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1姐 BD1姐
关注数: 4 粉丝数: 10 发帖数: 7,851 关注贴吧数: 2
转:佛解爱情 世界上的爱情应该有两种。 一是佛菩萨对众生的爱情,可以理解为“爱一切有情”;另一个是我等凡人的爱情,应该叫“爱的情执”,特点是执著于无常,如梦幻泡影,本质是苦的。 佛法确确实实是“知难行易”。 凡夫成佛,说老实话是一念之间,念头一转就成佛了,转迷为悟,这个人就成佛了。当然这里的佛已经不是大众理解的那种“佛”了,那么,关于爱情,佛理还在否? 佛总是以善为本。关于爱情的佛理自然无处不在!那年轻的你,为什么会被爱情抛弃? ——你了解得不够透彻、不够清楚,所以你还会被外面境界诱惑,你自己做不了主,人家赞叹你一句,高兴好几天;骂你几句,难过好几天,你说多冤枉!你不了解外面境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年轻的男女们在一起时,他说:“我喜欢你,我爱你。” ——从上面的论断就可以知道,这是假话,不是真的。为什么?他的心不是真心,他用的是妄心,妄心当然说的是妄语,那不会是真的。今天爱你结婚了,明天恨你就离婚了,你说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那么爱情是真的吗? 爱情本质上是“愿力”和“业力”的结合。所谓“愿力”,是主动积极的力量,源自内心的“意愿”;所谓“业力”是被动不自主的力量,也是源自内心,但却是“不愿”。两者力量会促使爱情的发生。当然世间角度,会有各种理由,如温柔体贴,美丽大方,善解人意,家境富裕等。 爱情,总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浪漫的词语,被人们演绎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人说,它是“水中月,镜中花。 看起来美,伸手去捞,终究是白费力,一场空。”但是人都不死心,都还要去捞,于是向往的“围城”效应就出来了。 也有人说爱情其实就是生理上阴阳不调和造成的,象那些修行到了身心平衡的人,根本对爱情不感兴趣,所谓爱情纯粹就是一种生理疾病,就象吸毒的人毒瘾发作必须吸口毒一样。 遗憾的是,我的这种疾病也非常严重。 南怀瑾先生说过:我爱你的本质是我要你爱我,所以我爱你。 纵古横今,小乘大乘,在我看来,不要刻意去寻找,实在无聊,还不如到端庄威严的菩萨像面前,除了欢喜感动,更有信心和希望,何乐而不为呢! 本来想写什么来着,写着写着怎么就远了乱了呢~~ 大家理解着看吧,没别的意思,好玩就写了。http://www.yuanct.com/newbbs/read_post.php?bid=139&id=31684
【许飞】释迦牟尼 公元前563~前485 乔达摩·释迦牟尼,原名悉达多王子,是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之一 ——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是卡皮拉瓦斯图的一位国王之子,如今皮拉瓦斯图是一座位于尼泊尔边界附近的印度东北部城市。 悉达多大约公元前563年出生于今天尼泊尔境内的蓝田比尼区的一个乔达摩民族与赛基亚部落联姻的家庭中。他十六岁和同龄的表妹结婚。悉达多王子在豪华的皇宫里长大,不乏物质享乐,但却十分不满。他看到大多数人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即使有钱的人家也常常遭受挫折和不幸,所有的人都是病魔缠身,最终夭折西天。这就使悉达多必然想到生活中还有比倏忽即逝的快乐更为重要的东西,但是痛苦和死亡很快就把它们完全吞没掉了。 29岁的乔达摩刚得长子就决定放弃当时优越的生活条件,一心一意地去寻求真谛。他告别妻子和孩子,抛弃万贯家产,离开宫殿,成为身无分文的流浪汉。在一段时期内他和当时一些有名气的圣人一起探讨人生,但是熟知了他们的说教以后,他感到他们解决人生问题的办法是无法叫人满意的。人们普遍认为极端的禁欲主义是达到真知的途径。因此乔达摩曾一连几年极度行素和禁欲,企图做一名苦行僧,但是他终于认识到折磨自己的肉体只能使自己的头脑模糊不清,而不会使自己更接近真知。因此他恢复了正常饮食,抛弃了禁欲主义。 他独处幽居,努力探索人生问题。