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ong
chinong
关注数: 174
粉丝数: 193
发帖数: 7,972
关注贴吧数: 27
鄂州机场将要爆发!顺丰控股2022年营收2675亿元 增长29.1%! 顺丰控股2022年营收2675亿元 增长29.1% 归母净利润61.74亿元 同比增44.6% 2023年03月29日 20:11 来源: 证券市场周刊 [手机看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3月28日晚间,顺丰发布2022年度报告,2022年实现营收2674.90亿元,同比增加29.1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74亿元, 同比增加44.62%;扣非后净利润53.37亿元,同比增加190.97%;实现每股收益1.27元/股。 2022年,面对诸多外部挑战,顺丰始终坚持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经营基调,采取了一系列精益经营及管理举措,收入端调优结构提升质量,成本端精细管控降本增效,使得2022年度业绩仍实现较好增长,稳步达成健康经营目标。 顺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从上年同期153.58亿元增至本报告期327.03亿元,同比增长112.94%,达成健康的现金流。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7.34%,上升0.53个百分点。 面对2022年“屡创新高”的油价压力,欧美市场的通胀、地缘国政治风险等多重因素影响,顺丰控股顶住压力逆流而上,精益化管理加业务创新,通过提质增效聚力融通,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发力新消费业态 顺丰时效件业务突围 在监管层加强对行业的监管和引导下,行业竞争逐步从单一价格战走向更注重服务品质、服务的差异化与多元化以及网络的稳定度。 近年来,随着直播、短视频等新消费新需求新渠道快速发展,消费场景的差异化发展也促进顺丰新时效产品扩编和崛起。2022年,顺丰控股业务达到111.4亿票,同比增加5.5%;其中时效快递业务不含税营收1057.0亿元,同比增长6.8%;经济快递业务不含税营收255.5亿元。 图:顺丰控股2020至2022年业务件量及营收变动 对时效、服务品质有着较高要求的退换货业务,成为顺丰2022年时效件爆款,2022年底,日均单量较上年同期翻倍,时效快递产品在2022年12月更加获得了双位数增长。而在经济业务中,顺丰坚持差异化竞争,2021年下半年起,低毛利电商件产品特惠专配逐步退市,通过调优使得产品的服务和定价分层、营运模式区隔更加清晰。 新业务板块表现闪亮 精益管理见成效 回顾顺丰的2022,差异化服务理念贯穿全年,在快递业务保持超行业增长的同时,新业务表现出了蓬勃的成长力,逐步独挡一面。在顺丰业务构成的占比来看,新业务占比开始持续提升,在2022年达到48.8%。 在完成收购嘉里物流后,国际与供应链业务完善了顺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布局。在环境不确定的背景下,顺丰增强供应链服务的柔性和韧性,通过跨仓资源整合、关键城市及周边多点布局和相互联动等,保障客户供应链持续平稳运营。 虽然在2022年第四季度起,受国际贸易需求下滑、国际空海运价格下行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供应链与国际业务表现依然强势,不含税营业收入878.7亿元,同比增长124.1%,在总营收中占比达到32.8%。 顺丰控股自2016年布局同城业务,此后迎来爆发式增长,2022年不含税营收64.4亿元,增长28.6%。顺丰同城还在持续探索新消费服务场景,保持业务稳定增长,服务覆盖蛋糕鲜花、商超生鲜等领域,更与各大平台共建生态,寻找直播电商与即时配送服务契合点。 在顺丰新业务板块中,大件快运业务在2022年也表现可圈可点。通过调优产品结构,升级推出航空大件与顺丰卡航,提升单价,加强大件与小件、直营网络与加盟网络的中转、干线、末端融通,实现降本增效。快运业务实现不含税营业收入279.2亿元,同比增长2.3%,净利润达到2767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自有全货机突破80架 顺丰天网实力再强化 回顾顺丰三十年发展,顺丰天网也见证了中国货运航空的发展历程。顺丰控股从2003年就开始涉足全货机运输业务,2009年成立我国第一家民营货运航空公司,现今已发展为国内全货机数量最多的货运航空公司。 截至2022年末,顺丰运营全货机97架,其中自营77架,包括3架747、17架767、40架757、17架737;拥有航权时刻287对,覆盖58个国内站点,44个国际及地区站点;全球累计运营航线138条,5.14万次航班,其中国际航线累计运营67条,超6700次航班。 3月26日,顺丰第80架自有全货机入列,天网的实力再次强化。 备受关注的亚洲第一个货运枢纽——鄂州花湖机场也在2022年正式启用,机场于2022年3月完成试飞,7月正式投入运营,预计在2023年内计划陆续开通40余条国内货运航线。据悉,顺丰的枢纽转运中心整体将于2023年三季度陆续投入运营。同时,顺丰正在逐步规划调整空网布局,利用鄂州枢纽打造轴辐式航空网络,将有望进一步提升高时效服务的覆盖城市,并通过增加大型飞机以降低航空单位成本。 据悉,鄂州花湖机场首条国际货运航线将于近日开通,招商证券表示看好其全面启用后的较大成长空间,分析师认为,鄂州机场运营成熟后,货运时刻及航班将有望大幅增长,次晨达服务将覆盖200+城市,轴辐式+宽体机的运输模式有望节省航空运输单机成本,鄂州机场投建后增量市场可期。 年报显示,顺丰未来将通过聚焦成本降低和运营效率提升,挖掘新市场、稳固竞争壁垒,打造网络标准型产品,布局快递市场新需求,挖掘新市场,加固竞争护城河;其二,通过数字化变革和全球资源布局,培育“数字化行业供应链”+“全球端到端供应链服务“,打造公司未来第二增长曲线;再次,聚焦核心资源卡位,布局鄂州枢纽等枢纽资源,形成公司长期发展资源底盘和护城河,构建连通全球的“轴辐射“航空网络。 2023年,顺丰成立三十周年,如今的顺丰已成长为总资产达到2168亿元的中国第一大、全球第四大的快递物流综合服务商,以时效件为基础,全面发展经济、大件、冷链、同城、国际及供应链等全物流业务。 而立之年遇上快递物流发展的新时代,顺丰表示,未来将聚焦可持续发展,发力“网络标准型产品、数字化行业供应链服务、全球端到端供应链服务”三大赛道,迈进新三十年。
成都外来人口仅18%来自省外,武汉51%来自省外,虹吸全中国 武汉市外流入人口,只有49%来自本省内,一大半来自外省 成都市外流入人口,82%以上来自本身,只有18%来自外省 这就是成贯吸,吹牛的虹吸整个西部? 那武汉是不是可以说:吸引全中国?至少也是虹吸中西部!
