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wyin
stwyin
关注数: 14
粉丝数: 6
发帖数: 342
关注贴吧数: 15
【感悟】《和至歌》 《和至歌》 ——笑城 行者和地,飞者和天; 和天至高,和地至远。 厨者和味,诗者和言; 和言至隽,和味至甘。 士者和气,农者和节; 和节至丰,和气至贤。 工者和事,商者和业; 和业至富,和事至建。 器者和用,官者和廉; 和廉至公,和用至简。 文者和仁,武者和善; 和仁至柔,和善至坚。 人人和修,家家和睦; 和睦至兴,和修至安。 社会和谐,国际和平; 和谐至诚,和平至全。 象者和物,精者和真, 信者和德,道和自然。
看剧名,看视角 名字对于一件文艺作品的意义无疑是相当重要的,跟人名比较一下的话可知人名先定、剧名后起,人名未必符合其人之实、剧名必须在名实相副的基础上更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国有句古老的成语说得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这个角度来看《北平无战事》这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则透过这部电视剧的名字依稀可见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的确往往在兵事之外。 究竟是哪些因素决定了那样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内,关乎中国乃至于中华民族未来前途命运大决战的胜败输赢呢? 就这个问题的角度来说,反映那一段历史、那样一场大决战的艺术作品已经太多、太多,而再次重复这一类题材的时候既要不脱离史实,又要从以往类此题材的艺术作品中跳脱出来、精彩呈现出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毫无疑问,除了导演和演员的要素之外,《北平无战事》这部电视剧的成功之一在于其剧本的独到视角,而这个独到的、有别于其它类似题材艺术作品的、基于大量史实之上的视角,就是当前时代下最为热门的经济视角。 有道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这个理论性极强的论断毕竟是抽象的,大多数的观众并非专业人士,更不谙宏观经济之道,普通观众们虽然能够从切身的感受出发去体会那个时代里百姓生活中的茶米油盐、衣食住行……种种微观经济方面的现实问题,虽然能够从微观经济的视角出发进而深入至蒋介石国民政府金融领域内触目惊心的贪污腐败之中,但是要想更近一步了解并体会到当时国民党政府腐朽不堪的经济基础,并以此出发读懂建立在那样经济基础之上的摇摇欲坠的上层建筑,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正因如此,从国共两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戏剧性矛盾冲突的暗战角度去逐步展开剧情,将国之大事浓缩于以方家为核心的各种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之中,这仅仅只是本剧引导观众逐步深入的戏剧手法而已。将方孟敖送上军事法庭作为戏剧的起始,所要达到的效果在于起到“引子”的作用,而让观众们将自身的视角跟主人公方孟敖的视角逐渐重合,然后通过方孟敖虽深深涉入其中却跟普通百姓一样并不精通经济的视角去层层深入,这才是剧作者的真实意图。 但是这样单一的视角是无法支撑如此复杂的戏剧构成的,观众们随着剧情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发现方孟敖这个人物的视角是无法对每一个剧情分支都能够透彻把握的,就此观众们会发现原本重合于方孟敖身上的视角随着各个剧中人物的逐一登场开始分散开来,方孟敖这个主人公引导观众视角的身份就此还原为其本身,观众们从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这个视角的转换过程结束时,复归于绝大多数此类戏剧统一遵循的“上帝视角”,也就是说是最为客观的“无所不知的视角”时,似乎了无痕迹。 视角的转换如此自然,足见创作者的功力。就在这样的视角转换之下,观众们一点一点地随着剧情的发展触及到了那些基于大量史实构成基础上的故事悬疑真相,知道了何为“四行两会一库”,知道了“党产、军产、国产、私产”之间有着怎样触目惊心的龌龊,知道了表面上简单和普通的背后暗藏着怎样杀机四伏的矛盾冲突……如此才能够深刻体悟那些剧中人物们有着怎样的现实处境和内心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又做出了何种极为痛苦而又是决定家国生死存亡命运的艰难抉择。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微观经济也好,宏观经济也罢,由这样的经济基础所构成的上层建筑究竟如何?