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sh1989 fcsh1989
关注数: 77 粉丝数: 160 发帖数: 41,488 关注贴吧数: 23
黛玉和姐妹们的关系 (转) 常有人说,黛玉尖酸刻薄爱耍小性儿。对此我不能苟同。辩证法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对待黛玉和宝钗,却有太多人过于主观,以致拥钗拥黛吵得不可开交。余以为大观园里的姐妹和黛玉的关系都不错。甚至好过宝钗与其他姐妹的关系。 一、先说探春 为什么先说探春呢?因为前些天看到有人驳“却忆红楼夜半夜灯”阿姨的论述:黛玉是监管的最佳人选,撇开黛玉本身的素质不说,原因一为黛玉与李纨探春相处都亲热。所以先谈谈她和黛玉的关系。探春本身是一个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女孩,她虽然有些心机但不同于宝钗。我们可以看到,在书中有女孩子们聚会的情节,探春和黛玉是肯定少不了的,其他人倒是时常缺席。这至少说明,探黛二人兴趣相投,尤其在结诗社一事上,除了湘云、香菱,恐怕再无她人有这样的积极性了。有几处具体的情节:惜春奉贾母之命作画,有人说黛玉的尖酸刻薄又一次体现出来,说她讽刺惜春画技差。倒是在这一回,我看到了一个风趣、幽默的机灵鬼儿。就在宝钗大谈绘画炫耀自己的博学时,“黛玉拉着探春悄悄的道:‘你瞧瞧,画个画儿,又要这些水缸、箱子来了。想必他糊涂了,把他的嫁妆单字也写上了。’我常常想象,如果当时我也在场,反映肯定和之前湘云一样:一头载到地上!每次看到这里,我都恨不得捏捏黛玉那如花似玉的脸蛋儿:真真这张利嘴!真是让人又气又爱!再听听探春的话:“宝姐姐,你还不拧她的嘴?你问问他编排你的话!”听得出一点儿对黛玉的不满吗?宝钗的回答倒是有意思“狗嘴里还有象牙不成”。细细品味探春和宝钗的话,你就会发现虽然二人都说黛玉嘴巴厉害,但二人的态度确是有着微妙的不同。 当然,探春和黛玉的关系我们还可以从其他地方看到: 有人说了,探春不记得黛玉的生日,我个人以为,作者写探春的忘记是为了突出袭人的记得。看了这一段,我不会因为探春不记得黛玉的生日而不喜欢她,认为她和黛玉不合,但绝对会对袭人记得很牢恨得咬牙切齿。第六十二回,听听她怎么说的“就只不是咱家的人”。谁是咱家的人,谁不是?前面说了宝钗和贾母一天生日,难不成黛玉不是“咱家人”,宝钗倒是了?仅此一句,可见其人心思。探春说“我这个记性是怎么了!”可见探春并非有意把黛玉当作“外人”。黛玉摆明了就是主子小姐,贾府上下都没异议,小小一个袭人,竟说出这种不分尊卑的话。可是聪明的作者回避了这个话题,在我看来他是相当维护袭人的。 黛玉打趣探春也不是一遭两遭的事。在第三十七回,结海棠社时,黛玉就拿她开涮,探春自称“蕉下客”,黛玉立马就说“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黛玉的思维敏捷总是让我叹服:宝钗放在现代社会一定是出色的公关小姐,黛玉在现代就必定是出类拔萃的脱口秀主持人了!看看现在的主持人个个江郎才尽的样子,咱们林妹妹可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劲。接着看探春的反映:“你别忙使巧话来骂人,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美号了。”众多姐妹中,探春单单为黛玉取名,还是极美的,又为“潇湘妃子”的出处、取名的原因作了一大通的解释,对黛玉打趣毫不介意的样子,难道还不足以说明二人的亲厚? 又有人说了,探春要是和黛玉好,怎么在咏白海棠时,她没像宝玉一样支持黛玉夺魁呢?试想一下,一个优秀的人身边如果没有敢说真话,敢批评敢挑刺的“诤友”,他如何能始终服人呢?探春不算是黛玉的诤友,称得上诤友的也就紫鹃一人。黛玉平素为人虽有些“不饶人”,但绝对是就事论事,不会故意针对别人(宝钗另当别论,原因不同),也正是因为她胸怀坦荡,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探春和李纨坦率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恰恰体现了黛玉的虚怀若谷:不如别人就勇于承认。而不是像袭人说的“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受了委屈),不知又闹的这么样,哭的怎么样呢!”(说到袭人了,看来快忍不住了。我忍!) 有关探春和黛玉相处的细节还有不少,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二人确实关系很好。而关于探春与宝钗的细节描写,除了上述画画一回,最多的也就在李探钗三人管园子的时候了。但在那几回里,很难看出探春对宝钗有特别的情谊,倒是时时刻刻把她当作客人看待,共同议事只是例行公事,征求意见也难显真意。尤其后面园子里遭窃,宝钗急急搬出去,探春的话更是字字带刺,针针见血,哪里像是对一个姐姐说的话呢!
