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辉映 星云辉映
关注数: 219 粉丝数: 109 发帖数: 2,368 关注贴吧数: 4
中国的旧文化有什么可取的? 中国的旧文化有什么可取的?思考这个问题的结果,答案是令人失望的。 文化的核心是世界观,也是我们所说的道德伦理。如果说中国文化曾经辉煌过,先进过,这里尤其是可以指孔孟之道的话,那应该是一个事实。但历史是发展的,文化也需要发展,如果一种文化没有了发展条件,那就只有被淘汰的命运,作为中国文化千百年来可称道的孔孟之道,就处于这样的命运。 先不论正确与否,有一个事实就是:任何世界观,道德伦理的创造都需要符合当时的国情,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孔孟之道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情况。它不仅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愿意奉行,也为当时思想状态下的民众广为尊从。但时过境迁,自科技发展的年代起,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封建制度的被推翻,更最终决定了孔孟之道的风光不在。 除了孔孟之道,中国旧文化实在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了。抛开一些不成气候的宗教影响,更只剩下一些因为封建社会发展出来的糟粕文化。比如钻营之道,阴谋诡计之道,巧取豪夺之道,等等。别小看这些糟粕文化,它们在民众中还是留下颇为巨大的影响的。 相比之下,在同时期中,许多西方国家把宗教文化发展得比较好了,达到了与社会有一个相当交融的程度。通过宗教文化,不仅把良好的道德伦理贯彻给了社会,更同时影响到整个文化的良好发展。尽管如今宗教文化也有被削弱的趋势,但其生命力还是比较强的,远非孔孟之道可比。 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能够发展出什么样的新文化呢?应该说,随着社会主义的建立,中国也曾经发展出相当不错的社会文化的,一种社会主义的新道德风尚就有曾经使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由于盲目的模仿先进国家,抛弃了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文化发展问题才又严峻的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还能从旧文化中找到所需吗?我们能从西方模仿出一个无基础无根本的文化吗?答案自己想吧。
为什么别人行,我们就不行? 在改革开放的日子里,在学习模仿西方社会的热潮中,尽管出现了种种严重的问题,但不少人都抱有这样一种思想,别人能行的我们也一定行,哪些地方有问题了,那一定是没学足的问题,像到了如今,许多人的眼光就只剩下盯着制度那一块了。说起来,这是一种人的自然认识,说不上什么错的,但我想说,在社会这样复杂的问题上,我们这样想却是错的,别人行,我们就的确不行。 重要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那就是文化,关键点则表现在信仰方面,。在封建社会里,这个问题并不突出,因此我们的道德还可以籍着个人迷信得以承载,而在封建社会破除后,尤其是新中国以后,旧的道德体系基本被完全打破了。这里先不讨论对与错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人是无法回去的了,我们的社会道德只能建立在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制度上这一条路。 西方社会是没有道德教育这一说的,但是,他们的道德表现比中国人要好得多,为什么呢?这是富有的关系吗?我不否定有一定的关系(可以留待科学研讨),但相信这不会是决定性的关系,真正决定这一点的是由于宗教上的原因。这是不难理解的事。在过去,我们的许多人有坚定信仰,他们的表现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而在他们的带动下,我们的社会面貌才有了一个大的改观。 无疑,信仰能让人们有更多的奉献精神;信仰能更好的约束人类的欲望与行为,我们许多人喜欢说:“人在做,天在看”,这话相信也只有对具信仰的人有作用,也就是说,信仰才会让人产生一些对社会有益的,自觉自愿的有道德行为。由于西方社会的政教是分离的,如今的宗教也相当的低调,所以我们一般人,尤其是中国人很少有所体会到这方面的事,普遍忽略了这方面的差别。 一般说来,我们可以把信仰当作社会的有益的精神力量来看待。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两个社会的这种精神力量作个比较。我们可以从信众的人数比较,可以从信众的质量(谁更富有奉献精神,谁更自觉守法)上比较,可以从信仰的坚定程度去比较,可以从形成坚定信仰的条件上去比较,相信如果这样一比较的话,你会发现当中的差别不是一般的大。 我想,说到这里,相信已经能解释“为什么别人行,我们就不行?”的问题了。那么,是否说明了我们就一定没有希望呢?绝对不是的,这里只是说我们的文化条件不适合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已,而且,我们如今的文化条件并不是落后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表现出比西方社会更强大,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
