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一朋 尹一朋
作为1个20世纪末在院校毕业,当过水兵军人的文史哲和艺术爱好者,我研究人文社科,酷爱音乐+美术,矢志不渝.
关注数: 137 粉丝数: 256 发帖数: 5,539 关注贴吧数: 153
《中国文学史》讲的历史小说.值得商榷之处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主编)主要讲古代以及近代的文学史,从先秦一直讲到民初,并且书后附有:研修书目。记得2002年秋季我学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材就是这套《中国文学史》,装帧精美、印刷完善、内容丰富。书中列举和讲解的文学作品(包括书籍)比较全面,并且有重点。对书中内容的一些比较明显的置疑或值得商榷的地方我提出来讨论讨论。 【明显的关于“英烈传”书名和徐懋功人名讹误】 其中的第四卷·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介绍《英烈传》时,注释【18】云:“····或名《云合奇纵》····” 《皇明英烈传》的又名应当是《云合奇踪》,实际就是《英烈传》的另一种版本。而且第四卷第二章把《皇明英烈传》作为英雄传奇小说的范畴来讲,我认为不妥。这是部历史小说,后来衍生的《明英烈》、《朱元璋演义》等相关曲艺作品,加工想象的成分很多,应当属于英雄传奇。 第一章·第四节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提到了《隋史遗文》塑造的人物形象,把隋末瓦岗军的绿林豪杰、民族英雄徐懋功(徐世绩)写成了“徐茂公”,这不是《隋史遗文》和历史上的写法,“徐茂公”或“徐茂功”是古典传奇小说和戏曲、曲艺常见的写法,这都是把这位将领塑造为文官、军师、道者的形象时的写法。文学史用这样的写法,不知究竟是什么原因。 【对于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的“不同”的一点异议】 明英烈系列小说随着戏曲、曲艺的发展,由历史小说逐渐向传奇色彩浓厚的评书、评话等作品演变。关于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的特徵对比,第四卷·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提到: “《水浒传》这一类小说通常被称为英雄传奇,以有别于《三国志演义》之类历史演义。这两类小说有共同点,即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两者又有相异点:前者一般是从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而后者是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前者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而后者着眼于全面地描写一代兴废或几朝历史;前者的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后者比较注重依傍史实。这些不同也就使前者有可能突破历史事实的制约,跳出帝王将相、军国大事的圈子,将目光移向民间日常的生活和普通的人。在明代的英雄传奇小说中,继《水浒传》之后,还有《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较有名。” 对‘前者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而后者着眼于全面地描写一代兴废或几朝历史’,我有不同意见,区分英雄传奇和历史小说的主要特点,不应看小说所表现的人物的多寡和历史时间跨度的长短,而是看书中人物和故事是虚构居多还是依据史书的更多。譬如:英雄传奇《说唐全传》、《说唐后传》、《说唐演义三传》和禇人获讲史小说《隋唐演义》都是讲隋唐豪杰以及秦王李世民等帝王权贵的故事,只不过说唐系列的虚构人物和故事较多,对历史改动较大。 曲艺《朱元璋演义》、《明英烈》及其续书《燕王演义》同历史小说《皇明英烈传》及其续书《续明英烈传》,谢诏的历史传奇小说《东汉十二帝演义》同(非常依傍《后汉书》记载的)清远道人《东汉演义》,也是这个道理。 【没提到“两汉系列小说”和《说岳传》、《飞龙传》】 第一章·第四节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讲了列国系统小说、隋唐系统小说、明末时事小说,却没提到著名的“东西汉(前后汉)系统小说”,我认为两汉系列讲史小说在古代小说史上的地位也比较重要,而且有很多戏剧、评书、评话等都是取材于两汉故事。 明代熊大木(熊锺谷)的《全汉志传》(冯梦龙校订、增补为《两汉演义》),甄伟的《西汉演义》(西楚霸王项籍的贵族英雄气概、刘邦的远大抱负和善得民心表现很突出),谢诏的《东汉十二帝演义》(后人觉得此书很多情节离奇,就由清代的清远道人重新写了《东汉演义》,较为忠于史籍记载,但少了几分文艺作品的文学性,所以后世评书和戏曲、影视基本上是以谢诏的《东汉》为取材蓝本) 第二章·第四节 《水浒传》的影响,提到了《水浒后传》、《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书,没说清代钱彩的《说本岳王全传》以及清代吴璿的《飞龙全传》.《说岳全传》行文波澜壮阔,塑造人物形象鲜明,是一部影响很广泛的表现民族英雄抗金将领岳飞的英雄传奇。《飞龙全传》讲述宋太祖赵匡胤的发迹故事,书中知名人物有陶三春、郑子明(郑恩)、柴荣(周世宗),赵太祖英勇果敢而又江湖气浓厚的复杂性格、柴世宗的为人厚道、杨家将诸将的正直勇敢,都在书中得以表现,战争场面也较为精彩,此书后接《杨家将演义》(北宋金枪倒马传)等书的故事。这些书对戏曲、曲艺影响很大。 【关于侠义公案小说】 在第二章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第一节 侠义公案小说 ,对《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施公案》、《彭公案》、《永庆升平》、《绿牡丹》、《圣朝鼎盛万年青》等侠义公案小说有所详细介绍或提及,而没提到《刘公 案》、《狄公案》、《林公案》、《白牡丹》、《正德下江南》、《海公大红袍传》、《海公小红袍传》、《英雄大八义》(大宋八义)、《英雄小八义》(梁山后代)、《洪秀全演义》等书,我觉得还应适当提及民国以后出现的《明清八义》、《三侠剑》、《雍正剑侠图》(童林传)等等.《明清八义》等说部,尽管从年代划分不属于“古典文学”,但也都属于传统侠义小说,多以曲艺说书形式流行.
