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一朋 尹一朋
作为1个20世纪末在院校毕业,当过水兵军人的文史哲和艺术爱好者,我研究人文社科,酷爱音乐+美术,矢志不渝.
关注数: 137 粉丝数: 256 发帖数: 5,539 关注贴吧数: 153
古典神魔小说中的李天王与隋唐英雄李靖不是同一人 明代先后成书的《西游记》、《封神演义》(该书中故事发生的时期比《西游记》要早)中都有一个著名人物托搭李天王,为哪吒之父。在《封神演义》中他叫李靖,原是殷商末叶的陈塘关总兵,曾随仙人学道。后来李总兵父子四人助周武王灭纣,未入封神榜,与周营将领雷震子、杨戬、韦护皆肉身成神圣,成了天庭的神将。 李天王在《西游记》姓李,却没说名为谁,也就是说,他在该书中并不叫李靖。(《封神演义》在民间流传以后,人们通常也称李天王为托塔天王李靖,一些传统文艺作品比如有的猴戏里的托塔天王就叫李靖)另外,无论他在该书中究竟是道教人物抑或是佛教人物,他的三个儿子无疑都是佛门的,其中最有名气的是佛祖的徒弟哪吒三太子,还有观世音身边的惠岸行者木叉(在《封神演义》他叫木吒)二太子,如来的前部护法金吒大太子。 历史上的唐初功臣李卫公李靖,战功卓著,功成名就,后来渐渐被神化,就连传统文艺作品亦受影响,唐传奇及明清有的"说唐"系列讲史小说(比如《隋唐演义》)里的李靖能够骑马御风而驰,为人间造福,已有神奇色彩。《说唐全传》及一些续部里的李靖得道成仙。 很多朋友以为神怪小说中的李天王李靖就是隋唐英雄李卫公李靖,果真如此吗?未必。 民间文艺及民俗故事等传说中成仙或成神的"李靖",不是凭空出现的神仙,以前都是人间的人物。《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怪小说中的李天王李靖与"说唐"系统的各部演义小说里的隋唐英雄李靖,绝非同一个人物。前者是神话虚构人物,未成神上天时活动于殷末周初,没有确切的历史原型;后者在成仙之前是李世民的臣子,历史上的原型是隋唐时期著名军事家,在唐王朝出将入相,平定边境战事中大破蕃军的卫国公李靖(李药师)。 总之,此"李靖"非彼"李靖",商周时期的李天王不等于隋末唐初的李卫公。
隋唐名将李靖并非神怪小说系统的李天王的历史原型 随着历史的发展,城市文化的繁荣,明代以后各种历史演义与神魔小说的勃兴,将古典小说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思想艺术高度。明代先后成书的《西游记》、《封神演义》(该书中故事发生的时期比《西游记》要早)中都有一个著名人物托搭李天王,为哪吒之父。在《封神演义》中他叫李靖,原是殷商末叶的陈塘关总兵,曾随仙人学道。后来李总兵父子四人助周武王灭纣,未入封神榜,与周营将领雷震子、杨戬、韦护皆肉身成神圣,也就是说,他们都成了天庭的神将。 李天王在《西游记》姓李,却没说名为谁,也就是说,他在该书中并不叫李靖。(《封神演义》在民间流传以后,人们通常也称李天王为托塔天王李靖,一些传统文艺作品比如有的猴戏里的托塔天王就叫李靖)另外,无论他在该书中究竟是道教人物抑或是佛教人物,他的三个儿子无疑都是佛门的,其中最有名气的是佛祖的徒弟哪吒三太子,还有观世音身边的惠岸行者木叉(在《封神演义》他叫木吒)二太子,如来的前部护法金吒大太子。 历史上的唐初功臣李卫公李靖,战功卓著,功成名就,后来渐渐被神化,就连传统文艺作品亦受影响,唐传奇及明清有的"说唐"系列讲史小说(比如《隋唐演义》)里的李靖能够骑马御风而驰,为人间造福,已有神奇色彩。《说唐全传》及一些续部里的李靖得道成仙。 很多朋友以为神怪小说中的李天王李靖就是隋唐英雄李卫公李靖,果真如此吗?未必。 民间文艺及民俗故事等传说中成仙或成神的"李靖",不是凭空出现的神仙,以前都是人间的人物。《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怪小说中的李天王李靖与"说唐"系统的各部演义小说里的隋唐英雄李靖,绝非同一个人物。前者是神话虚构人物,未成神上天时活动于殷末周初,没有确切的历史原型;后者在成仙之前是李世民的臣子,历史上的原型是隋唐时期著名军事家,在唐王朝出将入相,平定边境战事中大破蕃军的卫国公李靖(李药师)。 总之,此"李靖"非彼"李靖",商周时期的李天王不等于隋末唐初的李卫公。
隋唐英雄名将李靖并非神怪小说系统的李天王的历史原型 随着历史的发展,都市的繁荣,明代以后各种历史演义与神魔小说的勃兴,将古典小说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思想艺术高度。明代先后成书的《西游记》、《封神演义》(该书中故事发生的时期比《西游记》要早)中都有一个著名人物托搭李天王,为哪吒之父。在《封神演义》中他叫李靖,原是殷商末叶的陈塘关总兵,曾随仙人学道。后来李总兵父子四人助周武王灭纣,未入封神榜,与周营将领雷震子、杨戬、韦护皆肉身成神圣,也就是说,他们都成了天庭的神将。 李天王在《西游记》姓李,却没说名为谁,也就是说,他在该书中并不叫李靖。(《封神演义》在民间流传以后,人们通常也称李天王为托塔天王李靖,一些传统文艺作品比如有的猴戏里的托塔天王就叫李靖)另外,无论他在该书中究竟是道教人物抑或是佛教人物,他的三个儿子无疑都是佛门的,其中最有名气的是佛祖的徒弟哪吒三太子,还有观世音身边的惠岸行者木叉(在《封神演义》他叫木吒)二太子,如来的前部护法金吒大太子。 历史上的唐初功臣李卫公李靖,战功卓著,功成名就,后来渐渐被神化,就连传统文艺作品亦受影响,唐传奇及明清有的"说唐"系列讲史小说(比如《隋唐演义》)里的李靖能够骑马御风而驰,为人间造福,已有神奇色彩。《说唐全传》及一些续部里的李靖得道成仙。 很多朋友以为神怪小说中的李天王李靖就是隋唐英雄李卫公李靖,果真如此吗?未必。 民间文艺及民俗故事等传说中成仙或成神的"李靖",不是凭空出现的神仙,以前都是人间的人物。《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怪小说中的李天王李靖与"说唐"系统的各部演义小说里的隋唐英雄李靖,绝非同一个人物。前者是神话虚构人物,未成神上天时活动于殷末周初,没有确切的历史原型;后者在成仙之前是李世民的臣子,历史上的原型是隋唐时期著名军事家,在唐王朝出将入相,平定边境战事中大破蕃军的卫国公李靖(李药师)。 总之,此"李靖"非彼"李靖",商周时期的李天王不等于隋末唐初的李卫公。
《封神演义》等神怪小说中的李天王与隋唐英雄李靖不是同一人 在大明时期先后成书的《西游记》、《封神演义》(该书中故事发生的时期比《西游记》要早)中都有一个著名人物托搭李天王,为哪吒之父。在《封神演义》中他叫李靖,原是殷商末叶的陈塘关总兵,曾随仙人学道。后来李总兵父子四人助周武王灭纣,未入封神榜,与周营将领雷震子、杨戬、韦护皆肉身成神圣,也就是说,他们都成了天庭的神将。 李天王在《西游记》姓李,却没说名为谁,也就是说,他在该书中并不叫李靖。(《封神演义》在民间流传以后,人们通常也称李天王为托塔天王李靖,一些传统文艺作品比如有的猴戏里的托塔天王就叫李靖)另外,无论他在该书中究竟是道教人物抑或是佛教人物,他的三个儿子无疑都是佛门的,其中最有名气的是佛祖的徒弟哪吒三太子,还有观世音身边的惠岸行者木叉(在《封神演义》他叫木吒)二太子,如来的前部护法金吒大太子。 历史上的唐初功臣李卫公李靖,战功卓著,功成名就,后来渐渐被神化,就连传统文艺作品亦受影响,唐传奇及明清有的"说唐"系列讲史小说(比如《隋唐演义》)里的李靖能够骑马御风而驰,为人间造福,已有神奇色彩。《说唐全传》及一些续部里的李靖得道成仙。 很多朋友以为神怪小说中的李天王李靖就是隋唐英雄李卫公李靖,果真如此吗?未必。 民间文艺及民俗故事等传说中成仙或成神的"李靖",不是凭空出现的神仙,以前都是人间的人物。《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怪小说中的李天王李靖与"说唐"系统的各部演义小说里的隋唐英雄李靖,绝非同一个人物。前者是神话虚构人物,未成神上天时活动于殷末周初,没有确切的历史原型;后者在成仙之前是李世民的臣子,历史上的原型是隋唐时期著名军事家,在唐王朝出将入相,平定边境战事中大破蕃军的卫国公李靖(李药师)。 总之,此"李靖"非彼"李靖",商周时期的李天王不等于隋末唐初的李卫公。
神魔小说中的李天王与隋唐英雄李靖不是同一人 在明代先后成书的《西游记》、《封神演义》(该书中故事发生的时期比《西游记》要早)中都有一个著名人物托搭李天王,为哪吒之父。在《封神演义》中他叫李靖,原是殷商末叶的陈塘关总兵,曾随仙人学道。后来李总兵父子四人助周武王灭纣,未入封神榜,与周营将领雷震子、杨戬、韦护皆肉身成神圣,也就是说,他们都成了天庭的神将。 李天王在《西游记》姓李,却没说名为谁,也就是说,他在该书中并不叫李靖。(《封神演义》在民间流传以后,人们通常也称李天王为托塔天王李靖,一些传统文艺作品比如有的猴戏里的托塔天王就叫李靖)另外,无论他在该书中究竟是道教人物抑或是佛教人物,他的三个儿子无疑都是佛门的,其中最有名气的是佛祖的徒弟哪吒三太子,还有观世音身边的惠岸行者木叉(在《封神演义》他叫木吒)二太子,如来的前部护法金吒大太子。 历史上的唐初功臣李卫公李靖,战功卓著,功成名就,后来渐渐被神化,就连传统文艺作品亦受影响,唐传奇及明清有的"说唐"系列讲史小说(比如《隋唐演义》)里的李靖能够骑马御风而驰,为人间造福,已有神奇色彩。《说唐全传》及一些续部里的李靖得道成仙。 很多朋友以为神怪小说中的李天王李靖就是隋唐英雄李卫公李靖,果真如此吗?未必。 民间文艺及民俗故事等传说中成仙或成神的"李靖",不是凭空出现的神仙,以前都是人间的人物。《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怪小说中的李天王李靖与"说唐"系统的各部演义小说里的隋唐英雄李靖,绝非同一个人物。前者是神话虚构人物,未成神上天时活动于殷末周初,没有确切的历史原型;后者在成仙之前是李世民的臣子,历史上的原型是隋唐时期著名军事家,在唐王朝出将入相,平定边境战事中大破蕃军的卫国公李靖(李药师)。 总之,此"李靖"非彼"李靖",商周时期的李天王不等于隋末唐初的李卫公。
古典神怪小说中的李天王与隋唐英雄李靖不是同一人 明代先后成书的《西游记》、《封神演义》(该书中故事发生的时期比《西游记》要早)中都有一个著名人物托搭李天王,为哪吒之父。在《封神演义》中他叫李靖,原是殷商末叶的陈塘关总兵,曾随仙人学道。后来李总兵父子四人助周武王灭纣,未入封神榜,与周营将领雷震子、杨戬、韦护皆肉身成神圣,也就是说,他们都成了天庭的神将。 李天王在《西游记》姓李,却没说名为谁,也就是说,他在该书中并不叫李靖。(《封神演义》在民间流传以后,人们通常也称李天王为托塔天王李靖,一些传统文艺作品比如有的猴戏里的托塔天王就叫李靖)另外,无论他在该书中究竟是道教人物抑或是佛教人物,他的三个儿子无疑都是佛门的,其中最有名气的是佛祖的徒弟哪吒三太子,还有观世音身边的惠岸行者木叉(在《封神演义》他叫木吒)二太子,如来的前部护法金吒大太子。 历史上的唐初功臣李卫公李靖,战功卓著,功成名就,后来渐渐被神化,就连传统文艺作品亦受影响,唐传奇及明清有的"说唐"系列讲史小说(比如《隋唐演义》)里的李靖能够骑马御风而驰,为人间造福,已有神奇色彩。《说唐全传》及一些续部里的李靖得道成仙。 很多朋友以为神怪小说中的李天王李靖就是隋唐英雄李卫公李靖,果真如此吗?未必。 民间文艺及民俗故事等传说中成仙或成神的"李靖",不是凭空出现的神仙,以前都是人间的人物。《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怪小说中的李天王李靖与"说唐"系统的各部演义小说里的隋唐英雄李靖,绝非同一个人物。前者是神话虚构人物,未成神上天时活动于殷末周初,没有确切的历史原型;后者在成仙之前是李世民的臣子,历史上的原型是隋唐时期著名军事家,在唐王朝出将入相,平定边境战事中大破蕃军的卫国公李靖(李药师)。 总之,此"李靖"非彼"李靖",商周时期的李天王不等于隋末唐初的李卫公。
讲史话本与历史演义(兼谈隋唐系统的小说成书先后) 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通常提到的"平话"(说的是以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为主角的长篇故事,有的也写成:评话)即讲史话本,也就是说书艺人流传下来的用来讲史的底本,或根据讲史记录整理的本子,也有对讲史底本加工整理而成之书;有时也可指短篇的话本(比如"朴刀""杆棒"类的《石头孙立》、《花和尚》、《武行者》、《青面兽》等久已失传的宋元话本)。后来,平话又可作为古代白话小说的代称。   唐代的敦煌变文,即为平话之起源(包含由寺院"讲经文"发展而成的佛经故事变文,还有表现伍子胥、王陵、李世民、张议潮等历史人物故事的历史传说变文)。   咱们这里讨论的平话特指长篇讲史话本。其实,历史题材变文作品,有些内容就已经是传说色彩更浓,距离史实较远了。后来发展到宋元平话,不少作品的虚构想象成分更多,甚至带有怪异内容。这影响到后世成书的长篇历史小说,实际上有些作品已属神魔小说(譬如《三遂平妖传》及《封神演义》等名著)或英雄传奇小说(显著例子是英雄侠义小说的榜首《水浒全传》)的范畴了。 宋元时期创作的平话作品,后来经过文人的进一步加工整理,就发展成为各种长篇历史小说。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应该是"说经"话本,严格说不能算是"讲史"话本,该话本后来发展成为《西游记》。再者,《大唐秦王词话》(即《秦王演义》),则是明代的诸圣邻根据民间说唱旧本记录改编的历史演义作品,不属于宋元平话,《说唐演义全传》就是根据《大唐秦王词话》以及清代褚人获《隋唐演义》和民间传说等故事加工创作而成的一种英雄传奇小说。   《三国志平话》后来发展成为明代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个众所周知。   《大宋宣和遗事》有关宋江等英雄梁山泊聚义的内容,后来发展成为《水浒全传》。   《武王伐纣书》后来发展成为《春秋列国志传》前面有关"西周"的篇章及《封神演义》。   《七国春秋平话》分前、后集,"前集"后来发展成为《春秋列国志传》中的一部分内容及《孙庞演义》("前七国志")、《锋剑春秋》等;"后集"发展成为《春秋列国志传》后面部分内容及《乐田演义》("后七国志")等。 《秦并六国平话》中的秦灭六国等故事,后来发展成为《春秋列国志传》后面部分内容。《新列国志》(后来修订为《东周列国志》)则是在《春秋列国志传》内容的基础之上,参考相关经史书籍进行删改加工而成的很有历史文化色彩的历史演义巨著。 《前汉书平话》分正、续集,后来发展成为《全汉志传》的"西汉"部分及《西汉演义》。 《后汉书平话》后来发展成为《全汉志传》的"东汉"部分及《东汉演义》。 《五代史平话》影响到了《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及《南宋志传》的成书。《南宋志传》所叙赵太祖故事给《飞龙全传》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薛仁贵征辽事略》及明代刊刻的《薛仁贵跨海征辽》词话等作品,影响到了《说唐演义后传》的"征东"部分(即《薛家府传》)的最后完成。
对《隋唐十八条好汉,历史上真存在吗?》部分人物的讨论 看了《隋唐十八条好汉,历史上真存在吗?》,对其中提到的部分人物,结合历史讨论一下。 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雄阔海。 旧小说里,大鹏金翅雕还转世为抗金英雄岳鹏举元帅,梦中跟六郎杨元帅学得杀手锏,收伏绿林豪杰杨再兴。 西府李赵王,西楚霸王项籍,十三太保飞虎将李存孝,皆为各自所在演义中的顶尖猛将。宇文成都有时连双锤小将裴元庆亦奈何不了。《兴唐传》裴三公子一个飞锤击中西府李赵王头顶的束发宝冠,唬了李元霸。雄阔海乃名副其实的大力的草莽英雄,演义里用双斧,说书里使棍。 罗成、杨林。 罗公子的历史原型确系隋唐青年猛将罗士信。《说唐》中的罗成,乃《隋史遗文》、《隋唐演义》讲史小说中的罗成及罗士信形象合二为一。在较早出现的《唐书志传演义》里的罗成,字士信。 现在能欣赏到的《兴唐传》略去了《九老兴隋》故事,老杨林乃开隋九老之一。他是贵族、忠臣,其个性、身份、悲剧结局与《封神演义》闻太师、《明英烈传》脱脱极为相似! 魏文通、秦琼、单雄信。 花刀魏将军亦是貌似关公的好汉。秦琼、罗士信在随裴仁基归降瓦岗军之前,都是打农民军的,乃攻击农民起义的老手张须陀之得力干将,后为瓦岗第二任首领李密的爱将。归唐后为统一天下立功。为巩固国家统一,李世民派兵征讨一些少数民族贵族集团,就没有秦琼什么事了。说书作品里的秦琼乃瓦岗山寨西魏军元帅,能文能武、既能统军又可上阵拚杀的将帅之才,副帅是他表弟罗成。尉迟敬德算是江湖英豪,隋末乱世,曾与军阀刘武周、宋金刚为伍,不过总算是弃暗投明,成为秦王李世民的爱将。历史上的雄信与少年将领徐懋功(徐世绩,投唐以后改叫:李世绩,并不是像演义里塑造的徐茂公那样羽扇纶巾的军师及道者形象)为瓦岗首任寨主翟让的左膀右臂,善使马矟,号称:飞将。李密谋害翟让,雄信不得已而下跪,在李密夺权以后才上瓦岗山寨的秦琼,与雄信并无什么特别深厚的友谊。 雄信后在王世充的郑军为主要将领之一,被擒之后问斩,他与李渊父子并无个人恩怨,李秦王也不曾想收他在麾下效力。 王伯当、王君可。 王伯当是位大名鼎鼎的瓦岗英雄,善能使枪,死心塌地忠于李密,以前也确实是小山头的首领,后与王当仁、李公逸、周文举等部起义军并入瓦岗军。伯当、雄信都算是瓦岗将领中较典型的悲剧英雄。李密、伯当在熊耳山中伏而亡,标志着瓦岗军的彻底失败。演义里的王伯当,又号称:拚命勇三郎。(谢映登最后出家,不愿为唐效力,大概因他与伯当、雄信个人关系好有关) 美髯公大刀王君可在《说唐》没出现过,在说书作品里似关云长模样。他的儿子王永安,乃扫北元帅罗通帐下一员虎将,箭法也很不错!
