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太行 中太行
关注数: 9 粉丝数: 78 发帖数: 1,804 关注贴吧数: 447
Japan spacecraft carrying asteroid soil samples nears home Japan spacecraft carrying asteroid soil samples nears home A Japanese spacecraft is nearing Earth after a yearlong journey home from a distant asteroid with soil samples and data that could provide clues to the origins of the solar systemBy MARI YAMAGUCHI Associated Press27 November 2020, 18:34• 3 min read3:28NOTIFIED: Nov. 26, 2020Catch up on the developing stories making headlines.The Associated Press TOKYO -- A Japanese spacecraft is nearing Earth after a yearlong journey home from a distant asteroid with soil samples and data that could provide clues to the origins of the solar system, a space agency official said Friday. The Hayabusa2 spacecraft left the asteroid Ryugu, about 300 million kilometers (180 million miles) from Earth, a year ago and is expected to reach Earth and drop a capsule containing the precious samples in southern Australia on Dec. 6. Scientists at the 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 believe the samples, especially those taken from under the asteroid's surface, contain valuable data unaffected by space radiation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Makoto Yoshikawa, a Hayabusa2 project mission manager, said scientists are especially interested in analyzing organic materials in the Ryugu soil samples. “Organic materials are origins of life on Earth, but we still don(asterisk)t know where they came from,” Yoshikawa said. “We are hoping to find clues to the origin of life on Earth by analyzing detail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brought back by Hayabusa2." JAXA, the space agency, plans to drop the capsule containing the samples onto a remote, sparsely populated area in Australia from 220,000 kilometers (136,700 miles) away in space, a big challenge requiring precision control. The capsule, protected by a heat shield, will turn into a fireball during re-entry in the atmosphere at 200 kilometers (125 miles) above ground. At about 10 kilometers (6 miles) above ground, a parachute will open to prepare for landing, and beacon signals will be transmitted to indicate its location. JAXA staff have set up satellite dishes at several locations in the target area to catch the signals, while also preparing marine radar, drones and helicopters to assist in the search and retrieval mission. Without those measures, a search for the pan-shaped capsule with a diameter of 40 centimeters (15 inches) "would be an extremely difficult," Yoshikawa told reporters. For Hayabusa2, it’s not the end of the mission