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b19801028 dhb19801028
戴氏心意
关注数: 16 粉丝数: 13 发帖数: 1,432 关注贴吧数: 24
钙中盖。 井陉县素有全国非金属资源大县之称,初步探明石灰石、白云石含量达133亿吨,占全国总储的十分之一,是生产钙镁产品的优质原料。井陉钙镁业起步于世纪七十年代中期。1974年,南峪镇地都村建立了井陉县第一家碳酸钙企业,带动了全县钙鲜镁生产企业的兴起和发展。到1994年,全县钙镁企业发展到48家,年总产量达30万吨。199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将钙镁产业作为全县的富民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强力推进钙镁产业发展,形成了户办、村办、乡镇办、联合办的快速发展局面。第一届县委、县政府根据国内外市场对钙镁产品多样化、专用化、功能化的需求,审时度势,提出了打造“中国钙都”,到2007年钙镁产量突破175万吨,年产值达到10亿元,纳税1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三分之一的目标。根据这一目标,该县着重在三个环节上下功夫;一是搞好体制创新。通过扶优扶强、抓好骨干企业,培育龙头企业,采取参股、控股、兼并、托管等形式,鼓励企业自身重组和发展大型企业集团,走集团化、集约化经营的路子,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抵御风险的能力,逐步构建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井陉钙镁航空母舰”。二是进行提档升级。大力采用烘干、碳化、立窑改造等新工艺,实现钙镁产业质的提升。同时实施名牌战略,着力抓好新上高新技术项目建设,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小的名牌产品,以品牌兴企业,以名牌拓市场,提升钙镁产业整体水平。三是优化发展环境。出台便加优惠灵活的政策措施,采取一事一议、一厂一策、特事特办等方法,大力营造“你投资我保护、你发展我铺路、你有难我帮助、你违法我查处”的环境。在发展中,井陉县以政策为导向,制定了《井陉县加快钙镁产业发展的意见》、《井陉县扶持二十家钙镁企业做大做缉捕优惠政策》等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成立了钙镁行业协会,并聘请全国知名专家组成“井陉钙镁科技顾问团”,对钙镁行业进行指导、服务,提升钙镁产品质量和档次。目前,井陉钙镁产业链条已初具规模。全县拥有钙镁企业107家,年产值8亿元,钙镁年产量11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强,初步形成了全国产量最大、品种最全、销售收到最的钙镁生产、销售基地。井陉钙镁业已被列入河北省太行科技园和河北省十大民营科技产业园区及石家庄市三大科技园区、十大特色产业。钙镁产品已发展成为轻质碳酸钙、活性钙、含镁碳酸钙、专用钙、纳米钙、氧化钙、碳酸镁等十几个系列,产品就用领域拓展到化工、造纸、橡胶、医药等九大行业,销往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同时带出口美国、日本、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160万美元。在今年8月20日召开的全国碳酸钙行业年会上,井陉被授予“中国钙镁之乡”称号。
旧瓶装新酒,醇香依旧?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刘 萍 太行东麓,娘子关下,绵河之畔,有一座小山村——地都村。村子和中山国时期修建的古长城相依相傍,秦皇古驿道穿村而过,这些历史文化元素让这个山村变得很神秘。 站在地都村北的福寿山上俯瞰全村,眼前是一条跳跃在绵河之上的巨大的“鱼”,地都村由此也被誉为“太行鱼屯”。细看这条巨大的“鱼”,头西面河,中间宽阔,村东头的河桥将村子分成两片,是“鱼尾”。整个村子俨然一幅“鲤鱼跳龙门”的图画,栩栩如生。 王莽追赶刘秀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华北平原上以此命名的村子数不胜数,唯有地都村的名字透着王者之气。传说,当年刘秀被王莽追得走投无路时,当地村民驾舟救驾,帮他渡过波浪滔天的绵河,从而得名“帝渡”,不知何时渐渐演变成了“地都”。 散落在村里的古建筑数量众多,有“十桥八庙三阁楼”之说。秦皇古驿道的一部分“晋阳大街”穿过村庄,街两边的古店铺尚存,东西街、十字街、二巷、后巷等长街小巷,规整如初。晋阳大街顶头的“三义城”商号最巍峨突兀,硬是让这条闻名于世的“国道”为它让了路,在这里转了个弯。如今,商铺依然挺立,门前矗立着两根柱础石油亮光洁,白菜叶的雕花精细雅致,彰显着店铺主人立志“发百财”的豪气。村子汇聚了众多来自山西的段家商号,所以村民大多姓段,民居也多是晋风晋韵,高门大院,气势恢宏。
小思考 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我们,是一群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一晃三十几年过去,像我们这般大年纪的人们,都已成家,快踏入中年的门槛,思索着80年代到现在,家乡的变化真可谓是翻天覆地。 80年代之前,家乡的农业状态还处在一个农业社的形式,所有的乡亲们都是靠着集体,挣工分吃饭,温饱尚未解决…… 80年代初,土地包产下户,乡亲们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以凭着自己任意的发挥,在自己的田间地头,收获自己种下的粮食,温饱已不是问题。但是,经济总是困难的…… 这以后,实行计划生育,原来一家几个兄弟姐妹慢慢变成了家家都是独生子女…… 90年代,乡亲们不用再担心家人的温饱,而是在想着怎么样可以多挣点钱,改善家人的生活条件。这个时候,改革开放,已经逐步进入到人们的思想,外出到沿海打工,已经成了一种新的工作形式,慢慢的这个群体在增加。但这并不是一种习惯…… 2000年,新世纪的到来,出生在80年代的小孩已经长大,他们也加入到打工的行列,和自己的父母、亲人在外地打拼,家乡就剩下没有能力外出的年长者,和父母没有办法带在身边需要照顾的年幼儿童…… 这种状态下成长的一代人,在他们的心里,会怎样思考父母和自己以后的出路…… 新的10年,最初外出的人们开始老去,最初留在家里的老人已经不能再下田种地,年轻的孩子们要么继续外地打工,或者在就近城里工作,买房,稳定的生活下来,不愿再回农村去种地,那家乡的土地面对怎么样的未来…… 我想这样的思考不会只存在于少数一部分人的想法里,有些地方的农村已经改变了,我们的家乡会有怎样的变化……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