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一朋
尹一朋
作为1个20世纪末在院校毕业,当过水兵军人的文史哲和艺术爱好者,我研究人文社科,酷爱音乐+美术,矢志不渝.
关注数: 137
粉丝数: 256
发帖数: 5,539
关注贴吧数: 153
曹操、周瑜、孔明真是一家人又当如何? 读了《曹操、周瑜和诸葛亮原是一家人》,我认为,既然汉末曹魏、孙吴、蜀汉统治者和夏侯霸等夏侯家族将领、张翼德、周瑜、诸葛亮、司马懿、陆逊、杜预(司马懿女婿)是一家子亲戚,那么我认为马超也应当是曹操、张飞的亲戚,因为汉将马援是马超祖先,他女儿马皇后是汉明帝的夫人。而且这样的逻辑推理,汉高祖和他部下樊哙、夏侯婴也是亲戚,夏侯婴就是曹操、夏侯渊等人的先辈亲属;但即使是亲戚又能如何?俗语云:远亲不如近邻
曹操、周瑜、孔明真是一家人又当如何? 读了《曹操、周瑜和诸葛亮原是一家人》,我认为,既然汉末曹魏、孙吴、蜀汉统治者和夏侯霸等夏侯家族将领、张翼德、周瑜、诸葛亮、司马懿、陆逊、杜预(司马懿女婿)是一家子亲戚,那么我认为马超也应当是曹操、张飞的亲戚,因为汉将马援是马超祖先,他女儿马皇后是汉明帝的夫人。而且这样的逻辑推理,汉高祖和他部下樊哙、夏侯婴也是亲戚,夏侯婴就是曹操、夏侯渊等人的先辈亲属;但即使是亲戚又能如何?俗语云:远亲不如近邻
曹操、周瑜、孔明真是一家人又当如何? 读了《曹操、周瑜和诸葛亮原是一家人》,我认为,既然汉末曹魏、孙吴、蜀汉统治者和夏侯霸等夏侯家族将领、张翼德、周瑜、诸葛亮、司马懿、陆逊、杜预(司马懿女婿)是一家子亲戚,那么我认为马超也应当是曹操、张飞的亲戚,因为汉将马援是马超祖先,他女儿马皇后是汉明帝的夫人。 而且这样的逻辑推理,汉高祖和他部下樊哙、夏侯婴也是亲戚,夏侯婴就是曹操、夏侯渊等人的先辈亲属;但即使是亲戚又能如何?俗语云:远亲不如近邻
古典文学不包含当代武侠小说{古书确切范畴讨论} 中国古典文学(古代文学),一般是从先秦到清末的文学都算古典文学,包括晚清侠义公案小说和四大谴责小说等等。也有的单独把清代后期的文学和民国初期的文学称为近代文学。《三侠剑》、《明清八义》、《雍正剑侠图》等侠义说部应属近代文学,而其叙事、主题特徵当与清代武侠小说(侠义公案)相当。
《中国文学史》讲的历史小说.值得商榷之处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主编)主要讲古代以及近代的文学史,从先秦一直讲到民初,并且书后附有:研修书目。记得2002年秋季我学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材就是这套《中国文学史》,装帧精美、印刷完善、内容丰富。书中列举和讲解的文学作品(包括书籍)比较全面,并且有重点。对书中内容的一些比较明显的置疑或值得商榷的地方我提出来讨论讨论。 【明显的关于“英烈传”书名和徐懋功人名讹误】 其中的第四卷·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介绍《英烈传》时,注释【18】云:“····或名《云合奇纵》····” 《皇明英烈传》的又名应当是《云合奇踪》,实际就是《英烈传》的另一种版本。而且第四卷第二章把《皇明英烈传》作为英雄传奇小说的范畴来讲,我认为不妥。这是部历史小说,后来衍生的《明英烈》、《朱元璋演义》等相关曲艺作品,加工想象的成分很多,应当属于英雄传奇。 第一章·第四节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提到了《隋史遗文》塑造的人物形象,把隋末瓦岗军的绿林豪杰、民族英雄徐懋功(徐世绩)写成了“徐茂公”,这不是《隋史遗文》和历史上的写法,“徐茂公”或“徐茂功”是古典传奇小说和戏曲、曲艺常见的写法,这都是把这位将领塑造为文官、军师、道者的形象时的写法。文学史用这样的写法,不知究竟是什么原因。 【对于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的“不同”的一点异议】 明英烈系列小说随着戏曲、曲艺的发展,由历史小说逐渐向传奇色彩浓厚的评书、评话等作品演变。关于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的特徵对比,第四卷·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提到: “《水浒传》这一类小说通常被称为英雄传奇,以有别于《三国志演义》之类历史演义。这两类小说有共同点,即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两者又有相异点:前者一般是从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而后者是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前者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而后者着眼于全面地描写一代兴废或几朝历史;前者的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后者比较注重依傍史实。这些不同也就使前者有可能突破历史事实的制约,跳出帝王将相、军国大事的圈子,将目光移向民间日常的生活和普通的人。在明代的英雄传奇小说中,继《水浒传》之后,还有《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较有名。” 对‘前者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而后者着眼于全面地描写一代兴废或几朝历史’,我有不同意见,区分英雄传奇和历史小说的主要特点,不应看小说所表现的人物的多寡和历史时间跨度的长短,而是看书中人物和故事是虚构居多还是依据史书的更多。譬如:英雄传奇《说唐全传》、《说唐后传》、《说唐演义三传》和禇人获讲史小说《隋唐演义》都是讲隋唐豪杰以及秦王李世民等帝王权贵的故事,只不过说唐系列的虚构人物和故事较多,对历史改动较大。 曲艺《朱元璋演义》、《明英烈》及其续书《燕王演义》同历史小说《皇明英烈传》及其续书《续明英烈传》,谢诏的历史传奇小说《东汉十二帝演义》同(非常依傍《后汉书》记载的)清远道人《东汉演义》,也是这个道理。 【没提到“两汉系列小说”和《说岳传》、《飞龙传》】 第一章·第四节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讲了列国系统小说、隋唐系统小说、明末时事小说,却没提到著名的“东西汉(前后汉)系统小说”,我认为两汉系列讲史小说在古代小说史上的地位也比较重要,而且有很多戏剧、评书、评话等都是取材于两汉故事。 明代熊大木(熊锺谷)的《全汉志传》(冯梦龙校订、增补为《两汉演义》),甄伟的《西汉演义》(西楚霸王项籍的贵族英雄气概、刘邦的远大抱负和善得民心表现很突出),谢诏的《东汉十二帝演义》(后人觉得此书很多情节离奇,就由清代的清远道人重新写了《东汉演义》,较为忠于史籍记载,但少了几分文艺作品的文学性,所以后世评书和戏曲、影视基本上是以谢诏的《东汉》为取材蓝本) 第二章·第四节 《水浒传》的影响,提到了《水浒后传》、《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书,没说清代钱彩的《说本岳王全传》以及清代吴璿的《飞龙全传》.《说岳全传》行文波澜壮阔,塑造人物形象鲜明,是一部影响很广泛的表现民族英雄抗金将领岳飞的英雄传奇。《飞龙全传》讲述宋太祖赵匡胤的发迹故事,书中知名人物有陶三春、郑子明(郑恩)、柴荣(周世宗),赵太祖英勇果敢而又江湖气浓厚的复杂性格、柴世宗的为人厚道、杨家将诸将的正直勇敢,都在书中得以表现,战争场面也较为精彩,此书后接《杨家将演义》(北宋金枪倒马传)等书的故事。这些书对戏曲、曲艺影响很大。 【关于侠义公案小说】 在第二章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第一节 侠义公案小说 ,对《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施公案》、《彭公案》、《永庆升平》、《绿牡丹》、《圣朝鼎盛万年青》等侠义公案小说有所详细介绍或提及,而没提到《刘公 案》、《狄公案》、《林公案》、《白牡丹》、《正德下江南》、《海公大红袍传》、《海公小红袍传》、《英雄大八义》(大宋八义)、《英雄小八义》(梁山后代)、《洪秀全演义》等书,我觉得还应适当提及民国以后出现的《明清八义》、《三侠剑》、《雍正剑侠图》(童林传)等等.《明清八义》等说部,尽管从年代划分不属于“古典文学”,但也都属于传统侠义小说,多以曲艺说书形式流行.