对《隋唐十八条好汉,历史上真存在吗?》涉及的部分人物的讨论 看了《隋唐十八条好汉,历史上真存在吗?》,对其中提到的部分人物,结合历史讨论一下。 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雄阔海。 旧小说里,大鹏金翅雕还转世为抗金英雄岳鹏举元帅,梦中跟六郎杨元帅学得杀手锏,收伏绿林豪杰杨再兴。 西府李赵王,西楚霸王项籍,十三太保飞虎将李存孝,皆为各自所在演义中的顶尖猛将。宇文成都有时连双锤小将裴元庆亦奈何不了。《兴唐传》裴三公子一个飞锤击中西府李赵王头顶的束发宝冠,唬了李元霸。雄阔海乃名副其实的大力的草莽英雄,演义里用双斧,说书里使棍。 罗成、杨林。 罗公子的历史原型确系隋唐青年猛将罗士信。《说唐》中的罗成,乃《隋史遗文》、《隋唐演义》讲史小说中的罗成及罗士信形象合二为一。在较早出现的《唐书志传演义》里的罗成,字士信。 现在能欣赏到的《兴唐传》略去了《九老兴隋》故事,老杨林乃开隋九老之一。他是贵族、忠臣,其个性、身份、悲剧结局与《封神演义》闻太师、《明英烈传》脱脱极为相似! 魏文通、秦琼、单雄信。 花刀魏将军亦是貌似关公的好汉。秦琼、罗士信在随裴仁基归降瓦岗军之前,都是打农民军的,乃攻击农民起义的老手张须陀之得力干将,后为瓦岗第二任首领李密的爱将。归唐后为统一天下立功。为巩固国家统一,李世民派兵征讨一些少数民族贵族集团,就没有秦琼什么事了。说书作品里的秦琼乃瓦岗山寨西魏军元帅,能文能武、既能统军又可上阵拚杀的将帅之才,副帅是他表弟罗成。尉迟敬德算是江湖英豪,隋末乱世,曾与军阀刘武周、宋金刚为伍,不过总算是弃暗投明,成为秦王李世民的爱将。历史上的雄信与少年将领徐懋功(徐世绩,投唐以后改叫:李世绩,并不是像演义里塑造的徐茂公那样羽扇纶巾的军师及道者形象)为瓦岗首任寨主翟让的左膀右臂,善使马矟,号称:飞将。李密谋害翟让,雄信不得已而下跪。在李密夺权以后才上瓦岗山寨的秦琼,与雄信并无什么特别深厚的友谊。 雄信后在王世充的郑军为主要将领之一,被擒之后问斩,他与李渊父子并无个人恩怨,李秦王也不曾想收他在麾下效力。 王伯当、王君可。 王伯当是位大名鼎鼎的瓦岗英雄,善能使枪,死心塌地忠于李密,以前也确实是小山头的首领,后与王当仁、李公逸、周文举等部起义军并入瓦岗军。伯当、雄信都算是瓦岗将领中较典型的悲剧英雄。李密、伯当在熊耳山中伏而亡,标志着瓦岗军的彻底失败。演义里的王伯当,又号称:拚命勇三郎。(谢映登最后出家,不愿为唐效力,大概因他与伯当、雄信个人关系好有关) 美髯公大刀王君可在《说唐》没出现过,在说书作品里似关云长模样。他的儿子王永安,乃扫北元帅罗通帐下一员虎将,箭法也很不错。
英雄岂问老少:"大八义"、"小八义"相关书目 清代,尤其是晚清,我国侠义小说的创作出现了高峰,很多作品还被一次次地续写,譬如《彭公案》一直到中华民国初期还有续书。《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这两部杰出的巨著之外,还有《小五义》、《续侠义传》、《英雄大八义》、《英雄小八义》、《彭公案》、《绿牡丹》、《永庆升平前传》、《永庆升平后传》、《七剑十三侠》、《乾隆游江南》、《热血痕》等较为优秀的作品流传于民间。 从晚清至当代,出现的与"大八义"、"小八义"故事相关的侠义短打类传统说部还是比较多的。最开始是以传统评书、鼓词等北方说唱文学形式出现在晚清,文本就是讲大宋时的"大八义"故事的《英雄大八义》,说梁山好汉后辈子孙及隋唐豪杰尉迟恭嫡孙等小英雄故事的《英雄小八义》,也算作古典小说作品(这与“康熙侠义传”系列有些类似,在清末刊行的侠义小说《永庆升平前传》及续篇《永庆升平后传》分别由郭广瑞、贪梦道人记录整理成文,在茶馆、书场则是以评书形式流行),戏曲也有相关剧目;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等论著里提到过这两部古典侠义小说。 现当代有些说书(评书、河南坠子等)作品就是由古典小说《英雄大八义》、《英雄小八义》移植改编或补充加工而成的,很多内容是这两部书里没有的;有的说书艺人还编写续篇或编写前传,比如《续大八义》、《续小八义》、《再续小八义》、《龙门奇侠》(《大八义前传》)及续部《龙门侠恋》等书,皆有文本出版。"大八义"及"小八义"也算是继讲三侠五义及后辈小义士故事的“忠烈侠义传”(含“大五义”、“小五义”)系列之后,又一故事前后较完整,内容丰富,出版文本齐全的侠义书系列。在当代,出版过的评书文本还有《左良传》,《梁山后代小八义》,《大八义·神偷赵华阳》,《大八义·八义斗三仙》,《大八义·三拆聚宝楼》,《三盗透龙剑》等。
英雄岂问老少:大、小五义与大、小八义系列的相关作品 清代,尤其是到了晚清,我国侠义小说的创作出现了高峰,很多作品还被一次次地续写,譬如《彭公案》一直到中华民国初期还有续书。《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这两部杰出的巨著之外,还有《小五义》、《续侠义传》、《英雄大八义》、《英雄小八义》、《彭公案》、《绿牡丹》、《永庆升平前传》、《永庆升平后传》、《七剑十三侠》、《乾隆游江南》、《热血痕》等较为优秀的作品流传于民间 从晚清至当代,出现的与"大八义"、"小八义"故事相关的侠义短打类传统说部还是比较多的。最开始是以传统评书、鼓词等北方说唱文学形式出现在晚清,文本就是讲大宋时的"大八义"故事的《英雄大八义》,说梁山好汉后辈子孙及隋唐豪杰尉迟恭嫡孙等小英雄故事的《英雄小八义》,也算作古典小说作品(这与“康熙侠义传”系列有些类似,在清末刊行的侠义小说《永庆升平前传》及续集《永庆升平后传》分别由郭广瑞、贪梦道人记录整理成文,在茶馆、书场则是以评书形式流行),戏曲也有相关剧目;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等论著里提到过这两部古典侠义小说 "大八义"及"小八义",算是继讲三侠五义及后辈小义士故事的“忠烈侠义传”(含“大五义”、“小五义”)系列之后,又一故事前后较完整,内容丰富,出版文本齐全的侠义书系列。现当代有些说书(评书、河南坠子等)作品就是由古典小说《英雄大八义》、《英雄小八义》移植改编或补充加工而成的,很多内容是这两部书里没有的,有的说书艺人还编写续篇或编写前传,比如《续大八义》、《续小八义》、《再续小八义》、《龙门奇侠》(《大八义前传》)及续部《龙门侠恋》等书,皆有文本出版。在当代,出版过的评书文本还有《左良传》,《梁山后代小八义》,《大八义·神偷赵华阳》,《大八义·八义斗三仙》,《大八义·三拆聚宝楼》,《三盗透龙剑》等 "大八义"及"小八义"系列与“忠烈侠义传”系列相比,从大八义前传到小八义续部,各种传统说书作品,传承的脉络基本上一致,有的前传或续编的书还是独家的 “忠烈侠义传”系列,在古典小说的范畴,《三侠五义》(由说唱记录整理本《龙图耳录》改写,是《七侠五义》的前身)续书就有至少三种不同的书路:《小五义》及《续小五义》,《续侠义传》,《续七侠五义》;后世编写流传的说唱文学作品,以北方的评书为例,故事主干为《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内容的,不同流派的说书大致相似,有的细节更生动,内容更丰富;以后再续的各种书,各家就大不相同、各具特色了。
英雄岂问老少:大小五义与大小八义系列的相关作品 清代,尤其是晚清,我国侠义小说的创作出现了高峰,很多作品还被一次次地续写,譬如《彭公案》一直到中华民国初期还有续书。《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这两部杰出的巨著之外,还有《小五义》、《续侠义传》、《英雄大八义》、《英雄小八义》、《彭公案》、《绿牡丹》、《永庆升平前传》、《永庆升平后传》、《七剑十三侠》、《乾隆游江南》、《热血痕》等较为优秀的作品流传于民间。 从晚清至当代,出现的与"大八义"、"小八义"故事相关的侠义短打类传统说部还是比较多的。最开始是以传统评书、鼓词等北方说唱文学形式出现在晚清,文本就是讲大宋时的"大八义"故事的《英雄大八义》,说梁山好汉后辈子孙及隋唐豪杰尉迟恭嫡孙等小英雄故事的《英雄小八义》,也算作古典小说作品(这与“康熙侠义传”系列有些类似,在清末刊行的侠义小说《永庆升平前传》及续集《永庆升平后传》分别由郭广瑞、贪梦道人记录整理成文,在茶馆、书场则是以评书形式流行),戏曲也有相关剧目;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等论著里提到过这两部古典侠义小说。 "大八义"及"小八义",算是继讲三侠五义及后辈小义士故事的“忠烈侠义传”(含“大五义”、“小五义”)系列之后,又一故事前后较完整,内容丰富,出版文本齐全的侠义书系列。现当代有些说书(评书、河南坠子等)作品就是由古典小说《英雄大八义》、《英雄小八义》移植改编或补充加工而成的,很多内容是这两部书里没有的,有的说书艺人还编写续篇或编写前传,比如《续大八义》、《续小八义》、《再续小八义》、《龙门奇侠》(《大八义前传》)及续部《龙门侠恋》等书,皆有文本出版。在当代,出版过的评书文本还有《左良传》,《梁山后代小八义》,《大八义·神偷赵华阳》,《大八义·八义斗三仙》,《大八义·三拆聚宝楼》,《三盗透龙剑》等。 "大八义"及"小八义"系列与“忠烈侠义传”系列相比,从大八义前传到小八义续部,各种传统说书作品,传承的脉络基本上一致,有的前传或续编的书还是独家的。 “忠烈侠义传”系列,在古典小说的范畴,《三侠五义》(由说唱记录整理本《龙图耳录》改写,是《七侠五义》的前身)续书就有至少三种不同的书路:《小五义》及《续小五义》,《续侠义传》,《续七侠五义》;后世编写流传的说唱文学作品,以北方的评书为例,故事主干为《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内容的,不同流派的说书大致相似,有的细节更生动,内容更丰富;以后再续的各种书,各家就大不相同、各具特色了。
关公、张飞、夏侯渊、庞德、太史慈究竟是不是三国时的名将 很多人认为,关公、张飞、夏侯渊、庞德、太史慈是三国名将,其实不然。“三国”(传统文艺作品里通常称作“三分”)是历史上对曹魏开国至西晋灭吴约六十年间,曹、刘、孙三家分争直到三国归晋的那段历史时期的称法。三国时期,应从曹魏废汉的220年开始算起。战赤壁以后,曹、刘、孙三家鼎足三分的局面基本形成;经过夺荆州、战夷陵等十多年的战事,尽管三个武装集团只有曹操之子曹丕首先称帝建立魏国,但汉王朝的统治已经结束,三大政治军事集团分别统治的疆域基本固定了,也就是说,无论哪方首先即位开国,赤壁之战确立的三方分立的局面已经完全形成,三国鼎立的时代开始了。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战败于赤壁,后为魏王,从来没称过帝。为何曹操不算魏国的正式建立者?或者说曹操当魏王的时候为何不算三国时期?主要不是因为他是魏王而未做皇帝,而是因为当时汉献帝还没逊位,汉王朝的政权仍存在,三方鼎立的形势只是基本确立。 曹魏建立那年,刘备、孙权尽管没称帝,可是他们各自的疆域已基本固定。(不过,孙权的情况与刘备不同。刘备一贯是不承认曹魏。孙权那时候却是不敢称帝。其实早在曹操在世的时候,孙权就已主动向只是个王的曹操称臣,后来甚至劝曹操称帝;曹丕当魏王以后,孙权仍向曹氏称臣。曹丕即位以后,孙权自愿将东吴当成魏国的藩属,后被曹丕封为吴王。曹睿登极以后,孙权就敢称帝了)吴国建立的时间,一般是以229年孙权称帝为准,也有的以222年孙权被曹丕封吴王为始。吴的开国比魏、蜀晚,孙权称吴王或称帝皆非三国时期的开始。西晋夺取曹魏政权,不等于三国结束,也就是说,三国分裂的局面还没结束,西晋就已开国了,但还不是统一的政权。 总之,三国时期的起迄,是以全国是否统一于同一个政权为标准。汉献帝在位时,军阀割据,群雄分争,尽管各大武装集团占据了不少地盘,可是汉王朝至少在名义上仍是统一的政权;献帝退位,曹丕登极(曹魏政权当时并不为全天下人共同承认),中国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天下统一归于西晋政权,标志着三国时期的结束!关公、张飞、夏侯渊、庞德、太史慈诸将以及曹操、周郎、鲁肃、杨修在世时,汉献帝尚未逊位,因此他们不算是三国人物。
三国时期究竟应从曹魏建立抑或孙权称帝开始 “三国”(传统文艺作品里通常称作“三分”)是历史上对曹魏开国至西晋灭吴约六十年间,曹、刘、孙三家分争直到三国归晋的那段历史时期的称法。但对三国时期从什么时候算起也有争议。究竟是从曹操之子曹丕即位抑或吴主孙权登极开始进入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应从曹魏废汉的220年开始算起。战赤壁以后,曹、刘、孙三家鼎足三分的局面基本形成;经过夺荆州、战夷陵等十多年的战事,尽管三个武装集团只有曹操之子曹丕首先称帝建立魏国,但汉王朝的统治已经结束,三大政治军事集团分别统治的疆域基本固定了,也就是说,无论哪方首先即位开国,赤壁之战确立的三方分立的局面已经完全形成,三国鼎立的时代开始了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战败于赤壁,后为魏王,从来没称过帝。为何曹操不算魏国的正式建立者?或者说曹操当魏王的时候为何不算三国时期?主要不是因为他是魏王而未做皇帝,而是因为当时汉献帝还没逊位,汉王朝的政权仍存在,三方鼎立的形势只是基本确立。(曹操、周郎、鲁肃、关公、张飞、夏侯渊、庞德、太史慈、杨修在世时距离三国时期不远,却都不算是三国人物) 曹魏建立那年,刘备、孙权尽管没称帝,可是他们各自的疆域已基本固定。(不过,孙权的情况与刘备不同。刘备一贯是不承认曹魏。孙权那时候却是不敢称帝。其实早在曹操在世的时候,孙权就已主动向只是个王的曹操称臣,后来甚至劝曹操称帝;曹丕当魏王以后,孙权仍向曹氏称臣。曹丕即位以后,孙权自愿将东吴当成魏国的藩属,后被曹丕封为吴王。曹睿登极以后,孙权就敢称帝了)吴国建立的时间,一般是以229年孙权称帝为准,也有的以222年孙权被曹丕封吴王为始。吴的开国比魏、蜀晚,孙权称吴王或称帝皆非三国时期的开始。西晋夺取曹魏政权,不等于三国结束,也就是说,三国分裂的局面还没结束,西晋就已开国了,但还不是统一的政权。 总之,三国时期的起迄,是以全国是否统一于同一个政权为标准。汉献帝在位时,军阀割据,群雄分争,尽管各大武装集团占据了不少地盘,可是汉王朝至少在名义上仍是统一的政权;献帝退位,曹丕登极(曹魏政权当时并不为全天下人共同承认),中国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天下统一归于西晋政权,标志着三国时期的结束!
