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5XRXUJC xiamengkun0405
关注数: 6 粉丝数: 32 发帖数: 1,728 关注贴吧数: 4
浓缩咖啡口味调整逻辑 关于口味的东西,百人百味,千人千味,大抵是比较难说清楚的 商业咖啡门店意式咖啡出品,建议可以采用“挑毛病”的口味调整逻辑,关于什么味道是好的,比较难描述清楚,即便对今天调出来的浓缩味道很满意,同等水准的味道尝多了,也会审美疲劳,便不觉得好了,人心不足,便又想追求更好的味道,而一款豆子的峰值味道表现是有上限的,这层物理限制在一定成本水平下无法突破 反过来看,用挑毛病的口味逻辑去控制出品,则相对标准比较清晰 我惯常从四个口味维度去调节浓缩咖啡:苦度,酸度(刺激性酸),涩感,口感厚实度(俗称body感,油脂层漂亮的浓缩通常body不差,但不绝对) 1.苦度,不能有那种顶着舌头的硬苦,可以接受适量的收敛性的苦,这对于熟悉咖啡味道的人来说是香苦; 2.酸度,刺激性的酸肯定不能有,类似让人皱眉头的那种尖酸,打个比方说,有点类似扎舌头感,一定量的柔酸或闷酸可以接受,即便是温和的酸,也应该控制在一定程度类,结合门店顾客的反馈,大部分人还是不喜欢酸咖啡; 3.涩感,刮舌头的涩几乎绝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这一点在制作上基本都可以避免掉,通常解决涩感,可以适度降低萃取力度,或者清洁咖啡磨盘,分水网,保证干净的萃取的环境,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解决偏涩的问题; 4.厚实度,口感厚实的浓缩喝到嘴里有粘稠感,通常这样的咖啡,香气不会差,那么,反映到制作上,就是要避免做出来的咖啡口感薄,萃取不足和萃取过度都会存在口感偏薄的问题 口味问题是综合的,解决其中一个口味问题,通常又会改变其他的口味特征,而在实际尝味道,调整制作的过程中,理论和实际体验会存在很模糊的对应关系,这需要大量的口味经验,调整经验,更加的深入的去理解萃取背后的物理原理或化学原理 到理论层面,很多问题就是猜想了,不停的猜想,然后在实践中去验证,这是个长期的过程,经验和分析,缺一不可。私以为,意式浓缩的难,大概就难在这种无法言表,无法传授的实践经验吧,还有一种,你在一个口味调节问题上碰过钉子,经过不停的摸索,解决了该问题,你想把该窍门分享给其他人,他们能理解能执行,就是永远做不到重视,因为他们没有自己去碰一遍钉子,因此,该窍门的分享传授也就变的不易了。 关于口味,大概能说的出就是这么多了,实际中,经验和理论建构能力缺一不可,经验去作证理论,理论去试图指导实践,在辩证关系中螺旋进步。 #咖啡馆# #咖啡#
关于美式咖啡的一些思考(浓缩咖啡+水的那种美式) 现在通常意义上的美式咖啡,多指浓缩咖啡+水 以前常用的电滴滤壶咖啡,也可以叫美式咖啡 我们知道,意大利人不太接受美式咖啡,管那叫脏水 结合近期对浓缩咖啡的一些思考,此嘲讽也不是没有意义 做的好的浓缩咖啡,口味浓郁,柔和,粘稠的,香味很浓,苦味很弱,是那种收敛性的香苦,适应咖啡味道的人,会觉得很香,哪怕平时不怎么喝黑咖啡的人,好的浓缩加点糖,真的很香,几乎没有苦味。据说,意大利人喝浓缩咖啡,大部分还是喜欢加糖的。我这个很不喜欢美式咖啡和奶咖加糖的人,喝浓缩加糖,真的很适应,很喜欢。 而兑了大量水的美式咖啡呢 首先得那种浓缩咖啡的粘稠感肯定是消失殆尽,香味也会大大削弱,苦味并没有削弱很多,有些做的好的浓缩咖啡直饮不太苦,兑成美式反而喝出苦味了,真有过这样的体验发生 浓缩做的好,兑成美式咖啡,当然不会太难喝,但有一种平庸感,那种浓郁的惊喜感,没了。