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查看 不可不查看
关注数: 46 粉丝数: 86 发帖数: 23,805 关注贴吧数: 17
还有没有说赵括是草包的了?   孙子兵法地形篇: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类。我们可以去,敌 人可以来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应抢先占据地势高而向阳的地方, 并保持粮道畅通,这样与敌交战就有利。可以前进,不易返回的地域叫 做挂;在挂形地域,敌军如无防备,就要突然出击战胜它;如果敌有防 备,我出击不能取胜,就难以返回,于我不利。凡是我出击不利,敌出 击也不利的地方,叫做支;在支形地区,敌人虽然以利诱我,也不要出 击;最好是带领部队假装离去,诱使敌军前出一半时,我突然发起攻击, 这样有利。在隘形地,我若先敌占据,就要用重兵堵塞隘口,等待敌人 来攻;如果敌军已先我占据隘口,并以重兵据守,那就不要进击,若敌 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就迅速攻取它。在险形地区,如我先敌占领, 要占据地势高而向阳的地方侍击敌人;如果敌人已先占领,那就主动撤 退,不要进攻它。在远形地区,双方势均力敌,不宜挑战,勉强求战,于我不利。以上六点,是关于利用地形的原则;这是将帅的重要责任,是不可不认真考虑研究的。 要不要我贴出文言文的原文啊? 既然赵括纸上谈兵,那么至少在军事理论上没有明显漏洞.至少在隘口地形下会先敌占据, 会用重兵堵塞隘口.什么身后隘口地形留给敌人以供敌人"一剑封喉"根本不存在. 至于白起在先头部队迂回以后又大肆增兵"二次迂回"这是白起创造,在全中国甚至全世界 都没有先例,对于全中国甚至全地球都没有见识过的作战手段,凭什么要求赵括去"英明神武 准确预料"哇?这也太苛求了吧? 不英明神武就是"草包"?那么除了白起等屈指可数几个个别人,全体将领就全都是草包了,这打击面也太宽泛了吧?
一切行动听大将指挥真的很牛逼吗?我随便举一个例子就能形成反证 好哇,一切行动听大将指挥是吧?我也不概括了,我就举一个具体例子. 大将用旗号下令"猛攻". 可是十几里地战线地形哪怕都是平原地形,也不可能处处相同,人的十个手指头尚且不一样齐, 更何况地形了.我先举两段地形.全战线总宽或者叫总长十四华里.可是就有一段战线断断续续 是一连串浅坑,坑不广,每个坑也就数百米长/三十米宽到二十五米宽,坑不深,费点劲都可以 勉强从坑里再走出来,是勉强!当然从坑里往外走的边缘处不可能再进行搏斗动作,两条腿没有 摔下坑去已属勉强,再要做任何格挡/闪避动作只能当场摔倒! 总大将是根据宏观大地形下达猛攻命令.他不可能根据每一个地段的特殊地形分门别类分别给 每一个前线师下命令.所以命令方式也只能是"全军,全体怎么怎么地"这种命令句型.绝对不可能正面第一线"第三师怎么怎么地,第八师怎么怎么地,第五师怎么怎么地,第十二师怎么怎么地,第三十五师怎么怎么地,第十八师怎么怎么地"这种句型.一则看不清那么广泛的地形,二来总大将那里也没有那么复杂的旗号分别把第三师/第八师/第五师/第十二师/第三十五师/第十八师分别对待.