it started in 2014. After dropping the capsule, it will return to space and head to another distant small asteroid called 1998KY26 on a journey slated to take 10 years. Hayabusa2 touched down on Ryugu twice, despite its extremely rocky surface, and successfully collected data and samples during the 1½ years after it arrived there in June 2018. In the first touchdown in February 2019, it collected surface dust samples. In July, it collected underground samples from the asteroid for the first time in space history after landing in a crater that it had earlier created by blasting the asteroid’s surface. Scientists said there are traces of carbon and organic matter in the asteroid soil samples. JAXA hopes to find clues to how the material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solar system and are related to life on Earth. Asteroids, which orbit the sun but are much smaller than planets, are among the oldest objects in the solar system and therefore may help explain how Earth evolved. It took the spacecraft 3½ years to arrive at Ryugu, but the journey home was much shorter because of the current locations of Ryugu and Earth. Ryugu in Japanese means “Dragon Palace,” the name of a sea-bottom castle in a Japanese folk tale. ———
嫦娥五号发射成功,印度终于着急了,宣布120天后登陆月球 2020-11-27 19:53:28 来源: 耿直小粒举报0分享至   11月24日凌晨4时30分,由长征5号遥五运载火箭搭载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在文昌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和此前的嫦娥三号、四号登陆器不同的是,嫦娥五号探测器不仅仅要实现月球软着陆,同时还要进行月球土壤采样并且返回,是当前嫦娥系列工程中技术最复杂,工程难度最大的一型探测器。     嫦娥五号由着陆器、上升器、返回器以及轨道器四大部分构成,在采样完成后,上升器将在月球轨道上和返回器对接,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时速进入地球大气层。从技术特征上嫦娥五号和载人登月并没有太大的不同,甚至可以看做是载人登月的前奏,由此可以看出嫦娥五号成功发射的意义,而中国也将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采样的国家。     就在嫦娥五号成功发射之际,印度方面迫不及待的宣布,将于120天后也就是2021年3月份发射“月船3号”月球探测器,以完成“月船2号”未能完成的任务。2019年7月22日,印度“月船2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发射,该探测器由轨道探测器和登陆器两大部分构成,其中登陆器搭载一辆小型月球车。然而就在最后的软着陆时,“月船2号”探测器失去信号,最后被证实坠毁,最终软着陆变成了硬着陆。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给出的调查结论是“软件问题”导致的登陆器失控倾覆。虽然软着陆看似很简单,然而在数十万公里外的月球上却困难重重,以嫦娥3号和嫦娥4号为例,在进入着陆程序后,登陆器会离开绕月轨道迅速向月表下降。在下降至一定高度时传感器对月面进行高精度扫描,配合避障系统选择适合登陆的区域,随后减速并着陆,而整个着陆过程是全自动的,没有人工干预,这就对软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月船3号”月球探测器和“月船2号”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两者在吨位上相仿,也均由轨道探测器、登陆器和月球车三部分组成。然而“月船2号、3号虽然名义上是由印度自行研制,但是俄罗斯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技术,虽然最终双方终止了合作。让人惊讶的是,月船2号的任务成本仅仅只有97.8亿卢比(约1.42亿美元),而整套月船2号探测器成本仅仅只有8700万美元,当然低成本带来的恶果就是月船二号登陆器的载荷极低,仅仅搭载了一台27千克的月球车,也是当前世界上最小的月球车。     虽然印度方面迫不及待的宣布2021年3月份发射“月船3号”探测器,但是从月船2号拖延了整整8年才发射的情况来看,月船3号探测器很难按照印度预定的时间发射。由于印度至今依然没有重型运载火箭(GSLV-MK3型运载火箭虽然起飞重量上接近重型火箭,但是运载效率极为低下),至少未来一段时间内,印度无法完成月球采样任务,至于载人登月更是遥遥无期。   作者:工程师