2023年1月,最新比亚迪现有及规划产能城市分布 深圳、西安、长沙、合肥、郑州(按投产先后排序,很多车厂规划的产能,最后因为市场变化,永远也实现不了“规划”),是主要的年产100万辆左右的五大生成基地。其他都是不超过40万辆的小基地。 2023年1月,最新比亚迪现有及规划产能分布: 1、深圳坪山工厂:规划产能 35万辆,生产汉+唐车型 2、西安基地:规划产能 90万辆,生产秦+宋车型 3、长沙基地(雨花+星沙):规划产能 90万辆,生产海豚+秦车型 4、常州基地:规划产能 40万辆,生产元Plus、海豹、海鸥等海洋生物系列车型 5、抚州基地(收购原大乘乘用车):规划产能 35万辆,生产海豚车型 6、济南基地:规划产能 30万辆,综合性基地,拥有半导体、动力电池、整车的制造能力 7、合肥基地:规划产能 132万辆,生产秦、驱逐舰05车型,以及高端零部件 8、郑州基地:规划产能 100万辆,生产整车、电子加零部件 9、深汕基地:规划产能60万辆,生产新能源零部件,二期预计2023年7月建成投产 10、襄阳基地:规划产能 30万辆,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建成投产 11、南宁基地:规划产能 30万辆,预计2024年6月建成投产 合肥基地是目前比亚迪最大的工业园区,一方面是合肥政府成功招商引资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创始人王传福在自己安徽老家的一个重要布局。 深汕基地、襄阳基地、南宁基地仍在新建。
长江航道各江段的通航能力,及2022年11月长江干线航道维护尺度 2023年长江航道各段的通航能力 1、南京以下至长江口:水深12.5米,通行9万吨巨轮 2、南京至芜湖段:水深10.5米,通行5万吨级巨轮 3、芜湖至安庆段:水深8米,通行2万吨级海轮 4、安庆至武汉段:水深6米,通行1万吨级海轮 5、武汉至宜昌段:水深4.5米,通行5000吨级江轮 6、宜昌至重庆段:高峡出平湖,重庆航道整治后,2024年水深平均达到5米,通航5000吨级船舶。但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是瓶颈,年通过能力只有1.6亿吨 7、重庆至宜宾段:水深3.5米,通行3000吨级江轮 8、宜宾至云南水富段:一级航道,通行3000吨级船舶 (云南万里长江第一港,长江干线水富至宜宾航道全程30km。水富市以前是宜宾辖区,70年代建设云南天然气化工厂而划给了云南昭通市)
合康高铁博弈,襄信合VS南信合? 合康铁路对河南受益最大,对安徽其次,对湖北受益最小。特别是合康高铁湖北与河南段的博弈,如果信随和南十都不修,对湖北基本上没损失,对河南损失就大了! 南十不修,南信就是断头铁路,车次会少很多,比如现在350的汉十高铁车次就不多。而信随不修,十堰、襄阳、随后一样可以在武汉上沿江高铁去长三角各地,还不会分流武汉的客流。 合康铁路是安徽最早提出来的,无论是走襄阳还是南阳,河南信阳段这么长,属于躺赢模式。所以,无论合康高铁怎么修,河南都是受益最大。襄随信VS南信拖下去,对河南极其不利
地铁、城际、市域铁路对接,2035年武汉城市圈市域线路1300公里 地铁、城际铁路、市域铁路网络对接融合,轨道上的武汉城市圈正从规划走向现实|九城同心向未来播报文章 长江日报 2022-05-16 07:36武汉长江日报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官方帐号关注鄂州花湖机场。 记者任勇 摄 “11号线地铁无缝衔接城际高铁,比之前方便多了!”5月13日上午,正从武汉地铁11号线葛店南站出站的肖豪杰向长江日报记者说道。 肖豪杰是黄石市大冶人,在文华学院读大二,他一个月要回家一次。“刚来武汉上大学时,不了解地铁能到葛店南站,每次回家都是从武汉站坐高铁回黄石,从学校坐车到武汉站都得接近2小时。”肖豪杰说,现在他出校门就可直接乘坐地铁11号线到达葛店南站,自C2出口出站后,步行100米左右,不足2分钟即可换乘城际高铁到大冶北站。 “现在在黄石武汉两地往返完全不用担心,在武汉上学就像在同城回家一样。”肖豪杰说,他到武汉上学就是因为这里离家近,周末可以随时回家。随着地铁11号线延伸至葛店南站,换乘城际铁路就像是坐公交车那样方便。 武汉地铁11号线三期葛店段于2021年1月2日开通运营,这是武汉市第一条延伸至市域外的地铁线路,鄂州由此跨入“地铁时代”。作为连接武汉与鄂州的地铁站,葛店南站日均客流最高峰可达到1万人次以上。 记者梳理发现,武汉城市圈还有多个城市,正在规划和鄂州一样与武汉实现最便捷的轨道对接。 鄂州:天河机场和花湖机场将实现轨道交通连通 2021年10月13日,《武鄂市域铁路预可行研究报告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发布,标志着武鄂市域铁路正式进入研究阶段。 武汉至鄂州市域铁路,研究工程范围起点为光谷中心城,终点为鄂州市综保区;二期工程延伸至黄石。研究年度,初期:2030年;近期:2037年;远期:2052年。 据鄂州市发改委介绍,为促进鄂东城市群联动发展,鄂州积极谋划利用武汉轨道交通13号线通道,将市域铁路从武汉光谷中心城经葛店南站后延伸至鄂州花湖机场,使天河机场和花湖机场之间轨道交通连通,线路全长约70公里,估算总投资300亿元。 