【原创】对《中国文学史》讲史演义的若干置疑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主编)主要讲古代以及近代的文学史,从先秦一直讲到民初,并且书后附有:研修书目。记得2002年秋季我学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材就是这套《中国文学史》,装帧精美、印刷完善、内容丰富。书中列举和讲解的文学作品(包括书籍)比较全面,并且有重点。对书中内容的一些比较明显的置疑或值得商榷的地方我提出来讨论讨论。 【明显的关于“英烈传”书名和徐懋功人名讹误】 其中的第四卷·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介绍《英烈传》时,注释【18】云:“····或名《云合奇纵》····” 《皇明英烈传》的又名应当是《云合奇踪》,实际就是《英烈传》的另一种版本。而且第四卷第二章把《皇明英烈传》作为英雄传奇小说的范畴来讲,我认为不妥。这是部历史小说,后来衍生的《明英烈》、《朱元璋演义》等相关曲艺作品,加工想象的成分很多,应当属于英雄传奇。 第一章·第四节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提到了《隋史遗文》塑造的人物形象,把隋末瓦岗军的绿林豪杰、民族英雄徐懋功(徐世绩)写成了“徐茂公”,这不是《隋史遗文》和历史上的写法,“徐茂公”或“徐茂功”是古典传奇小说和戏曲、曲艺常见的写法,这都是把这位将领塑造为文官、军师、道者的形象时的写法。文学史用这样的写法,不知究竟是什么原因。 【对于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的“不同”的一点异议】 明英烈系列小说随着戏曲、曲艺的发展,由历史小说逐渐向传奇色彩浓厚的评书、评话等作品演变。关于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的特徵对比,第四卷·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提到: “《水浒传》这一类小说通常被称为英雄传奇,以有别于《三国志演义》之类历史演义。这两类小说有共同点,即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两者又有相异点:前者一般是从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而后者是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前者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而后者着眼于全面地描写一代兴废或几朝历史;前者的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后者比较注重依傍史实。这些不同也就使前者有可能突破历史事实的制约,跳出帝王将相、军国大事的圈子,将目光移向民间日常的生活和普通的人。在明代的英雄传奇小说中,继《水浒传》之后,还有《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较有名。” 对‘前者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而后者着眼于全面地描写一代兴废或几朝历史’,我有不同意见,区分英雄传奇和历史小说的主要特点,不应看小说所表现的人物的多寡和历史时间跨度的长短,而是看书中人物和故事是虚构居多还是依据史书的更多。譬如:英雄传奇《说唐全传》、《说唐后传》、《说唐演义三传》和禇人获讲史小说《隋唐演义》都是讲隋唐豪杰以及秦王李世民等帝王权贵的故事,只不过说唐系列的虚构人物和故事较多,对历史改动较大。 曲艺《朱元璋演义》、《明英烈》及其续书《燕王演义》同历史小说《皇明英烈传》及其续书《续明英烈传》,谢诏的历史传奇小说《东汉十二帝演义》同(非常依傍《后汉书》记载的)清远道人《东汉演义》,也是这个道理。 【没提到“两汉系列小说”和《说岳传》、《飞龙传》】 第一章·第四节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讲了列国系统小说、隋唐系统小说、明末时事小说,却没提到著名的“东西汉(前后汉)系统小说”,我认为两汉系列讲史小说在古代小说史上的地位也比较重要,而且有很多戏剧、评书、评话等都是取材于两汉故事。 明代熊大木(熊锺谷)的《全汉志传》(冯梦龙校订、增补为《两汉演义》),甄伟的《西汉演义》(西楚霸王项籍的贵族英雄气概、刘邦的远大抱负和善得民心表现很突出),谢诏的《东汉十二帝演义》(后人觉得此书很多情节离奇,就由清代的清远道人重新写了《东汉演义》,较为忠于史籍记载,但少了几分文艺作品的文学性,所以后世评书和戏曲、影视基本上是以谢诏的《东汉》为取材蓝本) 第二章·第四节 《水浒传》的影响,提到了《水浒后传》、《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书,没说清代钱彩的《说本岳王全传》以及清代吴璿的《飞龙全传》.《说岳全传》行文波澜壮阔,塑造人物形象鲜明,是一部影响很广泛的表现民族英雄抗金将领岳飞的英雄传奇。《飞龙全传》讲述宋太祖赵匡胤的发迹故事,书中知名人物有陶三春、郑子明(郑恩)、柴荣(周世宗),赵太祖英勇果敢而又江湖气浓厚的复杂性格、柴世宗的为人厚道、杨家将诸将的正直勇敢,都在书中得以表现,战争场面也较为精彩,此书后接《杨家将演义》(北宋金枪倒马传)等书的故事。这些书对戏曲、曲艺影响很大。 【关于侠义公案小说】 在第二章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第一节 侠义公案小说 ,对《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施公案》、《彭公案》、《永庆升平》、《绿牡丹》、《圣朝鼎盛万年青》等侠义公案小说有所详细介绍或提及,而没提到《刘公 案》、《狄公案》、《林公案》、《白牡丹》、《正德下江南》、《海公大红袍传》、《海公小红袍传》、《英雄大八义》(大宋八义)、《英雄小八义》(梁山后代)、《洪秀全演义》等书,我觉得还应适当提及民国以后出现的《明清八义》、《三侠剑》、《雍正剑侠图》(童林传)等等.《明清八义》等说部,尽管从年代划分不属于“古典文学”,但也都属于传统侠义小说,多以曲艺说书形式流行.
谈论少林武僧影视怎么还提到金庸小说? 看了大连晚报刊登的《李惠民借<少林僧兵>向张鑫炎致敬》,其中提到“其实《少林寺》,包括金庸的武侠作品里都有涉及,而且这段感情戏也得到了少林寺等方面的认可” 我可真有些无语了,为何关于少林的话题也要提及那些当代武侠作品?那些作品不属于古典或传统文学,而是借鉴了西方小说特徵的当代武侠作品。古典文学有和少林有关的作品不少,关于福建莆田南少林和河南嵩山北少林的民俗传奇也很多,清代通俗侠义公案说部《儿女英雄传》(侠女十三妹)提到过少林武术;讲洪熙官、方世玉故事的《圣朝鼎盛万年青》(乾隆游江南)就以满清与南少林弟子的故事为主。
《北侠欧阳春》竟然还出现少林僧人 看了电影《北侠欧阳春》,本以为是个精彩的新编传统作品,可是看了以后得出结论:纯粹是以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前身)的人物名称来敷衍毫不相关的新编武侠怪事。 在晚清侠义公案通俗说部中赫赫有名的“紫髯伯”(借用评书大师单老师的话说是:紫胖子)欧阳北侠是与北宋南侠展昭以及大五义(“五鼠”)、丁氏双侠等英豪在江湖上齐名的,并且很有威望,由于谨慎不张扬,还曾一度被一位年轻侠客视为徒有虚名。影片中的欧阳春成了年轻的侠士,还留着近似于东洋武士那样的头型,不蓄须,挺有赵云、常遇春、花荣的英雄气概,但怎么看也不像是北侠。北侠成了平定一个阴谋登基的王爷叛乱的有功人物。影片中有人说包拯是文曲星下凡.文曲包公、武曲狄青之说的确在古时有过,但那已经是后来的事情了,宋仁宗时期绝对不可能把当时的包龙图和民族英雄狄青说成星君下凡,那会是很荒唐的。 而且影片中的爱情故事占了主要部分。欧阳春和庞太师女儿挺熟悉,这我还真没听说过。庞太师为女儿招亲时,舞台上竟表演京剧,京戏可是在清代才逐渐形成的啊,宋朝人再有眼福也不可能观赏到国剧。而且演的是孙大圣与一位红衣女将大战,明代神话小说人物美猴王的完整戏曲舞台形象也不可能出现在宋代,尽管西天取经的故事并不是明朝才有的。更出彩而无奈的地方在下一环节,居然出现了“武二郎”武松的戏曲舞台形象,而且有模有样地哼唱当代流行歌曲(用此音乐曲调配以“新”歌词).水浒寨人物武行者的故事当时不可能有,梁山好汉宋江聚义的故事发生在宋徽宗时期,三侠五义的故事的背景是宋仁宗时期,那时宋徽宗还没出世呢。所以这样的情节的确令人哭笑不得。 关于出现的武林门派。其实在古典通俗侠义公案小说中,是没有“武林”这一说法的,武林之称一般都出现在民国以后的各式各样的武打书里。古代近代传统侠义小说中一般都是说“绿林”人物如何如何。影片中有“武林高手”这样的名词。出现了少林寺僧众,欧阳春的妹子在峨眉山跟佛家师太学剑,欧阳春父亲成了“天下第一剑”欧阳雄。而且还出现了武当派、峨嵋派、昆仑派、丐帮帮主等不可能在《三侠五义》、《小五义》等书中出现的名词。 《三侠五义》、《彭公案》、《施公案》、《永庆升平》、讲侠女十三妹故事的《儿女英雄传》、讲方世玉故事的《圣朝鼎盛万年青》、《小八义》、《三侠剑》、《雍正剑侠图》等侠义或公案小说,可以归为“武侠”范畴,但是,这都是传统文艺作品,与现代、当代武侠小说是不同的,我认为最好不要借用传统小说人物之名称编造具有当代武打书特徵的人物故事。曾有个电影《五鼠闹东京》,有不少调侃、打趣甚至“戏说”成分,但总体来说还是把原书中的相关人物和故事表现的像那么一回事,而不是与古典名著几乎不相关。再对比一下热映的《投名状》,那部影片表现的场面宏大、主题鲜明,具有浓厚的古典传统文艺特色。我觉得《北侠欧阳春》用“戏说北侠”可能更恰当。
