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魔疯话 男魔疯话
关注数: 247 粉丝数: 211 发帖数: 18,119 关注贴吧数: 42
关于国粹京剧的别思——兼与年轻朋友一起看戏所感(石英) 京剧最重要的是赢得更多的观众,获得真诚热爱它的“人心”。否则,如果只偏重于极少数“门内人”自我欣赏,或少数学唱京剧的酷爱者相互陶醉,终是难以改变京剧与广大公众相疏离的纯“内行化”的局面。   我所接触并做过认真了解的这些比较年轻的观众,大都拥有较丰富的历史知识,也掌握必备的历史观点,他们理解传统京剧产生的历史背景,并不完全以今人眼光去衡量,更不苛求京剧每个剧目所反映出的思想都要合于今人“尺寸”。问题是不能离大谱,也不可对明显陈腐的东西津津乐道。这些才是他们有所“挑剔”的。 所谓京剧的道德内涵既然是那个时代所形成,必定保有那个时代的伦理内核。即使与今天我们所需要的道德取向重合,也只能说它在不同时代有相连接相继承的一面。因此,完全没有必要期望京剧担当道德教化者的重负。因为京剧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京剧就是京剧。   笔者是一个京剧的爱好者,自幼在胶东老家就随大人看了不少“老戏”,少年时代参军后也看了不少部队京剧团的演出,进城后公休日的大部分时间也花在自己买票看戏上了,直至“文革”才告中断。粉粹“四人帮”后传统京剧再现舞台,我又重温这种中断了数年的固有的强烈爱好。虽然因为工作忙看戏不似当年密度那么大,但有关方面对京剧作为国粹的重视与各方面的推助,还是使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也始终不渝地关注京剧的发展。   然而,说实话,从感情上热爱甚至偏好京剧固然是基本的,但对它在坚守和发展实践中的某些方面始终有一些想法,以理性观照京剧,不能不引发了一些思考。早就想择要提出本人的看法和意见,但因考虑到它毕竟是产生于那个时代的一个古老剧种,尽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适”乃至今天令人纠结之处,还是觉得应给予尽多的宽容。而况,众多好心的护持者对京剧素来抱有太多的珍爱与期待,很少有对其负面的声音表达,因而在我内心也就“模糊处理”了。
张君秋永远忘不了谢虹雯在关键时刻的帮忙 一九四七年,李世芳应上海天蟾舞台之邀与李少春、袁世海、叶盛章、叶盛兰、叶盛长等合作演出,号称“十大头牌”。如此阵容的演出,自然轰动一时。在此期间,李世芳主演了剧作家翁偶虹编写的新戏《天国女儿》。演出结束后,已届岁末,临近春节,李世芳急于返京,适逢杨宝森夫人赵霞章因事逗留,将机票转让给他,谁知竟在青岛郊区灵山坠毁,死时年仅二十六岁。 她对张君秋的艺术一向十分敬慕,在王瑶卿、梅兰芳的家中开始同张君秋有了交往。杨宝森故去后,谢虹雯要去常州演戏,找张君秋学《怜香伴》。张君秋说,光看剧本不行,“千学不如一看,干脆明儿改戏,我演一场《怜香伴》,你看看。”张君秋的豪爽仗义在谢虹雯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革”期间,谢虹雯的母亲碧云霞在珠市口的一家油盐店里看到张君秋买咸菜,心里油然生出一种凄凉感,回到家里便对谢虹雯说到此事。这么大的角儿,家里的油、盐、酱、醋、茶,何曾沾过他的手?当初谁能想到张君秋会落到这个地步!娘俩商量了一下,决计当天晚上去看看张君秋。进了棉花四条的张君秋家门,一进门就是一张用砖搭起的床——一块门板,老太太躺在床上,张君秋就同娘一起睡在这块门板上。谢虹雯目测一下,门板不过一人多长一点,放下枕头一躺,兴许双脚还搭在门板外面。老太太糖尿病,还吐血,这样的条件对病人、对全家人都不好,张君秋只是叹气,没办法。谢虹雯说:“不行就把老太太接到我们红土店居民楼去。红土店居民楼有个放杂物的地下室,收拾收拾放张床也比这儿宽裕。