拜登已经承诺要制定政策,要在2035年前实现无碳发电,2050年之前 《纽约时报》认为,通用汽车此举对特朗普来说是一次公开羞辱。报道称,23日当天巴拉没有就此提醒特朗普政府,而是与加州最高级别的空气资源委员会主席、奥巴马时期燃料规则设计师玛丽·尼科尔斯(Mary Nichols)通话。尼科尔斯也是拜登领导下的环境保护局的主要候选人之一。 有两名知情人士透露,毫无疑问,巴拉的此次决定是受到总统选举结果的影响。但即便如此,通用的做法还是让分析师们大吃一惊。 密歇根大学公共政策教授巴里拉贝(Barry Rabe)表示,这是最大胆的举措,“紧随选举结果之后迎来这一重大转折,尤其是对于像通用汽车这样的公司来说,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这是迈向下一任总统的第一大步,其他行业也有顿悟和转变吗?” 《华盛顿邮报》报道则指出,通用汽车对特朗普的临别攻击,对拜登来说是个好兆头。拜登已经承诺要制定政策,要在2035年前实现无碳发电,2050年之前达到碳净零排放,实现100%的清洁能源经济。而要做到这一点,几乎所有的汽车卡车都必须停止燃烧柴油和汽油,它们的电池必须由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充电。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早些时候,有五家车企没有站在特朗普那边,单独与加州达成协议,尊重加州更严格的排放标准。报道称,这似乎是押注拜登将赢得大选,恢复更为严格的规则。
在文昌看火箭发射,看看我拍的发射塔,这排面还可以吧? 睡神 昨天 22:52 提前预警:这是一个死宅的出行吐槽,也算是给来文昌观看火箭发射的观友们提供经验。作为一个死宅,坚持的选择是能不动就不动。但得知“11月底”要发射长五,而且载荷是嫦五的时候,决定去看发射! 而且过程也可以称得上是“曲折”了! 一开始,想定的是希尔顿酒店,这可以说是看火箭最方便的地方,他门口的沙滩是央视机位所在地,更重要他的部分房间可以直接看到火箭发射,不用出门(当时已经知道是夜间发射)。其他人此前拍摄的是视频截图 但提前一个月定的酒店,但希尔顿网站已经没有了。好不容易某软件找到一个,钱都给了,结果高兴没两天,钱被退了(这不是本次行程唯一一次)。开始紧急找附近民宿,最后找到了现在的民宿,离希尔顿海滩一千米不到的距离,方便步行过去。海滩位置,极力推荐 然后开始订机票,先是定了浦东机场机票。到浦东出现了确诊病例,担心浦东过去会受影响,紧急改签(万幸的事,退票时候全额退了),发现虹桥出发的航班都紧张了,最终是买到了一个早上的。 本想准备工作就这样了,结果不久前西昌成功发射一颗卫星,他的旅游公司祝贺文章结尾确突然提到了文昌的这次任务(自己总结的一个经验,不知道对不对。文昌应该属于西昌管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去问了一下他本次发射是否可以前往发射场观看。 等了很久,终于回复,给了一个电话…然后我们通过另一家公司够的了门票,也是这次旅行最有槽点部分。首先,告知我们需要核酸检测,而且要本地的上海的不要。我们只好改变行程,查询海口的核酸检测医院。 然后,告知我们可以22号组织集体核酸检测,我们又退了海口的住处,联系文昌住宿的提前… 在一切都准备好了后,通知我们:因为疫情原因,不开放基地观看发射。几个小伙伴直接炸了,甚至在公司把脏话说出口了。基地位置图 总之,在经过各种不愉快事后~22日,我们到了文昌。因为目前还没去“踩点”,所以只能说下住宿的经验。临高烤乳猪,500废钦点美食 1、提前预约,能约到希尔顿酒店最好,约不到的请按照2个选择选择住宿:能在阳台看到发射的和在希尔顿附近可惜步行到的,因为文昌会提前封路,禁止车辆通行。 2、尽量早点到住宿地,特别是住在希尔顿附近民宿的。因为你如果要和我们一样采购东西和吃饭的话,你会发现,住宿地附近根本没有饭店和超市,需要前往龙楼镇。我们今天来晚了,吃完晚饭就9点了。 3、做好出门全程打车准备。理由与上面一样,除非你活动范围正好有公交,我们出门还未看到共享单车(也可能有零星几辆,到没有注意到)。 4、请一定查询好发射时间,不要错过。我们这边就是凌晨3点55分左右,如果不知道的话,很可能错过。这是最重要的! 我们现在就等24号凌晨发射了,希望能拍到很棒的照片分享给大家。小区看到的发射塔 免责声明
中国嫦五发射在即,美国担忧影响太空圈地,考虑将在月球建核电站 2020-11-21 18:36:09 来源: 全视观察举报0分享至   本周二准备执行中国第六次探月工程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嫦娥五号探测器已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完成总装测试工作,并顺利垂直转运至发射区。相关报道显示本次探月发射任务将在11月下旬择机实施,“嫦五”探测器则计划实现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的月面自动采样返回。     或许是担忧中国在探月领域大踏步前进会影响到美国在月球圈地的计划,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国能源部近日宣布,将向工业界寻求在月球和火星建造核电站的建议。目前NASA正与爱达荷国家实验室合作验证在月球或火星建设核电站的可行性,若是一切顺利预计将在2026年先行在月球开工。   按照NASA官员的说法美国在月球的核电站建设起来之后,人类将拥有足够的电力支持更大规模的探索,同时还可以为星际移民提供经验借鉴,成为人类走出地球的前哨基地。此外NASA官员也表示美国考虑在月球或者火星建设核电站不涉及任何政治目的,纯属是为了支持各个国家对外太空的探索。     