似乎那一杯浓缩的优点被稀释了一样。 不太完美的浓缩,就不用多说了,某些在浓郁状态下喝不太出来或不太突出的缺陷,加水稀释了数倍,一大杯,好多口,每一口都在向你诠释这杯浓缩咖啡中的缺陷味道。 从这个意义上看,美式咖啡的容错率和浓缩咖啡一样,比较低,出品做不到足够的稳,太容易翻车,于门店而言,你们的下限决定了出品水准,而不是说你水准有多高。恰恰,美式咖啡通常是很多门店的销量冠军,某种意义上,可能不是因为它更好喝,因为它是很多环境服务型咖啡店的最便宜的单品吧。美式卖的越好,并不是证明这家店出品多棒,而是平庸。 私以为,浓缩咖啡的精髓需直饮,其次,高浓度的浓缩,完美匹配牛奶,这是它无与伦比的优势。同理,高浓度的优势,特调咖啡方面的应用,优势无比大。 比起浓缩兑水的美式咖啡,个人认为传统的滴滤咖啡可能更稳,更轻缓的萃取力度,味道更统一,容错率相对高一些,这一咖啡饮用方式历史悠久,不是没有它道理的。 一些思考吧,分享给大家。 #咖啡馆# #咖啡#
现制咖啡和茶饮行业,的一些区别,定价策略和趋势 现在的咖啡馆分两个阵营,体验型和产品型,即便是产品消费型,为什么价格呈现逐年压低,品质逐年上升的趋势呢?这一点,对照我们的茶饮行业,从长期来看,奶茶果茶却是越卖越贵,产品也越来越健康的大趋势,下面分别谈谈我的理解: 咖啡: 咖啡价格早年是呈现价格高位,并且单杯毛利极高,出杯量必然难以上去。因为太多人对咖啡抱有苦、难喝的偏见,受众群体本就极少,行业试图生存,必然价格高,并且大肆追加故事的东西为高价做合理化辩护。 现在一批口味越来越好的咖啡越来越多了,受众渐渐打开,出杯量能上去,必然能带来价格的下降,即便价格相较以前打对折,仍然能够维持相当的毛利水准,且出杯量越高,越是能卖低价,越是能带动高频消费和卷新人入场,越是高频消费的多,越是新人尝新的多,人们的嘴巴越喝越刁,对出品的水准和稳定性反而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和我在外面探店的体验一致,好喝的咖啡多半是实惠的,高价咖啡靠谱的比例更低。 咖啡的价格是高度和出杯量挂钩,原材料成本反而其次。 已有的咖啡受众有个特点,爱的人消费频次很高,依赖性很高。绝大部分人是避而远之,不是他们不爱喝咖啡,星巴克教育的偏见结果。 茶饮: 对比来看,茶饮的受众就广得多,时不时尝一杯的人群受众很大(在我们大部分人的认知里,奶茶好喝但不健康,不能多喝,消费频次难以上去,消费频次不高也就对价格不会过于敏感),人群受众够广,也就有了一定的提高品质上涨价格的市场基础),市场可供的选择也非常多,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因此,茶饮有受众广,消费频次低,市场充分竞争的特点,且茶饮的产品质量高度和原材料等级高度相关,因此茶饮市场的升级,也就对应着价格的不断升级。咖啡在之前高价位时代就是高毛利,即便现在价格对折了,仍可保持高毛利,咖啡的产品品质,技术依赖性高,产品成本依赖性低,这是它和茶饮本质的不同之处。 #咖啡馆# #咖啡#