关于晴雯逐坠儿,骂小红 (转) 坠儿偷东西是不对的,我们也不能说坠儿没偷东西。但是晴雯莫非是亲眼所见?也不过是从旁证认定的。偷东西怎么处罚,由谁处罚,红楼梦没写,但是晴雯的所谓处罚,是建立在仗势欺人的基础上,她自认为比坠儿高等,可以对之进行体罚。而且她不是用针,是用锥子。这简直是太刻薄了。不能想象这是一个”相信人生而平等“的人的手段。完全同意"如果有朝一日成了晴姨娘,未必不可能是另外一个赵姨娘"。 不少清明由要说:“上不了台面的小娼妇,”这不是拿身份欺压,而是怒其不争,恨其不顾自己的脸面,居然去偷,这种感情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味道,所以与身份欺压没有任何关系。   ========================================================================================      恨铁不成钢=1.拿簪子狠狠地扎人    2.骂其为小娼妇    3.越权行事将其撵出去(注意,这是绝对的仗势欺人)      恨铁不成钢,那是一种对亲人,朋友的感情,晴雯这种行为乃是不教而诛。虽然说『如果拿现在的观点置之于晴雯身上,未免要求太高,要知道,毕竟那个时代的人不会说真正意义上的众生平等』,而晴雯之所以受到楼上各位的褒扬,据各位所说正是其高出同侪超越时代的平等精神不是吗?那我为什么不该用平等精神去要求她呢?她所要求的平等,不过是不甘心做奴才,要我说,在这个问题上她还不如赵姨娘,赵姨娘起码是表里如一的,生怕别人看低自己而处处不该争强反争强,晴雯在这一点上并无二致,却对同样是贾府统治者制定的大丫头对后进丫头的权利深信不疑,如果晴雯对坠儿是”恨铁不成钢,那么行为乃至内心更龌龊的与晴雯同辈的丫头就没有了吗?怎从不见她“恨铁”,说到底不过是她自认对坠儿有这样高了一等的权利。同样是奴才,晴雯不过是资格老了一点,就可以这样面目处置坠儿,所依仗的正是贾府的等级制度,只不过这种等级制度由比她高的人施加于她时她就不能容忍,就要求“以一种平等的身份进行对话”,难道对于别人的小偷小摸她反而找不到一种“平等”的方式对之进行批评教育了吗?      我最恨的,就是欺压比自己跟弱小,更没有反抗能力的人这种行径,相对于袭人的“莫须有”的谗言相害,那不过是为了争宠上位各出奇谋而已,所以,欺压坠儿这样底层的底层,比到上级面前打小报告更卑鄙。因为不媚上不拍马屁是对自己羽毛的珍惜,是觉得自己甚为高贵而不屑为之,到底还是一种个人选择,但是对于比自己更卑微的毫无选择能力的人的作践,除了品性中的卑劣之外没有任何借口可以为之解释。
簪子的另类用途——惩罚工具 (转) 簪子是古代中国妇女用于绾发的装饰品,而在《红楼梦》一书中我们却看到了它的另一个作用——惩戒。 在书中第四十四回 变生不测凤姐泼醋 喜出望外平儿理妆: “……凤姐儿见话中有文章,‘叫你瞧着我作什么?难道怕我家去不成?必有别的原故,快告诉我,我从此以后疼你。你若不细说,立刻拿刀子来割你的肉。’说着,回头向头 上拔下一根簪子来,向那丫头嘴上乱戳,唬的那丫头一行躲,一行哭求道:‘我告诉奶奶,可别说我说的。’ 典型的逼供信,小丫头处在偷情的男主子和泼醋的女主子之间,两难之地让人心颤。面对凤姐暴雨般的狂怒和戳打,可以想像那小丫头是如何无奈和痛苦。在这个场景中,实际小丫头无任何过错,但身为人奴,没有任何人身权力和自由的小丫头,只有一边讲出探风的实情,另一边又求女主子替自己遮掩说实话带来的另一方的惩罚的后果。 在书中第五十二回 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 “……只见坠儿也蹭了进来。晴雯道:“你瞧瞧这小蹄子,不问他还不来呢。这里又放月钱了,又散果子了,你该跑在头里了。你往前些,我不是老虎吃了你!”坠儿只得前凑。晴雯便冷不防欠身一把将他的手抓住,向枕边取了一丈青,向他手上乱戳,口内骂道:“要这爪子作什么?拈不得针,拿不动线,只会偷嘴吃。眼皮子又浅,爪子又轻,打嘴现世的,不如戳烂了!”坠儿疼的乱哭乱喊。” 这“一丈青”也是一种簪子,一种细长簪,一头尖,一头有一个小勺,就是现在的“耳挖子”。坠儿因为偷了平姑娘的虾须镯,让整个怡红院蒙羞,这固然不可原谅。但作为大丫头的睛雯脾气之暴烈由此也可见一斑。 簪子在百度百科词典中是这样定义的: ——这种传统饰物,颇具东方古典神韵,挽簪的女子带着夏季的清凉、摇曳的风情,宛如从宫廷壁画上走来,摇曳婀娜如夏荷,不由得让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想起江南采莲女,“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象一幅水墨山水画,如旋转的乐拍,让人回味悠长……都市中几尽绝迹的一种美!! 可我们在《红楼梦》一书中上面的两个场景里,看到的可称是恐怖和血腥的场面。由此可知,器物是没有生命和感知的,使用它的人赋予它功能和用途。一个小小的“簪子”,它的正常用途应该是用于妇女的装饰,可是如果用作凶器,其威力也是不能小觑的! 那应该再补充一点,簪子最早就是用来防身的。我个人觉得可能防身的作用在理头发的作用之前,以后,钗子才更多的用于美观。 难得一见现在的女子还用这种头饰,也见过,觉得很漂亮啊。其实这个东西可以发展嘛,来个多功能的:工艺美学上好一点,光反射效果要好(有本事用钻石之类的做),把头削尖了,最好来个报警器,那一定是很强的饰物……
