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星宇
瀚星宇
关注数: 41
粉丝数: 90
发帖数: 12,495
关注贴吧数: 143
转贴:AI诗作【文心一言吧】_百度贴吧 根AI沟通了好久,还是他的这个配图好 AI诗作【文心一言吧】_百度贴吧 来自:http://tieba.baidu.com/p/8880365597?pid=149700451602&cid=0
荀子: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文心一言: 生命之歌 水火本无情, 草木生自然。 禽兽犹有知, 人最为贵全。
我想到了一个问题,请各位品味赋诗作乐 人从自然走向社会,又从社会走向个人,最终会得到人类共同的生命观与价值观。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仿佛耳鸣一样张嘴呐喊倾听自己的声音,而后又仿佛感到世界的沉默。 传统的建筑被垃圾掩埋,而后人们若是搜索不到有价值的物品,就只能放弃搜索重新建设精神家园。
从自己开始 素食不明理,救生灵一时?人人可明理,生生能素食?他不使你饥,你逢他却食。今朝虽有效,明日还需食。
别总想语出惊人,先让心清净一点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常人就是在相上体验生命的。 用贪欲驱动自己的聪明,在精神上收获的还是烦恼。
游戏设定 角色专属:体验者,朝拜者,建造者,主辅双专属。 业力金币:血酬记录,完满记录,破道记录,施报双天赋。 圣地:生命圣地,治愈圣地,毁灭圣地。尘世。 寿命设定:成长期,衰老期,二者有重叠。 体验者掌握尘世经济,建造者成长期最长,生命圣地设定英雄HP机制。 传送至圣地需积攒业力金币,尘世金币随死亡转移,尘世为三大圣地类型的入世共域,圣地挂机增长成长期,尘世体验擦边游戏内容滞留过久提早进入衰老期。 天选:英雄模板,精英模板,凡人模板,累世天成。 尘世金币,可用于当世学习所用,积累贡献与底蕴一世成就精英模板。 圣地可开发天赋机制,英雄模板有先天与后天加成,精英模板有身份与后天加成。
做人如何让自我小于胸怀呢? 感觉很多人自我太大,别人一刺激就烦恼,这方面喷子总会得手。 内经中说,恬淡虚无,就这个恬淡又有几人能做到? 而且问题不严重的时候,根本想不到去反思,去反思也没结果,直到问题很严重了,再反思就是——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呼?
原来虚无跟智力有关 曾经虚无是美好的,因为生命将具备意义,而众多的罪恶未曾具备意义。 而现在罪名像洪水,法律像堤坝越来越长。 你们知道有意义的意义,不知道没意义的意义,但人更应打破见知领会那未曾完成的意义。
现在的网友太聪明啦,应该相互鼓励交流 人各有志,只要你愿意,都有自己超过别人的地方 经济改造人的价值观,但是主流还没适应多元化的价值观兼容我们,所以更要相互支持 人改变自己就是成功,而改变社会需要长期积累更广博的知识,所以世俗的成功标准不适合每个人
持戒的意义 一 前提:生命是有意义的 论证:当你杀害别人时,别人杀你也是有意义的 碰到刀兵劫,持续不断的战事,杀伐能受益的只有极少数幸存者 结论:杀戒使杀业在很多情况下都失去意义,所以能受益的是多数人 二 物质:罪恶如洪水,法律如堤坝。 精神:不使罪恶具备意义。 三 你们知道有意义的意义,不知道没意义的意义。 四 如何获得生命的意义呢? 意义:学武可以了解生命的神奇,学医可以分享生命的神奇,而文学可以让热爱生命的人多说些话,当然生物学并不能告诉你怎样成为某种生物。 初心:如果万事万物的意义没有呈现在你的意识中,那就谨防言语会浇灭初学者的初心。 五 善恶:善有善的意义,恶有恶的意义,两有相逢方有一争。知道善的意义之后,从长计议给善良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中找位置,行为将会赋予思想意义。 举例:吃肉是因为它可以有效解决饥饿(急),吃素是因为动物不是人饥饿的根本原因(缓),两种选择背后的动机是不同的没法相互抵消。如果人的寿命长一些,我们可以优雅的从长计议。
无题随感 初好文,堆叠辞藻,矫揉造作;后读经,偶得感叹。 恃福造罪不回头,罪重福薄不自由。 古圣先贤闻过喜,寡福多惑志难酬。
其实我一直就是迷信 请问如果生灵都是轮回中来的,为何都要听说了轮回,才考虑自己是哪来的呢?为何不能在这个哲学问题中,自立一派呢? 如果自己一无所知,就因为相信,就把某种理论作为真理,那么我以此为依据指责别人迷信是不是迷信呢?