意式咖啡制作,论清洁的重要性,直接决定浓缩味道的香醇度和干净度 咖啡门店出品,意式咖啡制作,有两个关键部位的清洁至关重要,很大程度上影响浓缩味道的苦度和干净度,甚至很多的通道效应的元凶也是这两个部件不够清洁。 我们门店出品,无论当天卖了多少杯,每天拆磨清洁,图中的结块看到没?非常容易导致细粉过多,进而苦味变重或通道等等一系列问题 图中的分水网前天拆开清洁过,今天变成了图中所示,明显分水网出水不够均匀分散,这个位置,也应该每天拆机清洁(药粉盲碗清洁度远远不够,藏在里头的残粉根本难以冲出) 设备各方面的状态到位了,干净的浓缩底子,适当的调整粉量或研磨很容易就找到好的味道 非常精华的经验分享给大家,于咖啡门店而言,现在成功的太少了,不好喝,太苦,占据了很大的因素,希望吧友们有独门的秘籍,也应该多多开诚布公的分享,全中国就你家味道最好,别人不行,这样的大环境下这一家做的好的也活不下去了的,大家出品水平都好了,广大老百姓认可现磨咖啡了,每一家店才会越来越好,做门店的,也应该多把注意力放在顾客的诉求身上,同行不比太仇人,每家店的辐射范围并没有多远,很多同行的竞争是各商家自己想象的,最大的矿,在行外,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间! 祝各位,做门店的都能生意兴隆,大家都好了,个体才会越来越好! #咖啡馆# #咖啡#
手冲咖啡自己玩很好,开店的,还需慎重! 此帖主要从经营角度谈,如是个人喜好,请自便,勿杠! 手冲咖啡和电滴滤壶做咖啡,就其萃取原理,并无二,都是热水连续经过粉层,带出咖啡中的风味成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电滴滤壶的发明是为了解放“手冲”。一定是先有了“手冲”的咖啡饮用方式,才有现代意义上的电滴滤壶。 不知什么时候起,提起手冲,就有一种高级感,高等级的豆子,精细的冲煮,可以标榜出不菲的价格。反观电滴滤咖啡,大壶咖啡提前做好,来人就给倒,大杯子喝完还能给续,给人感觉有点“low”,似乎这样的咖啡有点低端,买不上价钱。 手冲咖啡,自己玩,非常好,有点像我们的功夫茶,有一种参与感,放松身心非常好。但如果想用这种形式开店挣钱呢?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几乎所有的咖啡门店,手冲咖啡更像是一个装点高级感的门面东西,售价不低,效率不高,出杯量极低,这是现实现状,不少的“精品”店,打着手冲的高级感开张,手冲又卖了几杯就不了了之呢,变成了某种供起来的东西。 甚至可以说,一个门店还允许你悠闲的手冲咖啡,你们店挺闲的,大概率离黄不远了吧。 滴滤咖啡做的好,大概率上来讲比浓缩兑水的美式咖啡好喝一点,我问了好几个同行朋友,他们都有类似的感受。滴滤咖啡做商业出品,最优方案还是电滴滤壶配保温桶,如果美式咖啡能有足够的出杯量,甚至可以取代浓缩兑水的美式咖啡。 除此之外,基本全都是意式咖啡的天下,浓缩咖啡的香浓,效率,无与伦比,短时间内很难有新的技术取代。 所以,咖啡门店从业者们,如果过于重视手冲咖啡,手冲很好,但犯了幻想的毛病! 关于滴滤咖啡制作(包括手冲),有一个关键点是受的知乎peter tam谭老师的启发,跟大家分享一下: 做一杯咖啡跟做多杯咖啡,咖啡粉的粗细应该是不一样的,做单杯咖啡研磨需要更细,做五杯咖啡,研磨需要更粗,因为杯数不一样,粉层厚度不一样,流水经过的时间不一样,所以要在最关键的研磨度上适量控制。早些年,不少人反映电滴滤壶做的咖啡偏淡,那是因为电滴滤壶厂商设计这一设备,通常是为多杯量设计的,如果只做一杯,应该用更细的研磨,就得到类似手冲正常口感浓度,这个锅电滴滤壶不背! #咖啡馆# #咖啡#