哪个男人为你哭 请拉住他的手 (转) 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哭了,为了一个女孩。      “你一定很爱很爱她吧。”      “是爱到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是吗?”        “男孩在你面前哭说明他已经快要窒息了,如果你拉住他的手,他真的可以陪你走完一生;如果你放弃了他,他会很难再回到以前的自己。”            他的话音刚落,我心中突然很压抑……想到了他——那个曾经为我哭泣的男孩。        那一个夜晚,那一个电话,那个男人,孩子般的男人,在我的那一端很用力的哭,孩子气的哭,很闷的声音,手心潮湿,很模糊的语句,:再给我们一个机会……再,我真的,真的,不可以没有你……我错了,好,好后悔……,听到他含糊的声音,含糊的哭泣,忽然觉得很温暖,很心疼,好心疼,痛的感觉像潮水,涌出来,没有预兆的,让人窒息……        如果对于明天没有要求,牵牵手就像旅游。可是,我们是那么认真的讨论过我们的未来,我们要一起去坐浪漫公车,一起闭着眼睛过马路,陪你一起去教堂弹钢琴,一起逛街挑选窗帘,一起散步遛狗,一起一起到老……          我选择了原谅,给彼此一个机会,看到他的眼泪,拉住了他的手``          现在,我很快乐        男孩,不轻易哭泣,只有面对最爱的人时,才会变得脆弱。       男孩,不轻易哭泣,只有在太爱你的时候,才会放下自尊。       女孩,如果有个男孩为你哭,请拉住他的手,他真的可以陪你走完一生。       女孩,如果有个男孩为你哭,请不要放弃他,也许一个选择会毁掉一个人。
细考“一丈青” (转) 一种细长簪,一头尖,一头有一个小勺,就是现在的“耳挖子”。 《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中写道:“晴雯便冷不防欠身一把将他的手抓住,向枕边取了一丈青,向他手上乱戳……坠儿疼的乱哭乱喊”此处所云一丈青是什么东西呢?《红楼梦鉴赏辞典》注释道:“一丈青:一种兼带挖耳的细长的簪子,一头尖细,一头较粗,顶端作小杓状。”笔者以为此解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没说明簪子何以叫一丈青。 要说明白一丈青的所以然,不妨先从《水浒传》的女英雄一丈青扈三娘说起。曾有学者云:古有一丈白以喻女色已老,故一丈青比喻扈三娘青春美丽。此解尚须商榷。愚见一丈青不是喻扈三娘美丽的,而是比喻她凶狠毒辣的。因为一丈青乃是一种大蛇。北京香山地区就有这种蛇,长一丈余,色黑,常隐于草丛中,见人不跑迎头而来,非常吓人,当地百姓恶其名曰一丈青。青者,乃黑色也。 接下来书归正传,再说晴雯手中的一丈青。笔者喜收藏民俗文物,个中有一件祖传遗物,母亲当年叫它一丈青。其状:铜质,宽 5毫米,长18厘米,上端呈钺斧及蛇矛状,下端扁尖,非常锋利,可为裁纸刀。面对实物分析,它确是一件古代妇女的首饰,如升平署岔曲“风流大姐”唱词道:“风流大姐打扮一绝……粉脸桃腮白白似过雪,斜戴着一丈青,水淋淋的玉簪棒儿在鬓边别。”一丈青除了装饰头发之外,还有固定发髻,分理乱发的作用。但它还有古代妇女当防身武器的作用,故名之曰一丈青。 返回来让我们设想一下:倘使当年曹雪芹写成:晴雯向枕边取出耳挖杓向他手上乱戳,那晴雯的利害劲儿就差远了。换上“向枕边取出一丈青……”则令人想到大黑蛇,想到一丈青扈三娘,想到晴雯的凶狠,进而悟到曹雪芹文笔之高妙。
