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sh1989
fcsh1989
关注数: 77
粉丝数: 160
发帖数: 41,488
关注贴吧数: 23
华视的[红楼梦]是否比87好? (资料整理帖) 台湾网友认为陈晓旭出演的“林黛玉”很“诡异”。
华视的[红楼梦]是否比87好? (资料整理帖)
为什麼我发的帖 一直要审核? http://tieba.baidu.com/f?kz=366497081我发这帖 没遗反百度的协定 为什麼一直说[要审核]?连我发其他帖都是这样
小小评决明 写下小小的心得,写得好请不要见怪~ > <
....
忙於考试ING
好知青冢骷髅骨,便是红楼掩面人 - 红楼女儿小叹 林黛玉 - 长羡鸳鸯不羡仙 曹雪芹含蓄地跟我们说,绛珠是为了报恩才下凡。但我相信应该应该更有一种情感去推动绛珠作出这个选择。黛玉,「带玉」,她是宝玉下世时遗下的玉石,注定要把他天天於心中记念十数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觅香丘,逐水而居,爱情就是颦儿的良药,她的牵挂。只是天女毕竟是天女,神圣得注定成不了人人称羡的鸳鸯,黛玉的才情为她赢得知音,却没有给她完满的结局。
好知青冢骷髅骨,便是红楼掩面人 - 红楼女儿小叹 林黛玉 - 长羡鸳鸯不羡仙 曹雪芹含蓄地跟我们说,绛珠是为了报恩才下凡。但我相信应该应该更有一种情感去推动绛珠作出这个选择。黛玉,「带玉」,她是宝玉下世时遗下的玉石,注定要把他天天於心中记念十数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觅香丘,逐水而居,爱情就是颦儿的良药,她的牵挂。只是天女毕竟是天女,神圣得注定成不了人人称羡的鸳鸯,黛玉的才情为她赢得知音,却没有给她完满的结局。
好知青冢骷髅骨,便是红楼掩面人 - 红楼女儿小叹 林黛玉 - 长羡鸳鸯不羡仙曹雪芹含蓄地跟我们说,绛珠是为了报恩才下凡。但我相信应该应该更有一种情感去推动绛珠作出这个选择。黛玉,「带玉」,她是宝玉下世时遗下的玉石,注定要把他天天於心中记念十数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觅香丘,逐水而居,爱情就是颦儿的良药,她的牵挂。只是天女毕竟是天女,神圣得注定成不了人人称羡的鸳鸯,黛玉的才情为她赢得知音,却没有给她完满的结局。
抱歉A.... 这段时间很忙 快考试了不能怎上网
红楼梦 (自创剧本) 自己偶尔写写剧本玩 一切皆是主观意见 可以评 但请不要骂! p.s.请自行译成白话口语 XD
迷梦斋乱评红楼梦后40回 吾素喜红楼,惜感红楼续书多有瑕疵,恼杀迷梦。日忽发奇想,效脂砚之笔,试评后续,聊而自娱,不切教真。
再议红榜正钗排序 当我再细看那回文字,一种奇异的巧合在浮现於我的脑海。 风月宝鉴的情节,是要我们从表、里两个角度去阅读全书,这当然包括第五回册上判词。 那「表」是什麼?「里」又为何? 先从表看。正册归首的,是宝钗、黛玉。她们分别代表「物质」和「精神、道德」。宝钗是皇商之后,有自己的产业,看看她的名字,镶嵌宝石的金钗,是以物为名,一身富派尽现。我们常见的,是她以物济人的善举,如湘云之蟹,金钏之服,她可以说是世俗的,即物质世界。再看黛玉,名字已经灵秀异常,黛色的玉,难以寻觅,珍稀难见,再看她的出身,仙女转世,而黛玉所忧所为的,多是精神层面的事,如教诗、吃醋,黛玉是脱俗的,属於精神世界。 物质和精神,都是构成这世界的元素,人不能缺欠的。作者以此共列为册中榜首,可谓大有深意。这就是「表」。 那「里」呢?虽然人不能缺少两者,但我们往往会选择倾重其中一方。我们生处於世,应该是重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的满足?我们的世界观应该重什麼?宝钗富裕,即使家族 败落后仍得袭人夫妇侍奉终生,可谓衣食不忧,但终此一生都得不到男人的爱;黛玉得到一个男人几乎全部的爱,但体弱多病,贫苦无依,身体和经济这两种物质使她不能永远保有精神层面的快乐。这就是里,作者要我们深思的问题。 第二组是元春和探春。她们代表的是处身的环境,与亲族相处的关系。前者是留守故土,后者是客死异乡。元春进宫,还有能力与家人通信,还可以死於国土,但骨肉生离,少有宽心见面的机会;探春远嫁,再无机会与家人通讯,在异国土地夭亡,这种和亲,实为死别。究竟是生离骨肉,还是异地死别比较不幸?难道真的没有亲人间可以永聚天伦的方法?面对这种生离死别等困难时,我们应该对家人持什麼态度?是元春「恨无常」的忍耐,还是探春「告爹娘,休把儿悬念。」的潇洒?还是现代人的莫不关心?是元春无奈的接受以保护家族利益,还是探春主动承担以救亲族的勇气?