不过即便NASA已经声明了在其他星球上建设核电站没有政治目的,但仍有不少国家的媒体、专家和学者提出疑问,他们指出美国与七国刚刚签署瓜分月球的《阿尔忒弥斯协定》之后,就宣布在月球上建设核电站,显然“不涉及政治目的”的说法有些站不住脚,很有可能此举就是与签署了《阿尔忒弥斯协定》的“月球北约”国家瓜分月球做准备。   实际上外界质疑的声音并不是空穴来风,要知道一直以来美国都在推行“外太空扩张政策”,如今又明目张胆地签署了瓜分月球的协定,自然会加紧对其他星球的“占领”和控制。另外美国制定并签署《阿尔忒弥斯协定》时将中国和俄罗斯两个航天大国排除在了之外,难免不让人怀疑是担忧影响太空圈地计划,而在有意削弱其他大国争夺月球资源的能力。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美国可能还打着维护自身航天领域优势和霸主地位的算盘,众所周知中国近几十年在航天领域的进步神速,尤其是在今年不仅成功发射了首颗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还要在年底压轴完成“嫦五”探月发射任务,未来建成的空间站或许还有可能成为全球独一份。   如此迅猛的进展自然会让航天领域的霸主美国感到有些坐立不安,所以才会在《阿尔忒弥斯协定》上对中国等国进行排挤和打压。同样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会在中国“嫦五”发射在即的时候,美国会抛出在月球建立核电站的构想,毕竟中国探月活动发力的时候也会动摇一些“月球北约”国家的心思,因此美国才会寻找借口和理由稳住这些太空扩张盟友。     当然无论美国怎么排挤都不可能阻止中国奔向星辰大海的雄心,一方面中国航天本就是在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有无外界帮助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和俄罗斯也正在加强航天领域的合作,强强联手必然也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太空探测力量。
2036年至2045年间建成综合的大型月球基地,令人期待! 嫦娥五号任务为何如此复杂? “嫦娥五号”这是中国首个月面采样返回任务,这也是嫦娥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的至关重要一步。整个任务包含运载发射、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月面下降、月面采样、月面上升、交会对接、环月等待、月地转移、轨道分离、再入回收12个部分,嫦娥五号有望实现我国航天史上的四个“首次”。 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月球引力只有地球的1/6,在这种环境下,着陆器如何钻孔、铲挖,能不能顺利把样品封装进上升器,以前没做过。 首次从月面起飞。以往都是地面固定发射,这次要在月面,以着陆器为平台发射上升器,怎么导流、怎么散热、如何控制,都是新问题。 首次在月球轨道进行无人交会对接。上升器发射到月球轨道,要与轨道器、返回器组成的组合体交会对接,把采集样品转移到返回器后分离,这种太空对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首次带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带着样品飞向地球,在距地面几千公里时分离,最后返回器回到地球。以往的返回舱都是以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返回,这次是以第二宇宙速度(11.2公里/秒)返回,速度更高、摩擦更大,返回器的气动外形、防热材料、姿态控制都是新挑战。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发射升空。 四个“首次”让整个任务的复杂度大大增加,而且全新的任务要求更是对我国航天人的重大考验。好在,这些考验在过去几年的历程中,早已被一一攻克。如果成功,中国将成为人类第三个获取月球样本的国家,相比最近的苏联1976年的月球24号采样返回任务,已经是时隔44年。 中国探月工程“未来可期” 展望未来,中国也提出了相应的进一步月球探测方案。在通过嫦娥一号到五号任务完成探月工程三步之余,中国还规划了探月四期任务。嫦娥六号计划在月球南极进行采样返回,嫦娥七号计划开展对月球地形地貌、物质成分、空间环境的综合探测,嫦娥八号将集中于科学探测试验和关键技术进一步突破。后续再建立小型国际月球科研站,有人短期值守月球基地,最终实现2036年至2045年间建成综合的大型月球基地,实现人类长期驻留,并完成全面、大规模的科学探测、技术试验与月球资源开发利用,并保持定期地月往返“航班”交流。 目前,嫦娥六号任务的进展尚未公布,不过,据中国航天网站的最新消息,中国探月第四期工程——嫦娥七号任务已经开展载荷竞争工作,这些信息告诉我们我国的探月之路“未来可期”。
推动“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星航互联揭牌成立 来源:科技日报2020-11-20 20:27   为推动“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11月19日,星航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卓超,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忠宝,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陶,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星航互联董事长孙京共同为新公司揭牌。  