我住在楼里头,楼里头还有亚萍和她的妈李婉云住,都不是外人。老太太有我们两家照应着,你该不会不放心吧?”张君秋忙不迭地轻声告诉谢虹雯:“我可是‘黑帮’呀!居委会不准收留‘黑帮’的家属啊!”那神情让人觉得又好笑又心酸。谢虹雯说:“我不知道什么‘黑帮’不‘黑帮’的,我只知道这是个生病的老太太。再者说,我在红土店就是搞街道居委会工作的,这主意我还能拿。”张君秋的心里不住地念阿弥陀佛。没过几天,红土店的地下室收拾干净了,谢虹雯同薛亚萍一道把张秀琴接到了红土店,两家人一直把老太太伺候到去世。 张君秋忘不了谢虹雯在关键时刻帮的这个忙,逢人提起这件事便说:“她这是救了我的命!”张君秋、谢虹雯没有年轻时代那种罗曼蒂克的浪漫史,谢虹雯佩服张君秋的本事,张君秋佩服谢虹雯的为人,遇事果断,头脑清楚,办事麻利。患难时期互相扶持,这便是他们两人的爱情基础。一九七四年,张君秋与谢虹雯结为伉俪。
(转) 技术之难难于上青天闲扯京剧进小学音乐课(天涯戏 没想到一人京剧进课堂,引来这么多长篇大论。本以为京剧早已衰败到几无人知的地步,但现在看,各路大小公知们似乎一夜间都成了专家,谈论起来头头是道,批判起来板眼俱全----当然,他们都是高层建瓴式,具体京剧怎么回事,不是他们关心的范围。 早两年南周评五十大公知时,我就对公知什么都知的作派深恶之:一个人的知识有限,以有限的知识面而对无限的领域“公知”,那只能和“公厕”相类----以一个蹲坑承接无限样式的屁股。 言归正传。 对京剧入课堂,我深深支持。但对教唱京剧,我不支持,我只支持在学校音乐课上进行京剧欣赏。原因主要在技术上。 唱京剧不同于唱歌,且不说嗓子不好的唱不了,就是嗓子好的也未必能唱的了唱的好唱到能教人的地步。一个人若没有数年听戏的经历,就是嗓子再好,也唱不好京剧。这是一个长期浸染于内的才可的东西,不是标配工业化培训班能培训出来的。 我这里说的是教师,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无法把小学音乐教师们培训成整体能教唱京剧的水平。 这还只是说一般意义上的唱。再技术点:十五段唱段中,老生、旦角、老旦、铜锤花脸四大行当俱全,就差小生了。综观京剧史,就专业演员言,包括前辈大宗师级人物,能一人把这四个行当都唱到能教人的水平的,我真找不出一个来。就不要说业余的了。 这四个行当,对人的嗓子要求差异极大,祖师爷能赏你吃其中一碗饭,就已是天大的造化了。 我不太清楚以后是不是每校至少要配备四个不同行当的教唱老师,一人教一个行当的段子。若是天降英才,能出现个一人全教的老师,我愿从其而游追随左右。 这是从教的角度看,从选段的角度看,也存在同样的技术问题,这也是那些东不动就样板戏文革之类者根本不懂而瞎扯蛋的地方。
回忆过去的“票房”与“票友” 票房”是“票友”的集聚之地, 是一个松散自由的组织 ,也有一些简单的规矩制度 。一般来说“票房”都有一抉属于自己使用的活动场地 。 在 过 去一些具有相 当 实 力的 “票房” 有自己的文武场面 ,有自己的行头衣箱 , 有自己的生 、旦 、净 、丑各个行当的票友 。这种有实力的 “票房”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演出各种剧目 。在过去这种“票房”也招收小孩学戏 ,并聘请专业教师 ,有意培养自己的后备力量 ,就像后来的随团学员一样 。这种有实力的“票房”与专业剧团相比一样也不会少 。 过去有许多票友还擅长研究剧本 ,钻研唱腔字韵 ,琢磨表演身段 。 票友平时利用业余时间到票房练习清唱,在需要时会到剧场装扮、化妆 ,“彩唱演出” 。 票友是中国文化中“ 特 有 ” 的现象,他们对京剧艺术的传播 ,演员表演技艺的提高 ,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他们为京剧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贡献。 