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5XRXUJC
xiamengkun0405
关注数: 6
粉丝数: 32
发帖数: 1,728
关注贴吧数: 4
请教吧友们一个问题,这么磨盘你们能看出点啥门道不? 请教吧友们一个问题,这么磨盘结构你们能看出点啥门道不,新的,可以磨到意式的细度,但是均匀度不太好,做出的浓缩味道比较拉 #咖啡机##磨豆机##咖啡#
Lavazza在北京的门店,最近也降价了 之前价格多在20多,30多 现在10几,20多的巨多 不到一年功夫,价格策略变动还挺大 其实间接反映了不少市场信号 总得来说,这样的变化,对老百姓是利好的,至于价格的下降能否带来商家单量的上涨,这些东西就比较难讲了
请教一个意式磨平行度的问题? 请教一个意式磨的问题,我们店一款国产“山寨”磨,出现平行度的问题,就是还没磨到足够细,刀盘一个点就擦刀了,这个有办法自己修吗 网上有油性笔画记号找不平的点垫锡纸,还有哥们建议刀架三个弹簧那里加仨钢珠 前面的招试过,效果不太明显
奶温对奶咖口味的影响,温度稍高一点,确实会更香! 还没喝,光香气,温度高的这杯高出不少 温度低的,说实话,喝起来有点松垮感,有点类似味道分家的感觉 温度高的这杯,入嘴有点烫,也不至于烫麻嘴巴,交融感貌似更佳 但说到底,区别真的不大,主要还是看浓缩和牛奶的品质,这两样好,就是常温兑也不会太难喝 但现在立秋之际,一杯温度稍高点的奶咖,可能会更暖,更香。 奶温还会直接影响牛奶打发和拉花,孰轻孰重,我认为味道更重要。
幸八克真的有没落的感觉啊,冰镇浓缩37,好贵 我们这里一个万达广场,商场的人气一直不错,一层二层分别开有两家幸八克,对面奈雪人气一直不错,茶饮集体调低价格后人气更是不错,某些纯茶价格都个位数了,不消费进去坐坐也没人赶 如此处境下,这两家星巴克,每次路过,里头总是空荡荡,今儿路过,火了不久的冰镇浓缩搞杯尝尝 海盐焦糖冰震浓缩 默认大杯起 37元 真的好贵 味道太甜,我个人不太喜欢,难喝谈不上,这不一直都是星家的调性吗 比他家便宜,更好的空间,价格还便宜的,产品还更好的选择真的太多,星可能真的走到了某个发展的历史节点了吧 #咖啡馆# #咖啡#
搞包illy的挂耳包尝尝,不错,比市面绝大多数浓缩兑水美式强 最近对自己的浓缩比较满意 浓缩兑的奶咖也还行 浓缩做的特调也不错 唯独感觉厚重浓郁的浓缩兑上热水,有种瞬间黯然失色的感觉,真的赶不上稍微好一点的滴滤咖啡,比如下面这袋挂耳 意大利人瞧不起浓缩兑水的美式,越想越有道理,不是没有原因的。稀释后得到的美式,不如过滤咖啡来的口味更完整平滑。 商业门店,滴滤咖啡,电滴滤保温桶存在保存时间偏长变味的问题,手冲存在费时费力的问题,好像一时找不到两全的替代浓缩加水美式的方案。 #咖啡馆# #咖啡#
今天试试酸奶和咖啡搭不搭?不太搭 武汉有一网红咖啡品牌,其招牌产品是酸奶咖啡,浓缩咖啡兑酸奶,今天试试 单喝酸奶,很滑,很细腻,酸奶的香很纯 加入浓缩咖啡 酸奶那种很统一很纯的口感,似有“异物闯入”似的,打个比方,比如说酸奶的感觉是一张洁白的布,泼了点东西进入,倒也能浸色其中,不至于伤可大雅,终归还是花了 近期试了不少特调咖啡的搭配,真正经典的搭配真的不多,也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些搭配,但凡生僻一点的搭配,或者让人眼球一亮的搭配,去做个试验尝尝,多数是平庸的,大部分达不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难喝倒也不至于,再或者,弄得咖啡跟果茶一样,喝不出咖啡味,虽然也挺好喝,比如那个气泡苏打美式,撒一丢丢盐,还不错,但更像是饮料,把它放进咖啡单,有点名不副其实 以上也算是关于现在大火的特调的一些尝试与思考吧! #咖啡馆# #咖啡#
浓缩咖啡口味调整逻辑 关于口味的东西,百人百味,千人千味,大抵是比较难说清楚的 商业咖啡门店意式咖啡出品,建议可以采用“挑毛病”的口味调整逻辑,关于什么味道是好的,比较难描述清楚,即便对今天调出来的浓缩味道很满意,同等水准的味道尝多了,也会审美疲劳,便不觉得好了,人心不足,便又想追求更好的味道,而一款豆子的峰值味道表现是有上限的,这层物理限制在一定成本水平下无法突破 反过来看,用挑毛病的口味逻辑去控制出品,则相对标准比较清晰 我惯常从四个口味维度去调节浓缩咖啡:苦度,酸度(刺激性酸),涩感,口感厚实度(俗称body感,油脂层漂亮的浓缩通常body不差,但不绝对) 1.苦度,不能有那种顶着舌头的硬苦,可以接受适量的收敛性的苦,这对于熟悉咖啡味道的人来说是香苦; 2.酸度,刺激性的酸肯定不能有,类似让人皱眉头的那种尖酸,打个比方说,有点类似扎舌头感,一定量的柔酸或闷酸可以接受,即便是温和的酸,也应该控制在一定程度类,结合门店顾客的反馈,大部分人还是不喜欢酸咖啡; 3.涩感,刮舌头的涩几乎绝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这一点在制作上基本都可以避免掉,通常解决涩感,可以适度降低萃取力度,或者清洁咖啡磨盘,分水网,保证干净的萃取的环境,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解决偏涩的问题; 4.