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gaseg Rugaseg
在发烧我就是沙比
关注数: 0 粉丝数: 7,308 发帖数: 43,720 关注贴吧数: 107
哲学里的自然主义, 物理主义,唯物主义 最近看程炼的《思想与论证》讨论的内容挺有意思的! 自然主义是最宽的立场:把哲学放到自然与科学的框架里来做,当然自然主义定义是很宽泛的 而且涉及面最广,,大致就是借助科学的成果,承认科学的成果去思考哲学问题。 放弃第一哲学的追求(形而上学)。 物理主义较具体:主张一切事实最终是物理的或由物理事实决定的(现代物理学说的 物理) 唯物主义 是物质本体论的传统说法,历史上更强调物质而不是抽象的物理 。现代语境下多数人把它当作物理主义的一种或其历史前身,但两者在细节和内涵上有区别。 引用程炼老师书里的原文 物理主义是一个很强的立场,很明显,它绝不是对第一哲学的不信任加上对科学的崇拜在形而上学探究中的直接产物。物理主义者有超出这两个态度之外的独立的和更进一步的理由,这些理由合起来詎詻颓物蟮兿綴镌ネ帯挢泰镑徽主义的形而上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在当代文献中“自然主义”“唯物主义”和“物理主义”几个术语常常交替使用被认为表达的是一个意思。这种等同在一定的语境下不会引起误解但在概念上它们是有差别的。在当代形而上学的背景下,这三个词指的几乎是同样的本体论承诺。离开了这个背景,歧义便开始出现。例如,在元伦理学中,自然主义是一种有影响的关于道德本性的理论,但伦理的“物理主义”或“唯物主义”让人摸不着头脑。准确的说法是唯物主义是自然主义者的本体论,而物理主义是唯物主义本体论在当代的正统表述,
入门模态逻辑 参考阅读书目《模态逻辑教程》 作者文学锋 词条 1. 国际哲学百科 Johan van Benthem 的模态逻辑词条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iep.utm.edu%2Fmodal-lo&urlrefer=98feb8e2a444254a5da06c3f92a34326强调模态逻辑的广泛应用。2. 斯坦福哲学百科 James Garson 的模态逻辑词条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plato.stanford.edu%2Fentries%2Flogic-modal+&urlrefer=17e123fc47533e62107ec8e3d3e6bbe3 在线课程 1. 北京大学王彦晶的高阶模态逻辑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angyanjing.com%2Fadvanced-modal-logic&urlrefer=7b16dca85d9412a8e7fd71db59e5c4c0以教材 [3] 为主,但也包含不少其他材料和相关指引。 2. 麻省理工学院 Stephen Yablo 的模态逻辑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ocw.mit.edu%2Fcourses%2Flinguistics-and-philosophy%2F24-244-modal-logic-spring-2015&urlrefer=7f6ab6eddf7fe5909cc6a011d55ff289以教材 [58] 为主,包含一阶模态逻辑。 3. 阿姆斯特丹大学 Nick Bezhanishvili 的模态逻辑导论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staff.fnwi.uva.nl%2Fn.bezhanishvili%2FML.html&urlrefer=277eb59f30a3ce44156e572869bcd9e1包含较多练习。 4. 阿姆斯特丹大学 Yde Venema 的模态逻辑专题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staff.fnwi.uva.nl%2Fy.venema%2Fteaching%2Fml&urlrefer=30824dff380606ad174474c511dfd6c1专⻔介绍模态逻辑与余代数。 5. ⻢里兰大学 Eric Pacuit 的模态逻辑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staff.fnwi.uva.nl%2Fy.venema%2Fteaching%2Fml&urlrefer=30824dff380606ad174474c511dfd6c1包含模态逻辑的应用。 6. 斯德哥尔摩大学 Valentin Goranko 的模态逻辑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2.philosophy.su.se%2Fgoranko%2FCourses2017%2FModalLogics-2017.html&urlrefer=60c4346f221a4cc8ab0c1e12e8ac1cce偏重模态逻辑的应用。 7. 帕拉茨基大学 Marco Cerami 的模态逻辑导论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hoenix.inf.upol.cz%2F~ceramim%2Fcerami_modal.html&urlrefer=e4cf5b4806a8e4432f54d477fd0d6582包含判定性和计算复杂性的介绍。 