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太行 中太行
关注数: 9 粉丝数: 78 发帖数: 1,804 关注贴吧数: 447
基本上到今年年底,印度一个国家感染估计可以超过全球总和 印度崩溃前夜,莫迪想拖全球下水 宁静致远-公平正义 09-07 08:14 投诉阅读数:6086印度的当务之急,是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先输出印度人,感染全世界,全世界都有了病毒,才能接着输出印度制造。第二是挑衅中国,反正都死了6万多人了,还不如去挑衅碰瓷去,死床上还不如死战场上。 美国疫情到现在感染超611万,死亡超18万; 美国是有能力控制疫情的,但就是不控制。 全国封城两个月,军队调回国全面戒严,保管和曹县一样干净。 但是这样做不挣钱,还赔钱。如果不控制疫情不仅能给国家减负,让老弱病残去死,还能省下大笔养老金,让全国人口年轻化.....一举多得。 所以美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破罐子破摔。 印度和美国不一样,印度可能是真想控制疫情,但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疫情爆发之初,积极检测、隔离....印度教也纷纷宣传牛尿的超级疗效,看出来是下了些功夫,但是以印度的组织能力、医疗能力是真的控制不了。 况且印度的人口密度是404人/平方公里,是美国的13倍。 现在印度的官方数据是印度疫情现在感染368万,死亡超6.5万; 不过这个数据相信的人不多,8月31日,印度前总理穆克吉都感染疫情去世,印度现在的医护人员都感染了9万余人...... 8月19日,据路透社报道,印度私立医疗研究机构Thyrocare称,该机构在过去七周于600个印度城市进行的研究显示,有26%的被检测者携带新冠病毒的抗体。 这意味着可能有至少1/4的印度人曾感染新冠病毒。 按照印度官方的人口数据13.5亿来估算,26%意味着大约3.5亿印度人已经接触到了新冠病毒。 其实这个结果,所有人都能猜到,印度必然会领跑全球,虽然美国有先发优势,但是印度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唯有印度,才有登顶的能力。 美国的感染上限是3.2亿,印度的感染上限是13.2亿,是美国的4倍。 在3月份的时候,霍普金斯大学的报告就认为印度最好的情况也会有超过1亿人确诊。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发布的预测也是如此,甚至认为印度至少会有2.5亿人感染,超过300万人会成为重症。 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基本上到今年年底,印度一个国家感染估计可以超过全球总和。 从6月份开始,经历了初期还算比较严格的防控之后,印度直接放弃治疗了,该干嘛干嘛,我们彻底不管鸟!
美国专家推测中国发射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三种用途 美国专家推测中国发射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三种用途 © AFP 2020 / XINHUA科技11:55 2020年09月05日(更新 12:12 2020年09月05日)缩短网址 0 253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华盛顿9月5日电 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研究人员乔纳森∙麦克道威尔认为,中国4日发射的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可能是可重复使用载人飞船的密封舱,也可能是自动化航天飞机。 麦克道威尔向卫星通讯社评论这一发射时表示:“这不是可重复使用‘猎鹰’号火箭的类似物,但这可能是可重复使用密封舱,类似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龙’号飞船的密封舱,也可能是自动化航天飞机类似于X-37或者无人航天飞机,未来用于载人飞行(俄‘暴风雪’号飞行器的类似物)。时间将证明一切。” 中国方面9月4日表示,利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型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其旨在开展可重复使用技术验证,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术支撑。 俄罗斯航天政策研究所所长伊万∙莫伊谢耶夫此前向卫星通讯社表示,关于此次发射很少的官方信息表明,中国可以将美国秘密军事飞机X-37B的类似物送入轨道。航天问题专家伊戈尔∙利索夫向该社表示,从非官方和半官方消息人士处获悉,中国研究神龙空天飞机多年,不排除4日是其首次发射。 © 照片 : INSTAGRAM/@SPACEX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021年春季载人"龙"飞船任务机组人员确定不过,俄罗斯齐奥尔科夫斯基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数字运输与物流”协会首席分析师安德烈∙约宁向卫星通讯社表示,被送入轨道的飞船很可能被用于长期技术试验,而非军事任务。 X-37B空天飞机是由美国波音公司开发的。自2010年以来,该迷你航天飞机进行了5次太空飞行,持续时间从225天至780天,其目的是在轨完成服务于美国空军的试验。其细节保密。该迷你航天飞机从2019年10月的最后一次飞行中返回,期间将3颗目的用途不明的卫星送入轨道。 根据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合同,“龙”号私营货运飞船执行赴国际空间站飞行任务,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正在重复使用该飞船密封舱。 苏联“暴风雪”号可重复使用航天飞机仅在1988年进行了一次无人驾驶飞行。
专家发现癌症预防机制 专家发现癌症预防机制© Fotolia / Vitanovski科技12:16 2019年01月25日(更新 18:52 2019年01月25日)缩短网址 0 0 0 MedicalXpress网站发布消息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索尔克生物研究所和德国海德堡大学联合科研小组研究发现,细胞自噬能够预防肿瘤疾病。 通过自噬机制,细胞可以摆脱所有已完成使命的老成分。专家发现,这种机制实际上在促进癌前细胞死亡,从而预防恶性肿瘤。 染色体端粒具有保护作用,可防止染色体末端连接。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次,当端粒不能再缩短时,细胞就无法再继续分裂。但有时情况不是这样,细胞会继续"繁殖"。此时,没有端粒保护的染色体发生连接,功能失调,引发癌症。而自噬机制可使可能引发癌症的细胞走向死亡。 © FOTOLIA / SPECTRAL-DESIGN科学家找到预防癌症转移方法研究报告作者之一简·卡尔塞德(Jan Karlseder)表示:"有许多检查点能够防止细胞失控癌变,但我们没有想到,自噬会是其中之一。" 科研小组另一名成员乔·纳索尔(Joe Nassour)表示,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处于危机状态的细胞是通过另一过程走向死亡--细胞凋亡(细胞凋亡与自噬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两种方式)。他说:"但没有人做过实验,来验证是否真的如此。" 研究人员对两种过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自噬是"危机"细胞的主要死亡机制。 之后,专家阻断了"危机"细胞的自噬功能,发现细胞继续分裂,导致DNA受损,而这种受损是肿瘤疾病的典型表现。这证明,自噬是重要的癌症抑制机制,能够防止可引起肿瘤的细胞损伤的累积。
科学家提出全新抗癌策略 科学家提出全新抗癌策略© Fotolia / Spectral-Design科技12:42 2019年05月20日(更新 12:51 2019年05月20日)缩短网址 0 0 0 据英国《卫报》报道,世界领先的肿瘤学中心之一伦敦大学癌症研究院宣布启动一项全新的抗癌计划,其目标不是完全破坏体内的肿瘤细胞,而是阻止其发展。 该策略可避免出现不适合常规治疗方法的新形式癌症。 研究院执行主任保罗·沃克曼教授说:"这里说的是解决我们在癌症治疗和生物学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即耐药性。" 在化学疗法和免疫疗法后存活的肿瘤细胞最终会发生突变并重新获得形成肿瘤的能力。 结果,疾病通常以更严重的复发,且可能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 肿瘤不再对先前使用的药物治疗有反应,且疾病通常会导致死亡。 © FOTOLIA / VITANOVSKI专家发现癌症预防机制癌症研究院打算调整其工作方向,不仅要杀死癌细胞,还要阻碍癌症的发展。 目标是避免死亡并将癌症变成一种疾病,即使不可能完全治愈,也不会再危及生命。 诊断出癌症也可以存活很久,就像糖尿病患者可靠注射常规胰岛素活下来,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可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科学家预计,第一种新型药物的研究将在十年后完成。 它将针对APOBEC(胞嘧啶脱氨酶,在人体形成抗病毒免疫方面发挥作用)分子,但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调节,它可以帮助肿瘤细胞更快地发生变异,使大约一半癌症形式加速出现耐药性。 新药可与其他抗癌药物配合使用。研究人员奥莉维亚·罗萨尼斯(Olivia Rossanese)说:"我们认为,这将是世界上首个癌症治疗方法,不为处理癌症发展和耐药性后果,而是直接对抗疾病适应和发展的能力。"