厚实度,口感厚实的浓缩喝到嘴里有粘稠感,通常这样的咖啡,香气不会差,那么,反映到制作上,就是要避免做出来的咖啡口感薄,萃取不足和萃取过度都会存在口感偏薄的问题 口味问题是综合的,解决其中一个口味问题,通常又会改变其他的口味特征,而在实际尝味道,调整制作的过程中,理论和实际体验会存在很模糊的对应关系,这需要大量的口味经验,调整经验,更加的深入的去理解萃取背后的物理原理或化学原理 到理论层面,很多问题就是猜想了,不停的猜想,然后在实践中去验证,这是个长期的过程,经验和分析,缺一不可。私以为,意式浓缩的难,大概就难在这种无法言表,无法传授的实践经验吧,还有一种,你在一个口味调节问题上碰过钉子,经过不停的摸索,解决了该问题,你想把该窍门分享给其他人,他们能理解能执行,就是永远做不到重视,因为他们没有自己去碰一遍钉子,因此,该窍门的分享传授也就变的不易了。 关于口味,大概能说的出就是这么多了,实际中,经验和理论建构能力缺一不可,经验去作证理论,理论去试图指导实践,在辩证关系中螺旋进步。 #咖啡馆# #咖啡#
关于美式咖啡的一些思考(浓缩咖啡+水的那种美式) 现在通常意义上的美式咖啡,多指浓缩咖啡+水 以前常用的电滴滤壶咖啡,也可以叫美式咖啡 我们知道,意大利人不太接受美式咖啡,管那叫脏水 结合近期对浓缩咖啡的一些思考,此嘲讽也不是没有意义 做的好的浓缩咖啡,口味浓郁,柔和,粘稠的,香味很浓,苦味很弱,是那种收敛性的香苦,适应咖啡味道的人,会觉得很香,哪怕平时不怎么喝黑咖啡的人,好的浓缩加点糖,真的很香,几乎没有苦味。据说,意大利人喝浓缩咖啡,大部分还是喜欢加糖的。我这个很不喜欢美式咖啡和奶咖加糖的人,喝浓缩加糖,真的很适应,很喜欢。 而兑了大量水的美式咖啡呢 首先得那种浓缩咖啡的粘稠感肯定是消失殆尽,香味也会大大削弱,苦味并没有削弱很多,有些做的好的浓缩咖啡直饮不太苦,兑成美式反而喝出苦味了,真有过这样的体验发生 浓缩做的好,兑成美式咖啡,当然不会太难喝,但有一种平庸感,那种浓郁的惊喜感,没了。似乎那一杯浓缩的优点被稀释了一样。 不太完美的浓缩,就不用多说了,某些在浓郁状态下喝不太出来或不太突出的缺陷,加水稀释了数倍,一大杯,好多口,每一口都在向你诠释这杯浓缩咖啡中的缺陷味道。 从这个意义上看,美式咖啡的容错率和浓缩咖啡一样,比较低,出品做不到足够的稳,太容易翻车,于门店而言,你们的下限决定了出品水准,而不是说你水准有多高。恰恰,美式咖啡通常是很多门店的销量冠军,某种意义上,可能不是因为它更好喝,因为它是很多环境服务型咖啡店的最便宜的单品吧。美式卖的越好,并不是证明这家店出品多棒,而是平庸。 私以为,浓缩咖啡的精髓需直饮,其次,高浓度的浓缩,完美匹配牛奶,这是它无与伦比的优势。同理,高浓度的优势,特调咖啡方面的应用,优势无比大。 比起浓缩兑水的美式咖啡,个人认为传统的滴滤咖啡可能更稳,更轻缓的萃取力度,味道更统一,容错率相对高一些,这一咖啡饮用方式历史悠久,不是没有它道理的。 一些思考吧,分享给大家。 #咖啡馆# #咖啡#
龙井茶和咖啡搭吗?咱试试 单喝龙井挺好 单喝咖啡也还行 这俩兑到一起,茶咖的感觉怎么样,咱试试 这两种味道倒也不犯冲,茶的味道弱了,咖啡的味道也弱了,又都能喝出彼此的味道,我的感觉是,不难喝,1+1小于或等于2吧,加点糖的话更好喝,但有种廉价瓶装饮料的感觉 我认为,好的味道搭配,应该1+1大于2,让人眼前一亮,放眼望一望琳琅满目的创新搭配,回头看看那些老旧的经典搭配,经典还是有它经典的道理的。 #咖啡馆# #咖啡#
吧里最近总挂人头,风气有点妖哈
一箱意式豆,随着时间变化,制作调整的规律 一箱意式豆,从前用到后,制作调整的规律: 意式咖啡的萃取很灵敏,为了保证好的味道,随着豆子的自然“老化”,制作调整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一般有以下规律 油脂沫有不断变薄的趋势 为保证好味道,研磨度有不断变细的趋势 豆子在相对低温条件下保存,味道变化会更慢一些 #咖啡# #咖啡馆#
瑞幸咖啡到底好不好喝? 吧里在拱火🔥 讨论瑞幸咖啡好不好喝,不可开交 不是什么严肃的讨论,凑热闹,闹八卦,本性罢了 我也凑个热闹 我对瑞幸咖啡的主观体验感受是:很难喝! 瑞幸咖啡产品线已经高度“奶茶化” 冰咖啡,甜咖啡,兑了大量牛奶的咖啡,兑了加厚奶的咖啡,如果把这类咖啡饮料也算作咖啡之类的话,并不太难喝,常规的美式,卡布奇诺,拿铁,销量怎么样,实际口感怎么样,大家都心知肚明 瑞幸销量前三通常是: 1.生椰拿铁 2.椰云拿铁 3.厚乳拿铁 谈纯产品属性,瑞幸更像是一个奶茶商,就像某星挂着咖啡玩地产,某幸挂着咖啡卖奶茶,正儿八经的咖啡产品,现阶段受众小,产品把控难,是个硬骨头,这个领域的成功者是稀少的。 中国的咖啡行业大部分是速溶,仅有的一小块现磨咖啡,还有相当比重在玩咖啡奶茶,正儿八经的咖啡,盘子很小很小,但正儿八经的咖啡需求预期应该是很大的,市场这一块的供给反而欠缺意思,挺难。 一块小的不能再小的蛋糕,使劲儿卷吧,有人在坐收渔翁之利! #咖啡馆# #咖啡#