当票友取得一定造诣后 ,也有不少人由业余演员转行为职业演员 ,行话称之为“下海” 。 椐说由票友而“下海”的名家就有: 老生张二奎 、孙菊仙 、汪笑侬 、言菊朋 、郭仲衡 、奚啸伯 ,花脸黄润甫 、金秀山 ,小生德珺如,老旦龚云甫、琴师李佩卿等等 ,这些人物后来都成了京剧舞台上举足轻重的艺术家。 时 至 今 日,戏迷们自发组织起来的“票房”应运而生 , 现在 ,有的叫“票房” ,有的叫“剧 社” ,有的叫“演出队” 。 这种新式的“票房”继承了老票房的好传统 ,也有一套自己的规矩制度 ,也能奋斗争取来一抉活动场地 ,他们用京剧之美吸引着人们 , 培养着新的戏迷, 为京剧的“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
京剧大戏《项羽》4月登陆南京 京剧大戏《项羽》将于4月14日晚登陆南京紫金大戏院。作为去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特别奖”的获奖剧目,剧中项羽和虞姬分别由具有“金嗓铜锤”美誉的孟广禄与我省“梅花奖”得主李亦洁饰演。该剧以楚汉相争为主线,借助火烧阿房宫、建都彭城、楚河汉界、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塑造了一个豪气干云却是英雄末路的西楚霸王形象。   京剧《项羽》脱胎于济南市京剧院推出的京剧《重瞳项羽》,作为老戏新编,《项羽》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并且于去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了“文华大奖特别奖”和“文华舞台美术奖”,引发戏迷热捧。项羽是江苏人,楚汉相争中的不少精彩故事都与江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此次《项羽》首次“回归”江苏舞台,将带领观众重温两千年前的一曲英雄悲歌。   戏中虞姬一角由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李亦洁饰演。她告诉记者,自己和孟广禄是研究生同学,这部戏是自己与他的首次合作。项羽戏的传统角色都是架子花脸,这次创造性地改成偏重唱功的铜锤花脸,饰演项羽的孟广禄就是国内头号裘派铜锤花脸,“二度梅”得主,其唱功过硬,嗓音高亢、韵味醇厚,细腻地刻画出慷慨悲凉的人物性格。   而李亦洁自己,也与“霸王”有着不解之缘。9岁学艺时接触的第一出戏就是梅派经典《霸王别姬》,与她合作过的“霸王”里,名家大腕不少,其中包括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此次同题材新编剧《项羽》中,剧中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故事尤为感人。李亦洁演绎的虞姬扮相秀美,唱腔甜润,与项羽的厚重、悲怆形成鲜明对比。李亦洁特别提到,《项羽》保留了梅派经典“别姬”一折,因为这出戏实在太深入人心了。同时,在保留梅派传统的基础上亦有创新,比如虞姬与霸王生死离别前的“舞剑”这一折戏,尽显演员功架身段,堪称唯美。 (顾星欣)
《男性看左手,女性则看右手》男左女右看看你的五指…… 手指不宜太软,这代表其人心肠太软,易被人利用; 若手指的关节大,成「串」字,即表示其人会很粗劳,比较辛苦. 【拇指:代表父母,也代表你的社交能力】 当你竖起拇指时,若能向后弯曲,即代表其人的适应能力高,有良好的社交手腕;相反,如果拇指硬,即表示其人反应迟钝,比较被动,缺乏幽默感。拇指愈「大只」愈好,代表家境不俗,有父荫 【食指:代表兄弟姊妹】 若食指较无名指长,即代表其人重视亲情多于爱情;手指的长短,可反映出其人重视那一方面的感情。 【中指:代表自己】 中指短者(只比旁边两边手指长半只指甲位)没有主见,容易受制于另一半;相反,中指长的会较聪明。