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84
Null84
关注数: 5
粉丝数: 364
发帖数: 71,863
关注贴吧数: 29
哲学、数学与科学…… 最早的时候,哲学是一切科学,其出现虽然很遗憾的比“数”晚(注意不是数学),但是它却是一切科学和数学的基础!…… 哲学家可以在没有任何物质的空间里讨论物质的增减变化……也可以在满是物质的世界谈论虚空的永恒…… 在哲学家看来,自洽就是完美,自我否定就是悖论…… 类似的,数学作为一种哲学的直接分支,虽然部分的承认了存在,但是也仅仅止步于此了…… 所以数学家眼里人和石头都是1……在数学家看来1+1=0并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一个全新的假设……如果据此能够引出一套全新的自洽理论,那么这将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新发现…… 在数学家看来,自洽的完美仍然是终极的力量,但是自我否定已经变成了进步的阶梯…… 而科学,虽然是脱胎于哲学的一个知识门类,但是完全是以严格的客观世界为标准的…… 所以,科学家眼里的世界是异常复杂的……扔一块石头都需要偏微分方程……如果出现了不符合现象的理论,科学家只有忧虑……因为这是认知不完善的先兆…… 在科学家看来,理论的自洽仅仅是一种基本,而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才是终极的目标,自我否定更如家常便饭…… 现在,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站在了一起…… 科学家说:“我发现了大爆炸,终于解释了这个世界的起源”…… 数学家说:“我还以为是什么……我们在就证明了啊: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只是借用《道德经》的表述) 哲学家在一旁道:“世界本是无,无中生有,哪有什么一、二、三”…… ……
关于星际2未来的一个胡思乱想…… 新人,国服菜鸟…… 看到各位讨论虫心战役的时候,突然发现虫族似乎也有可以选择开发的科技分支,突然想到类似的神族资料片也应该会有类似的东西…… 那么,我突然想到如果将这些个性化的科技加入对战……当然这一定会导致平衡性的问题……这里只是想讨论下这种模式的可行性……
长生不老与酸葡萄…… 那葡萄是酸的…… 为什么?因为说这话的人吃不到那些葡萄…… 长生不老亦是如此…… 总有人说长生不老会导致人类的灭亡……实际上完全是杞人忧天啊…… 以目前人类的社会现实来看,即使真的有长生不老的技术,也轮不到广大非洲穷苦人民吧…… 所以这必然会带来新的分化……甚至经济体系、社会体系的重组…… 而同时,这一动荡时期也会带来其他技术的进步和人口基数的减少…… 至于有些人所谓的不断出生的新生人口……那时定然几乎不存在新出生的人…… 在这一前提下,全社会的人类都长生不老又有何妨?
关于无人机对战有人机…… 假设无人机和有人机使用相同的航电、武器、发动机等部件,甚至气动布局也完全相同(话说这完全不现实……但是为了减少比较的变数如此设定……)…… 无人机因为不需要飞行员,所以不再需要驾驶舱、氧气供应系统等……所以同等前提下其加速能力必然更加优异……此外,无人机不需要考虑飞行员因过载而导致的不适……所以可以增加控制翼面的面积,进行更加灵活的机动…… 那么空战时人类飞行员将面对无法保持机头持续指向对手的窘境……而将机头持续指向对手一定时间是雷达锁定目标的前提……没锁定目标自然也就无法发射导弹……所以……几乎是完败…… 至于某些人说什么计谋……你N对1杀不死对手的情况下……什么计谋可以弥补?……
关于挖坟…… 这里时不时就能看到一些坟贴被莫名的顶起来…… 吧规对此貌似没有直接的规定?…… 若是些正面的科普或者答疑帖也就罢了…… 但是往往是些谬论贴…… @海王星凌月 @无名闻天下 这个是不是也该规范下?…… 看到那个“水变汽油”的坟贴有感……
决定论与量子力学…… 关于最近两个认为随机现象是假象的帖子……在这科普一下…… 这两个帖子的核心思想本质上都是机械决定论的思想……考虑到客观性,以下内容引述自百度百科:(维基百科未找到相关词条……) “机械决定论又称“形而上学决定论”。指在古典力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盛行于17—18世纪西欧的一种只承认自然界的因果性、必然性、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偶然性的一种形而上学观点,其代表人物为牛顿、拉普拉斯、斯宾诺莎、霍尔巴赫等人。它发端于17世纪的法国,其时哲学家笛卡尔就提出了“动物是机器”的观点。牛顿力学创立后,认为一个系统的初始条件一旦简单的确定后,此后的运动都是必然确定的了,它可以不考虑初始条件的复杂性和随机性。在此基础上,机械决定论者提出,牛顿力学规律是自然界唯一正确的客观规律,一切现象在本质上都是力学现象,人和动物都是按力学规律的机制组合起来的机器。