都2022年了,还有店跟我解释,对不起,我们只有中杯和大杯,没有小杯! 罗老师,你好。 #咖啡# #咖啡馆#
楼下常去的这家costa也涨价了,随便一杯,直逼40,哎 今儿喝的可塔朵,咖啡味浓一点的奶咖,新员工的手艺还是不够稳,不好喝,苦味太重 #咖啡馆# #咖啡#
看看咖啡扎堆内卷是什么场景,王府井东方新天地 图中正门进门 左1:M Stand 右1:Lavazza 左2:Costa 右2:Manner 左3:瑞幸咖啡 左4:Tims 顶头对面:peet's coffee 顶头对面底下一层:星巴克 这算是杠上了吗? 尝了皮爷和lavazza的浓缩,偏酸偏刺激,个人觉得不好喝,Mstand没有浓缩,尝了一杯热美式,不酸不涩不苦也不太香,属于没大毛病但是很平庸的产品,遗憾的是,大家一起卷,生意好像都比较冷清,今天是周日的下午。
关于美式咖啡,浓缩撇掉油脂沫味道会更好的说法,尝不出来区别! 萃取双份浓缩 右边一杯撇去油脂沫 两个马克杯接入等量热水 采用先加热水后放浓缩的方式 盲品味道 结果: 舌头尝不出区别。 因此,在门店出品层面,这种说法没有实际的意义! #咖啡馆# #咖啡#
如果你们家想把咖啡卖贵,可以学学这个花式操作! 良好的环境 精致的服务 一杯美式30,并不觉得多贵 我问他,我就买杯咖啡带走能不能便宜点,他说外卖有买一送送一,呵呵,好吧 焦糊感挺重的,这家店是家开了几十年的老店,仍然稳不住一杯浓缩,意式咖啡很难,这是真的,一家店的出品水准是由最差的那一杯来评定的。 本来今儿吃完午饭,是想喝一口他家大众点评上的五元优惠浓缩的,今天周末,发现优惠活动被取消了,那就喝杯美式吧 环境挺好了,咖啡就不苛求了吧 无论是做环境的,还是做产品,极致的出品好每一杯咖啡,一定是基业长青的最基本保障,别总花太多心思榨顾客的客单价吧,可以多做些正事儿。 #咖啡馆# #咖啡#
为啥现在点单,咋有种被“算法”侮辱的感觉呢,价格总有偏差 各种算法 各种误导 原谅我又是个穷人 做不到点个肯德基都不看价格
关于咖啡店取名,不赞同只有谁也看不明白的英文字母,没有中文 关于咖啡店取名,不赞同只有谁也看不明白的英文字母,没有中文 我们现在很多咖啡店取名 喜欢只用英文字母 中国人看了一懵 外国人看了一头雾水 不知道这个现象是为了图啥 你赶时髦可以,得建立在实用,意思传达清楚的基础上吧。 #咖啡馆#
关于美式咖啡,先放水,还是先放浓缩,没有区别! 萃取双份浓缩咖啡 两只8oz杯子 左边先放一份浓缩咖啡,加入热水 右边先加入热水,再加一份浓缩咖啡 第二种方式,油脂层稍稍明显一点,基本忽略不计。 结果: 盲喝,喝不出区别! 可见,这种说法的由来,挺“民科”的。 #咖啡# #咖啡馆#
蜜雪冰城热美式体验 wocao,甜的,淡淡的,温温的 微微的焦糊味稀释淡了,默认加糖了,竟然没有太讨厌,还凑合勒 咖啡是预先准备的浓缩液兑的 4块钱,我觉得还不错,挺良心 没有什么难喝的咖啡是加水加糖解决不了的 没有什么毛病是低价原谅不了的
麦咖啡,热美式体验, 焦糊感,硬苦,杂味儿,皱眉头,还有什么多说呢,这是彻底躺平的节奏吗 麦咖啡是店中店模式,独立吧台,半自动咖啡机 果不其然,半自动玩的好,上限很高,玩不好,下限低到不要钱估计也没几个人愿意喝。 半自动搞咖啡连锁真的是个世纪难题,难!
油脂沫挺厚 #咖啡馆# #咖啡#
提姆咖啡Tim体验,浓郁拿铁 牛奶用的三元常温奶 全自动咖啡机出品 他家那款滴滤跑量还不错,电滴滤机配保温桶出品 周末过来吃早餐,全麦贝果夹奶酪,还不错,热乎 面包15 浓郁拿铁 24(目测10oz左右) 尝尝咖啡 温度够烫,我喜欢 尝一口,这也太烫了吧,烫嘴,这是习惯出外卖,堂食也打的高高的吗,直逼八九十的温度,过了 几乎没有奶沫,这也不是问题,拿铁嘛 豆子够深的 焦苦糊一样不差,杂味儿,不干净感,没什么多说的,跟便利店没有本质的区别,价格贵了 #咖啡馆# #咖啡#
肯得机满杯生椰拿铁,尝尝啥味儿,最近不是都在卷椰子吗? 新品几乎不参与任何活动 原价24元 目测400出头的杯量 第一口椰香味挺浓厚 甜度好评,比较克制 咖啡味偏淡,浓缩还是拉,微微舌面发涩 苦味几乎喝不出来,比昨天喝的生椰拿铁要弱一点 总结一下:单纯的一杯饮料,不从专业的角度去评价,其实还是不错的,挺讨喜顺口一味道,大众应该都会喜欢,价格稍贵,要是能配合活动卖到15上下,应该能跑跑量。 #咖啡馆# #咖啡#
现在意式浓缩咖啡萃取,流行低粉液比,做个实验,具体尝尝味道 意式咖啡萃取,现在流行动辄1:1.8或1:2的低粉液比 具体对味道又什么 今儿做个实验看看 正常调试好味道,用的17.2g粉,51的粉碗 双份粉碗萃取,左边接20ml,右边接35ml 浓缩味道对比: 左:正常的味道,稍浓 右:正常的味道,稍淡 兑成美式味道对比: 左:正常的味道,稍浓 右:正常的味道,稍淡 萃取稍长一点,并没有尝出更多不好的味道,我的舌头告诉我,浓淡差异挺大,至于萃取长一点,并没有尝出更多不好的味道,我的建议是,还是正常的长度萃取吧,双份萃两个盎司,一点问题没有,莫浪费粮食。 #咖啡馆# #咖啡#
有一类咖啡,喝的时候不怎么酸,过后嘴巴反酸水是怎么回事? 请教各位咖友一个问题? 有一类咖啡,喝的时候不怎么酸,过后嘴巴反酸水是怎么回事? #咖啡馆# #咖啡#