相关网站 1.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aiml.net&urlrefer=761c90a57c4d4e7c409591aedc584341包含每两年定期举办的 Advances in Modal Logic 会议网站、会议论文集、模态逻辑方面的专家主⻚及模态逻辑方面最新出版的著作信息。 2.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github.com%2Fwxflogic%2Fmodal-logic&urlrefer=1f85646fc320ef11e07a47b3bf0b9325本教材的勘误和习题解答网站,不定期更新。本书成稿仓促,一些对讲义的扩充内容尚未经过教学检验,难免存在诸多错误,请读者朋友们不吝批评指正(可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或直接在这个网站留言评论)。 相关软件 1. Modal Logic Playground: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rkirsling.github.io%2Fmodallogic&urlrefer=caab9a834af5cbc951b2e4a3831bc319 2. 模态逻辑的计算工具: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cs.man.ac.uk%2F~schmidt%2Ftools+&urlrefer=310e472da56de13b2f10777f8a0e647d
关于好论证之标准的哲学反思 关于好论证之标准的哲学反思 我们做论证,常常带着不同的目的。有时候,我们为了赢得别人的选票而做论证,比如,一个候选人对选民说:“你们应该投我一票,因为只有我的承诺是明确的、可验证的:如果当选,我会在五年之内将人均收入提高一倍;做不到,就绝不再谋求连任。”有时候,我们为了安慰别人而做论证,比如,一个老教授对申请项目失败的年轻同事说:“申请项目不成功是很正常的事,对你也是一个体验过程的机会!”有时候,我们为了阻止别人作恶而做论证,比如一个僧人对听众说:“恶有恶报,做了坏事,一定会遭到报应,不是报应在自己身上,就会报应在自己的亲人身上。”有时候,我们为了帮助别人获得知识而做论证,比如,一个老师对学生说:“任何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 360度,因为任何四边形都可以分为两个三角形,而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 180度。” 我们可以根据一个论证是否实现了它的目的来评估这个论证。比如,如果一个候选人做出某个论证的目的在于说服大多数选民投票给她,而这个论证的确让大多数选民投票给她,那么这个论证便是一个好的、成功的论证,即使它的前提与结论都是错误的,从前提也推不出结论。如果一个老师做出某个论证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而这个论证的确让学生获得了知识,那么这个论证便是一个好的、成功的论证,即使它没有让学生获得安慰,也没有让学生更喜欢老师。 在学术研究中,我们做论证的目的是帮助听众(有时候也包括自己)获得认知上的成功。因此,在评估一个论证时,我们不考虑它是否能讨好听众、安慰听众或阻止听众作恶。我们只考虑它是否能帮助听众获得认知上的成功如果它能帮助听众获得认知上的成功,就是好的论证;如果它不能,就不是好 的论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学术研究中好的论证称为“认知上好的论证”(epistemically good argument) . 当一个论证满足什么标准时,它是认知上好的论证?本文将考察对这一问题两个有影响的回答,说明每个回答面临的问题,并简略地介绍我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新证据主义如何解释为什么恶魔世界不是最佳解释? Conee 与 Feldman 在发展其“新证据主义”时,提出了一套解释主义的证据观来回应新怀疑主义问题。他们强调,主体的知觉经验等现象能够作为“原初证据”,只要该经验能由主体所能想到的命题集合中最佳的解释加以说明。在面对新恶魔问题时,他们主张:即使主体处于恶魔世界,其经验仍可构成支持其信念的证据,因为在主体能想到的各种解释之中,“外部世界真实存在”仍然是最佳的解释。然而,Conee 与 Feldman 也坦言,他们并未完全解决一个关键困难:他们尚未充分证明为什么恶魔假设不是最佳解释。这使得他们的回应在哲学力量上显得不足。 面对这一困境,Conee 与 Feldman 反过来批评过程可靠主义与德性知识论的回应“过于简洁明了”。他们认为,这些外在主义理论虽然能一举消解怀疑论,但其“简洁”恰恰是缺陷,因为它们不能解释一个重要的哲学现象:怀疑论为何在哲学史上持续吸引人,并困扰了哲学家数个世纪。换言之,怀疑论的“历史吸引力”本身是知识论需要解释的现象,过于直接的反怀疑论理论在这一点上显得苍白。 这一立场本身颇具启发性,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一个合适的类比可以帮助澄清:设想一位与开普勒同时代的天文学家声称:“我的理论无法准确预测金星凌日这一现象,恰恰是其优点,因为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该现象曾困扰天文学家数百年。