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wx129
lwx129
关注数: 2
粉丝数: 82
发帖数: 5,462
关注贴吧数: 6
【连载】伟大的超越 本连载由保罗•哈尔彭著的《伟大的超越》经删减而成
问个电磁流体的问题 一群自由电荷,初始时刻,均匀分布于球内,球的半径为R,电荷的密度为ρ,由于电荷之间的电场力作用,电荷将分离,电荷密度将变稀薄,求,电荷密度随时间的演化
关于维相与反相的宣言 不管是官科还是民科都有维相自由,也有反相的自由。有过去维相而现在不维相的自由,也有过去不维相而现在维相的自由。有过去反相而现在不反相的自由,也有过去不反相而现在反相的自由。科学面前人人平等。
看了各位吧友的反相理论之后的感想 吧友大多数是反相的,并且都自建了一套理论来反相,但出反点不同,反相的方向,法法,目的都不同,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样是不行的,要团结起来,协同研究,一起探讨,求同存异,指出相对论的错误之处到底在哪里,并达成一致意见。然后去和官科们讨论,反驳,这样容易取得成功,团结就是力量,大家觉得如何?
【个人观点】讨伐Schrodinger 一楼给百度:取取标题以吸引眼球
【转贴】拓扑斯理论的时空观 物理定律来源于人们对简单性与和谐性的追求,而物理定律的应用却是对复杂性的追求。正像下围棋那样,只有黑白两色棋子和少数几条规则,却可以弈出千变万化的对局。大多数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定律日臻完善,而人类却已进入复杂性研究的黄金时代。然而,反潮流的拓扑斯理论却出现在这样的时代,它的与观察者有关的逻辑,即“为工作着的宇宙学家而存在的逻辑”,引起了对现有时空观的深刻质疑。
【个人观点】质疑质能方程及电荷守恒定律 一楼给百度一副对联: 要进就进相对论吧 要写就写个人观点 横批:支持原创
测试 乱码?是如何形成的?
【建议】贴吧开展一些“山寨”理论展示活动 现在“山寨”一词流行,“山赛”就是DIY,现在吧里贴士太多了,各位能否将这些贴士DIY一下,用自己的理解,从一些独特的角度来细推行乐一下,我想会更有味道。
粒子在有心力场中的运动轨迹推导 在理论力学书上,推导有心力都是用角动量守恒,及拉格朗日方程出发,其优点是不会出现二次项,那么用f=ma如何推导呢?这需要一些数学技巧,“碘化亚铜”给出了巧妙的代换法,用纯数学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的推导过程为我们以后寻求解一般的微分方程组提供了一个思路。下面就是他的解题过程:设极坐标为(r,a),r为矢径,a为角度,中心场的中心在原点处。那么可以立如下方程组:r"-ra'^2=1/r^2 ………①ra"+2r'a'=0 ………②将②化解为:ra"=-2r'a' 移项得: a"/a'=-2r'/r 两边对t积分得:lna'=-2lnr 即: a'=1/r^2 ………③这正是角动量守恒的表现再看①式,将③代入①式得:r"-1/r^3=1/r^2 两边同乘个2r'得:2r'r"-2r'/r^3=2r'/r^2 两边积分得:r'^2+1/r^2=-2/r ………④设u=1/r 则:u'=-r'/r^2 因③式得:u'=-r'a' 则:r'=-u'/a' 代入④式:u'^2/a'^2+u^2=-2u 两边移项并处理得:a'=u'/√(-u^2-2u)=u'/√[1-(u+1)^2]两边积分有:a=arcsin(u+1)∴ u=1-sina∴ r=1/(1-sina)=1/[1+cos(a+π/2)]这正是要求的二次曲线方程
公式F=ma中的力从哪来(2) 我在先前一贴里论述了那些关于力和质量的假设是怎样为公式F=ma的内涵赋予实质的.我将这一系列的假设称为“力的文化”.我提到,尽管“力的文化”中的一些元素经常被称为“定律”,但是用近代物理的观点来看却显得非常奇怪.在此,我将讨论其中某些假设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作为近代<物理> 基本原理之必然推论出现的——或者根本就不是!
公式F=ma中的力从哪来 牛顿第二定律F=,m 是经典力学的灵魂.和其他堪称灵魂的东西一样,它并不那么牢靠.方程的右边是有确切意义的两项之积.加速度是一个纯运动学的概念,可以根据空间和时间来定义.质量很直接地反映了物体的可测量性质(重量,反冲速度).另一方面,方程的左边却没有独立的意义.然而,即便用最高的标准来衡量,牛顿第二定律显然意义重大:它在很多特定的情形下都十分有用.外观富丽堂皇、花里胡哨的桥梁,比如Erasmus桥(以“鹿特丹的天鹅”之名而闻名于世),确实能够承重;宇宙飞船确实能够抵达土星.当我们以现代物理的观点去考察“力”的时候,就会进一步加深这个悖论.事实上,力的概念在很多基本定律的高级表达方式中是不存在的.它不出现在薛定谔方程中,也不出现在量子场论的任何合理的公式中,广义相对论的建立也不需要用到它.目光敏锐的人观察到消除力的概念这一趋势早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产生之前就开始了
【请教】菲涅耳发展了惠更斯原理 菲涅耳发展了惠更斯原理提出“子波相干”的思想,即:从同一波前上各点所发出的子波,在传播过程中相遇于空间某点时,也可互相叠加而产生干涉现象,并给出了以下的公式
光的衍射现象 波能够绕过障碍物而弯曲地向它后面传播的现象,称为波的衍射现象。例如当水波穿过障碍物的小孔,弯曲地向它后面传播时,就是波的衍射。 光的衍射现象 光具有波动性,因此当光通过小孔、细线、针、毛发时,光会显著地发生偏离直线转播的衍射现象。 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会观察到衍射现象。如太阳和月光,经大气层中雾滴的衍射,其边缘将呈现彩色光圆,即所谓日晕或月晕。 衍射分类 1)菲涅耳衍射:入射光与衍射光不都是平行光的衍射。 2)夫琅禾费衍射:入射光与衍射光都是平行光的衍射。 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原理:菲涅耳发展了惠更斯原理,进一步提出“子波相干”的思想,即:从同一波前上各点所发出的子波,在传播过程中相遇于空间某点时,也可互相叠加而产生干涉现象。
跟我一起学量子力学学(1) 我是量子力学的初学者,写这个贴子的目的有两个:其一,边学量子力学,边巩固所学知识;其二,从一个初学者的角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并不是想象的那么艰深难懂,高深莫测,通过看我的贴子,我相信你也能轻易搞懂量子力学。费话少说,切入正题。量子力学是19世纪未,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两朵乌云”成了物理学家心头的痛。在当时,经典物理走到了尽头,经典物理不能解释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黑体辐射2.光电效应3.原子的线状光谱4.原子的稳定性5.比热1900年,为也解决些黑体辐射困难,普朗克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观念。认为电磁辐射能量是不连续的,只能以发射或吸收以ε为单位的“量子”的方式进行。每个量子的能量与频率f成正比:ε=hf式中的比例常量h称为普朗克常量。普朗克首次认识到能量的大小与频率有关。这是经典电动力学所无法解释的。1905年,爱因斯坦为解释光电效应,进一步认为光子是量子化的其能量满足普朗克公式ε=hf。并根据相对论质能方程,进一步得到光子的动量与波动的关系: p=h/λ,1924年,德布罗意想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那么电子,质子等实物粒子是也具有波粒二象性。1927年,戴维孙和革末做了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德布罗意的猜测。有了以上的认识,我们来看一下电子德布罗意波的一些简单性质:我们知道波速:V=fλ而电子的动量p=mv=h/λ电子的能量:E=1/2mv^2= hf由以上三式可得到V=v/2,即,电子的波动速度等于电子的粒子速度的一半。
