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和泪
佳人和泪
关注数: 7
粉丝数: 295
发帖数: 6,432
关注贴吧数: 15
愁莫渡江...那一个悲戚永嘉 (佳人和泪,请勿转载)看到这个词就想起当年的永嘉.不过,或许对那时南渡的仕人来说,用"愁"来形容也并不恰当.他们已经浮华了,浮华的人是不会"愁"的,"愁"是属于内心沉沉,苦苦追索人生意义,命令着自己去体味人生痛苦的人.他们可以聚众痛哭,慨叹"山河变异",但却不会让"愁"伫留在心里.痛哭之后,还要快乐的生活,既然上天让我抛家舍业,那么我生下来总归没有错的吧,我还要高高兴兴地活下去,如果我不高兴的话,旁人会看不起,会说,你是个没有境界的人~~王导在正义凛然地激励了痛哭的人群之后,不是一样回到府里,和周伯仁调笑儿戏,任小妾出来料理政务吗....有一种道理,支持着他们去放弃,并告诉他们,你们只有放弃才是正确的.而这个,也正是他们的追求.呵呵,如果事情总要有个对错的话,那么又是谁错了呢?于是,这条线索就会是这样:若说名士们错了,毋宁说是道家思想错了;若说道家思想错了,毋宁说是道家思想用在此时错了;若说道家思想用在此时错了,毋宁说当初何晏王弼煽起玄风错了;若说何晏王弼煽起玄风错了,毋宁说儒家思想在魏晋走向衰微错了;若说儒家思想在魏晋走向衰微错了,毋宁说东汉的经学和谶纬错了;若说东汉的经学和谶纬错了,毋宁说当年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就错了;.......若说董仲舒的天人合一错了,那么汉武帝尊崇儒术,支撑起大汉盛世呢,难道也错了吗?????? 呵呵,也许问下去,就会是永远的悖论~~ 每一种思想对于用世来说,都有它的善处和劣处,当善处极尽表现的时候,劣处也同样在暗中滋生.每一种事物,也都有它形成的轨迹,一步步走过来,其实没有哪一项不合情理....无论怎么样,我们总是需要一种接纳的心情,因为无论你怎样看待,它都是我们曾经发生的历史,不容我们割弃和回避~`愁莫渡江~~ 呵呵,那只是一个悲悲戚戚的永嘉,伤心但不痛苦."愁"字并不适用于他们.他们会为自己的文化而陶醉,执著地在碌碌的生活中,身体力行地塑造出近乎哲学的美.如果这也是一种逃避的话,那么对他们来说,其实更是追求.(佳人和泪)请勿转载!!
《真名士,自风流: 谢安这个人》(出书版)天涯连载 呃,陶吧也贴一个吧~~ 造次了...偶正在天涯连载《真名士,自风流: 谢安这个人》的出书版,吧里感兴趣的朋友,也欢迎支持一下,谢谢大家:)
<真名士,自风流:谢安这个人>(出书版)天涯连载 呃呃...正在天涯煮酒论史连载<真名士,自风流:谢安这个人>的出书版,感兴趣的朋友,也欢迎去支持:)谢谢大家.
著名文学评论家汪兆骞先生为《真名士,自风流: 谢安这个人》作序 序:历史人物的诗性表达 一面对迅速物化的现实,国人在对文化和精神的认同上,有一种缺失感,精神上需要慰籍、支持和滋养。到历史文化中去寻找根脉,是一种普遍的选择,于是刘雅茹的《真名士,自风流: 谢安这个人》(以下简称《真》),应运而生。先是在网络上边写边与网友交流,或因能与当下国人的困惑、话语方式、生活经验相重合,抑或这种对历史的诗性表达方式能和大众的口味契合,便引起了共振和认同,先火在网络上,遂引起出版家的注意,《真》的出版,顺理成章。读书、写作已不堪重负,我很少上网去浏览别样风景,因此雅茹将书稿送来嘱我作序时,我有些惊诧。我与雅茹相识十多年了,她刚从一理科大学毕业时,曾带着她写的一部反映大学生活的长篇小说,怯生生地到我就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来找我。在惊叹与感动中,发现雅茹极具文学天赋。感觉方式的诗化,雨季歌弦式的清婉幽远的语言风格,让我记住了这位女孩儿。不久我在《当代》杂志上,编发了她的小说。后她调到一家出版社,工作繁忙,但常有作品发表,有的被改编成电视剧,还荣获亚洲大奖。雅茹对历史小说情有独钟,一部写谢安的五十万字长篇历史小说接近尾声,但却不知道突然有《真》即将付梓,“新鲜出炉”。后来得知,这是她动笔写谢安长篇小说前,精心作的功课。略加梳理,轻松成书,也算是对作家辛勤劳动的别样回报吧。
