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魔疯话
男魔疯话
关注数: 247
粉丝数: 211
发帖数: 18,119
关注贴吧数: 42
好几年不发帖子了 全国疫情这么严重 为什么平谷区防守这么好呢?’
庐山汉阳峰
唐山越姐! 好久不见!有知道唐山评剧团越姐的么?
吧友们!谁能介绍一下北方河北梆子剧团?
求张秋玲 时银海 的陈三两爬堂一 1987年北京音像公司出品的!高价求正版!
马先生诞辰!缅怀大师! 今天是马连良大师生记(诞辰)之日,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我会认真的继承好您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的!真主保佑您快乐,一切安好!(穆雨)
<谭湘君>君君图片大曝光(有童年照哦)
今天签到我第一 第一哦
05年今天签到我第一
男神女神 第二季:华晨宇玩突袭戏弄女神 02 外景地 在北京市房山区三渡云泽山庄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ODg3NTY0NDUy.html%3Ffrom%3Dy1.3-zy-grid-1037-9934.87219.1-1&urlrefer=258cc0063215003728dcd439b87518b2
男神女神 第二季直播啦!“女神惊艳亮相受骗飙泪” 所有场景都是我们这里啊!陈晨 君君在我店里用餐!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ODgyNjE4MTc2.html&urlrefer=fcdc15ea8a41e26a35c98ea82a1bdfc7
<谭湘君>君君支持节目【优酷牛人精选 2015:摩托车逆天炫技 】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ODcxMjg3MzQ0.html&urlrefer=ba7e5b9cd345da1597067bdafb8b1541
<谭湘君>第2季预告片 注明:大部分的场景都是在我们这里拍摄的,君君的小手就是在我店里弄伤的,那一刻心疼至极!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ODc3MDAwOTUy.html&urlrefer=0267b500bfcb452dbabd96ebf82b6b33
君君图片大曝光!(不喜欢莫入) 还有几张童年照哦!
谭老爷子86大寿 祝老爷子健康长寿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饮食养生术(转自京剧在线) 梅兰芳先生我们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并且是中国“四大名旦”之一。或许是因为唱戏的原因,梅兰芳在饮食上非常的讲究,他喜欢清淡的饮食,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而这也是他养生的最佳方法。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他日常都吃些什么来养生。 喜欢清淡饮食 梅兰芳先生的生活一向极有规律,在饮食方面,他喜欢清淡的东西,凡过于油腻及带有刺激性的调味品,他是从不问津的,同时更是滴酒不沾。 梅兰芳喜欢北京风味的菜肴,北京的爆三样、麻豆腐熬白菜、垆肉丸子等都是他平素非常喜欢的菜肴。当年,北京、上海两地的梅公馆经常是高朋满座。梅兰芳先生十分好客,不管是老友还是新朋,抑或是小孩,他都要亲自迎送,平易近人、谦恭好客的风范在梨园界传为佳话。梅先生的食德更是有口皆碑,他十分注意席面上的礼貌,不论家居饮食还是在外赴宴,他只吃面前的菜。有两次梅先生在老友家就餐,其中有一道卤虾油豆腐是他平时最爱吃的菜,可由于主人把此菜放在了角落上,梅先生见卤虾油豆腐在桌子远处,宁可不吃此菜,也绝不欠身“过河”夹菜。 梅先生很注意饮食节制,每顿饭只吃七分饱,决不因为桌上有自己爱吃的菜而稍有过量。他曾说过:“一个演员,如果吃得过饱,万一在台上吐了,后果不堪设想。”为了保护嗓子,饭后他还必吃些水果来养津。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梅兰芳迁居上海。在上海,他请的一位厨师善于烹饪“淮扬菜”。“淮扬菜”的品种多样,制作精细,口味清淡,尤其是以原汁原味而著称。对此,梅兰芳颇为欣赏。他认为,这样既能保持菜的本色,又能够保留菜的营养。 另外,梅兰芳还有个习惯,无论是在自己家里吃饭,还是请客,都不喜欢厨师制作冷盘,而总是要摆上几盘酱菜,如什锦酱菜、八宝酱菜、酱莴笋、酱黄瓜等,来调剂口味。
【戏曲频道】2015-01-04明日节目预告
2015年从新建立签到贴! 签到!6
【梨园故事】京剧老生师承关系 王九龄━━王玉芳 ┏刘鸿升 ┃ 张二奎━╋周春奎 ┏侯海林 ┃ ┃ ┣许荫棠 ┣傅德威 ┃ ┃ ┗杨月楼━杨小楼━╋刘砚芳━━┳刘宗扬 ┃(婿) ┃ ┏李 可 ┗延玉哲 ┗高盛麟━━╋茹元俊 (婿) ┗刘景魁 ┌————————┘ │ ┏李保良 │ ┣于魁智 │ ┏叶 蓬━━╋黄炳强 │ ┃ ┗尹章旭 │ ┣李鸣盛 │ ┣朱云鹏 │ 杨宝森━━╋程正泰━━━张 克 │ ┃ ┗梁庆云━━━李 军 │ ┃ │┏杨宝忠━━┳杨乃彭━━┳杨少彭 │┃ ┗李崇林 ┗曲学宸 │┃ ┏余伯清│┃ ┏钱培荣 ┣余胜荪│┣孟小冬━━┻赵培鑫 ┃ │┃ 余三胜━━余紫云┻余叔岩┿╋吴彦衡━━━吴荣喜 ┃ │┃ ┃ │┣李少春━━┳李浩天 ┃ │┃ ┌╊马少良 ┃ │┃ │┗李宝春 ┃ │┣———┐└—————┐ ┃ │┗王少楼│ │ ┃ │ └—————┐│ 陈少霖┿━陈志清━━━由 奇││ │ ││ │ ││┏董文华 │ ││┣李小春 │ ┏李万春┿┷╋李卜春 │ ┃ │ ┗石庆福 │ ┃ │ │ ┣关正明┿━━关栋天 │ ┃ │ │ ┣马盛龙│ │ ┃ │ │ ┣李慕良┿━━李祖铭
