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魔疯话 男魔疯话
关注数: 247 粉丝数: 211 发帖数: 18,119 关注贴吧数: 42
京剧教育家李文敏:【光大程派】转自京剧艺术网 2013-10-28 18:41:13 光明日报  李文敏前排中与她的学生们  李文敏教学生活50年纪念活动近日在京举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两场教学展演,她的学生郭玮、赵欢、张茜、莎霏、李丽、孙明玉演出了《玉堂春》《三娘教子》《武昭关》《四郎探母·坐宫》《贺后骂殿》《汾河湾》等程派代表剧目,连离开舞台多年、走红影视的刘蓓也演出了《锁麟囊·春秋亭》一折,赢得了满堂彩。人们对桃李满天下的李文敏老师报以热烈的掌声,也有人说程派艺术如今这么红火,与李文敏老师的传承和教学分不开,她为弘扬光大程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李文敏1938年出生于京剧世家,其父李春林是梅兰芳的大管事,德高望重,是京剧界有名的李八爷。李文敏生来豪爽活跃,快人快语,像个男孩子,故而人称“二先生”。1952年,她考入北京戏校。195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了一场赵荣琛先生演出的程派剧目《牧羊圈》,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后来赵荣琛到北京戏校上课,她便拜了赵先生为师。程砚秋先生病故后,周总理要赵先生和王吟秋先生组织程派剧团,李文敏也榜上有名,1960年春进入北京青年京剧团(程剧团)。她随师学艺,不离左右,耳濡目染,深得程派之奥妙,先后学了《大登殿》《三击掌》《锁麟囊》《四郎探母》《荒山泪》《汾河湾》《红鬃烈马》等一大批程派传统剧目。上世纪60年代初赵荣琛开始授业,各国各地一批程派演员拜其门下,因演出和事务繁忙,有时实在无暇顾及,就让李文敏代为教授部分剧目。也就是那时,赵先生新戏《火焰驹》上演,但没演几场,赵先生突发急病,恰王吟秋先生又外出,李文敏便大胆要求替老师救场,几场下来反映不错。1963年,剧团遣散,李文敏也被迫离开舞台,调回北京戏曲学校。“文革”中,他们师生都被发配到京郊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李文敏照顾老师生活,跟随赵老师40年,情谊深重,同时深得程派艺术之精髓。   “文革”后1978年北京戏校恢复招生,李文敏先后任教于北京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院,2000年9月起在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舞蹈分院等担任戏曲教学,教授程派戏。李文敏在教学中,注重发挥程派艺术在表演上讲究方法、注重规范的优势,将之与基础教学相结合,总结了一套成熟的点石成金的经验,因而成为全国知名的程派教师。她桃李满天下,从1978年第一届北京戏校毕业、进入中国京剧院的李海燕起,原中国京剧院张火丁、影视明星刘蓓、北京京剧院鲁彤,战友京剧团王冠、国家京剧院周婧、天津青年京剧团李佩红、江苏省京剧院江汁、青岛京剧院周兢、浙江京剧院毛懋、北京名票杨秀丽等一大批新生代程派演员都受教于李文敏先生。几年前,上海京剧院的当红梅派青衣史依弘要学程派大戏《锁麟囊》,就专程来请教李老师。   圈里人都知道,李文敏教学成材率高,她说:“观众都喜欢程派的唱腔,程派有它的味儿,很多人就学不会这个味儿,观众听着就觉得怪。”李文敏认为,无论学习哪个京剧流派,不能只学形,要懂流派的味儿,她说,味儿怎么来的?