《北侠欧阳春》怎么出现了少林武僧? 看了电影《北侠欧阳春》,本以为是个精彩的新编传统作品,可是看了以后得出结论:纯粹是以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前身)的人物名称来敷衍毫不相关的新编武侠怪事。 在晚清侠义公案通俗说部中赫赫有名的“紫髯伯”(借用评书大师单老师的话说是:紫胖子)欧阳北侠是与北宋南侠展昭以及大五义(“五鼠”)、丁氏双侠等英豪在江湖上齐名的,并且很有威望,由于谨慎不张扬,还曾一度被一位年轻侠客视为徒有虚名。影片中的欧阳春成了年轻的侠士,还留着近似于东洋武士那样的头型,不蓄须,挺有赵云、常遇春、花荣的英雄气概,但怎么看也不像是北侠。北侠成了平定一个阴谋登基的王爷叛乱的有功人物。影片中有人说包拯是文曲星下凡.文曲包公、武曲狄青之说的确在古时有过,但那已经是后来的事情了,宋仁宗时期绝对不可能把当时的包龙图和民族英雄狄青说成星君下凡,那会是很荒唐的。 而且影片中的爱情故事占了主要部分。欧阳春和庞太师女儿挺熟悉,这我还真没听说过。庞太师为女儿招亲时,舞台上竟表演京剧,京戏可是在清代才逐渐形成的啊,宋朝人再有眼福也不可能观赏到国剧。而且演的是孙大圣与一位红衣女将大战,明代神话小说人物美猴王的完整戏曲舞台形象也不可能出现在宋代,尽管西天取经的故事并不是明朝才有的。更出彩而无奈的地方在下一环节,居然出现了“武二郎”武松的戏曲舞台形象,而且有模有样地哼唱当代流行歌曲(用此音乐曲调配以“新”歌词).水浒寨人物武行者的故事当时不可能有,梁山好汉宋江聚义的故事发生在宋徽宗时期,三侠五义的故事的背景是宋仁宗时期,那时宋徽宗还没出世呢。所以这样的情节的确令人哭笑不得。 关于出现的武林门派。其实在古典通俗侠义公案小说中,是没有“武林”这一说法的,武林之称一般都出现在民国以后的各式各样的武打书里。古代近代传统侠义小说中一般都是说“绿林”人物如何如何。影片中有“武林高手”这样的名词。出现了少林寺僧众,欧阳春的妹子在峨眉山跟佛家师太学剑,欧阳春父亲成了“天下第一剑”欧阳雄。而且还出现了武当派、峨嵋派、昆仑派、丐帮帮主等不可能在《三侠五义》、《小五义》等书中出现的名词。 《三侠五义》、《彭公案》、《施公案》、《永庆升平》、讲侠女十三妹故事的《儿女英雄传》、讲方世玉故事的《圣朝鼎盛万年青》、《小八义》、《三侠剑》、《雍正剑侠图》等侠义或公案小说,可以归为“武侠”范畴,但是,这都是传统文艺作品,与现代、当代武侠小说是不同的,我认为最好不要借用传统小说人物之名称编造具有当代武打书特徵的人物故事。曾有个电影《五鼠闹东京》,有不少调侃、打趣甚至“戏说”成分,但总体来说还是把原书中的相关人物和故事表现的像那么一回事,而不是与古典名著几乎不相关。再对比一下热映的《投名状》,那部影片表现的场面宏大、主题鲜明,具有浓厚的古典传统文艺特色。我觉得《北侠欧阳春》用“戏说北侠”可能更恰当。
谈论少林影视有必要提到金庸小说么? 看了大连晚报刊登的《李惠民借<少林僧兵>向张鑫炎致敬》,其中提到“其实《少林寺》,包括金庸的武侠作品里都有涉及,而且这段感情戏也得到了少林寺等方面的认可” 我可真有些无语了,为何关于少林的话题也要提及那些当代武侠作品?那些作品不属于古典或传统文学,而是借鉴了西方小说特徵的当代武侠作品。古典文学有和少林有关的作品不少,关于福建莆田南少林和河南嵩山北少林的民俗传奇也很多,清代通俗侠义公案说部《儿女英雄传》(侠女十三妹)提到过少林武术;讲洪熙官、方世玉故事的《圣朝鼎盛万年青》(乾隆游江南)就以满清与南少林弟子的故事为主。
《北侠欧阳春》与世俗文艺之末流 看了电影《北侠欧阳春》,本以为是个精彩的新编传统作品,可是看了以后得出结论:纯粹是以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前身)的人物名称来敷衍毫不相关的新编武侠怪事。 在晚清侠义公案通俗说部中赫赫有名的“紫髯伯”(借用评书大师单老师的话说是:紫胖子)欧阳北侠是与北宋南侠展昭以及大五义(“五鼠”)、丁氏双侠等英豪在江湖上齐名的,并且很有威望,由于谨慎不张扬,还曾一度被一位年轻侠客视为徒有虚名。影片中的欧阳春成了年轻的侠士,还留着近似于东洋武士那样的头型,不蓄须,挺有赵云、常遇春、花荣的英雄气概,但怎么看也不像是北侠。北侠成了平定一个阴谋登基的王爷叛乱的有功人物。影片中有人说包拯是文曲星下凡.文曲包公、武曲狄青之说的确在古时有过,但那已经是后来的事情了,宋仁宗时期绝对不可能把当时的包龙图和民族英雄狄青说成星君下凡,那会是很荒唐的。而且影片中的爱情故事占了主要部分。欧阳春和庞太师女儿挺熟悉,这我还真没听说过。庞太师为女儿招亲时,舞台上竟表演京剧,京戏可是在清代才逐渐形成的啊,宋朝人再有眼福也不可能观赏到国剧。而且演的是孙大圣与一位红衣女将大战,明代神话小说人物美猴王的完整戏曲舞台形象也不可能出现在宋代,尽管西天取经的故事并不是明朝才有的。更出彩而无奈的地方在下一环节,居然出现了“武二郎”武松的戏曲舞台形象,而且有模有样地哼唱当代流行歌曲(用此音乐曲调配以“新”歌词).水浒寨人物武行者的故事当时不可能有,梁山好汉宋江聚义的故事发生在宋徽宗时期,三侠五义的故事的背景是宋仁宗时期,那时宋徽宗还没出世呢。所以这样的情节的确令人哭笑不得。关于出现的武林门派。其实在古典通俗侠义公案小说中,是没有“武林”这一说法的,武林之称一般都出现在民国以后的各式各样的武打书里。古代近代传统侠义小说中一般都是说“绿林”人物如何如何。影片中有“武林高手”这样的名词。出现了少林寺僧众,欧阳春的妹子在峨眉山跟佛家师太学剑,欧阳春父亲成了“天下第一剑”欧阳雄。而且还出现了武当派、峨嵋派、昆仑派、丐帮帮主等不可能在《三侠五义》、《小五义》等书中出现的名词。《三侠五义》、《彭公案》、《施公案》、《永庆升平》、讲侠女十三妹故事的《儿女英雄传》、讲方世玉故事的《圣朝鼎盛万年青》、《小八义》、《三侠剑》、《雍正剑侠图》等侠义或公案小说,可以归为“武侠”范畴,但是,这都是传统文艺作品,与现代、当代武侠小说是不同的,我认为最好不要借用传统小说人物之名称编造具有当代武打书特徵的人物故事。曾有个电影《五鼠闹东京》,有不少调侃、打趣甚至“戏说”成分,但总体来说还是把原书中的相关人物和故事表现的像那么一回事,而不是与古典名著几乎不相关。再对比一下热映的《投名状》,那部影片表现的场面宏大、主题鲜明,具有浓厚的古典传统文艺特色。我觉得《北侠欧阳春》用“戏说北侠”可能更恰当。
为何谈论少林影视也要提到金庸小说? 看了大连晚报刊登的《李惠民借<少林僧兵>向张鑫炎致敬》,其中提到“其实《少林寺》,包括金庸的武侠作品里都有涉及,而且这段感情戏也得到了少林寺等方面的认可” 我可真有些无语了,为何关于少林的话题也要提及那些当代武侠作品?那些作品不属于古典或传统文学,而是借鉴了西方小说特徵的当代武侠作品。古典文学有和少林有关的作品不少,关于福建莆田南少林和河南嵩山北少林的民俗传奇也很多,清代通俗侠义公案说部《儿女英雄传》(侠女十三妹)提到过少林武术;讲洪熙官、方世玉故事的《圣朝鼎盛万年青》(乾隆游江南)就以满清与南少林弟子的故事为主。
不可故意忽视历史和戏说、秘史的明确含义 为什么说是“故意忽视”呢?现在有这么一种现象,为了把古装剧说成是历史正剧,就故意使历史剧、戏说剧和秘史的真实涵义模糊不清。其实历史正剧、秘史、戏说的概念并不容易混淆,戏说基本上讲的都是虚构的或者干脆剧情全是编造,秘史有一定的历史影子而且不会‘传奇’得过于离奇荒诞(不会出现类似于元朝人唱清宫戏这样的笑话).历史和戏说、秘史的明确含义不要故意给混淆或忽视了。 由此,对于《开播一周争议大 <贞观长歌>在争议声中挺进》,我要提出一些不同意见: (一)戏说性质的古装剧不能因为是讲古人的故事,就说成“类历史正剧题材的古装电视剧”,有的甚至直接说成历史正剧。 (二) 《贞观长歌》不是“把这些著名的历史事件装在一个观众爱看也习惯收看的电视剧模式中”,因为其中一些主要人物的年龄、性格等特徵甚至名字都给改了(譬如唐太宗及其儿子的年龄都给提高了差不多20多岁;徐懋功,也就是李世绩,这位著名民族英雄在剧中成了“李绩”),很多著名历史事件并没有正面表现,倒是在虚构的人物和故事上有不少深入表现。民族英雄柴绍、苏定方(苏烈)没有被比较恰当地表现其事迹和性格,白袍持戟将领薛仁贵连都没露面.