武汉科学家在大海深处觅得有效抗癌办法 武汉科学家在大海深处觅得有效抗癌办法© Depositphotos / Sciencepics中国12:28 2019年07月24日(更新 21:49 2019年07月24日)缩短网址 0 0 0 据Phys.org网站报道,武汉大学的科学家在研究中得出结论称,乌贼喷墨含 有抑制小鼠癌症发展的纳米粒子,这些纳米粒子可作用于细胞的免疫功能,使机体开始积极对抗癌症。 © FOTOLIA / SPECTRAL-DESIGN科学家提出全新抗癌策略肿瘤免疫治疗是当今大受欢迎的科学潮流,因为成功的肿瘤免疫治疗可以避免或降低化疗的疼痛。恶性肿瘤中含有M1和M2型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能吞食和破坏肿瘤细胞,而M2型巨噬细胞的这种免疫功能是被压制的。为了改善这种情况,科学家开始研发能将M2型巨噬细胞转变为M1型巨噬细胞的小分子和抗体。与此同时,他们还在制造一种纳米粒子--在光线照射时能局部破坏癌细胞的光热剂。不过研发这种合成纳米粒子非常复杂而且昂贵,因此研究者尝试在自然界中寻找类似替代物。 中国科学家发现,乌贼喷墨可以作为这种纳米粒子的天然替代物。确定乌贼喷墨的生物适应性后,研究者们它与癌细胞做了体外实验,还用患癌小鼠做了活体实验。体外实验表明,用近红外辐射照射乌贼喷墨天然纳米粒子,能杀死九成癌细胞。这是因为乌贼喷墨天然纳米粒子中含有具有良好的光热转换能力的黑色素。
美媒关注中国探月从独行走向合作:寻找伙伴共建月球科研站 美媒关注中国探月从独行走向合作:寻找伙伴共建月球科研站 新华社客户端 发布时间:08-2417:05新华社客户端官方帐号 原标题:美媒关注中国探月从独行走向合作:寻找伙伴共建月球科研站 参考消息网8月24日报道美媒称,中国提出了建设一座国际月球科研站的构想,正在为这一项目寻找国际伙伴。 据美国航天新闻网8月21日报道,这个名为“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的项目将在月球南极地区实施。它将通过本世纪20年代发射的一系列嫦娥任务来展开,并将在30年代得到扩展。 报道介绍,ILRS项目计划用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以及潜在的国际月球探测任务建立基本型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在30年代前期,拓展型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将开展长期自动运行的任务,还可能开展短期有人值守的任务。2036年至2045年期间的目标是人类长期驻留在月球南极。 根据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科学技术小组委员会今年早些时候的一次演示,国际月球科研站的目标包括“建设和运行人类在月球南极的首个共享平台,支持长期和大规模的科学探索、技术试验,以及对月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报道称,此次演示还表明,中国在太空领域计划从独立转向合作。截至目前,中国月球探测任务中的国际参与仅限于其他国家贡献的少数载荷,主要是在嫦娥四号探索月球背面的任务中。 中国国家航天局的官员去年说,探月项目将采取“规划对接、联合设计、协同实施、成果共享”的方式。 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和欧洲航天局都曾就参与这一项目与中国进行过对话。 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总裁德米特里·罗戈津上个月对俄罗斯媒体说,中国与俄罗斯达成一致,两国“很可能”共同建设一处月球研究基地。此前,罗戈津与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进行了会谈。 报道称,双方此前已经同意将中国的嫦娥七号和俄罗斯的月球-26号任务向对方的科研载荷开放。 欧洲航天局也低调地表达了兴趣。欧洲航天局负责国际关系事务的卡尔·伯奎斯特对航天新闻网说:“欧洲航天局正密切关注中国的探月计划,看看我们各自的项目在哪些地方有共同利益。我们主要关注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但也关注ILRS项目。” 报道介绍,中国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前用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如果任务取得成功,那么预计中国将于2023年至2024年发射以月球南极为目标的嫦娥六号任务。 报道称,嫦娥七号定于2024年左右发射。之后将发射嫦娥八号任务。按照设计,嫦娥八号将在现场进行资源利用和3D打印技术测试,还将进行生命科学试验和临时布置小型充气装置。