肯得机早餐美式咖啡体验 肯德基的早餐咖啡,跟着套餐走很便宜 还没入口,一鼻子焦糊味儿 喝一口,酸,涩,杂味儿,舌尖乱窜,好不活泼 测评完毕! #咖啡馆##咖啡#
开咖啡店的,需要知道两个关键数据 89.7亿元/10万家=8.97万/年 均价20元,折合4485杯,每天平均12.3杯 #咖啡馆# #咖啡#
雪王旗下的幸运咖浓缩怎么用
600ml大杯,顶上4份浓缩,含罗豆拼配,不能这么搞! 满满一大杯,量大够浓,咖啡虽好,真不建议卖这么大杯型的,要不得! #咖啡馆# #咖啡#
现制咖啡和茶饮行业,的一些区别,定价策略和趋势 现在的咖啡馆分两个阵营,体验型和产品型,即便是产品消费型,为什么价格呈现逐年压低,品质逐年上升的趋势呢?这一点,对照我们的茶饮行业,从长期来看,奶茶果茶却是越卖越贵,产品也越来越健康的大趋势,下面分别谈谈我的理解: 咖啡: 咖啡价格早年是呈现价格高位,并且单杯毛利极高,出杯量必然难以上去。因为太多人对咖啡抱有苦、难喝的偏见,受众群体本就极少,行业试图生存,必然价格高,并且大肆追加故事的东西为高价做合理化辩护。 现在一批口味越来越好的咖啡越来越多了,受众渐渐打开,出杯量能上去,必然能带来价格的下降,即便价格相较以前打对折,仍然能够维持相当的毛利水准,且出杯量越高,越是能卖低价,越是能带动高频消费和卷新人入场,越是高频消费的多,越是新人尝新的多,人们的嘴巴越喝越刁,对出品的水准和稳定性反而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和我在外面探店的体验一致,好喝的咖啡多半是实惠的,高价咖啡靠谱的比例更低。 咖啡的价格是高度和出杯量挂钩,原材料成本反而其次。 已有的咖啡受众有个特点,爱的人消费频次很高,依赖性很高。绝大部分人是避而远之,不是他们不爱喝咖啡,星巴克教育的偏见结果。 茶饮: 对比来看,茶饮的受众就广得多,时不时尝一杯的人群受众很大(在我们大部分人的认知里,奶茶好喝但不健康,不能多喝,消费频次难以上去,消费频次不高也就对价格不会过于敏感),人群受众够广,也就有了一定的提高品质上涨价格的市场基础),市场可供的选择也非常多,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因此,茶饮有受众广,消费频次低,市场充分竞争的特点,且茶饮的产品质量高度和原材料等级高度相关,因此茶饮市场的升级,也就对应着价格的不断升级。咖啡在之前高价位时代就是高毛利,即便现在价格对折了,仍可保持高毛利,咖啡的产品品质,技术依赖性高,产品成本依赖性低,这是它和茶饮本质的不同之处。 #咖啡馆# #咖啡#
意式咖啡制作,论清洁的重要性,直接决定浓缩味道的香醇度和干净度 咖啡门店出品,意式咖啡制作,有两个关键部位的清洁至关重要,很大程度上影响浓缩味道的苦度和干净度,甚至很多的通道效应的元凶也是这两个部件不够清洁。 我们门店出品,无论当天卖了多少杯,每天拆磨清洁,图中的结块看到没?非常容易导致细粉过多,进而苦味变重或通道等等一系列问题 图中的分水网前天拆开清洁过,今天变成了图中所示,明显分水网出水不够均匀分散,这个位置,也应该每天拆机清洁(药粉盲碗清洁度远远不够,藏在里头的残粉根本难以冲出) 设备各方面的状态到位了,干净的浓缩底子,适当的调整粉量或研磨很容易就找到好的味道 非常精华的经验分享给大家,于咖啡门店而言,现在成功的太少了,不好喝,太苦,占据了很大的因素,希望吧友们有独门的秘籍,也应该多多开诚布公的分享,全中国就你家味道最好,别人不行,这样的大环境下这一家做的好的也活不下去了的,大家出品水平都好了,广大老百姓认可现磨咖啡了,每一家店才会越来越好,做门店的,也应该多把注意力放在顾客的诉求身上,同行不比太仇人,每家店的辐射范围并没有多远,很多同行的竞争是各商家自己想象的,最大的矿,在行外,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间! 祝各位,做门店的都能生意兴隆,大家都好了,个体才会越来越好! #咖啡馆# #咖啡#
北京某精品咖啡,档口店模式,附上他们的菜单 没太看懂的商业模式,类似这种玩法的,还不少呢 #咖啡馆# #咖啡#
你们知道哪些能盈利的咖啡店,他们什么模式,怎么定价 你们知道哪些能够盈利的咖啡店?他们的价格铆是多少? 我们都知道中国能做到盈利的咖啡店寥寥,大资本巨头暂且不论哈,挺好奇他们怎么做的,怎么定价?咱们相互讨论讨论,共同进步! 我先来1.一大连的朋友,美式卖3块,自家门面房,单子接到手软,上百的出杯量,做不过来,太累了,干了几年主动不做,这个肯定是盈利的; 2.早期的Manner应该也是盈利的,美式/拿铁15元,自带杯还能再减5块,地点主要在一线城市; 不知是不是我见识太浅,接触的其他所有门店,哪怕很多还没有黄店的,基本都是有后台的,营收平衡都差的太远,你们的经验如何? #咖啡馆# #咖啡#