《真名士,自风流: 谢安这个人》出版 (天津教育出版社) 图书信息:书名:《真名士,自风流: 谢安这个人》 作者:刘雅茹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书号:【I S B N】 :9787530952047 出版日期:2008年5月 定价:24.80------------------------------------------这里偶只须说明的是:无论您从前看的是<一世风华写人生>,还是<风流名相说谢安>,都是这本书噢....刘雅茹,"佳人和泪"的原名~ 呵呵,欢迎朋友们指正:)
关于谢安历史作品的出版,来说明一下:) 恩~~ 从去年开始,吧里有很多朋友询问关于<风流名相说谢安>(<一世风华写人生>)的出版,这里偶把大致的情况跟大家说明一下:<风流名相说谢安>先是2007年和一家出版社签约,预计去年推出,在出版前,编辑把最后的校样发给我看,如果没有问题,准备就这样去印刷.(封面啥的,偶觉得也还不错)不过,我很快发现,全文亲切\流畅的语言风格,在编辑过程中因为一些改动,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而这个风格,恰是这本书的特色所在.我想,书如果这样去印刷的话,我是不能同意的.(幸好早说过出版前我最后再看一下,不然就这样出去了...汗..)我向他们提出了意见,编辑最后承认了错误,并说她经验不足等等,道了歉,准备重新编辑书稿.不过这时,偶对这家出版社的编辑出版能力也产生了很大的怀疑,于是在去年按照正规程序,终止了跟他们的出版合同,改同另一家出版公司签约,并已在今年的5月出版.呵呵~ 可能一些关注书的朋友有些焦急啊,在天涯,也总是碰到不少网友发信息来询问.谢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能够让更多的读者因谢公的故事而受益,也是我写这本书的最大心愿了:}下面是这本书的出版信息:书名:<真名士,自风流---谢安这个人> 作者:刘雅茹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书号:【I S B N】 :9787530952047出版日期:2008年4月定价:24.80(他们的总编希望署原名,在后面的作者简介中加注了"佳人和泪")
贴段小说中的原创吧,拜上吧主和所有喜欢谢玄的朋友:) 来报个道,问声好,呵呵.无以为敬,贴一段偶的原创吧.这段小说演绎了"芝兰玉树"的问答,也希望大家喜欢:)
无聊贴点儿美男图 气质如兰的焦恩俊
喜欢看电影 非商业性的
个人偏好... 自从喜欢了谢安之后,再从历史上找一个人欣赏一下,以便能再写点什么..发现,,,喜欢别人竟有一点难了..没有精神愉悦的生活是讨厌的...有精神愉悦的生活,别人说是有病的...哈哈...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调零的花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那些为爱所付出的代价是永远都难忘的啊所有真心的痴心的话永在我心中,虽然已没有他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走吧走吧,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走吧走吧,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也曾伤心流泪也曾黯然心碎这是爱的代价也许我偶尔还是会想他偶尔难免会惦记着他就当他是个老朋友啊也让我心疼也让我牵挂只是我心中不再有火花让往事都随风去吧所有真心的痴心的话仍在我心中虽然已没有他李宗盛http://mp3.baidu.com/m?f=ms&tn=baidump3&ct=134217728&lf=&rn=&word=%C0%EE%D7%DA%CA%A2+%B0%AE%B5%C4%B4%FA%BC%DB&lm=0
婚姻... 在女人的心里,婚姻就像酒,是越久越有味道的...而在男人的心里,婚姻却像茶,喝过几次之后,就会淡然如水...所以,我们就应该,酿造属于自己的酒,这样才能保险地喝一辈子....
那么简单的爱情 大概记得挪威的森林里,绿子曾说的一句话,只是个大意,把它说得中国化一些,,,如果有一个男人,我对他说:我想吃汉堡,他立刻真诚地说,我马上就去买.等他买回来后,我说:我现在不想吃汉堡了,我其实想吃馅饼...他立刻又真诚地说,都怪我,为什么我没有想到你会改变主意呢,我马上再去买....然后,我会一心一意地深深地长久地爱上他.把我能够给他的所有好东西都给他...也许他也不会想到,他居然可以得到这么多....
