军开始学习河北梆子表演,先后受教于孙毓敏、迟小秋、刘玉玲、张慧云等名家。河北梆子名家张慧云一直是高殿军非常欣赏的艺术家,为向张慧云学艺,高殿军不厌周折,最终找到张慧云并拜在其门下。如今,高殿军的代表剧目有《穆桂英挂帅》、《柜中缘》、《白蛇传》、《陈三两》《南北和》、《打金枝》、《夜宿花亭》、《蝴蝶杯》等,并多次在北京、河北等地举办演唱会。为在舞台上呈现精彩的表演,高殿军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对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字一句进行细致的纠正。当晚,高殿军演出了河北梆子《柜中缘》和《白蛇传》游湖一折。《柜中缘》中,高殿军反串饰演剧中16岁的女主人翁刘玉莲,在《白蛇传》游湖一折中饰演白素贞一角。当晚的演出座无虚席,吸引了众多河北梆子业内外人士到场观看。张慧云看完演出后,对爱徒高殿军在表演上的付出和进步表示赞赏和高兴。如今,作为知名票友,高殿军受到众多河北梆子艺术家的关注,他对河北梆子艺术的追求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下了很大功夫,比专业演员还刻苦”。高殿军被京津冀三地的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和观众称作解放以来河北梆子唯一男旦。高殿军表示,他热爱河北梆子,更希望使这门艺术得到弘扬,并为这项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天津名票张恩茹(为京剧做实事之人) 昨晚,天津名票张恩茹在首场比赛中第6个出场,受到观众关注。她表演的《楚宫恨》,很好地运用唱腔和身形塑造人物性格形象,成为首场决赛的亮点。 今年58岁的张恩茹,曾数次参加“和平杯”比赛。在谈到与京剧的缘分时,张恩茹表示:“京剧就是我的生命,京剧是我的‘老伴儿’。如果问我为什么热爱京剧,用一句话说,我有戏瘾。” 张恩茹曾经从事过不同的职业,她最喜欢的就是文化站的工作。工作之余,她还主持京剧票房工作,向年轻人传授京剧艺术,在她工作的票房中,三分之一成员是年轻人,这是她感到特别欣慰的。 张恩茹长年研习张派表演艺术,得到过张君秋大师的指点。在学习张派艺术过程中,她还曾接受赵慧秋、蔡英莲的辅导,基本功十分扎实。张恩茹勤奋好学,不怕吃苦,长期以来,她每天都坚持一个小时练功时间,早上练习念白,晚上走圆场或踢腿,以保证有甜美的声音和匀称的身形。 张恩茹不仅扮相好,唱功和做功也极好。由于她充分掌握了张派的演唱技巧,因此对张派艺术中的“点唱法”领会得很深,在演唱参赛剧目《楚宫恨》时,能够运用自如地“偷气换气”,声情并茂地表现了剧中人物马昭仪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张恩茹认为“和平杯”具有一种文化凝聚力。二十多年来,她陆续参加了几次“和平杯”比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这次她更做足准备,力争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不只是部现代戏——观河北梆子《前门前》 《前门前》是部现代戏。 对于现代戏,我一贯排斥,总觉得其发挥不出戏曲精髓,亦容易受太多时政上的束缚,沦为歌功颂德的工具。这次会去看《前门前》,完全是因为王英会老师——戏迷喜欢起角儿来,是可以做到看角儿不看戏的。 结果出乎意料,这部戏全没有现代戏常见的生硬虚伪,反而活生生的,与我的心全无隔膜。故事发生的所在,正阳门、前门大街、大栅栏、鲜鱼口、煤市街……每一个地名都那么亲切,都是平日不知已去了多少次的。而故事讲述的父女之情、传统技艺的发扬等等内容,又是那么切实,触人心扉!——这恰恰是现代戏的优势与魅力所在!这部戏,让我彻底摒弃了对现代戏的偏见。 更教我眼前一亮的是,这部戏在地道的河北梆子演唱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京味儿”——不是偷懒地随意借用北京曲艺等艺术元素,而是将题材与艺术表现形式深入贯通,发挥自身的地域特征,形成别具一格的韵味。这才是北京市的河北梆子剧团啊!不失传统,又独有风貌!这些艺术家们让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戏曲艺术并没有停滞不前,反而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碰撞、交融,不断地焕发生机。 戏中借老字号餐饮的经营之道讲传统的传承与发扬,其实这与戏曲艺术等各种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挑战与奋斗实无二致!