河北梆子《北国佳人》惊艳石家庄人民会堂
我们的大北京 有多少人还记得 一去不复返了
初学京胡者应具备的条件(转) 因职业关系,我常接触与京剧、京胡爱好者,他们酷爱京剧艺术多年,可又未能从事这门专业,甚感莫大遗憾,为此一心想培养儿女学习京胡这门艺术来弥补和满足自己的愿望,但又苦于对京胡艺术了解不多,故而对如何培养孩子学习京胡感到束手无策,在我们聊天中自然就涉及到“初学京胡者应具备的条件”等一些话题。我根据自己学琴的经历和几十年教学实践的经验及体会,粗略地总结和归纳了几个方面,不一定正确,只作为探讨和摸索,请谅酌情采纳。 一、初学者的年龄 我认为初学京胡者的最佳年龄在8-10岁为宜。京胡这门乐器不同于其它弓弦乐器,因它是采用各种不同种类竹子所制作的乐器,自身较轻(约一斤半左右),同时也存在“头重脚轻”和琴弦力度较强的特点,摆放在左腿的位置又不同于民二胡和板胡所放的位置,因此不易控制和掌握,况且少儿手指较软,过早习练京胡手指容易变形,故而,过早习练京胡未必是好事。但亦因人而异,应根据学琴者的情况和条件而定,否则适得其反。 二、天赋条件及标准的依据 与同龄学琴者之间的条件相比,相对手大、手掌宽、手指长、特别是小拇指的长度如超过无名指的第一线更佳。指肚要饱满有弹性,并且具有协调性和灵活性(学习任何一种乐器,均忌讳手指“僵硬”和“发死”),可以肯定的是“僵硬”和“发死”决不会出好“音儿”的,这是众家一致共识的。
【唱念做打】基本功和表演式:京剧唱腔的特点及作用 京剧的唱腔主要以著名的 “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关于这两大声腔的由来、形成与发展,在此不作考证和论述,仅就传统京剧唱腔的特点及作用做一介绍。 很多人都知道,“西皮”和“二黄”各有其特定的唱腔结构、旋律模式和调性特征。那么,它们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以老生唱腔为例,将“西皮”和“二黄”的主要特征简单作一描述和比较。 在旋律发展中,由于“西皮”跳进音程较多,整体音区偏高,其调式多以“宫”调式为主,因此,其旋律色调明亮、华丽、尖锐,用平缓节奏处理时,多表现明快、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绪。 用轻快或强劲节奏处理时,多表现热烈、激烈的戏剧场面和活泼、激动的人物情绪。相比之下,“二黄”则以级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区偏低,其调式多以“商”调式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节奏缓慢时,多用来表现压抑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绪;节奏强劲时,多表现压抑、悲壮的戏剧场面和凄楚、悲愤的人物情绪。另外,"西皮"和"二黄"在入唱(或起唱)位置上有明显的不同。“西皮”的入唱位置在弱拍(如2/4节拍时,在弱拍入唱;4/4节拍时,在次强拍入唱)。“二黄”的入唱位置在强拍(任何节拍均如此)。前者由于是弱拍入唱,且强弱关系时而模糊又时而清晰,增强了节奏的不稳定感和旋律的流动感,因此,西皮唱腔总是给人以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之感;后者由于是强拍入唱,强弱关系比较明确,节奏扎实、稳定,增强了旋律的凝重感和力度感,因此,二黄唱腔总是给人以沉静、悲凉之感。当然,这些只是它们最基本、最典型的特征,至于特殊情况的各种特殊处理也是存在的。
请问这瓶酒多少钱?
【回顾】今日,同大家一起回顾10月2日由丁晓君、蓝天、朱强 [cp]【回顾】今日,同大家一起回顾10月2日由丁晓君、蓝天、朱强、韩巨明、包飞、康静、杜喆、谭正岩、王越等联袂为您带来精彩演出的京剧《龙凤呈祥》。这也是很多京剧剧团在新的一年里的开箱大戏。此次演出不仅有耀眼的青年新秀,还有当代的京剧名家参演助阵,请欣赏!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Rhgqaqn&urlrefer=20f097dc7c60966b1a45b48054096209[/cp]
河北梆子剧院大武生冉金钊 [cp]#我拍人物#河北梆子剧院大武生冉金钊在10月4日的《秦英征西》中,一人饰演两个角色。但因受伤,秦英角色未能演完。@河北梆子戏友会 @孙_娜 @赵子侃 @与爷带马 @卖瓜子的打瞌睡 @任我行3584253640 @雷全州的爸爸[/cp](转自微博)
大美素素!
穿帮啊! 赵舒城喝酒那脸红的。挨了一单瓶包扎完伤口脸就不红了?