还是似现在的人,对家人有难而不施与援手的冷漠? 第三组是湘云和妙玉。她们分别代表著「率真」和「内歛」的人生观。待人处事,我们应用什麼的态度?是湘云的娇憨可爱,言语率真,还是妙玉那种似有若无,孤芳自赏的感情?湘云的率真,不能带给她幸福的下半生。妙玉的内歛、孤癖,也许是我们常说的慢热、做作,亦不能令她不被泥污。在现实的世界,率直的人易被欺负,孤癖的人易被唾弃。那我们应怎样保有自己性格之余能游刃於人际关系中?我们的处世态度,应该是什麼? 第四组是迎春、惜春。一个是接受,一个是逃避。如果第二组是主动承担定族困难所抱持的态度,那她们的姊妹代表的就是「遇到与自己有切身关系的危险时,我们的态度。」 到此,也许有人质疑:如果是这样,那为什麼不把第四组放於第二组后?一样是处世态度啊!看官,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视人伦关系,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学后,父子之伦,家庭关系成为重心。中国社会是以家为单位,故整体利益、家族利益凌驾於个人利益之上。这种观念一直延续至明末清初。在这种环境下,曹雪芹自然会如此的排序。一至三组的,均与世界、他人有关:世界观、对家族利益所持的态度、待人处世的方法。后三组,则是对内的自省。 回归正题。当这二位女子遇到关乎自身的危险时,她们抱的是什麼态度?元春错嫁中山狼,屡被施虐,又不敢寻求他人援助,更不懂自救反抗,最后於一年后被虐至死。她的一生均为他人所左右。惜春呢?「勘破三春景不长」,但没无去改变什麼,只是孤立自己,杜绝宁府,不愿为他人所牵连,最后被於急切,「顿改昔年妆」,「顿」字显出她的急促,更画出她的逃避态度。被人孤立,故意要承受困苦,孤立自己,亦只是另一个苦难的开始。那,面对自己的困难,我们可以做什麼?是接受,还是逃避?也许是主动出击,设法解决? 第五组,就是熙凤和巧姐。我们应该追求什麼?是凤姐的慕权爱财,还是巧姐的平淡简单?熙凤追求的,最终「算了卿卿性命」。我们不知巧姐的结局,但依据脂批,其日后嫁与乡村之子,易为终日纺织的村妇,甘於平淡反而令她留有余庆。但追求平凡未免太沉闷,地位低微亦不能遗抗在上者的要求。但绯生追求荣华未免高处不胜寒,登高必跌重,但一旦成功,不但不忧衣食,更可呼风唤雨,得人敬怕。那我们可以追求什麼?是平淡,还是富贵?要明哲保身的得到幸福,还是放手一博如立冰山? 最后一组,就是李纨和可卿。这组真的很难界定,也许比较贴近的,就是李纨代表「忠於他人」,可卿代表「忠於自己」。在这雪芹要我们深思两个问题:名誉和欲望。 贾珠死后,李纨过的槁木如灰的生活,对她来说,爱情(也许根本就没有)逝去亦不代表什麼,她只是把感情从丈夫转移寄托至儿子身上。「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她不是没欲望,而是她压抑了自己的欲望,她要望子成龙,得以披著凤冠霞帔,不是指她贪慕权势,而是为了尽封建妇女的责任。她身负的,要达到的,是寡妇的责任和名誉,感情和欲望被她牺牲了—用一生的时间和青春。反之,可卿忠於自己的欲望。因为文章的删减,我们无从得知天香楼事,但从脂批及行文细节,我们知道她是因情而死。感情上的事,比不上合族大小的敬爱,所以她以抱病之姿,自尽於楼,留下合族皆罕的疑惑。也许在那一刻,欲望超越了名誉,才令她这样行事。 李纨从寡妇之德、慈善菩萨,升至诰命之尊,再至「枉与他人作笑谈」的声誉。可卿从第一重媳,至日后被人理解为家亡之源,亦是名声的变迁。 名声不可靠,感情亦不真实。那我们应该忠於自己的感情,还是忠於他人的褒贬?我们自身的行事原则,应该取决於什麼?是感情还是理智?是欲望还是名声? 以理为始,以情为终,你可以说这种排列是无关系的吗?
再议红榜正钗排序 当我再细看那回文字,一种奇异的巧合在浮现於我的脑海。 风月宝鉴的情节,是要我们从表、里两个角度去阅读全书,这当然包括第五回册上判词。 那「表」是什麼?「里」又为何? 先从表看。正册归首的,是宝钗、黛玉。她们分别代表「物质」和「精神、道德」。宝钗是皇商之后,有自己的产业,看看她的名字,镶嵌宝石的金钗,是以物为名,一身富派尽现。我们常见的,是她以物济人的善举,如湘云之蟹,金钏之服,她可以说是世俗的,即物质世界。再看黛玉,名字已经灵秀异常,黛色的玉,难以寻觅,珍稀难见,再看她的出身,仙女转世,而黛玉所忧所为的,多是精神层面的事,如教诗、吃醋,黛玉是脱俗的,属於精神世界。 物质和精神,都是构成这世界的元素,人不能缺欠的。作者以此共列为册中榜首,可谓大有深意。这就是「表」。 那「里」呢?虽然人不能缺少两者,但我们往往会选择倾重其中一方。我们生处於世,应该是重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的满足?