当创作者将那个经济基础为何物讲述清楚的时候,答案不言自明。因此,随着剧作者从经济的视角出发,将大量由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引出的那些史实呈现于观众眼前,则答案自然会由观众们自己得出了。 当然,写到此处时整部电视剧仅仅播出了一半而已,笔者还无法知道整部电视剧的结局如何?后面的故事情节中那些功力深厚的表演艺术家们的精彩演绎又是如何?但是这部电视剧的独特视角无疑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当观众朋友们看完整部电视剧后再回过头来想想《北平无战事》的剧名,必将会明白我所言非虚。 最后要说的是:一个好的故事如何能够精彩呈现,讲故事的人所提供给观众们的视角无疑是至为关键的,看《北平无战事》如何称之为内涵深刻而又精彩的一部好剧,除了看那些表演功力深厚的大腕演员之外,还请从它名字中延伸开来的那些战争之外的决定性因素着眼。进而来说,经济视角犹如一面显微镜,所透视出来的更多深层次的国家兴衰成败原因,何止局限于中国,何止局限于那样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一楼献给亲爱的百度
两位警务副处长的大致履历背后的含义 李文彬:51岁,前0记负责人,从一线警察部队逐级升职至主管行动的警务副处长。 刘杰辉:44岁,88年进入香港警察部队,一直担任文职,是目前最年轻的警务副处长。
很多答案都在这里
前警务处长的最后一份报告 报告人:曾向荣 内容简介:对“寒战行动”的分析报告、评估、分析
谁是最后的受益者? 如题,大家说谁是最后的受益者?如果让你选,你选有众多参与者随时可能反过来要点什么,不给就有可能大分裂的李文彬这条线(假如只有他儿子策划的话也是这条线,别忘了他不可能全部都灭口,还有没被灭口的)?还是冒着两名高级警司和几乎一整队飞虎队全部报销在自己夺权后成了名以上的“寒战行动”总指挥要背大黑锅的巨大风险,只有靠廉政公署介入才有点希望翻盘的刘杰辉?或者,还有别的选择?
邝智立不是内奸 如标题,行动组高级警司邝智立不是内奸,我们都被导演给骗了!
《寒战》中不可忽视的小人物 得奖并非偶然,那些小人物的出场和入位以及表演都十分的精妙! 1、酒驾肇事者。没有他的出场,一辆冲锋车能够看似合情合理地到达一个监控器的指示灯熄灭(那应该是被关闭了)的地点么?这不是巧合,这是有意的安排,因此他是罪犯的同伙之一。他打电话,打给了谁?为什么把电话交给女队长?为什么要拒捕?后来如何了?没有他,一辆本不该消失在警队视线中的冲锋车不会失踪,他是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的一个关键角色。
没有证据的猜测本身就入了局 一楼留给百度,这个标题就是一种意见,看的影评太多了,都很有思想,可惜没有证据!
说说“葛二蛋”这个人物的“另类”之处 近日热播的电视剧《民兵葛二蛋》改编自《另类民兵葛二蛋》这个小说,共同主角儿——葛二蛋,除了这一点相同外,原著的书名中还突出了俩字——另类。 另类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试着一评。 另外一种猪八戒式人物的存在 本人看过原著后认为,葛二蛋这个人物最贴近的原型应该是《西游记》里面高老庄那一段时期的猪八戒形象。 猪八戒在高老庄那是什么样的货色?你想想就知道,这个也曾出手干过侠义之事的猪胚,骨子里面七情六欲皆有,出手相助那是因为垂涎于高小姐的美貌,因此当属阴谋诡计范畴,不是上界大神的正经作为。但他的正身毕竟是犯戒的天蓬元帅,现出原形后就此露出真容,显了神通不说,究竟还是没有干出霸王硬上弓的事情来。但这也吓了大家伙儿一跳,这货在凡人眼中实属另类,因为自身本领超凡脱俗,还因为投错了猪胎的那张脸实在不是人类的,当属妖孽。 回头说小说中葛二蛋的出身也不是他自己愿意的,生就是个破落户,混着混着就混成了一个二流子,这种二流子当时在农村那也就是人人看不起的“猪胚”。但是骨子里面他是有个“正身”的,这种因素决定了他有胆量,有手段,有一定的行事原则,不是一般人儿。 原著写了戏剧中没有表现出来的一些方面,举个例子说,塔湾村的合作社被他带领的民兵队一顿胡吃海塞造个精光了之后,村里人大不满意,组织上要追究,他开始寻找新的财路补窟窿,除了武装押运贩卖紧俏物资发了大财之外,还包租了地主不敢种的“肥荒地”,那些地旁边就是公路,经常过鬼子放枪,谁种谁有可能挨枪子儿,他用损招儿(是啥自己找书看去 O( ∩ _ ∩ )O )赶跑路边鬼子设立、二鬼子值守的补给站,断了鬼子总是从这里过的根源,又把地租抬高转给普通村民去种挣差价,还发动儿童团和村里的老人种菜拿出去卖,几经鼓捣之后致了富,让整个塔湾村都看着眼红。但他没自己独吞了好处,合作社让民兵吃红,儿童团和老人们也跟着得了好处,好多人因此开始都想加入民兵组织了。打那后,葛二蛋在这一片儿出了名,二鬼子要敬着他,因为他是二流子出身,光棍一个,胆子大,损招多,现在又有了队伍,啥事儿都能干出来。之后这家伙越混越吃得开,就此成了这一带响当当的人物。但是他真打鬼子,摸个哨、破个路、拔个炮楼啥的干得也挺欢实,因此敌人怕他,老百姓有了好处拥护他,组织上虽然知道他的一些手段上不得台面,但是他没做过恶,虽有些行事出格也还是信得过他。 总之一句话,这货像个西天取经之前在高老庄的猪八戒,私心杂念甚重不说还不按良民的套路出牌,但是胆子大、能耐大、办法多,行事还是有底线和良知的,村里人、二鬼子还有组织上都买他的帐。