说理与立场 人们喜欢说理,因此有理大过天,人扛不过理的种种说法,但人类的许多麻烦也是产生于这个说理的过程中的,因此,人们应该怎么说理,在说理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基本原则,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立场这两个字是我们这代人曾经很熟悉的常用词,现在已经不多用了。其实立场这两个字在说理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不说立场,这说理的过程就是各说各话,很难说出一个理字。我们过去为什么觉得是非是相当分明的,如今为什么觉得对与错是模糊的,为什么以前就能说出个理来,现在就说不出来了呢?那就是因为我们过去讲立场,有了基本一致的立场,这理就自然出来了。 当然,这立场之争还是有的,但毕竟可以让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理就容易说到一块。新中国以来,我们说理的立场是围绕着革那个命,也就是把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事放在首位的,有了这个立场,我们的是非观念就出来了。是非观念是社会所需要的东西,但又不是让人人感到很舒服自在的东西,因此,如何让最大多数的人接受下来,这也是要注重的事,像贯穿于大批判`大斗争的形式就不合适了。所以说如今在我们的原有立场上加上些人性化还是应该的。不过,人性化的东西是不可靠的,是应该时时警惕而不能泛滥化的。 如今的市场经济是否改变了我们说理的基本立场?我看是肯定的,最明显的就是很多时候是以赚更多的钱为立场了。应该说,钱的魔力是很大的,足以涵盖天下的理,于是,如今这理不说也罢。呵呵
迷信与迷茫 这里说的是在人生意义方面人们所处的状态。也许有人说,这两种状态我都不喜欢,是的,我也不喜欢。但是,在现实中,我们都基本无一例外的处于这两种状态中,非此即彼。那么,人处于哪种状态比较好呢?我是认为迷信比迷茫要好些的。 迷信是一种坚定信念的状态,当事人往往并不认为自己是迷信的,能让人迷信的东西大都不是对社会有害的东西。比如宗教,比如敬重鬼神,比如主义。通常来说,迷信的人会活得比较轻松自信。 一个什么都不信的人是迷茫的,因为不管人的知识有多少,但对于想得到人生意义上的答案,而且是可以成为坚定信念的答案是很难的。人们并不喜欢迷茫的状态,人们很需要对许多问题有清晰的答案,但终因由于能力的问题而落入迷茫。当然,这种迷茫的状态也大多是不明显不自觉的,比如人常常会选择以逃避不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能解决问题吗? 从现实情况看,如今迷茫的人多,迷信的少。而从社会的需要来看,你会发现我们是大力需要迷信一些东西的。近年来,我们也建立了一些可供迷信的东西,但就缺乏我们真正需要迷信的----主义。在当今世界,你还会发现,其实我们要迷信比不迷信会更困难得多,人们往往要在事到临头了才会“抱佛脚”。 迷信某主义是我们的最好出路,如今我们不仅要在相信上大下功夫(做理论工作,做好表率工作),更要在迷信上做功夫!
通胀对谁最有利? 通胀对谁最有利? 不知道大家对这个问题都有什么看法,想交流了解一下。先说说个人看法: 从国家与人民的角度看,对国家是比较有利的,是国富的一种途径,简单说,通胀就是"发展速度"的组成,GDP的组成,是自然"减债"的途径,尤其是在GDP成为关注重点的年代,通胀更是证明形势大好的必要条件。而人民就不同了,在通胀环境下,个人财富大都是处于"缩水"状态的,大概唯一得益的只有房产这一块,因此有房无房,房多房少就成了关键,要是国家再控制了人民在这方面的收益(应该是趋势),人民就更吃亏了。 而在通胀期间最吃亏或者说最难的是什么人呢?是失去工作或处于失业状态的人,稍前有下岗职工,现在再加上一大批卖地后的农民。比如说,十年前下岗,你得到了十万八万的,好像很可以过上一段日子了,甚至熬到退休都没问题了,但在通胀状态下,你会发现危机会比预想的来得快了很多。也许有些人会冀望于投资,但我想说,在投资问题上,风险与利益是并存的,投资项目上最赚钱的不会是投资人,人们只有选择低于通胀的投资才是可取的保险投资收益,因此,人民只有在低通胀下才能勉强看到财富储蓄上成果,而在高通胀下的意义就微乎其微了。我们说,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高通胀是一条主线,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储蓄率都比较低下的重要原因。 先说到这吧。