这一思想承认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反对了上帝造世说,反对了宗教神学,因此在人类发展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但是,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只承认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视机械运动为唯一的因果关系而不懂得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复杂性;不懂得因果联系、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和联系,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必然的原因决定的;把必然性等同于有原因,把偶然性等同于无原因,把必然性绝对化,视承认偶然性为非决定论。这是机械决定论的根本错误。它发展的必然结局就是宿命论,因而无法彻底地贯彻唯物主义决定论。18世纪中叶后康德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中批判了这种观点。19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出现机械决定论开始走向衰亡。” 那么19世纪发生了什么呢?……一下内容引述自维基百科: “19世纪末,经典力学和经典电动力学在描述微观系统时的不足越来越明显。量子力学是在20世纪初由马克斯·普朗克、尼尔斯·玻尔、沃纳·海森堡、埃尔温·薛定谔、沃尔夫冈·泡利、路易·德布罗意、马克斯·玻恩、恩里科·费米、保罗·狄拉克等一大批物理学家共同创立的。通过量子力学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结构以及其相互作用的见解被**化地改变。通过量子力学许多现象才得以真正地被解释,新的、无法直觉想象出来的现象被预言,但是这些现象可以通过量子力学被精确地计算出来,而且后来也获得了非常精确的实验证明。除通过广义相对论描写的引力外,至今所有其它物理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学的框架内描写(量子场论)。” 所以“飞客贼死”吧友所谓“量子力学再牛13,也无法解释宏观..弄一个平行宇宙理论 不伦不类..”……显然是道听途说…… 那么量子力学为什么会动摇机械决定论呢? “因为在经典力学中,一个拥有 自由度的物理系统及其随时间的发展,可以通过 对正则坐标 完全决定。在量子力学中,两个相互共轭的可观察量,从原则上,就无法无限精确地被测量。”(引述自维基百科) 说一个比较通俗的解释:“如果我们迫使一个粒子处于某一特定位置而试图把它“钉住”,结果它就获得一个很大的速度。或者是:如果我们迫使它跑得很慢,或以精确的速度运动,那么它就要“散开”,以致我们不能很好地知道它究竟在哪里。”“所以,在目前我们只准备计算概率。我们说“在目前”,但是我们强烈的感觉到很可能永远如此——很可能永远无法解决这个难题——因为自然界实际上就是如此”(以上两段文字引述自《费恩曼物理学讲义》) 到这我觉得大家应该明白了吧……有事情忙了……有必要、有时间的话,在继续这个话题吧……@飞客贼死
既然有人试图比较语言的优劣……那么给字母语言揭个短吧…… 我相信每个人都听说过“专有名词”这个概念吧……这就是所有字母语言的一个致命伤…… 每个新生事物必须使用一套新的字母组合来表达……而且往往毫无逻辑可言…… 你无法依据字面的就能对比bus和car……但是汉子说“公共汽车”和“小轿车”的时候字面就流露出了两者显然都是车…… 随着科技的进步……每一个新的生产工艺、科学技术都对应一个全新的专有名词……于是……当量子物理学家用他的专业英语词汇试图和一位流体物理学家讲他的新发现的时候……几乎就是典型的“鸡同鸭讲”……而汉语则没有这个问题……
【转帖】中国科学报:科幻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能否利用科幻进行科学教育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科幻对读者热爱科学、反思科学、探索未知、寻求真相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吴岩 东西方的科幻和科普 东西方科幻和科普之间的关系有很大差异。在西方,科幻和科普的起源、特征和发展历程都不相同。 西方科幻起源于1818年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所作长篇科幻小说《科学怪人》。19世纪中期,法国作家凡尔纳将科幻创作推向一个高潮。1895年,英国作家乔治·威尔斯的《时间机器》在世纪之交名声大振,今天所说的未来学即由威尔斯发展起来。 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世界文化中心向美国的转移,科幻小说最先进入美国的流行文学行列。雨果、斯巴克和坎贝尔等人将美国科幻带入“杂志时代”,由此推出了一系列如艾萨克·阿西莫夫和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等20世纪最重要的科幻作家。科幻由此迎来了它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美国科幻由于其流行文学的特点很注重故事性和情节性,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电影业的崛起,科幻很快进入电影行业。从历史上看,西方科幻的产生并非起源于科学教育的目的,但确实有人试图使用科幻进行科学教育。