后记:风流何须问东山 ★ 本文系谢安长篇历史作品的后记,将附在全书后,请不要转载!!★ 作者:佳人和泪对于谢安的研究,断断续续大约有两年的时间。能够以平易而亲近的方式,向读者来讲述他的故事,共同体味一位远去近两千年的古人的人生,本身也是件令人身心畅悦的事。他虽然离我们非常遥远,但同样也十分亲近,并且为我们所感知。陈郡谢氏家族是一个绵延了近三百年的显赫世家,上可追溯至谢安的祖父谢衡,他曾是东汉时的大儒,下则延续到谢安的九世孙谢贞,作为谢氏最后一位在史籍留下传记的子孙,在谢贞死去后的四年,已腐朽的陈王朝也终于在“玉树后庭花”的吟歌中走向终结。三百年风流云散,到了盛唐,这个家族就已被赋予了一番华贵的忧伤,为人们追忆并叹惋。乌衣巷也已然是夕阳野草,目不暇接地化作了前朝往事。谢安无疑是这三百年华彩中,至为绚亮的一笔。就像世间任何事物一样,这个家族的盛衰,也经历着一个几乎相同的曲线。积淀,上升,终于不可阻挡地攀上极顶,放散出流盖当世的辉煌,这力量与晋王朝的命运相契合,于是就托起了一个安然的,平稳的世道,为后人所记挂。自然,每一个为谢家作评的人,都要首选谢安。这一个人生历程,标记着一个家族从升而落的顶点,标记着一个王朝半世纪的续延,同时,也标记着那种在史上绝无其二的制度行将终结,标记着“贵族”这个名词,再不会真正在我们的历史中出现……正像一位做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同仁,曾颇有心得地对我说,研究东晋史,你肯定会不自觉地喜欢上谢安……大略也是在这样的心情中,混同着千年来文士们的心意,顺利而舒畅地完成了全书的写作。
<资料>谢灵运与钱塘杜明师 [转贴] “杜明师”其人 谢灵运最早接触并曾长期相处的方外之人是“杜明师”。钟嵘《诗品》曰:“初,钱塘杜明师夜梦东南有人来入其馆,是夕,即灵运生于会稽。旬日而谢玄亡。其家以子孙难得,送灵运于杜治养之。十五方还都,故名‘客儿’。”钟氏此语,出自南朝宋刘敬叔《异苑》。 据《云笈七签·杜昺传》可知,“杜明师”即杜昺,字叔恭,钱塘人,“明师”是他的道徒弟子为他所上的谥号。不过,关于杜氏的名和字,史书中的记载不尽相同。其姓名,所见者有:杜昺;杜炅;杜炯;杜恭。其字,所见者有:子恭;叔恭。谢文学考证认为:“杜明师名昺字子恭。唐高祖李渊之父名昺,为避其讳,改杜昺为杜炅,或迳称其字。《宋书》、《洞仙传》、《道学传》、《南齐书》撰于唐朝前,原本不当避唐讳,今本乃唐人所改。宋以后的著作,有的改回,有的沿用,遂成混乱。古书上的杜昺、杜炅、杜子恭、杜叔恭、杜恭实为一人,即杜明师。”(《钟嵘〈诗品〉谢灵运条杜明师考》)。比照相关文献,的确能够看出,“昺”与“炅”,形近且义同;“炅”与“炯”,则义同音亦同;而“杜恭”显然是“杜子恭”或“杜叔恭”之苟简。 既言“钱塘杜明师”,则杜昺之“杜治”乃在钱塘。作为该教区的领袖,他的影响巨大而广泛,“远近道俗,归化如云,十年之内,操米户数万”(《云笈七签·杜昺传》)。换言之,他的道徒弟子至少也在十万以上了。
马蹄南去人北望 前两天OK,听到朋友再唱这首歌.感动ING...精忠报国(屠洪刚)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心似黄河水茫茫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他乡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马蹄南去人北望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呃...好一个"心似黄河水茫茫"...又...伤痛何如"马蹄南去人北望"...http://mp3.baidu.com/m?f=ms&tn=baidump3&ct=134217728&lf=&rn=&word=%BE%AB%D6%D2%B1%A8%B9%FA&lm=0
抄袭者心理.... 挺有趣的事,搜索资料,偶然发现某公博客,一篇写谢安同志的文章,大部分文字,皆出于<一世风华写人生>原文,呵,不是头一回,也不为怪.文章大约一两千字,我想也挺好啊,至少是在宣传谢公嘛.只是博主结尾一句话,直把人气乐:"好,我就写这么多了,谢安的事复杂着呢,我才没功夫搞那么多字呢".有幸被此公摘录了一把,然后又顺带被"不屑"了一把,呵呵,就是想不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殊难理解...
感慨两句: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 那是很喜欢的一篇网文,甚或说,是喜欢的唯一网文.其实以为,那是一个很好的文学作品.毫无网络文学的特征.当时是看了杂志节选的几万字,不过已经够了,不用再看完全篇,另外觉得,全看完未必会有就这么长更好.<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作者:慕容雪村
射雕英雄传主题曲 顺着这个"力量"的思路,再整点儿:千秋霸业,百战成功边声四起唱大风一马奔腾,射雕引弓天地都在我心中黄沙路万里,关山月朦胧寂寞高手,一时俱无踪真情谁与共,生死可相从大事临头向前冲开心胸....一马奔腾,射雕引弓天地都在我心中
手握残阳沥血剑,心有冷月凝霜刀 纵马江湖道今生任逍遥英雄不为红颜折腰豪情比天高一身冷傲骨天地来打造剑荡群魔鬼神惊男儿正侠少手握残阳沥血剑心有冷月凝霜刀绝顶一览众山小男儿世间走一遭手握残阳沥血剑心有冷月凝霜刀绝顶一览众山小
力量崇拜者... 似乎是个崇拜力量的人...真正的力量...是否人都会如此...或只是因为自己的软弱吗...痛哉...