【京剧学习】怎么练习真假声变换,唱好高音 1,每个人音域不同。我曾听过,颈项较短较肥的人,多是男女高音,颈项较长较瘦的人,多是男女低音。这是因为喉结的关系,而有些是唱男女低音的人为何可以唱高音?后天的练习也是可以训练的。家族遗传好像也是有关系,你爸妈是男女高音,你注定是唱高音的,这是我去听讲座听来的。所以你可以研究一下。 2,不够气,不够力度。不是叫你全身用力,而是轻松运用丹田及身上的音腔,有四个,胸腔,鼻腔,喉腔及头腔。太紧绷会造成唱不到高音,因为你已锁紧喉咙。 真假音变换是需要长时间练习的。为什么有些人假音很小声,因为你的声音还没开,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声音才会开的,而且丹田力度也有管。低 低音的人能用真音唱到很高的音,但却不能用假音调更高的音。反而高音的人不能用真音唱很高的音,却能用假音调更高的音。 我的音乐老师说过,除了美声唱发,运用丹田唱流行歌,久后声音一定沙哑,张惠妹就是一个例子。唱歌最重要是运用丹田,而不是用喉咙乱喊乱叫,只有用丹田唱歌才是保护喉咙最佳方法。找了些资料让你参考,不过还没有跟准节拍不要用先,我不会害你的。
戏曲呼吸要领规则 (一) 吸气最好要让别人看不出来,用鼻吸为主,嘴可以微张,切忌张大门拼命吸气。这不是个外形问题,因为那样是吸不深的,只能将气吸在肺尖部(人的肺形状是上尖下圆呈椭圆形)是怎么也吸不多的。吸气当然不宜过多,但太少了也不行。把气吸在肺尖的人,还常常自以为吸得很满。其实,这是满而不多。犹如用小酒杯盛水。吸在上部,吸得满满的(相对於肺尖的空间来说),不仅憋得慌,并且一张嘴,气很快就会全部跑光。所以,我们唱戏也是主张深呼吸的。用鼻微吸,就能吸得深。要做到鼻微微一吸,腰围和横膈膜即有膨胀感觉,但千万别去下死劲膨胀它。 (二) 要把气稳在下面。即在吸气使腰围微微膨胀以后,唱时不能马上松掉;在声乐上叫“保持”。我对保持这个两洋声乐说法持一点保留意见。我认为这个提示不完整、叫人家把气吸进去,保持住,那你还用不用气,还唱不唱戏。其实我理解它也不是启发人家去把气保持住不动,而是提示歌唱者,悠着点用气,下面保住一点,别一下子用光、可是我的确见过不少人,由於误解而过份保持气息发僵、所以我认为把气吸下去以后,既不要有意识往上提(那就会用气过多,把气堵在上面),也不必拼命使劲把气压住,不让它上来(那就无法唱戏)。而是让其自然地沉在底下,不去理它。只要在用气发声时,能做到用多少拿多少就行、既不能把队伍都集结到门口,准备向外街出去,也不能用绳子拴起来,一个也出不去。要自然沉稳按需供气。供者去,不供者留,体会一下梅兰芳先生说的“唱戏要心平气和地唱”就能理解到沉气保持的自然状态了。
戏曲中的字、声、情、韵(转) 学唱戏八大要素: 剧情需理解 意境去想象 声音靠运用 忘我去演唱 风格灵掌握 衔接要顺畅 字正加腔园 韵味才悠扬
【梨园传承】梅兰芳先生弟子姓名一览表(真是弟子遍神州啊) 梅兰芳先生弟子姓名一览表 (按姓氏笔划为序) 丁至云女 马小曼女 马金凤女 于素秋女 王志怡女 王佩瑜女 王素琴女 王熙春女 王慧萍女 毛世来男 毛剑秋女 申丽缓女 白玉薇女 刘元彤男 刘肖梅、刘淑华女 刘美君女 闫立品女 许守义关肃春女 阳友鹤男 毕谷云男 吕慧君女 红线女女 任颖华女 华慧麟女 言慧珠女 沈小梅女 沈曼华男 汪剑云男 李元芳男 李世芳男 李玉芝女 李玉芙女 李玉茹女 李吟香女 李丽女 李金鸿男 李国粹女 李香云女 李砚秀女 李桂云女 李湘君男 李斐叔男 李蔷华女 李毓芳女 李慧琴女 李碧慧女 李薇华女 李燕香女 杜近芳女 杜丽云女 杨荣环男 杨玉娟女 杨秋玲女 杨维君女 杨惠敏女 杨畹农男 张丽娟女 张南云女 张世孝男 张君秋男 张春秋女 张曼玲女 张淑娴女 张蝶芬男 陈书舫女 陈永玲男 陈正薇女 陈伯华女
【国粹大师】余叔岩先生总结的“度曲十病” 下面是余叔岩先生在唱论上总结的“度曲十病”,录与同好共学。 度曲十病者计为: 方音、犯韵、截字、破句、误收、不收、烂腔、包音、尖团不分、阴阳不辨,十种是也。 (一)方音: 天下之大,百里殊音。入门学戏,读字须先正其所犯之“土”音,然后可与言曲。西、北方音犷重,犯者居多;南方鄂音所称犯者而少;中原实五方所宗,使之悉归中原音韵,当无僻陋矣。 (二)犯韵: 同一方音,又各有单犯某韵。北人有犯“支思”、“银蝇”、“油肉”不分者;南人多犯“横红”、“分风”、“难蓝”相混。应明辨字之反切、声韵,出口审音。唱时一经出现舛误,须立即纠正。 (三)截字: 一字出口无论工尺多少,必须唱完,口不改型,至字尾方可收回本字之韵。若中间口形略有变异、张合,将字截为两段,单字唱成叠字,或工尺未完、收口过早,致仅有余腔而无字。此病最易忽略,宜审慎之。 (四)破句: 句法乃文理所关,不可误断、误连。断句不清必将割裂词义,冒现歧义,甚而贻笑于人。 (五)误收: 某字应收某韵,乃一定之规。常有出字无舛误,及至行腔,自恃嗓音清亮、高亢、气足,纵情使长腔,遂至往而莫返,归韵时信口为之,不知念成何字。此为第一大病,虽句优老伶亦常见不鲜。应警之戒之。
今天签到排名第一
今天签到我第一
京剧珍贵的老照片!(不断更新) 高盛麟
京剧声腔,你知多少? 京剧声腔丰富,包罗万象,来源广泛而复杂,这里作一个简单罗列。 1、属于皮黄声腔系统的部分 (主腔部分,使用胡琴伴奏) 西皮:脱胎于梆子声腔,最早产生于湖北襄阳地区,名叫襄阳调。 基本板式有--慢板 原板 二六 流水 快板 散板(导板、散板、摇板、回龙、小导板) 反西皮:乃西皮调的反调。 基本板式有--摇板 散板 二六
京剧声腔,你知多少? 1、属于皮黄声腔系统的部分 (主腔部分,使用胡琴伴奏) 西皮:脱胎于梆子声腔,最早产生于湖北襄阳地区,名叫襄阳调。 基本板式有--慢板 原板 二六 流水 快板 散板(导板、散板、摇板、回龙、小导板) 反西皮:乃西皮调的反调。 基本板式有--摇板 散板 二六 二黄:起源争论性较大,有安徽说、江西说、湖北说、陕西说四个说法,安徽说是传统主流说法,但是近些年来湖北说法证据充分,陕西说法也十分流行,二黄起源问题一直是戏曲音乐学的最大焦点。 基本板式有--慢板 原板 二六 快原板 跺板 碰板 散板(散板、摇板、回龙)
谁看戏曲频道的 赵氏孤儿呢? 小穆雨的嗓子今天怎么了?