【原创】对《中国文学史》讲史演义的若干置疑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主编)主要讲古代以及近代的文学史,从先秦一直讲到民初,并且书后附有:研修书目。记得2002年秋季我学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材就是这套《中国文学史》,装帧精美、印刷完善、内容丰富。书中列举和讲解的文学作品(包括书籍)比较全面,并且有重点。对书中内容的一些比较明显的置疑或值得商榷的地方我提出来讨论讨论。 【明显的关于“英烈传”书名和徐懋功人名讹误】 其中的第四卷·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介绍《英烈传》时,注释【18】云:“····或名《云合奇纵》····” 《皇明英烈传》的又名应当是《云合奇踪》,实际就是《英烈传》的另一种版本。而且第四卷第二章把《皇明英烈传》作为英雄传奇小说的范畴来讲,我认为不妥。这是部历史小说,后来衍生的《明英烈》、《朱元璋演义》等相关曲艺作品,加工想象的成分很多,应当属于英雄传奇。 第一章·第四节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提到了《隋史遗文》塑造的人物形象,把隋末瓦岗军的绿林豪杰、民族英雄徐懋功(徐世绩)写成了“徐茂公”,这不是《隋史遗文》和历史上的写法,“徐茂公”或“徐茂功”是古典传奇小说和戏曲、曲艺常见的写法,这都是把这位将领塑造为文官、军师、道者的形象时的写法。文学史用这样的写法,不知究竟是什么原因。 【对于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的“不同”的一点异议】 明英烈系列小说随着戏曲、曲艺的发展,由历史小说逐渐向传奇色彩浓厚的评书、评话等作品演变。关于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的特徵对比,第四卷·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提到: “《水浒传》这一类小说通常被称为英雄传奇,以有别于《三国志演义》之类历史演义。这两类小说有共同点,即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两者又有相异点:前者一般是从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而后者是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前者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而后者着眼于全面地描写一代兴废或几朝历史;前者的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后者比较注重依傍史实。这些不同也就使前者有可能突破历史事实的制约,跳出帝王将相、军国大事的圈子,将目光移向民间日常的生活和普通的人。在明代的英雄传奇小说中,继《水浒传》之后,还有《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较有名。” 对‘前者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而后者着眼于全面地描写一代兴废或几朝历史’,我有不同意见,区分英雄传奇和历史小说的主要特点,不应看小说所表现的人物的多寡和历史时间跨度的长短,而是看书中人物和故事是虚构居多还是依据史书的更多。譬如:英雄传奇《说唐全传》、《说唐后传》、《说唐演义三传》和禇人获讲史小说《隋唐演义》都是讲隋唐豪杰以及秦王李世民等帝王权贵的故事,只不过说唐系列的虚构人物和故事较多,对历史改动较大。 曲艺《朱元璋演义》、《明英烈》及其续书《燕王演义》同历史小说《皇明英烈传》及其续书《续明英烈传》,谢诏的历史传奇小说《东汉十二帝演义》同(非常依傍《后汉书》记载的)清远道人《东汉演义》,也是这个道理。 【没提到“两汉系列小说”和《说岳传》、《飞龙传》】 第一章·第四节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讲了列国系统小说、隋唐系统小说、明末时事小说,却没提到著名的“东西汉(前后汉)系统小说”,我认为两汉系列讲史小说在古代小说史上的地位也比较重要,而且有很多戏剧、评书、评话等都是取材于两汉故事。 明代熊大木(熊锺谷)的《全汉志传》(冯梦龙校订、增补为《两汉演义》),甄伟的《西汉演义》(西楚霸王项籍的贵族英雄气概、刘邦的远大抱负和善得民心表现很突出),谢诏的《东汉十二帝演义》(后人觉得此书很多情节离奇,就由清代的清远道人重新写了《东汉演义》,较为忠于史籍记载,但少了几分文艺作品的文学性,所以后世评书和戏曲、影视基本上是以谢诏的《东汉》为取材蓝本) 第二章·第四节 《水浒传》的影响,提到了《水浒后传》、《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书,没说清代钱彩的《说本岳王全传》以及清代吴璿的《飞龙全传》.《说岳全传》行文波澜壮阔,塑造人物形象鲜明,是一部影响很广泛的表现民族英雄抗金将领岳飞的英雄传奇。《飞龙全传》讲述宋太祖赵匡胤的发迹故事,书中知名人物有陶三春、郑子明(郑恩)、柴荣(周世宗),赵太祖英勇果敢而又江湖气浓厚的复杂性格、柴世宗的为人厚道、杨家将诸将的正直勇敢,都在书中得以表现,战争场面也较为精彩,此书后接《杨家将演义》(北宋金枪倒马传)等书的故事。这些书对戏曲、曲艺影响很大。 【关于侠义公案小说】 在第二章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第一节 侠义公案小说 ,对《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施公案》、《彭公案》、《永庆升平》、《绿牡丹》、《圣朝鼎盛万年青》等侠义公案小说有所详细介绍或提及,而没提到《刘公 案》、《狄公案》、《林公案》、《白牡丹》、《正德下江南》、《海公大红袍传》、《海公小红袍传》、《英雄大八义》(大宋八义)、《英雄小八义》(梁山后代)、《洪秀全演义》等书,我觉得还应适当提及民国以后出现的《明清八义》、《三侠剑》、《雍正剑侠图》(童林传)等等.《明清八义》等说部,尽管从年代划分不属于“古典文学”,但也都属于传统侠义小说,多以曲艺说书形式流行.