吧规 1.禁止发淫秽色情或政治反动内容的贴子2.禁止发广告3.禁止在帖子中恶意中伤、辱骂他人3.禁止发无内容的帖子4.禁止恶意顶贴,挖坟4.有实质内容,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的好帖子,即加精
申请吧主 本人申请新物理吧吧主,请百度批准。
粒子物理学:打破标准模型的竞赛 在基础物理学中有一个非常成功的理论,它叫“标准模型”,但科学家却觉得它的成功令人沮丧,而且还要想方设法击败它,创造一个超越它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大型强子对撞机就是最近的尝试之一,但它并非击败标准模型的不二法门。Geoff Brumfiel 对每个尝试在对撞机全速运行之前摘取大奖的竞争者进行了一番调查,让我们跟去看看吧! 它威力强大,它令人生厌,它注定灭亡,这就是物理学家眼中的“标准模型”。它是一台由方程组成的数学机器,描述了所有已知的物质结构,从原子到星系无一漏网。它描述了自然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中的三种: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它以前所未有的精确度预测了一个又一个实验的结果。尽管威力如此巨大,它还远未完善。它的数学结构非常随意,其中还穿插了很多不严格的常数,但最困扰科学家们的是它一次又一次地击败了向它引入最后一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的所有尝试。 所以,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标准模型建立之后,物理学家们就一直在尝试超越它。实际上,他们必须用与它那些近乎完美的方程预言的结果相反的实验数据来推翻它,然后再从废墟上重新建造一个更新更好的理论。坐落在瑞士日内瓦附近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内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正是推翻这个模型的最新尝试,也是许多人认为最可能成功的。它供应的巨大能量将会使粒子加速到标准模型力所不达的领域。在打破僵局的竞赛中,“到目前为止,LHC 是最受欢迎的”,Frank Wilcezk 说。他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家,是 200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之一,他和其他两位得奖者的获奖工作就是标准模型的理论基础之一——描述强相互作用力的量子色动力学。 但 LHC 并不是这场游戏的唯一玩家。几十年来,物理学家一直在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超越标准模型的方法:有的寄希望于粒子加速器;有的寄希望于对罕见事件的精细测量;有的还寄希望于太空观察得到的结果。在 LHC 全速运转之前——它的第一份实验结果至少要到明年夏天才能出来(请参看“势不可挡的对撞机”一节)——其中一些研究团队认为他们还可以为胜利放手一搏。他们的任务相当艰巨:标准模型可是相当难以对付的,它已经成功抵挡住了所有简单明显的攻击。要想打败它,科学家们需要前所未有的精确实验,大量的实验数据,还要加上不少的运气。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些跃跃欲试的物理英雄吧!
磁单极子的量子化的恶搞版证明 对物理有兴趣的同学们大都知道磁单极和A-B效应。对于这两种现象,A.Zee的书中有一段有趣的讨论,即,如何通过恶作剧来得到磁单极子的量子化。这段讨论的原始出处是Coleman。
卷曲的额外维 一些时髦的理论声称我们周围的空间不止三维,比如有一种弦论要求空间要有25维,再加上时间就是26维。这似乎很挑战我们的生活经验,因为没有谁见到过第四维,更不用说26维。然而,通过一个巧妙的方法,就可以使额外维的存在不被我们轻而易举地察觉到。这个方法就是,要求空间是高度卷曲的。Zwiebach为这个听上去很玄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简单的解释。他的解释只需要很初等的量子力学知识。考虑一位无限深势阱模型。如果势函数V(x)在区间(0,a)中为0,而在其余位置皆为正无穷大,则能量的取值是量子化的:
能量是什么? 记得在我上初中时,物理课上就讲过能量守恒定律。但从那时候开始,我就一直没有弄懂:能量是什么?我们见到的“第一种”能量大概都是动能,E=mv^2。我们也知道重力势能:E=mgh。我们还知道,对一个理想的、没有摩擦的机械系统,比如单摆,其动能和势能之和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持不变。这个结论通常叫“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个定律是怎么来的?一般初等的推导都用Newton定律:F-mg=mdv/dt其中F是除重力之外的力.现在,将上式在物体运动的轨迹上积分,F没有贡献,就可以得到机械能守恒。上面的推导说明,如果将Newton定律作为出发点,这个机械能守恒只是一个定理罢了。现在问题是,如果F的积分确实有贡献,该怎么办?比如,考虑到空气阻力,它在运动路径上的积分就不为零,而且更严重的是这个积分还与路径有关,而不仅仅是端点值的函数。显然,机械能守恒在这种情况下不成立。物理课本上说了,这种情况下,摩擦力做功,将“机械能”转化成“热能”了,所以总能量还是守恒的!如果再考虑到静电作用呢?那就引入“电势能”吧!如果再考虑化学反应呢?那就引入“化学能”吧!如果…如果事情就到此为止也还自罢了,至少暂时可以让人忍受。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越来越诡异:在电磁理论中,一个开放的LC振荡电路会逐步将其中电流携带的能量耗散掉,这些能量去哪里了呢?物理课本上解释道:电磁波也携带能量,这些耗散掉的能量被电磁波带跑了。这就是说,电场和磁场也有带能量的!到这里,能量似乎成了一个相当任意的量:人们事先声称它是守恒的,然后使用其它基本的物理原理对每一种具体的能量写出相应的项,以迫使总的能量确实守恒。如果有一天发现这个总能量不再守恒了,那一定是还有其它能量没有考虑进来。于是,人们继续用物理原理构造出新的能量,像打补丁一样地维持着能量守恒定律。但是请注意:这里是定律而不是定理!也就是说,人们自己“造出”一个能量来,然后声称这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这难道不是很荒唐吗?