开普勒虽然能用简洁的定律预测金星凌日,但这是他理论的缺点,因为他只能说:金星凌日困扰了前人,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显然,这种说法难以成立。在科学理论评估中,能以更简洁的方式准确预测现象通常被视为优点,而不是缺点。类比到知识论,我们很难接受 Conee 与 Feldman 的暗示,即“理论未能简洁消解怀疑反而是优点”,这种说法有将困难本身误认为美德的嫌疑。 此外,即便我们接受 Conee 与 Feldman 的要求,即知识论理论应当解释怀疑论为何长期吸引哲学家,这一要求也具有对等性:如果无法解释“为何绝大多数普通人认为怀疑论荒谬”,是否同样是一个缺陷?怀疑论的“少数学者吸引力”与“普通人直觉上的荒谬性”都是现实的现象。如果说可靠主义因未能解释前者而有缺陷,那么新证据主义若未能解释后者,也可能暴露自身的不足。换言之,Conee 与 Feldman 所强调的解释任务并非单向度的,它需要同时覆盖哲学家的困惑与常人的直觉,否则就可能被指责选择性地要求对手承担解释负担。 进一步的问题在于,新证据主义自身在处理“充分证据”的界限时存在困难。按照解释主义证据观,一个经验 e 是支持命题 p 的原初证据,当且仅当 p 是主体可想到的对 e 的最佳解释之一。然而,“最佳解释”未必是唯一的最佳解释。假设在一个社区停电的情境下,“灯灭与电器失灵”这一现象既可由“社区停电”解释,也可由“自家跳闸”解释;两者在当时看来同样合理。此时,经验 e 是否构成充分的证据?Conee 与 Feldman 的倾向是:只有当 p 是唯一最佳解释时,(e+e*+e**) 才算是充分证据,这就引出了 Feldman 的“唯一性论题”(Uniqueness Thesis):对于任何命题 p,给定一组证据 E,只有一种信念态度(相信 p、否认 p、或悬置判断)是理性的。然而,这一论题在当代争议极大。宽容论者(permissivists)坚持,在同一证据下,多种不同的态度都可能是合理的。若他们是对的,那么 Conee 与 Feldman 的解释主义证据观就会过于苛刻,无法容纳实际认知生活中许多模棱两可的情况。 综上,Conee 与 Feldman 的新证据主义在回应新怀疑主义时具有双重价值:一方面,它提醒我们,一个充分的知识论不仅要“反驳怀疑”,还要“解释怀疑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它在自我防守上存在明显缺陷:一是将“难以简洁解决怀疑”当作理论优点的说辞站不住脚;二是没有对“充分证据”的判据给出可操作化的说明,从而陷入唯一性论题的争论。若要使新证据主义在反怀疑论的论域中更具说服力,Conee 与 Feldman 需要更细化地界定“最佳解释”的标准,并说明怀疑论究竟在哪些方面是“看似合理”的解释,从而在“解释怀疑”与“消解怀疑”之间取得更坚实的平衡。undefined
在世最具影响力的50位哲学家,你知道几位? 1.奎迈·安东尼·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 奎迈·安东尼·阿皮亚生于英国伦敦,长于加纳库马西。他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为纽约大学哲学系和法学院教授。2010年他入选《外交政策》杂志全球顶尖思想者榜单,2012年被美国总统奥巴马授予国家人文奖章。代表作《荣誉守则:道德革命是如何发生的》(The Honor Code : How Moral Revolutions Happen)中文版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认同伦理学》(The Ethics of Identity)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2.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 法国哲学思想家阿兰·巴迪欧是巴黎高师荣誉退休教授,也是当今欧美理论界最具代表性的左派思想家之一,其大量思想著作也已经翻译成中文出版,如《圣保罗》、《哲学宣言》、《小万神殿》等等。 3.西蒙·布莱克本(Simon Blackburn) 西蒙·布莱克本于1970年取得丘吉尔学院哲学博士学位,是剑桥大学退休哲学教授。在哲学领域,他最感兴趣的是元伦理学。 4.罗伯特·布兰顿(Robert Brandom) 代表作:Making it Explicit 罗伯特·布兰顿于1977年取得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匹兹堡大学哲学教授。他是哲学实用主义者,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哲学、哲学思维和逻辑。 5.泰勒·伯吉(Tyler Burge) 1971年,泰勒·伯吉在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现为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哲学特聘教授。他最初以心灵哲学领域的研究闻名,之后在逻辑学、认识论、哲学史领域亦有建树。 6.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 朱迪斯·巴特勒1956年出生于美国,于1984年取得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辞与比较文学系教授。