辩己卯本、庚辰本脂批有作伪 (转) 笔者最近细读尤志心先生《中立者眼中的甲戌本真伪之争》,感到全文论述精彩,在"中立者眼中",很多问题分析得甚谓公允。但是笔者认为有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明确。下面后辈不才仅从一点出发,来看脂本真伪。 开门见山,笔者认为现在可以说己卯本、庚辰本的上面的脂批,铁证是有或至少是有假的。证据呢?那么就先间接引用尤老的考证"说其假,有这样一个铁证": 在《红楼梦》第13回,写为秦可卿举丧,各本的文字是: [有正本] 接着便又听喝道之声,原来忠靖侯史鼎的夫人来了(夹批:伏史湘云一笔) [己卯本] 接着便又听喝道之声,原来忠靖侯史鼎的夫人来了伏史湘云。 [庚辰本] 接着便又听喝道之声,原来忠靖侯史鼎的夫人来伏史湘云。 --因为,这个己卯本和庚辰本的错误,实在不通,也是不可逆推的。所以很明显,己卯本和庚辰本文本,是把有正本的夹批抄入了正文。 但是,接下来,尤老说证明其批语为真的证据,却是错误的。因为他说: 邱华东先生也提供了一个铁证:《甲戌本》第十三回残缺的回前批。此回第一叶的A面,被人自左上角到右下角斜撕去,造成回前三条批语的残缺(其中有几个字虽残,尚可辨认),形成如下的残缺状况(为排版方便,本文将原本竖排改为横排): 贾珍尚奢岂有不请父命之理因敬□□□ 要紧不问家事故得恣意放为□□□□□ 若明指一州名似落西游□□□□□□□ 地不代言可知是光□□□□□□□□□ 矣不云国名更妙□□□□□□□□□□ 义之乡也直与□□□□□□□□□□□ 今秦可卿托□□□□□□□□□□□□ 理宁府亦□□□□□□□□□□□□□ 凤□□□□□□□□□□□□□□□□ 此残缺在刘铨福收藏时已经如此。胡适先生在《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一文中说,他得到《甲戌本》时"第十三回首页缺去小半角,衬纸与原书接缝处印有‘刘铨畐子重’图章,可见装衬是在刘氏收得此书之时,已在六十年前了。" (第160页),无论如何,至少胡适先生得到《甲戌本》之前就已经残缺了。因此不要说"伪造者"当时见不到《甲戌本》,即使见到《甲戌本》,也见不到此页完整的批语。此页批语实际是三条:"贾珍尚奢"一条,"若明指一州"第二条,"今秦可卿"以下是第三条。第一条因残缺较少,今天的研究者尚可据残文原意以及类似"脂批"推敲补足。陈庆浩先生《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补为: 贾珍尚奢岂有不请父命之理因敬老修炼 要紧不问家事故得恣意放为□□□□□ 但该页的第二条批语残缺更甚,根本看不出语意来,无法用残存部分的语意来推测补足。但是《庚辰本》的发现,却使我们今天有可能一字不差地补足。因为《庚辰本》恰好也有此批语(眉批),除了开头多出"奇文"二字、个别字有差异之外,内容和字数与《甲戌本》完全相同。现将《庚辰本》此条批语按《甲戌本》样式排列如下(画线处为《甲戌本》残缺文字): 若明指一州名似若西游之套故曰至中之 地不待言可知是光天化日仁风德雨之下 矣不云国名更妙可知是尧街舜巷衣冠礼 仪之乡矣直与第一回呼应相接□□□□ 于是,尤老先生推论说:"必须指出的是,《有正本》没有此条批语的,为《甲戌本》‘独创’。不要说《庚辰本》的‘伪造者们’在1927年至1932年间没有看到过《甲戌本》,即使是看到过《甲戌本》,甚至将《甲戌本》摆在案头长期揣摩,也根本无法‘伪造’出此条‘脂批’。邱华东先生提供这一论据是非常有力的。" 其实尤老先生此推论犯了循环论证的逻辑--因为《庚辰本》批语为何不是和甲戌本一样是书商骗人的命题,至今还没有铁证反驳。故而,辩论方所举的"证据"在纷争定论之前,是不能轻易拿来当证据的。《庚辰本》此条批语是否为真实的原本批语,未定,也不能直接证明是《石头记》原有的批语。
情愁风露—芙蓉与黛玉 (转) 荷花是仙子 《尔雅.荷花》中说:“荷芙渠,其实连”。 李清照说:“红藕香残玉罩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间,日满西楼。花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想,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花的美,却不同于别的,从她自身的美说,她完成了一个整体的完善,中国的荷花又称芙蓉,种类极多,名字也有不少,不但可称为菡萏,模糊的也可说成莲花,不但花大色美,而且她的金盘玉叶如果成片可做“接天之势”,单瓣的、复瓣的争相夺目,百荷素雅清洁。 每年清秋时节,荷花便要绽放,大片的荷塘中,碧叶连天,奇花灼灼,十分可谓,“菡萏香连十倾波”。过此时节,渐渐的,荷花零落,荷叶卷败,即便如此,支支败叶,支支莲蓬仍孤傲,倔强的贮立于水面上,莲蓬中有莲子,莲子当中有莲心,莲心极苦极苦……。 荷花开时,的确闻不到她的香气,然而却能感到她弥散出的清气,一点浩然之气,没有天香,没有冷香,没有幽香,没有暗香,她却流下了这一股清气,回荡乾坤。 便这样,中国文化中多了这样一个绚丽灿烂,不可缺的名字——荷花。尤其是那素色的白荷,真正可称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荷花、芙蓉、菡萏不知感动了多少诗人、文学大家、艺术大家。 郭震曾说:“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謦中弄水精”。 