戏曲呼吸要领规则 (一) 吸气最好要让别人看不出来,用鼻吸为主,嘴可以微张,切忌张大门拼命吸气。这不是个外形问题,因为那样是吸不深的,只能将气吸在肺尖部(人的肺形状是上尖下圆呈椭圆形)是怎么也吸不多的。吸气当然不宜过多,但太少了也不行。把气吸在肺尖的人,还常常自以为吸得很满。其实,这是满而不多。犹如用小酒杯盛水。吸在上部,吸得满满的(相对於肺尖的空间来说),不仅憋得慌,并且一张嘴,气很快就会全部跑光。所以,我们唱戏也是主张深呼吸的。用鼻微吸,就能吸得深。要做到鼻微微一吸,腰围和横膈膜即有膨胀感觉,但千万别去下死劲膨胀它。 (二) 要把气稳在下面。即在吸气使腰围微微膨胀以后,唱时不能马上松掉;在声乐上叫“保持”。我对保持这个两洋声乐说法持一点保留意见。我认为这个提示不完整、叫人家把气吸进去,保持住,那你还用不用气,还唱不唱戏。其实我理解它也不是启发人家去把气保持住不动,而是提示歌唱者,悠着点用气,下面保住一点,别一下子用光、可是我的确见过不少人,由於误解而过份保持气息发僵、所以我认为把气吸下去以后,既不要有意识往上提(那就会用气过多,把气堵在上面),也不必拼命使劲把气压住,不让它上来(那就无法唱戏)。而是让其自然地沉在底下,不去理它。只要在用气发声时,能做到用多少拿多少就行、既不能把队伍都集结到门口,准备向外街出去,也不能用绳子拴起来,一个也出不去。要自然沉稳按需供气。供者去,不供者留,体会一下梅兰芳先生说的“唱戏要心平气和地唱”就能理解到沉气保持的自然状态了。 (三) “保持”无非是攒气。我们对“保持”除了不能产生误解为讲保持就尽量屏住不能动用外,还要看到它只是“攒气”(节约用气,留有余气)的一个部份。它是管下面的,上面还有一个部份,对节约用气也有很大关系。例如:声带、嘴唇等上部器官,也有攒气的作用。它们的任务是挡。如果一个演唱者上下配合好,那麽门口(上面)挡,裹面(下面)拽,那将能很轻松地做到攒气。有的人单靠下面拽,拽的力量倒是很大,可惜上面漏气,更谈不上挡气。尤有甚者,由於对戏曲演唱声乐技巧掌握得不够正确,为了追求艺术效果(诸如喷口、口劲之类)有意识地把大门敞开不算,还推波助澜地送它一把,这不但和保持在唱反调,并且单靠下面保持,常常也是保持不住的。这种人如果专练气息保持,一般是很难练好的。时间长、进度慢,即使练好以后,下面力量大了,大到你上面怎么折腾也很难拽得动,这时,当然能唱得好些,但这种人唱出来的声音,显得沉重费力,艺术效果也不够灵活。它的原理是,尽管上面冲的力量大,但下面拽(保持)的力量更大。依我看,这都是学了京戏的上面(指唇、舌、齿、牙,喉)等肌肉的动作而出的毛病。
戏曲表演做功十技和颤音练法 戏曲眼法训练是非常讲究而多方面的。它包括了眼部肌肉、眼帘、眉宇之间及口形变化相衬的密切配合等方面的训练。但往往有的学习者,认为自己的眼睛长得既大又漂亮,谁的眼睛都会动,眼法是个可练可不练的功。这是不对的,从实践中证明,不经过一定的严格训练和苦练,在表演上是达不到形与神合的要求的。我个人在从事演员和教学的工作中,以舞台上常用的眼法和演员所需的眼法基础训练,总结了一套训练方法,通过实践的检验,这套训练还是有一定效果的,所以把这套眼法训练做为了身段表演训练中的一个单项。 眼法的基本训练可分为两个步骤:一是通过动力定型过程,提高眼部运动的能力;二是基本眼法的运用。均以旦角为例,以下分别说明。 第一节 眼睛的基本程式动作训练 此项的各种训练,虽是提高眼睛运动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表演上常用的眼法。 左右转动 准备姿势:面部沉静而自然放松,嘴要微闭,双目平视正前方。随即双目向左看,顺势双目由左向右看。如此不停的连续练习。 提要: 1. 练习时,要先从慢动作开始,逐渐再把动作加快。 2. 双目的左右转动要像穿梭一样,左右平扫,眼帘不能下垂,头不准动。 3. 初练习时,由于眼睛的快速转动,会出现头昏的感觉,这是眼球的韧带有所疲劳所致,这没有什么关系,休息一下就会好的。 此练习,在舞台上常用于表现人物的思索和左右观望。
京剧程派唱腔的演唱艺术与技巧(转) 程砚秋是我国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也是一位富有独创性、成就很高的的艺术革新家。他艰苦奋斗的一生,为中国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京剧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曾经出现过很多艺术流派。其中绝大部分是以唱腔和演唱上的独具一格,被群众公认称之为“派”的。但以“腔”字标派或在称派的同时,也广泛地被称之为“腔”的,实不多见,最常见的大概只有生行中的“谭腔”及旦行中的“程腔”。“谭腔”即指“后三鼎甲”中的谭(鑫培)派,“程腔”即指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派。这些称呼来自民间,也可以说是群众中自发产生的,在“派”和“腔”之间,并无严格的尺度和准绳,也不能仅仅在这两个字上对流派简单地全面得出孰高孰低的结论,但有一点却可以使人们从中看到它所隐藏的事实,即他们二者在音乐上的创造和成就是多么突出,多么为世人所推崇、所赞赏——虽然他们的艺术成就都包括着戏曲表演艺术唱、做、念、打等各个方面。 “程腔”具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唱腔的设计、创作;其二是音乐表演,也就是演唱。就音乐的范围来说,前者是属于第一性的,即第一度创作;后者是第二性的,即第二度创作。因为演唱必须以创作设计的唱腔为根据,去创造性地表现、发挥唱腔设计者的艺术构思和意图。任何音乐创作都只有通过表演(唱或奏),才能使它们产生音乐的真正效果并获得感染听众的价值。因此表演者的演唱(奏)是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曲情理趣的重要环节。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同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不同的演员唱(或唱)来,可以出现不同的结果:有的可以将原作品的内涵、意境表现得极其深刻、流畅、有趣;有的却可以将它表现得肤浅、板滞,甚至乏味……所以戏曲中演员的演唱是至关重要的。当然,演员只能在原创作的基础上去进行第二度的创造,如果音乐设计本身是平庸的、无意境的,演员的创造也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和影响。但这第二度创造却是不容忽视的。
现代京剧与传统京剧杂谈(转) 从记事起,所接触的戏曲就是现代京剧,或称“样板戏”,如“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红色娘子军、杜鹃山、平原作战、磐石湾……”等,当时的广播、电影也大都是这些内容,并且乡村剧团也都排演这些剧目。由于受长时间的熏陶,加之对戏曲的爱好,每出戏每一段都能做到耳熟能详,甚至每一个场景、每一句音乐、每一句台词也都很熟悉。进入七十年代,“样板戏”的称谓就不见了,而改称“革命现代京剧”了。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革命现代京剧”停演,传统戏开始逐渐恢复上演,当时看到演员的长袍、水袖、脸谱也很觉得新鲜,看的多了,对传统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然,无论是现代京剧还是传统京剧,本人的了解并不是很全面,根据自己的感觉, 现代京剧仅以所熟悉的“革命现代京剧”为例,传统戏则以自己所熟悉的几十出戏为例,试着将二者作一下比较,不妥之处请广大博友指正。 一、在音乐方面:传统京剧每出戏没有自己的主题音乐,乐队也都是以“三大件”为主的,因此音乐内容比较单一。现代京剧的音乐在传统戏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在乐器方面,加进了西洋乐器,使音乐显得浑厚、雄壮,在烘托气氛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并且溶进了当时的民间音乐,如“东方红、解放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每出戏都有自己的主题音乐,不听唱腔与台词,只听一句音乐就能知道是哪出戏的哪一场。而传统京剧就做不到这一点。传统京剧的音乐基本是雷同的。现代京剧的每一场戏,场间都是有音乐连接起来的,而传统京剧就没有场间音乐,大都是用锣鼓经代替。