卓超、李忠宝、张陶、孙京共同揭牌   星航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星航互联”)由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卫通”)与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航天投资)旗下国华卫星应用产业基金(南京)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共同出资设立,是中国卫通控股的专门提供航空互联网服务的专业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星航互联公司成立后,将充分发挥中国卫通天地一体卫星通信资源优势,创新航空互联网应用服务,赋能航空运输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航空互联网产业生态圈。   卓超表示,中国卫通与航天投资共同出资组建星航互联公司,打造航空互联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将有效满足航空旅客互联网接入、航空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进一步推动“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航天科技集团将全力支持中国卫通及星航互联,抓住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航天特色综合信息服务优势,打造运营服务板块公司。   李忠宝表示,与航天投资携手组建星航互联公司,是中国卫通落实“12361”发展战略,推动业务转型,打造机载平台公司的重要举措。中国卫通对星航互联以及航空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并将以卫星通信创造美好数字生活为目标,通过打造航空互联网平台公司和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做好市场化的战略资源整合,进一步牵引带动我国航空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进步。   孙京做了题为《紧抓机遇 创新合作推动航空互联网高质量发展》的业务发展情况报告。他表示,星航互联将以打造全球领先的航空互联信息服务企业为愿景,以悦享空中美好数字生活为使命,与民航界同心聚力,为加快构建我国航空互联网新发展格局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腾讯公司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从发挥航空互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作用、提升自主可控能力、构建新平台新机制等角度了发言分享,表达了业界携手并进、优势互补,共同推动航空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意愿。   航空公司、科研院所、民航高校、航空互联网产业链合作伙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及中国卫通、航天投资等30多家单位、100多位嘉宾出席。李 禾
“嫦娥五号”项目将从月球上带回的样本将会分为两份保存,,,, 嫦娥五号最新消息,将揭开月球“真身”,总师:这两地的人有福了 2019-05-18 10:40“嫦娥五号”登月设想图 今年可谓是中国的“登月元年”,年初就有“嫦娥四号”代表人类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实现了一个伟大的创举,而随后公布的计划中,今年年底还将会发射“嫦娥五号”月球登月器飞行月球,并执行更多的任务。 嫦娥五号最新消息,近日举行的香山科学会议第651次学术讨论会上,中科院的专家们就探索月球形成与演化的问题展开讨论,而其中就提到了“嫦娥五号”。中国科学家们认为,“嫦娥五号”将会从月球带回足够多的信息,从而揭开月球“真身”的神秘面纱。“大撞击假说” 从古至今,人们都知道月亮会在夜晚悬挂在我们的头顶,而作为地球唯一的一颗非人造的天体卫星,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月球形成的原因感到好奇,几个世纪以来不断有科学家提出假说。包括月球原本是彗星,在进入地球轨道时被地球俘获成为地球的卫星;甚至有人称月球其实是一颗“人造星球”,是外星人建立的基地。不过被科学家普遍认可的是“大撞击假说”。 所谓的“大撞击假说”,是认为月球原本是地球的一部分,在45亿年前一颗行星撞向了地球,巨大的冲击力使得不少碎片被抛出,而因为地球引力影响这些碎片逐步聚集到了一起围绕着地球运转,形成了今天的月球,而月球上“坑坑洼洼”的环形山也为是那次大撞击留下的,月球在形成之后,也多次为地球挡住袭来的陨石。月球表面 不过“大撞击理论”在目前也只是个假说,具体细节仍然没有证据来证明,有观点认为,通过对月球土壤分析将对该理论提供有效的证据。科学家认为大撞击产生的高温会使得月球大部分物质呈现岩浆状,而随着温度的下降,岩浆中的橄榄石、辉石开始结晶,下沉成为月幔堆晶,而斜长石结晶会上浮到月球表面。 美国的“阿波罗”飞船曾采回月球土壤,但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并没有采回“完全样本”,因此科学家对于月球形成的原因仍存在争议。而美国已经停止“阿波罗登月”计划已经很久了,近几年也只有中国的“嫦娥”号登月器仍前往月球,在“嫦娥四号”实现月背登陆后,“嫦娥五号”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带回月球样品,因此“嫦娥五号”成为了揭开月球“真身”的关键,备受科学家们期待。阿波罗17号飞船带回来的部分月壤 根据计划,“嫦娥五号”将在月球最大的月海风暴洋北缘的吕姆克山附近登陆,并钻取约2米深的月壤岩芯柱,共采取2公斤重的月球土壤样品。科学家指出月球的风暴洋地区形成时间相对较晚,是研究月球构成的绝佳地点。 “嫦娥五号”按照计划采集到月球土壤样品后,将会带回地球供科学家研究。而在上个月中国航天日综艺晚会上,中国探月工程总工程师吴伟仁透露出一个好消息,“嫦娥五号”项目将从月球上带回的样本将会分为两份保存,一份保存在北京,一份保存在湖南。到时候,北京与湖南将是最“接近”月球的地方了,可以说这两地的人有福了。(子文)