李商隐曾说:“唯有绿荷红菡舀,卷舒开合任天真,而大艺术家吴家卿在他的“晚荷图”上题跋:“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怕听江头江水声”。 不需一一例举看得出,中国古代文化中真正的精英们,给荷花赋予了一番灵性,赋予了一种飘逸,赋予了一段情愁。莲心是苦的,就好象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苦楚凝结在了她的心中。 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 《红楼梦》中以花寓人,寓的最妙的也是寓的最后人争执不下的,便是寓黛玉的这个花名。 书中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一回中行酒令中当宝钗、湘云、香菱等都挚了,该黛玉挚,黛玉默默的想:“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挚着方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注云“自饮一杯。牡丹江陪饮一杯”众人笑说:“着个极好。除了他,别人不配做芙蓉”黛玉也自笑了…….。 这“莫怨东风当自嗟”一句出自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一诗。原诗为: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末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再难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能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己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水家? 红颜胜多人薄命,莫远东风当自嗟。 欧阳修此诗,虽写王昭君之事,但已流露出自责社会黑暗,昏庸误国的统治者。红更显露出对“红颜薄命”的女子们的深切同情。 与欧阳修的诗相对应,早于他的高蟾的《下第后上永崇高待郎》中有: “芙蓉声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不难看出,“莫怨东风当自嗟”化出于“不向东风怨未开”。而高蟾这两句已与“芙蓉”联系到一起了,提起“莫怨东风当自嗟”一句又不免令人想起《枉凝眉》中的“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而在黛玉出场时,形容她也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的句子。 其实,不管怎样讲,以荷花寓黛玉,是恰当的,因为荷花在中国文化史上,没有被统治者看好、利用,而恰恰成为了高士雅人们的志向、心境,以及理想境界的载体。她成为了一个清素雅俊,自怜自洁,自灵自秀飘逸天性真慧的唯一一个花品,唯一一个寄托。可以说,如不以荷寓黛玉,别的花真的不配《红楼梦》中的凌波仙子只能是黛玉
天香凝露---牡丹与宝钗(转) 刘禹锡说:“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李清照说:“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殢东君。” 当每年的谷雨前后,山东荷泽,河南洛阳等地的牡丹便会漫山遍野的开放。远远望去如同繁华仙境。然而,赏牡丹不能象日本人看樱花,一片一片的走形式。真正需要离近了她,细细品味。牡丹似有性格她的花期只有一周左右。如此想来多有感叹,牡丹是将一年中积蓄的流光异彩灿烂在这几天的全部绽放出来。近观她,不但会感到她无比的惊艳,而且会感到一种震撼的,惊心动魄的魅力。如同第一眼远远的望见太和殿的感受。 姚黄,王中之王,三四年才开一次,非常珍贵。魏紫:牡丹花后,深沉庄重,令人起敬。玉楼春:千层复瓣,惊心动魄。赵粉:花冠硕大,妩媚动人。洛阳红:鲜艳绚丽,光彩照人。二乔:相映成辉,娇态万方。赛雪塔:玉骨冰肌,晶莹如雪。当月亮升起之时,如猛然看到的昆山夜光。的确是,如梦如幻。就连那小如指盖的心形的荷包牡丹,也显得那样不吝世俗。 评剧“花为媒”中有一句著名的唱词“牡丹虽美花不香。”这不知在多少人心中让牡丹蒙受了不白之冤。牡丹的香被称之为天香。 牡丹的确很香,香得人人醉。 吴梦窗曾说:“休漫道,花扶人醉,醉花却要人扶。” 与兰花的幽香,梅花的暗香不同,当走近牡丹园时,往往是还没见花,先觉其香了。赏牡丹,风中,雨中,雾中,朝霞映,夕阳朝,月色下,都各有特色。