什么样的人能成科学家? 如果研究人员把关注点放在科学家聪明的大脑,会发现什么?一个被大多数的人忽视的问题,随着爱因斯坦大脑研究趋热,引起了注目。 ———一个大脑———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1955年去世,享年76岁。很多人认为他的大脑是人类中最好的大脑。虽然身体被火化,大脑却被保留下来,用于科学研究。多少年来,他大脑的奥秘一直深深吸引着研究人员。最近,科研人员发现,爱因斯坦大脑的每个神经元里拥有非常多的神经胶质细胞,它们的数量多于正常人,这使得他的大脑可能具备更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发现科学家的大脑与普通人的区别,从而揭示拥有什么样的大脑的人能够成为科学家?是大多数科学家研究爱因斯坦大脑的想法之一。 ———三大疑问———好奇心是成为科学家的特质吗? 好奇心是指对一个有序世界微小差异的敏感性。大量研究表明,充满好奇心的人渴望寻求新奇的事物和陌生的东西,希望给一切问题找到更好的答案。 那么什么样的人具备足够的好奇心?“不同人的大脑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的创造力比较强,这具有遗传性的基础。”北京大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心理学系教授周晓林说。 好奇的科学家相信,茫茫宇宙定有规律。他们总在孜孜不倦地寻找目前公认理论难以解释的数据,为了平息数据和理论之间的冲突,科学家常常越过各种思想桎梏,通过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科学家也许在某些方面有超出普通人的地方,比如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或推理能力等。但是同时科学家也有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如常人,我觉得使得科学家作出对人类发展有巨大贡献的科学发现或发明的并不是这些能力,而是对未知世界的强烈的好奇和探索的热情。”北京大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博士生魏萍说。
新以太论 现代物理学在真空问题上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真空,随着这个词一诞生就困扰着我们。李政道教授指出:如果真空是粒子物理微观世界中一些奇妙现象的根本来源,那么它也会对宇宙中宏观的物质与能量的分布起着一定的作用,我们应当把真空、微观和宏观现象统一加以考虑,21 世纪是真空的世纪。 CP 为什么遭到破坏?为什么不能看到自由态的夸克?普朗克恒量为什么普适?量子性的根源在哪里?宇宙是永恒的吗?空间为什么弯曲?…这些问题都与真空的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有趣的是,围绕相同矛盾的多个问题未必比单个问题难解决。真空不空已得到证实,真空的结构又是什么样的?为了完整认识现有的理论体系,有必要重新审视以太的争论过程,本文提出的新以太是物质世界赖以存在的基础,与历史上以太的概念完全不同,并提出了一种测量绝对速度的方法。 狭义相对论的困难: 当时只知道两种力,电磁力和万有引力,其中万有引力定律就无法纳入狭义相对论的框架,这种情况显然不能令人满意。在量子力学中,狄拉克为了使量子力学具有洛仑兹协变性,构造了狄拉克方程,该方程必然出现负能解,狄拉克为了解释其方程的负能解,只有假设真空均被电子占满,否则电子都掉到负能态,即狄拉克电子海,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并被实验证明,同样,为了解释质子,中子…等所有粒子,都必须有各自的海,我们也知道,物质的粒子和自己的反粒子质量是相等的,如果空间的某一点,要么是正物质粒子,要么填反物质粒子,显然所有空间的物质密度是相同的,万有引力不复存在,显然不符合事实。 抛弃绝对空间导致了一个新的困难:惯性系如何定义?到哪出去找惯性系?在牛顿理论中,惯性系被定义为相对于绝对空间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狭义相对论不承认绝对空间,上述定义不再有效。一个尝试代替的办法是利用惯件定律来定义惯性系。即定义惯性定律在其中成立的参照系为惯性系。惯性定律指出:“一个不受外力的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的状态不变”。然而,“不受外力”是什么意思?我们只能说,“不受外力”意味着一个物体能在惯性系中保持静止或匀速有线运动的状态。这种定义方法显然形成了一个无法解脱的自我循环。我们定义惯性系要用到惯性定律,定义惯性定律又要用到惯性系。这样的定义显然是无效的。
迈-莫实验不能证伪绝对时空 相对论中最具革命意义的事情就是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空间与光速的认识。时间与空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在相对论中,洛仑兹变换定义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但是相对论并没有对时间与空间本身作一个定义。先来看看距离的概念,如何确定两点间的距离?只有通测量,所以我们可以用光速来测量距离。然而光速又是用什么来测量?所有测光速的实验都是用光通过两点间的距离所需的时间来测量光速。也就是说我们用光速来测量距离,而又用距离来测量光速,这是一个逻辑循环。因此光速的大小到底是多少,并不是测量出来的,而是定义出来的。一旦定义了光速,距离就可以定义了,比如星际间用光年来表示距离,近一点也可以是光秒来表示,等等。 相对论有两个原理,一个是光速不变原理,另一个是相对性原理。如果抛开这两个原理,引入绝对时空,光只有在绝对时空中速度不变,那么事情会怎么样?先来看看迈-莫实验。 假如地球上存在以太漂移,将迈-莫实验装置的的两反射镜的M1与以太速度方向垂直。则另一个M2是水平, ——M2 | | | | O ------------------------------------|M1 | | | | 显然在绝对时空中,由O向M1的光速C1=C-V,而O向M2的光速C2=C,但是,前面我们说过,距离的测量是用光速进行的。在地球上我们认为OM2与OM1是等臂长的,假设都是1光秒,那么在绝对时空中,OM1的光速是C-V,则实际上OM1的距离(绝对时空中)要比地球上看到的短。所以在绝对时空中,我们也得不出干涉条纹。因此迈-莫实验不能证伪绝对时空。
迷人心智的德布罗意波 1 引言在量子物理学家们看来,普朗克的“辐射量子论”与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说”是量子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两个里程碑,前者显示了一向被看作波动的光具有粒子性,后者则预言了一向被看作粒子的电子具有波动性。 按照我们的观点,作为量子现象,光的量子性和电子衍射现象都是电子在不同的外部条件下的行为的表现方式。在《震惊世界的光量子》一文中我们已经证明,“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乃是电子与光波相互作用的表现;而辐射的量子性则是原子论的必然结论。另一方面,在《奇异的电子》一文中,我们已经初步阐明什么是“电子的波动性”,把“德布罗意波”作为一个推论纳入经典物理学的框架。本文对该文关于“电子的卫星模型”的论述作一点补充,并从如下角度进一步考察德布罗意波:电子束通过小孔时的行为是一个特殊的洛仑兹问题,而电子的小孔衍射实验则是大自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一场新的物理革命在此诞生 你有新的思想,新的理论,都可以在此贴出。我们来者不拒.