是勤学苦练出来的,是慢慢琢磨出来的。再有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因为像《文姬归汉》这样的戏,不能理解唱词的含义,就无法唱出人物的感情,更无法打动观众。虽然这只是她教学几十年中的点滴经验,但她的艺术阅历和修养以及她严格的教学态度,也是她教学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   李文敏对课徒传艺也是非常严厉的。有一次唱腔课,学生穿着高跟鞋就上课来了。李文敏火冒三丈,非要学生去换了练功鞋再来上课。她看见有的同学演出时穿一双尼龙丝袜,就说,你们演出的彩鞋如果再大一点,穿着尼龙丝袜就容易打滑,在做复杂的动作时就必然受影响,所以一定要换上棉线袜子,穿上合适的彩鞋。梅花奖获得者、现任国家京剧院二团团长的李海燕说:“李老师真的就跟我们的妈妈一样,我在她家又吃又喝,她就高兴;要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她就数落你。有名家好戏,她就自己花钱买票,请我们去看,花多少钱,从来不在乎,还说这是必修课。”
三十年前后 三十年前学校是收费的、五元钱就念书了!三十年后、学校是免费的、五万元还的走后门了!这就是社会进步了   01、三十年前,带金耳环的,基本都是城 里人; 三十年后,带金耳环的,基本都是农村 人!   02、三十年前,好多的姐妹俩像娘俩; 三十年后,好多的娘俩像姐妹俩   03、三十年前,很多人家把儿子叫“狗 剩”、“狗蛋”; 三十年后,很多人家把小狗叫“儿子”、 “孙子”。 04、三十年前,山东的人想办法闯关 东; 三十年后,闯关东的人想办法回山东。 05、三十年前,穿花衣服和红衣服的, 往往是小姑娘; 三十年后,穿花衣服和红衣服的,常常 是中老年。    06、三十年前,人们盼望怎样才能“长 胖”; 三十年后,人们考虑怎样尽快“减肥”。 07、三十年前,穷人才 吃野菜和玉米面; 三十年后,富人爱吃野 菜和玉米面。 08、三十年前,国家号召“垦荒种田”; 三十年后,国家要求“退耕还林” 09、三十年前,富人穿涤纶衣,穷人穿 棉布衣; 三十年后,穷人穿涤纶衣,富人穿纯棉 衣    10、三十年前,有钱也说没钱; 三十年后,没钱也装有钱。     11、三十年前,鼓励汽车“多拉快跑”; 三十年后,要求汽车“限速限载”。   12、三十年前,能买到便宜东西,人人 羡慕; 三十年后,谁买的东西昂贵,才有身 价。 13、三十年前,无奈穿破洞和补丁衣服 的,是因为“穷”; 三十年后,花钱买窟窿和补丁衣服的, 是想摆“酷”。 14、三十年前,一人工作,能养活全家 数口; 三十年后,俩人上班,难养活一个小 孩。    15、三十年前,往往为饭不够吃发愁; 三十年后,常常因孩子少吃操心。    16、三十年前,背心和裤头,全是穿在 最里面的; 三十年后,背心和裤头,也有穿在最外 面的 17 三十年前老婆一个孩子一堆'三十年后孩子一个老婆一堆!句句说的都是实话!觉得赞就转
三十年前后的变化 三十年前学校是收费的、五元钱就念书了!三十年后、学校是免费的、五万元还的走后门了!这就是社会进步了   01、三十年前,带金耳环的,基本都是城 里人; 三十年后,带金耳环的,基本都是农村 人!   02、三十年前,好多的姐妹俩像娘俩; 三十年后,好多的娘俩像姐妹俩   03、三十年前,很多人家把儿子叫“狗 剩”、“狗蛋”; 三十年后,很多人家把小狗叫“儿子”、 “孙子”。 04、三十年前,山东的人想办法闯关 东; 三十年后,闯关东的人想办法回山东。 05、三十年前,穿花衣服和红衣服的, 往往是小姑娘; 三十年后,穿花衣服和红衣服的,常常 是中老年。    