北太行山区地形风光 北太行山区地形风光 书画之道 发布时间:08-1418:05 北太行,从石家庄到张家口,张石高速、广深高速段穿行于北太行之间,行政区划为涞源和蔚县,群峰竞秀,层峦叠嶂,川谷深幽,林木茂盛,风景秀美,造化神奇。山势峭拨陡峻,虽海拨2800-3000米之间,但山势突兀,拨地而起。由于山体多是花岗岩和石灰岩,一边是高山,另一边是平原丘岭。显得怪石嶙峋,雄伟壮观。附近有蔚县空中花园,在太行山顶上,海拔2158米,有一片空中草原,野草遍地,间杂点缀着各种颜色的野花。这里云涛雾浪,神秘莫测,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平原万里,除了绝美的草原,还有一个万年冰洞,三伏天还有万年玄冰,沁人心脾。从山脚下开到空中草原景区,有40公里。初始的一段山路,如入藏公路,两边是高耸的直上直下的悬崖,中间挤出一条小路,山路盘桓,经飞狐峪,这里山势险峻,奇峰陡起,穿行谷中,时而一峰独秀,高耸擎天,时而谷窄峰高,一线微通,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而又豁然开朗。穿越飞狐峪,万里平川之上,一片浩无际涯的大草原便横空出世。这里的花草繁多,茂盛美丽的空中草原花海令人惊叹,多变的气候条件更让人称奇,一会儿云雾缭绕,一会儿天高云淡,晴空时,目及万里;浓雾时,天地合一,相伴咫尺,绝对会让你体验到“人在云中走,身在画中游”之感。沿张石高速向南经荣乌高速,到涞源就到了五A级白石山风景区。白石山风景区又称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因其风光酷似安徽黄山而被人们称为"小黄山"。位于涞源县城南15公里处,因山多白色大理石而得名,体现着雄、奇、险的山岳景观。山体高大,有"三顶、六台、九谷、八十一峰",主脊线长7000 余米,最高峰海拔2096米,是华北平原西北隆起之龙首。白石山奇峰林立,绝壁横陈,险壑纵布,到处直上直下如刀削斧劈,少曲线,多棱角。尤其是峰林地貌带,高差大,密度大,是我国惟一的大理岩峰林景观。白石山海拔高,坡度陡,悬崖绝壁,最高峰
中国发布铁路建设新蓝图 高铁里程2035年翻一番 港媒:中国发布铁路建设新蓝图 高铁里程2035年翻一番 分享 2020-08-15 11:47:49 来源:参考消息网责任编辑:卫嘉核心提示:报道指出,如果严格实施该计划,到2035年,即便是中国最偏远的城市也将有高铁相连。 参考消息网8月15日报道 港媒称,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在13日公布的一份新蓝图中说,中国前所未有的铁路建设热潮将再持续至少15年,这个国家的高铁里程将几乎翻一番。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8月14日报道,根据该计划,到2035年,中国将拥有约20万公里的铁路。这将意味着中国纵横交错的铁路网将在目前14.14万公里的基础上增加41%,届时高铁总长度将达7万公里。 报道注意到,截至7月底,中国有大约3.6万公里的高铁线路,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 报道称,这份雄心勃勃的蓝图是在北京努力发展国内经济,准备与美国展开长期竞争之际公布的。十多年来,铁路建设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麦格理基金公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胡伟俊说,这一蓝图反映了北京打算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维持国内经济增长。 报道指出,中国的高铁是这个国家引以为傲的项目。根据新的蓝图,到2035年,所有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都将与铁路网相连,而每一个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都将有高铁通达。 报道表示,如果严格实施该计划,到2035年,即便是中国最偏远的城市也将有高铁相连。
俄罗斯2030年前太空计划将在年底前提交政府 俄罗斯2030年前太空计划将在年底前提交政府 © AFP 2020 / Akihiko Ikeshita /JAXA via Jiji Press科技15:27 2020年08月07日缩短网址 0 40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8月7日电 俄罗斯国有航天集团公司总经理德米特里∙罗戈津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俄罗斯2021-2030年航天活动统一国家计划将于今年底前提交政府批准。 © SPUTNIK / ALEKSANDER MOKLETSOV俄航天集团拟研制可完成100次发射任务的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统一国家计划将包括用于开发格洛纳斯(GLONASS)卫星系统的联邦专项计划,开发超重型火箭航天综合体的子计划,创建多卫星轨道群Sphere的计划,与在东方航天发射场建立地面太空基础设施有关的部分,开发新工业综合体和现代生产设施的投资项目。 