意式咖啡萃取,用萃取力度(压力)的思路去调整制作 意式咖啡为什么能在时间短内,萃出如此香浓的咖啡,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哪一个? 高压 每一次萃取,泵压输出是固定的,高压水通过粉层,萃出咖啡中的风味物质,咖啡液有流速,就对应有压力的衰减,去掉那个压力衰减,才是粉饼实际承受的萃取压力。 粗研磨,低粉量,对应粉饼更疏松,压力衰减大,实际萃取压力就小,对应萃取不足 细研磨,高粉量,对应粉饼更紧实,压力衰减小,实际萃取压力就大,对应萃取过度 研磨和粉量,研磨对粉饼压力衰减影响更大,为粗调,粉量受制于粉碗体积,粉量对压力衰减影响更小,为细调。通过先细调,再粗调,能更科学的找到合适的萃取力度。 关于萃取时间,应该用来判定调整好的萃取方案是否每一次操作稳定,调整好了的萃取方案,萃取时间波动不应过大,不同状态的豆子,好的味道单位出杯量对应萃取时间的差异太大,不能一概而论。 况且只要萃取的力度调好了,就是连续萃上一大杯美式来,也并不会出现过萃的不好味道,因此,若咖啡的味道不好,是萃取力度不对,跟萃取时间没有直接的关系。 以上制作思路来自于,知乎“Peter Tam”老师启发,用我自己的语言总结了一遍 #咖啡# #咖啡馆#
意式咖啡萃取,用压力的概念去理解,萃取不足还是过度 制作思路来自于,喀法咖啡知乎“Peter Tam”谭老师 意式咖啡为什么能在时间短内,萃出如此香浓的咖啡,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哪一个? 高压,高压,高压,说三遍 每一次萃取,泵压输出是固定的,高压水通过粉层,萃出咖啡中的风味物质,咖啡液有流速,就对应有压力的衰减,去掉那个压力衰减,才是粉饼实际承受的萃取压力。 粗研磨,低粉量,对应粉饼更疏松,压力衰减大,实际萃取压力就小,对应萃取不足 细研磨,高粉量,对应粉饼更紧实,压力衰减小,实际萃取压力就大,对应萃取过度 研磨和粉量,研磨对粉饼压力衰减影响更大,为粗调,粉量受制于粉碗体积,粉量对压力衰减影响更小,为细调。通过先细调,再粗调,能更科学的找到合适的萃取力度。 关于萃取时间,应该用来判定调整好的萃取方案是否每一次操作稳定,调整好了的萃取方案,萃取时间波动不应过大,不同状态的豆子,好的味道单位出杯量对应萃取时间的差异太大,不能一概而论。 况且只要萃取的力度调好了,就是连续萃上一大杯美式来,也并不会出现过萃的不好味道,因此,若咖啡的味道不好,是萃取力度不对,跟萃取时间没有直接的关系。 #咖啡# #咖啡馆#
关于电滴滤咖啡(或手冲咖啡),一次做一杯或多杯,需要研磨不一样 关于滴滤咖啡制作(包括手冲),有一个关键点是受知乎peter tam谭老师的启发,跟大家分享一下: 做一杯咖啡跟做多杯咖啡,咖啡粉的粗细应该是不一样的 做单杯咖啡研磨需要更细,因为粉层薄; 做多杯咖啡,研磨需要更粗,因为杯数不一样,粉层厚度更厚,流水经过的时间更长,所以要在最关键的研磨度上适量调整,通常需要更粗。 早些年,不少人反映电滴滤壶做的咖啡偏淡,那是因为电滴滤壶厂商设计这一设备,通常是为多杯量设计的,如果只做一杯,应该用更细的研磨,就能得到类似手冲咖啡口感浓度,并不是电滴滤壶不好用的原因。 #咖啡馆# #咖啡#
吧友们,扒一扒那些能够盈利的咖啡店?他们的价格铆是多少? 吧友们,咱们扒一扒那些能够盈利的咖啡店?他们的价格铆是多少? 我们都知道中国能做到盈利的咖啡店寥寥,大资本巨头暂且不论哈,挺好奇他们怎么做的,怎么定价?咱们相互讨论讨论,共同进步! 我先来1.一大连的朋友,美式卖3块,自家门面房,单子接到手软,上百的出杯量,做不过来,太累了,干了几年主动不做,这个肯定是盈利的; 2.早期的Manner应该也是盈利的,美式/拿铁15元,自带杯还能再减5块,地点主要在一线城市; 不知是不是我见识太浅,接触的其他所有门店,哪怕很多还没有黄店的,基本都是有后台的,营收平衡都差的太远,你们的经验如何? #咖啡馆# #咖啡#
手冲咖啡自己玩很好,开店的,还需慎重! 此帖主要从经营角度谈,如是个人喜好,请自便,勿杠! 手冲咖啡和电滴滤壶做咖啡,就其萃取原理,并无二,都是热水连续经过粉层,带出咖啡中的风味成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电滴滤壶的发明是为了解放“手冲”。一定是先有了“手冲”的咖啡饮用方式,才有现代意义上的电滴滤壶。 不知什么时候起,提起手冲,就有一种高级感,高等级的豆子,精细的冲煮,可以标榜出不菲的价格。反观电滴滤咖啡,大壶咖啡提前做好,来人就给倒,大杯子喝完还能给续,给人感觉有点“low”,似乎这样的咖啡有点低端,买不上价钱。 手冲咖啡,自己玩,非常好,有点像我们的功夫茶,有一种参与感,放松身心非常好。但如果想用这种形式开店挣钱呢?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几乎所有的咖啡门店,手冲咖啡更像是一个装点高级感的门面东西,售价不低,效率不高,出杯量极低,这是现实现状,不少的“精品”店,打着手冲的高级感开张,手冲又卖了几杯就不了了之呢,变成了某种供起来的东西。 甚至可以说,一个门店还允许你悠闲的手冲咖啡,你们店挺闲的,大概率离黄不远了吧。 滴滤咖啡做的好,大概率上来讲比浓缩兑水的美式咖啡好喝一点,我问了好几个同行朋友,他们都有类似的感受。滴滤咖啡做商业出品,最优方案还是电滴滤壶配保温桶,如果美式咖啡能有足够的出杯量,甚至可以取代浓缩兑水的美式咖啡。 除此之外,基本全都是意式咖啡的天下,浓缩咖啡的香浓,效率,无与伦比,短时间内很难有新的技术取代。 所以,咖啡门店从业者们,如果过于重视手冲咖啡,手冲很好,但犯了幻想的毛病! 关于滴滤咖啡制作(包括手冲),有一个关键点是受的知乎peter tam谭老师的启发,跟大家分享一下: 做一杯咖啡跟做多杯咖啡,咖啡粉的粗细应该是不一样的,做单杯咖啡研磨需要更细,做五杯咖啡,研磨需要更粗,因为杯数不一样,粉层厚度不一样,流水经过的时间不一样,所以要在最关键的研磨度上适量控制。早些年,不少人反映电滴滤壶做的咖啡偏淡,那是因为电滴滤壶厂商设计这一设备,通常是为多杯量设计的,如果只做一杯,应该用更细的研磨,就得到类似手冲正常口感浓度,这个锅电滴滤壶不背! #咖啡馆# #咖啡#