提问:如何让HI在线/离线图片不显示 近来我安装了百度HI,发现在贴吧发贴时,后面就会显示一个HI在线留言,或HI离线留言字样的图标,请问如何才能去掉?总感觉这个图标太大,和贴吧不谐调.
[讨论]想到一个问题,谁能解答? 一块平坦的无限大的布,把它拉平,然后在上面轻轻放上一个小球,由于小球的重力作用,在小球处,布会向下陷下去,越靠近小球的地方,陷的越多,越远的地方,陷的越小,可以肯定,陷下去多少与小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还有,这个陷下去是一个过程,即当小球刚放上去时,只有附近的布陷下去,远处不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陷下去的区域会越来越多,这个扩散过程就是一种传播速度,现在的问题是,随着扩散范围的的增加,因为扩散需要能量,那么小球是否会无限的往下陷?将小球的引力势能转化为布的弹性能?
申请吧主 本人申请成为吧主,让此吧成为一个自由,文明的科学吧,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想体验一下当吧主的感觉.我将本着尊重事实,尊重吧友,尊重科学的态度治理本吧.
三言两语推翻光速不变2 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认为光是量子化的,由此揭开了量子力学的序幕。现在我们来考察双缝实验,如下图,光源S发出的光通过S1,S2两条缝,到达P点,显然,两缝到达P点的长度不一样,现在我们让光子一粒一粒地从S发出(有人已做出这样的实验),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光子只能与它自己相干,显然光子作为波动性的一面来说,应该同时从两条缝出发到达P点,前面说过两缝到达P点的距离是不同的,所以光从S1到P点的速度与S2到P点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不变在双缝实验中被推翻。
[讨论]意识是什么?电脑可能会有意识吗? 如题
三言两语推翻光速不变 仿南澳洲老师三言两语说量子,偶来个三言两语推翻光速不变,哈哈哈~~如下图,我们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波和实物是有区别的,波的传播速度只有沿其矢径方向上才有最小值,如果不沿波的矢径方向考察,播速是要变化的,显然,光速只有在其矢径方向的速度才等于C,按我这张图的方向去观察光速,其速度一定大于C,
[讨论]手抖是不是量子效应 手抖是无规则的,是一种经典的热运动还是量子不确定性的宏观效应?请广大民科们热烈讨论。
欢迎李三清进驻反相吧 三清是全国著名反相人士,大家鼓掌~!
[转]新以太论 现代物理学在真空问题上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真空,随着这个词一诞生就困扰着我们。李政道教授指出:如果真空是粒子物理微观世界中一些奇妙现象的根本来源,那么它也会对宇宙中宏观的物质与能量的分布起着一定的作用,我们应当把真空、微观和宏观现象统一加以考虑,21 世纪是真空的世纪。 CP 为什么遭到破坏?为什么不能看到自由态的夸克?普朗克恒量为什么普适?量子性的根源在哪里?宇宙是永恒的吗?空间为什么弯曲?…这些问题都与真空的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有趣的是,围绕相同矛盾的多个问题未必比单个问题难解决。真空不空已得到证实,真空的结构又是什么样的?为了完整认识现有的理论体系,有必要重新审视以太的争论过程,本文提出的新以太是物质世界赖以存在的基础,与历史上以太的概念完全不同,并提出了一种测量绝对速度的方法。
[建议]将反相吧加入友情贴吧 让广大民科们有一个自由发挥之处,尽情发泄之所.
偶也发一篇反相文章,重新认识迈-莫实验 相对论中最具革命意义的事情就是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空间与光速的认识。时间与空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在相对论中,洛仑兹变换定义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但是相对论并没有对时间与空间本身作一个定义。先来看看距离的概念,如何确定两点间的距离?只有通测量,所以我们可以用光速来测量距离。然而光速又是用什么来测量?所有测光速的实验都是用光通过两点间的距离所需的时间来测量光速。也就是说我们用光速来测量距离,而又用距离来测量光速,这是一个逻辑循环。因此光速的大小到底是多少,并不是测量出来的,而是定义出来的。一旦定义了光速,距离就可以定义了,比如星际间用光年来表示距离,近一点也可以是光秒来表示,等等。 相对论有两个原理,一个是光速不变原理,另一个是相对性原理。如果抛开这两个原理,引入绝对时空,光只有在绝对时空中速度不变,那么事情会怎么样?先来看看迈-莫实验。 假如地球上存在以太漂移,将迈-莫实验装置的的两反射镜的M1与以太速度方向垂直。则另一个M2是水平, ——M2 | | | | O ------------------------------------|M1 | | | | 显然在绝对时空中,由O向M1的光速C1=C-V,而O向M2的光速C2=C,但是,前面我们说过,距离的测量是用光速进行的。在地球上我们认为OM2与OM1是等臂长的,假设都是1光秒,那么在绝对时空中,OM1的光速是C-V,则实际上OM1的距离(绝对时空中)要比地球上看到的短。所以在绝对时空中,我们也得不出干涉条纹。因此迈-莫实验不能证伪绝对时空。
【申请开通】新增功能 一些学术性贴吧比如<相对论吧>,<数学吧>,<物理吧>急需能有输入数学公式的功能.希望能添加输入数学公式功能.谢谢.