现代京剧与传统京剧杂谈(转) 从记事起,所接触的戏曲就是现代京剧,或称“样板戏”,如“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红色娘子军、杜鹃山、平原作战、磐石湾……”等,当时的广播、电影也大都是这些内容,并且乡村剧团也都排演这些剧目。由于受长时间的熏陶,加之对戏曲的爱好,每出戏每一段都能做到耳熟能详,甚至每一个场景、每一句音乐、每一句台词也都很熟悉。进入七十年代,“样板戏”的称谓就不见了,而改称“革命现代京剧”了。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革命现代京剧”停演,传统戏开始逐渐恢复上演,当时看到演员的长袍、水袖、脸谱也很觉得新鲜,看的多了,对传统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然,无论是现代京剧还是传统京剧,本人的了解并不是很全面,根据自己的感觉, 现代京剧仅以所熟悉的“革命现代京剧”为例,传统戏则以自己所熟悉的几十出戏为例,试着将二者作一下比较,不妥之处请广大博友指正。 一、在音乐方面:传统京剧每出戏没有自己的主题音乐,乐队也都是以“三大件”为主的,因此音乐内容比较单一。现代京剧的音乐在传统戏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在乐器方面,加进了西洋乐器,使音乐显得浑厚、雄壮,在烘托气氛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并且溶进了当时的民间音乐,如“东方红、解放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每出戏都有自己的主题音乐,不听唱腔与台词,只听一句音乐就能知道是哪出戏的哪一场。而传统京剧就做不到这一点。传统京剧的音乐基本是雷同的。现代京剧的每一场戏,场间都是有音乐连接起来的,而传统京剧就没有场间音乐,大都是用锣鼓经代替。 二、在场景布置方面:传统戏很少有独立的场景,大都是以桌椅代替,并且每出戏基本通用。现代京剧每出戏、每一场都有属于自己专用的场景,每看到一个场景,就能知道是哪出戏的哪一场。因此,现代戏比传统戏场景要丰富多了。 三、在唱腔方面:现代戏比传统戏的唱腔要丰富的多,节奏也比传统戏要快一些,显得干净、紧凑。在演唱速度上现代京剧的原板相当于传统京剧的流水板或二六板。在戏词方面,传统京剧上口字较多,现代京剧没有上口字。
许丹“爱上京剧不会错”(作者:王欣) 今年32岁的许丹在省会一家高校做行政工作,性格爽朗、很爱笑,跟其他“80后”女孩不同的是,她是一位唱了27年京剧的“资深票友”,目前已经把国内最高级别票友大赛中的最高奖收入囊中,包括首届中国京剧票友大赛金奖、“乾旦坤生”京剧票友电视大赛十强、“和平杯”中国京剧十大名票等。3月7日,记者见到了这位在京剧票友界“响当当”的人物,对于自己取得的荣誉,低调的许丹用了“幸运”一词。“我还差得很远,而且越唱越觉得自己唱得不好。不过我这辈子就这一个爱好,扔什么也不会把京剧扔掉。” 跟“录老师”学京戏 “我小时候对京剧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因为我爷爷是个戏迷,家里从早到晚都放着马连良、谭富英的唱段,所以我对京剧也不陌生。”谈起自己的学戏缘由,许丹说都是得益于爷爷引导,“从5岁开始,每天早上不管我起不起床,爷爷就拿着录音机,打开京剧磁带放到我耳朵边,进行‘灌输式’教学。也许是骨子里有那么点京剧细胞吧,唱着唱着就喜欢上了。” 最初,许丹就是跟着录音机学京剧,还尊称其“录老师”。因为是女孩,所以一直唱青衣,就这么唱了7年。随着年龄增长,许丹发现自己竟然没有“假嗓子”,于是就改学“老生”,这一改不要紧,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了这个唱老生的小姑娘。“爷爷那时候也带着我参加各种演出,在家乡算小有名气。当时也想过走专业,但由于没有练过童子功,光凭唱得好也不好干专业,所以就这么一直业余着了。” 到了高中,因为学业紧张,家人都不支持许丹唱戏,而她早已是沉迷在京剧的世界拔不出来了。“京剧里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传递出的都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真、善、美,那些唱段多么经典、多么耐人寻味,太美了!”许丹说,自己经常躲在屋子里偷着唱戏,还好学业没有荒废,顺利考上了省会一所大学。“记得上大学后没多久,就听到隔壁宿舍传来二胡声,听得心里痒痒,于是鼓足勇气去敲门。”通过这个同学,许丹认识了群艺馆的魏光老师,一亮嗓,魏老师就“看中”了许丹,并引荐她拜了省京剧院著名老生王德馨为师。从此,许丹走上了“专业级”票友之路。
为什么现在的新编京剧都要向话剧靠拢(小宇希)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现在新编的很多京剧,无论是不是历史剧还是现代题材的,都喜欢向着话剧靠拢,先搞一些大制作,然后用机关,布景,甚至改变了很多以前传统形象,比如让一直是黑白色脸谱为主的项羽变成了红脸,让一根马鞭代表的乌锥马变成真马上台等等。 本人对此深为反感,因为觉得也许很多人会因此叫其为京剧,但是我却觉得它却真的成为了话剧,而产生的原因也由于以下几点: 第一:新编京剧都是请一些外行导演来编排剧本,或者说根本不以演员为主,所以完全以导演为主,那么这就不是京剧所特有的,众所周知的四大名旦以及四大须生排演的新戏,其实很多都是以自己条件排演的,而后来排演的赵氏孤儿,状元媒等那些编剧也是尊重了演员,完全为演员量身打造京剧,这样才使得一些新编的剧目流传了下来,而绝对不是只是以导演为主,他认为怎么样就得怎么样,演员根本没有任何发言权,甚至连个意见都不能提,那么请问这些剧本最后谁来演出,还不是得让演员完成,这就好比有个作衣服的,根本不考虑穿衣服的人是什么样子,是胖子是瘦子,都用自己的好恶为之,那么穿上他做得衣服的人,肯定不会觉得舒坦,所以这就是新编京剧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新编京剧觉得传统京剧里面的一桌二椅形式过于简单,于是乎把很多机关布景搬上舞台,甚至把一些虚拟化的东西也要写实化,比如赤壁里面的草船借箭,效果上的确很震撼,却缺乏了写意的感觉,而新编霸王别姬还非要让真马上场,这不是搞噱头又是什么呢,此外这样做还使得演员根本无从展示发挥,对此持肯定态度的不正确的。 第三:用现代人观点衡量古人,或者说用现在人的思想语言来写古人,其实就是想借古讽今也好,或者起到一定教育意义,但是我觉得戏曲根本不是教育人的,不然要教育部门干嘛用呢,戏曲只不过是娱乐的一种形式而已,之所以有的是能够表达出善恶,也是故事本身,而决不是戏曲强加给观众的,但是现在新编京剧总是要找出个主题来说教,动辄用唱词念白,就来体现现在的一些事情和观点,这都是极为不正确的。<
男魔疯话报道! 老朋友们好啊!