我们的世界观应该重什麼?宝钗富裕,即使家族 败落后仍得袭人夫妇侍奉终生,可谓衣食不忧,但终此一生都得不到男人的爱;黛玉得到一个男人几乎全部的爱,但体弱多病,贫苦无依,身体和经济这两种物质使她不能永远保有精神层面的快乐。这就是里,作者要我们深思的问题。 第二组是元春和探春。她们代表的是处身的环境,与亲族相处的关系。前者是留守故土,后者是客死异乡。元春进宫,还有能力与家人通信,还可以死於国土,但骨肉生离,少有宽心见面的机会;探春远嫁,再无机会与家人通讯,在异国土地夭亡,这种和亲,实为死别。究竟是生离骨肉,还是异地死别比较不幸?难道真的没有亲人间可以永聚天伦的方法?面对这种生离死别等困难时,我们应该对家人持什麼态度?是元春「恨无常」的忍耐,还是探春「告爹娘,休把儿悬念。」的潇洒?还是现代人的莫不关心?是元春无奈的接受以保护家族利益,还是探春主动承担以救亲族的勇气?还是似现在的人,对家人有难而不施与援手的冷漠? 第三组是湘云和妙玉。她们分别代表著「率真」和「内歛」的人生观。待人处事,我们应用什麼的态度?是湘云的娇憨可爱,言语率真,还是妙玉那种似有若无,孤芳自赏的感情?湘云的率真,不能带给她幸福的下半生。妙玉的内歛、孤癖,也许是我们常说的慢热、做作,亦不能令她不被泥污。在现实的世界,率直的人易被欺负,孤癖的人易被唾弃。那我们应怎样保有自己性格之余能游刃於人际关系中?我们的处世态度,应该是什麼? 第四组是迎春、惜春。一个是接受,一个是逃避。如果第二组是主动承担定族困难所抱持的态度,那她们的姊妹代表的就是「遇到与自己有切身关系的危险时,我们的态度。」 到此,也许有人质疑:如果是这样,那为什麼不把第四组放於第二组后?一样是处世态度啊!看官,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视人伦关系,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学后,父子之伦,家庭关系成为重心。中国社会是以家为单位,故整体利益、家族利益凌驾於个人利益之上。这种观念一直延续至明末清初。在这种环境下,曹雪芹自然会如此的排序。一至三组的,均与世界、他人有关:世界观、对家族利益所持的态度、待人处世的方法。后三组,则是对内的自省。 回归正题。当这二位女子遇到关乎自身的危险时,她们抱的是什麼态度?元春错嫁中山狼,屡被施虐,又不敢寻求他人援助,更不懂自救反抗,最后於一年后被虐至死。她的一生均为他人所左右。惜春呢?「勘破三春景不长」,但没无去改变什麼,只是孤立自己,杜绝宁府,不愿为他人所牵连,最后被於急切,「顿改昔年妆」,「顿」字显出她的急促,更画出她的逃避态度。被人孤立,故意要承受困苦,孤立自己,亦只是另一个苦难的开始。那,面对自己的困难,我们可以做什麼?是接受,还是逃避?也许是主动出击,设法解决? 第五组,就是熙凤和巧姐。我们应该追求什麼?是凤姐的慕权爱财,还是巧姐的平淡简单?熙凤追求的,最终「算了卿卿性命」。我们不知巧姐的结局,但依据脂批,其日后嫁与乡村之子,易为终日纺织的村妇,甘於平淡反而令她留有余庆。但追求平凡未免太沉闷,地位低微亦不能遗抗在上者的要求。但绯生追求荣华未免高处不胜寒,登高必跌重,但一旦成功,不但不忧衣食,更可呼风唤雨,得人敬怕。那我们可以追求什麼?是平淡,还是富贵?要明哲保身的得到幸福,还是放手一博如立冰山? 最后一组,就是李纨和可卿。这组真的很难界定,也许比较贴近的,就是李纨代表「忠於他人」,可卿代表「忠於自己」。在这雪芹要我们深思两个问题:名誉和欲望。 贾珠死后,李纨过的槁木如灰的生活,对她来说,爱情(也许根本就没有)逝去亦不代表什麼,她只是把感情从丈夫转移寄托至儿子身上。「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她不是没欲望,而是她压抑了自己的欲望,她要望子成龙,得以披著凤冠霞帔,不是指她贪慕权势,而是为了尽封建妇女的责任。她身负的,要达到的,是寡妇的责任和名誉,感情和欲望被她牺牲了—用一生的时间和青春。反之,可卿忠於自己的欲望。因为文章的删减,我们无从得知天香楼事,但从脂批及行文细节,我们知道她是因情而死。感情上的事,比不上合族大小的敬爱,所以她以抱病之姿,自尽於楼,留下合族皆罕的疑惑。也许在那一刻,欲望超越了名誉,才令她这样行事。 李纨从寡妇之德、慈善菩萨,升至诰命之尊,再至「枉与他人作笑谈」的声誉。可卿从第一重媳,至日后被人理解为家亡之源,亦是名声的变迁。 名声不可靠,感情亦不真实。那我们应该忠於自己的感情,还是忠於他人的褒贬?我们自身的行事原则,应该取决於什麼?是感情还是理智?是欲望还是名声? 以理为始,以情为终,你可以继续断言这种排列是无关系的吗?