三国时期究竟应从曹魏建立抑或吴主称帝开始 “三国”(旧文艺里通常称作“三分”)是历史上对曹魏开国至西晋灭吴约六十年间,曹、刘、孙三家分争直到三国归晋的那段历史时期的称法。但对三国时期从什么时候算起也有争议。究竟是从曹操之子曹丕即位抑或吴主孙权登极开始进入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应从曹魏废汉的220年开始算起。战赤壁以后,曹、刘、孙三家鼎足三分的局面基本形成;经过夺荆州、战夷陵等十多年的战事,尽管三个武装集团只有曹操之子曹丕首先称帝建立魏国,但汉王朝的统治已经结束,三大政治军事集团分别统治的疆域基本固定了,也就是说,无论哪方首先即位开国,赤壁之战确立的三方分立的局面已经完全形成,三国鼎立的时代开始了。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战败于赤壁,后为魏王,从来没称过帝。为何曹操不算魏国的正式建立者?或者说曹操当魏王的时候为何不算三国时期?主要不是因为他是魏王而未做皇帝,而是因为当时汉献帝还没逊位,汉王朝的政权仍存在,三方鼎立的形势只是基本确立。(曹操、周郎、鲁肃、关公、张飞、夏侯渊、庞德、太史慈、杨修在世时距离三国时期不远,却都不算是三国人物) 曹魏建立那年,刘备、孙权尽管没称帝,可是他们各自的疆域已基本固定。(不过,孙权的情况与刘备不同。刘备一贯是不承认曹魏。孙权那时候却是不敢称帝。其实早在曹操在世的时候,孙权就已主动向只是个王的曹操称臣,后来甚至劝曹操称帝;曹丕当魏王以后,孙权仍向曹氏称臣。曹丕即位以后,孙权自愿将东吴当成魏国的藩属,后被曹丕封为吴王。曹睿登极以后,孙权就敢称帝了)吴国建立的时间,一般是以229年孙权称帝为准,也有的以222年孙权被曹丕封吴王为始。吴的开国比魏、蜀晚,孙权称吴王或称帝皆非三国时期的开始。西晋夺取曹魏政权,不等于三国结束,也就是说,三国分裂的局面还没结束,西晋就已开国了,但还不是统一的政权。 总之,三国时期的起迄,是以全国是否统一于同一个政权为标准。汉献帝在位时,军阀割据,群雄分争,尽管各大武装集团占据了不少地盘,可是汉王朝至少在名义上仍是统一的政权;献帝退位,曹丕登极(曹魏政权当时并不为全天下人共同承认),中国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天下统一归于西晋政权,标志着三国时期的结束!
楚汉相争时期武将的武力 因为这里是说的楚汉相争时的武将的武力,就应是秦朝灭了之后、楚汉战争时期的人物的武力水平讨论,就不包括张良寻找的刺秦的那位拿大锤的力士,也不包括与楚汉战争无关的秦将蒙恬、王离。尽量也不包括其他诸侯国旧贵族的人物。据我观察,对楚汉之争人物武力点评显然不及人们对《三国》、《隋唐》、《说岳》、《水浒》甚至《东汉》、《杨家将》等书中的武评那么广泛、热情。 西楚霸王项籍麾下将领主要有: 季布、 锺离昧、桓楚、于英、龙且、虞子期、周殷、 周兰、丁公、雍齿。还有原是秦将后来归降楚军的章邯、董翳、司马欣。 汉王刘邦帐下将领主要有: 韩信(淮阴侯)、 英布(黥布,淮南王)、彭越(梁王)、 樊哙(舞阳侯)、王陵(安国侯)、 曹参、夏侯婴(汝阴侯;夏侯惇的祖辈)、周勃(绛侯)、 柴武(棘蒲侯)、灌婴(颍阴侯)、周苛 、枞公、纪信 、卢绾(燕王,后与匈奴反汉)、靳歙(武信侯)、辛奇、 吕马通(中水侯)、 陈豨(后叛汉称王)、魏豹、 张耳、申阳。 韩信原在楚营不被重用,英布原是楚将,魏豹、张耳、申阳曾被西楚项霸王封王。 我也是凭阅读欣赏演义的印象来进行武力档次的大致分别,水平有限,欢迎批评探讨。 项霸王勇武最厉害,这个大概没什么争议。他善使枪、戟、鞭、剑。 其次,章邯、英布、韩信、樊哙、季布、 锺离昧、夏侯婴。韩信不仅是个勇猛的战将,其军事水平、统兵能力也是一流的,有将帅之才。 再次,董翳、司马欣、桓楚、于英、彭越、王陵、周勃、纪信、灌婴。
谈不同作品里以罗士信为原型的罗成 历史上的隋唐猛将罗士信可看作传统文艺作品里善能使枪的好汉罗成之原型。 少年将军罗士信乃名将秦叔宝的同乡,他们一起在隋军效力,随来护儿、张须陀等官员打农民军。又跟裴仁基父子归降瓦岗寨起义军。瓦岗寨被攻破后,他曾降郑帝王世充,因看不起其为人而又投唐,参加过攻打王世充的郑军、窦建德的夏军等统一天下的战争,成为大唐开国功臣。夏王窦建德有个部将名叫刘黑闼,是个颇有野心的亡命之徒,在隋末乱世曾投奔过多家势力,甚至包括瓦岗军。他很晚才投归窦夏王,且非夏王的嫡系,却借着为夏王复仇的理由聚众反叛,一度攻城掠地,气焰嚣张。罗士信主动请缨带兵翦寇平叛,后来被叛军所俘,宁死不降,慷慨就义。 罗士信的同仁裴仁基、裴行俨,皆被诡计多端、凶暴寡恩的王郑帝杀害,裴行俨即双锤勇将裴元庆的历史原型。历史上的邢国公苏烈(苏定方),并未参与害罗公子。苏邢公原是窦建德部属,归唐后参加过征讨番军,平定边境等战事,战功卓著! 传统文艺作品里的罗成、罗士信形象的塑造,也不简单。 《隋唐两朝志传》、熊锺谷《唐书志传演义》这两部讲史小说里没有罗公子罗成这位青年英雄人物,据民间说话艺人的旧本整理的《大唐秦王词话》里的罗成即罗士信。 《隋史遗文》、褚人获《隋唐演义》中的罗成,成了罗艺之子,秦琼表弟;还出现了少年罗士信,是秦琼的好友,勇猛而鲁莽,并无在隋军为将闯战阵打农民军等经历,后来也不是被夏军旧将刘黑闼害死;征剿叛贼刘黑闼的是秦琼之子秦怀玉,秦公子翦寇成功! 英雄传奇小说《说唐》把罗公子与罗士信合为一个人物形象——青年将领罗成,与罗艺、秦叔宝之亲属关系照旧。最后被反王窦建德旧部刘黑闼、苏定方的军兵乱箭射死,英勇牺牲。 后世流传的《兴唐传》等"大隋唐"系列的传统说唱文艺作品(书名还有《说唐前传》、《隋唐演义》、《瓦岗英雄》、《响马传》等),既有瓦岗寨金墉城西魏军副帅罗成这员虎将,又有西魏军元帅秦琼的铁哥儿们——青年勇士罗士信,是个很有膂力而又太过憨厚的草泽豪杰,经常是作为步军出战,最后在虹霓关附近与隋将新文理之妹新氏月娥大战,中计身亡,无论是个性还是身份等方面已经距离历史上的小将罗士信的特点很远了。(顺便说一下,与传统戏曲、说书不同的是,《说唐》里的程咬金思想较为守旧,他在红泥关附近满口封建伦理说教,阻止瓦岗英雄王伯当娶守将新文礼的夫人为妻,致使新夫人被杀,瓦岗寨少了一位极有可能建功的巾帼女将)
《隋唐演义》《说唐全传》《兴唐传》诸书的异同 以罗成等隋唐时的英雄为主要人物的传统评书《隋唐演义》(即《大隋唐》)又名《说唐前传》(不同的说书流派还分别用过《兴唐传》、《瓦岗英雄》、《瓦岗寨》、《忠义响马传》等书名),是著名的长枪袍带书。该书也是南方评话的传统保留书目,有很多名家必讲。由于评书《隋唐演义》亦名《说唐前传》,以致有的读者朋友以为古典小说《说唐全传》和《隋唐演义》是同一部书。其实,这两部书里的人物、故事虽说多有相同及相似的(不仅有罗成,还出现了魏徵、秦叔宝、单雄信、程咬金、王伯当、尤俊达、翟让、柴绍、齐国远、李如珪、尉迟恭、窦建德等生龙活虎的英雄形象,都歌颂过瓦岗寨起义军等反隋的草莽英雄的业绩及唐朝帝王翦灭群雄统一天下的战事),在古代文学史上都算是较为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品,却并不是同一种书。 《隋唐演义》是讲史小说,也带有英雄传奇色彩。从隋文帝伐陈叙至唐玄宗、杨贵妃等人的故事,著者是清代的褚人获。同样是刊行于清代的《说唐全传》属英雄传奇小说,比《隋唐演义》成书要晚。从隋灭南陈讲到李世民登基之事。 相比较而言,褚人获《隋唐演义》故事更符合史传记载,虚构的人物较少些,又不乏演义的想象力和文学性。虽说有的人物是虚构的(比如罗公子罗成,关大刀,花又兰等人物),很多故事情节也属艺术加工想象而成,但主要人物大多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主要叙事线索和重要事件也较为符合历史脉络。(书中英勇抗击叛军,为国捐躯的唐将张巡、南霁云、雷万春在《说岳全传》也有出现:岳家大公子岳云在古庙入睡,梦中看到张将军正在观雷、南二将舞锤;张巡令雷万春教岳公子使双锤) 《说唐全传》之内容基本上是源于民间传统文艺作品(主要是说唱文学),也有来自《隋唐演义》的内容。该书塑造人物及虚构故事更为大胆,想象特别丰富,更加突出了瓦岗头领等江湖义士及绿林豪侠的事迹,涉及到隋唐帝王宫闱之事的内容极少,在民间大众之中颇有影响!后世有不少传统说书、戏剧、美术作品皆取材于《说唐全传》及其续篇(《说唐演义后传》、《三唐征西演义》、《反唐演义》等)。电影故事片、电视剧、连环画等作品亦改编了不少。 《兴唐传》与《说唐全传》有区别,但联系更多。传统评书《兴唐传》(至少在清初,以隋唐豪杰故事为题材的民间说书就已经很流行了,譬如柳敬亭先生的评话作品)从秦琼早年故事一直讲到罗成之死,故事很完整(删去了旧本里的“九老兴隋”故事)。 与《说唐全传》来比较,这两部书有不少内容大致相同,也有一些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不太一样。《兴唐传》篇幅更长,人物更多些,故事也更丰富些,而一些主要故事,比如“杨广篡位”,“群雄结义”,“反山东”,“夺瓦岗”,“扬州会”,“会兵四平山”(《说唐全传》称“四明山”),“锁五龙”等,比《说唐全传》更生动具体。 《说唐全传》里的罗公子罗成,在《兴唐传》里性格更突出,还当上了瓦岗山西魏军的副帅;《兴唐传》还比《说唐全传》多了一些人物,比如为人憨厚而又颇有膂力、作战勇敢的瓦岗寨青年头领罗士信。《隋史遗文》、《隋唐演义》等古典小说里已有少年英雄罗士信这个人物形象,他是秦叔宝的好友;《说唐全传》把《隋史遗文》等书里的罗成与罗士信合为一人——罗成(历史上的隋唐少年猛将罗士信武艺高强,参加过瓦岗军,是《说唐全传》中的罗成的历史原型);《兴唐传》等传统说书作品里又出现了罗士信,但其外形、个性、年龄等方面已经与历史上的隋唐名将罗士信相去较远了。
《隋唐演义》及《说唐全传》《兴唐传》诸书之异同 传统评书《隋唐演义》(即《大隋唐》)又名《说唐前传》(不同的说书流派还分别用过《兴唐传》、《瓦岗英雄》、《瓦岗寨》、《忠义响马传》等书名),是著名的长枪袍带书。该书也是南方评话的传统保留书目,有很多名家必讲。由于评书《隋唐演义》亦名《说唐前传》,以致有的读者朋友以为古典小说《说唐全传》和《隋唐演义》是同一部书。其实,这两部书里的人物、故事虽说多有相同及相似的(都出现了魏徵、秦叔宝、单雄信、程咬金、王伯当、罗成、尤俊达、翟让、柴绍、齐国远、李如珪、尉迟恭、窦建德等生龙活虎的英雄形象,都歌颂过瓦岗寨起义军等反隋的草莽英雄的业绩及唐朝帝王翦灭群雄统一天下的战事),在古代文学史上都算是较为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品,却并不是同一种书。 《隋唐演义》是讲史小说,也带有英雄传奇色彩。从隋文帝伐陈叙至唐玄宗、杨贵妃等人的故事,著者是清代的褚人获。同样是刊行于清代的《说唐全传》属英雄传奇小说,比《隋唐演义》成书要晚。从隋灭南陈讲到李世民登基之事。 相比较而言,褚人获《隋唐演义》故事更符合史传记载,虚构的人物较少些,又不乏演义的想象力和文学性。虽说有的人物是虚构的(比如罗公子罗成,关大刀,花又兰等人物),很多故事情节也属艺术加工想象而成,但主要人物大多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主要叙事线索和重要事件也较为符合历史脉络。(书中英勇抗击叛军,为国捐躯的唐将张巡、南霁云、雷万春在《说岳全传》也有出现:岳家大公子岳云在古庙入睡,梦中看到张将军正在观雷、南二将舞锤;张巡令雷万春教岳公子使双锤) 《说唐全传》之内容基本上是源于民间传统文艺作品(主要是说唱文学),也有来自《隋唐演义》的内容。该书塑造人物及虚构故事更为大胆,想象特别丰富,更加突出了瓦岗头领等江湖义士及绿林豪侠的事迹,涉及到隋唐帝王宫闱之事的内容极少,在民间大众之中颇有影响!后世有不少传统说书、戏剧、美术作品皆取材于《说唐全传》及其续篇(《说唐演义后传》、《三唐征西演义》、《反唐演义》等)。电影故事片、电视剧、连环画等作品亦改编了不少。《兴唐传》与《说唐全传》有区别,但联系更多。传统评书《兴唐传》(至少在清初,以隋唐豪杰故事为题材的民间说书就已经很流行了,譬如柳敬亭先生的评话作品)从秦琼早年故事一直讲到罗成之死,故事很完整(删去了旧本里的“九老兴隋”故事)。 与《说唐全传》来比较,这两部书有不少内容大致相同,也有一些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不太一样。《兴唐传》篇幅更长,人物更多些,故事也更丰富些,而一些主要故事,比如“杨广篡位”,“群雄结义”,“反山东”,“夺瓦岗”,“扬州会”,“会兵四平山”(《说唐全传》称“四明山”),“锁五龙”等,比《说唐全传》更生动具体。 《说唐全传》里的罗公子罗成,在《兴唐传》里性格更突出,还当上了瓦岗山西魏军的副帅;《兴唐传》还比《说唐全传》多了一些人物,比如为人憨厚而又颇有膂力、作战勇敢的瓦岗寨青年头领罗士信。《隋史遗文》、《隋唐演义》等古典小说里已有少年英雄罗士信这个人物形象,他是秦叔宝的好友;《说唐全传》把《隋史遗文》等书里的罗成与罗士信合为一人——罗成(历史上的隋唐少年猛将罗士信武艺高强,参加过瓦岗军,是《说唐全传》中的罗成的历史原型);《兴唐传》等传统说书作品里又出现了罗士信,但其外形、个性、年龄等方面已经与历史上的隋唐名将罗士信相去较远了。
《隋唐演义》与《说唐全传》、《兴唐传》之异同 传统评书《隋唐演义》,即《大隋唐》,又名《说唐》(不同的说书流派还分别用过《兴唐传》、《瓦岗英雄》、《瓦岗寨》、《忠义响马传》等书名),是著名的长枪袍带书。该书也是南方评话的传统保留书目,有很多名家必讲。由于评书《隋唐演义》亦名《说唐》,以致有的读者朋友以为古典小说《说唐全传》和《隋唐演义》是同一部书。其实,这两部书里的人物、故事虽说多有相同及相似的(都出现了魏徵、秦叔宝、单雄信、程咬金、王伯当、罗成、尤俊达、翟让、柴绍、齐国远、李如珪、尉迟恭、窦建德等生龙活虎的英雄形象,都歌颂过瓦岗寨起义军等反隋的草莽英雄的业绩及唐朝帝王翦灭群雄统一天下的战事),在古代文学史上都算是较为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品,却并不是同一部书。《隋唐演义》是讲史小说,也带有英雄传奇色彩。从隋文帝伐陈叙至唐玄宗、杨贵妃等人的故事,著者是清代的褚人获。同样是刊行于清代的《说唐全传》属英雄传奇小说,比《隋唐演义》成书要晚。从隋灭南陈讲到李世民登基之事。 相比较而言,褚人获《隋唐演义》故事更符合史传记载,虚构的人物较少些,又不乏演义的想象力和文学性。虽说有的人物是虚构的(比如罗公子罗成,关大刀,花又兰等人物),很多故事情节也属艺术加工想象而成,但主要人物大多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主要叙事线索和重要事件也较为符合历史脉络。(书中英勇抗击叛军,为国捐躯的唐将张巡、南霁云、雷万春在《说岳全传》也有出现:岳家大公子岳云在古庙入睡,梦中看到张将军正在观雷、南二将舞锤;张巡令雷万春教岳公子使双锤)《说唐全传》的内容基本上是源于民间传统文艺作品(主要是说唱文学),也有来自《隋唐演义》的内容。该书塑造人物及虚构故事更为大胆,想象特别丰富,更加突出了瓦岗头领等江湖义士及绿林豪侠的事迹,涉及到隋唐帝王宫闱之事的内容极少,在民间大众之中颇有影响!后世有不少传统说书、戏剧、美术作品皆取材于《说唐全传》及其续篇(《说唐演义后传》、《三唐征西演义》、《反唐演义》等)。电影故事片、电视剧、连环画等作品亦改编了不少。 《兴唐传》与《说唐全传》有区别,但联系更多。传统评书《兴唐传》(至少在清初,以隋唐豪杰故事为题材的民间说书就已经很流行了,譬如柳敬亭先生的评话作品)从秦琼早年故事一直讲到罗成之死,故事很完整(删去了旧本里的“九老兴隋”故事)。   与《说唐全传》来比较,这两部书有不少内容大致相同,也有一些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不太一样。《兴唐传》篇幅更长,人物更多些,故事也更丰富些,而一些主要故事,比如“杨广篡位”,“群雄结义”,“反山东”,“夺瓦岗”,“扬州会”,“会兵四平山”(《说唐全传》称“四明山”),“锁五龙”等,比《说唐全传》更生动具体。   《说唐全传》里的罗公子罗成,在《兴唐传》里性格更突出,还当上了瓦岗山西魏军的副元帅;《兴唐传》还比《说唐全传》多了一些人物,比如为人憨厚而又颇有膂力、作战勇敢的瓦岗寨青年头领罗士信。《隋史遗文》、《隋唐演义》等古典小说里已有少年英雄罗士信这个人物形象,他是秦叔宝的好友;《说唐全传》把《隋史遗文》等书里的罗公子罗成与少年罗士信合为一人(历史上的隋唐少年猛将罗士信武艺高强,是《说唐全传》罗成的历史原型);《兴唐传》等传统说书作品里又出现了罗士信,但其外形、个性、年龄等方面已经与历史上的隋唐名将罗士信相去较远了。