《北侠欧阳春》竟然还出现少林僧人 看了电影《北侠欧阳春》,本以为是个精彩的新编传统作品,可是看了以后得出结论:纯粹是以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前身)的人物名称来敷衍毫不相关的新编武侠怪事。 在晚清侠义公案通俗说部中赫赫有名的“紫髯伯”(借用评书大师单老师的话说是:紫胖子)欧阳北侠是与北宋南侠展昭以及大五义(“五鼠”)、丁氏双侠等英豪在江湖上齐名的,并且很有威望,由于谨慎不张扬,还曾一度被一位年轻侠客视为徒有虚名。影片中的欧阳春成了年轻的侠士,还留着近似于东洋武士那样的头型,不蓄须,挺有赵云、常遇春、花荣的英雄气概,但怎么看也不像是北侠。北侠成了平定一个阴谋登基的王爷叛乱的有功人物。影片中有人说包拯是文曲星下凡.文曲包公、武曲狄青之说的确在古时有过,但那已经是后来的事情了,宋仁宗时期绝对不可能把当时的包龙图和民族英雄狄青说成星君下凡,那会是很荒唐的。 而且影片中的爱情故事占了主要部分。欧阳春和庞太师女儿挺熟悉,这我还真没听说过。庞太师为女儿招亲时,舞台上竟表演京剧,京戏可是在清代才逐渐形成的啊,宋朝人再有眼福也不可能观赏到国剧。而且演的是孙大圣与一位红衣女将大战,明代神话小说人物美猴王的完整戏曲舞台形象也不可能出现在宋代,尽管西天取经的故事并不是明朝才有的。更出彩而无奈的地方在下一环节,居然出现了“武二郎”武松的戏曲舞台形象,而且有模有样地哼唱当代流行歌曲(用此音乐曲调配以“新”歌词).水浒寨人物武行者的故事当时不可能有,梁山好汉宋江聚义的故事发生在宋徽宗时期,三侠五义的故事的背景是宋仁宗时期,那时宋徽宗还没出世呢。所以这样的情节的确令人哭笑不得。 关于出现的武林门派。其实在古典通俗侠义公案小说中,是没有“武林”这一说法的,武林之称一般都出现在民国以后的各式各样的武打书里。古代近代传统侠义小说中一般都是说“绿林”人物如何如何。影片中有“武林高手”这样的名词。出现了少林寺僧众,欧阳春的妹子在峨眉山跟佛家师太学剑,欧阳春父亲成了“天下第一剑”欧阳雄。而且还出现了武当派、峨嵋派、昆仑派、丐帮帮主等不可能在《三侠五义》、《小五义》等书中出现的名词。 《三侠五义》、《彭公案》、《施公案》、《永庆升平》、讲侠女十三妹故事的《儿女英雄传》、讲方世玉故事的《圣朝鼎盛万年青》、《小八义》、《三侠剑》、《雍正剑侠图》等侠义或公案小说,可以归为“武侠”范畴,但是,这都是传统文艺作品,与现代、当代武侠小说是不同的,我认为最好不要借用传统小说人物之名称编造具有当代武打书特徵的人物故事。曾有个电影《五鼠闹东京》,有不少调侃、打趣甚至“戏说”成分,但总体来说还是把原书中的相关人物和故事表现的像那么一回事,而不是与古典名著几乎不相关。再对比一下热映的《投名状》,那部影片表现的场面宏大、主题鲜明,具有浓厚的古典传统文艺特色。我觉得《北侠欧阳春》用“戏说北侠”可能更恰当。
《北侠欧阳春》怎么出现了少林武僧? 看了电影《北侠欧阳春》,本以为是个精彩的新编传统作品,可是看了以后得出结论:纯粹是以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前身)的人物名称来敷衍毫不相关的新编武侠怪事。 在晚清侠义公案通俗说部中赫赫有名的“紫髯伯”(借用评书大师单老师的话说是:紫胖子)欧阳北侠是与北宋南侠展昭以及大五义(“五鼠”)、丁氏双侠等英豪在江湖上齐名的,并且很有威望,由于谨慎不张扬,还曾一度被一位年轻侠客视为徒有虚名。影片中的欧阳春成了年轻的侠士,还留着近似于东洋武士那样的头型,不蓄须,挺有赵云、常遇春、花荣的英雄气概,但怎么看也不像是北侠。北侠成了平定一个阴谋登基的王爷叛乱的有功人物。影片中有人说包拯是文曲星下凡.文曲包公、武曲狄青之说的确在古时有过,但那已经是后来的事情了,宋仁宗时期绝对不可能把当时的包龙图和民族英雄狄青说成星君下凡,那会是很荒唐的。 而且影片中的爱情故事占了主要部分。欧阳春和庞太师女儿挺熟悉,这我还真没听说过。庞太师为女儿招亲时,舞台上竟表演京剧,京戏可是在清代才逐渐形成的啊,宋朝人再有眼福也不可能观赏到国剧。而且演的是孙大圣与一位红衣女将大战,明代神话小说人物美猴王的完整戏曲舞台形象也不可能出现在宋代,尽管西天取经的故事并不是明朝才有的。更出彩而无奈的地方在下一环节,居然出现了“武二郎”武松的戏曲舞台形象,而且有模有样地哼唱当代流行歌曲(用此音乐曲调配以“新”歌词).水浒寨人物武行者的故事当时不可能有,梁山好汉宋江聚义的故事发生在宋徽宗时期,三侠五义的故事的背景是宋仁宗时期,那时宋徽宗还没出世呢。所以这样的情节的确令人哭笑不得。 关于出现的武林门派。其实在古典通俗侠义公案小说中,是没有“武林”这一说法的,武林之称一般都出现在民国以后的各式各样的武打书里。古代近代传统侠义小说中一般都是说“绿林”人物如何如何。影片中有“武林高手”这样的名词。出现了少林寺僧众,欧阳春的妹子在峨眉山跟佛家师太学剑,欧阳春父亲成了“天下第一剑”欧阳雄。