再议红楼正钗排序 当我再细看那回文字,一种奇异的巧合在浮现於我的脑海。 风月宝鉴的情节,是要我们从表、里两个角度去阅读全书,这当然包括第五回册上判词。 那「表」是什麼?「里」又为何? 先从表看。正册归首的,是宝钗、黛玉。她们分别代表「物质」和「精神、道德」。宝钗是皇商之后,有自己的产业,看看她的名字,镶嵌宝石的金钗,是以物为名,一身富派尽现。我们常见的,是她以物济人的善举,如湘云之蟹,金钏之服,她可以说是世俗的,即物质世界。再看黛玉,名字已经灵秀异常,黛色的玉,难以寻觅,珍稀难见,再看她的出身,仙女转世,而黛玉所忧所为的,多是精神层面的事,如教诗、吃醋,黛玉是脱俗的,属於精神世界。 物质和精神,都是构成这世界的元素,人不能缺欠的。作者以此共列为册中榜首,可谓大有深意。这就是「表」。 那「里」呢?虽然人不能缺少两者,但我们往往会选择倾重其中一方。我们生处於世,应该是重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的满足?我们的世界观应该重什麼?宝钗富裕,即使家族 败落后仍得袭人夫妇侍奉终生,可谓衣食不忧,但终此一生都得不到男人的爱;黛玉得到一个男人几乎全部的爱,但体弱多病,贫苦无依,身体和经济这两种物质使她不能永远保有精神层面的快乐。这就是里,作者要我们深思的问题。 第二组是元春和探春。她们代表的是处身的环境,与亲族相处的关系。前者是留守故土,后者是客死异乡。元春进宫,还有能力与家人通信,还可以死於国土,但骨肉生离,少有宽心见面的机会;探春远嫁,再无机会与家人通讯,在异国土地夭亡,这种和亲,实为死别。究竟是生离骨肉,还是异地死别比较不幸?难道真的没有亲人间可以永聚天伦的方法?面对这种生离死别等困难时,我们应该对家人持什麼态度?是元春「恨无常」的忍耐,还是探春「告爹娘,休把儿悬念。」的潇洒?还是现代人的莫不关心?是元春无奈的接受以保护家族利益,还是探春主动承担以救亲族的勇气?还是似现在的人,对家人有难而不施与援手的冷漠? 第三组是湘云和妙玉。她们分别代表著「率真」和「内歛」的人生观。待人处事,我们应用什麼的态度?是湘云的娇憨可爱,言语率真,还是妙玉那种似有若无,孤芳自赏的感情?湘云的率真,不能带给她幸福的下半生。妙玉的内歛、孤癖,也许是我们常说的慢热、做作,亦不能令她不被泥污。在现实的世界,率直的人易被欺负,孤癖的人易被唾弃。那我们应怎样保有自己性格之余能游刃於人际关系中?我们的处世态度,应该是什麼? 第四组是迎春、惜春。一个是接受,一个是逃避。如果第二组是主动承担定族困难所抱持的态度,那她们的姊妹代表的就是「遇到与自己有切身关系的危险时,我们的态度。」 到此,也许有人质疑:如果是这样,那为什麼不把第四组放於第二组后?一样是处世态度啊!看官,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视人伦关系,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学后,父子之伦,家庭关系成为重心。中国社会是以家为单位,故整体利益、家族利益凌驾於个人利益之上。这种观念一直延续至明末清初。在这种环境下,曹雪芹自然会如此的排序。一至三组的,均与世界、他人有关:世界观、对家族利益所持的态度、待人处世的方法。后三组,则是对内的自省。 回归正题。当这二位女子遇到关乎自身的危险时,她们抱的是什麼态度?元春错嫁中山狼,屡被施虐,又不敢寻求他人援助,更不懂自救反抗,最后於一年后被虐至死。她的一生均为他人所左右。惜春呢?「勘破三春景不长」,但没无去改变什麼,只是孤立自己,杜绝宁府,不愿为他人所牵连,最后被於急切,「顿改昔年妆」,「顿」字显出她的急促,更画出她的逃避态度。被人孤立,故意要承受困苦,孤立自己,亦只是另一个苦难的开始。那,面对自己的困难,我们可以做什麼?是接受,还是逃避?也许是主动出击,设法解决? 第五组,就是熙凤和巧姐。我们应该追求什麼?是凤姐的慕权爱财,还是巧姐的平淡简单?熙凤追求的,最终「算了卿卿性命」。我们不知巧姐的结局,但依据脂批,其日后嫁与乡村之子,易为终日纺织的村妇,甘於平淡反而令她留有余庆。但追求平凡未免太沉闷,地位低微亦不能遗抗在上者的要求。但绯生追求荣华未免高处不胜寒,登高必跌重,但一旦成功,不但不忧衣食,更可呼风唤雨,得人敬怕。那我们可以追求什麼?是平淡,还是富贵?要明哲保身的得到幸福,还是放手一博如立冰山? 最后一组,就是李纨和可卿。这组真的很难界定,也许比较贴近的,就是李纨代表「忠於他人」,可卿代表「忠於自己」。在这雪芹要我们深思两个问题:名誉和欲望。 贾珠死后,李纨过的槁木如灰的生活,对她来说,爱情(也许根本就没有)逝去亦不代表什麼,她只是把感情从丈夫转移寄托至儿子身上。「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她不是没欲望,而是她压抑了自己的欲望,她要望子成龙,得以披著凤冠霞帔,不是指她贪慕权势,而是为了尽封建妇女的责任。她身负的,要达到的,是寡妇的责任和名誉,感情和欲望被她牺牲了—用一生的时间和青春。反之,可卿忠於自己的欲望。因为文章的删减,我们无从得知天香楼事,但从脂批及行文细节,我们知道她是因情而死。感情上的事,比不上合族大小的敬爱,所以她以抱病之姿,自尽於楼,留下合族皆罕的疑惑。也许在那一刻,欲望超越了名誉,才令她这样行事。 李纨从寡妇之德、慈善菩萨,升至诰命之尊,再至「枉与他人作笑谈」的声誉。可卿从第一重媳,至日后被人理解为家亡之源,亦是名声的变迁。 名声不可靠,感情亦不真实。那我们应该忠於自己的感情,还是忠於他人的褒贬?我们自身的行事原则,应该取决於什麼?是感情还是理智?是欲望还是名声? 以理为始,以情为终,你可以说这种排列是无关系的吗?