不会唱京剧散板摇板的戏迷算不得真正戏迷 这句话对吗?我唱不了散板摇板跟不上!
京剧 四郎探母 张文涓 谭元寿 汪正华 马长礼 童芷苓 1987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6.com%2Fu31%2Fv_NjAzNjkxNjc.html&urlrefer=a9a4360af49857a2cdce7038cac3eec3
从青年人对欣赏京剧的看法引发的思考(作者:雪草映心斋) 京剧观众老年化现象已十分严重。不论是从政府层面,专家层面,专业院团层面,甚至是人数众多的票友们都在为京剧观众“后继乏人”而忧虑。文化部门联手教育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振兴京剧要从娃娃抓起”,大力推进“京剧进校园”活动等措施。全国各大院团积极响应。他们在校园演出时,不仅组织了强大“豪华”的演员阵容,而且在演出前还由知名度较高的专家、演员为年轻的学生观众简单地讲解一些“一桌二椅”的运用,边做边示范常见的程式化动作,讲解这些动作表现的是什么意思,而后才开始演出。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措施收效不甚乐观。 我也曾在北京托某名牌大学的朋友帮我买某京剧院团在该校演出的戏票(校园剧场的票价比市中心便宜些),在大学剧场里非常享受的看了几次高水平的演出。开演半个小时左右,就有一些学生安静地退场了。到演出结束时,学生大概只有开演时坐满剧场人数的六成左右了。这种安静的退场引起了我的注意。趁着又一次到大学看京剧演出的机会,我直接找中途退场的和在剧场外聊天、看中外影片宣传画及话剧、芭蕾舞等宣传画的大学生攀谈。直接地了解一下大学生们看京剧的感受以及对京剧发展的看法。他们首先肯定的是,京剧舞台演员的化妆,服饰,舞蹈,武打等,实在是太美了。对于戏中表现的一些历史故事,演绎,传说,诸如《龙凤呈祥》、《将相和》、《赵氏孤儿》、《西厢记》等戏的故事情节,他们是知道的。当问及“对欣赏京剧以及京剧发展的看法时”时,在他们的回答中,除了“节奏太慢”,“唱词,念白听不懂”等等而外,还有一些对京剧的欣赏、传承、发展的看法的角度颇具特点。作为酷爱京剧的老戏迷奔着“青年人对欣赏京剧的看法”这条线,结合自己平日的思考,在电脑上“写”下了这些文字。以期与喜爱京剧的朋友们共同探讨。
戏曲丧失未来:京剧、市场、国家与民间(作者: 老圈) 毫无疑问,京剧已经无法赢得市场——在影像全面优胜于文学与戏曲之后,纵然将全中国最好的剧场都给它,它也无法复现昔日的荣光。原因无外乎众所周知的那几条:1.戏曲作为一种农业、手工业时代的艺术,从生产方式上来讲,是精耕细作的手工活儿,无法适应机械工业时代的流水线、复制、标准化等游戏规则;2.从艺术传承的角度来讲,戏曲因其手工性,只能采取师徒口耳相授、耳提面命等直接的教育方式,所以无法适应现代教育体系;3.任何艺术都是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综合体,戏曲所能承载的价值观早已固化(北戏帝王将相,南戏才子佳人),所能对应的农业时代慢生活也早已被工业时代的生活节奏所瓦解;4.更关键的,它无法赢得青年人的心,也就是说,它不是暂时处于低谷,而是彻底丧失了未来。 呼吁戏曲改革的人,也不外乎从以上四个方面下手,开出如下四味药方:1.增加生产,保障供给;2.挖掘人才,以人带戏,以戏带团;3.谱写新戏,跟随时代;4.不断创新,赢得青年。毫无疑问,这是一堆正确的废话。 艺术,甚至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都是选择的结果,而不是选择的原因——质言之,文化是一种结果,它属于生产方式范畴,而不是生产力范畴(作为文化工作者,尽管我们都倾向于赋予文化某种决定性价值,但这的确是一种一厢情愿)。 综上,我们不能寄希望于用市场来救赎京剧(电影《梅兰芳》的一路漂红压根无助于梅派的复兴)。作为一种反市场的存在,国家却有看守传统、经典的天然冲动(传统往往是国家合法性的来源)。所以,不论市场在做什么,国家大剧院都应该演京剧(至少,在重要的民族节日必须这样做)——正如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年复一年的交响乐,孤独中自然有一份贵气(它是一种坚守,一种宣示,一种不事张扬的贵族精神,一种不屈的、骄傲的民族遗响)。京剧、戏曲,甚至更广意义上的传统,都理应与国家(祖国)如此呼应,而不是钻到市场的胯下去舔食那残存的废渣。 遗憾的是,国家(我们的?)离祖国越来越远,离市场越来越近——用经营公司的策略经营国家,一切都无外乎两个字:出卖。京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市场抛弃的同时,被国家出卖了。小沈阳都快被国家德艺双馨了,孤独的京剧大师还蜗居在胡同的屋檐下,从一板一眼到荒腔走板,只为了取悦周杰伦的粉丝们。赢得市场的,也赢得了国家;无法赢得市场的,已被国家抛弃(春晚即是明证)——在这样的体制下,京剧只能走向民间。 在城市的广场上,在公园里,在城乡接合部的屋檐下,在乡间小径上,我常常看到草台班子的行踪。他们孤独而快乐地唱着:没有听众,也就没有市场;没有国家,也就没有荣誉——但他们在唱着。从神坛到市井,从殿堂到乡野,从公器到私玩,戏曲还是戏曲,只是更自由了。 放弃希望,自由地唱吧。