[提问]引力场的能量 我们知道,引力是时空的弯曲,当物体自由落体时,相当于作惯性运动,对于无穷远处的观测者来说,该物体的动能是否增加?哪来的能量?
[假说.转]波动方程的推迟解与超前解 有人说:波动方程在理论上是可逆的:如果时间坐标t换成-t,波动方程的形式不变。但是考虑到因果律,波动方程实际上却是不可逆的,因为只有这个方程的推迟解能够实现,而超前解则不能实现。例如,扔一个石头到水面平静的池塘里,在水面激起一个向外发散的波纹,这一过程满足一个波动方程,它必须由该方程的推迟解来描述。而超前解则是这一过程的时间反演,从而描写的是“石头还没有扔出去,水面就已经有了波纹的过程”,这就违背因果律了。人们还说,自然界为什么有这种不可逆性,是二十世纪的世界难题之一。 在这里,人们实在太不动脑子了,竟然把一个因疏忽引起的错误结论当作一个世界难题。实际上,波动方程的超前解并不违背因果律。 诚然,扔一个石头到平静的池塘里,肯定会在池塘的水面激起一个向外发散的波纹,这一过程,记作A,确实是由推迟解来描述的。但是,A的时间反演却并不是“石头还没有扔出去水面就已经有了波纹”,而是如下过程:开始时,水面有一个波纹向里会聚,当会聚到波纹中心时,一块石头从水中冒出,飞向那个扔石头的人的手中,在这以后,水面恢复平静。 这里有一个问题:“石头冒出水面飞向那个扔石头的人的手中”的过程违背力学规律,因为石头入水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对于我们的推理,这是一个节外生枝的麻烦。幸运的是,这个麻烦与我们讨论的问题无关。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运算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个波动方程的推迟解的时间反演并不是该波动方程的超前解,而是另一个波动方程的超前解。我们考察的过程是“把石头扔到水中”而不是“石头从水中冒出”,描写该过程的波动方程的超前解表示:开始时,水面有一个波纹向里会聚,当会聚到波纹中心时,一块石头进入水中,在这以后,水面恢复平静,我们把这一过程记作B。 B虽然十分离奇,但并不违背因果律。为了证明这一点,让我们把表示这一过程的超前解表成两项之和,第一项就是推迟解,表示过程A;第二项满足一个齐次波动方程,描述如下过程:初始的波纹会聚到中心点以后,反过来向外发散,把这一过程记作C。为了理解过程C,你可以用脸盆打一盆水,然后敲一下盆边,你将看到一个波纹从脸盆的边沿开始向里会聚的,波纹会聚到脸盆中心以后会反过来向外发散。如果你更细心一点,还会发现,会聚的波纹原来凸出的部分到达中心后,会变成了凹陷的部分,反之亦然。我想这个实验能够使你相信过程C也不违背因果律。B作为A和C两个过程的迭加可描写如下:开始时,初始的波纹向里会聚,当会聚到中心时,初始的波纹反过来向外发散,与此同时,一块石头入水激发另一个向外发散的波纹,这两个向外发散的波纹恰好相互抵消,因此,水面平静下来。既然A和C都不违背因果律,B作为A和C的迭加也不违背因果律。因此,对于我们所考察的例子,超前解并不违背因果律。 再考察另一个例子。 从静电学我们知道,一个点电荷会激发一个球对称的静电场,这个静电场从无穷遥远的过去直到无穷遥远的将来一直保持不变,我们把这一过程记作D。根据电动力学,D满足一个波动方程,并且由该波动方程的一个特解来表示。从来没有人怀疑这个解是可以实现的。该波动方程还有其它的解。如果我们加上如下初始条件:在t = 0时,全空间没有电场,也没有电场的变化,则从该波动方程得到另一特解,它表示:在t = 0之后,点电荷激发一个球面对称的静电场,在一个以光速膨胀的球面内有电场,而在球面外则没有电场。在t = 0之前,空间的电场分布更为离奇:在一个在以光速收缩的球面内有电场,而在球面外则没有电场。我们把这一过程记作E。 表示D的解与表示E的解之差是一个齐次波动方程的特解,它表示:第一,空间始终没有电荷。第二,在t = 0之前,在一个在以光速收缩的球面内有电场,而在球面外则没有电场;在t = 0时,这个球面收缩到中心点,整个空间没有电场;而在t = 0之后,一个球面对称的静电场向外发散:在以光速膨胀的球面内有电场,而在球面外则没有电场。我们把这一过程记作F。 没有人怀疑D是可以实现的,但是,我们可以把表示D的特解表成E和F两项之和,而其中至少F在技术上是不能实现的。由此可见,如果把一个特解表成两项之和,其中有一项在技术上不能实现,并不能得出这个特解不能实现的结论。可是我们记得,人们对波动方程的驻波解的非难正是因为它可以表成两项之和,其中的一项在技术上不能实现哩! 为了与上面的两个例子一致,我们以另一种方式把氢原子模型的驻波解表成两项之和,第一项是同一方程的推迟解,第二项则是对应的齐次波动方程的解,表示如下过程:在观察到的空间没有氢原子,却有一个球面波向里会聚,该球面波会聚到中心点以后反过来向外发散,这样一个向里一个向外的两个波迭加起来也形成驻波。 从上面的考察我们看到,波动方程的推迟解和超前解之间的区别仅仅是初始条件的不同,并不涉及“因果律”这样高深的哲学问题。我们还看到:波动方程的解对初始条件的改变是极为敏感的。由于推迟解只是波动方程无穷多个特解中的一个,它对初始条件的要求极为苛刻,因此推迟解在诸特解中并没有特别优越的地位。对于宏观过程,我们原则上可以创造适当的条件,使得推迟解得以实现。而对于微观过程,初始条件就不能人为地“创造”了,这时再糊里胡涂应用推迟解,就难免要“创造新颖观念”了。 顺便说一句,当前人们对“黑洞”的一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恐怕也是某种“新颖观念”。例如,人们说,光线不能离开黑洞,但外界却能检测到黑洞的电荷。我们看到,静电作用也是以光速传播的,而且静电场还具有质量,因此,如果光线不能离开黑洞,则静电作用也不能离开黑洞,这样,黑洞中的电荷又怎能在黑洞之外被探测到呢?进一步,引力作用能否离开黑洞也成为问题了。
[讨论]物理学中的复数 某牛人说,复数是物质的完整表述,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粒"是实,"波"是虚,时空中"空间"是实,"时间"是虚.电磁场可以统一地用一个复数表达:E+iB.这样无源情况下,MAXWELL方程就可以统一地写成:▽·(E+iB)=0i▽×(E+iB)+δ(E+iB)/δt=0复数在本质上反映了物质--时空的相互共存、相互矛盾的关系。