再议红榜正钗排序 当我再细看那回文字,一种奇异的巧合在浮现於我的脑海。风月宝鉴的情节,是要我们从表、里两个角度去阅读全书,这当然包括第五回册上判词。那「表」是什麼?「里」又为何?先从表看。正册归首的,是宝钗、黛玉。她们分别代表「物质」和「精神、道德」。宝钗是皇商之后,有自己的产业,看看她的名字,镶嵌宝石的金钗,是以物为名,一身富派尽现。我们常见的,是她以物济人的善举,如湘云之蟹,金钏之服,她可以说是世俗的,即物质世界。再看黛玉,名字已经灵秀异常,黛色的玉,难以寻觅,珍稀难见,再看她的出身,仙女转世,而黛玉所忧所为的,多是精神层面的事,如教诗、吃醋,黛玉是脱俗的,属於精神世界。物质和精神,都是构成这世界的元素,人不能缺欠的。作者以此共列为册中榜首,可谓大有深意。这就是「表」。那「里」呢?虽然人不能缺少两者,但我们往往会选择倾重其中一方。我们生处於世,应该是重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的满足?我们的世界观应该重什麼?宝钗富裕,即使家族败落后仍得袭人夫妇侍奉终生,可谓衣食不忧,但终此一生都得不到男人的爱;黛玉得到一个男人几乎全部的爱,但体弱多病,贫苦无依,身体和经济这两种物质使她不能永远保有精神层面的快乐。这就是里,作者要我们深思的问题。第二组是元春和探春。她们代表的是处身的环境,与亲族相处的关系。前者是留守故土,后者是客死异乡。元春进宫,还有能力与家人通信,还可以死於国土,但骨肉生离,少有宽心见面的机会;探春远嫁,再无机会与家人通讯,在异国土地夭亡,这种和亲,实为死别。究竟是生离骨肉,还是异地死别比较不幸?难道真的没有亲人间可以永聚天伦的方法?面对这种生离死别等困难时,我们应该对家人持什麼态度?是元春「恨无常」的忍耐,还是探春「告爹娘,休把儿悬念。」的潇洒?还是现代人的莫不关心?是元春无奈的接受以保护家族利益,还是探春主动承担以救亲族的勇气?还是似现在的人,对家人有难而不施与援手的冷漠?第三组是湘云和妙玉。她们分别代表著「率真」和「内歛」的人生观。待人处事,我们应用什麼的态度?是湘云的娇憨可爱,言语率真,还是妙玉那种似有若无,孤芳自赏的感情?湘云的率真,不能带给她幸福的下半生。妙玉的内歛、孤癖,也许是我们常说的慢热、做作,亦不能令她不被泥污。在现实的世界,率直的人易被欺负,孤癖的人易被唾弃。那我们应怎样保有自己性格之余能游刃於人际关系中?我们的处世态度,应该是什麼?第四组是迎春、惜春。一个是接受,一个是逃避。如果第二组是主动承担定族困难所抱持的态度,那她们的姊妹代表的就是「遇到与自己有切身关系的危险时,我们的态度。」到此,也许有人质疑:如果是这样,那为什麼不把第四组放於第二组后?一样是处世态度啊!看官,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视人伦关系,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学后,父子之伦,家庭关系成为重心。中国社会是以家为单位,故整体利益、家族利益凌驾於个人利益之上。这种观念一直延续至明末清初。在这种环境下,曹雪芹自然会如此的排序。一至三组的,均与世界、他人有关:世界观、对家族利益所持的态度、待人处世的方法。后三组,则是对内的自省。回归正题。当这二位女子遇到关乎自身的危险时,她们抱的是什麼态度?元春错嫁中山狼,屡被施虐,又不敢寻求他人援助,更不懂自救反抗,最后於一年后被虐至死。她的一生均为他人所左右。惜春呢?「勘破三春景不长」,但没无去改变什麼,只是孤立自己,杜绝宁府,不愿为他人所牵连,最后被於急切,「顿改昔年妆」,「顿」字显出她的急促,更画出她的逃避态度。被人孤立,故意要承受困苦,孤立自己,亦只是另一个苦难的开始。那,面对自己的困难,我们可以做什麼?是接受,还是逃避?也许是主动出击,设法解决?第五组,就是熙凤和巧姐。我们应该追求什麼?是凤姐的慕权爱财,还是巧姐的平淡简单?熙凤追求的,最终「算了卿卿性命」。我们不知巧姐的结局,但依据脂批,其日后嫁与乡村之子,易为终日纺织的村妇,甘於平淡反而令她留有余庆。但追求平凡未免太沉闷,地位低微亦不能遗抗在上者的要求。但绯生追求荣华未免高处不胜寒,登高必跌重,但一旦成功,不但不忧衣食,更可呼风唤雨,得人敬怕。那我们可以追求什麼?是平淡,还是富贵?要明哲保身的得到幸福,还是放手一博如立冰山?最后一组,就是李纨和可卿。这组真的很难界定,也许比较贴近的,就是李纨代表「忠於他人」,可卿代表「忠於自己」。在这雪芹要我们深思两个问题:名誉和欲望。贾珠死后,李纨过的槁木如灰的生活,对她来说,爱情(也许根本就没有)逝去亦不代表什麼,她只是把感情从丈夫转移寄托至儿子身上。「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她不是没欲望,而是她压抑了自己的欲望,她要望子成龙,得以披著凤冠霞帔,不是指她贪慕权势,而是为了尽封建妇女的责任。她身负的,要达到的,是寡妇的责任和名誉,感情和欲望被她牺牲了—用一生的时间和青春。反之,可卿忠於自己的欲望。因为文章的删减,我们无从得知天香楼事,但从脂批及行文细节,我们知道她是因情而死。感情上的事,比不上合族大小的敬爱,所以她以抱病之姿,自尽於楼,留下合族皆罕的疑惑。也许在那一刻,欲望超越了名誉,才令她这样行事。李纨从寡妇之德、慈善菩萨,升至诰命之尊,再至「枉与他人作笑谈」的声誉。可卿从第一重媳,至日后被人理解为家亡之源,亦是名声的变迁。名声不可靠,感情亦不真实。那我们应该忠於自己的感情,还是忠於他人的褒贬?我们自身的行事原则,应该取决於什麼?是感情还是理智?是欲望还是名声?以理为始,以情为终,你可以说这种排列是无关系的吗?