觉得好玩的诗词们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的散曲)
人有时候很虚伪 不得不.因为自己有弱点,而且不免怯懦,不免贪心,于是就自然地学会虚伪.我也是.
没有就是不想 ....什么是"有","非无".那...什么是"没有",就是"不想".因为谁也没见过"没有"到底是什么..那不能想像出来...
不遭到否定的时候... 不遭到否定的时候,人常常会错误地认识自己.而遭到否定的时候,人常常也会错误地认识自己.当发现上面的道理的时候,人开始学会不去认识自己.但却又奇怪地相信,一定存在着一个真相.对于这个"真相"的信仰,给很多人注以勇气和希望.人们每天致力于为自己制造危险...为使明天变得更加绚烂...
谢玄给人的总体感觉---伤心 叹叹...晋书的评价: 康乐才兼文武,志存匡济,淮肥之役,勍寇望之而土崩;涡颍之师,中州应之而席卷。方欲西平巩洛,北定幽燕,庙算有遗,良图不果,降龄何促,功败垂成,拊其遗文,经纶远矣。 赞:伟哉献武,功宣授斧。克翦凶渠,几清中宇。 谢安去世后,司马道子命令谢玄停止北伐(当时北伐的成果是很丰硕的,达到了东晋建国以来的最大疆域),谢玄心灰意冷,在病中向朝廷连上了十几道表,请辞北府军权.看其原文,,当真字字伤心. 臣本常人,才不佐世,忽蒙殊遇,不复自量,遂从戎政。驱弛十载,不辞鸣镝之险,每有征事,辄请为军锋。由恩厚忘躯,甘死若生也。冀有毫厘,上报荣宠。 天祚大晋,王威屡举,实由陛下神武英断,无思不服。亡叔臣安协赞雍熙,以成天工。而纷雾尚翳,六合未明,遗黎涂炭,巢窟宜除,复命臣荷戈前驱,董司戎首。冀仰凭皇威,宇宙宁一,陛下致太平之化,庸臣以尘露报恩,然后从亡叔臣安退身东山,以道养寿。此诚以形于文旨,达于圣听矣。 …… 追寻前事,可为寒心。臣之微身,复何足惜。区区血诚,忧国实深。谨遣兼长史刘济重奉送节盖章传。。。以此之尽,公私真无恨矣。。。 臣同生七人,凋落相继,惟臣一己,孑然独存。在生荼酷,无如臣比。…… 且臣遗孤满目,顾之恻然,为欲极其求生之心,未能自分于灰土。慺慺之情,可哀可愍。伏愿陛下矜其所诉,霈然垂恕,不令微臣衔恨泉壤. 然后谢玄回到会稽,不到一年,在幽居中去世. 本想做"芝兰玉树",但却一生戎马,27岁出仕当司马,34岁统帅北府,然后胜淮南,胜淝水,战后北伐,都是在极大的压力当中,只许胜不许败.前后大小战役,共指挥十几次.除了最后一次刘牢之在五桥泽败给慕容垂,没打过一回败仗.但临死还只是一个冠军将军.直到去世后,才追封车骑将军...但他居然一生没有怨言,悲夫...
资料:浙江上虞发现晋代"棋墅"石碑 <转贴> 今天上午,记者从浙江上虞风景旅游管理局获悉,上虞东山发现了晋永平元年东山寺僧法兰所立“棋墅”石碑一方。 据介绍,石碑宽五十二厘米,高一百零六厘米,厚十二厘米,背毛面,正面中部阴刻有楷书字体“棋墅”两字,左侧下部刻“永平元年僧法蔺立”。据东山开发管理处的郑师傅介绍,此碑原在东山西侧山脚用做坟前基石,后巡山时被他们无意间发现并由工人抬上山。现石碑妥善立置于东山“居士楼”东侧。 明陈仁锡的《剡溪记》有云:“……惟殿后高岗,晋永平元年僧法兰书‘棋墅’二字,可珍。若‘东眺’、‘西眺’二碑隶字,不知何人所书,笔亦奇古。余拜太傅公墓,上西眺崇岗,见戚家山,王家渭山,坐于江面……”可以印证此碑。 据历史专家称,“永平”是西晋皇帝晋惠帝司马衷的第二个年号,但该年号只持续了三个月。永平元年三月改元康元年。 “岂少名山宇宙间,地因人胜说东山。”上虞东山因晋太傅谢安“东山再起”而名扬天下。东山历来为文人墨客推崇之地。据悉,目前上虞东山先期整修范围达一百八十亩,诸如“东眺阁”、“西眺亭”、“金丝绕木碗”、“国庆寺”等景点正在按历史原貌修建。开发过程中,也有不少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迹,诸如“御赐圣旨碑”、“厚土之神碑”等相继被发现。据最新消息,东山以东三公里处的谢灵运石壁精舍“梅馥庵”遗址亦被发现,有残梅一株及古井两眼,有待相关史料进一步确证。
王羲之父子真是可爱 在我看来,王羲之没啥实际政治才能,但总热忱地忧国忧民.呵呵,一边忧国,还一边钟情于逍遥,吃药,"终将快乐而死".啥时候看见谁又干了"于国无益"的事,就很公心地去劝告.真是个可爱的人.一个爱国的名士,身上还有着儒气.这儒气也表现在,王述当了扬州刺史,他受不了,就干脆不干了.结果被人讥讽小气.王献之跟他有一点儿像.一对善良蒙懂的父子书法家,呵呵.但王徽之就飘出去了.