另外,中指软,易屈向后,则表示该人心肠软。 【无名指:代表夫妻】 在无名指上的指模,不同的纹理原来代表夫妻彼此的关系。螺旋纹:跟伴侣的关系良好,可谓「互旺」;两手若有超过5只手指有螺旋纹,代表有田产;波浪纹:伴侣的经济环境时好时坏;山纹:跟伴侣关系比较淡。孔子眼:手指关节此眼者,代表该人有书缘,而他的管理能力亦较高。 【尾指:代表儿孙】 有人说:「尾指过三关(即长过无名指第一节),待人无功劳」;意谓做事总是吃力不讨好,其实,这是没有根据。相反,这是容易有贵人之象,而其另一半的家庭环境亦好,尾指不过三关者,属正常,只是没有太多贵人而已。有些人左手(代表先天)不过三关,右手(代表后天)却过。
十种好运将至的征兆 【1、思想】 原来在思想上总是不停地回忆过去,追悔过去,在纠结中不能自拔,近期有如梦初醒的感觉,意识未来才是最重要的。 【2、行为】 很久没有清理家居,近期却有对家居作一次较好清理的行动计划,并且打算把家里破损的东东换掉,把废旧的东东扔掉等。 【3、衣着】 原来总喜欢穿着一些颜色较为深沉、凝重的服装,近期却喜欢颜色鲜艳、明快的衣服来。 【4、饮食】 原来一直喜欢吃口味较重的食物、辛辣食物,甚至酗酒等,近期却从心底里意识到酗酒的错误性,并且在饮食上更喜欢清淡口味。 【5、睡姿】 原来总习惯于仰卧着睡觉,近期却喜欢侧身睡觉,并且感觉侧身睡觉比仰卧睡觉舒服多了。 【6、性情】 原来更喜欢独处、静坐、沉默寡言等,近来却学会了微笑,并且非常想与他人交流,既希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希望向他人展示自己。 【7、视觉】 原来看到家人的某个动作等之类就显得很烦躁。现在能够理解它、包容它,并且想办法去正确的引导它。 【8、听觉】 原来喜欢听一些很忧伤、很伤感、甚至很悲痛的音乐,但近期再听就受不了了,而更喜欢听一些欢乐、轻快、或者是充满激情的音乐。 【9、习惯】 原来总是行事拖拉、喜欢叹气等不良习惯,近期却深感时间紧、任务重,紧张的工作不仅让自己改掉了坏毛病,而且觉得非常充实。 【10、志趣】 原来常常深感自己怀才不遇、总是怨天尤人,近期却觉得自己有太多的不足,需要好好的学习、充电、加油。
(转)京剧艺术的三大美学特征(王玉珍) 我从11岁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迄今40年来,我学京剧,看京剧,演京剧,教京剧,到现在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北京京剧院的一院之长,对京剧艺术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溶入到我的生活之中了。我所以要探索京剧艺术的奥秘,总结京剧艺术的三大美学特征,还是因为我亲身经历了一件至今难忘的故事。 那就是十多年前,我在伦敦的英国皇家剧院主演了我国戏剧大师吴祖光先生的名著《三打陶三春》,演出前,剧场通知我们在演出过程中不得使用英文字幕进行翻译和解说。我当时非常沮丧,因为,大家都知道,语言是人类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取消英文字幕,就等于取消了语言和感情交流的渠道,英国的观众能看懂吗?他们不能理解我们的语言,又怎么能接受我们的艺术呢?所以那次演出前,我们所有的演员都忐忑不安,以为这场演出的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了。然而,结果大出意料,观众不但能理解我们的形体动作,唱腔音乐,还给我们的武打格斗喝彩,笑声,掌声一阵一阵扑向舞台。而且我在舞台上切身体会到,随着剧情的变化和进展,观众的反映越来越强烈。就在这个自诩为绅士的国度里,许多观众看到兴奋时甚至用脚跺地板或大声叫喊,呼口哨,比我在国内演出时的反响还要强烈。