情榜中众钗的排序小论 情榜中众钗的排序,似乎有著一定格式 其中一种模式,就是2个人成一组,她们有著关系 在又副册中,晴雯的「风流灵巧」和袭人的「温柔和顺」成一对比 一个「公子牵念」,一个「公子无缘」 但她们也是宝玉的婢女,2个最后也不能守在宝玉身边 她们2人彼此相同的背景,以及对立的关系,使又副册中她们相邻而排 正册中, 黛玉的文才,对应宝钗的贤德 黛玉的痴心对应宝钗的冷情 一个是上天注定的姻缘,一个是世俗眼中的良姻 一个是情人,一个是妻子 她们和宝玉有最密切的关系 反叛和守旧,使她们成为一组 元春和探春一组 2人都是嫁进贵族豪门,2人也是末世贾家辉煌的依靠 她们最后失势了,在深似海的侯门中,无力再作贾家的保护伞 一个在宫中度日如年,一个葬身海中 彼此对应著 湘云、妙玉是一组 她们是官宦小姐出身,但没有官宦人家的享乐生活 一个孤独终老,一个迷失於污泥俗世中 迎春、惜春是一组 2人都有脱身名利场的意思 迎春看老庄思想,惜春爱佛家清净 对於大祸,迎春选择逃避容忍,惜春则剃发出家 但其实,两者只是逃避现实 凤姐巧姐也是一组 她们是母女,自然有著关系 凤姐精明,对人处处计算,下人常有怨言 巧姐被动的,只因昔日母亲接待刘姥姥,她才因此在危难中得救 巧姐是被动的,凤姐是主动的 对人亦如是 最后一组,就是李纨和可卿 一个情冷,他人有难,不愿多问、相助,最后竟封为夫人 一个情溢,过於丰富的爱,使她陷於不伦之恋,最后吊死於天香楼
先下了 看书去 呵
新年快乐 各位
祝你新年快乐O
祝小斯新年快乐
在道的尽头 是绝望
知画,但愿你能爱上我 这几天一直在看言情小说众多男主角啊,最得我心都只有斐知画有钱,有地位,又深情,长得又清秀俊俏最要命是永不改变的等待和霸道的温柔虽然会生气对方的不坦诚,虽然他是完成责任后才爱她的但他爱她,这就是事实,真心真意,甘愿放弃所有也许,我一直在寻找我的「知画」,一个愿意永远爱我、疼我的人至於他...他不是家豪他太懦弱也许要认命了...他和他妻子在海的对岸好幸福,再过几年就有孩子....他早就忘记我了...但愿我是程灵素,可以用死亡永远活在对方心中但愿我不是小美人鱼,终生都得不到,属於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心在下雨... 这几天又迷上了看言情小说那种为爱历尽酸苦最后得到幸福的故事是我的最爱呵...为什麼现实生活中,没有小说、童话中完美、幸福的爱情?但愿我的良人是裴知画...可惜,小说不是现实
妖 好尻烦 死班仆街 没事才来找我 当我是什麼啊? 吊
没人理.........呵
今天独自一个...人始终不可信
烦死.... 我不想 我不想 不想长大 长大后 世界就 没童话
没人看图片 没人给意见 没动力了
人生的意义是什麼?
没人来..都没人理解
又没来了...
?
人生的意义是什麼? 最近迷上了哲学。我发觉,哲学并不似的别人以为的高深枯燥。在那些哲学理论之中,我思考了很多。只是我清楚,我只是以思考来麻痹自己。也许,我的伤痛,只能透过追求知识才能缓减。如果真的有所谓「人生的意义」,也许庸庸碌碌的追求就是漫长人生唯一的存在。
感觉帖子量很像少了...
反正..我从来都是被人抛弃那个......
我现在才发现..我原来从来只有自己一个....
我就是..歌剧院的怪人 我就是可怜的艾瑞克...永远不被人所爱....
没人来.....寂寞
有人MA?...
没人?...
东风等一等 我先忙一下
有人MA?
东风走了? @ @
东风?
今天东风生日 @ @ 祝你生日快乐~今晚就放纵地玩一晚 XDDD
莫相思走了?
从红楼剧照学习知识 - 红玉(转) 红色系布质衣衫
多谢个个提名我的拙文 > <
有人吗~
迷梦斋乱评红楼梦后40回 余素喜红楼,惜感红楼续书多有瑕疵,恼杀迷梦。今忽发奇想,效脂砚之笔,试评后续,聊而自娱,观者不必教真。
迷梦斋乱评红楼梦后40回 余素喜红楼,惜感红楼续书多有瑕疵,恼杀迷梦。今忽发奇想,效脂砚之笔,试评后续,聊而自娱,观者不必教真。
心情极差...
迷梦斋乱评红楼梦后40回 吾素喜红楼,惜感红楼续书多有瑕疵,恼杀迷梦。日忽发奇想,效脂砚之笔,试评后续,聊而自娱,不切教真。
惊! 圆明园全境图原来被雍正提笔赐名[大观]而园内亦有多种江南江北的名胜美境例如杏花春馆(种满红杏)内工匠园丁有约三百人而曹雪芹的亲人是园明园中雍正的伴读!!!!!!!