思想教育的条件 思想教育,应该也是一种中国特色了,由此更形成了中国文化中核心部分的组成。当一个人的道德方面有问题时,人们的第一个观念就是没有教育好的问题,其实难怪,思想教育的确在长期的中国历史中,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许多优秀的东西,伦理道德的形成更是可歌的一个方面,这当中,思想教育功不可没。但时至今日,思想教育是否还能成为法宝呢?相信人们已经有了疑问,而思想教育的失败则更可说是如今社会的共识。许多人把责任归于教育制度上、老师上,我看这是不合理的。我想说,思想教育是有条件、有前题的,思想教育作用的淡出恐怕是不可挽回的事实。 思想教育的先决条件是什么?是必须有具真理性(并非就是真理)的思想,而具真理性的思想是怎么形成的呢?那就是以比较优秀的个人言论,辅以人类的"造神"文化,形成一种神圣。有了神圣光彩的思想,自然就可以具真理性,思想教育也就可以顺利进行了。当然,这只是简单解释。可称神圣的思想不是可以简单形成的,比如这些思想必须是代表着社会的正义、公平、良好的道德需要等等这些人类思想精华在其中,而背后的人更是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天时、地利那也是免不了的,可见难度不是一般的高,纵观中国历史也不过是出了两个历史人物,两套思想体系。 俗话说,信则有,不信则无。说的既是事实,也是人类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思想教育中的这个特点,我们可以从俗话"人微言轻"的道理去说明。不难了解,思想教育产生效果的重要因素通常不是道理的真伪上,而在于"信",这种"信"往往又与人的威信、地位、等等很有关系。对于小孩来说,思想教育是最见效果的(且先不论好与坏),因为老师、父母在他们的面前太有可信的条件了。对于成年人来说,要建立起信的条件就很难了,通常就要一个社会衔头,比如专家学者什么的。比如说,把自己打扮、自我吹嘘一番,相信个人所写的、所说的东西得到的反应结果就会截然不同。了解这种特点是有益的,可以帮助我们想通许多社会现象和问题,比如家庭教育需要的条件,如何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总的说来,中国人如今亏大发了,自己破坏了自己的思想丰碑,没有了可信的东西,思想教育也就成了空话,更重要的是社会道德失去了承载,那真是糟糕得很。反观西方,宗教事业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社会道德也就有了巨大的支撑力,他们根本不需要借助于思想教育(因而也少了些副作用),那种自发自愿的信仰状态实在让人称羡。
思想教育的条件 思想教育,应该也是一种中国特色了,由此更形成了中国文化中核心部分的组成。当一个人的道德方面有问题时,人们的第一个观念就是没有教育好的问题,其实难怪,思想教育的确在长期的中国历史中,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许多优秀的东西,伦理道德的形成更是可歌的一个方面,这当中,思想教育功不可没。但时至今日,思想教育是否还能成为法宝呢?相信人们已经有了疑问,而思想教育的失败则更可说是如今社会的共识。许多人把责任归于教育制度上、老师上,我看这是不合理的。我想说,思想教育是有条件、有前题的,思想教育作用的淡出恐怕是不可挽回的事实。 思想教育的先决条件是什么?是必须有具真理性(并非就是真理)的思想,而具真理性的思想是怎么形成的呢?那就是以比较优秀的个人言论,辅以人类的"造神"文化,形成一种神圣。有了神圣光彩的思想,自然就可以具真理性,思想教育也就可以顺利进行了。当然,这只是简单解释。可称神圣的思想不是可以简单形成的,比如这些思想必须是代表着社会的正义、公平、良好的道德需要等等这些人类思想精华在其中,而背后的人更是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天时、地利那也是免不了的,可见难度不是一般的高,纵观中国历史也不过是出了两个历史人物,两套思想体系。 俗话说,信则有,不信则无。说的既是事实,也是人类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人如今亏大发了,自己破坏了自己的思想丰碑,没有了可信的东西,思想教育也就成了空话,更重要的是社会道德失去了承载,那真是糟糕得很。反观西方,宗教事业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社会道德也就有了巨大的支撑力,他们根本不需要借助于思想教育(因而也少了些副作用),那种自发自愿的信仰状态实在让人称羡。