据了解,武鄂市域铁路将从武汉光谷中心城出发,经葛店南、五四湖、三江港、吴楚大道经鄂州城区到达花湖机场。市域铁路的“硬连通”将使武鄂同城更加紧密,方便花湖机场和天河机场之间的协同,也将促进武鄂两地人员交流,有利于打造武鄂一小时通勤圈和一日生活圈。 此外,武九客专(武汉至黄石城际铁路)毗邻鄂州花湖机场,具备空高联运基础条件,从鄂州东站或花湖站出岔建设机场高铁专线,即可实现空高联运。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已委托铁四院开展高铁进花湖机场及空高联运体系的规划研究,并已有初步成果,待进一步深化方案研究,完善用地、环评等要件并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后可开工建设。 鄂州市发改委表示,鄂州将依托武汉市,发展市域(郊)铁路。同时,围绕鄂州花湖机场,完善空、水、铁、公综合交通网络,打造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 黄冈:红安市域(郊)铁路对接武汉地铁 今年初,红安县人民政府与武汉地铁集团签署《武汉红安市域(郊)铁路工程建设框架协议书》。根据初步规划方案,武汉红安市域(郊)铁路工程串联红安经济开发区与前川新城、长江新区副城及临空副城;与武汉轨道交通7号线、14号线和前川线衔接换乘,快速联系天河空港枢纽、汉阳高铁站两大综合交通枢纽,将实现红安1小时到达城市副中心。 5月7日,武汉地铁发布官方消息,前川线天阳路站-腾龙大道站盾构区间(简称“天腾盾构区间”)实现双线贯通,这也代表着红安离武汉更近了一步。 4月22日,黄冈至黄梅高速铁路开通运营,黄州、浠水、蕲春、武穴等地进入“高铁时代”,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进一步延伸,与黄黄高铁相连,武汉至黄梅时空距离较以往压缩一半,两地间乘高铁最快仅需1.5小时。 黄黄高铁的开通,让黄冈接入国家四通八达的高铁路网体系,黄梅也由此成为湖北第一个高铁十字交叉的县级市,对促进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完善长江经济带铁路网布局、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辐射带动武汉城市圈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咸宁:市域(郊)铁路对接武汉地铁7、9号线 日前,对接武汉至咸宁市域(郊)铁路的咸宁市轨道交通系统初步方案已出炉。 据悉,武汉至咸宁市域(郊)铁路,对接武汉地铁7、9号线,利用武咸城际换乘,经乌龙泉、土地堂、安山、山坡机场、梓山湖新城、咸宁北站、浮山后至终点咸宁南站,融入一小时通勤圈,加快推进武咸同城一体化进程。 近期,咸宁市轨道交通系统初步方案已规划路线2条:1.从孙家湾向东延伸至咸宁大道,然后转至十六潭路,最后至咸安区实验学校;2.从肖桥村向北延伸,经过淦河大道、长安大道等地方,一纵一横贯穿咸宁市区。串连咸宁主城区政治、经济和生活等重点节点区域,同时兼顾咸宁中心城区与赤壁、嘉鱼的公共交通衔接。 打造轨道上的武汉城市圈 截至目前,武汉城市圈已运营开通的城际铁路包括武黄、汉孝、武冈、武咸和武仙。这5条城际铁路将武汉和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以及大冶7个城区联通。 而根据2021年7月公布的《武汉市开展高标准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将打造武汉城市圈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形成“市域门到门、城市圈区到区”的快捷交通体系,打造“轨道上的大武汉”。 5月上旬,湖北省发改委发布《湖北省都市圈市域(郊)铁路一期建设规划招标(采购)公告》,正式启动湖北省都市圈市域铁路一期建设规划,武汉城市圈又有多条铁路列入规划。 按照《湖北省“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湖北省都市圈市域(郊)铁路网将立足都市圈空间布局和客流需求,以武汉、襄阳、宜昌为核心构建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高效的市域(郊)铁路网,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与多层次轨道衔接关系,提升一体化运营服务水平,促进现代化都市圈加快建设。 武汉城市圈统筹既有铁路资源利用及新建,以武汉为核心,沿武鄂黄黄、汉孝、武仙潜、武咸等城镇发展轴构建“双环放射、干支结合”的市域(郊)铁路网,多点多向、高效衔接武汉市综合交通枢纽及城轨线网,形成一小时通勤圈。至2035年,武汉城市圈市域(郊)线路里程约1300公里。 武汉城市圈将利用既有汉孝、武黄、武冈、武咸城际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研究利用武九铁路、武麻铁路、新港江北铁路,开行武汉至鄂州(黄石)、红安西、团风市域(郊)列车。规划建设吴家山—汉川、吴家山—天河机场—闵集、武汉站—天河机场、桃桥湖—邾城、武汉—鄂州花湖机场市域(郊)铁路。 目前,武汉至鄂州市域铁路、武汉孝感市域(郊)铁路、武汉至咸宁市域(郊)铁路已经启动。 (长江日报记者高喜明 见习记者聂奥林) 【编辑:汪宇瑾】