红楼梦的文化末世 (转) 红楼梦作为中国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问世之初就以抄本形式大行于世,由于红楼梦蕴涵着非常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后世读红评红之风一浪高过一浪,不同时代的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解读红楼梦,研究红楼梦成为一门显学??红学,不仅流派众多,观点也大相径庭,迄今也远未得到统一,并将继续争论下去,红楼梦成了中国文学和文化史上的一个谜。当我们把红楼梦这部巨著放到中华文化和文学整个发展历程中去看时,似乎又为我们提供了又一解读红楼的视角。曹雪芹不仅是作为个人的曹雪芹,也是社会和历史的曹雪芹,曹雪芹生活的明清时期是中华封建文明的终结期,明清文学也是封建社会的晚年文学,都有着末世的特色,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也必然带有末世的色彩。 一、明清文人的普遍心态 文学史是人类心灵史的感性显现。文学以诗性的方式对人类心灵的流变史做了忠实的记录,它虽没有哲学的严谨明了,却能够穿透纷繁复杂的文学表象,直击人类灵魂的深处。 明清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两个王朝,虽出现了诸如仁宣之治和康乾盛世,但其实是“末世”,仅仅是中华传统封建文明的回光返照之象。从中国历史与文学的流变来看,末世的文学有着时代的特色,它已经失去了先秦的蒙昧高远、秦汉的古朴疏阔、盛唐的豪迈博大、两宋的精思雅致,“明清文学是封建社会的晚年文学,追慕前人的辉煌,感慨历史的无奈,喟叹世事和人生的空幻是这五六百年的文学的基调。”明清文人一方面面对前人的辉煌成就,自感力不从心,想要超越而不能,背负了太多的历史重负,另一方面,明清文人也在不断地内省。因此明清文学进入了继承、内省和求变的时期。 明清文人并非有意与古人一较高下,明代众多文学流派,前后七子是复古,茶陵派是复古,唐宋派是复古,远绍秦汉,近承唐宋,都企图在古人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然而他们失败了。明清之时非唐宋之世,愈加专制的统治表明对自身的力量和统治信心不足,且早已力不从心,远不及汉唐之雍容大度,俨然上国风范,明清文人面对倾颓之世在不断总结。复古是一种总结,对历史的回顾也是一种总结。二十一史演义是最好的注脚,《三国演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发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感慨,对历史的无奈和荒诞的意识初现端倪。明代杨慎在《历代史略词话》中说秦汉的开场词《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历史的无奈,世事的荒诞,人生的无常,都包含其中。叱咤风云的历史英雄,狼烟滚滚的杀伐征战竟成了渔樵茶余饭后的谈资,那些雄浑激荡的历史场面和风云际会的英雄人物“而今安在哉”? 这是对前人历史的总结,而《清忠谱》和《桃花扇》则是对近世的内省。易代之痛,与身相关,空幻意识较前者更为明显。 明清文人也在内省,高启似乎是第一个思考自身生存状态的人。高启作为易代之民,初入新朝,意气风发,然而最终不受征召,归隐林泉之下,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思考。经元入明,蒙古统治者仓皇北逃,汉人重新统一中原,明朝作为继唐宋之后又一个汉族大统一政权,给士人带来泡沫一般对汉唐盛世的幻想,法古崇圣,修明文治,“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身在“盛世”,高启的内心似乎若有所思,常“恐盛衰之不常,离合之难保”,只求“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远眺,举觞一醉” (《游天平山记》),于《槎轩记》中更为明显: 客有过而凝者,乃谓之曰:“子不观夫槎乎?众槎之流,同寄于水也,而洄薄荡汩,或沦于泥沙,或栖于洲渚,或为渔樵之所薪,或为虫蚁之所蠹,或乘洪涛入于海,茫洋浩汗,莫得知其所极……其漂然而行,泊然而滞,随所遭之势尔……人之生而系命于天者亦何异是哉!……”
云无心以出岫——解读邢岫烟 (转) 《红楼梦》诸位小姐中,我最喜欢的不是钗黛,而是邢岫烟。她的名字让我想到《归去来兮辞》里的一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种淡薄洒脱水墨画般的意境正是我对邢岫烟的感觉。 邢岫烟出场非常晚,不是什么重要人物,对于关键情节也没什么推动作用,才貌虽好,但在群芳荟萃的大观园里也算不得超群出众。与她同时出场的宝琴倒更出彩得多。岫烟在群芳之中更像满天星这种衬花,专门用来作陪衬,她衬出了宝琴的得宠、凤姐的爱心、宝钗的细致、探春的善意、湘云的侠义和妙玉的不为人知的过去。 岫烟的出身较低,用凤姐的话说,就是家贫命苦。她的父亲邢忠是家里的老大哥,后边有以邢夫人为首的三个妹妹,还有一个外号“傻大舅”的弟弟邢德全。据邢德全说,岫烟的祖母去世后也留下了一些遗产,但都做了邢夫人的陪嫁。这话也许有几分真实,邢家比起贾家的富贵当然是天壤之别,但应该也不是赤贫。邢夫人有陪房老妈子,岫烟也有自己的丫鬟。