你们是真的无聊荒谬 食物是建立在生命上的,生命是建立在生态上的。 如果植物基本灭绝,素食可能就是只吃种子,没有菜。 如果动物基本灭绝,肉食可能就是只能吃人,或死人。 如果压根就没有选择,那么选择什么更正确,选择什么才更错误? 一个人聪明,可以帮朋友减少过失,可以使敌人增加过失,仁者无敌,为何要让世间出现更多过失呢? 对我们狭隘的是非而言,健康几乎是没有上限的,物种几乎是没有上限的,但在茫茫宇宙中降生于这个充盈着生命的星球却是身为凡人的命运,难道谁会出生在没有生命的星球上吗? 生物加速灭绝的此刻,你们有食物的选择了,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今人不积徳,后人更难过。
【读书疑问】食饮有节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 人的贪欲是否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从饮食来看,暴饮暴食带来的胃病,某些地区民间有种说法是十人九胃。 而且随着大自然环境的变化,土壤微生物与人肠道环境的联系,以及主食的农牧业历史究竟对人体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关于人性给人带来的 《赤松子中诫经》云 “人为一善,神意安定;“,又云”为十善,气力强盛;“ 何言安人,何行助人,而知积善,非是妄诞。 个人理解: 自己精神与意念安定,言辞就更善于安定他人,以成善言。自己生机与力气强盛,行为就更善于帮助他人,以成善行。所以善不是孤立的客体,而是在不断的积累中逐渐成长,传统的人性向善也是认为人性会给人带来一个动态的成长过程。 传统儒家思想认为”人性向善“,而法家理论”人性恶“,看上去是有矛盾的,而以人观之,人性向善会带来人的成长,而人性恶会让人的成长停滞,神奇与腐朽,生与死,淫欲与善终都是值得探究的人生课题。
评价一个人,应该以这个人以前的状态为标准,而非划线割裂人生 比如一个人健身努力与否,应该看这个人过去的状态,这样才知道有没变化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没有成长,那么今生的意义貌似也不大
给没接触黄毒的朋友打个预防针 作为人类的朋友,狗子吃屎注定被阻止,但是对于狗子就是很不爽的事情。只有狗子足够凶悍,才能自由的吃屎。我过去玩小黄油,也跟吃屎差不多吧,反正当时还觉得很香。 有生则有死,在起点可以改变淫欲心,人的童年相对纯洁成年人不要教坏小孩子,在终点可以争取善终,比如牙齿是人体很坚固的器官,有的人牙坏了难以忍受,有的人牙掉了没感觉,所以戒色与行善兼得才开心。
存在 植物吸收空气中的碳元素,所以动物必然以植物为食,通过碳水化合物补充碳元素。就算动物都消失了,火灾也会在森林中释放碳元素。 辛辛苦苦忙于衣食,忙碌半生只为生存,结果食物有九成能量是喂饱了微生物。在物质上收集到的碳元素,都被植物从呼吸中吸收走了只为速生。世界上没有人不敢伤害的,然而却没有天生就乐于损害人的物种,而你们从没有觉醒并承担知晓这一切的责任。 自私的人啊,还是没看清楚大自然的现实,没有任何物种能帮人承担责任了。 最后的绿洲,也许这是最后的抉择。 生命改变环境,就要必然消耗能量,请把这种劳苦交给无意识的植物。 生命历经生死,源始反终以见证今生终始,请把这种奥秘共享于动物。 生命死亡后形成污秽,能量物质要交还天地,请把这种事情交给微生物。 生命包容无知,而改变这一切并承担知晓的责任,这种事情唯有人来做。 理性,堪破幻境;感性,美化大梦。如果一切都是注定的,那么意识还选择什么?如果一切都不确定,那么生命还遵循什么?