说说“葛二蛋”这个人物的“另类”之处 近日热播的电视剧《民兵葛二蛋》改编自《另类民兵葛二蛋》这个小说,共同主角儿——葛二蛋,除了这一点相同外,原著的书名中还突出了俩字——另类。 另类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试着一评。
编剧很有幽默细胞 编剧借鉴了法国式的幽默,从孟村长和二蛋的关系上可以看得出来。 打个比方,二蛋跟狗蛋娘如果那啥了的话,然后二人分手,二蛋娶了孟喜子,狗蛋娘嫁给了孟村长,呵呵,这个伦理关系就有点像是法国式的幽默了。 有个法国笑话为证: 给国防部长的一封申诉信 尊敬的部长先生: 我非常荣幸地致信给阁下,汇报我目前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尴尬处境。事情的起因很简单:我与一位寡妇结婚,她有一个刚刚成年的 女儿,我们婚后又育有一子。我的父亲中年丧偶,恰恰娶了我新太太的女儿为妻,亦生有一子。 由此,我的爸爸成了我的女婿,因为他是我继女的丈夫。然而,我的继女又同时是我的继母,因为她是我父亲的再婚妻子。再者,我与妻子所生的儿子是我继母的母亲的孩子,所以他和我继母是同母异父的兄弟关系,也就是说我儿子成了我舅父。至于我父亲与继母的儿子,当然是我的孙子,因为他是我妻子的女儿所生的孩子。但是,因为他同时又是我继母的孩子,所以我的孙子又是我的同父异母的兄弟。 简言之,我是我继母的继父,也是我继母儿子的兄弟,所以我应该是我自己的祖父。为此,根据兵役法的有关同一家庭不能有子孙三代同时服役的规定,我特此请阁下免除我的兵役义务。
【剧评】给艺术一个开怀大笑 一楼给百度
有些遗憾的观感 一楼给百度
英雄也有埋没时——汤慕禹 汤慕禹 汤慕禹生前照片 又名汤茂如。四川巴县木洞双河乡人。大**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后被派赴苏联入高级步兵学校学习。1930年毕业后回国,被中共中央派到洪湖**根据地。同年9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参谋长,11月任红六军军长。率部参加了湘鄂西**根据地反“围剿”斗争。1931年3月任红三军教导团团长,随部转战荆(门)当(阳)远(安)一带,参与创建鄂西北**根据地。同年7月被选为中共鄂西临时分特委执行委员。后任红二十五师师长,兼独立第三团团长。1932年初率部返回洪湖地区,先后任红军军事政治学校第二分校总队队长,红三军九师二十五团团长、师参谋长,红八师师长等职,参加了瓦庙集、张家场等战斗。同年10月在湖北荆门半边街战斗中牺牲。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aike.baidu.com%2Fview%2F256585.htm&urlrefer=387a7f39a0e2c243a88f7cf043f29544
“青瓷”没有结局
什么决定胜负? 一楼送人
张仁杰——抢救运动的错误代表 雪豹中的人物,最可恨又最可悲的当属张仁杰了,吧中有帖子把他和肃反运动联系起来,我想在此纠正一下,张仁杰在剧中的时期是抗日战争中CP实行的抢救运动时期,他是这个抢救运动的错误执行者,也是其代表性的人物。
对“钢刀归钢刀,同学归同学”的理解 范班长立了班规:钢刀归钢刀,同学归同学。这句话被大家广为传颂,一时成为“人间”中极为经典的语言。这话怎么理解? 都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军人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是拿枪的也同时被当做“枪”,正所谓利器操之人手,让杀人就得杀人,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这就是“钢刀”。 钢刀后面是什么?通常意义上的职业军人不去想,反正是从了军,只管作战,不问政治。范西亮就是这样的军人,老董也要立青做这样的军人,老蒋希望他手下全是这样的军人,这样的军人只管服从命令,不问是非对错。 一样的学校,一班的同学,受的是一样的教育却有着不同的信念,老范班长看到了这点,明白这一点,这就是这句经典的话的来由,人不可能没有思想,不可能没有情感,军人,虽注定是一把钢刀的宿命,但骨子一定会有一个灵魂,这一点看明白了,就会知道谁胜谁负了。
不如相忘于江湖 当初看到“……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庄子·《大宗师》)的时候,有些发呆,被震撼了,这是几千年前的古人所写,思想深邃得难以窥测。 阎锡山晚年退休在台湾山居十年,生前还自作挽联数副,嘱家人在他去世后,贴在指定位置。如贴在灵前的:“避避避,断断断,化化化,是三步工夫;勉勉勉,续续续,通通通,为一等事功。”横批为:“朽嗔化欲”。 盼《人间》有续,盼一家团圆。这是“一等事功”!