我也来谈谈光速 相对论离不开测量或观测,量子理论也如此,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和电子相撞时,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经典电磁理论的计算,运动电荷辐射具有集束效应,进一步证实,电荷发射电磁破,其动量守恒.现在我们来考查这样一个例子:一静止电子,左边飞来一个光子,电子吸收光子,电子立即有一个向右的速度V,这是在静系中看到的情景,现在假定有一动系,与静系相对速度为-V,那么在动系看,在电子吸收光子之前,电子有一速度V,当电子吸收光子之后,电子变成了静止,但是,问题出来了,在动系看,光子的速度是不变的,依然是C,且是从左边飞来的,根据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电子不可能静止.要解决这个矛盾,只能认为在动系看,电子是向左发送了一个光子,因此在不同的惯性系,光的方向出现了反转,是时间倒退了还是因果律在相对论中本身就不应该成立?谁能解决这一佯谬?
[讨论]电子的电磁幅射问题 当观测者静止,电子作加速运动,显然电子会产生幅射,反之,当电子静止,而观测者作加速运动,观测者是否会观测到电子的幅射?
[转]引力为什么要量子化 有一个朋友问,有什么论证引力必须量子化的经典文章?我自己真的不知道,以为引力必须量子化是一个folk theorem。许多人的论证是这样的:如果其它物质都量子化,引力和物质耦合,所以也要量子化。比如我们考虑一个电子产生的引力场,如果电子本身量子化了,不能看成是一个固定的质量源,那么很难描述电子所产生的引力场。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论据。反对的人会说,我们可以只考虑电子能-动量在一个量子态中的平均期待值,然后用这个平均期待值计算所产生的经典引力场。例如,制备一个电子的高斯波包,假定能量按照这个高斯波包分布,就可以计算经典引力场了。在广义相对论中,我们可以将爱因斯坦的方程的右边的能量-动量张量用场论中的期待值来代替。这个论点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仔细想一想,要想实现上面的做法还是有很大问题的。现在我必须用几个简单的公式来说明。在单个电子的情形,假定它的波包的尺度是L,能量是E,能量密度就是μ=E/L^3。根据测不准原理,密度的涨落是δμ=δE/δL^3=1/L^4,这里我们用自然单位。所以δμ/μ=1/(EL),如果本身足够小,就有δμ/μ=1,这样,对单个电子或者任何单个粒子来说,引力场的定义是有问题的。当粒子数N很大时,简单的统计告诉我们δE=√N,而,E≈N所以δμ/μ=1/√N,用量子平均的方法定义经典引力场只有当N足够大时才是可行的。从电子产生引力场问题的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引力必须量子化。如果我们将电子产生的引力场完全看成是经典的,我们会遇到当年Lorentz计算电子的电磁质量遇到的问题,在经典的层次上电子的电磁质量就会发散,Lorentz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引入截断,例如假定电子有一个有限大小的尺寸,电荷在这个尺寸内均匀分布,这样得到的电子大小比电子的Compton半径要小一些。如果我们以类似的方法计算电子的引力半径,这个半径就是电子的Schwarzschild半径,远远小于Compton半径。根据测不准原理,在这个半径上电子的能量涨落远远大于电子质量,这当然不行。当然,我们可以假定电子的引力截断很大,毕竟经典引力的实验验证直到亚毫米。无论如何,我们需要引进一个新的尺度,或者新的能标,在这个能标之下,经典引力才是正确的。可是,另一个问题出来了。我们知道,Lorentz的截断违背狭义相对论,只有现代的质量重正化方案才不破坏狭义相对论。无论是在牛顿理论中还是在爱因斯坦理论中引入引力截断,都要在一个新的能标上破坏相对论性原理。
[讨论]关于引力场
了解M理论的请进 我们知道量子理论中,波尔提出了几率解释,爱因斯坦认为上帝不会掷骰子,并与波尔进行了长期的论战,结果以失败告终,不知道M理论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在发贴时,如何方便地输入希腊字母及数学符号 很多网友可能不知道如何方便地输入希腊字母及数学符号,我有一个方法,告诉大家:在输入法的浮动面版右边有一个软件盘,将鼠标移至软件盘上按右键,弹出上拉菜单,选择"希腊字母",就可弹出一个浮动的希腊字母软件键盘了.同样方法还可以调出数学符号软件键盘,即可以输入很多数学符号: αββδδζζηθινμχλκστφωψ ≠≤≥≈≮≯∫∮∵∴√∽≌⊙⌒∠‖⊥∧∨±+ ①②③③④⑤⑥⑦
黄新卫杠杆到底是水平还是倾斜? 在刚开始讨论杠杆问题时,我们得出杠杆是倾斜的结论。黄新卫为了反驳这个观点,又提出“两根木棒”问题,认为在K’系看,一根向左上方运动,一根向右上方运动,两根木棒一根向左倾斜,一根向左倾斜,则两根木棒必然出现交差,因而得出矛盾,这个问题初一看起来确实是一个矛盾,但经过计算,发现两根木棒确实是水平的,难道相对论的速度公式错了?这个问题难倒了一批维相人,进而分成了两派,一方是倾斜派,主要有:冥王星,兰景宽还有本人,另一方是水平派,主要有zh001,teamark等。由于我们的认识不足,已经掉进了黄新卫设下的圈套,被他耍的团团转。不能不说,黄新卫的杠杆悖论充分暴露了我们对相对论的认识和理解还是有不足的地方,当然也包括黄新卫自己。在我们的思想中仍然残留有牛顿绝对时空观。实际上仔细分析一下,到底什么是水平,什么是倾斜?总得有一个参照,没有参照我们是无法分辨出水平与倾斜的,水平与倾斜只是坐标系建立的方向不同而已。我们来看一下面的两个图:
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相似性 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是天才的物理学家,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外,即都是在某一时期暴发出了惊人的才华,牛顿在在1665~1666年伦敦流行鼠疫的两年间,发现了万有引力,创立了微积分,用三棱镜分析日光,发现白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构成.而爱因斯坦在在1905年的一年时间里共发表了六篇论文.其中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就是在这半年时间内发表的。任何人只要发表这四篇重要论文中的一篇都会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笔.惊叹之余不由感叹,天才总是有相似的地方.