把殷浩换成王羲之 曾经瞎假设..如果不让殷浩去北伐,换成王羲之,那结果会不会好点儿,呵呵...
我希望...和读者是这样的关系... 想... 把那些给你看 请不必看我 你喜欢了 因为你看到了你 却不是看到了我 幸福对我来说 你看到了你 不幸对我来说 你看到了我 我是你的选择 你为你选择了我 你不是我的选择 因为 在做那些之前, 我从不选择....
文人的软弱 文人总是软弱的..从古至今..总体规律是(不致人人如此,但大致差不多):首先,热切希望施展政治报负,对统治者抱有美好愿望."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原文可能有错啊);其次,大部分文人有的是激情,但不是政治家,政治素质不足,关键是,你想要施展一腔报国济民的热情,就首先要看清官场的环境,让自己能稳定地立足,然后您的美好愿望才能发挥.那么大的事儿,不是谁有多好的想法,多赤诚的心就能做到.但大多数文人没有这个能力.往往是激情有余,理性不足.当然也跟际遇有关,就算性情不完全,可遇到当权者就看你顺眼,非要给你撑腰,那也行.但这不是正常状态,也长久不了.一但没人给你撑腰,下场往往惨痛.于是,我们大多数的文人都仕途坎坷.很容易被他们虽然嘴上说不在乎,但内心实际很向往的官场所淘汰.再次,被淘汰后的选择:李白是一种,仍然沉浸在美好梦想中,啥时官场召唤,即欣然奔赴.陶渊明是一种,我不是在那儿混的人,我也看你们不顺眼,我死也不去了.我有我的精神做我肉体的支撑.这个太厉害了.陶公是个气极盛的人."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他的气,比之太白,雄厚了许多.李白始终飘在天上,在地上没有根.但陶公却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苏轼是一种,我以为这种最好.人家后来就说了,"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这就有点儿竹林七闲的味道了.元好问说此句极伤义理.不过是东坡生性机巧,说点儿吃粮不管闲的劳骚话.但是,这里比之李白,就有了更多的自主;而比之陶公,又减去了许多的对抗,怎么就伤义理了,显得不正,显得自私,显得机巧.是,以东坡词的气魄,这句有点戏作的感觉了.但他这个思路,我倒以为,是文人被淘汰后最可取的状态了.去就去,不去就不去;给我就拿着,不给我我也不想要.这多好.其实,"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也就是这个意思.于是他吃,变着花样儿地吃;玩儿,无论贬到什么烂地方,都高高兴兴地玩儿;写诗,走到哪儿就赞美哪儿,"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何等人生心境,他自己的总结,"此心安处是吾乡"嘛..文人同官场,这一对不即不离又矛盾又统一的冤家,绝大多数,都是后者在左右前者,文人总是那么软弱,虽然软弱,心里还颇自恃,因为我有学问啊,我文章写得好啊(文章写得好,即便你很有思想,也不代表你在现实中就能摆弄好国家那些事儿),为了保持着这种尊严,有时又不得不学得虚伪,呵呵,偶们可怜的文人们哪...那怎么办?脱离那个诱惑,就是最好的.但有几个做到了?李白不必说了,陶公呢,对抗.(这里不多说了).东坡同志,我以为,他没经过实际检验,他一辈子逆境,他在逆境里给自己找到了强大的内心力量.可以说是从被左右的境地中摆脱了出来,这是旁人所不达.但他如果真的得以"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会不会还能这样儿,这个偶不敢报百分之百的希望...当然,这里说的只是"文人",不是那些既是政治家,又是文人的,那样的人,总体看来,政治功绩显赫,但惊世的文学作品并不多见.古代以文取仕,这俩词儿就靠得很近,但实际上完全是两类人.其实现在这个划分挺好.有作家这个行业,好多作家都是性情并不很完整,而恰恰是这种不完整,才支持了他的创造力.另外,还有一种文人,骨鲠方正,舍身取义.这种偶不欣赏.死不死是另外一回事,但重要的是,要死得有价值.对人,对己,对大环境,全都没好处,为了自己心里的一个虚无的"义",就死了.死得太不值,那是胡涂的表现.当然谭嗣同说,革命没有不流血的,我愿做流血的第一人.这个偶佩服,因为它有意义.(是谭嗣同说的吧)深夜有感,瞎发一通儿.没想到罗索这许多..里面的引文别深究,肯定不少错儿.最后还得声明:请勿转载!!!!! 苍天有眼,善恶必服!!