林教头是像猛张飞那般豹头环眼吗? 看了有些影视、戏曲作品中塑造的北宋豪杰林教头形象,我不禁联想到一个话题。在古典文学名著《水浒全传》中,林教头被说成是所谓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我就奇怪了。尽管名列水浒寨马军五虎将之中,属于36员天罡星之天雄星的林冲被梁山泊将士们唤作:小张飞。但是,这应当主要是针对林教头善使一杆丈八蛇矛枪,他骑马挺矛、冲锋陷阵的战斗英姿,矛槊使用熟练不亚于汉末三国蜀汉猛将张飞张益德。 所以我就赞同那些怀疑《水浒全传》的作者究竟是否一人,此书究竟经历过多少年代的人的加工润色的人士的看法。暂且不说梁山泊宋公明一伙受招安镇压其他军队时,那些好汉的性格与以前的矛盾之处等问题,单说林冲的面貌特徵。实际水浒英雄林教头的外形特点是比较淡化地描绘的,但是他給我们留下的印象是英武潇洒,微微留着胡须,也是类似于秦琼、岳飞、杨延昭、徐达、谢玄、祖逖、戚继光、李世绩(徐懋功)、狄青等古代著名将帅的那种类型的古将形象。再说林冲真是如同李逵、张飞、马武、樊哙、郑恩、尉迟恭、呼延赞、焦赞等豪杰那般比较粗豪、浓密的须髯的形象,也未必能与他的娘子般配啊。 看以前山东拍的《水浒》,林教头像英俊奇才而且武艺高超;后来的《水浒》剧中的林冲显得有些经历坎坷,似乎多了些愁云,仍是比较标准的战将形象。那末,《水浒》原书林冲出场不久,出现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的字样,很可能是后来有加工润色者看了攻打祝家庄中的有关描写(说满山唤林教头为“小张飞”),就加了这么一段诗词,以为喽啰们称其为小张飞是因为面貌特征像张飞将军。这就容易让我们想到另一个有关问题,就是“豹子头”的绰号。 我们现在看到的《水浒》书中对豹子头这一绰号并无详尽解释。所以我就怀疑《水浒》的一些纰漏,是否就是因为年代久远,作者编者不一。我想,不可能是形容林冲的面貌像金钱豹子所以才称其豹子头,而是因为林冲习武或作战时机智勇猛,活像猎豹般敏捷矫健。祝家庄之战,林冲轻舒猿臂,毫不费劲就生擒了马背上的巾帼女杰扈三娘。而林冲又是东京城80万禁军教头,所以江湖送其豹子头的雅号。林冲身在东京而不结交权贵,耿直刚烈,也是他有这样的绰号的一个原因。 其实古代的绰号也不是随便甚么人就能起的。假如真有人面目像豹子,也不可能直接就说豹子头,必定会以其他方式间接地命名其绰号。在明代画家陈老莲画的“水浒叶子”以及我们看到的《水浒全传》插画中,林冲的外表也并非豹头环眼,留着虎须啊。 顺便说一下,我们看到的水浒题材的戏曲,无论是《野猪林》、《宝剑记》、《扈家庄》,还是宋江、卢俊义攻打曾头市为晁天王复仇的《一箭仇》(《五人义》,《英雄会》)等很多剧目,林教头要么是30多岁的不挂髯口的武生形象,要么就是上梁山以后的戴髯口的将领形象。在水浒寨时期的打扮就很像张辽、文聘、常遇春、花云、赵子龙等英武的将领的特征了。倘若真是豹头环眼,留着络腮胡子,那岂不是张飞、牛皋、鲁智深、杨五郎、沙悟净等花脸形象了么?
行者武松与行者悟空 《水浒传》武都头武松(武二郎)之所以称为武行者,就是因为他后来被张青夫妇打扮成头陀模样,披头散发戴箍的行者,以躲官府缉拿。而无论他究竟是否真正皈依佛门,使俩戒刀纵横江湖的行者武松,已成为当时继鲁提辖之后第二个与佛门有关的绿林豪杰梁山好汉。《西游记》美猴王孙大圣归了唐玄奘(三藏法师)做徒弟以后,就是戴着箍和帽的名副其实的行者悟空了。孙行者等仨师兄弟头上的金箍,是地地道道的整治工具,而武行者头上的箍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所以行者武松在他最初的山寨二龙山寨的宝珠寺做头领,以及归了梁山泊以后在水浒寨当头领,与官兵斗争以及后来参加征讨契丹辽邦军队时奋勇机智,无牵无挂,义无反顾,气概不减当年打虎时。而他与晁天王、李俊、李铁牛、林教头、刘唐、三阮弟兄、鲁智深、穆弘、史进、石秀、杨雄、王矮虎等豪杰,都是对受招安的做法很不赞成的。   齐天大圣孙悟空在除妖降魔和取经征途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还结识了正直勇猛的小张太子等佛家神将,但是有时也要承受不该他承受的冤枉和委屈,就是因为唐僧动辄不讲道理地念那可恶的紧箍咒,压制了孙行者的思想,直到孙大圣最终在西天成为“斗战胜佛”。 “行者”武松和“行者”悟空,说起来感觉挺押韵,实际纯属巧合,因为“武松”是姓名,“悟空”只是名字。
也谈《兴唐传》与《说唐演义全传》之异同 《兴唐传》与《说唐演义全传》(以下简称“《说唐》”)有区别,但联系更多。 英雄传奇说部《说唐》刊行于清代,从隋文帝伐陈叙至李世民登基之事。其中有少部分内容源自褚人获《隋唐演义》讲史说部和民间传说,更多成分来自传统文艺作品(主要是说唱文学);该书极富民间文学的想象力与生动性,歌颂了隋末瓦岗寨起义军的反隋业绩,塑造了程咬金、单雄信、王伯当、秦叔宝、罗成、徐茂公、尉迟恭等一大批生龙活虎的英豪形象。 再谈谈精彩而又又名的长枪袍带书《兴唐传》,该书又名《隋唐演义》、《大隋唐》等(至少在清初,以隋唐豪杰故事为题材的民间说书就已经很流行了,譬如柳敬亭先生的评话作品),从秦琼早年故事一直讲到罗成之死,故事很完整(删去了旧的“隋唐”书里的“九老兴隋”故事)。 与《说唐》来比较,这两部书有不少内容大致相同,也有一些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不太一样。《兴唐传》篇幅更长,人物更多些,故事也更丰富些,而一些主要故事,比如“隋炀帝篡位”,“群雄结义”,“反山东”,“夺瓦岗”,“扬州会”,“会兵四平山”(《说唐》称“四明山”),“锁五龙”等,比《说唐》更生动具体。 《说唐》里的罗公子罗成,在《兴唐传》里性格更突出,还当上了瓦岗山西魏军的副元帅;《兴唐传》还比《说唐全传》多出了一些人物,比如为人憨厚而又颇有膂力、作战勇敢的瓦岗寨青年头领罗士信。《隋史遗文》、《隋唐演义》等古典说部里已有少年英雄罗士信这个人物形象,他是秦叔宝的好友;《说唐》把《隋史遗文》等书里的罗公子罗成与少年罗士信合为一人(历史上的隋唐少年猛将罗士信武艺高强,是《说唐》罗成的历史原型);《兴唐传》等传统说书作品里又出现了罗士信,但其外形、个性、年龄等方面已经与历史上的隋唐名将罗士信相去较远了。
《兴唐传》与《说唐演义全传》的异同之处 《兴唐传》与《说唐演义全传》(以下简称“《说唐》”)有区别,但联系更多。 英雄传奇说部《说唐》刊行于清代,从隋文帝伐陈叙至李世民登基之事。其中有少部分内容源自褚人获《隋唐演义》讲史说部和民间传说,更多成分来自传统文艺作品(主要是说唱文学);该书极富民间文学的想象力与生动性,歌颂了隋末瓦岗寨起义军的反隋业绩,塑造了程咬金、单雄信、王伯当、秦叔宝、罗成、徐茂公、尉迟恭等一大批生龙活虎的英豪形象······此书不再赘述。 再谈谈精彩而又又名的长枪袍带书《兴唐传》,该书又名《隋唐演义》、《大隋唐》等(至少在清初,以隋唐豪杰故事为题材的民间说书就已经很流行了,譬如柳敬亭先生的评话作品),从秦琼早年故事一直讲到罗成之死,故事很完整(删去了旧的“隋唐”书里的“九老兴隋”故事)。 与《说唐》来比较,这两部书有不少内容大致相同,也有一些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不太一样。《兴唐传》篇幅更长,人物更多些,故事也更丰富些,而一些主要故事,比如“隋炀帝篡位”,“群雄结义”,“反山东”,“夺瓦岗”,“扬州会”,“会兵四平山”(《说唐》称“四明山”),“锁五龙”等,比《说唐》更生动具体。 《说唐》里的罗公子罗成,在《兴唐传》里性格更突出,还当上了瓦岗山西魏军的副元帅;《兴唐传》还比《说唐全传》多了一些人物,比如为人憨厚而又颇有膂力、作战勇敢的瓦岗寨青年头领罗士信。《隋史遗文》、《隋唐演义》等古典说部里已有少年英雄罗士信这个人物形象,他是秦叔宝的好友;《说唐》把《隋史遗文》等书里的罗公子罗成与少年罗士信合为一人(历史上的隋唐少年猛将罗士信武艺高强,是《说唐》罗成的历史原型);《兴唐传》等传统说书作品里又出现了罗士信,但其外形、个性、年龄等方面已经与历史上的隋唐名将罗士信相去较远了。
《兴唐传》(即《隋唐演义》)与《说唐》的异同之处 《兴唐传》与《说唐》有区别,但是联系更多。 英雄传奇说部《说唐》刊行于清代,从隋文帝伐陈叙至李世民登基之事。其中有少部分内容源自褚人获《隋唐演义》讲史说部和民间传说,更多成分来自传统文艺作品(主要是说唱文学);该书极富民间文学的想象力与生动性,歌颂了隋末瓦岗寨起义军的反隋业绩,塑造了程咬金、单雄信、王伯当、秦叔宝、罗成、徐茂公、尉迟恭等一大批生龙活虎的英豪形象······此书不再赘述。 再谈谈精彩而又又名的长枪袍带书《兴唐传》,该书又名《隋唐演义》、《大隋唐》等(至少在清初,以隋唐豪杰故事为题材的民间说书就已经很流行了,譬如柳敬亭先生的评话作品),从秦琼早年故事一直讲到罗成之死,故事很完整(删去了旧的“隋唐”书里的“九老兴隋”故事)。 与《说唐》来比较,两部书里有不少内容大致相同,也有一些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不太一样。《兴唐传》篇幅更长,人物更多些,故事也更丰富些,而一些主要故事,比如“隋炀帝篡位”,“群雄结义”,“反山东”,“夺瓦岗”,“扬州会”,“会兵四平山”(《说唐》称“四明山”),“锁五龙”等,比《说唐》更生动具体。 《说唐》里的罗公子罗成,在《兴唐传》里性格更突出,还当上了瓦岗山西魏军的副元帅;《兴唐传》还比《说唐全传》多了一些人物,比如为人憨厚而又颇有膂力、作战勇敢的瓦岗寨青年头领罗士信。《隋史遗文》、《隋唐演义》等古典说部里已有少年英雄罗士信这个人物形象,他是秦叔宝的好友;《说唐》把《隋史遗文》等书里的罗公子罗成与少年罗士信合为一人(历史上的隋唐少年猛将罗士信武艺高强,是《说唐》罗成的历史原型);《兴唐传》等传统说书作品里又出现了罗士信,但其外形、个性、年龄等方面已经与历史上的隋唐名将罗士信相去较远了。
《兴唐传》与《说唐》的异同之处 《兴唐传》与《说唐》有区别,但联系更多。 英雄传奇说部《说唐》刊行于清代,从隋文帝伐陈叙至李世民登基之事。其中有少部分内容源自褚人获《隋唐演义》讲史说部和民间传说,更多成分来自传统文艺作品(主要是说唱文学);该书极富民间文学的想象力与生动性,歌颂了隋末瓦岗寨起义军的反隋业绩,塑造了程咬金、单雄信、王伯当、秦叔宝、罗成、徐茂公、尉迟恭等一大批生龙活虎的英豪形象······此书不再赘述。 再谈谈精彩而又又名的长枪袍带书《兴唐传》,该书又名《隋唐演义》、《大隋唐》等(至少在清初,以隋唐豪杰故事为题材的民间说书就已经很流行了,譬如柳敬亭先生的评话作品),从秦琼早年故事一直讲到罗成之死,故事很完整(删去了旧的“隋唐”书里的“九老兴隋”故事)。 与《说唐》来比较,这两部书有不少内容大致相同,也有一些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不太一样。《兴唐传》篇幅更长,人物更多些,故事也更丰富些,而一些主要故事,比如“隋炀帝篡位”,“群雄结义”,“反山东”,“夺瓦岗”,“扬州会”,“会兵四平山”(《说唐》称“四明山”),“锁五龙”等,比《说唐》更生动具体。 《说唐》里的罗公子罗成,在《兴唐传》里性格更突出,还当上了瓦岗山西魏军的副元帅;《兴唐传》还比《说唐全传》多了一些人物,比如为人憨厚而又颇有膂力、作战勇敢的瓦岗寨青年头领罗士信。《隋史遗文》、《隋唐演义》等古典说部里已有少年英雄罗士信这个人物形象,他是秦叔宝的好友;《说唐》把《隋史遗文》等书里的罗公子罗成与少年罗士信合为一人(历史上的隋唐少年猛将罗士信武艺高强,是《说唐》罗成的历史原型);《兴唐传》等传统说书作品里又出现了罗士信,但其外形、个性、年龄等方面已经与历史上的隋唐名将罗士信相去较远了。
唐代英烈雷万春、南霁云图像(顺便谈谈《隋唐》与《说唐》异同) 雷万春、南霁云二位英雄是清代小说《隋唐演义》里的名将。 传统评书《隋唐演义》,即“大隋唐”,又名《说唐》(不同的说书流派,还分别用过《兴唐传》、《瓦岗英雄》、《瓦岗寨》、《响马传》等书名),是著名的长枪袍带书。《隋唐》也是南方评话的传统保留书目,有很多名家必讲。由于评书《隋唐演义》亦名《说唐》,以致有的读者朋友以为古典小说《说唐全传》和《隋唐演义》是同一部书。其实,这两部书里的人物、故事虽说多有相同及相似的(都出现了魏徵、秦叔宝、单雄信、程咬金、王伯当、罗成、尤俊达、翟让、柴绍、齐国远、李如珪、尉迟恭、窦建德等生龙活虎的英雄形象,都歌颂过瓦岗寨起义军等反隋的草莽英雄的业绩及唐朝帝王翦灭群雄统一天下的战事),在古代文学史上都算是较为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品,却并不是同一部书。 《隋唐演义》是讲史小说,还带有英雄传奇色彩。从隋文帝伐陈叙至唐玄宗、杨贵妃等人的故事,著者是清代的褚人获。同样是刊行于清代的《说唐全传》属英雄传奇小说,比《隋唐演义》成书要晚。从隋灭南陈讲到李世民登基之事。 相比较而言,褚人获《隋唐演义》故事更符合史传记载,虚构的人物较少些,又不乏演义的想象力和文学性。虽说有的人物是虚构的(比如罗公子罗成,关大刀,花又兰等人物),很多故事情节也属艺术加工想象而成,但主要人物大多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主要叙事线索和重要事件也较为符合历史脉络。(书中英勇抗击叛军,为国捐躯的唐将张巡、南霁云、雷万春在《说岳全传》也有出现:岳家大公子岳云在古庙入睡,梦中看到张将军正在观雷、南二将舞锤;张巡令雷万春教岳公子使双锤)《说唐全传》的内容基本上是源于民间传统文艺作品(主要是说唱文学),也有来自《隋唐演义》的内容。该书塑造人物及虚构故事更为大胆,想象特别丰富,更加突出了瓦岗头领等江湖义士及绿林豪侠的事迹,涉及到隋唐帝王宫闱之事的内容极少,在民间大众之中颇有影响!后世有不少传统说书、戏剧、美术作品皆取材于《说唐全传》及其续篇(《说唐演义后传》、《三唐征西演义》、《反唐演义》等)。电影故事片、电视剧、连环画等作品亦改编了不少。