市面上为什么酸咖啡比较多? 迷信纯阿拉比卡,迷信SOE,迷信单品浅烘,迷信美式咖啡冲煮标准,迷信自烘焙 意式咖啡发源地在意大利,那里的酸咖啡不多,上面提到的几类情况在意大利都是少见的,特别是精品咖啡圈,美国人创的圈子,美国有非常商业上成功的星巴克,非常知名的行业协会,但别忘了,美国的咖啡水准并不高,星巴克更是比较贵又“不太好喝”的代表,我们迷信他们的咖啡思路,甚至一些标准,这是十分存疑的事情,还得理性看待。 我是个湖北人,想学热干面还得找武汉人! #咖啡# #咖啡馆#
意式咖啡口味问题:酸 从门店顾客的反馈来看:大部分人不喜欢酸咖啡,少数人喜欢有一定酸质的咖啡,但也不能太过 意式咖啡做出酸味可谓太容易了,很多人在挑豆子,或制作上,极力试图去掉酸味或者把酸味控制在一定程度内,意式咖啡制作,酸味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完全说清楚比较难,下面试着谈几个点 在豆子上,通常情况下,烘焙度过浅,纯阿拉比卡拼配,甚至SOE,在萃取浓缩咖啡时,更容易出现浓缩偏酸的情况,有一部分是豆子本身的特性决定,有一部分在制作上可以规避去掉 制作上,通常萃取不足,或通道效应,包括泵压不足,很容易出现酸味偏重的情况,特定的一些豆子,把萃取温度调高也能一定程度压制酸感。还有不少其他问题也会造成咖啡酸味偏重,这需要综合判断 还有一种这样的情况,直饮一杯浓缩咖啡,觉得酸溜溜的,难喝极了,但是做成奶咖确口感却很温和柔顺,兑成美式有一股明亮的酸质,觉得还挺活泼,这种浓缩难喝,调成其他咖啡类型反而还不错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 通常对一个门店来说,很少说有条件,直饮浓缩用一种豆子,美式用一种豆子,奶咖再用一种豆子,这在实操层面很不现实,稳定的出品好一款豆子已实属不易,玩多款豆子,大概率这家店的品质比较难控制。 总而言之,有这样的规律: 浓缩酸了难喝,兑成其他咖啡不一定难喝,甚至还有不错的表现。 一杯平衡的浓缩咖啡,酸度收敛温和甚至一丝不酸,直饮浓缩好喝,兑成美式或奶咖一定不会太拉。具体怎么平衡这两个点,各门店结合自己的产品定位具体决定吧。 具体制作层面,默认一款标准意式豆的情况下,如果要压低酸感,通常可以试试以下操作: 1.增大萃取力度,增加粉量,调细研磨 2.保证分水网清洁,保证磨盘清洁,仔细布粉最大程度杜绝通道问题 3.调高泵压通常能有效降低酸感,我通常把泵压表盲碗调节至10bar左右,减去一定的压力衰减,到粉碗大概就9bar出头了 4.通常来讲,水温对浓缩味道的影响不会很敏感,通常是萃取操作最后一个调节项,如果想微调一下再降低点酸感,不妨试试提高萃取温度,我们经开到98度,这温度根本不会导致额外的焦糊感 5.如果所有的办法穷尽了,依然觉得酸味偏重,可能就要考虑豆子本身的问题了,意大利传统烘焙的豆子,一般酸度比较收敛,烘焙稍深一点,罗豆拼配的豆子酸感都会相对比较弱,可以多换一些其他豆子试试。 #咖啡# #咖啡馆#
意式咖啡口味问题:苦 苦味应该是影响咖啡在我国广泛普及的头号口味问题,无数人提起咖啡,谈苦色变 商业咖啡出品,一般都是意式咖啡,意式咖啡的制作又极敏感,一不小心,咖啡就容易变成了苦水,咖啡过苦,直觉的反应就是:豆子太次,烘培太垃圾 在我实际的经验中,我们认为咖啡过苦,更多在于冲煮萃取的萃取不均匀,萃取不均匀通常有两类情况: 1,咖啡粉不均匀,头号大敌是磨盘不够清洁,以我们那个非常初级的平刀磨为例,积累几十杯后,苦味会变重,初步猜测是磨盘积累的残粉会额外带出更多的细粉,此时粉饼穿孔通道的概率大增,苦味重,我们现在保持每天拆磨清洁的习惯 2,冲泡头出水不均匀,粉饼状态再均匀,出水不均匀同样功亏一篑,分水网滤网很细,通常半个月左右要是不拆开清洁,容易有部分孔眼堵了,出水不均匀的萃取,咖啡也非常容易有杂味,或者苦味偏重。我们现在最少一周会拆开洗一遍分水网 至于正常的萃取参数的,研磨度,粉量,包括泵压,对口味影响同样巨大,但是是整体的改变风味特征,于苦味的强弱而言,关注并不大。 总而言之 关键硬件部分如果足够干净,(没有了过重苦味或杂味的干扰,怎么调制研磨和粉量,说白了就是味道清晰了,怎么调制萃取力度也是很清晰的)保你的意式咖啡有干净的味道底子,享受直饮意式浓缩咖啡的美味不是梦! #咖啡# #咖啡馆#