武汉铁四院牛,代表中国首次主持的铁路电气化技国际标准 听说中国的高铁有一半左右是铁四院设计的,现在又代表中国首次主持的铁路电气化技国际标准#中国高铁# #国际标准#
支持西武+沿江高铁进机场,做大做强武汉天河机场枢纽站 现在汉十高铁借道汉孝城际铁路,连入天河机场站,对湖北各地市,甚至通高铁的许多县级城市,往来机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希望未来接入沿江高铁+西武高铁,继续做大做强天河机场火车枢纽站,如果能改造京广高铁江北段进天河机场就更牛比了!学虹桥成为高铁、机场、城际、地铁、公交、长途汽车综合枢纽站
如果减掉武鄂黄黄,湖北还剩什么?人均GDP依旧中部遥遥领先 从2003年首次提出1+8武汉城市圈,在近20年后放弃孝感、咸宁和天仙潜5个城市,选择一路向东发展。万一未来武鄂黄黄脱离湖北直辖了,剩下的湖北省还剩什么?很多人说,失去武汉湖北就被掏空了,沦为西部垫底的发展水平。 但通过2022年刚出不久的数据做表测算一下:剩下的湖北省人均GDP仍然是中部第一,且遥遥领先。不过剩下的湖北省GDP总量只有28893亿,大致在江西和山西正中间的样子。剩下的湖北省,面积虽然仍有15万平方公里左右,中部仅大于安徽省。但是常住人口只剩下3535万,略多于山西省。人口数量中部垫底,除非从邻省借点人口来才行啊[表情]
全国二产增加值20强,武汉进前10,郑州20有悬念,合肥落榜
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营收前十省,河南四川湖北与GDP差异幅度一致
2022年,中部五省港口散货&集装箱吞吐量排名 货物吞吐量:安徽>湖北>>江西>湖南>>>河南 集装箱吞吐量:湖北>安徽>>湖南>江西>>>河南
2035交通规划新增8个内河主要港口,恭喜宜宾襄阳常德周口淮安等 三十多年前,交通部规划了全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2022年最新发布的2035交通规划,新增了8个“全国主要内河港口”。 为了适应内河运输需要、增加8个港口纳入内河主要港口布局。最终形成63个全国主要港口,包括27个沿海主要港口和36个内河主要港口。 27个沿海主要港口包括大连港、营口港、秦皇岛港、唐山港、天津港、黄骅港、烟台港、日照港、青岛港、连云港港、上海港、南通港、苏州港、镇江港、南京港、宁波舟山港、温州港、福州港、厦门港、汕头港、深圳港、广州港、珠海港、湛江港、北部湾港、海口港、洋浦港。 36个内河主要港口包括宜宾港、泸州港、重庆港、宜昌港、荆州港、武汉港、黄石港、岳阳港、九江港、安庆港、芜湖港、马鞍山港、长沙港、南昌港、合肥港、襄阳港、常德港、嘉兴港、湖州港、南宁港、贵港港、梧州港、肇庆港、佛山港、柳州港、来宾港、清远港、济宁港、徐州港、淮安港、无锡港、杭州港、蚌埠港、周口港、哈尔滨港、佳木斯港。 恭喜新增的8个:宜宾港、襄阳港、常德港、周口港、淮安港、清远港、柳州港、来宾港
2035交通规划新增8个内河主要港口,恭喜宜宾襄阳常德周口淮安等 三十多年前,交通部规划了全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2022年最新发布的2035交通规划,新增了8个“全国主要内河港口”。 为了适应内河运输需要、增加8个港口纳入内河主要港口布局。最终形成63个全国主要港口,包括27个沿海主要港口和36个内河主要港口。 27个沿海主要港口包括大连港、营口港、秦皇岛港、唐山港、天津港、黄骅港、烟台港、日照港、青岛港、连云港港、上海港、南通港、苏州港、镇江港、南京港、宁波舟山港、温州港、福州港、厦门港、汕头港、深圳港、广州港、珠海港、湛江港、北部湾港、海口港、洋浦港。 36个内河主要港口包括宜宾港、泸州港、重庆港、宜昌港、荆州港、武汉港、黄石港、岳阳港、九江港、安庆港、芜湖港、马鞍山港、长沙港、南昌港、合肥港、襄阳港、常德港、嘉兴港、湖州港、南宁港、贵港港、梧州港、肇庆港、佛山港、柳州港、来宾港、清远港、济宁港、徐州港、淮安港、无锡港、杭州港、蚌埠港、周口港、哈尔滨港、佳木斯港。 恭喜新增的8个:宜宾港、襄阳港、常德港、周口港、淮安港、清远港、柳州港、来宾港
2019~2022年,万亿GDP城市三年累计增速 武汉疫情受灾严重,三年累计增速倒数第三。 郑州倒数第一,天津倒数第二,期待疫情后三城发力,追回失去的三年
湖北江汉平原,绝大多数县已经撤县设市,剩下3个县谁先撤县设市? #江汉平原# #撤县设市# #县域城市化# 湖北省县域城市化水平,处于中国前列。截止2021年底,湖北有县级市26个,仅次于新疆的28个,与山东省并列中国第二。改革开放后,江汉平原核心与边缘的县,大多数都先后撤县设市了。 1997年~2017年,国家冻结了撤县设市20年后,2018年京山撤县设市,2021年监利撤县设市。 放眼望去,现在属于江汉平原的只有4个县级,按体量大小排序是:荆州市公安县、荆门市沙洋县、孝感市云梦县、荆州市江陵县。 江陵县特殊,是荆州市的附廓县,江陵县城及繁华地区设为了荆州区和沙市区后,剩下的农村设为江陵区。后来可能城市化指标不达标,国🖐🏻院又改成了江陵县。该县的面积人口都太小,未来估计还是会改成江陵区。 剩下的3个县,哪个能率先撤县设市?