个人理想,现实操作,爱恨情仇,家国天下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出自历代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著述《大学》中的十七字箴言,这十七个字中包含有太多的信息,多到参与了上下五千年中一段又一段中国历史的人们,自觉和不自觉地按照它的逻辑,去演绎着自己的一生。它们的影响之深甚至可以说一直至今,并且还会继续下去,它们代表了一部分的中国文化,并且用文化的形式去主宰受它影响下的国人的命运,并被传承。 看《人间正道是沧桑》,无处不看到这样的逻辑,物不格,知不致;知不致,心不正;心不正,意不诚;意不诚,身不修;身不修,家不齐;家不齐,国不治;国不治,天下不平。
话说“立仁”、“老董”一不小心被大家喜欢 满园春色关不住,两枝红杏出墙来。 这句比喻本来是反面角色,对比以往主旋律影视剧,在“正道”中饰演反面典型人物的演员凭借角色的立体和自身演技的出色博得比主演的正面人物更为成功的效果,“立仁”、“老董”两枝红杏出墙,几年下来风头盖过了“立青”、“瞿恩”,这种现象在20届中国电影节上又在孙淳的身上体现出来,凭借“秋喜”中反面角色的出演获得最佳男主角大奖,哈哈,有意思,真的是“关”不住的啊!
大家发现有个帖子不能回复了么? 如题,无论你怎么输入都不会被……
为啥十几亿人选不出22个来 十几亿人的大国,火箭都载人升空了,为啥足球水平还在石器时代的水平?一句话:体制不行。官僚的作风,衙门的编制,流水的教练、球员,铁打的营盘风气。要想用表面上的换兵换将来改变实质上的差距是几乎没有希望的。培养和选拔、组织和训练、竞争和激励手段都停留在落后的时代里,想想看,能不输么。
立了李治就不会杀兄弟了么? 自古皇帝都要杀掉威胁到他自身皇帝地位的人,不论是谁,李世民杀过,雍正杀过,很多历史文献说:李世民立李治为储君就是不希望在他死后,当皇帝的儿子再杀掉和自己争夺地位的兄弟。结果呢?李恪无辜地死于一场谋杀,凶手是长孙无忌还是李治,或者根本都是元凶!!!!