我们的京剧在表演时,不但要演员互相交流,还要与观众交流,一种情感的表达,往往要演员与观众在交流中共同完成,如果观众反馈的情感不是演员所理想的那样,或者观众无动于衷,则说明你表演的失败。庆幸的是,这种细腻而微妙的交流,我在英国观众那里都得到了,甚至更为激烈。他们随着我的愤怒而愤怒,随着我的欢喜而欢喜。我扮演的陶三春取得了胜利,他们就为我爆发出祝福的欢呼。我当时很难想象,这是在英国伦敦的皇家剧院。 我当时非常激动,也颇感愕然,我不明白,英国观众与我们语言不通,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强烈的反响,为什么那么容易沟通? 我深知,由于我们东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在艺术思想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尤其是西方戏剧大都受到起源于祭祀酒神的古希腊悲剧的影响,在戏剧的观念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很多人甚至以为是水火不容的。而我在伦敦皇家剧院的演出以及我后来到其他国家的演出的成功却使我切身感到:这种差异绝不是不可逾越的沟壑。经过多年的思索和观察,我逐渐发现这种超越语言障碍的理解,这种超越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情感交流靠的就是京剧的音乐,唱腔,舞台美术,舞蹈和武打等各种表演艺术手段所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因此,京剧不但是目前在我国各地的300多个戏曲剧种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更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集大成者,经过长期的锤炼与磨合,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与世界各种戏剧截然不同的,以综合性,程式性和虚拟性为其艺术特征的表演体系。为此,我想就这三大艺术特征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中国第一老旦 吕昕(转自百度百科) 吕昕,1967年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现为国家京剧院老旦演员。吕昕嗓音条件极佳,音域宽广、低音不闷、高音宽亮、字韵清晰、行腔自如、韵味醇厚,秉承了京剧老旦行当中“磁、娇、衰、脆”等演唱技法,并深得老旦行当中“一口气”唱法之真传,所有唱法以丹田气“提了音儿”演唱,真正继承了京剧的传统唱法,有“中国第一老旦”之称 纪念京剧老旦龚派创始人龚云甫诞辰150周年的演唱会于9月6日晚在中国大戏院拉开帷幕。本场演出由美国华人京昆艺术研究会、北京视觉经典美术馆、中国京剧艺术网主办。国家京剧院龚派老旦传人吕昕与天津京剧院裘派传人康万生联手,奉献一台精彩的名剧名段演唱会。 一百多年前,龚云甫创立的龚派艺术改变了老旦在京剧演出中的附庸地位,使老旦成为主流行当。吕昕师承龚派教育家王玉敏、李金泉,后拜师李多奎琴师周文贵(龚云甫义子)。周文贵将龚派提、换、吞、吐、收、放“一口气”的演唱技巧,即李多奎盛年的唱法传授吕昕。吕昕在央视教唱《钓金龟》《遇皇后·打龙袍》得到海内外戏迷的认可,中国京剧艺术网唱段下载量过百万。此次在纪念龚云甫诞辰150周年的演唱会上,当代京剧界实力派老旦、花脸组合将奉献12出经典唱段,展现原汁原味的流派风采。吕昕将演出《游六殿》《徐母骂曹》等经典剧目,而康万生也将以《探皇陵》《探阴山》等剧目答谢观众。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