一位朋友对世说人物的印象 一个朋友看了那段历史,说,两个人最有趣,一位是王衍,一位是谢万.这两位给她印象最深,一提起来就忍不住发笑...不过,最令她暇想的是桓伊.
阮元这一首挺有趣:) 过谢氏山亭阮元(清)云水东山春放船,谢公裙屐忆当年。苍生寄托伤温浩,青史功名冠石玄。扪虱有人知唳鹤,围棋无暇笑投鞭。始宁残墅今何处? 惟听风泉似管弦."扪虱有人知唳鹤,围棋无暇笑投鞭"...贴切又工整...
小小疑问:淝水之战,谢石不可忽视 苻融攻陷寿阳后,约二十天不继续南进.有些疑问.谢安的三路布署中,谢石领水军沿淝水顺流到寿阳,兵力约有万人.万人水军应算不弱.另未见前秦水军记载.有"水陆齐进,运漕万艘"之说,一是可能为极言出兵之盛,这本身也属夸张怀疑之列,另可能指"蜀汉之军顺流而下",即后来完全没见着的"益州水师"."运漕"不可算有战斗力的军队,而此说实值怀疑,苻坚进军时,是在冬十月末,十一月初.北方大部分河道结冰或枯水.以水路运输的可能性极少.此处当是夸张无疑.从前秦苻坚军队组成分析和战后晋军缴获大批骡马看,此战北军仍是以人力和骡马来实现运输.南军水师一向胜于北军.淝水之战,本应急在苻坚,而非谢玄.谢石拖垮秦军之计也非无理.苻融陷寿阳,不得再进,很可能是因为必渡淝水,但苦于谢石水军已经赶到,无法抢得水上优势,淝水难度.谢石水师虽难构成威胁,但阻断在淝水,却令苻融没有办法.想法解决破水军的问题时,谢玄急速进兵,不足二十天,兵临寿阳.决战最终由陆军完成.这样看,谢石水师的迎阻还是颇成功的.但似乎对他在淝战中的作用,历来都较为忽视.仅此一疑....可参看进军路线图...
历代书家对谢安书法的评价(部分) 谢安善行书\草书\隶书。1.南朝齐王僧虔《论书》云:“谢安亦人能流,殊亦自重,乃为子敬书嵇中散诗。”2.南朝梁庚肩吾《书品》评云:“安石草、正并驱。”3.唐孙过庭《书谱》云:“谢安素善尺联,而轻子敬(王献之)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4.唐李嗣真《书后品》赞曰:“纵任自在,有螭盘虎踞之势。”5.唐张怀瓘《书断》卷中称谢安“学草、正于右军。右军云:卿是解书者,然知解书者尤难。安石龙善行书,亦犹卫洗马风流名士,海内所瞩。”列其隶、行、草书为妙品。6.唐窦臮《述书赋》卷上云:“能事雅量,末归安石。至夫蕴虚静,善草、正,方圆自穷,礼法拘性。“7.宋米芾《谢帖赞》称谢安书“不繇不羲,自发淡古。”8.南宋姜夔就曾说:“《兰亭集序》及右军诸帖第一,谢安石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存帖:《宣和书谱》卷七称御府藏谢安书迹,有《近问帖》、《善护帖》、《中郎帖》。《淳化阁法帖》卷二有谢安行草书一帖,四行,四十一字。又一帖,六行,六十七字。
以<老子*上善若水>观谢安 <转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着实太近了....
以<老子*上善若水>观谢安 <转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无奈... 现在的年轻人认为自己有权怀疑一切但从来不怀疑的,就是他们自己社会不需要道理和规矩,只要"我乐意"...
看到的最搞笑的谢安简介 大意是:谢安在东山忧国忧民,看到国家日益衰落,终于忧悚而起,立志救国.然后立即从上虞出发到建康,接任了丞相.笑倒了偶...
忽然想起非典时,胡写的几句来 咏"非典"兼怀出题的那个早已离开的小伙儿生死原一瞬,富贵等浮云.卿卿本小恙,何复亦纷纭.奔忙求解药,心忧口掩巾.借问世间人,愉悦能几分?善恶原在己,穷通自由人.(居然记起来了.那是非典刚开始的时候,对一些人的恐慌颇不以为然,结果到后来,发现不当回事儿还真是不行啊)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呵呵,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东坡意气飞扬呵.陶公诗,若只看"一日难再晨"几字,不看全诗的话,则动人至深.