像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天体物理学家霍金等都曾经对此进行过探讨或尝试。 与西方情况不同,中国科幻创作的最初目的即进行科普教育。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企图通过从下而上的方式启迪民智,其中重要代表作是翻译作品《地球末日记》和原创小说《新中国未来记》。1903年鲁迅由日文翻译凡尔纳的科幻长篇《月界旅行》。鲁迅译介科幻小说是希望通过科幻小说将西方科学技术传达给国民。 鲁迅以降,“普及科学知识”成为近90年中国科幻小说存在的中心价值。顾均正是民国时代最重要的科幻小说家,他的《在北极底下》包含着大量科普元素,且取得了极好的故事效果。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政治原因科幻被划入儿童文学,但它的科普功能并未因此减少。郑文光、叶至善、迟叔昌、肖建亨、童恩正、王国忠、刘兴诗、叶永烈等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由于多年遵循科普创作的原则,因此当80年代初中国科幻文学尝试回到反思社会的时候,受到了批判且被强行停止出版。这种情况到90年代才开始好转。这一时代,人们开始尝试接受多元科幻的观念。在当今,以刘慈欣为代表的能科普的科幻和以韩松为代表的强反思的科幻都获得了读者的认可,而像张之路、星河、杨鹏等撰写的少儿科幻,则自如游走在软硬科幻的中间。 科幻的分类 西方将科幻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前者是以数、理、化等“硬科学”为基础的科幻,后者是以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宗教学等“软科学”为基础的科幻。中国则自梁启超和鲁迅始,发展出另外两种不同类型的科幻。“梁科幻”主张科幻小说的作用是文化更新,而科技更新是文化更新的一部分。“鲁科幻”主张进行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梁科幻”和“鲁科幻”的两种不同文化演进模式给中国科幻界提供了不同的空间。前者可称之为“创意的空间”,其目的是破坏旧文化、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形成变革的力量;后者提供的是“知识的空间”,以培育新公民的知识供应为目的,注重科学方法和现实主义的态度。这造成了中国科幻历史上“文化变革空间”和“科学教育空间”的分野。 科幻何以进入科学教育? 科幻能否进行科学教育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科幻对读者热爱科学、反思科学、探索未知、寻求真相等具有积极的作用。Dubeck、Moshier和 Boss通过研究指出,科幻能比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科学学习兴趣有更广谱的激发。普度大学教育提升协会(SAE)通过研究认为,最能提升科学影响力的娱乐形式就是科幻影视。科幻还能提高学生对现实世界中科学的态度。马扎诺(Marzano)等在戏剧扮演中发现,科幻表演比仅仅在课堂上讲或放点视频更能提高对细节学习的水平,这种水平不仅在短期有效,长期也有效。Negret的一项研究也指出,科幻小说甚至在知识的记忆和使用上比科普读物更有作用。我们在人大附中的一些探索也发现,他们开设的科幻物理学课程,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态度。 之所以有人对科幻用于科学教育提出种种指摘,最主要是他们仍然抱持着“知识中心论”不放。将科学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学习“科学知识”的这种教育方式,至少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凸显了许多弱点。这些弱点包括不会灵活运用、失去学习兴趣、没有有效的知识更新能力等。 我认为,我们所需要的科学教育,应该是个体与世界、与自然、与人类社会和种种未知的神秘现象进行对话的能力教育,是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全方位的、面对未来的科学教育。而在这种意义上将科幻引入教育教学是非常恰当的。科幻对知识的有效获取、科学情感态度的培养、增进科学作为一种人类行为的理解,以及思考科学活动所造成的后果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科幻和创意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删帖很快啊……是不是应该有人进来解释下?…… 等问题搞清楚在删帖的话随意…… 这么快就删了……是不是包庇熟人啊?……