这贪腐风何时能完? 有时候就会想这个问题,这贪腐风何时能完?呵呵 靠现行的政策与改进能行吗?思考之答案是否定的。在我看来,根本解决的条件有两个:一,回到毛时代的基本政策与路线;二,人的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法治程度普遍达到高水平,其衡量的标准就是基本没有人愿意考虑移民外国的事了。 问题是这两种可能性都几乎不存在。以目前来看,前一种可能性比后一种可能性更小,因为后一种可能在许多人心里还有着许多认同,幻想着还有实现的希望。这与人的自然想象有关,也与社会变化以及社会宣传等等有关。不过相信趋势却是向怀疑的方向走的,或者说是与经济发展提高的步伐走的,选择移民的人数变化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移民的选择不是一件用赶时髦就可以解释的事,那是要下很大决心,作出许多牺牲的事,当然也通常是生活水平已经达到很高程度的一群人才考虑的事。这群人中,最大数量的部分就是当官的。为了他们的人生目标,什么高薪养廉是不起作用的,同时合乎人性的移民风也提供了他们贪腐的方便。 贪腐对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相信大家都相当清楚,在一种没法改变(不说越来越坏)的状态下,这个社会又会好到哪里去?造成恶性循环的状态毫不奇怪。 国家何去何从,人们真的要三思了。
科学与人性 如今社会,科学一词是很热的了,君不见什么都要冠以科学才时髦吗?也就几乎在同一时刻,人性也是不甘落后的一热词,当然,这大都是在以人为本、人的权利口号下进行的,其实本质上分别不大。 其实这两者存在着极大的矛盾,相信就不是很多人能了解的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物质文明方面,科学能起促进作用,能极大的满足人们对物欲的需要,在这方面,科学与人性似乎是相当融洽的,所以深受人们喜爱。接下来,科学也自然进入了思想领域方面,这样一来就问题大了,因为科学与人性在这方面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用比较实在的语言说,人的精神文明就是在制约人性的基础上取得的。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人是需要许多糊涂意识的,否则就活得不快乐。为什么?这就是理性(科学)让我们的人性感到不自在而产生的感觉。举例来说,人性的最大特点有三个:一是情感需要;二是私心(欲)需要;三是生死观需要。科学(即明理)能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吗?可以清楚看到,科学解决的结果是:我们的情感意识会越来越淡,爱情是什么?不过是一种化学作用而已;孝顺是什么?不过是老一辈对后一辈的无理要求及压迫;人的私心是改造社会的最大障碍,必须与之斗争;宗教信仰都是不科学、逆科学的害人迷信。等等。 我们清楚,人性基本是不可改变的,而以上所说的科学结果又是否能改进呢?很显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所以说,科学(社会)发展的结果只能是一方面人们满足于物质享受方面的改变。另一方面承受人性需要方面不满足的更大痛苦。
科学与人性 如今社会,科学一词是很热的了,君不见什么都要冠以科学才时髦吗?也就几乎在同一时刻,人性也是不甘落后的一热词,当然,这大都是在以人为本、人的权利口号下进行的,其实本质上分别不大。 其实这两者存在着极大的矛盾,相信就不是很多人能了解的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物质文明方面,科学能起促进作用,能极大的满足人们对物欲的需要,在这方面,科学与人性似乎是相当融洽的,所以深受人们喜爱。接下来,科学也自然进入了思想领域方面,这样一来就问题大了,因为科学与人性在这方面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用比较实在的语言说,人的精神文明就是在制约人性的基础上取得的。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人是需要许多糊涂意识的,否则就活得不快乐。为什么?这就是理性(科学)让我们的人性感到不自在而产生的感觉。举例来说,人性的最大特点有三个:一是情感需要;二是私心(欲)需要;三是生死观需要。科学(即明理)能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吗?可以清楚看到,科学解决的结果是:我们的情感意识会越来越淡,爱情是什么?不过是一种化学作用而已;孝顺是什么?不过是老一辈对后一辈的无理要求及压迫;人的私心是改造社会的最大障碍,必须与之斗争;宗教信仰都是不科学、逆科学的害人迷信。等等。 我们清楚,人性基本是不可改变的,而以上所说的科学结果又是否能改进呢?很显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所以说,科学(社会)发展的结果只能是一方面人们满足于物质享受方面的改变。另一方面承受人性需要方面不满足的更大痛苦。 这里就不想再说什么科学的道理了,以留作大家思考吧。呵呵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