而且还出现了武当派、峨嵋派、昆仑派、丐帮帮主等不可能在《三侠五义》、《小五义》等书中出现的名词。 《三侠五义》、《彭公案》、《施公案》、《永庆升平》、讲侠女十三妹故事的《儿女英雄传》、讲方世玉故事的《圣朝鼎盛万年青》、《小八义》、《三侠剑》、《雍正剑侠图》等侠义或公案小说,可以归为“武侠”范畴,但是,这都是传统文艺作品,与现代、当代武侠小说是不同的,我认为最好不要借用传统小说人物之名称编造具有当代武打书特徵的人物故事。曾有个电影《五鼠闹东京》,有不少调侃、打趣甚至“戏说”成分,但总体来说还是把原书中的相关人物和故事表现的像那么一回事,而不是与古典名著几乎不相关。再对比一下热映的《投名状》,那部影片表现的场面宏大、主题鲜明,具有浓厚的古典传统文艺特色。我觉得《北侠欧阳春》用“戏说北侠”可能更恰当。
《北侠欧阳春》与世俗文艺之末流 看了电影《北侠欧阳春》,本以为是个精彩的新编传统作品,可是看了以后得出结论:纯粹是以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前身)的人物名称来敷衍毫不相关的新编武侠怪事。 在晚清侠义公案通俗说部中赫赫有名的“紫髯伯”(借用评书大师单老师的话说是:紫胖子)欧阳北侠是与北宋南侠展昭以及大五义(“五鼠”)、丁氏双侠等英豪在江湖上齐名的,并且很有威望,由于谨慎不张扬,还曾一度被一位年轻侠客视为徒有虚名。影片中的欧阳春成了年轻的侠士,还留着近似于东洋武士那样的头型,不蓄须,挺有赵云、常遇春、花荣的英雄气概,但怎么看也不像是北侠。北侠成了平定一个阴谋登基的王爷叛乱的有功人物。影片中有人说包拯是文曲星下凡.文曲包公、武曲狄青之说的确在古时有过,但那已经是后来的事情了,宋仁宗时期绝对不可能把当时的包龙图和民族英雄狄青说成星君下凡,那会是很荒唐的。而且影片中的爱情故事占了主要部分。欧阳春和庞太师女儿挺熟悉,这我还真没听说过。庞太师为女儿招亲时,舞台上竟表演京剧,京戏可是在清代才逐渐形成的啊,宋朝人再有眼福也不可能观赏到国剧。而且演的是孙大圣与一位红衣女将大战,明代神话小说人物美猴王的完整戏曲舞台形象也不可能出现在宋代,尽管西天取经的故事并不是明朝才有的。更出彩而无奈的地方在下一环节,居然出现了“武二郎”武松的戏曲舞台形象,而且有模有样地哼唱当代流行歌曲(用此音乐曲调配以“新”歌词).水浒寨人物武行者的故事当时不可能有,梁山好汉宋江聚义的故事发生在宋徽宗时期,三侠五义的故事的背景是宋仁宗时期,那时宋徽宗还没出世呢。所以这样的情节的确令人哭笑不得。关于出现的武林门派。其实在古典通俗侠义公案小说中,是没有“武林”这一说法的,武林之称一般都出现在民国以后的各式各样的武打书里。古代近代传统侠义小说中一般都是说“绿林”人物如何如何。影片中有“武林高手”这样的名词。出现了少林寺僧众,欧阳春的妹子在峨眉山跟佛家师太学剑,欧阳春父亲成了“天下第一剑”欧阳雄。而且还出现了武当派、峨嵋派、昆仑派、丐帮帮主等不可能在《三侠五义》、《小五义》等书中出现的名词。《三侠五义》、《彭公案》、《施公案》、《永庆升平》、讲侠女十三妹故事的《儿女英雄传》、讲方世玉故事的《圣朝鼎盛万年青》、《小八义》、《三侠剑》、《雍正剑侠图》等侠义或公案小说,可以归为“武侠”范畴,但是,这都是传统文艺作品,与现代、当代武侠小说是不同的,我认为最好不要借用传统小说人物之名称编造具有当代武打书特徵的人物故事。曾有个电影《五鼠闹东京》,有不少调侃、打趣甚至“戏说”成分,但总体来说还是把原书中的相关人物和故事表现的像那么一回事,而不是与古典名著几乎不相关。再对比一下热映的《投名状》,那部影片表现的场面宏大、主题鲜明,具有浓厚的古典传统文艺特色。我觉得《北侠欧阳春》用“戏说北侠”可能更恰当。
不可故意忽视历史和戏说、秘史的明确含义 为什么说是“故意忽视”呢?现在有这么一种现象,为了把古装剧说成是历史正剧,就故意使历史剧、戏说剧和秘史的真实涵义模糊不清。其实历史正剧、秘史、戏说的概念并不容易混淆,戏说基本上讲的都是虚构的或者干脆剧情全是编造,秘史有一定的历史影子而且不会‘传奇’得过于离奇荒诞(不会出现类似于元朝人唱清宫戏这样的笑话).历史和戏说、秘史的明确含义不要故意给混淆或忽视了。   由此,对于《开播一周争议大 <贞观长歌>在争议声中挺进》,我要提出一些不同意见:   (一)戏说性质的古装剧不能因为是讲古人的故事,就说成“类历史正剧题材的古装电视剧”,有的甚至直接说成历史正剧。   (二) 《贞观长歌》不是“把这些著名的历史事件装在一个观众爱看也习惯收看的电视剧模式中”,因为其中一些主要人物的年龄、性格等特徵甚至名字都给改了(譬如唐太宗及其儿子的年龄都给提高了差不多20多岁;徐懋功,也就是李世绩,这位著名民族英雄在剧中成了“李绩”),很多著名历史事件并没有正面表现,倒是在虚构的人物和故事上有不少深入表现。民族英雄柴绍、苏定方(苏烈)没有被比较恰当地表现其事迹和性格,白袍持戟将领薛仁贵连都没露面.