《水浒博览大典》小霸王周通和托塔晁天王绰号解释有误 我发现济南出版社的《水浒博览大典》图文并茂,系统全面,但书中也有误,譬如关于“小霸王”周通和“托塔天王”晁盖的绰号. 书中对小霸王周通的绰号解释并未说到点子上。 我说几句:西楚霸王项籍(项羽),秦末反秦举义领袖之一,后被汉王刘邦所败,善使戟、鞭、枪等。周通的小霸王之称,主要是指其外表酷似项羽.《水浒》原书中写到周通横枪立马迎战双鞭呼延灼时,如此记载:身着团花宫锦袄,手持走水绿沉枪。声雄面阔须如戟,尽道周通赛霸王。这难道不是活像一个楚霸王么?【汉末名将孙策(三国吴主孙权的兄长),也叫:小霸王,那是因为孙策武艺高超胜似楚霸王,而非指面貌特徵,孙策俊朗英武,并非留着大胡子】
感慨《贞观长歌》戏说剧成2007优秀剧? 元旦之夜,看2007电视剧群英汇,得知2007年曾在报刊杂志、博客论坛上或谈笑闲聊中、论文习作中被大量讨论和批评的古装剧《贞观长歌》,获得了2007年度一部优秀电视剧的美誉,我感到挺惊奇。没想到唐史正剧《开创盛世》和类似于唐史纪录片的电视剧《贞观之治》都没有获此美誉。尽管《开创盛世》和《贞观之治》扮演月蓉公主(后来的长孙皇后)和长孙皇后的演员分别表演了舞蹈和歌唱节目,但是比起《贞观长歌》的主演又是题字、又是唱歌,还有导演讲话,阵容对比显而易见。 《贞观长歌》不是唐史正剧,尽管一再被宣扬为历史正剧,但凭现在的观众鉴赏力和知识层次,可不那么好糊弄的。关于此剧的那些令观众们耳熟能详的史实问题,譬如:28岁的李世民像是50多岁,年幼的几个儿子看起来像是二十多岁,“罗成父亲”罗艺怎么那么个形象(其实唐史里并无罗成罗公子这个人),瓦岗军旧将、唐初民族英雄徐懋功(李世绩),这位在与苏烈(苏定方)、李靖、尉迟恭反击突厥番军、与薛仁贵攻下高丽等战役中功勋卓著的将相全才,居然被电视剧称为:李绩,名字都给改了。观众的批评和质疑得不到完美答复,甚至所谓专家还被请出来加以辩解,似乎史籍记载都可以随意否认似的。我还想起《大唐情史》剧中的唐太宗连爱将程咬金(程知节)都给说成了:程和节,真是天大的笑话。这里就不详加分析了,只说说关于所谓“小孩不能配戏” .这挺令我哭笑不得,把李恪、李承乾等几位兄弟的年龄一下子提高了20岁左右,理由居然是“小孩不能配戏”,也就是说孩童不能演相关人物,所以就把年龄提高了那么多,然后再编出许许多多的故事,或荡气回肠、或情意绵绵、或金戈铁马······
关于【水浒】张清飞石打英雄 向曲艺大师和朋友们请教 有感于单老师播讲的水浒关于收伏董平张清故事里很精彩,比原小说还详细(尤其对一丈青、杨志打张清印象颇深)前不久我写了个平话“张清飞石打英豪”,给大家看看,单老师、田老师、袁老师以及所有曲艺、戏剧爱好者都可以提提意见,关于东昌府“没羽箭”张清石打水浒寨梁山泊将领的故事,是比较精彩的水浒战争故事之一。 曲艺作品对此段打斗场面也有过加工和改编。听了“水浒”的一些曲艺作品,感觉对几员将领表现的很细致,其他10多位英雄与张清的对打没有具体表现而是一笔带过,所以我把最近写出的新版故事与诸位分享,也可作为戏剧等文艺的取材;大家一定要多提提意见啊(我有可能把水浒、西游、三国、隋唐、两汉、英烈···的很多知名精彩段子新编一下,关于水浒的影视难以寻觅韩滔、彭玘、郭盛、孙立、杨志、黄信、索超、徐宁、吕方、林教头、呼延灼、秦明、董平、关胜、宣赞、郝思文、凌振、魏定国、单廷珪、张清 等将领形象的精彩刻画和事迹表现,有的甚至在潘巧云、西门庆的剧情上戏份颇多)
张清飞石打群雄【最新编传统版】 (关于东昌府“没羽箭”张清石打水浒寨梁山泊将领的故事,是比较精彩的水浒战争故事之一。曲艺作品对此段打斗场面也有过加工和改编。听了“水浒”的一些曲艺作品,感觉对几员将领表现的很细致,其他10多位英雄与张清的对打没有具体表现而是一笔带过,所以我把早想写出的新版故事与诸位分享,也可作为戏剧等文艺的取材) 北宋末年, 梁山泊“玉麒麟”卢俊义在东昌府率部大战“没羽箭”张清。只听几通鼓罢,张清出马。但见: 七尺身段,仪表堂堂;银枪紧握赛文聘,胯下青马胜玉莺;马鞭横挡,腰刀斜挂;亮盔锦袍,威风凛凛。 左边一副将“花项虎”龚旺,青州人氏,身上刺虎,善于马上飞枪;右侧另一偏将,唤作“中箭虎”丁得孙,原籍登州府,会骑马投标叉。卢俊义暗自夸赞。张清以马鞭指卢俊义喝道:“尔等贼寇,无故至此。还不下马受缚,免遭天兵斩杀。”卢员外正待举枪亲自迎敌,身边恼了一位英雄,乃是“急先锋”索超,原是大名府梁中书帐下名将,后被“青面兽”杨志说降归了水泊梁山。只见索先锋不等卢俊义发话,就挥舞开山斧、纵黑马奔敌阵而去。张清暗笑 :怎么梁山人等如此性急?从怀中锦囊掏出一颗石子,照索超面颊打来,只听一声大叫,急先锋滚下马鞍。张清纵马来刺,卢俊义这边“井木犴”郝思文骑马舞动点钢枪来救。张清也挺强迎战,两杆枪似玉蟒翻腾,郝思文精神抖擞,没羽箭暗自夸赞,心说倘若我身边能有这样一员副将该有多好。二人大战正酣,张清卖个破绽佯作败走,郝思文大喊:“那贼休走”,纵马追赶。卢俊义旁边“浪子”燕青大叫:“郝将军提防飞石••••••”话音未落,井木犴颊角早中一颗石子翻身下马。张清正待要捉,燕浪子一个小弩箭射中张清坐骑马腿。
水浒英雄绰号与历史将领的对应 《水浒》写到梁山泊全夥降了宋室以后,有一段描写水浒寨好汉丰采的诗词: “····凡生毛发须髯的,自堪宠命;岂意绯袍紫绶,并加妇人,浪子,和尚,行者之身。拟空名,则太保,军师,郡马,孔目,郎将,先锋,官衔早列;比古人,则霸王,李广,关索,温侯,尉迟,仁贵,当代重生······” 可这段文字体现出《水浒》作者对典籍掌故的深入了解,水浒英雄的形象仿佛跃然纸上。《三国志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书尽管成书比《水浒》要晚,可这些名著的一些人物(当然还包括其他典籍或民俗),有的历史上确实有,有的是传说人物,与梁山豪杰是有对应的。
水浒寨绰号与神魔仙将的对应 水浒原书写到:‘····帝阙前万灵咸集;有圣,有仙,有哪吒,有金刚,有阎罗,有判官,有门神,有太岁,乃至夜叉鬼魔,共仰道君皇帝;凤楼下百兽来朝:为彪,为豹,为麒麟,为狻猊,为犴犭聿,为金翅,为雕鹏,为龟猿,以及犬鼠蛇蝎,皆知宋主人王’圣,指飞天大圣李兖(美猴王孙行者就称孙大圣);其实还有小圣,二郎真君杨戬就是杨小圣,道家神将,辅助姜尚灭纣兴周。天目将彭玘,由于兵器与杨小圣的一致(三尖两刃大杆刀),所以绰号天目将,天目就是指前额上那一目。哪吒,指八臂哪吒项充,哪吒是民间著名传说神,大闹东海,还与闹天宫的孙悟空有几拚,助孙大圣擒玉鼠精、打青牛怪、降伏牛魔王。犴,指井木犴郝思文,井木犴是28宿之一。行者是指武松武二郎的外号,头戴金箍,披着长发,孙悟空也有行者之称,但外表大不一样。
《开创盛世》才是真正精彩历史正剧,不拘于史籍,王伯当、魏徵群英 电视剧《开创盛世》出现了王伯当、窦建德、秦琼(秦叔宝)、李靖、尉迟恭(敬德)、魏徵(魏玄成)、程咬金、刘文静等很多英雄豪杰。当然,当时的英雄还有著名的单雄信和徐懋功(李世绩),徐懋功后来曾经打突厥、攻高丽【《贞观长歌》居然叫他:李绩】.《开创盛世》这部历史正剧,细节的丰富和想象、虚构都是为了突出人物,没有胡编乱造歪曲细说的成分。 剧中表现了秦王李世民在武德年间同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争夺位子,发动玄武门政变(在历史上,尉迟恭和秦琼支持李世民;李靖和徐懋功不参与此事,因为他俩在乎的是终于社稷,而非在意统治者究竟是皇室里的谁)李世民的亲戚长孙无忌等人则连敌手的亲属和子弟都屠戮,魏徵面对孙无忌等人面无惧色、大义凛然。《贞观之治》和《贞观长歌》都未能重点表现魏徵的正气凛然威武不屈。电视上播放的《贞观之治》的玄武门战斗场面都被删了.《开创盛世》以及 《大唐名相》其中就表现了魏徵魏玄成的忠直、沉稳和唐太宗李世民善于用人的才能。
《赤壁》的周瑜扮演的人选究竟谁合适?