06、三十年前,人们盼望怎样才能“长 胖”; 三十年后,人们考虑怎样尽快“减肥”。 07、三十年前,穷人才 吃野菜和玉米面; 三十年后,富人爱吃野 菜和玉米面。 08、三十年前,国家号召“垦荒种田”; 三十年后,国家要求“退耕还林” 09、三十年前,富人穿涤纶衣,穷人穿 棉布衣; 三十年后,穷人穿涤纶衣,富人穿纯棉 衣    10、三十年前,有钱也说没钱; 三十年后,没钱也装有钱。     11、三十年前,鼓励汽车“多拉快跑”; 三十年后,要求汽车“限速限载”。   12、三十年前,能买到便宜东西,人人 羡慕; 三十年后,谁买的东西昂贵,才有身 价。 13、三十年前,无奈穿破洞和补丁衣服 的,是因为“穷”; 三十年后,花钱买窟窿和补丁衣服的, 是想摆“酷”。 14、三十年前,一人工作,能养活全家 数口; 三十年后,俩人上班,难养活一个小 孩。    15、三十年前,往往为饭不够吃发愁; 三十年后,常常因孩子少吃操心。    16、三十年前,背心和裤头,全是穿在 最里面的; 三十年后,背心和裤头,也有穿在最外 面的 17 三十年前老婆一个孩子一堆'三十年后孩子一个老婆一堆!句句说的都是实话!觉得赞就转
【京剧新闻】北京京剧给中国一个“近景”(转帖) 本报里约热内卢电(记者 牛春梅)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艺术之城剧场是一座极具现代风格的剧场,在刚刚过去的三天里,来自中国的传统艺术京剧让这座冷峻而简约的剧场沸腾了。北京京剧院“传承之旅”南美巡演在观众的掌声中、叫好声里宣布首站告捷。 此次,北京京剧院在巴西的演出可以说是“文武双全”,文有程派大戏《锁麟囊》,武有国外观众最喜欢的《大闹天宫》,还有文武夹杂的《白蛇传》,以及经典折子戏《三岔口》、《霸王别姬》、《秋江》等。 此次演出,北京京剧院有一个大胆之举,选择文戏《锁麟囊》作为南美巡演的“打炮戏”。以往国外观众看京剧看的是热闹,在国外演出最多的是语言很少甚至没有语言的武戏,比如《大闹天宫》等,而《锁麟囊》这样的文戏很少有机会走出国门。里约热内卢华人并不多,巴西观众到底能不能看懂,能不能坐住,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在演出前心里并没有底。 但巴西观众却出人意料地十分给力,虽然当天里约热内卢因突发事件大堵车,但可容纳上千人的剧场依然有八成左右的上座率,演出过程中几乎没有人离席。小学教师伊丽莎白说,她虽然从没有看过京剧,但一直对中国文化心向往之。票价并不便宜,她还是买票想近距离感受一下。看过演出后,伊丽莎白还专门又买了一些京剧的图片资料,“我要给我的学生们介绍中国文化,让他们能够更加了解中国。” 伊丽莎白的想法似乎是许多巴西观众的想法,接受采访的观众都表示他们非常想了解中国。北京京剧院的这次演出将中国传统文化搬到他们面前,就像是通过一个“近景”镜头观看中国。他们看戏的兴趣点与中国戏迷不尽相同,有时一句百转千回拖得很长的咿呀声,有时薛湘灵的一段水袖,有时一段别致的锣鼓点,都能获得喝彩和掌声。主人公薛湘灵的命运深深地牵引着这些陌生的观众,演至大团圆的结局时,他们显然是松了一口气才由衷地鼓起掌来。 《锁麟囊》的成功让后来上演的折子戏和《大闹天宫》、《白蛇传》都更为引人关注。折子戏的演出正逢当地的儿童节,剧场有一小半都是小观众,一段《三岔口》就把他们给征服了,个个都瞪大了眼睛想要看个究竟。最后一场《白蛇传》演出时,观众都已经熟稔得像是中国的老戏迷了,也学会了叫好,一个旋子、一个华彩的唱腔都有叫好声一片。 结束了里约站的演出,北京京剧院还将前往彼得罗波利斯、圣保罗演出,首站的成功让他们对接下来的行程充满信心。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