意式咖啡口味问题:涩 一杯发涩的咖啡,相信不会有人喜欢。 我遇到的所有豆子,在制作上从没有发现有涩去不掉的情况。 这意味着咖啡发涩的问题,直接归结于豆子问题,这是经不起推敲的。 在意式咖啡的制作上,咖啡发涩大部分情况通过适当减一点粉量是可以解决的,如果粉量本就接近粉碗粉量下限了,通常适当调粗研磨可以解决发涩的问题,但又要注意平衡其他的口味,因为当你调一个口味点,另外的味道通常也会变,具体减多少粉,调多少研磨需要综合其它口味考量。 我们通常认为,咖啡发涩,是一种萃取过度的指标,思路是,需要降低粉内实际萃取压力。 #咖啡# #咖啡馆#
关于喀法咖啡教授,不少朋友含沙射影讽刺他,我得佐证一下! 提起教授,不用明说,关注咖啡行业久一点的,定知道在说谁,提起“教授”的称呼,不乏嘲笑讽刺看热闹的味道。 我跟他学了很多非常管用的意式咖啡制作实践技巧,咖啡水准的巨大提升,有我顾客的舌头佐证。 他亲手做的意识浓缩咖啡,目前北京在我喝过的当中,独一份,无处其右! 不接受所有的言语争论,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品尝,这个靠嘴巴说是说不清的。那些诋毁他的人,请问你们实践了吗? #咖啡# #咖啡馆#
关于咖啡店想卖奶茶,奶茶店跨界卖咖啡,这种尝试可能性大吗? 现在的咖啡店和茶饮店,都喜欢相互抢占生意,卖咖啡的琢磨卖果茶奶茶,卖奶茶的琢磨卖咖啡,市场反馈的结果是非常明显的,这种跨界在行业内几乎都是失败的尝试。 下图市场销量情况非常明确的表明,这种跨界的商业模式现阶段是走不通的。咖啡馆行业的代表某M,他们的非咖啡产品只剩下一个巧克力,值得深思。 下图是随机查看的北京部分品牌店的美团外卖随机销量情况,对比着看,能看出一些东西,仅供参考。 #咖啡# #咖啡馆#
关于爱喝咖啡的,自己在家做咖啡,随便都比店里强,盲目优越的问题 中国的咖啡很贵,整体水准也比较差 咖啡爱好者呢,也是不少的 因此,我们不少爱好者选择自己选购家用设备,自己在家做,无论意式还是滴滤,稍微了解下基本的冲煮,不少朋友觉得自己做的还不错,起码比某某大品牌好喝的多,还便宜,然后就以为自己站在了一定的“高度”,可以批判一些东西,我以为,这犯了片面看问题的毛病,也犯了自大的毛病,这不对! 自己爱好,自己玩,怎么开心怎么来,都没错,但若仅仅以爱好的浅尝辄止,试图论行业的一些东西,不是不行,当然言论一定是自由,只是很多时候有些幼稚罢了 商业咖啡的生存问题,如果店里供应的东西你们在家都能轻易的做出来,不是证明你们手艺有多好,而是商业出品的水准太差,这样的开店是没有未来的。如果商业咖啡提供不了足够在家弄出不出来的水准,它的存在意义不大 商业咖啡的核心现阶段,稳稳的还是意式咖啡,足够的出品质量,足够的稳定性,足够的效率,跟家里玩是两个概念。
关于喝咖啡上瘾的问题 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吧 之前每天无论品尝味道,还是抡起杯子大口喝 平均每天三四杯 现在隔家里头了 时不时有点想,想念那味儿,想来一口 心瘾的成分更大吧 至于说喝不上咖啡,人无精打采,流哈喇子,全都没有哈,不至于 所以,以我的经验来看,咖啡这玩意儿上瘾几乎不存在的,倒是容易有心瘾。 #咖啡#
中国咖啡市场现状分析—知乎“Peter Tam”问题精选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zhuanlan.zhihu.com%2Fp%2F68200486&urlrefer=a5d9229a1624d9b260345fc119df91f7#咖啡# #咖啡馆#
关于“精品咖啡”“高级咖啡”! 咖啡就一普通饮料罢了,本不分什么“精品”“非精品”“高级”与“不高级”,非得跟人一样,也搞出个三六九等,今儿革个命! 咖啡喝到嘴巴里,只有两种: 好喝的咖啡 不好喝的咖啡 到消费者口袋里,也只有两种: 贵的咖啡 不贵的咖啡 老百姓自会用行动投票 道理讲完了,所有的争论我觉得可以终结了! #咖啡#
关于咖啡行业的竞争,不存在的! 某种程度上不存在竞争,咖啡店倒闭率接近百分之百,老百姓的钱没几家店赚到了,产业链上游的人吃开店人的亏损 相信每位资深的咖啡师们,都有自己的绝活儿,或者窍门,不轻易外传的,信息看似很公开透明,实则每个人都会留一手 我们的咖啡水准整体上很差,模糊的信息充斥市场,大众老百姓不认可我们的绝大多数产品,销量上不去,价格必定贵了,店子必定要黄了,大家一起饿si,路在何方,怎么破局? 我们所有的从业者都有一手靠谱的手艺,大环境才能慢慢好起来,大家才能一起好起来,小家子气在这一行行不通! 研磨,粉量,泵压,分水网清洁度,磨盘清洁度,我的“毕生绝学”都在这几个点上了,是真是假还是忽悠人,你们自己实践! 感谢我的咖啡启蒙老师,知乎“peter tam”谭颂宁先生,谭老师,关于咖啡行业,关于咖啡技术,他那里有真理,我用人品担保,你们可以联系他,他的价值不应被历史埋没! #咖啡# #咖啡馆#
各城市咖啡价格一览图(随机粗略估算) 一直觉得北京的咖啡价格很贵,好奇看看其他城市的定价 大众点评随机搜索各城市的咖啡馆,挑选三个参考价格,美式,拿铁,在加一款特调,随机挑选十家左右,取平均值,结果如下图: 由此发现,上海的咖啡价格明显最低,消费的人多了,自然价格可以大大压低,其他城市差点意思 这个价格,包括上海的价格,结合我们整体的平均收入,想培养咖啡氛围,几乎不可能 到底是先降价格了,人们消费的起了,渐渐培养出了咖啡氛围? 还是氛围起来了,经济水平上去了,消费的人多了,价格再下来? 咖啡作为一种风靡全世界的饮料,在我们这里遇到“鸡生蛋”悖论了,难哦 #咖啡# #咖啡馆#