什么韩信天才概不例外,命令格式只能一刀切,最多有三个/四个迂回师需要分别命令,正面各师只好一刀切,全都怎么怎么地了. 于是,第八师全体和第五师的一半正好处在浅坑位置上.这些楚兵刚刚费劲巴力从坑内艰难挪上来,立脚未稳,汉军一排长矛凶狠杀过来,立时杀倒楚军一片! 第二排楚军又"服从命令听指挥",接着往上爬,汉军守株待兔,又是一排长矛杀出!楚军又被杀倒一排,接着楚军又是第三排/第四排/第五排坚定不移往上爬,当然坚定不移被汉军刺杀! 一名将官就问"都尉""别再往上爬了,两军地形根本不平等,这样下去是白送死.不如先退出大坑,引诱汉军经过大坑来进攻我们,这样地形优势就转到咱们方面了?". 都尉怒斥道:不行!一切行动听大将指挥!毕书上将军是让咱们猛攻/猛攻!没让咱们防御! 知道吗?! 于是都尉大声吆喝"迟疑不进者,斩!". 在"迟疑不进者,斩!"逼迫下,楚军第七排第八排第九排先期送死完毕,现下是第十排\第十一排/第十二排........直到第十八排源源不断往上送死,执行命令听指挥嘛. 后来楚军都拥堵在大坑边缘一带,汉军前沿换班用长矛刺杀.汉军第五排第六排干脆朝着 坑内密集的人群投射标枪!人群密集,枪无虚发! 楚军第八师全体和第五师的一半,共计三万官兵全都送死完毕,死了不要紧,要紧的是 一切行动听大将指挥嘛. 以上这段战线就两里左右,两里在十四里之内只能算个局部. 现场上随便有一段地形障碍就能杀倒楚军数以万计,谁叫他们源源不断前来送死的? 这天然陷阱不加掩饰就明晃晃摆在那里,楚军那些行尸走肉明明看清了陷阱, 就乖乖不断往里跳,服从命令听指挥嘛!活该!
楚军有什么取胜的资本?说出来让我见识见识? 我没说楚国的所谓"府兵"训练时间短呀,可是这些府兵训练过来训练过去,总是没有脱出行尸走肉的框子.总是没有脱出"听从总大将旗号前进五百米后退五百米"那一套. 就凭你们"一切行动听总大将指挥去前进五百米后退五百米"?就能把战斗打赢?那才是天大笑话! "一切行动听总大将指挥去前进五百米后退五百米"这一套对付乌合之众还可以,对付汉军?知道不知道井底之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一切行动听总大将指挥去前进五百米"?对面就站着汉兵,你哪怕前进两米甚至前进一米就 刺你个透心凉!你这前进五百米能执行得下去? "一切行动听总大将指挥去前进五百米"?除非是对面没有汉兵,你进行迂回包抄才能把 前进五百米能执行得下去.可是战斗是凭着迂回包抄就能打赢的么?汉军早就有防线等着 你这迂回包抄了,你这迂回包抄有屁用?这还不算,汉军的骑兵专门练了"对主动包抄者进行 包抄",这是专门对付主动迂回包抄量身定制的"大菜",正好拿你们这些主动包抄的步兵下刀! 你"一切行动听总大将指挥后退五百米诈败"有用吗?汉军不管你诈败还是真败,一律朝着楚兵 后背射箭!难道你单兵后背还长着挡箭牌不成?等到你楚兵群体被射杀/射伤了一大帮,你这些 剩下的败兵也就跑出弓箭弩箭直射射程了.汉军弓箭兵才没有兴趣玩抛射呢,这抛射命中率低得要命.汉军弓箭兵没有挥霍体力的习惯.汉军全军慢慢悠悠推进,步调一致,慢才能做到一致. 然后推进到弓箭直射射程内,接着射箭!你回头白刃冲锋?欢迎,这下子你还诈败不诈败了? 你这"大将英明指挥前进五百米后退五百米"有用吗?有个屁用??