关于舰艇的动力选择,单开一贴说吧…… 由于一些原因,核动力似乎被小看了…… 下面就我个人的知识来说说舰艇的动力系统各种选择的优劣吧…… 先说最早的吧…… 1、往复式蒸汽机:蒸汽机属于外燃机,所以效率低下……目前已经淘汰。 2、蒸汽轮机:实际上,蒸汽轮机需要配合锅炉产生蒸汽才能运行,不能算独立的动力系统……优点是结构简单,其他性能在众多动力系统中中规中矩属于平庸……目前蒸汽轮机使用很广泛,效率也在稳步提升,据称已经突破了50%,由于舰用蒸汽轮机的使用不是很广泛所以价格较高,蒸汽轮机的效率取决于蒸汽的供应,理论上的最大效率是全速运行的时候,但是受限于蒸汽管道和锅炉。在燃气轮机出现后地位受到了挑战…… 3、柴油机:目前热机中效率最高的,优点是大扭力,缺点是转速低,柴油机的最大功率和最高效率不可兼得,所以这类船只存在一个“经济航速”一般称为“巡航速度”……由于柴油机效率的优势所以燃料消耗最低,大量被民用船只使用……由于技术成熟、产量巨大,柴油机价格最低……但是因为转速低所以一般不被军用舰艇采用…… 4、汽油机:热机中效率仅次于柴油机的发动机,优点是转速快,但是汽油机的扭力是最低的……所以只有小型的快艇使用汽油机作为动力……由于没有大型汽油机,所以就不在这里考虑它的价格因素了……汽油机和柴油机一样最大功率和最高效率不可兼得,但是一般应用汽油机的场合都是需要最高速度…… 5、燃气轮机:燃气轮机最初是飞机的发动机……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渐扩展到军舰使用,优点是高功率输出、高转速,缺点是扭力不及柴油机、油耗惊人、需要进气道(和喷气飞机一样)……燃气轮机的价格比前述所有热机高,经济性不佳……燃气轮机的效率比蒸汽轮机略高,但是低于汽油机和柴油机,而且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一样理论上的最大效率也是全速运行的时候……所以一般军舰使用燃气轮机必须配合变速齿轮箱使用……这点和前几种发动机不同……另外,由于目前舰用蒸汽轮机基本是配合核动力反应堆使用了,所以燃气轮机成了舰艇动力中最耗油的选择…… 6、电动机:船舶使用电动推进系统的话,一般不是消耗电池的(潜艇使用的是燃料电池……)所以其实电动机和蒸汽轮机类似,受到前一级动力系统的制约……而电动机的优势是真正的无级调速、轻便,缺点是功率目前受限,但是是未来的一个很有前途的选择……电动机可以是单独的动力吊舱,避免了传统船舶的主推进轴,对船舶的建造、设计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现代的船用推进电机还属于高技术产品,价格较贵…… 7、核动力:核反应堆目前是作为“锅炉”使用在舰艇上的……其动力的输出依靠蒸汽轮机……但是,由于核能巨大的能量输出,使得核动力成为单台输出功率最大的动力系统,核动力的缺点也很明显,重量和体积巨大……但是在大型舰艇上,其他动力系统需要更多的装机数量才能达到和核动力系统相同的动力输出……所以,越大的舰艇越适合使用核动力推进……核反应堆的功率调节是依靠抑制核反应的速度来实现的……所以降低功率理论上会降低效率……而且核动力系统不能完全停止……当然,受限于核技术、使用成本等原因,核动力目前无法广泛使用……
这就是科学么? 有人在科学吧发了个帖子“我得胃病了,中医看好的”……然后呢? 招来一堆讽刺……一顶“中医粉”的帽子……以及逻辑不清…… 有人自己说了个对“科学”一词的理解,并且认为是其他人歪曲了“科学”的本意…… 我提醒他看看字典……却有吧主出来说“字典是不能在这里说明问题的”……“科学界对科学一词的定义有争议”…… …… @ 海王星凌月 @ 海王星凌月 你们认为这样才是科学?……
直升机都要出现资金问题了……机甲看来无望军用了…… 最近在《航空知识》上看到的…… 武装直升机已经没有“新一代”了……科曼奇也下马了…… 军用机甲的实现越发不可能了……
关于机甲的定位…… 总有人试图用机甲和坦克硬拼……好像陆军的装甲单位只有坦克一种……打不过坦克的陆军单位就没必要存在似的…… 但是机甲的优势偏偏不是重火力、高防护……所以试图和坦克比高下就是以己只短,击敌之长……焉有不败之理?…… 机甲的优势应该是地形的通过能力……那么最能发挥机甲地形适应能力的场合是什么呢?…… 最先考虑到的就是两栖登陆……要知道全球一半以上的海岸是不适合坦克登陆的!但是机甲可以通过这些地形!这样一来,敌方的防御范围将大幅度增加……防守方要么遍布海岸的修筑防御工事,要么只能在登陆方的海上火力打击下坚持……这将带来战争模式的改变…… 当然,这样的机甲未来也不会很早出现,原因有二:1、技术复杂;2、大规模登陆越来越不可能…… 第二个可以想到的就是工程兵……工程兵就是要为普通车辆在无法通过的地形上修桥筑路,但是如果工程兵自己的载具也无法通过……所以,工程兵应用机甲是很必要的! 事实上,工程兵的载具已经机甲化了…… 第三个是电子战和侦查单位……这类单位的地形通过型倒不是必须很好,但是能到达一般载具无法到达的地点意味着将同样较难受到传统一般载具平台的攻击!这一点是很有价值的…… 这类单位将在机甲的地形通过能力得到验证,并且控制技术较为成熟后出现,不过数量不会太多…… 第四个是炮兵和导弹单位……这类单位一方面和电子战及侦查单位一样需要规避攻击,一方面机甲的平台可能会带来更加便捷的就位、转移程序……这两点决定了机甲平台在这一方面的优势…… 当然,由于炮兵和导弹发射平台都是消耗品,所以,在机甲变得像小轿车一样便宜之前是不大可能出现的…… 第五个是兵力投射和伴随单位……目前的摩托化行军需要依托国家的路网,但是路网在拥有机甲的一方看来不再是必须!于是,拥有机甲的一方可以肆无忌惮的攻击敌国的路网,而道路既没有装甲也没有办法移动!这将给陆地的战争规则带来改变…… 当然,这些单位也是消耗品…… 最后,这些都是不考虑空中单位的状态下的结果……当加入空中单位后,这些优势势必会打折扣…… 但是空军飞机或者直升机的数量即使美国也不过数千(不过3千好像)……陆军单位的规模则是数以万计!……
关于无穷多个无穷小相乘 有人有比较权威的结论么? 网上那些所谓特例就别提了,各种不严密…… 有知道的请告知,谢谢!