《贞观之治》战争场面以及窦建德的英雄形象 由于英雄和征战仅仅是剧中表现帝王雄才大略的陪衬,因此,虎牢关战役、玄武门事变、征讨突厥番军等故事,或者表现很简略、或者轻描淡写作为侧面表现。对虎牢关之战,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役表现的太简单了,有徐懋功射箭、窦建德中槊落马等几个场景,史籍、小说都曾下工夫具体表现的故事,被短短几分锺的两军对决而取代。不过,对作战以前那些日子里,唐、郑、夏三方面的一些主要人物怎么想、怎么说的,表现的还挺真实。窦建德看不出是历经百战的农民起义领袖,倒像是个乘乱起兵的称霸一方的大王。 剧中的李世民问被擒的夏王窦建德,我们唐军打王世充关你什么事,你要来打我们?夏王说:即使我不打你们,你们也会找上门来。这话逗得将士们哈哈大笑。《隋唐演义》表现窦建德临危不惧、准备慷慨赴死(倒是很有玄武门政变后,魏徵面对滥杀无辜的长孙无忌的屠刀时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并蔑视王世充的胆小怕死,书中还给窦建德安排了个出家为僧的结局。
《贞观之治》的敬德、秦琼、咬金和李靖等豪杰 罗士信是隋朝少年将军,与秦琼都很善战,使用枪矛等兵器,后来与秦琼曾为瓦岗军将领。最后才与秦叔宝等将领离开军阀王世充的郑军阵营而投奔秦王李世民帐下,此人物的传奇故事很精彩。剧中几乎没怎么表现此人,而且后来他在抵抗夏将刘黑闼的战争中被俘捐躯的故事也提都没提一下. 卫公李靖在剧中没怎么多表现其军事谋略和不凡气度,对他和李世民的友谊和恩德表现较多。还出现了红拂女这个人物。敬德公显得粗豪而少了些威武气概,对程咬金的表现不多。秦叔宝威严英武、仪表堂堂,算是诸多隋唐题材古装剧中的一个较为不错的秦琼形象。平阳公主以及其夫君柴绍(柴嗣昌)都是战将,并且参加了虎牢关之战,剧中没有表现。
《贞观之治》的单雄信和李世绩【徐懋功】很有鲜明性格. 单雄信是很著名的人物,他的果敢与侠义、他对秦琼的帮助以及二人的深厚友谊、他的悲剧结局,在戏曲和小说、曲艺表现的很多很突出。有勇有谋的徐懋功(李世绩)和单雄信都是瓦岗寨的元老,单雄信号称:飞将。瓦岗军首领翟让率单、徐起事时,徐世绩(懋功)才17岁,戴着束发金冠、善使枪矛、有勇有谋,二人交情深厚。 剧中单雄信是个胡须浓密的武将形象,显得威武潇洒。他不仅勇敢,而且有智谋,很有作战经验,比如对地道突袭的防备、对强石击敌的运用【类似于汉末官渡大战时候,曹军使用的霹雳车】,剧中都加以表现。对单雄信的结局剧中似乎没怎么表现,实际上,李世绩(徐懋功)曾经很恳切地向唐帝求情以免单雄信之死,单将军被斩之前,李世绩还和他割股食汤以送别,这些故事有些都是很打动人的,此剧也不可能加以表现。徐懋功喝退单雄信救秦王李世民的著名故事,剧中没有,有的倒是尉迟敬德一箭射了单雄信头盔的顶部。剧中表现了李世绩怕孤军深入而失败,劝阻要进兵的李世民,被秦王坚决拒绝。历史上的徐懋功的确为人谨慎,他和李靖忠的是唐朝的政权,二人都没有参与玄武门事变。
对帝王故事的突出表现和英豪将帅的简单陪衬 大概是《贞观之治》这样名副其实的历史正剧只是在一些地方台播映过,因此似乎对于此剧的一些人物和剧情的关注和评价,大多侧重于是否像历史记录片、剧情和色调看起来是否感到些许沉闷、人物装束和建筑等方面很逼真等方面。 看过了电视剧《贞观之治》的一些关于秦王李世民征讨王世充、窦建德以及玄武门故事的剧情,再对比一下李世民即位以后的故事情节,我感觉此剧还是有不少的细节加工与想像的,并非像什么历史记录片,只不过由于宫闱权贵与嫔妃、大臣的对话等表现的较多,几乎没有什么将领们的具体事迹和民族英雄征战场面,所以可能不少看过此剧的观众会感到一些沉闷。
古为今用也不可依靠戏说剧 杂史《吴越春秋》、《越绝书》,戏曲《浣纱记》、《汉宫秋》这样的比较有名的历史题材古典名著,都曾被文学家在历史文艺作品角度进行批评,可见对历史文艺的要求还是很严格的。更何况那些鱼龙混杂的、张冠李戴的假历史正剧。即使是古为今用,通过历史文艺作品从古典人物身上吸取些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也不能靠那些编造的作品来吸取,因为那些作品不是新编的历史作品,也不是对传统文艺的再创作,更不用提什么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晋代干宝作《搜神记》,他认为书中所记就是现实中发生的。古人认为神怪故事是真实的,尚且可以理解,这是时代和社会的原因。《三国志演义》、《水浒全传》、《石头记》等辉煌巨著,其中有的故事也有神话色彩。但是,今人倘若把自己编造的古装故事剧当成历史正剧并大加赞许,那就不值得称道了。古时候绝大多数史籍是官修的,而且多表现帝王将相显赫人物很少涉及布衣平民,而影视中有些作品甚至以封建帝王为表现对象,连秦琼、徐懋功(李世绩,贞观时绝不是“李绩”)、薛仁贵、沐英、常遇春等将领豪杰都给忽略了,真是比起古书有过之而无不及。《水浒》、禇人获《隋唐演义》还知道以义士英雄为主角、帝王权贵置于次要位置呢。戏说和编造的古装剧既非历史正剧也非历史传奇.
戏说和编造的古装剧既非历史正剧也非历史传奇 历史文艺譬如影视、小说创作,也不可脱离客观历史,完全凭借主观臆造,把自己编造的故事加在真实的历史人物身上,历史人物或虚构人物成了作者虚构的故事的主人公。有的甚至编造了大量的人物和故事,还美其名曰历史剧、历史正剧。这不同于历史传奇剧,譬如《问君能有几多愁》,讲赵太祖的故事,并非完全局限于史书记载,有虚构有想像,细节丰富、人物众多,传奇色彩浓郁,也寄托了现代人的一些想法。但是此剧并没有动辄冠以历史正剧之名。这样的剧就属于历史题材的传奇剧,即历史传奇正剧或历史传奇。那些戏说和编造的古装剧既非历史正剧也非历史传奇。真正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创作的历史文学或历史剧本是有深度、比较严肃而生动精彩的。仅以赚取经济实惠为目的而不懂文史常识,编造出的剧往往漏洞百出、没有历史感和民族特色,没有文学价值,可能会一时轰动,但经不起岁月考验
历史题材文艺源于历史而又超出史籍. 历史文艺作品的素材源于历史记载,又要超出史书古籍。对于史籍的材料也要适当取舍,并且不可全都依傍古人的观念,这是很自然的。有种看法认为历史文艺就是对史书的整理归纳和叙述。我觉得不很适用。完全依照史书记载或古人观点,不仅在创作思想上不可取,实际上在文学上也站不住脚,那就会成为史书的白话复述,就不是文艺作品了,可能会是历史读物。我国不少著名的历史题材文学作品,譬如《三国志演义》、《东周列国志传》、《东西汉演义》、《洪秀全演义》、《辽海丹忠录》等等,比较出色地处理了历史与文学的关系,使读者在充分享读英雄豪杰事迹同时,领略到古时的历史风云变幻、世俗民情••••••起到官家史书所起不到的作用。
文学史忽视历史题材重视武打言情,影响到影视创作 在现代当代文学史、小说史,出现过一种现象,不少著作漠视了历史文艺、历史小说,就像姚雪垠的《李自成》这样的作品,有的也是寥寥几句带过而已,有的甚至对历史小说连提都没提过。而很多作品对一些武打作品言情作品大加赞赏,尤其对于武打书,极尽褒扬之笔墨,显得那些书仿似当代《水浒》、时尚《史记》一般。可以说这等于几乎凭着作者的好恶、而非完全客观公允对待现代当代文学现象。历史文艺没有被一些文学史家所重视,也就难怪充斥影视中的层出不穷的原创或改编的作品,出现了相当部分的剧情奇怪、以戏说充当历史剧、古今不分,甚至胡编乱造、不知究竟何为历史正剧的现象。
王伯昭老师扮演隋末王伯当如何? 他曾在《西游记》扮演成为龙马的白龙太子,扮演的龙太子很英武,束发金冠、仪表堂堂,曾挥剑在碧波潭大闹龙宫、击败龙女,还曾变作丫鬟与下界为黄袍妖的天庭奎木狼奋战。王伯昭扮演王伯当---白衣银枪王伯当,江湖人称:拚命勇三郎的王义士,大家感觉会如何?我是【品隋唐】博主一鹏,希望常联系多交流
王伯昭扮演王伯当怎么样? 曾在西游记扮演成为龙马的白龙太子,那演员王伯昭扮演的龙太子很英武,束发金冠、仪表堂堂,曾挥剑在碧波潭大闹龙宫、击败龙女,还曾变作丫鬟与下界为黄袍妖的天庭奎木狼奋战。王伯昭扮演王伯当---白衣银枪王伯当,江湖人称:拚命勇三郎的王义士,大家感觉会如何?我是【品隋唐】博主一鹏,希望常联系多交流
单雄信不可能被敬德公刺死;驳【水浒传里面人物的武力排名及解释( 在《水浒传里面人物的武力排名及解释(7)》武艺排名之第十五:孙立 ,其中有大概意思说:孙立打死契丹辽将就像‘史书记载’的隋唐尉迟恭刺死单雄信,不愧病尉迟之称··· 我就奇怪了,有哪一部史籍记载了敬德公打死的单将军{新、旧唐书 资治通鉴?···】更何况戏曲、文学也未见此记述啊;单雄信是被唐帝下令斩首的
终于知道为何孙立不是五虎将之一了;董平取代了孙提辖的位置【见 以前总是惊异:仪表堂堂、弓马娴熟,而且颇似敬德公那般鞭、枪神武的孙提辖,为何仅是水浒寨小彪将?马军五虎上将、8虎骑将领皆无缘;还一度认为是宋公明嫌病尉迟是祖籍粤南琼州【现属海南】,其实不然,见俞万春《结水浒传》【荡寇志】,英雄排座次的名位早已被设计好了,只不过后来董平上山了,为了笼络双枪将,只好让孙立屈尊,但也不至于放在小彪将啊(穆弘倒是在八虎骑之列),看来还是宋江一伙的原因
为何剧中秦明帽子像李闯王的、没讲他与清风寨相关故事 为何剧中秦明帽子像李闯王的?秦明头盔是圆的、像但剧中他白帽子很像李自成起义军的帽子、没讲他与清风寨相关故事,譬如战黄信等
此“不必读”并非彼‘不必读’ 几年前在文学方面有个蹊跷事, 2003年秋冬之际,我在青岛书城看到一本装帧精美而又挺经济的书,列出某些书籍为中学生所不必读的,并加以介绍。不久就有报纸文章说此书得罪了不少当代作家,甚至有人要找此书的作者和出版社讨要版权的说法。又有人给报纸投稿,说没有必要列出不必读的作品,认为不必读就是不要读。 此不必读是指中学生未必非读不可,就像高级营养品,用了有益,不用也无妨。实际上恰恰是对那些作品持有赞赏态度的。所以不少人是翻都没翻一下此书就下结论。而且我感到奇怪,此书只是对一些书籍加以介绍,怎么还牵涉到版权问题?难以置信。把一些当代武侠小说列为不必读似乎不太必要。古今中外书籍浩如烟海,无论是否为名著,皆有不同读者群。各人个性、爱好不同,列出哪些必读或不必读,我觉得多此一举。
当了秘书岂能因为写小说?【个中话题很蹊跷啊】 记得2001年春季,天气正好,有位退休的女士对我说,我【笔者本人】不久前所在部队的1位副师职水兵将领的孩子在1个银行部门从事秘书工作,之所以从营业到做秘书,是因为他曾经写过小说。听着这话,我感觉挺蹊跷,半晌不作声,倒不是因为我对这话语感到有甚么稀奇或者大惊小怪,只是我感到有些不知所云甚至哭笑不得,写故事和当文秘难道还有什么联系不成?真是首度听说。 什么是小说?掌故佚闻、小小奇趣,生动写出,即成小说。当然,质量的优劣就另当别论了。《世说新语》之每段故事皆可独立成章,每个小故事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说”.蔡东藩先生“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系列,从汉代到民国的演义,可谓小说形式的历史通俗读物的长篇系列巨著。可看作历史演义小说。小说有短篇、中篇、长篇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此小说者,仍谓寓言异记,不本经传,背于儒术者矣。”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者也。”小说从唐之传奇、宋之平话开始,逐步达到创作高潮,以致各种作品层出不穷。当代更是五花八门,还出现网络小说,80后、90后文学······蔚为大观。博客空间、个人主页等日识形式文章出现后,文学故事的交流更为快捷。这在20世纪80年代是难以想像得到的。写出小说并非什么稀奇之事,何况其艺术水平也不尽相同。“小说”、“秘书”可能与“中文”或“外文”专业范畴相关,但说一个人是因为能写小说才当上了秘书,似乎有些过于牵强了,怎么那么别扭?而且在办公室的人员也未必一定就是文秘。【个中原因我就不想赘述了,想必心照不宣】
王伯当的“当”究竟读什么? 奇怪的是,很多书都把王伯当写成王伯党,那么王伯当的“当”究竟应该读什么音?读“党”、或‘挡’或“荡”的音?