意式咖啡口味问题:酸 从门店顾客的反馈来看:大部分人不喜欢酸咖啡,少数人喜欢有一定酸质的咖啡,但也不能太过 意式咖啡做出酸味可谓太容易了,很多人在挑豆子,或制作上,极力试图去掉酸味或者把酸味控制在一定程度内,意式咖啡制作,酸味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完全说清楚比较难,下面试着谈几个点 在豆子上,通常情况下,烘焙度过浅,纯阿拉比卡拼配,甚至SOE,在萃取浓缩咖啡时,更容易出现浓缩偏酸的情况,有一部分是豆子本身的特性决定,有一部分在制作上可以规避去掉 制作上,通常萃取不足,或通道效应,包括泵压不足,很容易出现酸味偏重的情况,特定的一些豆子,把萃取温度调高也能一定程度压制酸感。还有不少其他问题也会造成咖啡酸味偏重,这需要综合判断 还有一种这样的情况,直饮一杯浓缩咖啡,觉得酸溜溜的,难喝极了,但是做成奶咖确口感却很温和柔顺,兑成美式有一股明亮的酸质,觉得还挺活泼,这种浓缩难喝,调成其他咖啡类型反而还不错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 通常对一个门店来说,很少说有条件,直饮浓缩用一种豆子,美式用一种豆子,奶咖再用一种豆子,这在实操层面很不现实,稳定的出品好一款豆子已实属不易,玩多款豆子,大概率这家店的品质比较难控制。 总而言之,有这样的规律: 浓缩酸了难喝,兑成其他咖啡不一定难喝,甚至还有不错的表现。 一杯平衡的浓缩咖啡,酸度收敛温和甚至一丝不酸,直饮浓缩好喝,兑成美式或奶咖一定不会太拉。具体怎么平衡这两个点,各门店结合自己的产品定位具体决定吧。 具体制作层面,默认一款标准意式豆的情况下,如果要压低酸感,通常可以试试以下操作: 1.增大萃取力度,增加粉量,调细研磨 2.保证分水网清洁,保证磨盘清洁,仔细布粉最大程度杜绝通道问题 3.调高泵压通常能有效降低酸感,我通常把泵压表盲碗调节至10bar左右,减去一定的压力衰减,到粉碗大概就9bar出头了 4.通常来讲,水温对浓缩味道的影响不会很敏感,通常是萃取操作最后一个调节项,如果想微调一下再降低点酸感,不妨试试提高萃取温度,我们经开到98度,这温度根本不会导致额外的焦糊感 5.如果所有的办法穷尽了,依然觉得酸味偏重,可能就要考虑豆子本身的问题了,意大利传统烘焙的豆子,一般酸度比较收敛,烘焙稍深一点,罗豆拼配的豆子酸感都会相对比较弱,可以多换一些其他豆子试试。 #咖啡# #咖啡馆#
意式咖啡口味问题:苦 苦味应该是影响咖啡在我国广泛普及的头号口味问题,无数人提起咖啡,谈苦色变 商业咖啡出品,一般都是意式咖啡,意式咖啡的制作又极敏感,一不小心,咖啡就容易变成了苦水,咖啡过苦,直觉的反应就是:豆子太次,烘培太垃圾 在我实际的经验中,我们认为咖啡过苦,更多在于冲煮萃取的萃取不均匀,萃取不均匀通常有两类情况: 1,咖啡粉不均匀,头号大敌是磨盘不够清洁,以我们那个非常初级的平刀磨为例,积累几十杯后,苦味会变重,初步猜测是磨盘积累的残粉会额外带出更多的细粉,此时粉饼穿孔通道的概率大增,苦味重,我们现在保持每天拆磨清洁的习惯 2,冲泡头出水不均匀,粉饼状态再均匀,出水不均匀同样功亏一篑,分水网滤网很细,通常半个月左右要是不拆开清洁,容易有部分孔眼堵了,出水不均匀的萃取,咖啡也非常容易有杂味,或者苦味偏重。我们现在最少一周会拆开洗一遍分水网 至于正常的萃取参数的,研磨度,粉量,包括泵压,对口味影响同样巨大,但是是整体的改变风味特征,于苦味的强弱而言,关注并不大。 总而言之 关键硬件部分如果足够干净,(没有了过重苦味或杂味的干扰,怎么调制研磨和粉量,说白了就是味道清晰了,怎么调制萃取力度也是很清晰的)保你的意式咖啡有干净的味道底子,享受直饮意式浓缩咖啡的美味不是梦! #咖啡# #咖啡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