或许也正因此故,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艺术家们才演得那么得心应手、真切自然。 戏中亦讲孝。爱极了王英会老师和王洪玲老师演绎方氏父女时的对唱!巧的是,散场后乘出租车,我竟遇到一个颇识文史的司机,无意中聊起刚刚看的戏,聊起我常为哄老人开心带老人看戏,聊起孔仁孟义百善孝为先……司机师傅说得极妙:有戏在,就有传统在,戏讲的都是劝人向善,教人孝义。 我忽然想到,古人讲孝,应不只局限于侍奉长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亦不仅指善待所有的老年人。所谓重阳敬老,敬的是年长者,亦是年长者承载的漫漫时空中求索而得的智慧,以及生命在世世代代中不息的延续。所谓香火永传,包含了对祖祖辈辈在天地自然间所证悟之物的传承与尊重,及由此对天地自然产生的敬畏与感激,最终天人相和,古今融通,智慧相承,明德见性,是大孝也! 作者: 随心玫
关注京剧的变迁 走读大中华:关注京剧的变迁 最近京剧这个词在网上热了一段时间,这是因为京剧和比基尼扯上了一段时间,网络上也出现了比基尼京剧这样一个词汇,有很多人开始为京剧焦虑,担心他的未来发展,但它也反映了一个现实,真正对京剧了解的人已经不多了。 在济南市市中区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坐落着济南市京剧院,不大的排场里,演员们正在紧张训练排演一出新戏。于鹤泳是京剧院的院长,做舞美设计出身的他在这里已经工作了8年,于鹤泳说,京剧团排练一出新戏只有200万元的拨款,如果超出预算就要剧院自负盈亏,因而票房对于这个既非国家也非省级的剧院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为了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于鹤泳常常带着剧团到全国各地参加展演和比赛。 今年42岁的陈长庆从12岁开始练戏,至今已经30年了,他好依旧记得小时候那个京剧繁华的时代,人们对京剧还依然热情的喜爱。戴和连的父亲是个地道的北京人,从小就对京剧耳濡目染,见证了京剧由兴而衰的变迁,他说曾经有一度家家都会唱京剧,说到京剧的变迁,戴和连满脸写满了落寞,他说,从80年代开始,人们就不再关注京剧了,“年轻人对京剧已经听不懂了,哼哼半天出来两字,他们觉得很难懂”。 对于戴和连的忧虑,陈长庆也表示认同,他说对于京剧的变迁,不仅是京剧的地位变化,就连京剧演员的地位也大不如从前。以前一出戏的主演都是自己挑班儿,而现在,陈长庆虽然作为一出戏的主演,却不敢挑班儿,那是因为对于他来说,能够顾自负盈亏太难了。 王佩瑜,是被京剧票友们誉为小冬皇的上海著名瑜派女老生,2005年,王佩瑜放弃了上海京剧院院长的铁饭碗,组建工作室开始挑班演出,她希望自己的工作时能够像过去的戏班一样,名角演出,四处跑码头,养活自己,然而她很快以失败为收场,后来王佩瑜总结经验说是缺乏体制内的支持,缺乏培养完善的消费群体,缺乏足够的准备。 在位于山东济南西郊的山东艺术学院,王文清是该戏剧学院的院长,攻戏剧老生,从11岁开始练戏的他对京剧情有独钟。随着快节奏生活的临近,丰富多样的娱乐形式,人们的审美方式的趣味也发生了改变,以传统慢调方式来演绎京剧已经于现实格格不入了。根据调查显示,1949年前后,活跃在全国各地的京剧剧团有220多个,这个资料到1991年时已经不足一半,而到2005年,全国记录在案的京剧院团已经只有70多个了,这些数据让人们不得不对京剧担忧。 孔鹏举是山东艺术学院京剧专业二年级学生,由于儿时对功夫的热爱,所以他选择了学习京剧武生。12岁开始练戏,后来读了戏剧的中专,因为去剧团学过一段时间,他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重拾高中课本,攻读本科,考上山东艺术学院。而武生对很多人来说,更是一碗青春饭,一般到35岁的时候就得退场了。由于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担忧,孔鹏举曾经有过一段时间让他放弃京剧,但最终禁不住对京剧的热爱。随着对社会现实的越来越了解,同学们谈论的话题也渐渐从梦想变得更加实际。 剧团演员工资并不算太高,但即便如此,进剧团并非容易,孔鹏举说,是因为剧团名额少了。而很多人开始选择了一条考研的道路,孔鹏举同样如此,他说他的最后目标是演员和教师,而教师优先。 有人说,京剧是农耕社会的产物,现实生活节奏缓慢,而京剧正是顺应了这个慢节奏,那回味悠长的强调,不知是多少人最初的回忆。 刘珊珊是济南市京剧院里的一名青衣演员,刘珊珊的父母都曾是山东吕剧团吕戏的演员,受到父母的影响,她从小就对京剧特别的喜爱。刘珊珊说,剧院的工资不太算高,但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这些都不算什么。