在与她的香气相配,真正是国色天香。 这样的花,感染了多少大艺术家。吴昌硕,齐白石,李苦蝉以及他们的传承者在牡丹这一题材上的传世佳作数量可观。这是大师们的感动,大师们的表达,大师们的寄怀。 李白说:“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红楼梦》人物的命名和暗喻都是很有讲究的,寄寓爱憎褒贬,隐喻人物的性格命运,格外的耐人寻味。以花寓人,牡丹寓的是薛宝钗。 书中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行的洒令是“占花名第一个是薛宝钗:“~~宝钗便笑到‘我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说着将筒摇了一摇。伸手挚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 任是无情也动人。 ~~众人看了,都笑着说:“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 许多文章对“任是无情也动人”一句作过剖析,多以为 “无情”为宝钗本色。那么这句唐诗到底出自何处? 原诗《牡丹花》作者罗隐,之昭谏,自号江东生(833——909),今浙江富阳人,本名横。屡举进士不第改名隐,后为官。 (原诗)牡丹花 似顾东风别有因, 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 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力近侍, 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 辜负秾华过此身。 此诗是咏牡丹花的名篇。作者借牡丹的“秾华”来自喻,以抒发自己博学多才而功名无着的感叹,其中颔联“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是全诗警句,历代诗人多有套用;辛弃疾的“若教解语应倾国,一个西施也得”《杏花天》“名花果有倾成色,任是无香也动人”樊增祥《海棠》。 看来从原诗的整体出发,而不是断章取义的分析,宝钗的“无情”论便有些缺乏根基了。本来罗隐就是以牡丹来激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的情绪。这才是诗旨主题。而仅凭一句中的“无情”二字去猜测,则不可取 黛玉与宝钗的不同就在于,黛玉拒绝规戒,而宝钗接受了 每一个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人势必都有自己的情感生活,这是作为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感情的存在是没有条件的。作为“大旨谈情”的《红楼梦》的主要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宝钗怎么能够是“无情”的“冷美人”呢?书中曾有“面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一句似乎是指宝钗的冷,极冷。但是“山中高士”亦有感情。
黛玉和妙玉的一体两面 (转) 在十二钗中,有两个带“玉”字的:黛玉和妙玉。那么,这两人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黛玉,即为黛色(青黑色)的玉。说到妙玉,则是“无瑕白玉”。黛玉和妙玉,是红楼中的黑、白二玉。 两人的性格有些类似之处:都是高洁、孤傲,并且为世所不容。 两人自小都带着病根(此亦“情根”乎?)。 黛玉三岁时,癞头和尚要化她出家,但父母舍不得。和尚说:“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脂批中说,癞头和尚是来“点明迷情幻海”的。但显然,黛玉并没有听从癞头和尚的忠告:眼泪没有少,而且又见到了让她牵挂一世的宝玉,可谓是孽缘了。 妙玉“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 作者给了她一个“妙”字,足见其爱重。 妙玉的才貌、根基,与黛玉相类。若她不出家,也许与黛玉并没有什么两样;但因入了佛门,她便被剥夺了应有的爱与被爱的权利。 大观园的春色,勾起了妙玉的红尘之念;但由于佛门清规,又使得她不得不掩饰其内心的渴望。因此,她的所做所为颇为矛盾,不免让人感到有些做作。妙玉的种种,体现了她内心的强烈冲突。 槛外望红尘,愈觉春色浓。妙玉“思凡”,到头来反被红尘作弄,不能不说是人生的悲剧。 妙玉的经历,表明了“悟空”之难。 “玉”之特质是易碎。