浅谈《隋唐演义》与《说唐全传》的异同之处 传统评书《隋唐演义》,即“大隋唐”,又名《说唐》(不同的说书流派,还分别用过《兴唐传》、《瓦岗英雄》、《瓦岗寨》、《响马传》等书名),是著名的长枪袍带书。《隋唐》也是南方评话的传统保留书目,有很多名家必讲。由于评书《隋唐演义》亦名《说唐》,以致有的读者朋友以为古典小说《说唐全传》和《隋唐演义》是同一部书。其实,这两部书里的人物、故事虽说多有相同及相似的(都出现了魏徵、秦叔宝、单雄信、程咬金、王伯当、罗成、尤俊达、翟让、柴绍、齐国远、李如珪、尉迟恭、窦建德等生龙活虎的英雄形象,都歌颂过瓦岗寨起义军等反隋的草莽英雄的业绩及唐朝帝王翦灭群雄统一天下的战事),在古代文学史上都算是较为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品,却并不是同一部书。 《隋唐演义》是讲史小说,也带有英雄传奇色彩。从隋文帝伐陈叙至唐玄宗、杨贵妃等人的故事,著者是清代的褚人获。同样是刊行于清代的《说唐全传》属英雄传奇小说,比《隋唐演义》成书要晚。从隋灭南陈讲到李世民登基之事。相比较而言,褚人获《隋唐演义》故事更符合史传记载,虚构的人物较少些,又不乏演义的想象力和文学性。虽说有的人物是虚构的(比如罗公子罗成,关大刀,花又兰等人物),很多故事情节也属艺术加工想象而成,但主要人物大多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主要叙事线索和重要事件也较为符合历史脉络。(书中英勇抗击叛军,为国捐躯的唐将张巡、南霁云、雷万春在《说岳全传》也有出现:岳家大公子岳云在古庙入睡,梦中看到张将军正在观雷、南二将舞锤;张巡令雷万春教岳公子使双锤)《说唐全传》的内容基本上是源于民间传统文艺作品(主要是说唱文学),也有来自《隋唐演义》的内容。该书塑造人物及虚构故事更为大胆,想象特别丰富,更加突出了瓦岗头领等江湖义士及绿林豪侠的事迹,涉及到隋唐帝王宫闱之事的内容极少,在民间大众之中颇有影响!后世有不少传统说书、戏剧、美术作品皆取材于《说唐全传》及其续篇(《说唐演义后传》、《三唐征西演义》、《反唐演义》等)。电影故事片、电视剧、连环画等作品亦改编了不少。
《隋唐演义》和《说唐全传》的异同之处 传统评书《隋唐演义》,即“大隋唐”,又名《说唐》(不同的说书流派还分别用过《兴唐传》、《瓦岗英雄》、《瓦岗寨》、《忠义响马传》等书名),是著名的长枪袍带书。《隋唐》也是南方评话的传统保留书目,有很多名家必讲。由于评书《隋唐演义》亦名《说唐》,以致有的读者朋友以为古典小说《说唐全传》和《隋唐演义》是同一部书。其实,这两部书里的人物、故事虽说多有相同及相似的(都出现了魏徵、秦叔宝、单雄信、程咬金、王伯当、罗成、尤俊达、翟让、柴绍、齐国远、李如珪、尉迟恭、窦建德等生龙活虎的英雄形象,都歌颂过瓦岗寨起义军等反隋的草泽英雄的业绩及唐朝帝王翦灭群雄统一天下的战事),在古代文学史上都算是较为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品,却并不是同一部书。 《隋唐演义》是讲史小说,也带有英雄传奇色彩。从隋文帝伐陈叙至唐玄宗、杨贵妃等人的故事,著者是清代的褚人获。同样是刊行于清代的《说唐全传》属英雄传奇小说,比《隋唐演义》成书要晚。从隋灭南陈讲到李世民登基之事。相比较而言,褚人获《隋唐演义》故事更符合史传记载,虚构的人物较少些,又不乏演义的想象力和文学性。虽说有的人物是虚构的(比如罗公子罗成,关大刀,花又兰等人物),很多故事情节也属艺术加工想象而成,但主要人物大多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主要叙事线索和重要事件也较为符合历史脉络。(书中英勇抗击叛军,为国捐躯的唐将张巡、南霁云、雷万春在《说岳全传》也有出现:岳家大公子岳云在古庙入睡,梦中看到张将军正在观雷、南二将舞锤;张巡令雷万春教岳公子使双锤)《说唐全传》的内容基本上是源于民间传统文艺作品(主要是说唱文学),也有来自《隋唐演义》的内容。该书塑造人物及虚构故事更为大胆,想象特别丰富,更加突出了瓦岗头领等江湖义士及绿林豪侠的事迹,涉及到隋唐帝王宫闱之事的内容极少,在民间大众之中颇有影响!后世有不少传统说书、戏剧、美术作品皆取材于《说唐全传》及其续篇(《说唐演义后传》、《三唐征西》、《反唐演义》等)。电影故事片、电视剧、连环画等作品亦改编了不少。
《隋唐演义》与《说唐全传》的异同之处 传统评书《隋唐演义》,即“大隋唐”,又名《说唐》(不同的说书流派还分别用过《兴唐传》、《瓦岗英雄》、《瓦岗寨》、《忠义响马传》等书名),是著名的长枪袍带书。《隋唐》也是南方评话的传统保留书目,有很多名家必讲。由于评书《隋唐演义》亦名《说唐》,以致有的读者朋友以为古典小说《说唐全传》和《隋唐演义》是同一部书。其实,这两部书里的人物、故事虽说多有相同及相似的(都出现了魏徵、秦叔宝、单雄信、程咬金、王伯当、罗成、尤俊达、翟让、柴绍、齐国远、李如珪、尉迟恭、窦建德等生龙活虎的英雄形象,都歌颂过瓦岗寨起义军等反隋的草莽英雄的业绩及唐朝帝王翦灭群雄统一天下的战事),在古代文学史上都算是较为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品,却并不是同一部书。 《隋唐演义》是讲史小说,也带有英雄传奇色彩。从隋文帝伐陈叙至唐玄宗、杨贵妃等人的故事,著者是清代的褚人获。同样是刊行于清代的《说唐全传》属英雄传奇小说,比《隋唐演义》成书要晚。从隋灭南陈讲到李世民登基之事。相比较而言,褚人获《隋唐演义》故事更符合史传记载,虚构的人物较少些,又不乏演义的想象力和文学性。虽说有的人物是虚构的(比如罗公子罗成,关大刀,花又兰等人物),很多故事情节也属艺术加工想象而成,但主要人物大多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主要叙事线索和重要事件也较为符合历史脉络。(书中英勇抗击叛军,为国捐躯的唐将张巡、南霁云、雷万春在《说岳全传》也有出现:岳家大公子岳云在古庙入睡,梦中看到张将军正在观雷、南二将舞锤;张巡令雷万春教岳公子使双锤)《说唐全传》的内容基本上是源于民间传统文艺作品(主要是说唱文学),也有来自《隋唐演义》的内容。该书塑造人物及虚构故事更为大胆,想象特别丰富,更加突出了瓦岗头领等江湖义士及绿林豪侠的事迹,涉及到隋唐帝王宫闱之事的内容极少,在民间大众之中颇有影响!后世有不少传统说书、戏剧、美术作品皆取材于《说唐全传》及其续篇(《说唐演义后传》、《三唐征西演义》、《反唐演义》等)。电影故事片、电视剧、连环画等作品亦改编了不少。
楚霸王项籍图像(顺便谈谈他为何不是汉代人物) 我至少两次发现,有些电视节目(包括演唱古诗词的表演)只要涉及到西楚霸王项羽(项籍)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或者虞姬的诗词,就会把项羽或虞姬所处的朝代写成“汉”。我去网上查了一下,发现有不少介绍《垓下歌》这首诗歌的文本里,也是将诗作者所在朝代写作“汉”。这其实是不准确的。有的写成“秦末汉初”,严格来说,也不准确。 楚霸王怎么会是生活在汉代的人物呢?前232年,楚霸王出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他是项国人的后裔,项国后为鲁国吞并,又被楚国占领),后成为秦末农民战争的风云人物,破釜沉舟鏖战巨鹿,消灭了秦军主力。他于前206年建立了西楚政权,分封十八国诸侯,封刘邦为汉王。(刘邦封为汉王的时候不能作为汉朝的起始!)楚霸王与刘邦为了争当皇帝,进行了四年多的楚汉之争。项羽乌江自刎,楚军彻底失败以后,刘邦于前202年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时期不可能有西楚霸王这个人物出现。 把楚霸王说成“秦末汉初”的人物,为什么也不准确呢?因为他不只是生活在秦末,而且汉初的时候他已不在人世了。 项羽一直没有称帝,西楚在历史上一般也不被作为一个朝代来看待。那么他所在朝代,我觉得也不宜写成“西楚”或“楚”。可以依照他在秦亡之前活动的时代,写作“战国、秦”。
一代猛将楚霸王不能算是汉代人物 看了一些电视节目,包括演唱古诗词的表演,我至少两次发现,只要涉及到西楚霸王项羽(项籍)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或者虞姬的诗词,就会把项羽或虞姬所处的朝代写成“汉”。我去网上查了一下,发现有不少介绍《垓下歌》这首诗歌的文本里,也是将诗作者所在朝代写作“汉”。这其实是不准确的。有的写成“秦末汉初”,严格来说,也不准确。 楚霸王怎么会是生活在汉代的人物呢?前232年,楚霸王出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他是项国人的后裔,项国后为鲁国吞并,又被楚国占领),后成为秦末农民战争的风云人物,破釜沉舟鏖战巨鹿,消灭了秦军主力。他于前206年建立了西楚政权,分封十八国诸侯,封刘邦为汉王。(刘邦封为汉王的时候不能作为汉朝的起始!)楚霸王与刘邦为了争当皇帝,进行了四年多的楚汉之争。项羽乌江自刎,楚军彻底失败以后,刘邦于前202年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时期不可能有楚霸王这个人物出现。 把楚霸王说成“秦末汉初”的人物,为什么也不准确呢?因为他不只是生活在秦末,而且汉初的时候他已不在人世了。 项羽一直没有称帝,西楚在历史上一般也不被作为一个朝代来看待。那么他所在朝代,我觉得也不宜写成“西楚”或“楚”。可以依照他在秦亡之前活动的时代,写作“战国、秦”。
西楚霸王不算是汉代人物 我看了一些电视节目(包括演唱古诗词的表演),最少有两次发现只要涉及到西楚霸王项羽(项籍)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或虞姬的诗词,就会把项羽或虞姬所处的朝代写成“汉”。我去网上查了一下,发现有不少介绍《垓下歌》的文本里,也是将诗作者所在朝代写作“汉”。这其实是不准确的。有的写成“秦末汉初”,严格来说,也不准确。 楚霸王怎么会是生活在汉代的人物呢?前232年,楚霸王出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他是项国人的后裔,项国后为鲁国吞并,又被楚国占领),后成为秦末农民战争的风云人物,破釜沉舟鏖战巨鹿,消灭了秦军主力。他于前206年建立了西楚政权,分封十八国诸侯,封刘邦为汉王。(刘邦封为汉王的时候不能作为汉朝的起始!)楚霸王与刘邦为了争当皇帝,进行了四年多的楚汉之争。项羽乌江自刎,楚军彻底失败以后,刘邦于前202年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时期不可能有楚霸王这个人物出现。 把楚霸王说成“秦末汉初”的人物,为什么也不准确呢?因为他不只是生活在秦末,而且汉初的时候他已不在人世了。 项羽一直没有称帝,西楚在历史上一般也不被作为一个朝代来看待。那么他所在朝代,我觉得也不宜写成“西楚”或“楚”。可以依照他在秦亡之前活动的时代,写成“战国、秦”。
楚霸王究竟算不算是汉代人物 最近我看了一些电视节目(包括演唱古诗词的表演),最少有两次发现只要涉及到西楚霸王项羽(项籍)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或虞姬的诗词,就会把项羽或虞姬所处的朝代写成“汉”。我去网上查了一下,发现有不少介绍《垓下歌》的文本里,也是将诗作者所在朝代写作“汉”。这其实是不准确的。有的写成“秦末汉初”,严格来说,也不准确。 楚霸王怎么会是生活在汉代的人物呢?前232年,楚霸王出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他是项国人的后裔,项国后为鲁国吞并,又被楚国占领),后成为秦末农民战争的风云人物,破釜沉舟鏖战巨鹿,消灭了秦军主力。他于前206年建立了西楚政权,分封十八国诸侯,封刘邦为汉王。(刘邦封为汉王的时候不能作为汉朝的起始!)楚霸王与刘邦为了争当皇帝,进行了四年多的楚汉之争。项羽乌江自刎,楚军彻底失败以后,刘邦于前202年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时期不可能有楚霸王这个人物出现。 把楚霸王说成“秦末汉初”的人物,为什么也不准确呢?因为他不只是生活在秦末,而且汉初的时候他已不在人世了。 项羽一直没有称帝,西楚在历史上一般也不被作为一个朝代来看待。那么他所在朝代,我觉得也不宜写成“西楚”或“楚”。可以依照他在秦亡之前活动的时代,写作“战国、秦”。
楚霸王项籍是汉代人物吗? 看了一些电视节目,包括演唱古诗词的表演,我至少两次发现,只要涉及到西楚霸王项羽(项籍)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就会把项羽所处的朝代写成“汉”。我去网上查了一下,发现有不少介绍这首诗歌的文本里,也是将诗作者所在朝代写作“汉”。这其实是不准确的。有的写成“秦末汉初”,严格来说,也不准确。 楚霸王怎么会是生活在汉代的人物呢?前232年,楚霸王出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他是项国人的后裔,项国后为鲁国吞并,又被楚国占领),后成为秦末农民战争的风云人物,破釜沉舟鏖战巨鹿,消灭了秦军主力。他于前206年建立了西楚政权,分封十八国诸侯,封刘邦为汉王。(刘邦封为汉王的时候不能作为汉朝的起始!)楚霸王与刘邦为了争当皇帝,进行了四年多的楚汉之争。项羽乌江自刎,楚军彻底失败以后,刘邦于前202年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时期不可能有楚霸王这个人物出现。 把楚霸王说成“秦末汉初”的人物,为什么也不准确呢?因为他不只是生活在秦末,而且汉初的时候他已不在人世了。 项羽一直没有称帝,西楚在历史上一般也不被作为一个朝代来看待。那么他所在朝代,我觉得也不宜写成“西楚”或“楚”。可以依照他在秦亡之前活动的时代,写作“战国、秦”。
《垓下歌》作者楚霸王不是汉代人物 最近看了一些电视节目,包括演唱古诗词的表演,我发现,只要涉及到西楚霸王项羽(项籍)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就会把项羽所处的朝代写成“汉”。我去网上查了一下,发现有不少介绍这首诗歌的文本里,也是将诗作者所在朝代写作“汉”。这其实是不准确的。有的写成“秦末汉初”,严格来说,也不准确。 楚霸王怎么会是生活在汉代的人物呢?前232年,楚霸王出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他是项国人的后裔,项国后为鲁国吞并,又被楚国占领),后成为秦末农民战争的风云人物,破釜沉舟鏖战巨鹿,消灭了秦军主力。他于前206年建立了西楚政权,分封十八国诸侯,封刘邦为汉王。(刘邦封为汉王的时候不能作为汉朝的起始!)楚霸王与刘邦为了争当皇帝,进行了四年多的楚汉之争。项羽乌江自刎,楚军彻底失败以后,刘邦于前202年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时期不可能有楚霸王这个人物出现。 把楚霸王说成“秦末汉初”的人物,为什么也不准确呢?因为他不只是生活在秦末,而且汉初的时候他已不在人世了。 项羽一直没有称帝,西楚在历史上一般也不被作为一个朝代来看待。那么他所在朝代,我觉得也不宜写成“西楚”或“楚”。可以依照他在秦亡之前活动的时代,写作“战国、秦”。
程咬金、胡大海、李逵、牛皋等相似特征之人物形象 包括古代演义小说在内的传统讲史文艺作品里,有些人物的形象很相近。 譬如,《说唐》的程咬金与《明英烈》的胡大海就很像,无论出身、个性、外型(特别是浓密的大胡须)、兵刃(都善能使大斧)……而且二者都是风趣幽默的福将;他们与《说岳》的牛皋亦挺像,还都目无君权王法(这又很像《水浒》的李逵、《东汉》的绿林军将领马武),是典型的造反英雄;从粗中带细、勇武豪爽来看,又挺像《西汉》的西楚将军锺离昧、《水浒》的鲁达、《三国》的张飞、《金枪传》(《杨家将》)的孟良、《狄青演义前传》(《五虎平西》)的焦廷贵等人物。 以上人物绝大多数曾经落草当响马。 留着络腮胡子的程咬金、牛皋、鲁达、孟良都当过山大王,然而,他们作战勇猛不等于就有充当统军主帅的能力。他们没法与韩信、姜维、马援、谢玄、秦琼、薛仁贵、樊梨花、罗成、呼延赞、杨六郎、穆桂英、狄青、岳飞、徐达、郭英、关天培、刘永福等人物去比。 其中鲁达能力更强些,智取二龙山计夺宝珠寺以后当了寨主(副寨主杨志);牛皋、孟良则是对宋帝不满而当过草头王;老程是中了装神弄鬼的徐军师、秦元帅、魏玄成等英雄的"诡计",探地穴以后稀里糊涂地被推为草莽皇帝,但他根本不在乎帝位,后来让位给李玄邃。 他们四人还都是参加过击番战争的民族英雄。 焦廷贵,有他祖上的英豪气概,假若他真的受到昏君压迫,也会参与反抗,尽管他没有自己那位当过山大王、招安后还杀权臣的祖宗焦赞的魄力那么大!