代表作有《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中文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7.南希·卡特赖特(Nancy Cartwright) 南希·卡特赖特在伊利诺斯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杜伦大学的哲学教授。卡特赖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科学哲学,她尤其关注科学实践,而非科学哲学领域一般关注的抽象理论。 8.大卫·查尔默斯(David Chalmers) 大卫·查尔默斯是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博士后,是安迪·克拉克的学生。现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脑意识研究中心主任、哲学教授及纽约大学哲学教授。 9.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诺姆·乔姆斯基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语言学教授,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代表作有《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中文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他同时也是世界知名的哲学家,被誉为“当代反对西方霸权主义的泰斗”,其有关民主、恐怖主义、世界秩序的文章、著作在中国皆有出版。 10.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 安迪·克拉克在斯特林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现任爱丁堡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和刚才提到的大卫·查尔默斯一起在1988年的著名论文《延展心灵》(The Extended Mind)中提出了极富争议的“延展心智论题”。 11.威廉·莱恩·克雷格(William Lane Craig) 威廉·莱恩·克雷格是美国哲学家、神学家,以在宗教哲学、神学上的研究闻名。他被人称为“过去半个世纪最好的基督教辩护士”,代表作有《合理信仰》(Reasonable Faith)。 12.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 丹尼尔·丹尼特于1942年生于美国波士顿,1965年取得牛津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塔夫茨大学哲学教授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代表作《意识的解释》(Consciousness Explained)中文版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13.休伯特·德莱弗斯(Hubert Dreyfus) 休伯特·德莱弗斯毕业于哈佛大学,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教授。他曾担任美国哲学学会会长,被誉为海德格尔工作的最精准和最完整的解释者。此外,他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人工智能展开研究。 14.埃德蒙德·盖蒂尔(Edmund Gettier) 美国哲学家埃德蒙德·盖蒂尔现任马萨诸塞大学艾默斯特分校名誉教授。1963年,他发表了一篇只有三页纸的简单论文《合理的真实信仰就是真理吗?》 (Is Justified True Belief Knowledge?),引发盖蒂尔命题的广泛讨论。 15.艾伦·吉伯德(Allan Gibbard) 艾伦·吉伯德本科学习数学和物理,在1971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哲学系布兰特杰出大学讲座教授。他所提出规范表达主义在当今英美元伦理学理论中独树一帜,代表了非认知主义的最新理论形态。 16.苏珊·哈克(Susan Haack) 苏珊·哈克于1972年取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迈阿密大学的法律教授与哲学教授。其代表作有《证据与探索》(Evidence and Inquiry),中文版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17.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 1990年代有人曾说过,哈贝马斯的每一本著作的出版都是哲学界的一件大事。