罗戈津同时指出,现在俄罗斯航天计划将按国家军备计划的原则构建,即通过未来10年的计划,每5年调整一次。 另外,俄罗斯航天火箭领域专家已向俄罗斯国有航天集团公司总经理德米特里∙罗戈津提交了将金星土壤样本带回地球的方案。 罗戈津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我认为,除了将着陆器在金星着陆外,将土壤样本带回地球也具有重要意义。这定会成为太空基础科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至于怎么做,我们了解。已经向我汇报了相关的工程设计方案”。 近期探测金星的任务定于2027年-2029年,是俄美合作的“金星-D”项目。但目前项目还未得到俄方资金支持。科学家们提出完成俄罗斯部分未来10年需173.7亿卢布的要求。项目的美方部分预估也需大约同样数额。 不过,罗戈津并未表明组织实施从金星带回土壤样本的计划,是在“金星-D”任务期间进行,还是于下次任务期间完成。他还表示,更倾向于独立完成这项任务,而不是同美国一起。 俄罗斯国有航天集团公司总经理认为探索金星要比火星更为重要,因为这有助于防止“温室效应”在地球上的进一步发展。 他还提醒指出,在这个行星上着陆的只有苏联的着陆器。苏联累计共成功登陆金星10次
俄国家航天集团:俄中两国将于秋季开始确定联合月球基地任务 © REUTERS / Carlos Jasso俄中关系09:17 2020年08月07日 (更新 10:06 2020年08月07日)缩短网址 0 70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8月7日电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总裁罗戈津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该集团与中国国家航天局将于今年秋季开始就确定联合月球科学基地的范围和任务展开谈判。© SPUTNIK / GRIGORIY SYSOYEV俄国家航天集团将研制类似“暴风雪”号的有翼航天器以替换“联盟”飞船他表示: “需要与合作伙伴、与我们拥有非常良好关系的那些中国同仁们达成谅解,即必须在月球上建造什么,月球表面必须具备哪些科学设备。我们希望从秋季起与中国同仁展开磋商。我准备要么亲自飞往中国,要么我的中国同仁即中国国家航天局领导将来到俄罗斯。” 罗戈津表示,这指的是确定联合基地的“范围和任务”。同时,其他国家也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入该项目,例如美国。 2019年获悉,罗戈津向中国提议联合建设月球基地。 俄罗斯航天计划框架下,2021年计划向月球发送俄历史上首个星际登陆器“月球-25”。之后,计划于2024年发射“月球-26”轨道飞行器,其应对月球表面进行测绘。此前俄国家航天集团表示,在双边协议框架下,俄“月球-26”号轨道飞行器将选择未来中国登陆器在月球表面的着陆地点。此外,在已达成协议的框架内,俄罗斯与中国将研究在彼此月球器即“月球-26”和嫦娥7号上安装科学设备的可能,以及进行联合空间实验的可能性
邢台县西部山区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落。村庄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一条大河横过村前,两道山梁拥抱着一个宽阔的山谷,高高低低的青石房屋坐落其中,这就是我的家乡上东峪——邢台县西部山区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落。村庄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据说,在燕王扫北导致的人口大流动中,郝氏先祖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踏上迁徙的路途,辗转数百里来到河北,先是落脚在村西北5里外的南野河,后来为了谋取更大的生存空间,最终搬到现在这块地方筑屋立村。关于这一段历史,有保留在南野河村的祖坟为证。 据说我们村最初并不叫“上东峪”,而是拥有一个让人听了毛骨悚然的名字,叫“虎狼峪”。顾名思义,这里曾经是一个林木参天、虎狼出没的地方。 村里人到官府去纳粮,当差的官员嫌这名字不好听要求更名,因村子建在最早居住的南野河之东故改名为“东峪”,后来为区别于河流下游十几里外的前、后东峪两个村庄,在名字前又冠一“上”字,于是就有了“上东峪”这个名字,并且一叫就是几百年。村外的那条河是家乡的母亲河。河水发源于西北方向的太行山深处,在崇山峻岭间蜿蜒而下,沿途汇入一条条大川小溪,在我们村这一段滩涂显得比较开阔,为农事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自从立村以来,祖祖辈辈在河岸边修田造地,开渠引水,辛勤耕作,与河结下了生生不息的缘分。