感慨《贞观长歌》戏说剧成2007优秀剧? 元旦之夜,看2007电视剧群英汇,得知2007年曾在报刊杂志、博客论坛上或谈笑闲聊中、论文习作中被大量讨论和批评的古装剧《贞观长歌》,获得了2007年度一部优秀电视剧的美誉,我感到挺惊奇。没想到唐史正剧《开创盛世》和类似于唐史纪录片的电视剧《贞观之治》都没有获此美誉。尽管《开创盛世》和《贞观之治》扮演月蓉公主(后来的长孙皇后)和长孙皇后的演员分别表演了舞蹈和歌唱节目,但是比起《贞观长歌》的主演又是题字、又是唱歌,还有导演讲话,阵容对比显而易见。 《贞观长歌》不是唐史正剧,尽管一再被宣扬为历史正剧,但凭现在的观众鉴赏力和知识层次,可不那么好糊弄的。关于此剧的那些令观众们耳熟能详的史实问题,譬如:28岁的李世民像是50多岁,年幼的几个儿子看起来像是二十多岁,“罗成父亲”罗艺怎么那么个形象(其实唐史里并无罗成罗公子这个人),瓦岗军旧将、唐初民族英雄徐懋功(李世绩),这位在与苏烈(苏定方)、李靖、尉迟恭反击突厥番军、与薛仁贵攻下高丽等战役中功勋卓著的将相全才,居然被电视剧称为:李绩,名字都给改了。观众的批评和质疑得不到完美答复,甚至所谓专家还被请出来加以辩解,似乎史籍记载都可以随意否认似的。我还想起《大唐情史》剧中的唐太宗连爱将程咬金(程知节)都给说成了:程和节,真是天大的笑话。这里就不详加分析了,只说说关于所谓“小孩不能配戏” .这挺令我哭笑不得,把李恪、李承乾等几位兄弟的年龄一下子提高了20岁左右,理由居然是“小孩不能配戏”,也就是说孩童不能演相关人物,所以就把年龄提高了那么多,然后再编出许许多多的故事,或荡气回肠、或情意绵绵、或金戈铁马······
张清飞石打群雄【最新编传统版】 (关于东昌府“没羽箭”张清石打水浒寨梁山泊将领的故事,是比较精彩的水浒战争故事之一。曲艺作品对此段打斗场面也有过加工和改编。听了“水浒”的一些曲艺作品,感觉对几员将领表现的很细致,其他10多位英雄与张清的对打没有具体表现而是一笔带过,所以我把早想写出的新版故事与诸位分享,也可作为戏剧等文艺的取材) 北宋末年, 梁山泊“玉麒麟”卢俊义在东昌府率部大战“没羽箭”张清。只听几通鼓罢,张清出马。但见: 七尺身段,仪表堂堂;银枪紧握赛文聘,胯下青马胜玉莺;马鞭横挡,腰刀斜挂;亮盔锦袍,威风凛凛。 左边一副将“花项虎”龚旺,青州人氏,身上刺虎,善于马上飞枪;右侧另一偏将,唤作“中箭虎”丁得孙,原籍登州府,会骑马投标叉。卢俊义暗自夸赞。张清以马鞭指卢俊义喝道:“尔等贼寇,无故至此。还不下马受缚,免遭天兵斩杀。”卢员外正待举枪亲自迎敌,身边恼了一位英雄,乃是“急先锋”索超,原是大名府梁中书帐下名将,后被“青面兽”杨志说降归了水泊梁山。只见索先锋不等卢俊义发话,就挥舞开山斧、纵黑马奔敌阵而去。张清暗笑 :怎么梁山人等如此性急?从怀中锦囊掏出一颗石子,照索超面颊打来,只听一声大叫,急先锋滚下马鞍。张清纵马来刺,卢俊义这边“井木犴”郝思文骑马舞动点钢枪来救。张清也挺强迎战,两杆枪似玉蟒翻腾,郝思文精神抖擞,没羽箭暗自夸赞,心说倘若我身边能有这样一员副将该有多好。二人大战正酣,张清卖个破绽佯作败走,郝思文大喊:“那贼休走”,纵马追赶。卢俊义旁边“浪子”燕青大叫:“郝将军提防飞石••••••”话音未落,井木犴颊角早中一颗石子翻身下马。张清正待要捉,燕浪子一个小弩箭射中张清坐骑马腿。
古为今用也不可依靠戏说剧 杂史《吴越春秋》、《越绝书》,戏曲《浣纱记》、《汉宫秋》这样的比较有名的历史题材古典名著,都曾被文学家在历史文艺作品角度进行批评,可见对历史文艺的要求还是很严格的。更何况那些鱼龙混杂的、张冠李戴的假历史正剧。即使是古为今用,通过历史文艺作品从古典人物身上吸取些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也不能靠那些编造的作品来吸取,因为那些作品不是新编的历史作品,也不是对传统文艺的再创作,更不用提什么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晋代干宝作《搜神记》,他认为书中所记就是现实中发生的。古人认为神怪故事是真实的,尚且可以理解,这是时代和社会的原因。《三国志演义》、《水浒全传》、《石头记》等辉煌巨著,其中有的故事也有神话色彩。但是,今人倘若把自己编造的古装故事剧当成历史正剧并大加赞许,那就不值得称道了。古时候绝大多数史籍是官修的,而且多表现帝王将相显赫人物很少涉及布衣平民,而影视中有些作品甚至以封建帝王为表现对象,连秦琼、徐懋功(李世绩,贞观时绝不是“李绩”)、薛仁贵、沐英、常遇春等将领豪杰都给忽略了,真是比起古书有过之而无不及。《水浒》、禇人获《隋唐演义》还知道以义士英雄为主角、帝王权贵置于次要位置呢。戏说和编造的古装剧既非历史正剧也非历史传奇.