这是我写的楚汉两军激战片段,请看看是否合理? 不过,伤亡再多再惨,两军甲兵也必须硬着头皮死撑着,自踏上这战场起,他们就不再是个生命,而只是棋枰上一枚普通棋子,主帅令他们向前,他们就绝不能后退,主帅令他们后退,他们就绝不能再向前半步! 两军距离不足百步时,双方的弓箭手开始对射。 两军距离不足二十步时,双方飞矛兵开始互掷飞矛。 终于,双方的重甲步兵短兵相接,战场上顷刻间便爆起了连绵不息的盾牌撞击声、利刃砍开人体的声音以及双方将士临死前的惨烈哀嚎声,从高空往下俯瞰,楚汉两军就像是一红一黑两道洪流正面相撞,霎时溅起了漫天血花。 以御林中郎将叔孙婴为箭头的大汉御林军的确是锐不可挡,双方甫一接触,大汉御林军便轻易破开了楚军重甲的正面防御,楚军重甲可谓是装备精良,可无论他们怎么抵挡,也仍然阻止不了大汉御林军的凌厉攻势。 ########## 楚军重甲连连败退,毕书嘴角的笑意却又浓了一分,想凿我中军、直接斩首么?想法倒不错,也罢,既然你有这心,在下也就勉为其难配合一二罢。 当下毕书再度扬起右手,淡淡地道:“大纛传令,各军后退。” 后退?!项庄、项佗、恒楚等人闻言先是本能地一惊,两军都已经缠斗在一起了,这个时候下令退兵可不是闹着玩的!不过很快,所有人脑子里便回忆起了另一个让他们刻骨铭心的战场画面,垓下之战,没错,就是垓下之战! 想当年,垓下之战,韩信也曾在两军缠战时下令齐军后退,项庄、恒楚、季布他们以为这是个错误,可最终的结果却证明,错的是他们,韩信虽然下令后退,可齐军却并没有在后退的过程中出现混乱,更没有因此而溃败! 而楚军却因为过于深入追击而吞下了惨败的苦果! 回想起这刻骨铭心的一幕,项庄便将吐到嘴边的疑问又硬生生地咽回了肚子里,毕书能够在泗水之战中打败韩信,想必也会有韩信退而不乱的本事,他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当个甩手掌柜,安心观战便是了。 ########## “楚军竟敢后退?!”周勃的浓眉霎时间拧成了一团。 ---------------------------------------------------------- 以上全是剑客写的,不是我写的.现在我这样写----楚军属于剑客笔下主角集团,其行动方式剑客说了算.汉军是剑客竭力要安排自杀的,汉军行为方式剑客写了不算,从一开始就不好使. 汉军行为方式我说了算.剑客和我各自控制一方行动方式,谁也别想指挥敌人自杀. 待续
这是<汉楚争鼎>(不是楚汉争鼎,切切战斗场面征求意见稿,欢迎挑刺… 这是<汉楚争鼎>战斗场面征求意见稿,欢迎挑刺哇 两军已经兵器接触,肉搏战已经爆发. 一名汉军军团指挥使发现一个反常现象,就问身边一个助手. 这楚军巢车上有几个人两手拿着小旗子挥舞什么呢?跟跳大神的似地? 助手:我听说大王编练渭水水师,船跟船之间离得远,喊话听不见,所以就弄了一套旗语当信号. 不过跟眼前楚军巢车上很不一样. 军团指挥使:怎么个不一样?详细些? 助手:旗语这玩意,不能许许多多内容让人都死记硬背,这强人所难,所以也就统共十几项内容,刻苦 训练几个月也就勉强可以记住.这十几项内容勉为其难办到,不能推而广之扩大成几十项,更加不能 扩大成一百几十项内容让人死记硬背,这旗语内容要是太多太频繁就全都乱套了. 军团指挥使:好了,你记忆力超强,你就目不转睛看一会楚军巢车上挥舞小旗怎么个挥舞法,尽量牢牢记住,然后我问你. 助手:明白!十分明白! 过了一分钟以后. 军团指挥使:怎么个挥舞法?看清没有? 助手:拿着两个小旗子,忽然指向上,忽而指向下,忽而右手旗子往左抡,忽而左手旗子往右抡,忽而划顺圆,忽而划反圆. 军团指挥使:那么是先右手旗子往左抡?还是先左手旗子往右抡?右手旗子往左连着抡了几次? 