程咬金、胡大海、李逵、牛皋等相似之人物形象 包括古代演义小说在内的传统讲史文艺作品里,有些人物的形象很相近。 譬如说《说唐》的程咬金与《明英烈》的胡大海就很像,无论出身、个性、外型(特别是浓密的大胡须)、兵刃(都善能使大斧)……而且二者都是风趣幽默的福将;他们与《说岳》的牛皋亦挺像,还都目无君权王法(这又很像《水浒》的李逵、《东汉》的绿林军将领马武),是典型的造反英雄;从粗中带细、勇武豪爽来看,又挺像《西汉》的西楚将军锺离昧、《水浒》的鲁达、《三国》的张飞、《金枪传》(《杨家将》)的孟良、《狄青演义前传》(《五虎平西》)的焦廷贵等人物。 以上人物绝大多数曾经落草当响马。 留着络腮胡子的程咬金、牛皋、鲁达、孟良都当过山大王,然而,他们作战勇猛不等于就有充当统军主帅的能力。他们没法与韩信、姜维、马援、谢玄、秦琼、薛仁贵、樊梨花、罗成、呼延赞、杨六郎、穆桂英、狄青、岳飞、徐达、郭英、关天培、刘永福等人物去比。 其中鲁达能力更强些,智取二龙山计夺宝珠寺以后当了寨主(副寨主杨志);牛皋、孟良则是对宋帝不满而当过草头王;老程是中了装神弄鬼的徐军师、秦元帅、魏玄成等英雄的"诡计",探地穴以后稀里糊涂地被推为草莽皇帝,但他根本不在乎帝位,后来让位给李玄邃。 他们四人还都是参加过击番战争的民族英雄。 焦廷贵,有他祖上的英豪气概,假若他真的受到昏君压迫,也会参与反抗,尽管他没有自己那位当过山大王、招安后还杀权臣的祖宗焦赞的魄力那么大!
程咬金、胡大海、李逵、牛皋等相似的人物形象 包括古代演义小说在内的传统讲史文艺作品里,有些人物形象很相近。 譬如说《说唐》的程咬金与《明英烈》的胡大海就很像,无论出身、个性、外型(特别是浓密的大胡须)、兵刃(都善能使大斧)……而且二者都是风趣幽默的福将;他们与《说岳》的牛皋亦挺像,还都目无君权王法(这又很像《水浒》的李逵、《东汉》的绿林将领马武),是典型的造反英雄;从粗中带细、勇武豪爽来看,又挺像《西汉》的西楚将军锺离昧、《水浒》的鲁达、《三国》的张飞、《金枪传》(《杨家将》)的孟良、《狄青演义前传》(《五虎平西》)的焦廷贵等人物。 以上人物绝大多数曾经落草当响马。 留着络腮胡子的程咬金、牛皋、鲁达、孟良都当过山大王,然而,他们作战勇猛不等于就有充当统军主帅的能力。他们没法与韩信、姜维、马援、谢玄、秦琼、薛仁贵、樊梨花、罗成、呼延赞、杨六郎、穆桂英、狄青、岳飞、徐达、郭英、关天培、刘永福等人物去比。 其中鲁达能力更强些,智取二龙山计夺宝珠寺以后当了寨主(副寨主杨志);牛皋、孟良则是对宋帝不满而当过草头王;老程是中了装神弄鬼的徐军师、秦元帅、魏玄成等英雄的"诡计",探地穴以后稀里糊涂地被推为草莽皇帝,但他根本不在乎帝位,后来让位给李玄邃。 他们四人还都是参加过击番战争的民族英雄。 焦廷贵,有他祖上的英豪气概,假若他真的受到昏君压迫,也会参与反抗,尽管他没有自己那位当过山大王、招安后还杀权臣的祖宗焦赞的魄力那么大!
晋代名臣王导的一次大错 明人讲史小说《东西晋演义》,在古代长篇通俗历史小说作品里算是较好的一部。该书在表现两晋时期的历史人物形象时,注意把人物性格复杂化,显得有血有肉;运用浅近、精炼的文言,间杂白话,通过细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都是较为可取的。   譬如说著名的晋臣王导,在晋元帝司马睿(夏侯渊的玄外孙)还是琅琊王的时候,他就为元帝出谋划策,为了复兴晋室而尽心尽力。匈奴汉国将领刘曜率军攻陷长安,愍帝被俘遇害,西晋亡。王导等人拥立元帝在建康为帝建东晋。他辅佐元帝团结南北方士族,安置流民,又办学,设史官,使国家出现政治清静的安定局面。后来其兄王敦拥兵反叛,他就带着二十多位宗族子侄去诣台待罪,要大义灭亲,忠于国家。以后又辅过明帝、成帝,坚决抵制权臣篡逆野心,维护朝廷。作为东晋开国主要功臣,他曾被比作汉相萧何,是一代贤相。   可就是这么一位贤相,在王敦叛乱之后,亦做过一件错事,演义著者不为贤者讳,详实地叙写了相关细节。(详见小说的东晋卷之一)   王导带众子侄待罪,看到周觊上朝,就想让其帮助自己脱罪,却又认为其故意不肯相助,心怀怨恨。后来王导奉令去劝王敦休兵,王敦要斩周觊,向王导征求意见,王导因对周觊怀恨,想让他死又不好说出来,就故意缄默。演义有记:   ⋯⋯因谓敦曰:“周、戴皆有高名,以惑众心;近者之言,曾无怍色,公不除之,恐必有再举之忧!”敦然之,以问导曰:“周、戴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疑也。”导不答,又曰:“止应令仆射。”导又不答。敦又曰:“若不尔,正当诛耳!”又不答。   敦遂遣部将收觊并渊部将,领五千兵收周、戴二人。回经太庙门首,觊大言曰:“贼臣王敦,倾覆社稷,枉杀忠臣,神祗有灵,当速诛之!”收人以戟伤觊口,流血至踵,容止自若。   观者皆为流涕。敦令押入市曹,并渊杀之。元帝使敦弟王彬,以牛酒劳敦。而彬素与觊善,闻觊被杀,先往哭之,然后见敦,敦怪其容惨而问之,彬曰:“因哭伯仁,情不得已。”敦怒曰:“伯仁自致刑戮,且伊为人奸佞,何哀而哭之?”彬勃然数之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图为不轨,祸及门户矣!”其词气慷慨,声泪俱下。敦大怒曰:“尔以为吾不能杀汝耶?”导劝彬起谢,彬曰 :“脚痛不能!且此复何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殊无惧色,由是王导劝散去讫。   后来,王导看到了当初周觊救他之表,"殷勤款款","词意肯切",这才意识到自己当时是错怪了人家,愧疚落泪,认为是自己害了周觊。   怎么看待王导的这次大错?与个人品格有关吗?大伙不妨发表一下看法。
隋唐好汉尉迟将军 尉迟敬德,相传原姓胡,故而又称胡敬德,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勇将,开唐功臣,平定边疆,反击番军的民族英雄。敬德公在民俗文化、民间传说及旧说部、戏曲、书曲等传统文艺作品里,自然也是大名鼎鼎的忠心保国之英烈人物,"敬德出世"、"三鞭换两锏"、"单鞭夺槊"(御园护主)、"敬德不服老"、"白良关认父"等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早已妇孺皆知。他怒打张士贵,力保白袍小将薛仁贵,使仁贵被李世民重用。最后为救薛仁贵而血溅紫禁皇宫,他死之前终于以"昏君"言辞骂皇帝。敬德公骑乌骓马,握鞭、枪的英豪战将形象,与楚霸王、呼延赞、呼延灼、孙立等英雄是相似的。 记得以前欣赏一些影视作品,尉迟公的形象给俺印象是很不错很深刻的!他出身劳动人民,在隋末群雄割据的乱世投军,勇力过人,耿直豪爽,喜欢打抱不平,深为下层士卒拥戴,却得罪了豪强军阀刘武周、唐军齐王李元吉等人,后来遇到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秦王李世民。具有绿林豪侠之英风气概的敬德,终于得以重用,成为李秦王最为器重的将领之一。 历史上的敬德,善能用马槊等兵刃,早年是刘武周部下偏将。刘武周原是隋朝马邑鹰扬府校尉,跟太守王仁恭的一个婢女私通。后杀王太守,聚集了一伙闲散无赖之徒,假装正义之师招兵买马反隋。他倚靠意图南侵的突厥贵族集团,被突厥立为傀儡伪帝,又有起事反隋的豪帅宋金刚等人相助,声势渐大,打算霸占河东,与李渊父子争天下。后派军攻占不少城池,严重威胁到李唐政权。敬德随宋金刚连挫唐军。敬德在夏县击溃唐军,生俘一批将领,待回兵浍州,却在美良川中了秦琼等人的伏击,亡2000多军兵。不久又在安邑遭到李秦王率军阻击,大败亏输。 据说有一次,敬德挥舞双鞭,单骑与五个唐将作战,竟然一点也不吃亏。观战的刘弘基想放冷箭,被秦王阻止,还下令全军将士不得暗箭伤他!看来,爱惜人才的李世民对这员威风凛凛的敌将是非常看重的。 李秦王派军在介休城外,进行了一场漂亮的诱敌战,李世绩(徐懋功)佯败,宋金刚中计兵败,死3000多人。敬德、寻相等人归降唐朝。要说敬德投唐,也多亏秦王下令不许攻城,派人进城劝降,皇室亲族李道宗对敬德说,刘武周受的是突厥给他的"定杨可汗"封号,将军替这等人卖命,岂不是无颜对祖宗及后代?敬德归唐之后,秦王让他当右一府统军,仍统领原先的部众8000余人。早先降唐将军中有个叫屈突通的人,认为不该把降兵都给敬德带领,应遣散以防不测。秦王却不以为然。可见秦王对他的信任与爱护。 军事家李秦王有好多次是统兵作战的主将,在唐朝削平群雄,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功勋卓著,很有威望,逐渐有了夺太子位的念头,与太子李建成矛盾加深,势不两立。秦王本来已有右领军大都督府的一批部属,为壮大力量,又拉拢了不少人,其中就有敬德,他肯定是对秦王忠贞不贰。太子及齐王李元吉也在到处招揽人才与秦王作对。只有李靖、李世绩不介入皇室内部斗争。626年,秦王在玄武门之变杀太子和齐王,夺权登基。敬德作为大唐开国功臣,李世民的爱将,亦有过自傲的言行,在李世民的好言劝导之下,也就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
隋唐英豪之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相传原姓胡,故而又称胡敬德,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勇将,开唐功臣,平定边疆,反击番军的民族英雄。敬德公在民俗文化、民间传说及旧说部、戏曲、书曲等传统文艺作品里,自然也是大名鼎鼎的忠心保国之英烈人物,"敬德出世"、"三鞭换两锏"、"单鞭夺槊"(御园护主)、"敬德不服老"、"白良关认父"等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早已妇孺皆知。他怒打张士贵,力保白袍小将薛仁贵,使仁贵被李世民重用。最后为救薛仁贵而血溅紫禁皇宫,他死之前终于以"昏君"言辞骂皇帝。敬德公骑乌骓马,握鞭、枪的英豪战将形象,与楚霸王、呼延赞、呼延灼、孙立等英雄是相似的。 记得以前欣赏一些影视作品,尉迟公的形象给俺印象是很不错很深刻的!他出身劳动人民,在隋末群雄割据的乱世投军,勇力过人,耿直豪爽,喜欢打抱不平,深为下层士卒拥戴,却得罪了豪强军阀刘武周、唐军齐王李元吉等人,后来遇到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秦王李世民。具有绿林豪侠之英风气概的敬德,终于得以重用,成为李秦王最为器重的将领之一。 历史上的尉迟敬德,善能用槊等兵刃,早年是刘武周部下偏将。刘武周原是隋朝马邑鹰扬府校尉,跟太守王仁恭的一个婢女私通。后杀王太守,聚集了一伙闲散无赖之徒,假装正义之师招兵买马反隋。他倚靠意图南侵的突厥贵族集团,被突厥立为傀儡伪帝,又有起事反隋的豪帅宋金刚等人相助,声势渐大,打算霸占河东,与李渊父子争天下。后派军攻占不少城池,严重威胁到李唐政权。敬德随宋金刚连挫唐军。敬德在夏县击溃唐军,生俘一批将领,待回兵浍州,却在美良川中了秦琼等人的伏击,亡2000多军兵。不久又在安邑遭到李秦王率军阻击,大败亏输。 据说有一回,敬德挥舞双鞭,单骑与五个唐将作战,竟然一点也不吃亏。观战的刘弘基想放冷箭,被秦王阻止,还下令全军将士不得暗箭伤他!看来,爱惜人才的李世民对这员威风凛凛的敌将是非常看重的。 李秦王派军在介休城外,进行了一场漂亮的诱敌战,李世绩(徐懋功)佯败,宋金刚中计兵败,死3000多人。敬德、寻相等人归降唐朝。要说敬德投唐,也多亏秦王下令不许攻城,派人进城劝降,皇室亲族李道宗对敬德说,刘武周受的是突厥给他的"定杨可汗"封号,将军替这等人卖命,岂不是无颜对祖宗及后代?敬德归唐之后,秦王让他当右一府统军,仍统领原先的部众8000余人。早先降唐将军中有个叫屈突通的人,认为不该把降兵都给敬德带领,应遣散以防不测。秦王却不以为然。可见秦王对他的信任与爱护。 军事家李秦王有好多次是统兵作战的主将,在唐朝削平群雄,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功勋卓著,很有威望,逐渐有了夺太子位的念头,与太子李建成矛盾加深,势不两立。秦王本来已有右领军大都督府的一批部属,为壮大力量,又拉拢了不少人,其中就有敬德,他肯定是对秦王忠贞不贰。太子及齐王李元吉也在到处招揽人才与秦王作对。只有李靖、李世绩不介入皇室内部斗争。626年,秦王在玄武门之变杀太子和齐王,夺权登基。敬德作为大唐开国功臣,李世民的爱将,亦有过自傲的言行,在李世民的好言劝导之下,也就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