当了秘书岂能因为写小说?【个中话题很蹊跷啊】 记得2001年春季,天气正好,有位退休的女士对我说,我【笔者本人】不久前所在部队的1位副师职水兵将领的孩子在1个银行部门从事秘书工作,之所以从营业到做秘书,是因为他曾经写过小说。听着这话,我感觉挺蹊跷,半晌不作声,倒不是因为我对这话语感到有甚么稀奇或者大惊小怪,只是我感到有些不知所云甚至哭笑不得,写故事和当文秘难道还有什么联系不成?真是首度听说。 什么是小说?掌故佚闻、小小奇趣,生动写出,即成小说。当然,质量的优劣就另当别论了。《世说新语》之每段故事皆可独立成章,每个小故事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说”.蔡东藩先生“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系列,从汉代到民国的演义,可谓小说形式的历史通俗读物的长篇系列巨著。可看作历史演义小说。小说有短篇、中篇、长篇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此小说者,仍谓寓言异记,不本经传,背于儒术者矣。”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者也。”小说从唐之传奇、宋之平话开始,逐步达到创作高潮,以致各种作品层出不穷。当代更是五花八门,还出现网络小说,80后、90后文学······蔚为大观。博客空间、个人主页等日识形式文章出现后,文学故事的交流更为快捷。这在20世纪80年代是难以想像得到的。写出小说并非什么稀奇之事,何况其艺术水平也不尽相同。“小说”、“秘书”可能与“中文”或“外文”专业范畴相关,但说一个人是因为能写小说才当上了秘书,似乎有些过于牵强了,怎么那么别扭?而且在办公室的人员也未必一定就是文秘。【个中原因我就不想赘述了,想必心照不宣】
历史剧与历史主义态度【兼论贞观剧】 . 看了“对待历史剧不能一概而论 ”,我很有感慨。 历史正剧创作要有历史主义的态度、情节合乎情理,但这还不够,必须尽可能地对要表现的那段历史故事做到主要事实符合史籍记载,细节、人物等可以有虚构和加工。否则就不是历史剧,顶多算正剧(即悲喜剧)。 正规的历史剧的故事情节必须像古典名著《三国志演义》、《残唐五代史传》、《皇明英烈传》、《东西汉演义》、《梼杌闲评》、《唐书志传》、《大宋中兴演义》、《于少保萃忠传》、《南明演义》诸书那样,重大事件基本符合史实。譬如:冯梦龙《新列国志传》(东周列国志),去除了《列国志传》的神话和荒诞不经的描写;清远道人《东汉演义》不同于原来的《东汉十二帝演义》,故事基本符合《后汉书》、《续汉书》等古籍记载。《星星草》、《李自成》、《少年天子》等历史小说,假如根据这些历史文学改编影视,如果基本符合原作者在书中的描写,也应算作历史正剧。《诸葛亮》、《大唐名相》、《宋慈》等剧就是很精彩、很有历史感、发人深思的古装历史剧. 历史小说可以历史为背景,但情节必须真实,虚构成分必须在当时条件下有可能发生。时下有些电视剧自诩历史正剧,但是,却是在以某某朝代为历史背景,大量虚构人物和故事,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剧。有的恐怕连正剧也称不上。 我基本赞同文章表现的主题,而对于文章中一些观点我也有不同看法。“贞观长歌”也基本上符合历史史实?也属于比较严肃的历史剧?我看未必,贞观时期根本不可能叫李世绩【徐懋功】为‘李绩’;也不可能把孔明灯当成玩具摆的几乎满院子都是;唐太宗在贞观时期不可能50多岁(应当不到28岁),他的俩孩子当时是孩童,怎么剧中像是20多岁了。而且剧中有大量虚构的人物和事件;“贞观之治”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正剧,当然,影视倘若过分依傍史籍记载,拍摄的像古代写实记录剧一样,又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文艺的生动性与表现力,这也比较遗憾。尤其是对于浓墨重彩突出帝王以及宫闱政治而忽略民族英雄和豪杰义士事迹的剧。 我感觉易教授品评三国历史人物这样的讲座以及出版“品三国”书籍等文化普及活动,并不会使读者只听讲座不学历史教科书;这并不矛盾。每年都有很多文史哲书籍出版、再版,还有灵活多样的文化传播模式以及迅猛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都对文史研究和学习有帮助,三国题材比较吸引青少年,但也完全不必要担心读者只听讲座不学教科书,因为毕竟还要严肃地参加各类考试和测试。而且即使是历史题材的影视、戏剧也是文艺【艺术】,没有必要过于在史实上较真。但是,任何古装剧都不可枉称:历史正剧.,必须名副其实。 其实没有必要非得通过看历史剧、读史书来改变或影响甚么,还是应当靠法制、靠纪律、靠自觉。古时千千万万的历史文学、戏曲····不都是文艺作品么?赶跑帝国主义、剪掉长辫子···靠的不是“病二郎”李庆龙、孙大圣、黄天霸、窦尔墩,而是靠实力。
品三国岂可比较红楼梦?(易教授火了绝不是阅读的悲哀----与梁先生 对于学者、教授易中天的品三国等通俗有趣地品评古典历史的现象,作家梁先生曾经认为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悲哀,“说明很多人已经不阅读了”。 【详见《易中天火了,是阅读的悲哀》】 难道说看易中天的书不是阅读?易中天现象是浮躁的标志? 不。我敢说,看易教授的书是在阅读,而且倘若囫囵吞枣还读不透、必须深入思考;易中天现象也绝对不是浮躁的标志。我反而觉得充斥于世界上一些文化市场或网络上的一些快餐式而无意义或无病呻吟纯粹与金钱挂钩等特徵的所谓作品才是有些浮躁。 今年,不少青少年朋友逢人便谈《品三国下》,这说明仍然很火,易教授的品评三国未必就与品评“三国志演义”或“三国志”、“汉晋春秋”等史籍划上等号,当然,品三国必会与文学和史书等著作的材料有关联,这毋庸置疑。我认为:易中天教授所品评的两汉或三国人物的讲座及其讲稿文字,都是属于人文历史类的,这同古今中外那些作者或文学家所写的反映人情世态的各种小说、平话、故事······是有显著区别的,关于古典文化历史人物的著作,必须参考史书等作为资料,因为这不是单纯编创故事(即使原创小说也离不开现实生活、人文理念的积淀). 所以,举出《红楼梦》这样的例子同“品三国”作比较,还不若举讲史说部<三国志演义〉、〈东西汉演义〉〈南明演义〉、〈东周列国志〉【新列国志传】或历史小说〈太平天国〉、〈星星草〉、〈李自成〉、《少年天子》、〈吴越春秋〉【不是指汉代赵晔写的那部著名的杂史】等等与之作比较更恰当些;作者或作家未必就是文学家或人文学者. 但是有些作家虽年轻时没进过院校深造,但通过自修或日积月累,仍有可能成为文学家、人文学者,古今中外比比皆是。 对于类似于畅销的书不一定是最有价值的这样的观点我还是深表赞同的;早在几年前我就深感一些文化书籍若单纯与追逐货币利益挂钩的弊端。