突然想到的一个问题——慢速航天与黑洞 开篇先说说我说的这个“慢速航天”:理论上讲,如果存在一个持续的推力平衡掉地球的万有引力,我们甚至可以以步行的速度到达太空……这一点我觉得大家应该没有争议吧…… 那么问题来了,理论上说,没什么东西可以逃脱黑洞,但是如果采用这个“慢速航天”的逻辑,我们将看到,虽然花费的能量是天文数字,但是显然黑洞的引力是可以逃脱的…… 当然,这里的分析仅仅使用了牛顿体系;但是,相对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这一过程中并没有高速运动……实在不知道入手点在哪了?或者是这本来就是相对论体系允许的?
我与个人计算机,管窥历史 最近都说 80后爱怀旧 ,今天我来怀旧一下 本贴以我个人的经历简单个大家说说个人电脑 ( personal computer 缩写作 PC ) 。 上小学时( 90年左右),由于家长的“好大喜功”我有幸接触到了第一台个人电脑。这是一台 80486配置如下: CPU 主频: 44MHz(我没写错,就是这么低……) 内存: 4MB(扩展插槽已经被 4条内存爆满……) 硬盘: 100MB(没错, MB……,虽然该硬盘一度傲视群雄……很多 486没有硬盘……,但是 Win95的出现让我很郁闷) 软驱: 5英寸软盘驱动器( A:)、 3英寸软盘驱动器( B:)(当时我为我的电脑有 3个盘符而骄傲……) 显卡:我不确定当时有这东西…… 显示器:某型彩色显示器(当年的骄傲之一,要知道大多数 PC当年都只有黑白显示器,更有人还在看黑白电视……)
刚有人和我说星球大战里没有激光武器…… 大家怎么看的?
我们是如何测量宇宙空间的涨缩的? 一直以来,宇宙的起源这类问题往往涉及到一个问题:我们所处的宇宙现在是在膨胀还是收缩抑或恒定不变…… 但是仔细想来,我突然觉得宇宙的涨缩应该是我们无法测量的一个现象。 就像我们用两把完全一样的直尺放在一起去测量热胀冷缩…… 这是什么回事?
问下各位吧友,你们还读书么? 有感于最近实体书籍的愈发难买,想了解下,各位的阅读量和阅读习惯。当然,网络小说什么的是不算数的。 先说说自己吧:本人每月基本读完两本书。一本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一本知识类书籍,主要是非本专业的教材什么的。另有杂志若干,从《大众摄影》到《战舰》不一而足…… 每次去书店采购总要花个成百上千…… 但是,近年来书店却在走下坡路,一直有时要专程去北京购书…… 莫非现在大家都不再阅读纸质书籍了?
刚发现,居然还有这样一个贴吧…… 话说这里都是些怎样的人物啊? 中医泰斗?西医新秀?国家卫生部官员? 还是一些无所事事的闲散之流?…… 把这种问题放到贴吧这个环境来讨论…… 永动机也可以……
关于“QQ234511789”及“丁明山”的所谓高深的浮力题…… 这是“QQ234511789”的“我把丁明山的题改一下,变成微分题:一个水池水位高十米,一个一百公斤的实心铁球,从水平面开始自由下落,五米深时铁球速度是多少,九米深的时候球的速度是多少。五米到九米之间加速是多少?” 丁明山那个比这题简单多了……看懂的自己去算吧……不懂的去补课! 答案:
三体吧越来越“科技”了…… 各种相对论、量子力学、宇航科技…… 各种社会学、经济学、逻辑学、哲学…… 各种……
关于光速和相对论 近日讨论这类问题帖子开始增加……不过我是很奇怪……这里应该不是科学类别的贴吧啊…… 话说这里讨论“相对论”问题的诸位我怎么一个也没在“相对论”吧见过?…… 这里是科幻小说的贴吧……讨论相对论之类科学,还请移步…… 而且,在那里你显然更容易得到答案……也能更好的理解你要讨论的究竟是什么…… 比在这里空谈好多了吧…… 我的上述文字仅仅代表个人对于此类问题的建议……如有言语不当之处还请海涵,感谢!