作为一个80后,刘珊珊是团里的小字辈,年纪轻轻的他就成为了一出戏的主角,刘珊珊总是感慨自己的幸运。观众锐减,演出减少,队伍萎缩,资金缺乏等问题让京剧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然而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的京剧,仍然受到大部分老年人的欢迎和喜爱,但京剧不应该只是以老年人为目标,更多的应该是面向年轻人,为了这一目标,许多京剧人已经在为之努力了。 2005年,济南市京剧院和济南市纬十路小学合作,把京剧带进了课堂,教孩子们唱京剧,给孩子们将京剧的知识,一时间,京剧吹遍了校园,就连下课的铃声也换成了京剧。如今,纬十路小学成了全国授牌的京剧传承基地,京剧进校园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于鹤泳说,自从京剧进校园后,许多孩子对京剧的热情开始上涨,甚至有学生要求购买京剧服。 有人说,京剧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面对京剧现状,很多京剧演员表现了很多让人出人意料的平和,平和的背后是他们对京剧的热爱和忠诚。其实世界各地的经验显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是让它普及化,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而京剧进校园是很好的一种尝试,让学生从小开始对京剧产生热爱,如果大家担心京剧是否会消失,自己身体力行的去听一段京剧,去享受它,或许正是最好的办法。 ——根据最新一期《走读大中华》整理改编而成的文字版 作者: 在云上唱歌
【思考】“京剧村”以前40多人唱戏,现在只剩一人 莒县洛河镇周家庄村曾经是莒县远近闻名的“京剧村”,村民唱京剧已有上百年历史。鼎盛时期村里有40多人的戏班子,经常在各个乡镇演出。现如今,这个“京剧村”只有80岁的老人周维良还在唱戏,与以往不同的是,唱戏已经从谋生的手段转变成了爱好 。对周维良而言 ,只有放置在角落里闲置了40多年的服装道具才能唤起他对以前的回忆。   以前40多人唱戏,现在只剩一人   今年80岁的周维良告诉记者,他从16岁开始唱戏,一唱就是大半辈子。他所在的周家庄村曾是远近闻名的“京剧村”,村里的人都多才多艺,靠出去唱戏表演谋生。当时村里的人到处踩高跷、跑旱船、唱京剧。“我唱戏的时候,村里的人就已经唱了几十年了。”周维良说,当时他年轻,家里人看他整天游手好闲不正干,就把他送到戏班子里学戏。村里会唱戏的人最开始是跟着外面的老师学的,后来就是找了几个识字的出去买戏谱,然后自己学,学会了之后再教别人。他们村的京剧就是这样传下来的。   “最多的时候村里有40多人唱戏,现在就我自己还唱。”周维良说,他们村京剧最兴旺的时候,有40多人唱戏,成立了戏班子还置办了很多服装道具。当时娱乐形式比较单一,有很多人都去他们村里“请戏”。周维良40岁左右的时候,戏班子维持不下去就解散了,那时候也没人学戏了。现在村里唱戏的老人都去世了,只剩下他还在唱。   戏服长了毛,长枪大刀烧了火   周维良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出去唱戏不为了赚钱,就为了挣口吃的。当时主要是冬天出去唱戏,因为村里比较穷,人口又多。所以就去别的村里唱戏,一方面可以娱乐 ,另一方面可以挣饭吃 。“一个村里要连续唱几天几夜,吃饭的时候还有几个菜。”周维良说,当时非常穷,家里的地瓜秧子都做成了菜,还吃得一点也不剩。因为十里八乡的只有他们一个戏班子,所以很多村都请他们去唱戏,唱戏的时候吃的很好,一般都会炒几个菜。   “我只唱了20多年 ,戏班子就解散了,那些服装道具已经闲置了40年。”周维良说,他40岁左右的时候,戏班子就唱不下去了。因为当时都开始唱新京剧,他们都不会。当时他能唱70多出戏,现在也忘得差不多了。戏班子装戏服的大箱子已经几十年没人动了,里面的戏服都长了毛,长枪大刀等道具都被折了当柴火烧了。他偶尔也会看看盛戏服的箱子,怀念一下以前的岁月。   自从戏班子解散之后,周维良也就是在家里过过戏瘾,很少有演出机会。现在他加入了莒县双乐协会,演出机会多了很多。上个月去县里汇演的时候,他是拖着伤腿去的。“他摔倒腿部骨折了,在家里养了不到一个月就听到了去县里演出的消息,他就坚持去。”莒县双乐协会会长单连京说,他劝周维良别去了,但周维良不听。“重阳节我还要唱戏给其他老人听。”周维良说,现在听京剧的多数都是老年人,虽然几天前协会里搞了欢度重阳节的演出,但他还要找机会唱给老人听。
