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和泪 佳人和泪
关注数: 7 粉丝数: 295 发帖数: 6,432 关注贴吧数: 15
转篇高考满分文~~ 因为偶看到了新闻,才读了此文,看后有点想法。转来一看。 拒绝平庸 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渺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 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这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蜗居”。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丢弃在脑海尽头,他们早忘却了身为高学历人才的骄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草芥蝼蚁,但如果有一颗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心,那唯一的归宿就只是蝼蚁。 要成为强者,必先有一颗强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众生,先必有一股“登临意”。对,登临,是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登临,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临。 是否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超脱平庸的心,是平庸与出众者的分水岭。人只是会思想的苇草,最高贵的就是会思想。所以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终有人会从你眼中的坚定,从你不俗的谈吐与紧握的双拳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即使会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诋毁,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会有“香如故”。 “蚁族”又如何?若心怀鸿鹄之志,俯视那有着优厚境况的燕雀,我坚信:终有一天,能“扶摇而上九万里”,“朝游北海暮苍梧”,携长风,浩荡而去。 相信“风沙渡”的主人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世俗的商人吧?如果不是一个来自黄土高原的汉子,也必是腹藏诗书但不得不囿于世俗的文人。否则,怎会有如此豪情、如此透着古韵气息的招牌? 我必去“风沙渡”。酒菜已不重要。小酌后,与老板相视而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拒绝平庸,世界有你而精彩。
新《三国》观感:没了历史和文化的“经典” 呵呵,昨儿看了新三国,就事论事来说两句。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朋友们指正。 ------------------------------ 看了头两集,真实感觉:没意思。或者说,缺失。 好的地方:人物朔造得还不错,比较注重个性。演员也还说得过去。(董卓、王允、曹操等等,还都各有特色。)不过除了这个,觉得真没啥可圈可点的了。 第一,主题歌: 感觉很突兀,还算高亢,但实在没有老版那沧桑厚重的荡气回肠。而且最糟糕是,主题歌的歌词真是太差,有几句直白得近于低级了。。。真要打个分,老版那个我给95,这个大约也就及格。 第二,情节: 虽然创造了不少情节,但往往都搞得浅白、俗套。不管是历史还是演义,本来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版,几乎就是把本来值得品味的东西简单化、直接化、现代化。另外,情节本来已经很简单,没用的对话却连篇累椟,渲染好久,其实意思观众早已明白了。(PS:台词雷人之处颇多,说问题连篇恐怕一点不过份) 第三,历史经典还是青春偶像剧? 吕布貂婵那戏,两人一碰面,反正是雷了我一下,分明俗套的言情剧的范儿,要不知道还真以为是少男少女吕布貂婵的偶像剧呢。另外关于演员,不必怀疑陈好是漂亮的,但是对貂婵来说,觉得实在不够,真的不出彩;而吕布,兽性野蛮本是吕布最大的本性,但这个吕布太不“兽”了,没了最突出的特点,那么吕布还有什么?对比来说,老版的陈红和张光北,我以为比这两位要对路得多。 看了头两集,虽然不否认是下了功夫的,但总之:不出彩! 跟老版相比,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了那个气象!另外,也缺失了文化。 如果,高希希当初是真想弄个经典,那在我看来,十年以后,恐怕大家记起来的,还会是当年的老版。《三国》,如果缺少了文化和历史,那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经典。。。(佳人和泪) 呵呵,我的个人观感,欢迎指正。以后我会陆续写点《新三国》的点评发来,也请大家各抒己见,欢迎批评!借此贴向三国吧的朋友们问好。
关于长篇小说的可读性。。。。 好的长篇小说,可读性一般是不会太好的。就像红楼梦谁也不会一口气看完一样。 大致原因在这里,长篇小说是一座山脉,就像去爬任何一座名山,你永远不可能在还没进山的时候,就一眼看到主峰。它必是从平缓处悠起,渐过座座峰峦,甚或还要再入沟壑,最终走向峰顶。 每一座山脉都是山峰们纵横交错着的,这样它才够完满宏伟。好的长篇小说必是人物众多而线索交织。纯粹的单线作品,无论怎样都是单薄的。不过真的能控制好这许多的线索,这样的作家真真少之又少。而即使控制得很好,也会对读者提出挑战,良久才能走过缓坡,而看到那奇崛的山峰。。。。所以愈是好的作品,愈是考验读者的耐性。 小说本不在情节,亦不在思想,而在感受。无论情节多么平常,亦或多么烂俗,也一定能写出极品。同是大少爷和六姨太的歧恋,俗者直令人作呕,而上品却卓然不凡。读小说,读入心中,情节自忘。 长篇小说大约对任何一个作家来说,都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其实很多大家,反是五六万字左右的作品,写得最恰到好处。无须复杂结构,只将某个环境下某个人群的某一段生态说个透辟,就好了。所以,在我看来,中篇小说。。。倒是最容易接受且营养度颇高的了,写得好得也颇多。。。读长篇,段段慢慢看,大约是唯一的选择...
愁莫渡江...那一个悲戚永嘉 世说吧也贴一个吧(佳人和泪,请勿转载) 看到这个词就想起当年的永嘉. 不过,或许对那时南渡的仕人来说,用"愁"来形容也并不恰当.他们已经浮华了,浮华的人是不会"愁"的,"愁"是属于内心沉沉,苦苦追索人生意义,命令着自己去体味人生痛苦的人. 他们可以聚众痛哭,慨叹"山河变异",但却不会让"愁"伫留在心里.痛哭之后,还要快乐的生活,既然上天让我抛家舍业,那么我生下来总归没有错的吧,我还要高高兴兴地活下去,如果我不高兴的话,旁人会看不起,会说,你是个没有境界的人~~王导在正义凛然地激励了痛哭的人群之后,不是一样回到府里,和周伯仁调笑儿戏,任小妾出来料理政务吗....有一种道理,支持着他们去放弃,并告诉他们,你们只有放弃才是正确的.而这个,也正是他们的追求. 呵呵,如果事情总要有个对错的话,那么又是谁错了呢?于是,这条线索就会是这样: 若说名士们错了,毋宁说是道家思想错了; 若说道家思想错了,毋宁说是道家思想用在此时错了; 若说道家思想用在此时错了,毋宁说当初何晏王弼煽起玄风错了; 若说何晏王弼煽起玄风错了,毋宁说儒家思想在魏晋走向衰微错了; 若说儒家思想在魏晋走向衰微错了,毋宁说东汉的经学和谶纬错了; 若说东汉的经学和谶纬错了,毋宁说当年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就错了; ....... 若说董仲舒的天人合一错了,那么汉武帝尊崇儒术,支撑起大汉盛世呢,难道也错了吗?????? 呵呵,也许问下去,就会是永远的悖论~~ 每一种思想对于用世来说,都有它的善处和劣处,当善处极尽表现的时候,劣处也同样在暗中滋生.每一种事物,也都有它形成的轨迹,一步步走过来,其实没有哪一项不合情理....无论怎么样,我们总是需要一种接纳的心情,因为无论你怎样看待,它都是我们曾经发生的历史,不容我们割弃和回避~` 愁莫渡江~~ 呵呵,那只是一个悲悲戚戚的永嘉,伤心但不痛苦."愁"字并不适用于他们.他们会为自己的文化而陶醉,执著地在碌碌的生活中,身体力行地塑造出近乎哲学的美.如果这也是一种逃避的话,那么对他们来说,其实更是追求.(佳人和泪) 请勿转载!!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