新发现……永动机狂人的避世天堂…… “永动机吧”吧…… http://tieba.baidu.com/f?kw=永动机吧# 神奇的世界……
关于运动…… 又见一“神论”:“转盘的直径是一米,重力也只能让它每秒转十圈”…… 原来还有不分线速度和角速度的人…… 可见这里的水平了…… 速度都搞不懂的人还在妄言什么物理的错误、科学的失误……
关于骗子们所谓“阴谋论”…… 本人系某民营企业董事会主要成员之一,作为一个“准资本家”,我来告诉各位所谓的对永动机的“打压”是何等的可笑…… 要知道,资本是逐利的……只要能挣钱,烧煤发电和用石油开车毫无区别……能源是煤炭也好、石油也罢只要垄断他的开采权至少定价权……那么管它能源是什么!? “永动机”就算可以造得出,本质上也是某种“机器”……我只要垄断关键材料、关键技术……我会迅速发家致富!更还不会告诉你这是“永动机”!就算它真的是…… 所以所谓“打压”……不过自欺欺人尔……
能量不守恒?…… 关于这里N多的所谓“能量不守恒”的帖子实在懒得一一回复了…… 只告诉各位一点…… 能量守恒与否的证明需要微积分的知识!不会的还是绕路吧……不然只会丢人……
功率都要“放大”了…… 新的神论?可见这“永动机”是怎样的东西了……
我提个建议啊 鉴于大家来这贴吧的目的不同,还请各位自觉,保持互相的尊重。 一些本就闲聊的帖子还请各位随意; 但是原本大家在严肃的讨论问题(至少是就自己所知严肃的)的帖子还请各位自觉,不然这吧迟早会是单机版……
求高人科普 前阵子用现有技术YY了点宇宙舰,蒙吧主抬爱加为精品,不胜荣幸。然吧主亦指出动力系统的计算有误,不能套用功率计算。本人对火箭类发动机是在外行,看到各类数据很是糊涂。感觉很多数据不知是如何计算的。还请高人指教,如何依据现有发动机的各种参数计算飞船预期的性能。(加速度、续航力等)希望各位不吝赐教,鄙人不胜感激!
现有技术下的宇宙舰 回应吧主的兵棋推演建议,现在从棋子开始设计: 1、电磁炮战舰: 飞船全重120万吨;全舰长:800米、正面圆半径500,;主体长:800米、宽40米、高40米,正面投影面积:40m*40m+3*20m*120m+3*1m*380m=9940m²。 飞船重量分配:电池组:70万吨(含10%备份);结构:20万吨;电容:6万吨(含10%备份);电子设备:5万吨;推进系统:5万吨;主炮系统:3万吨,100mm,1000倍口径(100米长)包含全部结构、弹药、冷却等部件;燃料:1万吨(约可使用1815小时,2个月)须18个1400m³气罐,气罐总重10.8万吨。 使用UTC Power(联合技术动力)开发的某型燃料电池500万组,重达61万吨,产生60TW的电力供应;单组电池重270磅(约122.5kg),尺寸14in*15in*45in(0.3556m*0.381m*1.143m),输出功率12kw。 设电池效率为70%,且燃料电池需自带氧气,故而燃料消耗为:0.0000000918kg/J;实际装机电池总功率60TW,则每秒消耗燃料5510kg。 完全使用霍尔效应推进器BHT-200,取推进效率:43.5%,全功率推进时第一秒的等效加速度为6.5955m/s²(约0.6730G)、等效推力7914543575N;霍尔效应推进器BHT-200参数:放电输入功率:200W;放电电压:250V;放电电流:800mA;推进剂质量流速:0.94mg/sec; 推力:12.8mN;比冲:1390sec;推进效率:43.5%。 雷达使用相控阵雷达3部,参照法制“阿拉贝尔”(ARABEL)雷达分辨率,探测类似本舰大小的目标的有效距离约7050km。考虑到其他因素,将性能提高100倍,为705000km,约0.002350光秒…… 法国“阿拉贝尔”(ARABEL)无源相控阵雷达:ARABEL是“电子扫描天线雷达”的法文缩略语音译。该雷达配置与“埃姆帕”相同的 单面机械式旋转天线(60转/分钟),但工作在频率更高的X段,故分辨率比使用C波段的“埃姆帕”更高;由于高频信号在大气中的衰减较大,所以侦测距离较短,主要任务是导引短程点防御的“紫菀”-15导弹。单面天线可涵盖90°方位角,最大仰角约75°,由4000个天线单元组成,均统一由天线后方的行波管负责发射雷达波,属于无源相控阵雷达。“阿拉贝尔”对雷达截面积0.5米²的目标有50千米的侦测距离,对雷达截面较大目标的侦测距离最多可以达100千米;能同时追踪60个以上目标,并导引16枚“紫菀”-15导弹接战10个以上目标。