试验b站上两个花式咖啡配方:橙子美式,草莓冰拿铁 两个12oz杯子,半杯冰 榨了三个橙子倒入左边杯中刚好八分满 右边杯中放入适量朋友现熬的草莓果酱,加入牛奶至八分满 萃取双份浓缩咖啡,一边一个 图片忘了拍,就不贴了 橙子美式:咖啡和橙子味道融合还算凑合,喝起来更酸了,甜味也不明显了,主观感受是不太难喝,但绝对算不上好喝,咖啡和橙子分开喝,比搅在一起喝强 草莓冰拿铁:草莓和咖啡都可以很好的和牛奶味融合,但是草莓和咖啡味道融合不太和谐,谈不上难喝,好喝觉得谈不上,平庸的硬凑在一起的搭配。 用的都是正儿八经的食材,没加任何果糖香精,味道尚且如此平庸,可见咖啡做好经典款还是根本啊,好的创意搭配不多,可遇不可求,网络上无数的方子,他们说一个样,自己试一把有一个样,结合成本,出品效率,口味,能拿得出来的寥寥无几,还是花精力做好浓缩吧,这是产品的根本。 #咖啡#
浓缩咖啡的苦度跟兑了水的美式咖啡类似,其实并不太苦 刚开始接触做咖啡的时候,喜欢喝奶咖 喝着喝着,有点腻 后面美式喝的稍多,撑肚子 夏天偶尔也尝尝冰咖啡,冰咖啡也挺过瘾,香味总是差点意思 现在越发觉得浓缩方便还带劲 并没有太苦,加点糖稍微晃一晃还挺好喝,从没有咖啡饮用习惯的同事也能接受浓缩,同样也觉得挺好喝做咖啡就是要多喝,把嘴巴越练越叼,嘴巴叼了,自己制作的下限也就上去了 #咖啡#
关于豆子涨价了,所以咖啡店要涨价! 大部分门店用的都是几十一斤的意式拼配豆 大部分门店的一杯最简单的美式咖啡,价格基本十五元起(这里只论咖啡本身,那些提供优质服务和场地的不能简单这么算) 咖啡毛利很高高 你的咖啡能卖到什么价格,最大程度取决于你的出杯量 拿豆子涨价说事儿,在这个行业是个幌子,涨价很可能背后某种出杯量困境 如此高昂的咖啡价格,看似市场热闹,老百姓没几个人真正买账的,虚火 怎么提高出杯量,怎么继续压价格,怎么做好口味,是行业真理 经常听说“高级咖啡”“是不是精品级”,这类论调,说实话我听了很烦 咖啡就是一饮料罢了,哪来那么多三六九等,扯了吧 咖啡只分好喝的咖啡与不好喝的咖啡,贵的咖啡与实惠的咖啡!
今天重新反思了下星巴克的咖啡产品水准?其实不简单的 刚尝了一杯星巴克美式咖啡 再回想一下以前喝过的所有星巴克咖啡 暂且抛开好喝与不好喝的主观感受,不妨反过来看一看? 这里只论咖啡产品本身,不延伸其他话题 没有特别的苦,几乎没喝到过涩味,几乎都不会有过重的酸,几乎家家味道都很稳定 用这种最直观的苦,涩,酸,稳定性来衡量,再看看其他咖啡品牌,这是无敌的成绩 虽然整体总觉得有点过于平庸是吧,但是反过来用挑毛病的视角重新审视一遍,其实非常厉害了!不服不行 #咖啡# #咖啡馆#
意式深烘豆做成滴滤咖啡什么味儿?和浓缩兑的美式有什么区别? 做了两杯咖啡 一杯正常意式浓缩兑的美式咖啡,一切正常的味道 一杯法压壶做的滴滤咖啡,一股明显的焦糊味儿 高压萃取的反而没有明显的焦糊味儿 常压萃取的滴滤咖啡,反而焦糊味儿重 初步猜想:意式高压萃取可能不仅仅是一个物理过程,可能还存在着未知的化学反应。 #咖啡#
同是饮品行业,咖啡和茶饮市场的区别 咖啡的受众面远远不如我们的茶饮市场,但有消费频次高的属性。 消费频次高,对应的就对价格很敏感了,同时嘴巴也叼了,这玩意儿喝惯了,天天不来一口心里缺点什么,咱这价位,能支撑这个消费力的太稀少了。 这里就矛盾了,本身受众不多,仅有的一些受众还得挑出一些稀有的有钱人,这生意就困境了。卖的便宜又没有足够的受众去支撑销量。我想到一个点,一家店出杯量越高越应该降价。若本身销量很有限,盲目降价只会死的更快,生意稳步的提高,价格也应该稳步的下降,哪怕到十块,毛利也不必常规餐饮低了 奶茶受众面广,机会消费者居多,很少说天天少不了这玩意儿的,个人消费频次不高,对价格也就不太敏感了。奶茶再好喝,或者再难喝,下限和上限并没有拉的太开,市场共识相对比较稳固 咖啡价格理应比奶茶低,不然真作死。消费频次高的属性决定了咖啡价格高位的不可能 #咖啡馆# #咖啡#
为什么咖啡馆降低价格,并不能带来销量显著的增长? 谈咖啡饮料本身,咖啡店的咖啡,排除其功能属性本身,那咖啡店咖啡存在的主要意义就是好喝咯,一个享受性消费的属性。这样的一种消费属性,放在其他领域,例如,小吃,旅游等,价格的降低和销量的增长正相关性是很强的,为什么这一市场规律到咖啡行业就无效了?我的观察结果跟您一样,我们现有咖啡价格即便降低很多,远远带不来成比例的销量增长。 某种程度上,我们的咖啡店咖啡,并没有被我们的市场广泛的承认并建立稳固的商品属性认识,人们对咖啡的味道(现有市场提供的主流咖啡口味)并没有广泛的接受和承认,所以市场规律在这里有种失效的感觉。 而商业咖啡馆的核心在意式咖啡。我们的意式咖啡(主要是美式,拿铁,卡布,浓缩都忽略不计了)的主推出品水准,并没有在我们的市场上建立稳固的口味认同。 我的一点思考哈,分享一下。 #咖啡馆# #咖啡#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