生于1929年的哈贝马斯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在德国、欧洲、北美哲学社会学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代表作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理论和实践》、《知识和人类旨趣》、《技术和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社会科学的逻辑》、《合法性危机》、《文化与批判》、《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沟通与社会进化》、《沟通行动理论》、《真理与论证》、《包容他者》、《事实与价值》、《认识与兴趣》、《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交往行为理论》、《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危机》、《后形而上学思想》等。 18.约翰·霍尔丹(John Haldane) 约翰·霍尔丹于1984年取得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圣安德鲁斯大学哲学教授、贝勒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哲学研究所主席。他不仅是一位分析哲学家,还常在艺术杂志上发表文章,在很多电视节目上露面。 19.格雷厄姆·哈曼(Graham Harman) 格雷厄姆·哈曼于1999年取得芝加哥德保罗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开罗美国大学哲学教授。哈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代表作有《工具存在:海德格尔和物的形而上学》(Tool-Being: Heidegger and the Metaphysics of Objects)。 20.约翰·霍桑(John Hawthorne) 约翰·霍桑在锡拉丘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任南加州大学哲学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代表作有《形而上学文集》(Metaphysical Essays)。 21.约翰·海尔(John Heil) 约翰现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哲学教授,并持有莫纳什大学荣誉研究员的头衔。代表作有《当代心灵哲学导论》(Philosophy of Mind: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中文版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2.英格瓦·约翰松(Ingvar Johansson) 英格瓦·约翰逊于1973年获得哥德堡大学博士学位,是瑞典于默奥大学历史、哲学和宗教系的名誉退休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在本体论,代表作有《本体论调查》(Ontological Investigations)。 23.金在权(Jaegwon Kim) 韩裔美国哲学家金在权于1962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布朗大学名誉退休教授。他以在心理因果性与心身问题方面的研究而闻名,代表作有《随附性与心灵》、《心灵哲学》、《物理世界中的心灵》等。中文版《物理世界中的心灵》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24.克里斯汀·科尔斯戈德(Christine Korsgaard) 克里斯汀·科尔斯戈德在哈佛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哈佛大学哲学教授。她主要感兴趣的是道德哲学,以及它如何与形而上学、心灵哲学、哲学身份和规范性问题发生关联。代表作《规范性的来源》(The Sources of Normativity),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25.索尔·阿伦·克里普克(Saul Kripke) 索尔·阿伦·克里普克从小就被认为是个天才,当他还在哈佛读大二时,他就在麻省理工教授逻辑学课程了。他是模态逻辑语义学的创始人和因果-历史指称论的首倡者之一,代表作有《命名和必然性》(Naming and Necessity)。 26.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 英国哲学家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是在曼彻斯特大学和牛津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的,现在他在伦敦城市大学现代亚里士多德学院研究伦理学和政治学。麦金太尔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伦理学家之一,伦理学与政治哲学中社群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追寻美德》(After Virtue),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27.约翰·麦克德莫特(John J McDermott) 约翰·麦克德莫特于1959年在纽约福特汉姆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这些年他在德州农工大学教授哲学和人类学。