合肥2021年建筑业GDP可能仅次于重庆省,秒杀众多一线和二线城市 资料如下图所示,原帖地址如下: #霸都GDP# #建筑业增加值# http://tieba.baidu.com/p/7832823566?&share=9105&fr=sharewise&is_video=false&unique=C0C4BDBF77207363E4046900E643027C&st=1674869928&client_type=1&client_version=12.35.1.1&sfc=copy&share_from=post&source=12_16_sharecard_a
京九高铁西线可能经武汉阳逻、光谷和咸宁大西环,江西和武汉是赢家 京九高铁主线还是有阜合~合安九~昌九~昌赣高铁,相当于多修一段(阜阳~潢川~武汉~吉安/井冈山)西线。 河南信阳潢川和湖北大别山区,只是争取到原来的京九线沿线高铁(被阜合~合安九先下手了)。这样一来,江西是最大赢家,白捡了一条纵贯赣州的京九西线高铁(基本上与大广高速公路平行)。武汉也是大赢家,经过阳逻和光谷两大产业园区 #京九高铁##京九铁路##京九高铁西线#
回复某重庆网友“天津是怎么成为直辖市的”及重庆追溯调整历史数据 现在看到的重庆市1952-1996年数据,为了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数据可比性,都追溯调整到包括了1983年老重庆(吞并了江津地区和永川地区,1983年老重庆面积高达2.3万平方公里>天津+上海+广州)、原万县地区、原涪陵地区、原黔江地区,对应8.2万平方公里的数据。
武汉都市区,为何是向东发展武鄂黄黄,而舍弃孝感、咸宁和仙桃? 不仅是武汉想向东发展,湖北省也是把武汉往东赶。武汉市想在江北搞“长江新城”,湖北省就在江南武汉和鄂州交界地带搞“武汉新城”。 意图已经很明显了,万一哪一天武汉直辖脱离了湖北省,你可以带走东边的鄂黄黄,别觊觎孝感、咸宁和仙桃了! 如果武汉不扩地直辖,那就被湖北省包围了。如果连同武汉城市圈一起直辖,面积太大了,剩下的湖北省基本上就被掏空了。 1+8城市圈,走了东边的1+3,还剩下2个地级市+3个强县级市留在湖北,一点都不割裂湖北核心区,江汉平原整体上95%的地盘仍然都留在了湖北。武汉好像只有大汉阳地区+汉口3个市区+东西湖属于江汉平原的边缘地带,而黄陂、新洲+武汉江南+鄂州+黄石+黄冈大部分都是山区
2022年各省GDP和人均GDP排名 #GDP# #人均GDP# #各省排名#
2022年各省GDP和人均GDP排名 #GDP# #人均GDP# #各省排名#
2022年自然指数:南京全球第8,武汉11,合肥16,西安29,成都30 自然指数是由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在2014年提出的,主要对前一年各科研机构在Nature系列、Science、Cell等82种自然科学类期刊上发表的研究型论文数量进行计算和统计,来评估各个国家或研究机构的基础研究产出。北京时间11月26日上线的英国《自然》增刊《2022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 排行榜结果显示,北京在世界领先的科研城市中依然保持首位。北京在2016年超过纽约都市圈,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科研城市,这是自2017年该成绩发布以来,北京连续6年位居首位。纽约都市圈保持第二位,上海升至第三位,波士顿都市圈和旧金山湾区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位。东京和巴黎都市圈分别排名第7和第9,伦敦都市圈排名第13,首尔都市圈排名第14,新加坡排名第18,香港排名第23。 单独将中国城市进行排名的话,北京(第1)、上海(第3)、南京(第8)、广州(第10)、武汉(第11)、合肥(第16)、杭州(第19)、天津(第20),香港(第23)、深圳(第28)、西安(第29)、成都(第30)。
2022年自然指数:南京全球第8,武汉11,合肥16,西安29,成都30 自然指数是由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在2014年提出的,主要对前一年各科研机构在Nature系列、Science、Cell等82种自然科学类期刊上发表的研究型论文数量进行计算和统计,来评估各个国家或研究机构的基础研究产出。北京时间11月26日上线的英国《自然》增刊《2022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 排行榜结果显示,北京在世界领先的科研城市中依然保持首位。北京在2016年超过纽约都市圈,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科研城市,这是自2017年该成绩发布以来,北京连续6年位居首位。纽约都市圈保持第二位,上海升至第三位,波士顿都市圈和旧金山湾区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位。东京和巴黎都市圈分别排名第7和第9,伦敦都市圈排名第13,首尔都市圈排名第14,新加坡排名第18,香港排名第23。 单独将中国城市进行排名的话,北京(第1)、上海(第3)、南京(第8)、广州(第10)、武汉(第11)、合肥(第16)、杭州(第19)、天津(第20),香港(第23)、深圳(第28)、西安(第29)、成都(第30)。
2022年自然指数:南京全球第8,武汉第11,合肥第16,西安第29 自然指数是由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在2014年提出的,主要对前一年各科研机构在Nature系列、Science、Cell等82种自然科学类期刊上发表的研究型论文数量进行计算和统计,来评估各个国家或研究机构的基础研究产出。北京时间11月26日上线的英国《自然》增刊《2022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 排行榜结果显示,北京在世界领先的科研城市中依然保持首位。北京在2016年超过纽约都市圈,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科研城市,这是自2017年该成绩发布以来,北京连续6年位居首位。纽约都市圈保持第二位,上海升至第三位,波士顿都市圈和旧金山湾区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位。东京和巴黎都市圈分别排名第7和第9,伦敦都市圈排名第13,首尔都市圈排名第14,新加坡排名第18,香港排名第23。 单独将中国城市进行排名的话,北京(第1)、上海(第3)、南京(第8)、广州(第10)、武汉(第11)、合肥(第16)、杭州(第19)、天津(第20),香港(第23)、深圳(第28)、西安(第29)、成都(第30)。