戏曲丧失未来:京剧、市场、国家与民间(作者: 老圈) 毫无疑问,京剧已经无法赢得市场——在影像全面优胜于文学与戏曲之后,纵然将全中国最好的剧场都给它,它也无法复现昔日的荣光。原因无外乎众所周知的那几条:1.戏曲作为一种农业、手工业时代的艺术,从生产方式上来讲,是精耕细作的手工活儿,无法适应机械工业时代的流水线、复制、标准化等游戏规则;2.从艺术传承的角度来讲,戏曲因其手工性,只能采取师徒口耳相授、耳提面命等直接的教育方式,所以无法适应现代教育体系;3.任何艺术都是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综合体,戏曲所能承载的价值观早已固化(北戏帝王将相,南戏才子佳人),所能对应的农业时代慢生活也早已被工业时代的生活节奏所瓦解;4.更关键的,它无法赢得青年人的心,也就是说,它不是暂时处于低谷,而是彻底丧失了未来。 呼吁戏曲改革的人,也不外乎从以上四个方面下手,开出如下四味药方:1.增加生产,保障供给;2.挖掘人才,以人带戏,以戏带团;3.谱写新戏,跟随时代;4.不断创新,赢得青年。毫无疑问,这是一堆正确的废话。 艺术,甚至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都是选择的结果,而不是选择的原因——质言之,文化是一种结果,它属于生产方式范畴,而不是生产力范畴(作为文化工作者,尽管我们都倾向于赋予文化某种决定性价值,但这的确是一种一厢情愿)。 综上,我们不能寄希望于用市场来救赎京剧(电影《梅兰芳》的一路漂红压根无助于梅派的复兴)。作为一种反市场的存在,国家却有看守传统、经典的天然冲动(传统往往是国家合法性的来源)。所以,不论市场在做什么,国家大剧院都应该演京剧(至少,在重要的民族节日必须这样做)——正如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年复一年的交响乐,孤独中自然有一份贵气(它是一种坚守,一种宣示,一种不事张扬的贵族精神,一种不屈的、骄傲的民族遗响)。京剧、戏曲,甚至更广意义上的传统,都理应与国家(祖国)如此呼应,而不是钻到市场的胯下去舔食那残存的废渣。 遗憾的是,国家(我们的?)离祖国越来越远,离市场越来越近——用经营公司的策略经营国家,一切都无外乎两个字:出卖。京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市场抛弃的同时,被国家出卖了。小沈阳都快被国家德艺双馨了,孤独的京剧大师还蜗居在胡同的屋檐下,从一板一眼到荒腔走板,只为了取悦周杰伦的粉丝们。赢得市场的,也赢得了国家;无法赢得市场的,已被国家抛弃(春晚即是明证)——在这样的体制下,京剧只能走向民间。 在城市的广场上,在公园里,在城乡接合部的屋檐下,在乡间小径上,我常常看到草台班子的行踪。他们孤独而快乐地唱着:没有听众,也就没有市场;没有国家,也就没有荣誉——但他们在唱着。从神坛到市井,从殿堂到乡野,从公器到私玩,戏曲还是戏曲,只是更自由了。 放弃希望,自由地唱吧。
60余名京剧票友“五一”过把戏瘾 60余位京剧票友苦练四个月,5月1日下午将在镇江影剧院端出一台公益大戏,为广大京剧爱好者带来传统戏剧的魅力。 10年前,因为共同的爱好,20多位京剧票友一拍即合,成立菊吟京剧社,每周三次在伯先公园活动。京剧票友互相交流切磋,其乐融融。随着票友的增加,现在已有几十位票友参加京剧社。他们中有大学教授,也有退休的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工等。 最初,由京剧社组织大家学戏。渐渐地,水平提高了,大家有了新追求。不再满足于清唱,而是发展到彩唱、折子戏,最后大家演出全本戏剧过把戏瘾。 一些原镇江京剧团的演员加盟京剧社,通过传帮带,为票友们指点迷津,大家学戏的积极性更高了。京剧社还吸引了外地票友。被称为京剧社最年轻的票友是来自仪征的陈久珑,他是位老师,因为酷爱京剧,听说菊吟京剧社有不少资深老师,便每周赶到镇江,参加京剧社的活动。现在,他已成为知名票友,曾在全国性的票友大赛中获得金奖。陈久珑演的是男旦,在这次上演的《杨门女将》将担纲扮演穆桂英。 票友要排一台全本戏颇为不易。譬如要排一出传统京剧,需要唱词和曲谱,但作为票友,只能在网上找唱词,而曲谱就很难找到,只得依靠乐师边听唱片边记。一场大戏曲谱听下来需要两周时间。这次,票友们幸运多了。陈久珑在网上结缘中国京剧院的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董圆圆。董老师听说票友们演《杨门女将》没有曲谱,立即慷慨地将相关资料无偿提供给镇江的京剧票友。 票友们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上,他们认认真真的磨合,一招一式都要求精益求精。一位票友说,京剧唱腔生动,给人美的享受,打小就喜欢,现在更是离不开京剧了。唱花脸的票友深有体会:“唱起来刚劲有力,用真嗓子唱,调整气息,更是锻炼了身体。” 票友刘先生则称,通过京剧社,交了全国各地不少朋友,“以戏会友,天下票友是一家”。 在自得其乐的同时,菊吟京剧社的票友们还反馈社会。10年来,他们为市民公益演出100多场彩唱、折子戏,还排演了9台全本大戏。票友们有一个心愿,希望通过演出,让京剧这个国粹有更多人认识,享受京剧的美妙,“最期待有年轻人参加,把传统戏剧传承下去”。 (沈春来 刘家培)
京剧术语选赏(作者:张名扬) 术语即专用语也。京剧术语是京剧在形成、发展和艺术实践中总结积累的艺术规律、法则、行规、艺德和经验等。“原出一口,传诸众人,口耳相授,流芳百代”。其先由一人首创,再经七嘴八舌一番增减修订,遂固定下来,流传开去。京剧术语一般都较生动、形象、易解易记易传,常取比喻组词造句,用常见的比生僻的,用具象的喻抽象的……今撷数则共赏之。 “棒槌”,京剧界多比喻外行。赵丽蓉在小品《打工奇遇》中曾用此语,剧场效果火爆。 棒槌是一种实心木棒,外形蠢拙粗笨,供洗衣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中的“捣”,捶打也,即使此物。往昔农户家家皆备,今已稀少,几近绝迹。恐怕“80后”的年轻人见了亦不知为何物。艺术追求空灵不喜实,实则无美可言。就连石头也讲审美,“俱在透、漏、瘦”(李渔《闲情偶记》),广被推崇的太湖石还多一“皱”字。“透”和“漏”均非实,若谁家庭院里摆一实墩墩蠢歪歪的巨石,大概既不雅也无甚欣赏价值。石且如此,遑论艺术! “一棵菜”,在京剧界有两解:一指演员、伴奏和舞台工作者全体通力合作,使演出完美无缺;二指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默契配合,使演出无懈可击。 “一棵菜”是京剧界倡导的团队精神之一,追求整体效果之完美。欲完美必先完整,戏曲原本为综合艺术,缺一不可。这“一棵菜”不是见上不见下地长在地里,而是码在菜市场上,叶、茎、梗、根俱现,全乎!如小香葱,根虽不中吃,上市却得保留。胡须般的根、白白的茎、绿绿的叶——有头有尾悦目赏心。又如菠菜更是棵棵带根,否则便烧不出令乾隆龙颜大悦并亲自赐名的“红嘴绿鹦哥”。
