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6
夏天行天下
楼主
再言拳之“圈”及“中定”
笔者于实践中深感习拳术者不练明白它,功夫是不可能提高的。拳论所言之东西均是指习练者之功夫高极状态,然往往言道不言术,不告诉人们具体法门致使修炼拳术多年之人延续着某门某派之练法强调其特殊性与所谓“秘传”不愿公示于人,其实即便公开了,倘若没有相当之功底与悟性仍是不可能理解拳术之高级状态的,当然也就不可能达到这种状态。观许多太极拳书籍几乎均是介绍套路和一些推手原则,摘录一些前贤之拳论便草草了事,使阅书之人云里雾里。倒是老谱中的《打手歌》所云:“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粘连随不丢顶。”笔者于推手之实践中认为:所谓上下相随人难进。即两层含义也,一是练就灵敏的听劲功夫,虽然纵观所有拳谱、拳论中均未提及“听劲”一词,然它于推手对抗中是客观存在的。倒是武家拳前辈李亦畲于《五字诀》中言道:“挨何处,心意用在何处。”师爷张公金龄前辈亦云:“练好听化劲,发劲在其中”即言此理也。通过听劲来了解知觉对手之劲力,其途径原则上有两个方面:一是尽量增长对方劲力作用过程;二是尽量增加自己于劲力之敏感程度。传统太极拳术采取用意不用力之原则,以增长对劲力之敏感,采用由圆弧向直线之转化,以瞬间完成由防御向进攻之转化,通过沾粘(黏)连随推手之独特训练方法,以听劲之方法来实施运用太极拳术之十三势之技击。笔者于长期实践中认为上下相随就是一种听劲功夫;二是步随身换,协调一致是一种立体式的螺旋立圈运动,犹如砣螺旋转运动,其实质是松沉到脚底的圆转运动,倘若没有过硬之腰腿功夫其走圈划圆的质量就不高,对抗中往往受制于人。太极拳术之圈于杨家传拳时就有说明:无处不是圈时,似水难进,似针难插。据传杨露禅前贤晚年离开北京时,全佑仍恋恋不舍,杨对其云:“圈内打人圈外推人”,已没有可授之技了。笔者于实证体悟认为:这只是针对习拳功夫深厚之人的反应能力与拳术自然状态而言的,圈是怎么来的?其中心是由腰脊定轴旋转来的,手圈、肘圈、肩圈、胯圈、腰圈、膝圈、脚圈等均是由腰脊带动而得,不是强调独立地各自为阵之自转,而是强调对腰脊之公转。与人较技要引人入圈,空以待敌,随即以内有整劲之圈干扰对手之运动规律,制之打之不难,实为顺手之极。倘若对手不入圈,于圈外推挪,随劲引空,自有周旋,对手伤不了我身,圈圈连环(乱环诀)可大可小,小到腰脊内动而视之无形,亦可大到手脚旋转外弧之大小而视之较大,此乃是意道放运之故也。
腰脊之定为虚定,不僵不死,故有中定之状态。人体内“中”,“松”,“通”与地相接,劲自绵绵不绝,故有:练出了松沉劲才算拳术入门之说词。如何做到不僵不死呢?缘起虚腾,百会领身顶头悬,腿脚空松始有中。此定乃是建立于人体之虚实处处均衡之基础上。此静乃是腾挪之静,即有预动未动之势而不显形之状态,故能向四面八方处处转化。凡入此虚定之圈者莫不受制于人,缘起极微小之旋转便能引化发放之故也。
2015年10月13日 04点10分
1
笔者于实践中深感习拳术者不练明白它,功夫是不可能提高的。拳论所言之东西均是指习练者之功夫高极状态,然往往言道不言术,不告诉人们具体法门致使修炼拳术多年之人延续着某门某派之练法强调其特殊性与所谓“秘传”不愿公示于人,其实即便公开了,倘若没有相当之功底与悟性仍是不可能理解拳术之高级状态的,当然也就不可能达到这种状态。观许多太极拳书籍几乎均是介绍套路和一些推手原则,摘录一些前贤之拳论便草草了事,使阅书之人云里雾里。倒是老谱中的《打手歌》所云:“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粘连随不丢顶。”笔者于推手之实践中认为:所谓上下相随人难进。即两层含义也,一是练就灵敏的听劲功夫,虽然纵观所有拳谱、拳论中均未提及“听劲”一词,然它于推手对抗中是客观存在的。倒是武家拳前辈李亦畲于《五字诀》中言道:“挨何处,心意用在何处。”师爷张公金龄前辈亦云:“练好听化劲,发劲在其中”即言此理也。通过听劲来了解知觉对手之劲力,其途径原则上有两个方面:一是尽量增长对方劲力作用过程;二是尽量增加自己于劲力之敏感程度。传统太极拳术采取用意不用力之原则,以增长对劲力之敏感,采用由圆弧向直线之转化,以瞬间完成由防御向进攻之转化,通过沾粘(黏)连随推手之独特训练方法,以听劲之方法来实施运用太极拳术之十三势之技击。笔者于长期实践中认为上下相随就是一种听劲功夫;二是步随身换,协调一致是一种立体式的螺旋立圈运动,犹如砣螺旋转运动,其实质是松沉到脚底的圆转运动,倘若没有过硬之腰腿功夫其走圈划圆的质量就不高,对抗中往往受制于人。太极拳术之圈于杨家传拳时就有说明:无处不是圈时,似水难进,似针难插。据传杨露禅前贤晚年离开北京时,全佑仍恋恋不舍,杨对其云:“圈内打人圈外推人”,已没有可授之技了。笔者于实证体悟认为:这只是针对习拳功夫深厚之人的反应能力与拳术自然状态而言的,圈是怎么来的?其中心是由腰脊定轴旋转来的,手圈、肘圈、肩圈、胯圈、腰圈、膝圈、脚圈等均是由腰脊带动而得,不是强调独立地各自为阵之自转,而是强调对腰脊之公转。与人较技要引人入圈,空以待敌,随即以内有整劲之圈干扰对手之运动规律,制之打之不难,实为顺手之极。倘若对手不入圈,于圈外推挪,随劲引空,自有周旋,对手伤不了我身,圈圈连环(乱环诀)可大可小,小到腰脊内动而视之无形,亦可大到手脚旋转外弧之大小而视之较大,此乃是意道放运之故也。
腰脊之定为虚定,不僵不死,故有中定之状态。人体内“中”,“松”,“通”与地相接,劲自绵绵不绝,故有:练出了松沉劲才算拳术入门之说词。如何做到不僵不死呢?缘起虚腾,百会领身顶头悬,腿脚空松始有中。此定乃是建立于人体之虚实处处均衡之基础上。此静乃是腾挪之静,即有预动未动之势而不显形之状态,故能向四面八方处处转化。凡入此虚定之圈者莫不受制于人,缘起极微小之旋转便能引化发放之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