2022年自然指数:南京全球第8,武汉第11,合肥第16,西安第29 自然指数是由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在2014年提出的,主要对前一年各科研机构在Nature系列、Science、Cell等82种自然科学类期刊上发表的研究型论文数量进行计算和统计,来评估各个国家或研究机构的基础研究产出。北京时间11月26日上线的英国《自然》增刊《2022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 排行榜结果显示,北京在世界领先的科研城市中依然保持首位。北京在2016年超过纽约都市圈,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科研城市,这是自2017年该成绩发布以来,北京连续6年位居首位。纽约都市圈保持第二位,上海升至第三位,波士顿都市圈和旧金山湾区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位。东京和巴黎都市圈分别排名第7和第9,伦敦都市圈排名第13,首尔都市圈排名第14,新加坡排名第18,香港排名第23。 单独将中国城市进行排名的话,北京(第1)、上海(第3)、南京(第8)、广州(第10)、武汉(第11)、合肥(第16)、杭州(第19)、天津(第20),香港(第23)、深圳(第28)、西安(第29)、成都(第30)。
2022年自然指数:南京全球第8,武汉第11,合肥第16,西安第29 自然指数是由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在2014年提出的,主要对前一年各科研机构在Nature系列、Science、Cell等82种自然科学类期刊上发表的研究型论文数量进行计算和统计,来评估各个国家或研究机构的基础研究产出。北京时间11月26日上线的英国《自然》增刊《2022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 排行榜结果显示,北京在世界领先的科研城市中依然保持首位。北京在2016年超过纽约都市圈,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科研城市,这是自2017年该成绩发布以来,北京连续6年位居首位。纽约都市圈保持第二位,上海升至第三位,波士顿都市圈和旧金山湾区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位。东京和巴黎都市圈分别排名第7和第9,伦敦都市圈排名第13,首尔都市圈排名第14,新加坡排名第18,香港排名第23。 单独将中国城市进行排名的话,北京(第1)、上海(第3)、南京(第8)、广州(第10)、武汉(第11)、合肥(第16)、杭州(第19)、天津(第20),香港(第23)、深圳(第28)、西安(第29)、成都(第30)。
2021年长江干线货运量35亿吨,全国铁路货运量47.7亿吨 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超35亿吨再创新高2022-01-04 文章来源:新华社 2021年,长江干线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超35亿吨,同比增长6%以上,创历史新高;其中集装箱吞吐量2282万标箱,同比增长16.3%。这是记者从12月31日召开的2022年长江航务管理工作会上获悉的。 运输增长得益于长江干线航道通航能力的持续改善。2021年,长江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贯通并投入试运行,万吨级船舶可常年到达武汉,武汉以下干线航道基本实现区段标准统一。长江口南槽6米水深航道正式运行。三峡枢纽年货物通过量达1.5亿吨,同比增长9.29%。 据资料显示,2021年我国铁路货运总发货量达47.74亿吨,同比增长4.9%。其中国家铁路37.26亿吨,同比增长4%。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排名,武汉207家,长沙143,合肥140,郑州112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武汉207家,长沙143,合肥140,郑州112
各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排名,湖北中西部第一、安徽中西第二 这是2022年8月初,最新发布的第四批专精特新后的排名,就是1-4批累计企业数量排名 各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排名,湖北中西部第一、安徽中西第二
安徽最新表态:规划合肥-六安-襄阳-安康铁路,前期研究沿淮铁路 安徽的铁路规划,只字不提”南信合“,反而对合肥-六安-襄阳-安康的”合康高铁“一往情深。这次直接把襄阳列入合康铁路的节点,哈哈 注意重点:规划建设合肥-六安-襄阳-安康铁路。前期研究沿淮铁路
清朝九大总督驻地,6城成为大区中心城市,3城地位下降 清朝全国九大总督驻地,除了悲催的保定、福州和昆明,其它6城刚好是6大区中心城市!(南京、广州、武汉、成都、西安、沈阳)而且福州和昆明,副省级城市都不是,zz地位下降太快了保定更是成了普通地级市,在华北的地位被京、津取代
各省市双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数量排名 一流学科数量来看: 北京91、江苏64、上海48、湖北32,前四确定。 浙江23、广东21、陕西20争第五
147所双一流大学,明显分成了4个档次 感觉层次分明啊: 第一档(1-2名):自定一流学科,"C2"清北超然 第二档(3-18名):21~8个一流学科,结合其它综合排名、院士、科研成果、校友等,这16所是”头部985",都是一方诸侯的实力 第三档(19-44名):6~3个一流学科,”中下游985+顶级211水平“ 第四档(45-147名):2-1个,”末流双一流“,类似于只有1~2个市辖区的”末流地级市“;由底层985+中下游211+许多双非三类大学组成
湖北地级市公共财政收入低,估计与疫情后大规模税费减免有关 湖北地级市公共财政收入低,估计与2020与2021大规模先征后退、行政收费大幅度减免有关。2021年湖北的税收5000多亿,高于安徽、湖南(2019年则大幅领先这两省),远高于江西,略低于河南100亿。可见一是税比高,二是先征后退
长江沿岸城市,为何武汉以上大多在江北,武汉以下大多在江南?
#中国医院排名#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版) 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的这个榜单,比复旦的强多了。复旦的医院排名榜,很难量化的“声誉”占80%权重,科研和产出却只占20%权重,想到于“操作空间”很大!