终于在一个黄昏,当他坐在一颗巨大的无花果树下时,所有人生问题之谜似乎一下子都解开了。悉达多彻底地进行了反省,第二天早晨他确信他找到了谜底,他现在已成了一个佛佗,一位"开明之士"。 这时他已经35岁了。在余生的45年中,他游遍整个印度北方,向所有愿意听讲的人宣讲他的新人生观。公元前483年他死去时,他已赢得了数以千计的昄依宗教徒。虽然他的话无文字记载,但是他的许多教导都铭刻在他的教徒的心中,在后来世世代代人们的口头中流传。 佛佗的主要教导可以用佛教徒所谓的"四谛"来加以概括。第一,人生本身是不幸的;第二,这种不幸的原因在于人的自私欲望;第三,个人的自私欲望可以解除,当一切欲望和欲念解除后,他所处的状态叫做涅盘(字面意思是"吹熄"或"熄灭");第四,从自私欲望解脱出来的方法是所谓的"八重经":正观、正思、正语、正行、正坐、正求、正心和正省。此外,佛教不分种族和阶级(与印度教不同),人人都可以修行。 在乔达摩死后的一个时期里,新教传播缓慢。公元前三世纪,伟大的印度国王改信佛教。他的支持使佛教的影响和说教印度迅速传播开来,并传到了相邻国家。佛教南到锡兰,东至缅甸,从那儿又传遍整个东南亚,直到马来西亚和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佛教还向北传播,直接进入西藏,又向西北传播,进入阿富汗和中亚地区。它传入中国,赢得了一大批信徒,又从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 在印度国内,新教在500年后开始衰落,到1200年几乎到了灭绝的边缘。但是在中国和日本佛教却一直是一个主要的宗教。在西藏和东南亚,它千百年来都是主要的宗教。 释迦牟尼的教说直到他死后几百年才用文字记录下来。他的宗教思想已分裂成许多不同的教派是可想而知的。佛教的主要两派是小乘派和大乘派。小乘派在南亚居主要地位,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它与释迦牟尼创造的教说比较接近;大乘派在西藏、中国和北亚一般地区居统治地位。 释迦牟尼作为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的创史人,显然该在本册中名列前茅。世界上大约仅有两亿佛教徒,却有五亿多伊斯兰教徒和约十亿基督教徒,所以显而易见释迦牟尼比穆罕默德或耶稣影响的人数要少些,然而这数字上的差别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佛教在印度逐渐消亡的一个原因就是印度教从其中吸取了许多观念和准则,在中国许多人虽然不自称是佛教徒,但是他们却深深受着佛教哲学的影响。 佛教强烈热爱和平的成份要比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大得多。要求非暴力的势力在佛教国家的政治史上起了重大的作用。 人们常说如果耶稣再生回到人世间的话,他对于人们以他的名义做的许多事将会感到震惊,对自称是他的信徒而组成的不同教派之间的血战将会感到恐惧。释迦牟尼对人们提出的许多佛教学说也定会感到出乎意料。虽然佛教有许多教派,而且各派别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佛教史上发生的冲突都远远不能同发生在基督教欧洲的血腥宗教战争相提并论。从这方面来看,释迦牟尼的教说对其信徒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基督的教说对其信徒的影响。 释迦牟尼和孔夫子对世界的影响近乎相仿,两者生活的时代近乎相同,两者的信徒在数目上也没有太大的差别。我把释迦牟尼排在孔子之前是基于以下两点:第一,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出现大大地削弱了孔子的影响,将来的佛教似乎比儒教更为重要;第二,儒教未能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表明了孔子的思想是多么密切地根植于世袭的中国风俗习惯之中,而佛教教说则决不是重述先前的印度哲学,佛教的传播远远超出了印度的国界。这是因为乔达摩·释迦牟尼提出的观念新颖,他的哲学具有巨大魔力。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