隋唐题材历史小说中真实的五虎上将 自从满清时出现了《说唐演义全传》这部虽然文艺水平一般、但是脍炙人口、在民间文艺中流传较久远的英雄传奇小说以后,不仅续书陆续出现(《说唐后传》《说唐三传》《反唐演义全传》《混唐后传》《粉妆楼》等),而且曲艺、戏剧的相关书目、剧目曲目以及续作相继出现,精彩纷呈,譬如《兴唐全传》、《隋唐》、《薛雷扫北》、《月唐演义》、《续薛刚反唐传》、《少西唐》等。一般来说,瓦岗军的马军{骑兵}五虎上将分别是: 【拚命三郎】 王伯当(善使银枪、文武全才) 【小灵官】 单雄信 (善使马槊) 【赛孟尝】 秦叔宝(秦琼,善使长枪和双锏) 【混世魔王】 程咬金 (程知节,善使斧) 老当益壮的 邱 瑞 (邱老将军原是隋将) 罗成罗公子不是瓦岗寨英雄。还有很多说法,这里不一一列举。而且不止五位猛将。清代禇人获的《隋唐演义》属于历史演义,性质同《隋史遗文》、《隋唐志传》等比较相近,也可说书中的五大猛将就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我认为隋唐历史小说真实的五虎将应当分别是:王伯当, 秦叔宝, 程咬金,少年猛将罗士信,“飞将” 单雄信. 罗士信的兵器、外表、结局颇有旧说部中罗成的影子。当然,青年将领徐懋功(徐世绩,归唐后是李世绩)、王当仁、裴行俨(裴元庆实际就是指他)也是很勇猛的。实际上程咬金早年聚兵自保,武艺高超,后归瓦岗军,与秦琼冲锋陷阵。唐初在进攻番兵的战役中又有功勋,绝对不是仅仅懂三招斧的草寇响马。王伯当曾是魏公李密的门生,文武全才。
真假历史剧、秘史和戏说. 看过了《古装剧·历史剧·“历史正剧”·孝庄秘史》,我很想针对其中一些提到的话题做一下发挥。不在具体的剧情细节上和史籍对比上多赘言(那样可能会引起阅读疲倦),而是就事论事、当详则详、该宏观描述就宏观地写。 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并非我国最早的历史演义,而且此书虽然很有文学意味和传奇特徵,但还是属于文言杂史、史籍。《三国志演义》是古典讲史小说辉煌的开山巨著。蔡东藩先生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系列,主要还是作为一种在近代以小说叙事形式来生动地传播历史知识的通俗历史读物。当代有一部通俗历史读物《五千年演义》,主要读者群是青少年,上自上古时期,下至民国时期五四运动,比较全面、精彩地讲述了那些历史故事,观点新颖,细节丰富、适当虚构想像。此套书也是以小说模式为主。 在众多历史演义中,具有代表性的,不仅有列国系列(春秋、战国)、三国系列、隋唐系列,还有两汉、明代题材,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不仅《三国演义》,电视剧《东周列国》气势恢宏,分为:春秋篇、战国篇,我感觉“春秋篇”细腻、全面,战国篇有些生动感人的故事(譬如:将相和、屈原故事都没演) 禇人获《隋唐演义》并非七虚三实,故事有不少想像和加工(这也是文艺创作所允许的),但主要人物和重要历史线索大多都是比较真实的,属于历史演义。《说唐演义传》才有些七分虚构的特徵,属于英雄传奇。非常同意关于一些武侠小说故事不值得进课本的观点。 我认为有个关于贞观题材的剧、有个关于乱世皇帝朱元璋的剧,也应当归为戏说剧的范畴,只不过前者情节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合乎情理,有历史感,更容易被接受和认可。 在电视剧中所谓“比较正经”些的“演义”作品,大概就是指历史正剧吧。最早的并非《三国演义》,20世纪80年代以后,就有《诸葛亮》、《李信与红娘子》、《宋慈》、《大唐名相》以及反映张巡、南霁云抗击叛军的电视剧······实际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根据古典文学为蓝本或主要依据的传统特徵浓郁的改编剧,譬如根据《三国志演义》、《水浒全传》、《说岳全传》(电视剧《岳飞》就是取材于此书)、《东周列国志传》改编的作品;(二)根据史料、传说等材料新编的剧或直接改编现代、当代作家的历史小说。这样的作品很多,似乎也是历史正剧的主流。《船政风云》故事表现的不错,人物个性鲜明,只可惜在电视上每天演的时间太晚了。想当年《走向共和》每天演的时间就没那么晚。 当然,一些原作倘若有些艺术或主题意蕴的缺陷,改编后也很难避免。所谓走商业化之路,不免掺杂进一些观众喜欢看的元素进去的剧,我认为就包括一个反映太平军的剧和一个关于雍正帝的剧。现在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明明是剧中出现了不少显著的历史常识错误,不仅不加以修正和承认,而且还想通过专家学者为史实的错漏之处辩解,似乎观众都不懂历史似的,似乎史籍记载都是戏说似的。应当谦逊地对待观众的批评,而不是动辄甩出‘挑出唐史错误就等于以卵击石’之类话语。 我很同意关于电视剧承担不了那么多的社会功能的论断。电视剧也未必有那么大的影响,像什么专家学者如何如何了、某某单位的人又对此剧赞许了、什么这剧那剧对公司管理、对人事关系对家庭甚至对人生的影响如何如何大了等等。 其实有些剧用“秘史”来命名的确很不错。既然是秘史,那么既可以依傍史书所载,亦可发挥想象,包括史籍未载但属于文史话题中的热点、焦点甚至历史之谜。