京剧如何实现五年千场商业演出2014-04-25 中国京剧微 近日,北京京剧院与国际剧院联盟签署五年战略协议,计划2014-2019年,将推出北京京剧院百部经典剧目的千场国内巡演。这是北京京剧院继“传承之旅”、“唱响之旅”之后的又一大规模“走市场计划”。作为内容提供方的北京京剧院,作为演出承接方的地方剧院剧场,作为资源整合方的国际剧院联盟,将协力解决京剧商演难题。 北京京剧院 巡演并非单一剧目 北京京剧院是最具流派传承特点的艺术团体,早在2011年的“唱响之旅”其院长李恩杰便提出打造“北京京剧”的品牌概念,并策划了以“三驾马车”、“九大头牌”、“十五经典”为招牌的巡演活动,用一年时间在全球50个城市推出200场演出、50个展览、50场讲座,谓之“唱响之旅”。两年之后北京京剧院开启“发展之旅”大型展演战略合作,一次将战略谋划到了2019年。涉及百余部经典剧目、千余场演出。 李恩杰说:“这次是举全院之力,并非单一剧目的巡演,集结北京最有名的"角",是京剧发展进入新时期后一次罕见的大规模市场化运作,也可以说是京剧艺术传承推广工作中一次大胆的尝试。”据介绍,战略协议的运作并非以往某一个剧目多地巡演,而是整个剧院,所有演员,在更详尽了解地区市场的基础上,充分满足观众和市场,“解决我们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掌握决定权的是观众”。
从富连成社探索京剧的传承(转)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孙萍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突出代表,在其历史中,科班是作用最为重要的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机构,全面继承了中国传统戏剧的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为京剧艺术的存续作出了突出贡献,是京剧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一环。在众多的科班中,富连成社作为京剧史上开办时间最长、培养专业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京剧科班,时间跨度40余年,经历了从清末到民国的复杂历史,见证了京剧最为辉煌的年代,为京剧艺术培养了大量宝贵人才。 富连成社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首先,富连成社是整个京剧教育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的,以科班面貌出现的京剧教育机构。从1904年开办到1948年解散,该机构存续达44年之久,培养了超过700名京剧艺术各行人才。在这些富连成学员之中,有相当部分成为在京剧表演领域开宗立派的“大师”级人物。如侯喜瑞的架子花脸“侯派”、马连良的老生“马派”、于连泉(筱翠花)的花旦“筱派”、谭富英的老生“谭派”、叶盛章的武丑“叶派”、叶盛兰的小生“叶派”、裘盛戎的花脸“裘派”、袁世海的花脸“袁派”等;开创了旦角“梅派”、使京剧走向世界的梅兰芳,开创了老生“麒派”的周信芳,也在早年于喜连成“借台练戏”的生涯中大量吸取了营养,对他们日后的艺术道路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些富连成社优秀弟子以超卓的表演艺术,引领着京剧发展的潮流,塑造着京剧艺术的形态。
今天在台湾最后一天到达日月潭,十八年来台几乎是六天七场或七天八场。从未到南部观光[照相机]今天大家尽情享受,又遇上舞美队老师王国军生日,还有几位4月生日者一起来庆生,大家为他们唱起生日快乐歌![蛋糕][蛋糕][蛋糕]再次感谢台北朋友陈总、徐总的安排![鼓掌][鼓掌][鼓掌]
祝贺桥儿荣升十三级啦!
大家对“广东音乐”似地京剧怎么看?(凌珂演唱的沙桥饯别)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VlFWurxW9dE%2F&urlrefer=dd19dd495372f8e2b89df657d5f54037
京剧世家驾临《金声玉振》一门三老旦同台献艺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喜欢京剧的人很多,不过一家人全都喜欢京剧也的确难能可贵。本周《金声玉振》现场,就来了这么一个特殊的家庭,一家三代五口人个个都会唱京剧,并不乏京剧名家。而且从八十高龄的奶奶,到人到中年的儿媳,再到年仅7岁的孙女,一门出了祖孙三代“老旦”。 本周日(4月20日)晚22点,敬请收看《金声玉振》一门三老旦同台献艺。 李宏是天津市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曾获央视“青京赛”金奖,是“李派”老旦一位杰出的再传弟子。2002年跟随“李派”老旦开山鼻祖李多奎先生门下第一位女弟子赵鸣华老师进修学习。机缘巧合的是,李宏在日后竟成为了赵鸣华老师的儿媳妇。而婆婆给媳妇上课的时候,更是划定了一条“三八线”:说这屋是学戏的,你进了这个门这条线,你就管我喊老师,妈妈你就别喊,然后,出了这条线的这个门,你进那边,你再喊我妈妈。 别看赵鸣华老师对儿媳妇如此严厉,但是面对另一个“学生”——年仅7岁的孙女赵家依,她可就严厉不起来了。因为奶奶和妈妈都是唱老旦的,爷爷和爸爸是唱花脸的,一家人都从事着京剧艺术。所以家依从小就是听着戏看着戏长大的,“人家别的小孩拿着ipad看看,玩游戏啊 看动画片啊,她拿起ipad来就看京剧,在网上就搜京剧。” 因为爱唱戏,小家依5岁半开始就跟着老旦名家史玉杰老师学习。小家依胖胖乎乎的身材,白白净净的圆脸蛋儿,天生一副老旦模样儿。不过要问起她最喜欢京剧中什么行当和人物 ,妈妈说家依最喜欢的却是青衣和红娘:“《白蛇传》看了八个版本的了,比我们都懂,说出来的内行话,能把我都问倒了。”那为什么学习老旦呢?家依说“因为奶奶、妈妈都唱老旦的,我就唱老旦。”如此“被逼无奈”的回答把主持人和观众都逗乐了。 祖孙三代老旦难得一同登台,为了让观众一饱耳福,家依的爸爸也甘愿当起了助演,一家四口合作了一段精彩的《赤桑镇》。本周日(4月20日)晚22点,敬请收看《金声玉振》一门三老旦同台献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