中部各省发展水平,湖北第一梯队,安徽湖南第二梯队,其它 在2020年严重疫情中心,一个季度废掉的情况下,湖北在中西部各省仍然遥遥领先🐂🍺
1984-2020年从洛杉矶到东京奥运会,中国各省累计金牌榜
各种环江西的形成原因,是京广超级通道的形成? 这张图,形象的说明了江西和荆襄古道的衰落。京广线通车之前,中原去往南方,主要走江西道、武昌-桂林道、荆襄云贵道。 京广铁路通车后,基本上形成京广大通道,并在株洲往怀化方向分出云贵道,在衡阳分出桂柳道。 建国后、改革开放后,京广通道又因为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公路等不断强化,听说京港澳高速正在全线“四改八”,全线扩建成双向八车道南北高速干线。 相比较而言,京九通道和呼南通道(部分路段与荆襄古道重叠)落寞得多啊 中国南北京广超级通道(南北普铁干线、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的形成,受益者:京广沿线城市,尤其是中部三省会郑州、武汉、长沙,都会形成米字形枢纽。 受害者:江西赣江沿线城市,南阳、襄阳、荆州、常德等荆襄古道沿线城市,这些城市在古代处于全国交通干线地位,普遍衰落,城市经济地位也相对衰落。
武汉七普常住人口,估计至少1200万以上 18岁以上常住人口=603/62%=972.58万。参考七普全国0-14岁占18%,武汉0-18岁的人口按22%估算,武汉常住人口大概是1247万。 这是保守估计,因为武汉是省会城市,会有更多年轻人拥入,包括很多辍学的青少年。
5城竞逐,谁是下一个国家科学中心?武汉+长沙 vs 成都+重庆? 文章虽然提到:成都、杭州、武汉、沈阳、南京纷纷在2021年政府重点工作任务中提出“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按照现有国家科学中心的布局,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粤港澳大湾区,都布局在国家级城市群里。 如此看来,成渝和武长最有机会获得下一个国家科学中心。 武汉+长沙 vs 成都+重庆,哪边科技实力更强,大家认为谁更有优势? 5城竞逐,谁是下一个国家科学中心? 政务:国民经略 2021-03-23 11:56 以下文章来源于搜狐城市 ,作者翟杨 搜狐城市 网罗城市热点,解读城市政策,给你另一种角度品读城市。 大国间的科技竞争,城市很大程度已成了参与竞争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自主创新的主要力量。 那么目前,中国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如何,距离上述目标还有多大差距? -01- 北京研发投入规模和强度双领跑 在探究各地科创蓝图之前,我们先从“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及的两项指标——研发经费投入、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了解一下各地目前的科技创新水平。 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这一指标,通常被用来反映一个地区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可以预期的是,R&D经费投入越高的城市,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会有更大的潜力。 基于此,搜狐城市以4大一线城市和15座新一线城市为样本(以下简称重点城市),考察各地2019年的研发投入情况。此外,由于武汉、长沙、青岛相关数据暂缺,故最终进入统计的城市有16个。 从2019年研发投入的绝对值来计,排名前10的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苏州、杭州、西安、重庆、天津和南京。2019年重点城市研发投入情况分析/搜狐城市制图 2019年,北上深的研发投入总和约为508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高达23%,足以体现一线城市在全国科创格局中的引领作用。 其中,北京是全国唯一一座研发投入超过2000亿元的城市,领跑全国。在统计体系中,研发投入的统计对象主要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规上企业三大科技活动主体。而前两者大量聚集于北京,因此北京承担了较大的基础研究重任。 但同为一线城市的广州,2019年的研发投入约为678亿元,尽管在16座重点城市中位列第四,但仅仅约为第3名深圳的1/2。从研发投入强度,即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来看,广州仅为2.87%,在重点城市中排名较为靠后,甚至略低于广东全省2.88%的水平。 总体而言,北上深之外,广州、苏州、杭州、西安、重庆、天津、南京和成都处于第二梯队,研发投入均在400亿元以上,而沈阳的研发投入总量排名垫底。此外,若以研发投入强度来计,上述16座重点城市中则是直辖市重庆垫底,2019年重庆市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9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除了研发投入外,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科研产出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截至2019年底,北京、深圳是全国唯二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突破100件的城市,与此同时,北京、深圳也是2019年发明专利授权量最多的城市。2019年重点城市发明专利情况分析/搜狐城市制图 京深之外,南京、杭州、苏州、上海、武汉、西安处于第二阵营,2019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40件。而19座重点城市中,仅郑州、重庆2019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不足20件,其中重庆更是不及全国平均水平。 -02- 蓉汉杭沈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在研发投入强度、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双双垫底的重庆,也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坦承“重庆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其中就包括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还不足”。 为此,重庆将“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作为2021年的首要工作安排,并要求“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截至目前,4大一线城市及15座新一线城市中,仅深圳尚未公布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故下文有关2021各地科技蓝图的梳理只涉及18座重点城市。 据搜狐城市统计,18座重点城市中,共有北京、广州、重庆、武汉等10座城市将推进科技创新列为2021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有多座城市提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科学中心”的目标。各地2021年政府工作安排中有关“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科学中心”的表述/搜狐城市制图 “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相比较,前者大而全,包括国际化高端人才、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众多创新创业企业、发达的科技金融服务、宽松的创新文化环境、完备的制度政策体系等。后者小而专,强调依托先进的国家实验室、创新基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以多学科、交叉型、前沿性基础科学研究、重大技术研发和促进技术产业化为重点任务。 而实际上,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也已经对中国城市科技创新格局作出了明确规划,其中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虽然国家层面已定点,但是多座城市仍然深情向往国家科学中心。 