中国评剧院大型现代评剧《评剧皇后》将于近期上演 中国评剧院大型现代评剧《评剧皇后》将于近期上演,该剧已入选“颂扬北京精神,讴歌伟大时代——2012北京优秀剧目展演”。 编剧:郭启宏 总导演:顾威 艺术指导:刘萍 主要演员:刘萍、王平、孙路阳、郑岚、于海泉、茹桂林(演员以当天演出为准) 演出时间:2012年10月25日 14:30 10月26日、27日 14:00 10月28日、29日、30日、31日 19:30 11月5日、6日、7日、8日、9日 19:30 演出地点:中国评剧大剧院 票价:VIP(200)、100、80、50、30 元 售票电话:010—87266331 400-818-3333 团购咨询电话:010—87266330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西罗园四区十九号 《评剧皇后》剧情介绍 这出戏描写了美誉“评剧皇后”的著名演员、白派创始人白玉霜坎坷的人生道路。 白玉霜是平津一带有名的落子坤角。正当艺术上欲有作为的时候,荣辱并来,毁誉交加。她被北平市长寻得借口逐出北平。 白玉霜远走上海,以她独特的唱腔,泼辣的表演以及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剧目,赢得了观众。她在进步文化人的鼓励和支持下主演新戏《海棠红》,一举轰动,遂成“评剧皇后”。 然而,奉承与谩骂、虚假与轻狂也接踵而来。白玉霜猛然发现自己的难堪处境,为争得做人的权利,她毅然与戏班内打铙钹的李长生私奔。但是,白玉霜无法息影赋闲,她既不屈从于恶势力,又难耐艺术上的寂寞,未几,复出津门,重施粉墨。 白玉霜一直处在唱戏与做人的矛盾和痛苦之中,终于在盛壮之年怀着一个凄凉的梦离开了人世。
张派青衣姜亦珊将举办“亦彩绽放 大爱如珊”慈善京剧演唱会 北京京剧院张派青衣姜亦珊将于11月10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办名为“亦彩绽放 大爱如珊”的慈善京剧演唱会。10月12日,姜亦珊在京透露了演唱会具体内容,并表示演出的票款和她在《状元媒》中的宫装戏服等拍卖品所得款将全部捐赠给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用于帮助更多需要关爱的残疾朋友。   演唱会特设拍卖环节筹集善款   此次“亦彩绽放 大爱如珊”慈善京剧演唱会由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携手姜亦珊共同举办。10月12日,演唱会导演、国家京剧院[微博]演员孙桂元在发布会上透露,本场演唱会的表演形式区别与以往京剧个唱,不仅有姜亦珊演唱8段京剧选段,还会在开头和结尾安排姜亦珊与残疾学校的孩子们一起演出,此外还邀请了国家一级演员瞿弦和朗诵《守望》《大爱》两首诗。其中,8段选段分别来自《状元媒》《春秋配》《秦香莲》《西厢记》《玉堂春》《诗文会》《望江亭》7出张派经典剧目和新编历史剧《大漠昭君》。演唱会最后,姜亦珊还会在残疾人艺术团演员的伴舞下演唱一首新创戏歌《善行世界》。   据悉,除表演环节,这次演出还特设拍卖环节,姜亦珊所用《状元媒》宫装戏服、残疾人书法家刘京生的书法作品、房山区残疾人雕刻家和门头沟区残疾人雕刻家的雕刻作品将现场拍卖,拍卖所得款与所有演出票款将全部捐赠给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姜亦珊被授予“助残爱心大使”   发布会当天,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授予姜亦珊“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助残爱心大使”称号,因身体原因不能亲自到场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肢残人协会主席、北京市残疾人书画会会长刘京生也特意委托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秘书长李雪梅送给姜亦珊一副亲笔书法作品“亦彩绽放”。房山区十渡镇副镇长魏然也出现在发布会现场,送上一份十渡镇残疾朋友制作的绣品,以感谢姜亦珊在721北京特大暴雨灾害后第一时间为十渡镇受灾残疾人捐赠500床棉被的情谊。   姜亦珊在发布会上表示,老一辈京剧人一直不忘做慈善,梅兰芳先生曾在抗美援朝时捐资购买飞机,而自己的师父薛亚萍也是遇到义演活动就会积极报名参加,自己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京剧人的艺德。姜亦珊还表示,自己曾在济慈之家看望残疾孤儿,希望这些孩子能来看她的演出,“他们看不见的可以听,听不到的可以看,我一直在父母、老师和戏迷朋友的关爱下成长,也希望能把这份爱传递出去。”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