大家还记得20多年前《包公》的展昭形象? 在影视中的很多展南侠形象可能有的港台特徵较浓;有的动漫、QQ版的特徵挺浓。 我记得有一个南侠展昭形象,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1个电视剧《包公》【剧中,白志迪先生扮演中年以后的包拯】的展昭。 那里的展昭经常穿着白衣,在包公年轻没当官时,那展昭 还曾经在路上飞起一脚踢石头教训了无赖贼人,暗中帮助包拯。那展昭儒雅英武,是个古典豪杰形象. 大家还记得么、可以讨论讨论.
《世纪之战》同《大时代》究竟是否姊妹篇? 今晚刚看《世纪之战》,发现此剧也是讲股票有关的故事,主角也是丁家与方家的恩恩怨怨,也是郑少秋扮演的男主角率领一班年轻儿子,也是刘青云扮演的姓方的主角,但是看了剧情介绍似乎两家合作了。居中仍有郭蔼明扮演的角色,还有徐静蕾、黄智贤 等佳丽出演,而且徐静蕾饰演两位姐妹。这与《大时代》的一些人物、故事仅仅巧合?抑或就是姊妹篇?劳烦内行的朋友给我解释一下,谢谢
李光弼pk李元直(李愬)谁的枪矛更胜1筹? 唐朝将领 李光弼,使用枪矛、短刀等兵器,善于马上骑射,万夫不当之用,李愬,李元直,就是民族英雄李晟之子,使用枪,18般武艺精通,弓马娴熟,打叛军时都很英勇。这俩豪杰谁的枪法更厉害?
电影《浪子燕青》武行者在擂台上的那套醉拳打得过瘾 上世纪80年代拍摄的电影《浪子燕青》,我曾在旅顺口、沙子口、沙河口看过几次,前几天央视6套又重播了。挺精彩,有燕青打擂、水浒寨将领击溃高太尉军队等故事。吴用、林冲、卢俊义、花荣、李逵、鲁智深、时迁 等很多好汉都出现了,宋江还会几套拳脚,与燕青打跑了歹人。 为了打破高逑的阴谋,梁山好汉比武时故意有输有赢,石秀、史进等人都出场了,后来穿着杏黄僧衣的武松故意失手就要失败时,突然耍起了醉拳【绝不亚于影视中的少林弟子方世玉、觉远···】,打得对手狼狈不堪,很是过瘾,大伙看过这电影么?
可在历史剧扮演古典四大美人的合适人选. 古代佳丽想必与现代或当代美女也没什么太不一样的特徵,而且随着生活水平、衣食环境的更加优越,很多当代佳丽历经二、三十年,看起来仍然青春依旧,只不过服饰或打扮有所变化。 几位很有魅力的佳丽,已经在影视扮演过很多古装或时装剧的人物。我认为她们可演古典4大美女,对应如下: 古代佳人名称: 扮演者可以是: 汉明妃王嫱【昭君.明君】 ---------------------------- 郭蔼明
历史剧与历史主义态度【兼论贞观剧】 . 看了“对待历史剧不能一概而论 ”,我很有感慨。 历史正剧创作要有历史主义的态度、情节合乎情理,但这还不够,必须尽可能地对要表现的那段历史故事做到主要事实符合史籍记载,细节、人物等可以有虚构和加工。否则就不是历史剧,顶多算正剧(即悲喜剧)。 正规的历史剧的故事情节必须像古典名著《三国志演义》、《残唐五代史传》、《皇明英烈传》、《东西汉演义》、《梼杌闲评》、《唐书志传》、《大宋中兴演义》、《于少保萃忠传》、《南明演义》诸书那样,重大事件基本符合史实。譬如:冯梦龙《新列国志传》(东周列国志),去除了《列国志传》的神话和荒诞不经的描写;清远道人《东汉演义》不同于原来的《东汉十二帝演义》,故事基本符合《后汉书》、《续汉书》等古籍记载。《星星草》、《李自成》、《少年天子》等历史小说,假如根据这些历史文学改编影视,如果基本符合原作者在书中的描写,也应算作历史正剧。《诸葛亮》、《大唐名相》、《宋慈》等剧就是很精彩、很有历史感、发人深思的古装历史剧. 历史小说可以历史为背景,但情节必须真实,虚构成分必须在当时条件下有可能发生。时下有些电视剧自诩历史正剧,但是,却是在以某某朝代为历史背景,大量虚构人物和故事,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剧。有的恐怕连正剧也称不上。 我基本赞同文章表现的主题,而对于文章中一些观点我也有不同看法。“贞观长歌”也基本上符合历史史实?也属于比较严肃的历史剧?我看未必,贞观时期根本不可能叫李世绩【徐懋功】为‘李绩’;也不可能把孔明灯当成玩具摆的几乎满院子都是;唐太宗在贞观时期不可能50多岁(应当不到28岁),他的俩孩子当时是孩童,怎么剧中像是20多岁了。而且剧中有大量虚构的人物和事件;“贞观之治”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正剧,当然,影视倘若过分依傍史籍记载,拍摄的像古代写实记录剧一样,又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文艺的生动性与表现力,这也比较遗憾。尤其是对于浓墨重彩突出帝王以及宫闱政治而忽略民族英雄和豪杰义士事迹的剧。 我感觉易教授品评三国历史人物这样的讲座以及出版“品三国”书籍等文化普及活动,并不会使读者只听讲座不学历史教科书;这并不矛盾。每年都有很多文史哲书籍出版、再版,还有灵活多样的文化传播模式以及迅猛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都对文史研究和学习有帮助,三国题材比较吸引青少年,但也完全不必要担心读者只听讲座不学教科书,因为毕竟还要严肃地参加各类考试和测试。而且即使是历史题材的影视、戏剧也是文艺【艺术】,没有必要过于在史实上较真。但是,任何古装剧都不可枉称:历史正剧.,必须名副其实。 其实没有必要非得通过看历史剧、读史书来改变或影响甚么,还是应当靠法制、靠纪律、靠自觉。古时千千万万的历史文学、戏曲····不都是文艺作品么?赶跑帝国主义、剪掉长辫子···靠的不是“病二郎”李庆龙、孙大圣、黄天霸、窦尔墩,而是靠实力。
青面兽杨志是哪位杨家将的后裔? 梁山好汉青面兽杨志,名列水浒寨“马军8虎骑兼先锋使”第三位,善使刀,18般武艺精通。可是水浒原书只说是杨令公的后代,没说是杨继业哪个公子的后裔。我怀疑是杨延玉【演义中的七郎杨延嗣】的后代。水浒原书比杨家将演义成书要早。杨继业的公子中,两个武艺高强的儿子杨延昭(杨六郎,杨继业长子)和杨延玉,杨延玉牺牲较早。倘若杨志是杨六郎后代,我想不会不作说明。
品三国岂可比较红楼梦?(易教授火了绝不是阅读的悲哀----与梁先生 对于学者、教授易中天的品三国等通俗有趣地品评古典历史的现象,作家梁先生曾经认为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悲哀,“说明很多人已经不阅读了”。 【详见《易中天火了,是阅读的悲哀》】 难道说看易中天的书不是阅读?易中天现象是浮躁的标志? 不。我敢说,看易教授的书是在阅读,而且倘若囫囵吞枣还读不透、必须深入思考;易中天现象也绝对不是浮躁的标志。我反而觉得充斥于世界上一些文化市场或网络上的一些快餐式而无意义或无病呻吟纯粹与金钱挂钩等特徵的所谓作品才是有些浮躁。 今年,不少青少年朋友逢人便谈《品三国下》,这说明仍然很火,易教授的品评三国未必就与品评“三国志演义”或“三国志”、“汉晋春秋”等史籍划上等号,当然,品三国必会与文学和史书等著作的材料有关联,这毋庸置疑。我认为:易中天教授所品评的两汉或三国人物的讲座及其讲稿文字,都是属于人文历史类的,这同古今中外那些作者或文学家所写的反映人情世态的各种小说、平话、故事······是有显著区别的,关于古典文化历史人物的著作,必须参考史书等作为资料,因为这不是单纯编创故事(即使原创小说也离不开现实生活、人文理念的积淀). 所以,举出《红楼梦》这样的例子同“品三国”作比较,还不若举讲史说部<三国志演义〉、〈东西汉演义〉〈南明演义〉、〈东周列国志〉【新列国志传】或历史小说〈太平天国〉、〈星星草〉、〈李自成〉、《少年天子》、〈吴越春秋〉【不是指汉代赵晔写的那部著名的杂史】等等与之作比较更恰当些;作者或作家未必就是文学家或人文学者. 但是有些作家虽年轻时没进过院校深造,但通过自修或日积月累,仍有可能成为文学家、人文学者,古今中外比比皆是。 对于类似于畅销的书不一定是最有价值的这样的观点我还是深表赞同的;早在几年前我就深感一些文化书籍若单纯与追逐货币利益挂钩的弊端。