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例,未被纳入国家规划阵营的成都、杭州、武汉、沈阳纷纷在2021年政府重点工作任务中提出“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而南京虽未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安排中对此有所强调,但在未来5年规划中却也锁定了“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实质性成效”的目标。 争创竞赛愈演愈烈之下,研发投入成了各地政府纷纷想要提高的重要指标,毕竟某种程度上来说,研发投入的规模和强度是一座城市参与科创竞争的基本要素。 -03- 研发投入强度目标西安最高 搜狐城市梳理发现,18座重点城市中,有12城设定了2021年“研发投入”的目标。 其中,上海、苏州等9城明确了2021年研发经费支出占当地生产总值的比重,成都、合肥、武汉3市则明确提出2021年研发投入增幅;北京、广州、重庆、天津、东莞、青岛6城则未明确提出2021年的研发投入目标。各地2021年“研发投入”目标/搜狐城市制图 提出研发投入强度目标的9城中,西安2021年的目标设定最高。据2021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西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要保持在5%以上。而郑州设定的目标最低,郑州市政府要求2021年郑州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2%,而这比同期西安的目标低了至少2.8个百分点。 但若考虑到往期基础水准,西安设定的目标实则不难实现。 据前文统计,2019年西安市研发投入强度就已达到5.17%,而到了2021年,西安市政府仅提出了“研发投入强度保持5%以上”的目标,不见太大突破。 搜狐城市将上述9城2021年的目标值与2019年的实际值对比后发现,苏州市突破最大。2019年,苏州市研发投入强度为3.25%,而今年苏州市政府要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3.75%左右,增幅达0.5个百分点。 此外,苏州市政府还在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中提出,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要增长8%。同时,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数达到1.4万家。 其实,一座城市若想要提高研发投入,增加科创活力,那么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是必要的政府决策。 因为从活动主体来看,企业才是我国的创新主体;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6.4%、13.9%和8.1%。 202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是2021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安排;同时还宣布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并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推动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 参考资料: [1]各地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2] 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3]解码“十四五”,财新周刊 原标题:《5城竞逐,谁是下一个国家科学中心?》
中国主要城市绕城高速排名及未来6大都会区 1、北京“七环线”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全长940公里,50公里在北京境内,890公里在河北,一半左右在京北山区(北京六环线188公里) 2、武汉“七环线”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全长560公里(“六环线”360公里还在建设中,五环线191公里) 3、珠三角环线高速470公里(广州绕城高速195公里) 4、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442公里(第二绕城高速223公里,五环成华路143公里) 5、上海郊区环线高速189公里 其中,珠三角环线高速中,包括两个超大城市广州和深圳。香港弹丸之地,尽管经济高度发达,但这里讨论城市规模,故不在讨论之列。 除了京北山区这一段环线之外,大环线框架内,经过的都是中小地级和县级城市密集带(发改委也不可能批准在沙漠中修环线高速),人口稠密,有很大的都市圈发展潜力,类似于美国的大都会区。 发展中的都会区,也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武汉、成都格局。
中国未来将形成沪、京、广、深、汉、蓉六大核心城市的格局 #中国##城市##人口##城区##格局##高速公路##城市环线# 一、人口格局: 官方的“城区人口”中,有九个城市在800万人以上,后面的断档到600多万。其中有三个特殊: 1、重庆近300公里外地万州都是区,现在重庆也是全国市辖区最多的城市,26个区!1500多万“城区人口”有多少水分? 2、天津城市人口1300多万,很显然从地铁人流量、电影票房等来推断,天津全市域有没有1300多万人,还要打个问号? 3、至于东莞,南城、东城、莞城、万江4个街道组成的城区才120多万人,其它956万人绝大多数都是镇级人口,镇上的医疗、教育、交通…等市政都不能称为城市。 所以,真正实打实的“城区”人口,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武汉、成都6个前列。 二、城区规模框架格局 中国主要城市绕城高速排名 1、北京“七环线”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全长940公里,50公里在北京境内,890公里在河北,一半左右在京北山区(北京六环线188公里) 2、武汉“七环线”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全长560公里(“六环线”360公里还在建设中,五环线191公里) 3、珠三角环线高速470公里(广州绕城高速195公里) 4、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442公里(第二绕城高速223公里,五环成华路143公里) 5、上海郊区环线高速189公里 其中,珠三角环线高速中,包括两个超大城市广州和深圳。香港弹丸之地,尽管经济高度发达,但这里讨论城市规模,故不在讨论之列。 除了京北山区这一段环线之外,大环线框架内,经过的都是中小地级和县级城市密集带(发改委也不可能批准在沙漠中修环线高速),人口稠密,有很大的都市圈发展潜力,类似于美国的大都会区。 发展中的都会区,也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武汉、成都格局。 三、地铁批复长度 也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武汉、成都这几个城市里程最靠前。 四、关于重庆 重庆的人口和城区规模,太特殊了,各种各样的版本莫衷一是。从传统的6个城区,再发展到主城9区(5500平方公里,900万人),现在又宣传20个区的主城都市区(28700平方公里,2000万人左右)。 重庆“城区人口”1500多万,不知道是什么统计口径?即使主场9区5500万平方公里全算“城区”(5500平方公里,已经超过或接近一些副省级城市全市总面积了),没有任何农村人口,也才900万人而已。 所以,实打实的重庆城区人口,肯定是排不进前六名的。只是奇怪的82400平方公里(略少于江苏省和浙江省)的政区造就的名义上世界第一大城市,常住人口3200万左右(略少于福建)
2019年郑州GDP超过了长沙,这个数据靠谱吗?
三所985PK: 西安交大+西北工大+西北农林 vs 国防科 西安与长沙都是三所985,都有一所B类985,那么西安交大+西北工大+西北农林 vs 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哪组胜呢?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