助手:这么繁杂的细节,那我就记不住了. 军团指挥使:那么划顺圆在先还是划反圆在先?刚才我注意到连着划顺圆,划了几次? 助手:能注意到忽而划顺圆,忽而划反圆就非常不容易了,还想再接着往下详细?神仙脑子大概能办到. 军团指挥使:那你说楚军那些千总能不能办到? 助手:按常理办不到,或许毕书有邪门办法让他们办到呢? 军团指挥使:那你说战场指挥全都用旗语该用多少项内容? 助手:哇塞!战场那么多情况,五百项内容都打不住,这怎么记呀? 军团指挥使:怪不得那几个楚军千总仰头目不转睛看巢车呢,都看了半刻钟了.跟咱们打仗,他不看我们 反倒眼睛看到后面去了! 助手:这都是毕书搞古怪嘛. 军团指挥使:要是这些往后头看的家伙死了,楚军别人能不能看懂毕书邪门信号了? 助手:能记住这邪门信号的都是人中尖子里的再选拔尖子,一旦死了,就无人可取代! 军团指挥使:那么好了,要是你处在我的地位,你该怎么办? 助手用手一指往后看巢车的楚军千总们,"干掉他们!". 军团指挥使拿哨子一吹,"嘘!!!!!!!!!!!!!!!狙击弩兵何在!" 众狙击弩兵急忙前来,军团指挥使用手一指往后看巢车的楚军千总们,"那些人你们看清楚了吧?". 众狙击弩兵:看清楚了!他们仰着脑袋放着敌人不看,反而看到后面去了. 军团指挥使:干掉他们!他们就是楚军指挥官,在那看旗语呢. 众狙击弩兵:明白!干掉仰头往后看的! 砰砰砰!弩箭射击声大作,那些仰头往巢车看的楚军千总(千夫长)们纷纷中箭,这帮人 全都聚精会神仰头往巢车上看呢,生怕看漏了旗语动作,就看不懂旗语内容了. 一心不可二用,汉军狙击弩兵向他们瞄准他们就根本看不见,确切是他们一心仰头往后看,压根不往汉军阵地看看. 于是楚军百夫长们和士兵们纷纷大呼,哎呀不好啦,千总大人死啦,没人能看懂大帅旗语啦!没有指挥啦,全完啦! 于是就高喊着"军心崩溃!军心崩溃!军心崩溃!军心崩溃!军心崩溃!军心崩溃!",一个个扔掉武器, 高喊"汉军爷爷饶命呀,我们军心崩溃啦",全都举手投降了.楚军防线于是一段接着一段连连崩溃,楚军土崩瓦解,彻底完蛋了! 请问上述内容是否不合理?如果不合理,不合理在何处?给指出来,我好改正不是??
刘邦的投石车要能打得过床子弩那才是笑话 我不用"连弩"了,就用宋代最常见的床子弩就行. 床子弩射速慢,可是投石车射速更慢,拼射速投石车能行? 床子弩准头差,可是投石车准头更差,拼命中率投石车能行? 床子移动慢,可是投石车移动更慢,拼机动性投石车能行? 床子弩启动慢,可是投石车启动更慢,拼启动快慢投石车能行? 投石车唯一"长处"就是射程多了一百米,这也叫"长处"? 你在五百米远发射,命中不了, 毕竟还可以打在十五米以内,连打二十五发,总能命中一发固定目标,打移动目标可不行. 你在六百五十米发射,根本打不着那么远,命中率是零. 你在六百米发射,勉强还能够得着,可是打到一百米开外去了,射击距离越远,着弹点离目标 越远,这个"越远"不是简单的"反比例"关系,而是成平方关系急速衰减. 一百米开外是十五米的七倍以上,姑且就算七倍吧. 落点半径增加到了七倍,那么着弹落点面积就成了四十九倍,将近五十倍,也就是命中率 急速衰减到五十分之一. 连打二十五发,总能命中一发固定目标,这种命中率虽然低,勉强还可以接受. 命中率急速衰减五十倍,就要用发射次数飙升五十倍来抵偿. 连打一千二百发,这种命中率,根本不可容忍. 就算石弹本身不要钱,你把这大堆石弹运过来运输成本你也承担不起. 就算你倾家荡产铁了心去运输石弹,可是连打一千二百发命中一次固定目标,操作投石机 人员也承担不起这种体力. 任何笨重型大威力射击兵器使用都是高代价的,不要以为古代冷兵器"弹药"不要钱就可以 无限制使用~~要多少有多少,没这回事儿. 你在五百米远发射?床子弩命中你远远高于你命中床子弩,高出一个数量级.