隋唐豪杰之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相传原姓胡,故而又称胡敬德,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勇将,开唐功臣,平定边疆,反击番军的民族英雄。敬德公在民俗文化、民间传说及旧说部、戏曲、书曲等传统文艺作品里,自然也是大名鼎鼎的忠心保国之英烈人物,"敬德出世"、"三鞭换两锏"、"单鞭夺槊"(御园护主)、"敬德不服老"、"白良关认父"等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早已妇孺皆知。他怒打张士贵,力保白袍小将薛仁贵,使仁贵被李世民重用。最后为救薛仁贵而血溅紫禁皇宫,他死之前终于以"昏君"言辞骂皇帝。敬德公骑乌骓马,握鞭、枪的英豪战将形象,与楚霸王、呼延赞、呼延灼、孙立等英雄是相似的。 记得以前欣赏一些影视作品,尉迟公的形象给俺印象是很不错很深刻的!他出身劳动人民,在隋末群雄割据的乱世投军,勇力过人,耿直豪爽,喜欢打抱不平,深为下层士卒拥戴,却得罪了豪强军阀刘武周、唐军齐王李元吉等人,后来遇到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秦王李世民。具有绿林豪侠之英风气概的敬德,终于得以重用,成为李秦王最为器重的将领之一。 历史上的敬德,善能用槊等兵刃,早年是刘武周部下偏将。刘武周原是隋朝马邑鹰扬府校尉,跟太守王仁恭的一个婢女私通。后杀王太守,聚集了一伙闲散无赖之徒,假装正义之师招兵买马反隋。他倚靠意图南侵的突厥贵族集团,被突厥立为傀儡伪帝,又有起事反隋的豪帅宋金刚等人相助,声势渐大,打算霸占河东,与李渊父子争天下。后派军攻占不少城池,严重威胁到李唐政权。敬德随宋金刚连挫唐军。敬德在夏县击溃唐军,生俘一批将领,待回兵浍州,却在美良川中了秦琼等人的伏击,亡2000多军兵。不久又在安邑遭到李秦王率军阻击,大败亏输! 据说有一回,敬德挥舞双鞭,单骑与五个唐将作战,竟然一点也不吃亏。观战的刘弘基想放冷箭,被秦王阻止,还下令全军将士不得暗箭伤他!看来,爱惜人才的李世民对这员威风凛凛的敌将是非常看重的。 李秦王派军在介休城外,进行了一场漂亮的诱敌战,李世绩(徐懋功)佯败,宋金刚中计兵败,死3000多人。敬德、寻相等人归降唐朝。要说敬德投唐,也多亏秦王下令不许攻城,派人进城劝降,皇室亲族李道宗对敬德说,刘武周受的是突厥给他的"定杨可汗"封号,将军替这等人卖命,岂不是无颜对祖宗及后代?敬德归唐之后,秦王让他当右一府统军,仍统领原先的部众8000余人。早先降唐将军中有个叫屈突通的人,认为不该把降兵都给敬德带领,应遣散以防不测。秦王却不以为然。可见秦王对他的信任与爱护。 军事家李秦王有好多次是统兵作战的主将,在唐朝削平群雄,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功勋卓著,很有威望,逐渐有了夺太子位的念头,与太子李建成矛盾加深,势不两立。秦王本来已有右领军大都督府的一批部属,为壮大力量,又拉拢了不少人,其中就有敬德,他肯定是对秦王忠贞不贰。太子及齐王李元吉也在到处招揽人才与秦王作对。只有李靖、李世绩不介入皇室内部斗争。626年,秦王在玄武门之变杀太子和齐王,夺权登基。敬德作为大唐开国功臣,李世民的爱将,亦有过自傲的言行,在李世民的好言劝导之下,也就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
《水浒后传》等作品对《水浒》的接续 《论明清小说续书的接续方式》把明清通俗小说作品续书的接续方式分为:顺续、截续、后代、转世、借续。 我倒是觉得,分为顺续(后代、转世皆可包含在内)、截续、借续即可。 以英雄侠义小说之榜首《水浒》的续部为例,陈忱《水浒后传》就属于"顺续";《后水浒传》则属于"顺续"中的"转世";俞万春《结水浒传》(《荡寇志》)属于"截续",是接续《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七十回),可认为相当于截续了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第七十回的内容,两个本子有所不同) 但是像《结水浒传》这样的截续(接续金版七十回本《水浒》),却改变了《水浒全传》的结局。《水浒全传》还有三十多位头领幸存,续篇里的梁山好汉几乎被斩尽杀绝。这与截续《西游记》的《西游补》不一样。续集主要叙写孙行者“三调芭蕉扇”过了火焰山,去化斋时被鲭鱼变幻的妖怪所迷,渐入梦境,所见所闻,变化莫测,比如说当了阎王,讥讽秦桧,还曾拜岳飞为师······后被虚空尊者唤醒,离开梦境,棒打变成小僧欲吞吃唐僧的鲭鱼怪,妖精现了原形。这并未改变《西游记》正集里历经磨难的三藏师徒取回真经的完满结局! 也就是说,《西游补》的内容相当于给《西游记》中间加了一段故事,如此"截续",改变不了结局;《结水浒传》则等于在英雄排座次之后的故事已被金圣叹改写于第七十回(改成了卢俊义惊梦)的情况下,从这里接续,续写的内容改变了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第七十回以后的故事情节、人物结局,这样的"截续",大致相当于截掉了七十回之后的内容而进行续写。 再看《水浒后传》对百二十回本或百回本(无打王庆、田虎内容)的接续,主要是参照了李俊的结局交代:去海外创业,在暹罗成了一国之主。这就属于有选择地"顺续"。其实也是没办法的事!否则就无法让续篇里的数十位老少爷们、姊妹(包括太湖附近及登云山、饮马川等地的人物)能够经历曲折又痛快淋漓地在金鳌岛聚集。另有一部较优秀的英雄传奇说部《说岳全传》,倒是照应了《水浒全传》后来交待的呼延将军的结局:迎战金邦贵族将领兀术,为国捐躯。该书有些人物的祖辈,是其他演义出现的人物,譬如说,罗成(《隋唐演义》、《说唐》人物),狄青(《呼家将》、《万花楼》、《五虎平西平南》人物),高思继(《五代残唐》人物),郑恩、高行周、张光远(《飞龙全传》人物),高怀德、杨令公(《飞龙全传》、《杨家将》人物),杨六郎(《飞龙全传》、《杨家将》人物),柴世宗(《飞龙全传》人物)。其中《水浒》人物最多,绝大多数是《说岳》相关人物的父辈:张青、阮小二、董平、关胜、韩滔、杨志(亦算是杨再兴的前辈)、柴进(也算是柴梁王的前辈);书中还提到岳元帅的师父老侠周侗,曾经是梁山好汉林冲、卢俊义的师父;安道全、燕青在该书里都出现过一回,燕青个性鲜明;樊瑞(几乎没有形象刻划,也许是同名同姓,存疑)亦昙花一现地出现过一次。
《水浒传》等古典小说续书的承接方式 《论明清小说续书的接续方式》把明清通俗小说作品续书的接续方式分为:顺续、截续、后代、转世、借续。 我倒是觉得,分为顺续(后代、转世皆可包含在内)、截续、借续即可。 以英雄侠义小说之榜首《水浒传》的续部为例,陈忱《水浒后传》就属于"顺续";《后水浒传》则属于"顺续"中的"转世";俞万春《结水浒传》(《荡寇志》)属于"截续",是接续《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七十回),可认为相当于截续了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第七十回的内容,两个本子有所不同) 但是像《结水浒传》这样的截续(接续金版七十回本《水浒传》),却改变了《水浒全传》的结局。《水浒全传》还有三十多位头领幸存,续篇里的梁山好汉几乎被斩尽杀绝。这与截续《西游记》的《西游补》不一样。续集主要叙写孙行者“三调芭蕉扇”过了火焰山,去化斋时被鲭鱼变幻的妖怪所迷,渐入梦境,所见所闻,变化莫测,比如说当了阎王,讥讽秦桧,还曾拜岳元帅为师······后被虚空尊者唤醒,始离梦境,棒打变成小僧欲吞吃唐僧的鲭鱼怪,妖精现了原形。这并未改变《西游记》正集里历经磨难的三藏师徒取回真经的完满结局! 也就是说,《西游补》的内容相当于给《西游记》中间加了一段故事,如此"截续",改变不了结局;《结水浒传》则等于在英雄排座次之后的故事已被金圣叹改写于第七十回(改成了卢俊义惊梦)的情况下,从这里接续,续写的内容改变了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第七十回以后的故事情节、人物结局,这样的"截续",大致相当于截掉了七十回之后的内容而进行续写。 再看《水浒后传》对百二十回本或百回本(无打王庆、田虎内容)的接续,主要是参照了李俊的结局交代:去海外创业,在暹罗成了一国之主。这就属于有选择地"顺续"。其实也是没办法的事!否则无法让续篇里的数十位老少爷们、姊妹(包括太湖附近及登云山、饮马川等地的)能够经历曲折又痛快淋漓地在金鳌岛聚集。 另有一部较优秀的英雄传奇说部《说岳全传》,倒是照应了《水浒全传》后来交待的呼延将军的结局:迎战金邦贵族将领兀术,为国捐躯。该书有些人物的祖辈出现在其他演义里,譬如说,狄青(《呼家将》、《万花楼》、《五虎平西平南》人物),高思继(《五代残唐》人物),郑恩、高行周、张光远(《飞龙全传》人物),高怀德、杨令公(《飞龙全传》、《杨家将》人物),杨六郎(《飞龙全传》、《杨家将》人物),柴世宗(《飞龙全传》人物)。其中《水浒传》人物最多,绝大多数是《说岳》人物的父辈:张青、阮小二、董平、关胜、韩滔、杨志(他亦算是杨再兴的前辈)、柴进(他也算是柴梁王的前辈);书中还提到岳元帅的师父老侠周侗,曾经是梁山好汉林冲、卢俊义的师父;燕青在该书里也出现过一回,且个性鲜明,樊瑞(几乎没有形象刻划,也许是同名同姓,存疑)亦昙花一现地出现过一次。
《水浒》等古典小说续篇的接续方式 《论明清小说续书的接续方式》把明清通俗小说作品续书的接续方式分为:顺续、截续、后代、转世、借续。 我倒是觉得,分为顺续(后代、转世皆可包含在内)、截续、借续即可。 以英雄侠义小说之榜首《水浒传》的续部为例,陈忱《水浒后传》就属于"顺续";《后水浒传》则属于"顺续"中的"转世";俞万春《结水浒传》(《荡寇志》)属于"截续",是接续《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七十回),可认为相当于截续了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第七十回的内容,两个本子有所不同) 但是,像《结水浒传》这样的截续(接续金版七十回本《水浒传》),却改变了《水浒全传》的结局。《水浒全传》还有三十多位头领幸存,续篇里的梁山好汉几乎被斩尽杀绝。这与截续《西游记》的《西游补》不一样。续集主要叙写孙行者“三调芭蕉扇”过了火焰山,去化斋时被鲭鱼变幻的妖怪所迷,渐入梦境,所见所闻,变化莫测,比如说当了阎王,讥讽秦桧,还曾拜岳元帅为师······后被虚空尊者唤醒,始离梦境,棒打变成小僧欲吞吃唐僧的鲭鱼怪,妖精现了原形。这并未改变《西游记》正集里历经磨难的三藏师徒取回真经的完满结局! 也就是说,《西游补》的内容相当于给《西游记》中间加了一段故事,如此"截续",改变不了结局;《结水浒传》则等于在英雄排座次之后的故事已被金圣叹改写于第七十回(改成了卢俊义惊梦)的情况下,从这里接续,续写的内容改变了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第七十回以后的故事情节、人物结局,这样的"截续",大致相当于截掉了七十回之后的内容而进行续写。 再看《水浒后传》对百二十回本或百回本(无打王庆、田虎内容)的接续,主要是参照了李俊的结局交代:去海外创业,在暹罗成了一国之主。这就属于有选择地"顺续"。其实也是没办法的事!否则无法让续篇里的数十位老少爷们、姊妹(包括太湖附近及登云山、饮马川等地的)能够经历曲折又痛快淋漓地在金鳌岛聚集。 另有一部较为优秀的英雄传奇说部《说岳全传》,倒是照应了《水浒全传》后来交待的呼延将军的结局:迎战金邦贵族将领兀术,为国捐躯。该书有些人物的祖辈出现在其他演义里,譬如说,狄青(《呼家将》、《万花楼》、《五虎平西平南》人物),高思继(《五代残唐》人物),郑恩、高行周、张光远(《飞龙全传》人物),高怀德、杨令公(《飞龙全传》、《杨家将》人物),杨六郎(《飞龙全传》、《杨家将》人物),柴世宗(《飞龙全传》人物)。其中《水浒》人物最多,绝大多数是《说岳》人物的父辈:张青、阮小二、董平、关胜、韩滔、杨志(他亦算是杨再兴的前辈)、柴进(他也算是柴梁王的前辈);书中还提到岳元帅的师父老侠周侗,曾经是梁山好汉林冲、卢俊义的师父;燕青在该书里也出现过一回,且个性鲜明,樊瑞(几乎没有形象刻划,也许是同名同姓,存疑)亦昙花一现地出现过一次。
《水浒》与续部及《说岳》的承接 《论明清小说续书的接续方式》把明清通俗小说作品续书的接续方式分为:顺续、截续、后代、转世、借续。 我倒是觉得,分为顺续(后代、转世皆可包含在内)、截续、借续即可。 以英雄侠义小说之榜首《水浒》的续部为例,陈忱《水浒后传》就属于"顺续";《后水浒传》则属于"顺续"中的"转世";俞万春《结水浒传》(《荡寇志》)属于"截续",是接续《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七十回),可认为相当于截续了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第七十回的内容,两个本子有所不同) 但是像《结水浒传》这样的截续(接续金版七十回本《水浒》),却改变了《水浒全传》的结局。《水浒全传》还有三十多位头领幸存,续篇里的梁山好汉几乎被斩尽杀绝。这与截续《西游记》的《西游补》不一样。(主要讲孙行者“三调芭蕉扇”过了火焰山,去化斋时被鲭鱼妖迷惑,经历一系列怪事,比如当了阎王,讥讽秦桧,拜岳飞为师······后被虚空尊者叫醒,棒打变成小僧欲吞吃唐僧的鲭鱼怪)续集并未改变《西游记》正集里历经磨难的三藏师徒取回真经的完满结局! 也就是说,《西游补》的内容相当于给《西游记》中间加了一段故事,如此"截续",改变不了结局;《结水浒传》则等于在英雄排座次之后的故事已被金圣叹改写于第七十回(改成了卢俊义惊梦)的情况下,从这里接续,续写的内容改变了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第七十回以后的故事情节、人物结局,这样的"截续",大致相当于截掉了七十回之后的内容而进行续写。 再看《水浒后传》对百二十回本或百回本(无打王庆、田虎内容)的接续,主要是参照了李俊的结局交代:去海外创业,在暹罗成了一国之主。这就属于有选择地"顺续"。其实也是没办法的事!否则无法让续篇里的数十位老少爷们、姊妹(包括太湖附近及登云山、饮马川等地的)能够经历曲折又痛快淋漓地在金鳌岛聚集。 另有一部较优秀的英雄传奇说部《说岳全传》,倒是照应了《水浒全传》后来交待的呼延将军的结局:迎战金邦贵族将领兀术,为国捐躯。该书有些人物的祖辈出现在其他演义里,譬如说,狄青(《呼家将》、《万花楼》、《五虎平西平南》人物),高思继(《五代残唐》人物),郑恩、高行周、张光远(《飞龙全传》人物),高怀德、杨令公(《飞龙全传》、《杨家将》人物),杨六郎(《飞龙全传》、《杨家将》人物),柴世宗(《飞龙全传》人物)。其中《水浒》人物最多,绝大多数是《说岳》人物的父辈:张青、阮小二、董平、关胜、韩滔、杨志(他亦算是杨再兴的前辈)、柴进(他也算是柴梁王的前辈);书中还提到岳元帅的师父老侠周侗,曾经是梁山好汉林冲、卢俊义的师父;燕青在该书里也出现过一回,且个性鲜明,樊瑞(几乎没有形象刻划,也许是同名同姓,存疑)亦昙花一现地出现过一次。