小小怀疑:谢安围棋别墅与屐齿之折的真实性 淝水之战是在农历十一月打的呀.那时的南京是又湿又寒.一年里最冷的时候了.战前"命驾出别墅,围棋",战后在园子里"对客围棋",当时不至于寒风凛冽,阴寒彻地可也差不多吧.一边儿发抖一边儿下棋???偶们谢公这年已经63岁,这身子骨,也够硬朗的了.最可爱是还穿了一双"屐",没面儿的鞋!谢安从外还"内"时,"不知屐齿之折".看<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里对"屐"的描述:用木制成,上面系带与脚连接,底部有突出的部分,称为足或齿.以60高龄,寒冬腊月穿双木拖鞋在户外下棋??没有淝水之战,这也"气定神闲"不了吧???哈哈...偶私下里怀疑一个.当然,这是瞎怀疑,真说起来,还是要以史书为准滴....
这三句诗...觉得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三句应该都算极品了吧....觉得像,但表达不出...
历史难于文学 感慨:写历史难于写文学.历史要求的,第一是学识.第二才是文字.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写历史"还是可学来的,这里的文字仅作为工具使用;而为文学,更多却是在于天份,靠的是灵性和思想(灵性学不来,思想是个人思维习惯再加积累筹就的,也基本属于学不来范畴).对文学来说,天份所占比重大,是干这个的,就能行;不是干这个的,大可不必去浪费精神.所以也就不存在难与不难的问题了.(这里仅指纯文学)只说历史:一篇历史类的文章,要积累到足够长的时间,才能动笔.以写人为例:先必须尽可能全的搜集与其人相关的史料(作为依据,这个实在太重要,因为如果有的证据没有看到,后面的观点就可能出现极大的谬误),然后再尽可能多地搜集与其人相关的史论(作为参考),然后看啊看啊看,终于让这个人在自己心里形成一个整体,有一个从内到外的比较深的认识,能以较为系统的思想线索来统领所掌握的史料.但这时,仍要保持随时修正的心态,因为新的证据也在不断地发现中.所以,历史类文章,首先基于知识的丰富程度,细致程度.同时,需要理性的\整体的眼光,文章才能客观统一.其次,在上面的基础上,至为重要的是,也是最直接的问题,你这篇文章是在写什么呢?"文以名道".我觉得,无论什么文,都是以"名道"为根本宗旨的.文学作品的"道",在于揭示各种状态下的人性,而历史作品的"道",则是作者要表达给读者的一种史观.(史观这东西也太复杂,回头再说.先干活儿去:)(~回头续)
我想给吧里做个鲁迅先生的讨论专题 这些天发现关于鲁迅先生的贴子很多,原创有,转载也有.而且还是多角度的,质量也很高,正好能让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鲁迅.我做个鲁迅先生的专辑吧(就是这些天太忙).大家有关于鲁迅的文章,有兴趣就请转过来,单开一贴就行,对哪些问题有感悟,也请尽管谈,单开一贴也好,回头我来集一下儿.
全中国都在放鞭炮 不知现在从卫星上看,地球会是什么样儿:)
☆☆★向世说新语吧的朋友们拜年★☆☆ 想不出太多的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每天都有好心情!!!新春快乐:)
<资料*图片>民间纪念谢安的福建龙岩盂兰盆盛会 (转)资料:龙岩“适中盂兰盆盛会”始于公元1444年,每逢岁次甲、乙、丙三年的“十月半”举行,每十年举行一次,至今已有560年历史,已举行56届。系纪念淝水之战立下战功的“正顺圣王”谢安,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族里和睦的一个丰富多彩的大型民俗活动。今年是十年中的最后一年,下一轮要2014年才有,实属难得.适中这几天每家每户插着红旗点着红灯,每家每户门口都摆放着供台.
2007新春祝福:让自己美好一些:) 这个祝福,就不写那些大家都见得太多的话了.随便打开手机,就能翻出几十条儿:)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心情能够更愉快,无论境遇顺利或不顺利,让偶们用一种美好的心情去面对生活,面对朋友和家人,,,,不悲伤,不愤怒,不气馁,不执著,呵呵,生活永远都会是好的!!祝大家猪年快乐!
贴个"育水吟" 三国演义插曲,王建词我本飘零人,薄命历苦辛。 离乱得遇君,感君萍水恩。 君爱一时欢,烽烟作良辰。 含泪为君寿,酒痕掩征尘。 灯昏昏,帐深深,浅浅斟,低低吟, 一霎欢欣,一霎温馨。 谁解琴中意? 谁怜歌中人? 妾为失意女,君是得意臣。 君志在四海,妾敢望永亲? 薄酒岂真醉,君心非我心。 今宵共怡悦,明朝隔远津。 天下正扰攘,四野多逃奔。 须臾刀兵起,君恩何处寻? 生死在一瞬,荣耀等浮云。 当君凯旋归,能忆樽前人? 灯昏昏,帐深深,君忘情,妾伤神, 一霎欢欣,一霎温馨。明日淯水头,遗韵埋香魂。
我还不能有点儿情绪吗 我自己吧里,总可以吧.呵呵,对有情绪的人,想理她;就理理,不想理她,就别理.祝大家春节好:)
讨论:一场战争,怎样去界定它的"正义"与"非正义"? 希望大家各抒己见:)
善于"谋杀时间"的人 一向是个善于"谋杀时间"的人(怀疑是否是最大的长处),但时间一旦被码紧...痛苦啊...