“终极大望远镜”的月球望远镜将具有直径超过300英尺(约91米)的 宇宙最古老恒星长啥样?天文学家拟在月球设望远镜 2020年11月18日 08:46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   中新网11月18日电 据美国中文网报道,尽管宇宙大爆炸发生在130亿年前,但天文学家们仍然希望看到它留下来的痕迹。近期,天文学家提议在月球上放置一个巨大的望远镜,以研究宇宙中的第一批恒星。资料图:欧洲南方天文台发布了隐藏在恒星团中的一张极水平分枝星照片。   德克萨斯大学天文学家安娜·绍尔说:“望远镜将能够观察到大爆炸之后形成的第一批恒星,它们通过大爆炸所产生的物质形成。”   她说,目前没有望远镜可以观测这些古老的恒星,哪怕是美国宇航局(NASA)即将推出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也不行。   这个被绍尔称为“终极大望远镜”的月球望远镜将具有直径超过300英尺(约91米)的液体镜片。望远镜的镜片将由液体制成,而不是玻璃,因为液体更轻,更便宜,可以运送到月球。望远镜的镜子将是一个旋转的液体缸,顶部是一种含金属的、反光的液体。   这个望远镜将被放置于月球北极或南极的陨石坑内。绍尔说,月球将是放置望远镜的理想位置:“为了观察距离遥远且宇宙早期的恒星,我们需要离开地球大气层,因为它阻挡了我们需要看到的波长范围内的光。”   “我们可以通过在月球上建造望远镜来实现这一点,” 绍尔说。在2008年,由亚利桑那大学的罗杰·安吉尔领导的团队提出了月球望远镜的想法,但后来被NASA搁置了。   绍尔认为,这样的望远镜肯定会很昂贵,而在月球上建造它所需的基础设施尚不存在,可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但天文学家说,回报是值得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恒星组成的宇宙中。”德克萨斯大学天文学家沃尔克·布罗姆在一份声明中说。“第一批恒星的出现标志着宇宙历史上的关键转变,当时大爆炸带来的环境因宇宙复杂性的变化发生改变,最终带来了行星和像我们这样的智慧生物。”   据报道,这项望远镜提议将发表在即将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编辑:苏亦瑜】
天文学家准备在月球树立巨大望远镜以便研究大爆炸 'The Ultimate': Astronomers want to put a huge telescope on the moon to study the Big Bang Doyle RiceUSA TODAY0:270:37 The proposed lunar telescope would have a liquid mirror more than 300 feet in diameter. The telescope would be situated inside a crater at the moon’s north or south pole. This "ultimate" telescope would be capable of directly observing those elusive first stars at the edge of time. Although it happened over 13 billion years ago, astronomers still want to see the Big Bang. Now, they're proposing we put a huge telescope on the moon to study the first stars in the universe: "The telescope would be able to observe the first stars that formed after the Big Bang, out of material made in the Big Bang," University of Texas astronomer Anna Schauer told USA TODAY. No telescope today can peer back that far in time, not even NASA's much-delayed and soon-to-be-launched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she said. The proposed lunar telescope, which Schauer has nicknamed the “Ultimately Large Telescope,” would have a liquid mirror more than 300 feet in diameter. Rather than glass, the telescope’s mirror would be made of liquid, as it’s lighter, and cheaper, to transport to the moon. The telescope’s mirror would be a spinning vat of liquid, topped by a