《水浒》与续书及《说岳》的承接 在《论明清小说续书的接续方式》里,把明清通俗小说作品续书的接续方式分为:顺续、截续、后代、转世、借续。 我倒是觉得,分为顺续(后代、转世皆可包含在内)、截续、借续即可。 以英雄侠义小说之榜首《水浒》的续部为例,陈忱《水浒后传》就属于"顺续";《后水浒传》则属于"顺续"中的"转世";俞万春《结水浒传》(《荡寇志》)属于"截续",是接续《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七十回),可认为相当于截续了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第七十回的内容,两个本子有所不同) 但是像《结水浒传》这样的截续(接续金版七十回本《水浒》),却改变了《水浒全传》的结局。《水浒全传》还有三十多位头领幸存,续篇里的梁山好汉几乎被斩尽杀绝。这与截续《西游记》的《西游补》不一样。(主要讲孙行者“三调芭蕉扇”过了火焰山,去化斋时被鲭鱼妖迷惑,经历一系列怪事,比如当了阎王,讥讽秦桧,拜岳飞为师······后被虚空尊者叫醒,棒打变成小僧欲吞吃唐僧的鲭鱼怪)续集并未改变《西游记》正集里历经磨难的三藏师徒取回真经的完满结局! 也就是说,《西游补》的内容相当于给《西游记》中间加了一段故事,如此"截续",改变不了结局;《结水浒传》则等于在英雄排座次之后的故事已被金圣叹改写于第七十回(改成了卢俊义惊梦)的情况下,从这里接续,续写的内容改变了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第七十回以后的故事情节、人物结局,这样的"截续",大致相当于截掉了七十回之后的内容而进行续写。 再看《水浒后传》对百二十回本或百回本(无打王庆、田虎内容)的接续,主要是参照了李俊的结局交代:去海外创业,在暹罗成了一国之主。这就属于有选择地"顺续"。其实也是没办法的事!否则无法让续篇里的数十位老少爷们、姊妹(包括太湖附近及登云山、饮马川等地的)能够经历曲折又痛快淋漓地在金鳌岛聚集。 另有一部较优秀的英雄传奇说部《说岳全传》,倒是照应了《水浒全传》后来交待的呼延将军的结局:迎战金邦贵族将领兀术,为国捐躯。该书有些人物的祖辈出现在其他演义里,譬如说,狄青(《呼家将》、《万花楼》、《五虎平西平南》人物),高思继(《五代残唐》人物),郑恩、高行周、张光远(《飞龙全传》人物),高怀德、杨令公(《飞龙全传》、《杨家将》人物),杨六郎(《飞龙全传》、《杨家将》人物),柴世宗(《飞龙全传》人物)。其中《水浒》人物最多,绝大多数是《说岳》人物的父辈:张青、阮小二、董平、关胜、韩滔、杨志(他亦算是杨再兴的前辈)、柴进(他也算是柴梁王的前辈);书中还提到岳飞的师父老侠周侗,曾经是梁山好汉林冲、卢俊义的师父;燕青在该书里也出现过一回,且个性鲜明,樊瑞(几乎没有形象刻划,也许是同名同姓,存疑)亦昙花一现地出现过一次。
"玄武门之变"前后李世民延揽的文武俊杰 唐帝李渊在位时,皇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兄弟间逐渐有了矛盾。李秦王为了夺嫡首先挑起矛盾,聚集在他周围的人员(不算他以前的红人刘文静及当时还在建成东宫集团的魏徵、薛万彻、王珪、冯立等人物在内),有秦王府集团的基本力量,即太原起事以后隶属世民右领军大都督府的旧人。主要有:柴绍(秦王的姐夫)、长孙顺德、刘弘基、段志玄等人物。 还有秦王极力招揽笼络的人物。这些人士又分两类: 一是不同出身来历的归唐俊杰。譬如,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公孙武达(以豪侠而著称,曾是隋朝骁果军士,颇有勇力)、屈突通(原为隋将,为人忠直,通晓武略,弓马娴熟)、丘行恭(武艺超群,善能骑射)、宇文士及(隋朝老贼宇文化及之弟,原是隋官)等人物。 二是隋末唐初逐鹿天下的群雄势力里的虎将能臣。比如,秦琼(原是隋军著名猛将,投归瓦岗军以后被李密重用)、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尉迟敬德(原是刘武周麾下骁将)、张公谨(武勇过人,原为王世充部属)、张亮(原为瓦岗军徐懋功帐下将领)、李君羡(原是王世充部下勇将)、刘师立(原为王世充慕僚)、田留安(原为王世充帐下将军)、齐善行(原是窦建德部属)、戴胄(原为隋越王杨侗之臣)、薛万均(骁勇善战,原为罗艺麾下官员)等人物。 还有很多人物被秦王拉拢,秦王府有了一大批人才,不胜枚举…… 薛万均、薛万彻(后为世民的妹夫)兄弟俩曾经分道扬镳而又殊途同归;徐懋功(李世绩,原为瓦岗军重要将领,有勇有谋)、李靖(隋将韩擒虎的外甥,精通兵法战略)两位文武全才的忠臣不受皇室内部任何势力拉拢,后来自然也就被世民重用,出将入相,讨平番军,战功赫赫。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渊让位,李世民即位。世民用人不计门第,任人唯贤,昔日政敌的慕僚、属下,隋朝及其他曾在战场为敌的军事力量的成员,瓦岗寨等隋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奴仆等寒族出身的人,来自兄弟民族的人,都被重用。除了以上介绍过的那些人物之外,还有:魏徵、苏定方、张士贵、钱九陇、马三宝、执失思力、刘洎、马周、王珪、冯立……另外,世民的一些亲属,比如长孙无忌、李道宗等人物,亦很受器重。
李秦王在"玄武门之变"前后延揽的文武人才 唐初,李渊在位时,皇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兄弟间逐渐有了矛盾。李秦王为了夺嫡首先挑起矛盾,聚集在他周围的人员(不算他以前的红人刘文静及当时还在建成东宫集团的魏徵、薛万彻、王珪、冯立等人物在内),有秦王府集团的基本力量,即太原起事以后隶属世民右领军大都督府的旧人。主要有:柴绍(秦王的姐夫)、长孙顺德、刘弘基、段志玄等人物。 还有秦王极力招揽笼络的人物。这些人士又分两类: 一是不同出身来历的归唐俊杰。譬如,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公孙武达(以豪侠而著称,曾是隋朝骁果军士,颇有勇力)、屈突通(原为隋将,为人忠直,通晓武略,弓马娴熟)、丘行恭(武艺超群,善能骑射)、宇文士及(隋朝老贼宇文化及之弟,原是隋官)等人物。 二是隋末唐初逐鹿天下的群雄势力里的虎将能臣。比如,秦琼(原是隋军著名猛将,投归瓦岗军以后被李密重用)、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尉迟敬德(原是刘武周麾下骁将)、张公谨(武勇过人,原为王世充部属)、张亮(原为瓦岗军徐懋功帐下将领)、李君羡(原是王世充部下勇将)、刘师立(原为王世充慕僚)、田留安(原为王世充帐下将军)、齐善行(原是窦建德部属)、戴胄(原为隋越王杨侗之臣)、薛万均(骁勇善战,原为罗艺麾下官员)等人物。 还有很多人物被秦王拉拢,秦王府有了一大批人才,不胜枚举…… 薛万均、薛万彻(后为世民的妹夫)兄弟俩曾经分道扬镳而又殊途同归;徐懋功(李世绩,原为瓦岗军重要将领,有勇有谋)、李靖(隋将韩擒虎的外甥,精通兵法战略)两位文武全才的忠臣不受皇室内部任何势力拉拢,后来自然也就被世民重用,出将入相,讨平番军,战功赫赫。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渊让位,李世民即位。世民用人不计门第,任人唯贤,昔日政敌的慕僚、属下,隋朝及其他曾在战场为敌的军事力量的成员,瓦岗寨等隋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奴仆等寒族出身的人才,来自兄弟民族的人才,都被重用。除了以上介绍过的那些人物之外,还有:魏徵、苏定方、张士贵、钱九陇、马三宝、执失思力、刘洎、马周、王珪、冯立……另外,世民的一些亲属,比如长孙无忌、李道宗等人物,亦很受器重。
传统文艺中的民族英烈杨府女将 天波杨家府女将,个个美丽勇敢。杨家将的故事流传广泛,相关的古典传统说部、戏曲剧目很多。以传统说书为主,基本上可以对杨门诸位巾帼英雄有个比较全面的概览。(人物名在讲史小说《北宋杨家将演义》、《杨家府演义》,及评书、鼓词等长篇说唱中略有不同)主要有:佘太君,杨大郎的夫人花解语、周云镜,杨二郎的妻室耿金花、邹兰秀,杨三郎的浑家董月娥,杨四郎的妻子孟金榜、铁镜公主(杨宗原的母亲),杨五郎的爱妻马赛英,杨六郎夫人柴郡主、重阳女、黄琼女,杨七郎的妻子呼延赤金、杜金娥,杨八郎之妻蔡秀英、耶律银娥,萧太后之女单阳公主。杨八娘杨琪、杨九妹杨瑛。杨宗保的妻室穆桂英,杨宗英的妻子姜翠萍,杨宗勉之浑家焦月娘,杨宗保的妹妹杨秋菊。穆桂英女儿杨金花。杨文广的妻子百花公主。还有丫头杨排风。 杨令婆佘太君(佘赛花),金刀令公杨继业(杨业,梁山泊水浒寨八骠骑将领之一的“青面兽”杨志,就是其苗裔)的夫人。年轻时即驰骋沙场,武艺高超、弓马娴熟,有勇有谋。寿命也很长。 花氏花解语,大郎杨延平(杨泰,杨渊平)最早的夫人。周氏周云镜,杨延平夫人,花氏离杨府之后,周氏夫人代替其位置,文武双全,威望很高。 耿氏耿金花,二郎杨延定(杨永)夫人,刀法娴熟。邹兰秀,杨延定第二位夫人,善使梨花枪。 董氏董月娥,三郎杨延光(杨勋)夫人,擅长骑射。 孟氏孟金榜(孟四娘),四郎杨延辉(杨贵)夫人,英勇善战。铁镜公主(耶律金娥,**公主),杨延辉被辽邦俘获之后娶的妻子,契丹辽朝萧太后之女,后归宋。 马氏马赛英,五郎杨延德(杨春)五台山出家前的妻子,会用九股练索。 柴郡主柴美蓉(柴熙春),六郎杨延昭(杨景,杨六使,南宋元帅岳飞部将杨再兴将军的祖辈)的夫人。后周柴世宗(柴荣)之女,八贤王赵德芳的表妹,杨家将因此也与赵宋皇室有亲戚关系。重阳女(“大刀”王怀女,王兰英),杨延昭妻子。早年与杨六使许下的婚约,因长年战事而耽搁。杨六郎当元帅以后,在幽州大战前夕与六郎相认,善于马上使双刀。黄琼女,杨延昭妻子,擅长用双刀。 呼延氏呼延赤金,七郎杨延嗣(杨希)夫人。杜氏杜金娥,杨延嗣次妻,草泽绿林出身,其三口飞刀,无人能敌。 蔡氏蔡秀英,八郎杨延顺的夫人。玉镜公主(耶律银娥,青莲公主),杨延顺妻子,辽国萧太后之女,后归宋。单阳公主,玉镜公主的姊妹。 杨八娘(杨琪,杨八姐),善使金枪,还会用红绒索套。杨瑛(杨九妹),善用金枪。 杨秋菊,杨宗保的妹妹,箭术高明。穆桂英,杨六使的大公子杨宗保的夫人。原为草莽巾帼英雄。刀枪箭法皆精通。焦月娘,杨延昭的次子杨宗勉的妻子。姜翠萍,杨七郎之子杨宗英的妻室。 杨金花,杨宗保之女,箭法高超。杨排风,烧火丫头。曾经用青龙焰火棍打了孟良、焦赞,出征三关。百花公主(百花女),杨宗保的公子杨文广之妻,森罗国君王(孟天能)之女,勇力过人,善使双刀和流星椎。 杨家将为了大宋社稷江山牺牲了不少人。潘杨讼,杨六使告御状告赢了潘仁美,却被赵太宗下令发配郑州。后来被朝廷启用,就主动向宋真宗请求去镇守三关,抵抗辽兵,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荣辱安危。杨家将多次受到奸臣陷害,受到君主冷待。宋朝无良将抵御西夏了,又是杨令婆心系国家,让杨门女将征西。杨门女将已成为民间传颂的传统巾帼英雄的典型。
朱太祖游武庙评历代功臣 明人历史演义说部《英烈传》第七十八回《皇帝庙祭祀先皇》,其中有明太祖朱元璋祭皇帝庙及游武成王庙的内容。   朱元璋谒汉高祖刘邦之位时大笑,认为自己与刘邦原先皆无什么地盘,全凭努力,提三尺宝剑打天下,这是非常不易的!他对高祖进酒三爵。   他又至元世祖忽必烈位前,讥笑世祖面貌有惨色。他认为,忽必烈的王朝有近百年,其后世子孙却无道,以至天下大乱,群雄竞起;自己现在得了天下,到了世祖的庙宇中,其灵气应感到荣光,怎么反倒有泪痕?   朱太祖又与刘伯温步行至武庙看庙内所列之历代功臣名将。他认为,赵云抱阿斗逃生,虽未保住刘备夫人性命,却是因在乱军之中,事出无奈。就将赵云塑像从殿外请进殿中。   他又认为,伍子胥不该因复杀父之仇就去鞭楚平王之尸,为臣岂可对君不忠!就将伍子胥塑像逐出庙外。   他怒骂张良不配称汉初三杰,阴谋不轨,既不能致君为尧舜,又不能保救功臣;后来又弃职归隐,究竟来去何意?   在同样题材的相关戏曲作品里,朱元璋游武庙时还升王伯当(草泽英雄,反隋名将,对李密誓死效忠,没反对负友的李密害瓦岗军首位领袖翟让,最后与叛唐的李密一起被乱箭射中),黜韩信。刘伯温怕将来有祸,辞朝归田。   怎么看待朱元璋对上面提到的历代君臣的评价?或者说,从客观角度看,他对这些人物的评价都是公允的吗?
魏国政治家西门豹为什么不畏神权? 明人冯梦龙、清人蔡元放编的《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五回《乐羊子怒啜中山羹 西门豹乔送河伯妇》有记: ······豹至邺城,见闾里萧条,人民稀少,召父老至前,问其所苦。父老皆曰:“苦为河伯娶妇。”   ······及期,父老果然来禀,西门豹具衣冠亲往河上,凡邑中官属、三老、豪户、里长、父老,莫不毕集。百姓远近皆会,聚观者数千人。   ······于是廷掾、里豪、三老干没财赋,悉追出散还民间,又使父老即于百姓中,询其年长无妻者,以女弟子嫁之,巫风遂绝。百姓逃避者,复还乡里······豹又相度地形,视漳水可通处,发民凿渠各十二处,引漳水入渠,既杀河势,又腹内田亩,得渠水浸灌,无旱干之患,禾稼倍收,百姓乐业。······ 战国初期的魏国,还处在神权社会,敢于去破除迷信,是非常大胆的举动。政治家西门豹在魏文侯在位时去邺任职,他就能破除巫术迷信,兴修水利,造福于民。 当地贪官污吏和巫婆等势力,假借平水患的名义,把女子投入水里进行所谓河神娶妇的仪式,坑害百姓,民不聊生。西门豹不畏神权势力,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了灾情及人们受苦的来龙去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仪式上将女巫及徒弟、三老投进河里,打击罪恶活动,废止愚弄百姓的陋习。他为何能够不畏神权?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