神鬼怕恶人 呵呵,有时这句话挺有道理的.有点儿像"秀才遇见兵"
未来不在我还在.... 我等的船还不来我等的人还不明白寂寞漠漠,沉默沉入海未来不在我还在如果潮去心也去如果潮来你还不来浮浮沉沉往事浮上来回忆回来你已不在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茫茫人海狂风暴雨一波还来不及一波早就过去一生一世如梦初醒深深太平洋底深深伤心=== 伤心太平洋@ 任贤齐
来瞧瞧梁实秋的散文:唐人自何处来? 我二十二岁清华学校毕业,是年夏,全班数十同学搭乘杰克孙总统号由沪出发,于九月一日抵达美国西雅图。登陆后,暂息于青年会宿舍,一大部分立即乘火车东行,只有极少数的同学留下另行候车:预备到科罗拉多泉的有王国华、赵敏恒、陈肇彰、盛斯民和我几个人。赵敏恒和我被派在一间寝室里休息。寝室里有一张大床,但是光溜溜的没有被褥,我们二人就在床上闷坐,离乡背井,心里很是酸楚。时已夜晚,寒气袭人。突然间孙清波冲入室内,大声的说: “我方才到街上走了一趟,我发现满街上全是黄发碧眼的人,没有一个黄脸的中国人了!” 赵敏恒听了之后,哀从衷来,哇的一声大哭,趴在床上抽噎。孙清波回头就走。我看了赵敏恒哭的样子,也觉得有一股凄凉之感。二十几岁的人,不算是小孩子,但是初到异乡异地,那份感受是够刺激的。午夜过后,有人喊我们出发去搭火汽,在车站看见黑人车侍提着煤油灯摇摇幌幌的喊着“全都上车啊!全都上车啊!” 车过夏安,那是怀欧明州的都会,四通八达,算是一大站。从此换车南下便直达丹佛和科罗拉多泉了。我们在国内受到过警告,在美国火车上不可到餐车上用膳,因为价钱很贵,动辄数元,最好是沿站购买零食或下车小吃。在夏安要停留很久,我们就相偕下车,遥见小馆便去推门而入。我们选了一个桌子坐下,侍者送过菜单,我们检价廉的菜色各自点了一份。在等饭的时候,偷眼看过去,见柜台后面坐着一位老者,黄脸黑发,像是中国人,又像是日本人,他不理我们,我们也不理他。 我们刚吃过了饭,那位老者踱过来了。他从耳朵上取下半截长的一支铅笔,在一张报纸的边上写道: “唐人自何处来?” 果然,他是中国人,而且他也看出我们是中国人。他一定是广东台山来的老华侨。显然他不会是国语,大概是也不肯说英语,所以开始和我们书谈。 我接过了铅笔,写道:“自中国来。” 他的眼睛瞪大了,而且脸上泛起一丝笑容。他继续写道: “来此何为?” 我写道:“读书。” 这下子,他眼睛瞪得更大了,他收敛起笑容,严肃的向我们翘起了他的大拇指,然后他又踱回到柜台后面他的座位上。 我们到柜台边去付帐。他摇摇头、摆摆手,好像是不肯收费,他说了一句话好象是:“统统是唐人呀!” 我们称谢之后刚要出门,他又喂喂的把我们喊住,从柜台下面拿出一把雪茄烟,送我们每人一支。 我回到车上,点燃了那支雪茄。在吞烟吐雾之中,我心里纳闷,这位老者为什么不收餐费?为什么奉送雪茄?大概他在夏安开个小餐馆,很久没看到中国人,很久没看到一群中国青年,更很久没看到来读书的中国青年人。我们的出现点燃了他的同胞之爱。事隔数十年,我不能忘记和我们作简短笔谈的那位唐人。 (完)
瞧瞧梁实秋眼里的鲁迅 这个文中间一段未转,不过也挺重要,我把链接贴给大家:)
....金陵王气黯然收 吾...感慨了一下儿~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发发感慨,没事儿,不同意就拍 说两句关于对金庸小说的认识.勿庸置疑,武侠小说里,偶首推金庸.武侠泰斗之气,犹如托尔斯泰之于文学,可能优势还要更明显些.不过,武侠终归是武侠,武侠作品本身的落脚点就低,所以,武侠登不得大雅之堂,原就是没错的.至于后来把金庸书称为"名著",则不敢苟同.至于有人拿金庸书媲美红楼梦,则就要严重BS了,至于再后来出现什么"金学",则不免作呕(这里偶认同鲁兄的观点,那个"红学"就已足够无聊).
网络有时挺烦的... ....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