隋唐题材历史小说中真实的五虎上将 自从满清时出现了《说唐演义全传》这部虽然文艺水平一般、但是脍炙人口、在民间文艺中流传较久远的英雄传奇小说以后,不仅续书陆续出现(《说唐后传》《说唐三传》《反唐演义全传》《混唐后传》《粉妆楼》等),而且曲艺、戏剧的相关书目、剧目曲目以及续作相继出现,精彩纷呈,譬如《兴唐全传》、《隋唐》、《薛雷扫北》、《月唐演义》、《续薛刚反唐传》、《少西唐》等。一般来说,瓦岗军的马军{骑兵}五虎上将分别是: 【拚命三郎】 王伯当(善使银枪、文武全才) 【小灵官】 单雄信 (善使马槊) 【赛孟尝】 秦叔宝(秦琼,善使长枪和双锏) 【混世魔王】 程咬金 (程知节,善使斧) 老当益壮的 邱 瑞 (邱老将军原是隋将) 罗成罗公子不是瓦岗寨英雄。还有很多说法,这里不一一列举。而且不止五位猛将。清代禇人获的《隋唐演义》属于历史演义,性质同《隋史遗文》、《隋唐志传》等比较相近,也可说书中的五大猛将就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我认为隋唐历史小说真实的五虎将应当分别是:王伯当, 秦叔宝, 程咬金,少年猛将罗士信,“飞将” 单雄信. 罗士信的兵器、外表、结局颇有旧说部中罗成的影子。当然,青年将领徐懋功(徐世绩,归唐后是李世绩)、王当仁、裴行俨(裴元庆实际就是指他)也是很勇猛的。实际上程咬金早年聚兵自保,武艺高超,后归瓦岗军,与秦琼冲锋陷阵。唐初在进攻番兵的战役中又有功勋,绝对不是仅仅懂三招斧的草寇响马。王伯当曾是魏公李密的门生,文武全才。
整理本《说唐薛刚传》的一些思索 1996年夏,我在青岛见到《说唐薛刚传》,一共37回,从青年薛刚痛打奸佞权贵述至狄公与薛家将匡扶唐中宗登基的故事。我还觉得此书的内容怎么似曾相识,(很像在80年代看过的传统评书《薛刚反唐》的简本),看了‘前言’,得知此书果然借鉴了刘林仙等人的说唱段子。只是我感觉还不仅仅是“借鉴”的问题。记得有部华夏出版社的《反唐演义全传》,从狄仁杰拒色的故事讲起,是部古典小说。有出京剧《薛刚反唐》的连环画我看过,大概出处就是与这些薛刚故事有关。 ‘前言’还提到民国时期《薛刚三哭铁丘坟》,不知这是什么书籍【我联想到《说呼全传》、《金鞭记》呼家将呼延庆的祭坟、打擂等故事】 《说唐薛刚传》是“珍品说唐”的第四本,也就是最后一本,其他的还有:说唐全传、说唐小英雄传、说唐征西传。此套丛书的最后一本不直接用《反唐演义全传》,而用新编传统评书的段子,我感觉挺匪夷所思。另外,此书的仿古绣像,有些人物根本就是与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的《绘图三十六计》的人物插图造型一样,只不过略有差异(譬如:姓名),兹列举如下: 薛 蛟 ----- “ 胜战计” 太史慈 薛 葵 ----- “擒贼擒王”南霁云 薛 云 ----- “反客为主”周 瑜.
真假历史剧、秘史和戏说. 看过了《古装剧·历史剧·“历史正剧”·孝庄秘史》,我很想针对其中一些提到的话题做一下发挥。不在具体的剧情细节上和史籍对比上多赘言(那样可能会引起阅读疲倦),而是就事论事、当详则详、该宏观描述就宏观地写。 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并非我国最早的历史演义,而且此书虽然很有文学意味和传奇特徵,但还是属于文言杂史、史籍。《三国志演义》是古典讲史小说辉煌的开山巨著。蔡东藩先生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系列,主要还是作为一种在近代以小说叙事形式来生动地传播历史知识的通俗历史读物。当代有一部通俗历史读物《五千年演义》,主要读者群是青少年,上自上古时期,下至民国时期五四运动,比较全面、精彩地讲述了那些历史故事,观点新颖,细节丰富、适当虚构想像。此套书也是以小说模式为主。 在众多历史演义中,具有代表性的,不仅有列国系列(春秋、战国)、三国系列、隋唐系列,还有两汉、明代题材,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不仅《三国演义》,电视剧《东周列国》气势恢宏,分为:春秋篇、战国篇,我感觉“春秋篇”细腻、全面,战国篇有些生动感人的故事(譬如:将相和、屈原故事都没演) 禇人获《隋唐演义》并非七虚三实,故事有不少想像和加工(这也是文艺创作所允许的),但主要人物和重要历史线索大多都是比较真实的,属于历史演义。《说唐演义传》才有些七分虚构的特徵,属于英雄传奇。非常同意关于一些武侠小说故事不值得进课本的观点。 我认为有个关于贞观题材的剧、有个关于乱世皇帝朱元璋的剧,也应当归为戏说剧的范畴,只不过前者情节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合乎情理,有历史感,更容易被接受和认可。 在电视剧中所谓“比较正经”些的“演义”作品,大概就是指历史正剧吧。最早的并非《三国演义》,20世纪80年代以后,就有《诸葛亮》、《李信与红娘子》、《宋慈》、《大唐名相》以及反映张巡、南霁云抗击叛军的电视剧······实际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根据古典文学为蓝本或主要依据的传统特徵浓郁的改编剧,譬如根据《三国志演义》、《水浒全传》、《说岳全传》(电视剧《岳飞》就是取材于此书)、《东周列国志传》改编的作品;(二)根据史料、传说等材料新编的剧或直接改编现代、当代作家的历史小说。这样的作品很多,似乎也是历史正剧的主流。《船政风云》故事表现的不错,人物个性鲜明,只可惜在电视上每天演的时间太晚了。想当年《走向共和》每天演的时间就没那么晚。 当然,一些原作倘若有些艺术或主题意蕴的缺陷,改编后也很难避免。所谓走商业化之路,不免掺杂进一些观众喜欢看的元素进去的剧,我认为就包括一个反映太平军的剧和一个关于雍正帝的剧。现在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明明是剧中出现了不少显著的历史常识错误,不仅不加以修正和承认,而且还想通过专家学者为史实的错漏之处辩解,似乎观众都不懂历史似的,似乎史籍记载都是戏说似的。应当谦逊地对待观众的批评,而不是动辄甩出‘挑出唐史错误就等于以卵击石’之类话语。 我很同意关于电视剧承担不了那么多的社会功能的论断。电视剧也未必有那么大的影响,像什么专家学者如何如何了、某某单位的人又对此剧赞许了、什么这剧那剧对公司管理、对人事关系对家庭甚至对人生的影响如何如何大了等等。 其实有些剧用“秘史”来命名的确很不错。既然是秘史,那么既可以依傍史书所载,亦可发挥想象,包括史籍未载但属于文史话题中的热点、焦点甚至历史之谜。如果对古籍未载的地方加以合理虚构会更生动,观众也不会有过多非议。有时我感到不解,历史上那么多的有载或无载的话题、故事,为何偏偏要加很无关紧要的臆想的人物和编造剧情呢?如果就是以想象虚构为主,那就不要称为历史正剧,干脆直接称之为戏说,这才畅快。所谓历史正剧也未必要100%的无一字无来历、无一事无记载,那就成了《东西晋演义》、清远道人《东汉演义》、冯梦龙《新列国志》那样,失去了文艺的活泼与生动精彩之处,无异于上历史课了。没有必要通过看戏曲、文艺学习比较正规的历史知识。 最后说几句以前发现的一种比较可怪的现象,如果说拍一部古装剧套用以前的道具和化妆、服饰、兵器、船炮等等,或者在同一城堡拍不同的戏,尚且无可非议。可是,前些年我看一个明代题材剧,所表现的一些李自成农民军攻打敌军、攻城的场景,居然是直接套用另一部明代故事的剧中,瓦剌番军攻打明军的片段。看了很不舒服,李自成的军队怎么一个个穿戴瓦剌军的衣帽?而且番军的头盔和铠甲明显与明末农民起义军以及明朝军队、还有清军,都是有很显著的区别的。
花荣、孙立枪法谁更胜1筹 ? 病尉迟孙立倘若与小李广花荣比枪,我想会似林冲与杨志在梁山泊山脚下抡刀对决那般,不分胜负;花荣的银枪舞得也不一般,也曾多次作为水浒寨的先锋将领随军出征。孙立的祖籍是琼州人氏。孙提辖鞭法绝伦,大战呼延灼,枪法也不一般,譬如征契丹辽邦的战斗,而且连张清也未必是孙立同等枪法技艺。我认为病尉迟孙立没能名列马军八虎骑,而是屈身于小彪将,的确太屈才,就连穆弘之辈都成了水浒寨骑兵八虎骑将领.