黛玉是“泪尽而逝”,而妙玉则是“终陷淖泥中”,都逃不掉毁灭的结局。 有一种说法,带“玉”的与宝玉有情缘。黛玉自是不必说,妙玉也显然对宝玉暗怀情愫。两人都一样的多情。只不过,黛玉可以尽情尽性,而妙玉则只能把这一切强压在心底。只是,这两人的心愿均是未偿。黛玉与宝玉没有成为眷属;而妙玉则是“风尘肮脏违心愿”,“王孙公子叹无缘”。 在我看来,黛玉体现了“情”之深,而妙玉则体现了“空”之难――正因为情深,所以才难以“悟空”―― 这其实是一物之两面。黑玉是感伤,是黯然;白玉是刺痛,是不忍。 妙玉是黛玉的另一面。 黛玉可谓是红楼中的灵魂人物。她的“葬花”,就是红楼的主题;而绛珠,在则是一把“葬花”之泪(红豆、血泪即为绛珠)。 妙玉,则是黛玉的另一种演绎。如果当初听从癞头和尚之劝出了家,那她可能就是妙玉。妙尼遭劫,可谓“情劫”。可见,纵然是遁入空门,终究还是难逃此劫。这,就是宿命! 妙玉劫终之日,便是红楼梦醒之时。 脂批给宝玉的定位是“情不情”。在我看来,红楼中的“情”,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之情,即为爱情;广义之情,则为“古今之情”。相应地,所谓“情不情”,也有这两层含义。 狭义的“情不情”,则体现在黛玉(“情”)和宝钗(“不情”)――所谓“幻”也。 广义的“情不情”,则体现在可卿(“情”)和湘云(“不情”)――所谓“梦”也。 作者自云,是在“经历了一场梦幻”之后,方有此书。“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情”对应着贾宝玉(假玉)――黛玉和可卿,而“不情”则对应着甄宝玉(真玉)――宝钗和湘云。 由“石”(假玉)而“玉”(真玉),由“情”而不“情”,这就是所谓的“情不情”。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情”极而“不情”)了。但是,神瑛终究是块顽石,而“玉”只不过是其幻像罢了。“劫终之日,复还本质”。最终,还是回到青埂峰下,做它的那块石头。 这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可见下列的示意图: ........................情..........................不情 ――――――――――――――――――――――――――――― 爱情....................黛玉........................宝钗 ―――“幻” 古今之情................可卿....................... 湘云 ―――“梦” ――――――――――――――――――――――――――――― ........................石(假玉)..................玉(真玉) 凹晶馆联诗一节中,“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多被认为是湘、黛的“结果”;而妙玉又在其后续了若干句诗,是否也可作类似的理解:妙玉可能见证了湘、黛毁灭(春梦云散,飞花逐水)之后其它人的“结果”。 钗、黛、湘、可、妙,是十二钗中对宝玉人生影响重大的人物。在她们身上,寄托了作者人生不同阶段的情感经历。钗、黛、可、湘,不论是“情”还是“不情”,都不脱一个“情”字。即使说“不情”,其实还是另一种执著;而到了“空”,才是真正而彻底地解脱。 黛、钗、可、湘是一场“情”之“梦幻”,而以妙玉作结。 妙玉身在空门,却是“云空未必空”,由此亦可见作者的心境:虽大谈“色空”等论,却终是堕落情根(最后还是回到了青埂峰下)。也许,他只是理性上“悟”了;但从情感上来说,却是难以自拔。妙玉的结局,则表明了作者欲“悟空”而不得。 由“情”而“空”,终是不易!
【源氏物语】人物谈之:葵姬 (转) 葵姬和光源氏是由父母作主成亲的。婚前两人没有什么接触,这就使两个人失去了婚前谈情的机会,婚后两个人也没有发生感情的碰撞,这种表面是夫妻,但在精神和心灵领域没有深层交流和缠绵的状况一直持续到葵姬死去。   按光源氏的说法,这主要是葵姬性情太庄重严肃,不说一句知心话,“面对相处,只觉沉闷难堪”造成的,这样说有一点道理。但若真的说起责任,可能光源氏的责任更大、更不可推卸。     光源氏从来没有调动起葵姬的热情和爱恋之情。源氏在别的女人那里可以运用等待、取悦、培养、引诱的方式,但在和葵姬的关系上,他却很少主动,只是一味抱怨:你对我太冷谈了,你从不肯和我说心里话。实际行动很少,甚至有的机会也放过了。   记得夕颜死时,源氏病了一场,病愈后抱怨葵姬对他不理睬。葵姬说:“你也知道不理睬是痛苦的么?”说时,她向他流目斜睇,眼色中含有无限娇羞。这在葵姬这种性格的女子身上是少见的,也是葵姬少有的放开心怀的一次。