首部“阿拉贝尔”雷达已配备在了法国海军“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上。 双方交战距离显然低于此距离(705000km)。 武器系统为固定式100mm,1000倍口径电磁炮。全部电池可以给武器提供60TW电源,取80%发射效率,则加速可加速1kg弹丸至438.178km/s(0.146%光速)(每2秒1发),单发动能:96000GJ; 储能电容使用Maxwell超级电容,可以提供0.3-5kw/kg的高比功率,以及5-20Wh/kg的比能量。储能电容按功率/重量比计算需要52581吨(取最大值5kw/kg),按能量/重量比计算需要1667吨(取最大值20Wh/kg),取最大值为1264吨。 理论上,电容充满电的情况下,可以支持3万次以上的发射…… 所以实战中电磁炮应该可以保持100发/分(现代100mm炮极限射速)的射速连续发射4小时(24000次);参考法国紧凑型100mm炮,该跑为法国70年代中期在原有100毫米舰炮基础上改进和发展的舰炮,1984年完成研制工作,用于攻击海上目标和防空,也可反导弹和执行对岸轰击任务。采用活动身管炮身,被筒套在身管后部,炮闩为倒立楔式。初速870米/秒,身管长5500毫米,射速10~90发/分,全重7.5吨。 本舰舰载电磁炮炮弹飞过雷达探测距离仅需0.0161秒,基本实现即时打击。 以上为该舰基本设计,单人操纵或遥控操纵(光纤或量子通信)。
给大家个课题,没事想想,也算娱乐吧 最近在研究仿人机械人,发现大部分人类的关节都是费力杠杆…… 不知吧里各位对此有何看法?以及可有优化方案?可以最后完全不像人的模样。 我也还没有头绪,算是集思广益吧。 最后,有非常突破性想法的吧友还请自行注意保护知识产权!
基本基于现有技术(部分还不成熟)的宇航辖想 今天偶然的一个联想,让我突然有了一个基本基于现有技术(部分还不成熟)的宇航构想。 现在拿来给大家分享,也算抛砖引玉吧。下面进入正题: 首先,宇航飞船将是万吨级以上,很可能达到十万、百万吨级。 第二,飞船将在月球建造,不具备往返大气层的能力。其建造依托月球星船厂、该厂建设依赖巨额资金(哪怕是靠现有飞船,只要钱够,建个月球基地也不是不可能,不过任何现存地球政府都花不起而已),最好有“地月天梯”,那样可行性会提高很多。 第三,飞船使用等离子发动机推进。好处是直接可以处理“最终垃圾”。(指现有技术已无法利用的物质) 第四,飞船的燃料是氢,但原理不一定。民用版或许是聚变引擎(我承认这个已经超科技了);军用版将是燃料电池(这个已经很成熟了)。其燃料无论以何种方式应用都将转化为电能(二次能源),维持飞船的各种能量消耗,包括推进、控制、导航等…… 第五,飞船不携带完整的生态系统。原因有二:1、技术达不到;2、人类在宇宙过久思想将“异化”,或者疯掉…… 既然这里是宇宙战争吧,自然少不了宇宙战舰,我也大致说下我的思路: 1、宇宙舰应该是“航空战列舰”类型的。即可以搭载飞机,(这里变为小型宇宙战斗飞船,其外形不必拘泥于飞机)又可以搭载重型火力的武器; 2、作为母船的宇宙战舰应该符合我之前设想的宇宙飞船的全部要素; 3、宇宙战舰不一定全部有人驾驶。相当一部分应该由人工智能或遥控自动化武器控制,这里没有人类战争中复杂的敌我关系,只有非我既敌的生死战斗,除了人工智能叛变,(所以至少有一个人)没理由让人去前线。所以,每个士兵都是“舰队司令”; 4、战舰的主体将是该舰的主武装。既,全舰的绝大部分将是一个巨大的“主炮”,(不一定是什么武器,这个只是举例)其他的动力装置什么的只是依附而已; 5、导弹、光束炮只能叫“自卫武器”、核弹沦为玩具、荷电离子炮之类纯属娱乐。导弹在宇宙中作用有限,人类都可以干扰的东西你还指望对手不能对抗?光束炮可以抵挡一切“实弹攻击”,但是,可以被偏振,所以基本不能用来打击对手,对手应该很容易防御。核弹没了冲击波,核辐射对外星生物鬼知道有没有用,还剩什么威力?反正主要两条都废了。至于荷电离子炮之类,一个电磁场就偏的不知哪去了,所以还没出世就已经死了; 6、空间的机动将是前所未见的,“眼镜蛇机动”不过儿戏。宇宙中的运动规律只有一个:惯性!解决之道就是推力:只要有合适的推力,一切皆有可能;(空间跳跃之类暂不考虑) 7、连战舰都无人化了,搭载的战斗单位更加如此了。不过考虑到电磁干扰什么的,可能会是“有线遥控”……挺泄气的; 8、搭载的战机将以燃料电池为主要动力源。为了尽可能的可以调整动力输出,可行的技术里只有燃料电池技术;高利用率、高可控性、极大的极限输出功率) 以上就是我想到的,欢迎大家和我一起“瞎想”!