[调查]有没有亲自看见过不明飞行物? 我相信不明飞行物是存在的:事件1---在我还是10岁左右,一天我们村刚好有场露天电影.电影的名字叫《云中落秀鞋》,不巧,那天刚好和奶奶去另一个村喝喜酒。回来时就听我的弟弟和邻居说放电影时出现了一些怪事,有火球飞过。大家都有点怕。当时年纪小,但我相信他们不可能骗人。事件2---在上高中时,正值放暑假,坐在自家的门槛上乘凉,突然听到爸爸喊我们出去看天上有东西在飞。走到院子里,确实看到一个桔黄色有光环的不明飞行物,由西向东方向均速飞行,惯穿整个天空大概一分钟左右,爸爸以为那是一种新型飞机,但不明飞行物应该很高,大小跟太阳差不多,而且还有光环,一分钟左右横跨整个天空,可想而知飞行速度是一般飞机所无法达到的。应该可以排除是飞机的可能,当然不排除是发射中的火箭。事件3---许多次看到有东西从天空坠落,发出耀眼的光芒。可能是流星吧。
四维空间拾趣(转载) 自古以来,思想家们就不满足现实的三维空间,他们总是思考着如果我们生活在高维空间的可能性,如果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的近旁,的确能够跨进第四维空间的话,就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例如,设想有一种生物,只能生活在二维平面上。那么,在这个平面上的一个封闭的圆圈,就能够把这种二维生物困在里面。圆圈内的生物不可能跑到圈外去,除非它破坏了圆圈边界穿出来。但是,如果它可以进入同这个平面相垂直的第三维空间的话,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从圈内跨跳到圈外,同时保持圆圈的完整。以此类推,生活在三维空间中的我们,会被一个封闭的球面或者其他形状的封闭曲面困在里面。我们不可能从这样的牢狱中跑出来,除非在它的墙上打通一个洞。但是假如空间实际上是四维的,而我们又晓得怎样进出第四维空间的话,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从任何这样的牢狱里跑出来,同时不必打洞,变不必开锁。又如,在一个二维平面上,在近距离处适当设置两个固定的障碍物,就可以把一件工字形的物件在它们中间锁住,如么样也解脱不了。如下图: _________ 。| 。 ____|_____但是,如果可以移动到三维空间的话,很容易就可以把它拿出来了。依此类推,在三维空间里的脚镣,手铐,锁链和保险箱等,都可以在四维空间里,不费吹灰之力就从它们里面解脱出来。同时不破坏它们的完整性。更有意思的是,难产的孕妇不必剖腹,就可以通过四维空间把婴儿从母体里安全地取出来。此外,设在二维空间里,摆放着一个不透明的三角形,那么,在这个平面上,位于三角形外部任何一点的一个观察者,可能只能看到三角形的一条边,至多能够看到这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不论他怎么变换位置和角度,都不可能同时看到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然而当这位观察者跳出这个平面,站到了三维空间里,就能够如同我们日常体验到的那样,同时看到三角形的三条边了。推广到我们生活的三维空间,设有一块由四个三角形搭成的不透明四面体。一个在外部的观察者,无论从什么距离,以什么角度视察,有可能看到一个面,也有可能看到二个面,最到能同时看到三个面,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同时看到所有四个面。但是,假若有位观察者跳出了这个三维空间,站到了邻近的四维空间里,应该就能够看到四面体的全部四个面了。依此推理,在三维空间里,我们不可能既看到一个人的正面,同时又看到他的背面。然而在四维空间里就可以做到,毕加索的名画《梳发裸女》就是试图突破三维空间对我们视觉的局限。
关于《盒子能装入长杆吗?》的一点思考 |\y |\y' | V <--|-- | L1 盒子 | L2 一根长杆 | |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 |---------->x -------|----------------> x' | | 题设:如图,两个惯性参造系,xoy(参1) 和 x'o'y'(参2),参2相对于参1的速度为V,盒子相对参1静止,开口静止长度长度L1,长杆相对参2静止,静止长度为L2, L2>L1。 ======================================考虑当长杆撞向盒子的左端时,杆子的左端A点的冲撞力信息不能立即传到杆子的端B,设力的传递速度为光速C,为了避开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减少复杂度,简化问题的计算,假设A端受到冲撞力时立即停止,而当力的信息传到B端时,B端也立即停止,也就是说加减速过程是瞬时的(参照了双生子佯谬的方法,加速度无穷大)。我们现在分别计算参1与参2中杆子在冲撞前与冲撞后的长度。冲撞前:杆子在参1中的长度是:L21=L2/γ=L2*√(1-vv/cc)杆子在参2中的长度就是原长:L2尺缩效应,L21 L2'。即冲撞后,参1中看到的杆子的长度要大于在参2中看到的长度,此时杆子已在参1中静止,而在参2中运动,符合洛仑兹变换的尺缩效应。【结论】:不任在参1还是参2中,杆子都有一个收缩过程,在参1中收缩的小一些,而在参2中收缩得大一些,因此都能看到杆子装入盒子的过程。在考虑加速度的情况下,如何得出杆子更精确的长度变化还需进一步研究,希望吧友们能想出一个比较好的解答。【思考】:尺缩效应(钟慢)是由于力(或信息)的传递需要时间造成,而并非是时空的收缩效应?