但经验丰富、对女人一向周到的源氏极不耐烦,教训说:“‘不理睬是痛苦的’,是情妇说的话,我们正式夫妻是不该说的”。很快拂袖而去,躲在一边想他的紫姬。这样的机会放过了,等源氏把紫姬接到身边,葵姬佯装不知已属不易,让她转变态度更不可能了。   “‘不理睬是痛苦的’,是情妇说的话,我们正式夫妻是不该说的”。光源氏可能觉得妻和妾应该是两种对待,对妾要调情,对妻子就不必了,夫妻就不必谈情了,实际上源氏也是这样作的。他失去了与妻子谈情的兴趣。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越不容易得到的,越要追求,这是源氏的一种脾气,象葵姬这样一开始就是妻子的女人,源氏也觉得没有必要再用那些手段谈情了吧?,而葵姬也不过比他大四岁,从小娇生惯养,哪里想到还要取悦他人呢?   有人说,爱情是在正确的时间里以正确的方式遇到正确的人。按这个说法衡量,葵姬和源氏的婚姻有两项不具备。假如他们的相遇不是父母包办,不是政治联姻,光源氏是有可能唤起葵姬的热情的,说葵姬冷谈,空蝉和槿姬也不见得怎样热情,但最后她们在心中多少与光源氏有一些感情的碰撞和交流;如果他们晚一点相遇,把三公主换作葵姬,葵姬的性格不大可能红杏出墙,而光源氏的成熟、体贴、宽容、忍耐会使两个人的结果比现在好得多,当时的他们还是太年轻了,他们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苦恼,只好各自抱怨和任性,更无从兼顾他人了。   如果把葵姬的悲剧完全归结为紫式部想谴责政治联姻和包办婚姻,那就简单的有些可笑了,但他们的悲剧的确与此相关,受折磨的是他们两个人。源氏也百思不得其解,很苦恼,葵姬没有什么明确的缺点,为什么自己就不能与她融洽相处呢?其实他自己也不能彻底明白为什么。这件事与其说是他们两个当事人的责任,不如说是外界环境造成他们的阴差阳错。但源氏可以有其它恋情温暖自己的一生,葵姬却是无辜遭人嫉恨,代人受过而死,真是可怜悲惨啊!
【源氏物语】人物谈之:末摘花 (转) 作为女人,末摘花的缺点都是严重的,她无貌,无才,无味,无趣。   无貌。 看《源氏物语》,觉得中日两国在古典女性美的标准方面十分相象。“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肌,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这些中国古典女子美的标准和《源氏物语》中的标准基本一致。末摘花作为《源氏物语》中在外貌上缺点甚多的一个人物,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中日在这方面的相同之处。例如:对于女子的高矮,中国古代不太注重,但比例要好,腿短是不美的,源氏观察末摘花:“她坐着身体很高,可知这个人上身很长”。又说她“肩部的骨骼尤为显露,衣服外面也看得出。“这和中国削肩才美的观念是一样的,“美人无肩“。(今天的审美观几乎与古代相反,因为穿西服有肩才好看,今天美人必需有肩,如果无肩也要垫起来,)。当然,末摘花的丑还包括反复受到源氏嘲弄的红鼻子以及发青的肤色、瘦骨棱棱,形甚可哀的样子。   无才。 末摘花不仅外貌丑陋,内在的才华也十分平凡。她出生高贵,从小受到了极好的教育,但在才艺方面十分平庸,只能用缺乏灵气的说法了。做人没有灵气,就如珠宝没有光泽。她琴弹得不高明,在诗词的唱和上,不如一个丫环,偶尔作出来的一两句诗词充满了陈腐古板之气,甚至连一封客套的信也写不出来!   无味。 她的日常生活枯燥乏味。不读有趣的故事,只读通俗版本中尽人皆知的陈腐古歌,对花草树木感觉不大,缺少风雅和情趣。甚至连基本的服装打扮都不会,常常穿与身份不相称的衣服,破旧而且色彩不协调,她用淡红夹衫罩紫色褂子,送源氏的常礼服的里子的颜色和面子一样深红,而且手工拙樱窖怕?nbsp;   无趣。 末摘花最大的缺点是不解风情,在源氏这样的风流浪子面前,缺少调情的基本条件和才能。她不会应酬客人,没有朋友,不会交际,不会看眼色,连起码的应答都作不到,只是一味怯懦怕羞,不知所措,偶尔说出几句话又过分直白,让人兴趣索然。   但就是这样一个无貌,无才,无味,无趣的人结局和其他人比起来并不悲惨。因为她有他人无法动摇的的优点,那就是她的性格和意志。末摘花有一头好头发,这可能是她在外貌方面的唯一优点,但这不足以使她终身受益。关键是她性格谦让退逊,很容易满足,源氏谪居须磨,她坚贞之志,始终如一,这不是一般女子能够做到的。紫氏部可能在用末摘花的境遇再次向我们陈述她的一个观点,女子的才貌固然重要,但性格和品质更重要,作为女子应该有坚定的意志,坚守自己应该坚守的东西,胧月夜和三公主就是相反的例子,他们或因性格的浮薄或因意志的薄弱,即使国色天香,命运依旧难测,到不如这个丑陋笨拙、老实安分的人呢!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