贞观名将李世绩(徐懋功)的人物形象究竟应如何? 隋末瓦岗军的主要将领徐世绩(徐懋功,归唐后改姓李),但叫李绩是高宗时候的事情了。贞观时期他叫李世绩。可是《贞观长歌》剧中却称其李绩,明显属于历史人物称谓的常识问题. 他17岁就和单雄信跟着翟让反隋,气度不凡、有勇有谋,气宇轩昂,通情达理。罗贯中《隋唐志传》、褚人获的《隋唐演义》对徐懋功的形象刻画也比较符合史实,但就是《隋唐志传》对其性格的描写有些奇怪,譬如:说他因为记着单雄信割袍断义的旧事而不肯搭救单雄信,还出言冷落单将军(其实恰恰是徐懋功请求唐帝李渊赦单雄信).实际上,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等文学作品对古时候的起义将领、草泽英雄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徐懋功(李世绩)在年青时面貌、穿著等特徵很像岳云、杨七郎、贾宝玉、小沐英、柴绍等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到了30 、40岁左右,也是微微留着胡须,很有杨延昭、伍子胥、岳武穆、范蠡(陶朱公)、常遇春等豪杰的气质,不是留着比较浓密的络腮须髯的壮汉形象。
第一个演林黛玉的是谁?【看红楼选秀,主持人一句话所想到的】 第一个演林黛玉的究竟是谁?是梅兰芳先生?昨晚看红楼梦中人,主持人说梅兰芳最早演林黛玉。第一个把林黛玉搬上电影银幕的的确是梅兰芳先生,可是,早在满清嘉庆初期,就已经出现了《葬花》昆腔的上演,那么,第一位演林黛玉的演员是谁?
黄仁宇先生也是黄埔同学?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我很崇敬他;黄仁宇先生曾经在美国留学,担任过国民革命军的军官,他也是黄埔军校毕业的?
雷横为何是步兵将领? 雷都头和美髯公是郓城有名的搭档,可是,上梁山后,为何雷横成了步兵将领?而朱仝仍为马军将领?
《明英烈》的首位作者是谁? 我这里不是说的讲史演义《英烈传》(‘皇明英烈传’、‘云合奇踪’及其续书)系列,我这里指的是英雄传奇《明英烈传》(后来有很多曲艺)的第一位作者应当是什么朝代的谁?
佛门神将小张太子为何在武当山? 电视剧里出现过小张太子么? 佛门神将小张太子为何在武当山? 在唐玄奘师徒遇难假西天以后,众神帮助【包括36星宿】,荡魔真武大帝祖师爷派遣龟蛇二将相助,美猴王还曾请在武当山的佛门弟子——英武飒爽的小张太子也义无反顾地挺着赭白枪助阵。 小张太子原是一个国王的公子,后为佛家弟子,为何在武当山?西游记的武当山就是武侠故事里的或者名胜古迹的武当山么? 在电视剧中是否出现过小张太子?
真武祖师同孙悟空有甚人情?【难道和菩提祖师是同门?】 在唐玄奘师徒遇难假西天求众神帮助【包括36星宿】,荡魔真武大帝祖师爷派遣龟蛇二将相助,【美猴王还曾请武当山的佛门弟子——英武飒爽的小张太子也义无反顾地挺着赭白枪助阵】真武祖师云:“我当年威镇北方,统摄真武之位,剪伐天下妖邪,乃奉玉帝敕旨。....今日静享武当山,安逸太和殿,一向海岳平宁,乾坤清泰。···今蒙大圣下降,不得不行。只是上界无有旨意,不敢擅动干戈。假若法遣众神,又恐玉帝见罪;···又是我逆了人情。我谅着那西路上纵有妖邪,也不为大害。我今着龟、蛇二将并五大神龙与你助力,管教擒妖精,救你师之难。我很奇怪,真武祖师是独享1方神圣水土的道者,他没有与闹天宫的孙大圣交过手,他与美猴王有什么情面可讲?难道他是菩提祖师的师兄弟?
大家知道《洞庭豪侠传》有多精彩? 据我在辽南的姑父柳花咏、黎庶郡以及表兄余翰韬介绍,他们知道个故事《洞庭豪侠传》,讲的是陈姑娘与花公子的儿子花赞浦【使用马槊】、花戚浦以及女儿花琼鸾【都使用刀】,还有徐文标的侄子徐禅(使用熟铜锏),去投靠抗金的岳家军,与草莽豪杰‘银枪将’杨再兴(杨景杨延昭的后裔)、“金刀真君”王善【隋唐大刀王君廓的嫡派子孙】、“孝义三郎”吕择泉等将领发生误会,不打不相识,后来杨再兴归岳元帅,王善也归宋,吕择泉与花家子女联合梁兴、吉倩、洞庭湖锺相、杨么、王摩等义军抗击金兵和绿林败类匪类,严惩贪官污吏。其间又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 后来,锺相、吕将军牺牲,吉倩等豪杰与宋军联合抗敌。而宋高宗为了免除“后顾之忧‘,竟然把岳飞、岳云、张宪、牛皋等将领从抗番前线调来镇压洞庭湖起义。杨幺、王摩被俘就义,黄佐投降。岳飞父子和张宪被奸臣陷害,在去问斩的路上,花家子女和徐禅因为敬仰岳家军的为人和抗金壮举,准备义救岳飞等,后被岳飞父子以"忠义”为由拒绝。岳飞遇害,花家子女同徐禅在太行山等地继续与义兵联合抗敌。根据有的朋友的回忆: 忠烈七猛八杰之‘洞庭英雄会’故事,除了有花赞浦等豪杰义士外,还有徐宁的孙子、孔亮的侄孙等等,最后结局挺惨,奸臣昏君陷害忠良;但是英雄们化整为零、或啸聚草泽,艰苦地抵制贼寇的进兵···花琼鸾使用俩口绣绒刀、惯于马上挥袖箭、抛锦绒绳套番邦敌将,骑一匹枣红马,后来阵前斩了金邦贵族小将完颜里庆,换了完颜小将军的白马,还夺了他的亮银叉为兵器; 这部书估计是民间艺人所创作、主要以口头等形式流传,【估计是濒临失传的本子】谁有这部故事的比较完整的本子?曲艺或戏剧唱本以及其他文艺形式都可以,我希望尽量避免民间一些戏曲剧目或曲艺曲目文化遗产自生自灭。 有人物绣像贴图么?假如让人扮演魅力而勇敢的花琼鸾,大家认为都有谁比较适合扮演这位巾帼女杰?
偷拳续集的原作者是宫白羽么? 记得小时候看过连环画偷拳一共4册【上、中、下,续集】续集是根据宫白羽先生的小说改编的么?如果是,那么是什么小说?
林教头是因为面貌像张益德才称“小张飞”?我看不是 古典文学名著《忠义水浒全传》中,林教头被说成是所谓: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我就奇怪了。尽管名列水浒寨马军五虎上将的一员的林冲被梁山泊将士们唤作:小张飞。但是,这应当主要是针对林教头善使一杆丈八蛇矛。他骑马挺矛、冲锋陷阵的战斗英姿、矛槊使用熟练不亚于汉末三国蜀汉猛将张飞【张益德】. 所以我就赞同那些怀疑《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否1人、此书究竟经历过多少年代的人的加工润色的人士的看法。暂且不说梁山泊宋公明一伙受招安镇压其他军队时,那些好汉的性格与以前的矛盾之处等问题,单说林冲的面貌特徵。实际水浒英雄林教头的外形特点是比较淡化地描绘的,但是他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英武潇洒、微微留着胡须,也是类似于秦琼、岳飞、杨延昭、徐达、谢玄、祖逖、戚继光、李世绩(徐懋功)等古代著名将帅的那种类型的古将形象。再说林冲真是如同李逵、张飞、尉迟恭、呼延赞、焦赞等豪杰那般比较粗豪、浓密的须髯的形象,也未必能与他的娘子般配啊。 看以前山东拍的《水浒》,林教头像英俊奇才而且武艺高超;后来的《水浒》剧中的林冲显得有些经历坎坷、似乎多了些愁云,仍是比较标准的战将形象。那末,《水浒》原书林冲出场不久,出现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的字样,很可能是后来有加工润色者看了攻打祝家庄中的有关描写(说满山唤林教头为“小张飞”),就给加了这么一段诗词,以为喽啰们称其为小张飞是因为面貌特征像张飞将军。这就容易让我们想到另一个有关问题,就是“豹子头”的绰号。 我们现在看到的《水浒》书中对豹子头这一绰号并无详尽解释。{所以我就怀疑水浒的一些纰漏,是否就是因为年代久远、作者编者不一}我想,不可能是形容林冲的面貌像金钱豹子、所以才称其豹子头,而是因为林冲习武或作战时机智勇猛、活像猎豹般敏捷矫健。祝家庄战役,林冲轻抒猿臂、毫不费劲就生擒了马背上的巾帼扈三娘。而林冲又是东京城80万禁军教头,所以江湖送其豹子头的雅号。林冲身在东京而不交权贵,耿直刚烈,也是他有这样的绰号的一个原因。 其实古代的绰号也不是随便甚么人就能起的。假如真有人面目像豹子,也不可能直接就说豹子头,必定会以其他方式间接地命名其绰号。在明代画家陈老莲画的“水浒叶子”以及我们看到的《水浒传》插画中,林冲的外表也并非豹头环眼、留着虎须啊。 还有我们看到的水浒戏曲,毋论是《野猪林》、《宝剑记》、《扈家庄》还是宋江、卢俊义攻打曾头市为晁天王复仇的《一箭仇》等很多剧目,林教头要么是30多岁的不挂髯口的武生形象,要么就是上梁山以后的戴髯口的将领形象。在水浒寨时期的打扮就很像张辽、文聘、常遇春、花云等英武的将领的特徵了。倘若真是豹头环眼、络腮胡子,那岂不是张飞、牛皋、鲁智深等花脸形象了么?
黄埔军校实行的是什么层次的学历教育 黄埔军校毕业生的学历相当于中等教育么?【军校毕业的很多将领后来还到陆军大学、中央军校高级班受训】为何大革命时期黄埔每一期的学习时间似乎还不到一年,而现在世界上很多军校每一届的培养时间少则2到3年,多则4年以上?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