这段战斗描写特逗 周冠夫是真骠悍,面对数万楚骑的重重围果,他依然无所畏惧,带着两千汉骑在楚军阵中来回冲突、大呼酣战,双铁戟所到之处,楚军顿时犹如波分浪裂,竟无人能阻其片刻,眼看就要突围,项庄当即下令放箭。 ------------------------------------------------------- 放箭或者不放箭,要看有没有拉开距离并且跟在敌人后面的条件,一旦具备了这个条件,战士 立刻放箭没商量!决策权在于战士,当然百夫长\大队长也可以自行放箭,但绝对不是下命令 让属下放箭.人体伸胳膊撩腿这类单体战斗动作,只能是战斗单体-----战士/低级军官(军官 以亲自战斗人员体现,不是以指挥他人体现)自行决策,根本没有时间请示汇报. 要是人体伸胳膊撩腿这类单体战斗动作还要等待上级命令,那叫动作僵化!还没等你接到上级命令,你已经让敌人杀了. 由楚王(楚军总司令)下命令更扯蛋,世界上还没有指挥人体伸胳膊撩腿这类单体战斗动作 这种旗号呢.旗号只能发布前进前进/进进进进进,或者后退后退\退退退退退. 要楚王下命令?命令只好人工传递,十分钟能转达到战士耳朵里都算超级快的,早就晚了 一百个来回了. 以后别玩"总司令一声令下"了行不行? "总司令一声令下"只能是某个"军"(数万人)用在什么方向这类宏观举措/粗线条指示, 微观举措就别"总司令一声令下"了行不行? 是真的来不及,而且还不止来不及一点点. 什么动作都要"总司令一声令下",这不是长处,这是毛病!这种毛病足以导致自杀.
我要是赵括,长平丢了还会夺回来. 我要是赵括,长平丢了还会夺回来. 总前提详见"我要是赵括,长平之战就会打成这种结局"帖子,已发. 概括总结就是赵军以三十万军退回国内,秦军夺取了上党. 这个历史阶段秦强赵弱,上党想保也保不住,若是强行保卫,只能是人地皆失,能以 三十万军退回国内已经是能够争取到最好结局. 但是这事还没有完,我会游说赵王加紧建设骑兵. 我最烦"组建"这个名词了,好像人力物力都已经具备,只要组合组合就可以建立起来了, 如同军用飞机/飞机场/飞行员全都具备,用组合就足以"组建空军"了. 世界上哪有这么轻松愉快的事儿? 赵王说,这些年赵国一直都在"胡服骑射". 我要对赵王说,骑兵会骑射只是第一步,骑兵远远不止是骑射,骑兵的主要杀敌方式是 拿着刀冲击砍人,骑射只是一个辅助手段. 艰难建立骑兵使之具有五万规模,需要赵国全国上下一齐努力,不是只要选择了一个总大将 就能搞定的,需要八年到九年建设五万冲击骑兵(不是骑射骑兵). 一边大力发展养马业,以此同步我负责训练骑兵.说句网络上不中听的,我就是拿着后世 的岳飞当假设敌,训练骑兵的指向就是把岳飞打的落花流水!我要练出来的骑兵水平就是 "岳飞见了也完蛋"的水平,战国时代军人们没有对抗冲击骑兵的经验,只有一些对抗骑射 骑兵的经验.至于怎么对抗冲击骑兵,兵书上根本没有这一条. 我熟悉骑兵攻打步兵的一切动作细节,也熟悉步兵抗击骑兵的一切动作细节,后世那些 经验我直接剽窃就是. 就算岳飞也穿越了并且站在秦国一边,照样打他个稀里哗啦! 古代名将,我最不惧的正是岳飞!岳飞的所谓光辉战绩都是文人炒作出来的.