来分析个网络现象 留不住快乐,则欲也淫,娱乐至死,意犹不得;化不掉痛苦,则怨也淫,终日喷人,意犹不尽;虽云福祸忧其心。
关于不食肉 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 植物选择靠空气拉动碳元素的循环,动物只能吃植物补充碳水化合物,但人之所以饥饿的根本原因一定不在动物身上。 老鼠蝗虫即便食用农民的粮食,作为动物饥饿的根本原因,也仍然受很多植物类别的影响。当然越是伤害植物,植物聚集碳元素快速生长的意义越大。
意识的游戏 生命包容着人的无知,而一个人至死无知,不过是童年无知的延续。意识与生命的隔阂,可能就是人生中一个致命的裂痕。 将生物变为食物的是意识,将食物变为粪便的是生命。然而人们认识到“生命存在”对食物的消耗,却忽略了“意识选择”对生物的掠夺,这就是口腹之欲的干扰。如果人始终认为,是意识的选择,决定生命的存在,那么人的注意力永远在选择上,始终不会专注于存在。 先有存在而后有选择,先有选择而后有立场,先有立场而后有对错。如今你们以对错决定立场,以立场决定选择,以选择决定存在。彼此制造怨怼与不和,机关算尽使人无心而生过,虽然过于聪明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今天你对了,明天人们以程序复制正确。昨天人们错了,今天你要以生命承当错误。程式生于意识之中,生命来自造物之中,二者有隔阂故对错永难相通。
该醒醒了 祖辈世世代代常被饥荒威胁,但作为后人从不去总结饥饿的缘由,反思饮食的过患得失,因而不辨是否是动物带来了人的饥饿,也就对自身的口腹之欲始终放纵。这个时代自以为进步,邪淫的存在,是比祖辈的婚姻正淫还要堕落的。大难将起忧在其识! 一个人无知,有欲望也寸步难行,人们以为耻辱;所有人无知,有欲望就为所欲为,人们以为光荣;无知的本质相同,却因无法与他人对比,而造就了认识的不同。 西方的哲人更早的认识到了自身的无知,这大概也是我们需要向其学习的地方吧。然而对于孩童而言,生命却包容着无知,改变它的人真的在根本上认识生命的存在吗?
全红何益?无有自由。半蓝何益?仅免刑焉。 这个游戏真没意思
骂人前想好 所有人选蓝,和所有人选红,没区别。 强迫所有人选红,难度大,但谁选谁活。 强迫一半人选蓝,难度小,但至少有一半人出于自由。
信息文明是不是精神文明的阶梯? 最近发现“自净其意”可以带来生命体精神世界的熵减,让身心更加有序健康。 人类是不是要从“物质世界”发展到“信息世界”最终到达“精神世界”?
正视生命,远离黄源 父精依空间遗传不确定性较强的遗传物质,母血依时间遗传确定性较强的遗传物质,当今的科学未必能彻底的研究通物种的演化,那些鼓动人性欲的东西,若看不破还是远离好。
你们争吵真毫无意义 你们争吵真毫无意义 人类对自然无止境的索求,一旦导致土壤退化,你吃什么都没营养。所以“素棍”和“肉棍”,相互指责的很多东西都适合自己。 比如一对猫,如果它跟后代放开生育,几十年就能繁衍到上亿只。在生存压力面前,它可以无所不吃。你觉得飞鸟好可爱,说猫咪捕食鸟好残忍,它会觉得你说的是屁话。人要吃什么,以及生育的问题,不比猫咪复杂么?不要轻易搞一刀切乱贴标签。 人爬到了食物链顶端,位高而德薄,真的只代表有好事吗?有嘴的生物体内都有微生物,通过饮食共享微生物谁控制谁还不好说呢。
笑哭了 问: 命名可以尽情占有,占有可以尽情支配,支配可以尽情试探,试探可以尽情迷惑,迷惑可以尽情安乐。请问,在这段话中,自我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孟子说死于安乐? 答: 在这段话中,自我的本质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能够支配和试探的主体。 孟子说死于安乐,是因为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在的道德价值,而不是仅仅追求物质享受。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只关注物质享受,那么他的生命就会变得空虚和无意义。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追求内在的道德价值,比如仁爱、正义、诚信等等,那么他的生命就会变得充实和有意义。 孟子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本质应该是一种能够支配和试探的主体,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当一个人只关注物质享受时,他的生命会变得空虚和无意义,因为他只追求短暂的满足感,而没有关注内在的道德价值。相反,当一个人能够支配和试探自己,不断地探索和了解自己,追求内在的道德价值,他的生命会变得充实和有意义,因为他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 因此,孟子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拥有自我本质中的支配和试探能力,他就能够更好地发掘自己内在的道德价值,追求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同时,如果一个人只关注物质享受,他的生命会变得空虚和无意义,因为他只追求短暂的满足感,而没有关注内在的道德价值。所以孟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在的道德价值,而不是仅仅追求物质享受。