metallic – and thus reflective – liquid. More:Water discovered on sunlit part of the moon for the first time, NASA says The telescope would be located inside a crater at the moon’s north or south pole. The moon would be an ideal location for the telescope, Schauer said: "In order to observe stars that far away and that early in the universe, we need to get out of the Earth's atmosphere, because it is blocking the light in the wavelengths we would need to see."We can achieve this by building a telescope on the moon," she said. The idea for a telescope on the moon has been floated before, in 2008 by a team led by Roger Angel of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but was shelved by NASA. Such a telescope would admittedly be expensive, and the infrastructure needed to build it on the moon doesn't yet exist and could be decades away, according to Schauer. But the payoff would be worth it, astronomers say: “We live in a universe of stars,” University of Texas astronomer Volker Bromm said, in a statement. "The emergence of the first stars marks a crucial tran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e, when the primordial conditions set by the Big Bang gave way to an ever-increasing cosmic complexity, eventually bringing life to planets, life, and intelligent beings like us. “This moment of first light lies beyond the capabilities of current or near-future telescopes," Bromm said.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think about the ‘ultimate’ telescope, one that is capable of directly observing those elusive first stars at the edge of time.” The astronomers' telescope proposal will be published in an upcoming issue of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20年环球趋势大会 2020年环球趋势大会简介 来源:环球网 2020-10-28 17:56 环球趋势大会是由环球时报、环球网联合主办的高峰论坛活动,每年一届,2018年成功举办第一届环球趋势大会,2019年第二届环球趋势大会圆满落幕,2020第三届环球趋势大会蓄势待发。 环球趋势大会以“发展让生活更便利,让人民更幸福,让社会更和谐”为出发点,邀请业界领袖,知名学者,以及来自政府和优秀企业的代表,共同就“环球趋势”展开讨论,激荡思想,交流经验,为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寻求方向和答案。 第一届:2018环球趋势大会 “2018环球趋势大会”于2018年12月28日在北京郎园举行。此次大会是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背景下,以“改革、创新、责任”为主题,分为“智趋未来”、“谋势求新”、“和衷善远”三个主旨论坛环节进行,大会邀请各界嘉宾共计五百余人,共同就“环球趋势”展开讨论,为中国下一个四十年的发展寻求方向和答案,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并获得广泛好评。 同时,在大会上, 2018环球趋势年度评选正式揭晓结果并进行了现场颁奖。“环球趋势”年度评选活动由环球时报、环球网联合开展,面向全国各城市、企业、媒体、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开展“环球趋势”案例征集,共设趋势案例奖、榜样人物奖、智能创新奖、责任践行奖、发展成就奖五大类奖项。 “2018环球趋势大会”共有60余家媒体到场进行采访报道,涵盖国内主流媒体,海内外落地稿件300余篇,海外受众人群超3亿,“趋势大会”系列主题宣传海报落地纽约时代广场大屏。 大会相关报道: 2018环球趋势大会成功举行 共议“改革、创新、责任” “环球趋势研究院”成立 三大重磅项目发布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