我要是赵括,长平之战就会打成这种结局 我要是赵括,长平之战就会打成这种结局 长平之战赵国本来就不可能赢,本来就不可能赢就不要追求赢。 有人就说了”不想赢你还想输哇”? 谁规定的“不大获全胜就得全军覆灭”的?在这种人眼里只存在“大获全胜或者 全军覆灭”两个选项,即所谓“不打赢就得打输”,这种非黑即白极端化选择方式害死人! 在“大获全胜或者全军覆灭”两个选项之外,可选择的余地海了去了,硬要坚持“不打 赢就得打输”这种极端化思维方式,那么四十万赵军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我要是穿越版赵括,一担任主帅首先统计“之前”的赵军伤亡,廉颇领导下的赵军伤亡 可不能记在我头上,三万人阵亡还有一万人受伤不治,要统计成三万五千人阵亡还有一万 五千人受伤不治,“如实地”把“廉颇时代”伤亡反复上报给赵王,以免朝廷中 有人把廉颇造成的被消灭人数一股脑算在我头上,我可绝对不替廉颇背黑锅! 秦军来挑战,当然得迎头打回去。秦军“败退”?他凭什么“败退”了?我最不喜欢的 战斗方式就是“跑呀跑追呀追”,谁知道“跑呀跑追呀追”的过程中会出什么岔子? 秦军“跑了”是吧?那些伤重跑不动的不可能跑回去是吧?好了,就把那些秦军伤兵 一顿杀!然后割下两只耳朵给赵王申报战绩,割脑袋太沉重不利于机动。 白起一计不成又生出一计,又改成全军来挑战了,对不起,没空伺候,让他们在太阳下 晒半天再回去。 未完待续
某些人这么预测马其顿军根本经不起任何推敲和质疑 我相信亚历山大如果面对白起,那亚历山大没有呢么奸诈。白起也不会跟你这样的文斗,好汉也会上当。 正面决战是不对的。有人可以用欧洲式战法去想象秦对马其顿,那我也用秦的方法对付马其顿。 双方5万人。马其顿先进攻,左右2路骑兵包抄而至,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希腊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希腊军。 作者:超级圣道士 2012-03-26 10:23 ------------------------------------------------ 请问最初诈败时秦军后边线距自家大营能有多少米?作者拒不回答是吧?我就替作者回答 吧,免得作者大肆玩弄模糊性模糊个没完.告诉作者,至少十五华里以上,一般往往还是三十 华里,姑且就按最短距离就算十五华里好了. 步军诈败十五华里不被对方骑兵击溃?世界奇闻,地球编年史上从来就没有发生过这类事儿, 事实上,用不着诈败三华里,就会弄假成真变成真的大败.长平之战那是步兵对步兵且战且退 式样诈败,双方机动速度相同,不是低速部队对抗高速部队玩诈败,别搞混了. 退一万步说,就算秦军骑兵面对马其顿军玩诈败,双方机动速度相同,都属于高速部队. 可是秦军骑兵败退了,马其顿骑军凭什么要追你?人家放着慢慢吞吞的秦军步兵不去攻打, 却要飞奔追赶你这来去如风的骑兵?人家脑子没有进水吧? 慢慢吞吞的秦军步兵此时距离自家大营足有十五华里甚至三十华里,这时向自家大营移动 不出五百米就会被马其顿骑军追上,想要在被追上以前"抢先一步"退入大营,连门儿都没有! 十五华里长距离,步兵跟骑兵比赛"看谁抢先一步跑到终点"纯属无知文人玩模糊性臆造的 玩意.诈败移动不出五百米就会被马其顿骑军迂回到总阵后面,然后你这"后面"就变成了 新的"前面",这是就遭到马其顿步军和骑军两面夹击,扎马战役就提前上演了. 只有对部队与大营距离数字玩弄模糊性的无知文人,才会纸面上动不动就玩弄诈败,在这帮 文人心目中,阴谋诡计高于一切,一切距离都可以秒到,就如纸面上阅读"诈败"两个字那么 快. "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 事实是---- 后退诱敌由着你,到时候被敌人分割围歼还差不多,别以为阴谋诡计战无不胜, 你那套文人型号的阴谋诡计,在职业军人面前一钱不值! 文人崇尚的阴谋诡计,在数字面前通通化为泡影,文人团体那一整套投机取巧制胜思想体系 (歪理邪说都成系统体系了)就连纸上谈兵的资格都不够,纯属忽悠人的玩意,只能当作文学 作品忽悠人玩.