[调查]你懂广义相对论吗? 想看看本吧里有多少人会广相.我不会广相,说实话,自从去年九月份开始,在网上看到挑战相对论论坛及相对论吧,才开始看一些狭义相对论的资料.买了一本广相的书,都是一些拓朴,流型什么微分几何内容,完全看不懂.
相对论中,光速不变并不是必须的! 在对非惯性系中光的红移引发光速变化的思考中,我得出在相对论中,光速不是必须的,光速不变只是一个推论,我们应该修改相对论中的两个原理将其改为:1。相对性原理(最本质的原理)2。洛仑兹变换洛仑兹变换只是一个4*4的矩阵变换,它代表着弯曲时空的曲率。此时,(1-vv/cc)^1/2中的C只是一个参数。这个参数反应在狭义相对论中恰好就是光速。这两条原理反应了我们真实的时空属性,我们不是生活在平直的欧氏时空中。所以光速变不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满足这样的时空属性。在欧氏时空中,“C+C=C”不成立,但在非欧几何中,是完全可以将其影射成“∞+∞=∞”
非惯性系下的光速的困惑 由阿Shen的Michelson-Morley实验想到的这个理想实验,大家来讨论一下:假设1光年以外有一束光,长度为L,正向一艘飞船射来。此时,飞船开始加速离开基地。显然,1年后,光到达基地,由于光速不变,对于飞船上的人来说,那束光亦一年后到达飞船,所以飞船上的时间变慢了。由于飞船是非惯性系,等效于在引力场中,根据广义相对论,在引力场中的光会发生红移,波长变长,所以当光束到达飞船后上实际能测得的光束长度将大于L,而根据光速不变原理,这束光的头部和尾部都必定以光速到达飞船,所以光束的长度应该不变,否则要么头部大于光速,要么尾部小于光速。所以光速不变与广义相对论是矛盾的。谁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一个很好用的科学计算器 本想上传到空间让大家下载,可惜空间只能上传照片.需要的吧友请与我联系,
[email protected]
[每天学一点]非殴几何初步(直线与圆周的统一) 世间一切对立之间的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直线与圆周也是如此,这里我们复数来让他们达到统一,在殴氏空间中,我们在平面上取定一个坐标系后,直线方程即可以用下面的式子来表达:ax+by+c=0,a,b,c∈R _ _令z=x+iy,并注意到x=(z+z)/2与y=(z-z)/2i,立即就得到这条直线的复方程: _ (a-ib)z+(a+ib)z+2c=0 ,因此,一条直线的复方程的一般形式是:_ _ βz+βz+γ=0 β∈C,γ∈R ............(1)其中β≠0现在我们来看看圆周的复方程,以点z0∈C为中心,以r∈R为半径,则该圆的复方程显然是:|z-z0|=r或|z-z0|^2=r^2,表面上他们相差甚远,但经过一番变型之后就会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 _ _ 注意到::|z-z0|^2=(z+z0)(z-z0),方程|z-z0|^2=r^2可写为: _ _ _zz-z0z-z0z+|z0|^2-r^2=0 对该方程两端都乘以实数α≠0,就变成: _ _ _αzz-βz-βz+γ=0 ...............(2)其中β=-αz0 ,γ=α(|z0|^2-r^2)比较(1),(2)式发现两者只差一项。前者是后者的特殊情况:α=0总之方程式, _ _ _αzz-βz-βz+γ=0 即可以代表圆,也可以代表直线,实现了直线与圆周的统一。也许有人会说,复数不是直实的数,怎么可以用于几何呢,然而事实上,复数确实是有实际意义的,从历史上看,复数的实际意义的应用恐怕是解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一个一般形式的三次方程通过简单变换都可以化归于下面的形式:x^3+px+q=0利用配方法,即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根式解:x=[-q/2+(q^2/4+p^3/27)^1/2]^1/3+[-q/2-(q^2/4+p^3/27)^1/2]^1/3这个公式最早由塔尔塔利亚(1500-1557)得到,但习惯上仍叫卡尔丹(1501-1576)公式。我们把发明权的争论留给史学家们,而仔细考查这个公式,当q^2/4+p^3/27<0时,原来的方程仍可能有实数解。这就是复数的奇妙之处,今天现代数学几乎所有分支都与复数有关,就连研究整数的数论都离不开复数。现代物理,如量子力学,相对论复数都将具有实实在在的物理意义。
贴吧能否支持数学公式. 有些理工科类的吧在讨论问题是经常要用到数学公式,我在此提一些建议,希望百度贴吧能提供支持MathPlayer插件的数学公式显示。吧友可以直接利用LATEX语句写数学公式了。
引力波为什么不能量子化 引力波为何不能量子化,会出去无穷大吗?谁能够比较详细的作一个说明?
什么是"作用力"? 不管是电磁场,还是引力场,最终只有通过作用于物体上的力而表现出来。寻求作用力的本质也许可以给场的统一带来希望。牛顿第二定律指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也就是说,力的作用过程是物体从惯性系状态进入非惯性系状态的过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非惯性系状态实际上就是时空的弯曲。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是一个电子,当一个光子过来时,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景象呢?应该是时空突然变得的弯曲了,然而又变回平坦。作为一个电子,我们是感受不到力的作用的。我们只是始终沿着时空的测地线静止和运动。所以我觉得一切力都是一种时空的弯曲。电磁波的存载体是引力波。甚至物质波也是一种引力波。时空的弯曲与干涉使得粒子永远也达不到某些区域,而我们误认为这是物质本身有波动性产生的干涉。以上观点是一时想到的,供大家讨论。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