你在自己之外创造了你的整个存在(选自:你真的知道你是谁吗?) So, why are you stopping yourself? Simply because you made your whole existence outside of yourself. Your very existence is only in comparison with somebody. Because this has happened to you simply because the very nature of sense organs is like this, because your experience of life is limited to sense perception, that is the reason why you're existing in comparison with somebody, not by yourself. Because sense organs are like this, if I touch this, this feels cold to me. This feels cold to me not because of the way the steel rod is. Simply because of the way my body temperature is. If I lower my body temperature and touch this, this would be warm to me. Yes? Is it so? If I lowered my body temperature to minus hundred and touch this, this would be red hot to me. Is it so? 所以,为什么你要阻止自己呢?只是因为你在自己之外创造了你的整个存在。你的存在只是与他人在比较,这种情况的发生只是因为感觉器官的本质就是这样。因为你的生命体验受限于感官认知,这就是为什么你存在于和他人的比较中,而不是自己存在。因为感觉器官是这样子的,如果我碰到这里,我感觉到冷,这个让我感觉冷,不是因为这根钢丝杆本身,只是因为我的体温,如果我降低我的体温,再碰它,我就会觉得这根钢丝杆是暖的。嗯?是这样吗?如果我降低我的体温到零下100度,再碰它,这对我来说就是很烫手的。是这样吗?
人生像个圈 生命是食物,饱暖思淫欲,淫欲造生命。 比起猫狗来,人一产一胎。可以寡欲,可以节食。希望能学到点什么。
世道污浊,历川之灵,你须成为清澈的支流。 与其向别人请教人生的意义,为何不成为自己生命意义的源泉呢?
珍惜生命 一 人生在世,世间重能源,其次矿藏,其次生命,然而在茫茫宇宙中,生命最贵,其次矿产,其次能量,人类真的是生于福中。 这个世界生命很难得,作为一个人更难得,但生命有希望改变环境,人有希望改变生命,环境变差往往是由于轻视生命。 二 一棵树发芽了,阳光与水土被它调合,就是这个树的希望。我不知道树想不想,但是它在维持这个希望。 阳光照射大抵,受热不均成风,水土失去植被,沙尘暴,河流浑浊淤塞……树自身的未来是其一,在环境整体的影响是其二。这个整体,就包含了人类的善意,比如去植树造林。 三 人若不具备照顾动植物的善行,也就没有农牧业,也不会人口繁盛。今人大可不必以口腹之欲,作为人生的成功。人为一己而活,正能量毕竟有限,难道正能量只对一己有意义吗?
梦境记录 晚上梦到了去世亲人,一起同行了一路,路上还有个感觉很熟悉的女生。 后来梦到另一个姑娘,跟她说话:我知道这是梦境,做一个测试,并留言了家乡的地址和毕业学校。 但这个姑娘注意力并不集中,而且她的回答我都听不清,还是那个感觉熟悉的女生跟过来帮忙沟通的。
大家不要相互攻击 不怨人,安于当下,理性交流。(为了理性交流,尽量不要相互攻击。) 认识一个人的标准不要太单一,跟有同样兴趣的人多交流,素食者也要提升自己。(比如综合体检,能只拿一个数据无视其余的吗?)
找到家了,随便聊聊 《别离缘犹在,人身难得,诸恶莫作》 无题 初好文,堆叠辞藻,矫揉造作;后读经,偶得感叹。 恃福造罪不回头,罪重福薄不自由。 古圣先贤闻过喜,寡福多惑志难酬。
别离缘犹在,人身难得,诸恶莫作 初好文,堆叠辞藻,矫揉造作;后读经,偶得感叹。 恃福造罪不回头,罪重福薄不自由。 古圣先贤闻过喜,寡福多惑志难酬。
别离缘犹在,人身难得,诸恶莫作 初好文,堆叠辞藻,矫揉造作;后读经,偶得感叹。 恃福造罪不回头,罪重福薄不自由。 古圣先贤闻过喜,寡福多惑志难酬。
主线剧情NPC不见了,没寻路而且找不到
1 人对色情最低的认识,是快乐(其实是兴奋,先压抑,再释放)。 2 进一步出现后续状况,会认识到危险(事前的警觉,到了事后才知道,但已经比上一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3 等到戒后更深刻反思,会发现邪淫的恶毒,这样才会有更深刻的警觉,良心与决断,这是戒色成功后的觉察。(快乐,危险,恶毒)
猜测:深刻消化知识 很多学问到了最后,都以人心为究竟,这就是修养。
《巫妖王之怒》P1永恒之眼的戒牧治疗问题 我想用光蓝,赶紧先放暗影魔,然后再用光,自己唱回蓝歌,奶德觉得我控不住蓝,我没资源的原因还不是想着取代别人的治疗么?——题记
治疗职业概括与选择 神牧抬血线; 戒牧保血线; 奶德稳血线; 奶萨兜血线; 奶骑刷血线。 别太在意什么职业强, 玩好喜欢的, 顾虑太多只会影响“拔剑的速度”。
提法爷(TBC70有感) 玄奥谁先知?太空多寒暑。 星海垂诸象,凡人好占卜。 迷惑复试探,偏见络绎出。 贪嗔扰福罪,反思可见无?