我发现传统文学写战争连胜败规矩都是错的 ,我举例说明 我发现传统文学写战争连胜败规矩都是错的 ,我举例说明 倚天屠龙记23回   “锐金旗攻北方,洪水旗至西南方包抄。”正是小昭的声音。她呼喝之声甫歇,明教中一队白旗教众向东北方冲杀过去,一队黑旗教众兜至西南包抄。元兵分队抵敌,突然间黄旗的厚土旗、青旗的巨木旗教众从中间并肩杀出,犹似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卷将出来。元兵阵脚被冲,一阵大乱,当即退后。 ----------------------------------------------- 这里前面已经讲过是元朝骑兵,所谓“阵脚”是步兵军阵死守一个位置的非机动兵力, 非机动兵力叫做“阵脚之兵”,反过来机动兵力就叫“跳荡之兵”,“跳荡之兵”是 阵地之内短距离到处支援频繁移动的,阵脚则是死死呆在原地不许乱移动的。 骑兵全部兵力都是时刻移动的,骑兵打仗断断没有像步兵那样死死立在一个地方不动,就算 骑兵打防御战防御某个特定位置也是先退出这个位置然后施行反击,唯独不会死死立在那里 不动,也就是说,骑兵根本就没有阵脚,根本没有阵脚又如何谈得上“阵脚乱了”或者 “阵脚不乱”?只有步兵才谈得上阵脚乱或者不乱。 再说,步兵包抄骑兵是非常可笑之事,明教步行教众跟跟元朝骑兵比赛谁跑的更快? 这不是扯淡么?
最根本的谎言“括军四十万人降武安君”,误人子弟,非掀翻不可 “括军四十万人降武安君”对应的就是“秦卒死者不满五千”,说白了就是零伤亡! 五千跟四十万不成比例,不是零伤亡是什么? 司马迁写书一贯就是“两员大将是主角,百万士兵是陪衬”,士兵的作用就是 用来凸显大将的有能和无能,没有别的作用。 为了凸显赵括是怎么无能,赵军四十万士兵在司马迁眼睛里就是土鸡瓦狗一般, 绝对不许搏斗死,必须乖乖死,不许是以血还血奋战,必须是让人先活捉然后毫不反抗 杀猪宰羊一般让人宰了。营造出杀猪宰羊气氛司马迁才算满意,要不然都拿着秦兵偿命 怎么能够体现赵括无能呢? 司马迁这套笔法是削除中华民族战斗意志的腐蚀剂! 司马迁通过史记告诉我们,你们这些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无论怎么奋斗都是徒劳的, 只要“大将无能”,你们就是毫不还手任人杀猪宰羊的肥猪,敌人基本一个人不死就可以 宰杀你们数十万武装分子,就是大将无能即可导致被宰杀的肥猪一群。大将无能那是大将 自己的事,你们小人物怎么折腾都没用,就安心当肥猪好了。 要是这种格式成了普通百姓的信仰,就会弄假成真,大家都丧失斗争意志,只要一听说 大将无能就一个个自愿充当乖乖挨杀的肥猪。 这种削除我们民族斗争意志的流毒必须坚决肃清。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