麦克德莫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文化,特别有关美国文学和哲学。 28.约翰·麦克道威尔(John McDowell) 约翰·麦克道威尔是匹兹堡大学的现任教授,他的学术研究涵盖了形而上学、认识论、古代哲学、大众伦理学。而他最出色的研究领域在于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 29.玛丽·米奇利(Mary Midgley) 玛丽·米奇利曾在牛津读书,但没有获得博士学位,但随后在杜伦大学和纽卡斯尔大学拿到了荣誉博士学位。她是一位道德哲学家,同时关注科学哲学领域和动物权利。其代表作是她的第一本书《兽与人》(Beast and Man),直到她59岁了才出版。 30.莫兰德(J.P. Moreland) 莫兰德的学术背景横跨了许多学科,他拿到了密苏里大学化学系的理学学士学位,加州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还有达拉斯神学院的神学硕士以及在1985年获得了南加州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代表作有《基督徒世界观的哲学基础》。 31.蒂姆·莫顿(Timothy Morton) 蒂姆·莫顿于1993年在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莱斯大学丽塔·谢伊·古费教席英语教授。莫顿主要的研究领域在于本体论和生态论,对文学理论与批评亦有兴趣。他最出名的代表作是《自然缺席的生态学》(Ecology Without Nature)。 32.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 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在那里他开始研究路德维希‧维根斯坦,1963年他又在哈佛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其代表作《利他主义的可能性》、《人的问题》、《理性的权威》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33.让-吕克·南希(Jean-Luc Nancy) 让-吕克·南希于1973年拿到斯特拉斯堡哲学博士学位,指导导师是著名哲学家和现象学家利科尔(Paul Ricoeur)。让-吕克·南希自己从1988年起任斯特拉斯堡哲学系教授,今已退休。代表作有《无用的共通体》(The Inoperative Community),中文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34.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Nussbaum) 玛莎·努斯鲍姆于1975年在哈佛拿到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芝加哥大学法律和伦理学杰出教授。其代表作有《善的脆弱性》(The Fragility of Goodness)、《培育人性》(Cultivating Humanity)。 35.大卫·奥德尔贝德(David Oderberg) 大卫·奥德尔贝德是一位在伦敦生活的澳大利亚哲学家,目前在英国雷丁大学教授哲学。代表作有《应用伦理学》(Applied Ethics)。 36.德瑞克·帕菲特(Derek Parfit) 德瑞克·帕菲特在中国成都出生,本想成为诗人,可惜没能实现。他于1964年在牛津大学取得现代历史学硕士学位,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哲学——在牛津大学万灵学院任教。代表作有《理性与人类》(Reasons and Persons)。 37.格雷厄姆·普里斯特(Graham Priest) 在格雷厄姆·普里斯特的学生生涯,数学可比哲学多一点。他于1974年在伦敦政经大学获得数学博士,论文有关哲学、数学和逻辑。随后他成为墨尔本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哲学教授,圣安德鲁斯大学定期访问学者。代表作有《简明逻辑学》,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38.约翰·塞尔(John Searle) 约翰·塞尔 于1959年在牛津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教授。他主要研究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代表作有《心、脑与科学》(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39.彼得·西蒙斯(Peter Simons) 彼得·西蒙斯于1975年在曼彻斯特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获得道德哲学教席,现任弗朗兹·布伦塔诺基金会的主任。 40.彼得·辛格(Peter Singer) 澳大利亚和美国著名伦理学家彼得·辛格于1967年获得墨尔本大学学士学位,并于1969年获得哲学硕士学位。然后他前往英国的牛津大学并于1971年获得了博士学位。他曾任国际伦理学学会主席,还是世界动物保护运动的倡导者。