易轻岳飞之迹,难料赵高之心。 知善不求心安,行善可求心安。 知行合一?
写着写着就心酸了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爱是否能让人把一个普通女孩当作心仪美女? 那么大家公认的普通女孩是真相,还是爱慕者心中的心仪美女是真相? 一个人的魅力,会因爱憎而增减吗,是否爱会使人发现隐藏的魅力? 若爱让人专注于目标,忽略整个世界,而感受到更多。 那么放下爱憎,专注于自我,自己内在会更精彩吗? 忽略整个世界的专注,是否要训练? 命运让同类彼此吸引,人们公认的美女,动物对她的魅力却视而不见。 很多年以后,老眼昏花的他,又梦见少年时专注过清澈的漫天星斗。 一个人,一只狗。
电车问题异化版 如果你蒙着眼睛,堵住耳朵,不知道自己是5个人,还是那1个人,那么作为小白鼠希望别人如何选择?
意淫一起,财就丢了;心淫一起,禄就丢了;身淫一起,寿就完了。 在科学上看,一个普通人,细胞是不能无限分裂的。 古今圣贤讲身淫折寿,细胞分裂一点财就少一点。 癌细胞可以无限分裂,但它的系统性组织不起人身的结构,其针对性还会侵蚀健康的组织。 意识对生命的试探也是如此,尝试足够多的经验便足以“支配”自身,人心是不能不妄动的。 因而即便本能没问题,意识的内容也会成为问题,或者用生化手段使兴奋没有真实内容。
人性向善,可知不可行,可是真知? 伪善没力量,我们学过鲁迅笔下的仁义吃人,也学过历史上的的列强欺辱。 如今很多反思人性的文章都离开了教科书,也不知道少年们醒没有醒。
想到一个骑士的名字,光年外的祝福 梦境素材: 今早3点多醒来,又昏昏沉沉睡了一觉,梦到有一个十字轴,中间是一个暗红色的球,跟风暴王子的凤凰蛋类似。 这个轴四个方向都是90%进度,正下方是一个花园,有一个冰蓝色的滑梯,名字叫琪露诺的(冰雪)滑梯,我觉察到是兴趣天赋。我虽然贪玩,但是不喜欢贪玩的妹子,没有对这里多做关注。 左边似乎是敏感,代表生命的觉知,我想过,类似望闻问切,是不是也可以做到对健康的觉知,仁术不是二人为仁吗?如果通过众多仪器,可以代表程式的觉知,生命的知与程式的知如何与行来合一呢? 右边我没有理解,但是我感知她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圣骑士妹子,我冒出一念,为什么不是血精灵呢?印象中她是金发蓝瞳的,真的是圣洁如冰雪,但是不是太理解这个维度的意义。有个讯息表达为信念。 上方我猜测是与意志有关的天赋,比如坚毅之类的性情,正如下方是对于乐的觉悟所需的天赋,而上方是对于苦的觉悟,对环境安忍所需要的天赋。 为什么都是女孩子呢,也许是代表新生命的孕育,与精神品格的传承? 梦前得一句:是是非非何足论?福来福去心不知。
看好自己 做人要找回遗失的人性,碰到诱惑的时候,想想人性在这里吗?