同北方的大多数河流一样,这是一条季节河,一年四季中,河水随着季节的更替变换着自己的脾气。 春日里,河水表现得格外温和柔顺,涓涓细流在软绵绵的河床上流淌,河滩上弥漫着嫩油油的青青芳草,五颜六色的野花在草丛中星星般眨着眼睛;夏日里,几场大雨过后,山洪从沟沟岔岔涌入河道,一时间暴涨的河水波涛汹涌,犹如野兽般凶猛狂妄,奔腾咆哮;秋天到了,蝉鸣蛙噪,河水湛蓝湛蓝的,与万里晴空辉映出一片美丽的景象;严冬季节,水瘦山寒,河水缩进厚厚的冰层下,整个山川显得十分静谧。沿河两岸的地名也都因河而得,比如河西、河东、河南、前河……村子里为数不多的耕地大多分布在河岸边,自古以来靠河水灌溉。 清清河水如甘甜的乳汁滋润出一个又一个丰收的年景,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淳朴的村民。然而,这条大河也有“闯祸”的时候,遇到暴雨肆虐的年份,暴涨的河水会冲走庄稼和土地,留下满河滩的鹅卵石,之后经过多年的努力才能恢复家园。洪水无情,一般是过些年就要泛滥一次,岸边的耕地冲了再造,造了又冲,循环往复,家乡人在享受河流恩泽的同时又在同洪灾进行着顽强的搏斗,村民们世世代代就是这样生存下来的。 家乡的这条河整体是由北向南流动,从南野河到我们村这一段拐了一个“Z”字形的弯道,依河为界,两侧的山势地貌有很大的区别。河西边的几道山梁大致呈东西走向,这些山坡势舒缓,青草萋萋,早些年是放牧牛羊的天然牧场。山间的沟壑中零零散散有一些耕地,因为距离村子远,一般是“望天收”的旱田,一年种一季庄稼。 河东边的山呈南北走向,村东、村西两道沟谷的开阔处也有少量的耕地,引山泉水灌溉,自古都是肥沃的良田;在北边的邻村八岩村的东西两侧各有三道沟也属于我村的地域,东边有奋沟、东小八岩、西小八岩,西边有花地沟、青石沟、湖草岩,这些地方距离村子远,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建国初就开始封山育林。在我早年的记忆中,这里曾经是遮天蔽日的茫茫林海。近几年,因为引进了一个什么公司开采铁矿石,几道林山惨遭横祸,沟沟梁梁被挖掘得满目疮痍,昔日郁郁葱葱的森林已经不见踪影。 上东峪村全村人同族同宗,郝氏宗族立村以来,已经繁衍生息了二十来代人,即使按20年一代人推算,村子至少应该有了400多年的历史。数百年间,风云变幻,世事沧桑,郝家人在这块土地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至到上世纪末,村民们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倘若追溯历史,郝家人或不是这块土地最早的主人,据传说历史上河东、河西都有过村落,前些时听一位颇有些神通的本家侄子说曾经的河东一村住的是韩姓人家,鼎盛时繁衍到82口人,至于最终去向不得而知。 沧海桑田,悠悠岁月没有留下历史的陈迹,此说是否真实已无可考证。在封闭落后的时代,人们没有商品意识,基本上吃什么就种什么,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玉米、谷子、红薯、高粱和豆类,稷黍之类产量不高,但多多少少也要种上一些,黍米是年节时打糕、摊煎饼用的绝好面料,脱过米的黍谷穗则可以扎成扫帚或笤帚;油料作物主要种植花生和芝麻,也会在沙土地或者靠河的水渠边点种一些蓖麻,全年吃油就靠这些了。 花生还是最重要的干果,平时拿把花生可以糊弄孩子,谁家来了客人用炒花生来招待已经是很高的礼遇。蔬菜是重要的配食品,瓜、豆角、萝卜、白菜、蔓菁这些大众菜一般家家户户都要种,窖藏的白菜可以吃到春节后,萝卜、蔓菁晒成条全年都可以吃。山上的果树并不多,主要有酸枣、柿子和黑枣。 酸枣野生在山坡上,沟沟岔岔到处都是;柿子树由黑枣树苗嫁接而成,零零散散地生长在田间地头。糠菜半年粮,在粮食短缺的年份,枣糠、柿饼、黑枣都是重要的代食品,帮助人们度过了多少饥荒,后来拿枣仁枣面和柿饼向外出售,成为早些年少有的来钱途径。近几年,山场分包给农户经营,大面积栽种了板栗或者核桃,林果正在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 现在,人们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因为种地不划算,河岸边被洪水冲毁的土地已经没有人再去恢复,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了“打工仔”,青壮年几乎都背井离乡远赴外地打工去了,只剩下一些妇女和老人在经营着那几片水灾中幸存的耕地和有限的林果。 赖以生存的土地受到了冷落,水利设施被损坏得几乎荡然无存,小麦作为曾经的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已绝种多年,在家乡的土地上再也看不到金色的麦浪,十来岁以下的孩子甚至不可能知道麦穗为何物。抚今追昔,我心中生发出无限的感慨,说不清这是一种进步还是悲哀。 我爱我的家乡,爱家乡的山山水水,更爱淳朴厚道的父老乡亲。我愿意为我的家乡祈祷,愿家乡再造青山绿水,愿家乡人永远平安幸福。 作者:郝永渠 转自公众号《魅力太行》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