但是如果说所有遗产都做了邢夫人的陪嫁,倒也未必,当然,邢家攀龙附凤嫁女儿,自然愿意多给嫁妆充门面,但是未必肯搭上全部家产,一来邢夫人后边还有三个年幼无知的弟妹需要抚养,二来当时邢家父母已经双亡,家中掌事的应该是邢忠,他是个“酒糟透之人”,应该不会那么大方到把家产都豁出去给妹妹作嫁妆。后来邢夫人的二妹嫁了个穷人,三妹待字闺中,邢德全“只知吃酒赌博、眠花宿柳为乐,手中滥漫使钱”,邢夫人本人嫁到贾家后又异常贪财吝啬,并不肯多照顾娘家,估计这邢忠也不是个善于开源节流的人,所以邢家后来越过越穷。房子也没了,只能去寺庙里租房子住。旧社会的寺庙不比今日处处要钱,更多些慈善功能,灾难时舍粥、救济都很平常,也常有便宜房子出租给贫民居住。邢家在苏州的蟠香寺一住就是十年。 按理说,邢岫烟的生长环境并不很好,通常这样出身贫贱又嫁入豪门的女孩,曹雪芹是不会把她写得很好的,比如邢夫人、尤氏,都是一味奉承酒色丈夫不顾亲情廉耻的,又如秦可卿、尤二姐,虽然美艳但品行有亏。这也许是人穷志短的常见现象,也许是曹雪芹这样出身富贵的人对于穷苦人的一种偏见。但是当曹雪芹写到岫烟,他打破了原来那种写法。岫烟祖籍苏州,曹雪芹对于苏州有着特殊的偏爱,凡是那里来的女孩子,比如黛玉、香菱、十二官,都是聪明美好的,他把岫烟的祖籍也安排在苏州,暗示了他对她的定义。 岫烟不是惊人的美女,但也生得端雅稳重,水葱儿一样。因为家庭教育条件的限制,她没有过人的才华,但也可以与宝琴、李绮这些贵族小姐在一起吟诗谈笑而不露怯,也算难得了。想象中的岫烟应该是个优雅可爱,让人如沐春风的女孩,和她在一起,没有压力,也不会厌烦,只有淡淡的喜悦和温暖。 岫烟能与其他出身贫贱又嫁入豪门的女孩不同,一方面因为她不贪财好利,另一方面也因为她有自己的见解,不会因为自己的贫贱而过分自卑或自亢。邢家在苏州的蟠香寺居住时,幼年的岫烟结识了在寺内带发修行的妙玉。想来妙玉对于自己的出家是心怀不满的,她的阔小姐出身、她的高傲脾气还有她的一头长发都使得她在寺中显得与众不同。通常寺院里的尼姑多是家贫或婚姻不遂等原因出家的,妙玉与这些层次不高的师姐妹们未必合得来,倒是岫烟这个又老实又斯文的俗家小妹妹更能容忍她的怪僻。于是二人成了好友,妙玉无事时喜欢教她读书写字,这种友谊保持了十年,直到邢家离开蟠香寺去投亲。用岫烟的话说“我所认的字都是承他所授。我和他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如今又天缘凑合,我们得遇,旧情竟未易。承他青目,更胜当日。”如此看来,妙玉是岫烟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人了,如果没有妙玉的陪伴,岫烟的童年恐怕会是非常灰暗的,如果没有妙玉的教导,岫烟也许一生都只能是个无知的文盲,更不会拥有如此“闲云野鹤”一般的气质了。如果换了一般人,只怕要对妙玉崇拜得五体投地,百分之百地服从了。可是岫烟并不这样,她感激妙玉、欣赏妙玉,但与此同时,也能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人格。她批判起妙玉的“放诞诡僻”来也毫不客气——“ 从来没见拜帖上下别号的,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 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这是好姐妹才能说的话,也是诤友才能说的话。岫烟对妙玉,既不像李纨那样厌弃,也不像宝黛钗那样一味地客气,她喜欢妙玉的优点,也能批判她的缺点。宝玉要给妙玉送的拜帖回帖,岫烟的建议令他如醍醐灌顶,因为只有岫烟才是妙玉的真正知己,知道她的好恶和微妙心思。否则,以妙玉那样的清高,也不可能对她青目更胜当日了。与各方面水平都高于自己且又有恩于自己的人交往,能保持一颗不卑不亢的平常心,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从红楼剧照学习知识 - 司棋(转) 鬅头 = 一种发式,发髻高而松
成化五彩小盖盅(明) [转] 《红楼梦》第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中,有个细节:妙玉给贾母吃茶用的杯子是“成化五彩小盖盅”,贾母吃了半盏,剩下的给了刘姥姥,刘姥姥接过一口吃净,只因刘姥姥用了这杯子,妙玉就不要了。而宝玉却吃过茶,要过了这杯子。 妙玉不要的五彩小盖盅却很受宝玉的喜爱,不顾自己是大观园小主子的身份,张口赔笑地去要,这“成化杯”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此物确实不寻常。“成化五彩”是明末清初的叫法,从18世纪开始,统称“成化斗彩”。成化斗彩在当时就很受世人青睐,明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中记载:“顷来京师,则成窑酒杯,每对博银百金,予为吐舌不能下。”清人程哲的《蓉槎蠡》中也有记叙说:“神宗时尚食,御前成杯一双已值钱十万。”明清两代人将成化斗彩视为拱璧。至近代,成化器物更不能以价值论,1999年4月,香港拍卖成化斗彩鸡缸杯一件,以2800万港元成交。 成化斗彩无大器,多为俊雅秀美的掌中把玩之物,器物比例匀称适度,形体线条柔美,像个标致而又小巧玲珑的美人,有一种所谓的“女性美”。其中高足杯、鸡缸杯、葡萄杯、天字罐最负盛名。史料记载,成化皇帝热衷艺术,精于绘画,他的绘画作品至今仍有6件传世之宝,成化斗彩器物上的山间野趣、春华秋实和田园景致的高雅画意,也反映了成化皇帝的性情与审美情趣。宝玉的慧眼识宝,正说明小说家曹雪芹也是“精于此道”。
情知不肯住,教遣若为留... 一切都是徒劳无功的...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