如果对古籍未载的地方加以合理虚构会更生动,观众也不会有过多非议。有时我感到不解,历史上那么多的有载或无载的话题、故事,为何偏偏要加很无关紧要的臆想的人物和编造剧情呢?如果就是以想象虚构为主,那就不要称为历史正剧,干脆直接称之为戏说,这才畅快。所谓历史正剧也未必要100%的无一字无来历、无一事无记载,那就成了《东西晋演义》、清远道人《东汉演义》、冯梦龙《新列国志》那样,失去了文艺的活泼与生动精彩之处,无异于上历史课了。没有必要通过看戏曲、文艺学习比较正规的历史知识。 最后说几句以前发现的一种比较可怪的现象,如果说拍一部古装剧套用以前的道具和化妆、服饰、兵器、船炮等等,或者在同一城堡拍不同的戏,尚且无可非议。可是,前些年我看一个明代题材剧,所表现的一些李自成农民军攻打敌军、攻城的场景,居然是直接套用另一部明代故事的剧中,瓦剌番军攻打明军的片段。看了很不舒服,李自成的军队怎么一个个穿戴瓦剌军的衣帽?而且番军的头盔和铠甲明显与明末农民起义军以及明朝军队、还有清军,都是有很显著的区别的。
大家知道《洞庭豪侠传》有多精彩? 据我在辽南的姑父柳花咏、黎庶郡以及表兄余翰韬介绍,他们知道个故事《洞庭豪侠传》,讲的是陈姑娘与花公子的儿子花赞浦【使用马槊】、花戚浦以及女儿花琼鸾【都使用刀】,还有徐文标的侄子徐禅(使用熟铜锏),去投靠抗金的岳家军,与草莽豪杰‘银枪将’杨再兴(杨景杨延昭的后裔)、“金刀真君”王善【隋唐大刀王君廓的嫡派子孙】、“孝义三郎”吕择泉等将领发生误会,不打不相识,后来杨再兴归岳元帅,王善也归宋,吕择泉与花家子女联合梁兴、吉倩、洞庭湖锺相、杨么、王摩等义军抗击金兵和绿林败类匪类,严惩贪官污吏。其间又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 后来,锺相、吕将军牺牲,吉倩等豪杰与宋军联合抗敌。而宋高宗为了免除“后顾之忧‘,竟然把岳飞、岳云、张宪、牛皋等将领从抗番前线调来镇压洞庭湖起义。杨幺、王摩被俘就义,黄佐投降。岳飞父子和张宪被奸臣陷害,在去问斩的路上,花家子女和徐禅因为敬仰岳家军的为人和抗金壮举,准备义救岳飞等,后被岳飞父子以"忠义”为由拒绝。岳飞遇害,花家子女同徐禅在太行山等地继续与义兵联合抗敌。根据有的朋友的回忆: 忠烈七猛八杰之‘洞庭英雄会’故事,除了有花赞浦等豪杰义士外,还有徐宁的孙子、孔亮的侄孙等等,最后结局挺惨,奸臣昏君陷害忠良;但是英雄们化整为零、或啸聚草泽,艰苦地抵制贼寇的进兵···花琼鸾使用俩口绣绒刀、惯于马上挥袖箭、抛锦绒绳套番邦敌将,骑一匹枣红马,后来阵前斩了金邦贵族小将完颜里庆,换了完颜小将军的白马,还夺了他的亮银叉为兵器; 这部书估计是民间艺人所创作、主要以口头等形式流传,【估计是濒临失传的本子】谁有这部故事的比较完整的本子?曲艺或戏剧唱本以及其他文艺形式都可以,我希望尽量避免民间一些戏曲剧目或曲艺曲目文化遗产自生自灭。 有人物绣像贴图么?假如让人扮演魅力而勇敢的花琼鸾,大家认为都有谁比较适合扮演这位巾帼女杰?
林教头是因为面貌像张益德才称“小张飞”?我看不是 古典文学名著《忠义水浒全传》中,林教头被说成是所谓: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我就奇怪了。尽管名列水浒寨马军五虎上将的一员的林冲被梁山泊将士们唤作:小张飞。但是,这应当主要是针对林教头善使一杆丈八蛇矛。他骑马挺矛、冲锋陷阵的战斗英姿、矛槊使用熟练不亚于汉末三国蜀汉猛将张飞【张益德】. 所以我就赞同那些怀疑《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否1人、此书究竟经历过多少年代的人的加工润色的人士的看法。暂且不说梁山泊宋公明一伙受招安镇压其他军队时,那些好汉的性格与以前的矛盾之处等问题,单说林冲的面貌特徵。实际水浒英雄林教头的外形特点是比较淡化地描绘的,但是他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英武潇洒、微微留着胡须,也是类似于秦琼、岳飞、杨延昭、徐达、谢玄、祖逖、戚继光、李世绩(徐懋功)等古代著名将帅的那种类型的古将形象。再说林冲真是如同李逵、张飞、尉迟恭、呼延赞、焦赞等豪杰那般比较粗豪、浓密的须髯的形象,也未必能与他的娘子般配啊。 看以前山东拍的《水浒》,林教头像英俊奇才而且武艺高超;后来的《水浒》剧中的林冲显得有些经历坎坷、似乎多了些愁云,仍是比较标准的战将形象。那末,《水浒》原书林冲出场不久,出现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的字样,很可能是后来有加工润色者看了攻打祝家庄中的有关描写(说满山唤林教头为“小张飞”),就给加了这么一段诗词,以为喽啰们称其为小张飞是因为面貌特征像张飞将军。这就容易让我们想到另一个有关问题,就是“豹子头”的绰号。 我们现在看到的《水浒》书中对豹子头这一绰号并无详尽解释。{所以我就怀疑水浒的一些纰漏,是否就是因为年代久远、作者编者不一}我想,不可能是形容林冲的面貌像金钱豹子、所以才称其豹子头,而是因为林冲习武或作战时机智勇猛、活像猎豹般敏捷矫健。祝家庄战役,林冲轻抒猿臂、毫不费劲就生擒了马背上的巾帼扈三娘。而林冲又是东京城80万禁军教头,所以江湖送其豹子头的雅号。林冲身在东京而不交权贵,耿直刚烈,也是他有这样的绰号的一个原因。 其实古代的绰号也不是随便甚么人就能起的。假如真有人面目像豹子,也不可能直接就说豹子头,必定会以其他方式间接地命名其绰号。在明代画家陈老莲画的“水浒叶子”以及我们看到的《水浒传》插画中,林冲的外表也并非豹头环眼、留着虎须啊。 还有我们看到的水浒戏曲,毋论是《野猪林》、《宝剑记》、《扈家庄》还是宋江、卢俊义攻打曾头市为晁天王复仇的《一箭仇》等很多剧目,林教头要么是30多岁的不挂髯口的武生形象,要么就是上梁山以后的戴髯口的将领形象。在水浒寨时期的打扮就很像张辽、文聘、常遇春、花云等英武的将领的特徵了。倘若真是豹头环眼、络腮胡子,那岂不是张飞、牛皋、鲁智深等花脸形象了么?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