代表作《动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中文版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实践伦理学》(Practical Ethics),中文版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41.巴里·史密斯(Barry Smith) 巴里·史密斯于1976年获得曼彻斯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前在牛津大学学习数学和哲学。现在他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拥有杰出哲学教授以及生物医药、计算机、神经病学领域的兼职教授头衔。 42.厄内斯特·索萨(Ernest Sosa) 厄内斯特·索萨出生于古巴,1964年在匹兹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在他是美国罗格斯大学的哲学理事委员会教授。代表作有《美德认识论》(A Virtue Epistemology)。 43.海伦·斯图尔德(Helen Steward) 海伦·斯图尔德1992年在牛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利兹大学哲学教授。她主要研究自由意志,并结合了心灵哲学、形而上学、本体论。代表作有《为自由的形而上学》(A Metaphysics for Freedom)。 44.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 查尔斯·泰勒1961年在牛津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麦吉尔大学教授。他主要研究领域在于政治哲学、社科哲学、哲学历史及宗教哲学。 45.阿米·托马森(Amie Thomasson) 阿米·托马森1995年在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迈阿密大学哲学教授。她的研究结合了美学、本体论、形而上学、心灵哲学和现象学。 46.朱迪斯·贾维斯·汤姆逊(Judith Jarvis Thomson) 朱迪斯·汤姆逊1959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麻省理工大学哲学荣誉教授,她主要研究领域在于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 47.彼得·安格尔(Peter Unger) 彼得·安格尔1966年在牛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纽约大学哲学教授。他研究领域在形而上学、认识论、应用伦理学和心灵哲学。代表作有《空想:分析哲学批判》(Empty Ideas: A Critique of Analytic Philosophy)。 48.彼得·范·因瓦根(Peter van Inwagen) 彼得·范·因瓦根1969年于纽约罗切斯特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圣母大学获得哲学教授一职。他主要研究领域在于形而上学、宗教哲学和自由意志。 49.科尔内尔·魏思特(Cornel West) 非裔美国哲学家魏思特于198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是该校第一个博士毕业的非裔美国人,现任纽约协和神学院哲学教授。 50.克里斯平·赖特(Crispin Wright) 克里斯平·赖特于1968年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纽约大学及斯特林大学哲学教授等职。他主要研究领域在心灵哲学和数学哲学,他还是新弗雷格主义(有时称新逻辑主义)的支持者。
出pass 耳放,大乌绝配 听了这么多耳机,Pass 赋予“大乌”的那份珍贵温润感尤为打动人心。这样的温润不是朦胧或妥协,而更像一块经过精心打磨的美玉:触之生温、光泽内敛。它在声线与中频乐器上表现得最明显——歌者嗓音饱满且情感自然流淌,小提琴的松香质感仿佛近在咫尺,钢琴音符的尾韵带着恰到好处的空气感,余音萦绕不去。 但 Pass 绝不止于“温润”二字。当音乐需要爆发力时,它的动态响应极为迅捷、控制力也很强,能瞬间颠覆你对它的初印象。与我长期使用的高文 THA3 相比,Pass 在声音的扎实感、信息量的呈现以及瞬态爆发力上优势明显:大鼓的敲击不再是模糊的轰鸣,而能清晰感受到鼓皮的张力与下潜的深度;交响乐高潮处各声部层次分明,能量充沛却不紊乱,那种从容的驱动力让人非常放心。 正是这种“温润中频”与“迅捷动态”并存,构成了 Pass 驱动大乌的核心特色。它不会为追求冲击力而牺牲音乐的细腻纹理与情感厚度,也不会为了柔和而显得无力——一切听来既自然又流畅,并带有一种不张扬的权威感。 回顾曾陪伴我的 Hugo TT2、HP4、银牛、THA3、银狐、P750u、Head2 等名器,虽各有千秋,但若论在二手两万元价位内能如此全面且和谐地释放“大乌”潜能、同时赋予其独特迷人韵味的耳放,Pass Labs 这台耳放无疑是我最有说服力的选择。它让大乌不再只是顶级的解析机器,更成为传递音乐情感与力量的可靠伙伴。因为我换了 BHSE 和 X9K,确实出于经济原因才不得已把它放出手。唉——值得留恋的一台设备。1.5包邮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