关于宇航技术的瞎想 今天偶然的一个联想,让我突然有了一个基本基于现有技术(部分还不成熟)的宇航构想。 现在拿来给大家分享,也算抛砖引玉吧。下面进入正题: 首先,宇航飞船将是万吨级以上,很可能达到十万、百万吨级。 第二,飞船将在月球建造,不具备往返大气层的能力。其建造依托月球星船厂、该厂建设依赖巨额资金(哪怕是靠现有飞船,只要钱够,建个月球基地也不是不可能,不过任何现存地球政府都花不起而已),最好有“地月天梯”,那样可行性会提高很多。 第三,飞船使用等离子发动机推进。好处是直接可以处理“最终垃圾”。(指现有技术已无法利用的物质) 第四,飞船的燃料是氢,但原理不一定。民用版或许是聚变引擎(我承认这个已经超科技了);军用版将是燃料电池(这个已经很成熟了)。其燃料无论以何种方式应用都将转化为电能(二次能源),维持飞船的各种能量消耗,包括推进、控制、导航等…… 第五,飞船不携带完整的生态系统。原因有二:1、技术达不到;2、人类在宇宙过久思想将“异化”,或者疯掉…… 以上就是我想到的,欢迎大家和我一起“瞎想”!
这里到底有几人知道平行宇宙是怎么回事啊…… 还请各位自认知道的来各抒己见,有价值的回帖多的话我会将我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感觉这里似乎回到了文革时代……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笑话百出啊……
相吧似乎开始迎来一次大的变化了 前一段时间比较忙,无暇关注这里,最近回来相吧看看,却发现自己似乎进入了“平行世界”…… 感觉相吧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虽然有点不大习惯现在的气氛,但还是希望能是一个向更好迈进的开端。 希望变革后的相吧仍然能保持以前相吧的优点,继续为理论留下一片干净的天空!
问个问题,希望各位能给简要解释下 首先声明啊,本人的高数仅仅有基础水平,过于复杂的就看不懂了,个位实在要写的话麻烦在稍微解释点。 我的问题是这样的: 假设某载人宇航器依靠场力推进(故不存在质量损失,其实不这样怕也不能进行长距离宇宙航行),使用类似核动力系统作为能源(可以近似视为永动机),那么当此类宇航器的推进器持续推动自身作加速运动,设推理恒定,此时加速度依据相对论可能变化,那么从宇航员的角度分析,其速度和加速度具体如何变化的能? 先说我的理解啊:从宇航员的角度看宇航器可以视为静止不动(相对速度为0),而此时宇航器外的空间整体可以视作反相加速运动。然而从常识考虑,我们都会认定是自身处在运动状态下,此时分析宇航器的运动发现使宇航器加速的推力在宇航员来看是恒定的,而且同理宇航器的质量也恒定,可加速度却在逐渐减小?这是什么原因?推力F与宇航器质量m和加速度a的乘积此时不在相等,那么差值哪去了?
非航母类舰艇的舰载机问题 最近又重温了下钢铁3,由于喜欢做史实舰,所以想在日本巡洋舰上重现日本的“航空巡洋舰”这一特色,但是发现其舰载机数量仅为2……残念啊…… 不知道钢铁3是否有象钢铁1一样加舰载机搭载数的舰桥或者舰体啊?希望各位帮忙告知下,不胜感谢!
请教几个基本问题 各位吧友,我又来问问题了,还请大家能不吝赐教。 目前各处看了些相对论的介绍,却越看越糊涂了,几个想不明白的问题在这说下,希望各位的回答能尽可能让比较外行的我看明白,先谢谢各位了。 问题是: 1、假设我们观测到一艘飞船相对于我们以1/2C飞行,那么1秒钟后,我们将在何处观测到该飞船呢?是0.5光年以外,还是?尺缩钟慢在这个问题里到底是如何表现的? 2、相对论的各种变换中长度、力等是矢量,在性对论的体系中是沿速度的方向变化的,而时间、质量等是标量,这些量在非速度方向该如何变化才能合理?尤其是在于速度垂直的方向,长度、力等矢量应该不会变化,可时间、质量等标量却改变了,那么很多经典物理的计算方式又无法解释了……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