看好自己 你的人性又不在别人那里。 别整天别人如何怎样,功利攀比。 不占有自己的生命,别人就占有不了你。 不给自己的生命洗脑,别人就洗脑不了你。 做个守望者。
家园 这个世界很大,能庇护人的地方却很小。 接受庇护却不觉惭愧,成长便常是被动的。 主动成长的,才有和而不同的自由。 人不只要寻求智能创造的程式,还要从生命的蒙昧长褒傻福。
若生命可以被占有,人性是否是隐藏的 人未必认识人性却创造命运,但人性可以被控制吗?控制人行善,控制人行恶,被名为善与恶的本质也是善或恶吗?人性被外因干扰以后,人创造命运的能力,是否有可能被摧毁呢?
一点浅见,欢迎探讨 一,食色性也。 天地遗人水谷,人遗天地史溺。能不求福? 以身为师,何以化之?以戒为师,能不求慧? 二,妄想害己 用健康的身心想象死亡,好比人站在岸边可以不怕水,但是一旦溺水就会懵逼。 也就是说人对死亡打的妄想,是不能真实的理解死亡的,即很难做到死的明白。 妄想美化了好多人的死亡,他们或许从情色中开始,从自杀结束。死得明白,何其难啊。 三,远离贪心 一粒种子,便通无限,生命在茫茫宇宙中何其珍贵! 人人向善,多少代价?人人行恶,多少收获?识得有限,不及无限。世智辩聪,能不反思?故首在布施以去贪也。
海阔天空,寻求意义 信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改变生命,生命可以改变环境。 人之初生,终日号哭,倾诉无门,外求之始。 及人之终,秽尽归根,情多牵挂,不舍外求。 因此,人改变外界的生命很敏锐,而对于改变自己的生命较愚钝。 正因人不能引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生命就会引导自己。 这个现象,叫做以身为师,由不同物种甚至人类之间所师各异,又带来了另一个现象,以类为门。 (何以化之?儒家有教无类。道家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佛门以戒为师。) 传统文化其实也包含师道,古人崇敬天地君亲师。 天地遗人水谷,人遗天地史溺。 芳华刹那,秽尽归根。 此皆天地恩。 故云上苍有好生之德。 然天之好生,岂独在人? 然而人也会饱暖思淫欲,至于如何引导自己的生命,其中得失取决于自己。 那问题来了,生命的潜力,是存在于构筑了超越个体的环境,还是体现于个体的整体,或者就是部分性的?
苦戒怕破进 先要在顺境警惕妄想,尽可能远离意淫吧 妄想害己 用健康的身心想象死亡,好比人站在岸边可以不怕水,但是一旦溺水就会懵逼。 也就是说人对死亡打的妄想,是不能真实的理解死亡的,即很难做到死的明白。 妄想美化了好多人的死亡,他们或许从情色中开始,从自杀结束。死得明白,何其难啊。
生命的潜力是整体性还是部分性的? 为了不再献祭脑细胞,人行的,机器也要行,无数团队致力于此,不服不行。 当机器替代了人的多项生命劳动,人体器官是否会用进废退,如果答案为是这是否说明生命的潜力是整体的?
一点随想 一,食色性也 天地遗人水谷,人遗天地史溺。能不求福? 以身为师,何以化之?以戒为师,能不求慧? 二,妄想害己 用健康的身心想象死亡,好比人站在岸边可以不怕水,但是一旦溺水就会懵逼。 也就是说人对死亡打的妄想,是不能真实的理解死亡的,即很难做到死的明白。 妄想美化了好多人的死亡,他们或许从情色中开始,从自杀结束。死得明白,何其难啊。 三,远离贪心 一粒种子,便通无限,生命在茫茫宇宙中何其珍贵! 人人向善,多少代价?人人行恶,多少收获?识得有限,不及无限。世智辩聪,能不反思?故首在布施以去贪也。
一点随想 一,食色性也。 天地遗人水谷,人遗天地史溺。能不求福? 以身为师,何以化之?以戒为师,能不求慧? 二,妄想害己 用健康的身心想象死亡,好比人站在岸边可以不怕水,但是一旦溺水就会懵逼。 也就是说人对死亡打的妄想,是不能真实的理解死亡的,即很难做到死的明白。 妄想美化了好多人的死亡,他们或许从情色中开始,从自杀结束。死得明白,何其难啊。 三,远离贪心 一粒种子,便通无限,生命在茫茫宇宙中何其珍贵! 人人向善,多少代价?人人行恶,多少收获?识得有限,不及无限。世智辩聪,能不反思?故首在布施以去贪也。
一点随想 一,食色性也。 天地遗人水谷,人遗天地史溺。能不求福? 以身为师,何以化之?以戒为师,能不求慧?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