《贞观长歌》八大看点 《贞观长歌》八大看点 纬度看近期央视大剧《贞观长歌》演绎的一段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贞观之治”,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笔者查阅了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对剧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对比,总结了八大看点,在此奉献给读者。说实话,当我查阅了相关历史文献后再看《贞观长歌》,有一种好像知道一个人正在撒谎,却只是看他的谎如何能撒圆满的感觉,不知道很多从事相关历史研究或对唐史有相当了解的人士是不是和我有同感。但是戏剧毕竟是戏剧,不能苛责它的不严谨,也不能阻止它的杜撰演绎,只要精彩好看就算对得起观众了,至于对真实历史的歪曲,算是时下流行历史剧的通病吧。看点之一,杜撰的人物。范兴、闵国器是历史文献上没有记载的人物,这两个人的出场占的篇幅不大,但是却十分地出彩。先是范兴,出奇谋退敌兵,居功不傲,蒙冤屈身先死,志识卓绝,可以用“士”字来形容。范兴这个人物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忠君事主、忠贞卫国的知识分子的完美形象,是“忠”字在《贞》剧中的化身。后有闵国器,一身傲骨不媚权贵,嫉恶如仇敢打不平,书法文章才子风流,遭遇小人中计身亡,可以用“傲骨风流”四字来形容。通过闵国器和舞伎绿秀的恋情表达了编者对封建世俗丑恶的抨击,用闵国器的际遇道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寄希望于科举出身的渺茫,用闵国器的死揭露了官场刑狱的险恶和黑暗、用人失察的大害。可以说闵国器是中国历史上不屈身权贵、意气清高的知识分子的又一形象代表,是“节”字在《贞》剧的化身。这两个人物描写的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性格迥异、际遇坎坷,但都是壮志未筹身先死,十分地值得一看和品评。看点之二,盛唐歌舞。《贞》剧的布景美工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但是在表现盛唐的物化风情上下了不小的功夫,尤其值得一看的就是对盛唐歌舞的表现颇为精美,是时下历史剧里少有的。象唐太宗大宴群臣时亲自击鼓的《秦王破俘阵》、绿秀为闵国器舞的《西州曲》等等,要么大气磅礴要么美仑美奂,古韵唐风,十分赏心悦目,非常值得欣赏。看点之三,金戈铁马。历史上唐朝初期唐太宗是马上得天下的皇帝,李靖、秦叔宝等名将云集,不说建唐初期统一中国的那些战事,单单那时与东西突厥、高昌等西域边疆战事也是间或不断、时有频发,这样的皇帝和这些名将的声名大多是在这些金戈铁马中厮杀出来的,而战争的破坏性对国家和老百姓的生活的影响,对政治经济的损害都是“贞观之治”时期的不能不提到的事实。史料记载这些战争说的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业,而事实上造成的却是国力的削弱和平民百姓的困苦。“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战争是一个永远的戏剧题材,说不完道不尽,《贞》剧里对战争的刻画有它改动历史事实为求好看的一面,有受到正史影响后局限的一面,也有表现英雄忠烈杀敌报国壮怀激烈的一面,更有将士浴血只为谋身歪曲的一面。只有透过历史解读历史才能更好地诠释历史,唐太宗创立初唐盛世,与战争的渊源很深,《贞》剧的金戈铁马不能不看。看点之四,能臣良相。提到“贞观之治”不可不提到的辅佐唐太宗成就开明盛世的几个大臣:被誉为“房谋杜断”的房玄龄、杜如晦,谏议是非的魏征、马周、张玄素,谦逊持重的长孙无忌、高士廉、李靖,老成谋国的萧禹,起草中枢的岑文本,手握重兵的李绩、张亮、侯军集等人。李世民之能首在知人善用,能用众人之能、而避众人之短使李世民手下云集了大批的人材,以上提到的这些人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人有的是出身名门如房玄龄、有的是皇亲国戚如长孙无忌、有的则是出身低微如马周、有的更是赎罪赦免如魏征、还有的是出身草莽如李绩,但是都能被李世民量材而用,而且成就非凡,这是古今历史上最为为人所称道的地方。“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开唐盛世得益于人材,李世民能够注重选拔人材、重视人材、尊重人材,有气度胸襟接纳人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中杜如晦辞世最早,“房谋杜断”如何表现?魏征名气最大、传世的著作最多(如《隋书》、《十思疏》、《十谏书》),跟李世民之间谏纳的故事也最脍炙人口,如何彰显?马周出身低微、才识卓越,被李世民慧眼识材破格使用,这样的人物如何刻画?长孙无忌历史上对他褒贬不一争议很大,这样的国戚如何演绎?李绩出身草莽,开疆守土最终成为一代名将,这样的人物如何塑造?以上种种只是能臣良相中的一部分,他们的身影贯穿了这段历史的几乎所有关键脉络之中,看唐史不看这些人物的传记不能真正了解唐史,看《贞观长歌》不看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不能看到真正的精彩之处。
《贞观长歌》八大看点 --之八 看点之八,最终下场。“你方唱罢我登场”,历史是向前的,而戏剧是有限的,这些人物忠也好,节也好,贤也好,奸也罢,终究要下场离开,他们的命运去向是最让喜欢看《贞观长歌》的朋友们牵挂的。一部脱胎于历史的戏剧,最终还历史以同归,一些杜撰的情节,虚构的人物也像烟尘一样地离开,了无痕迹。杜如晦死,“房谋杜断”尤存,魏征死,以人为鉴仍在。只是留给观众对大唐盛世的向往久久挥之不去,萦绕在怀。有人问,《贞》剧里的李世民难道不是看点么?他不是,他被神话了。
《贞观长歌》八大看点--之七 看点之七,反派人物。正邪混迹,相得益彰,是《贞》剧的特点。大反派侯军集出将入相,建功勋喋血沙场,正吏治劳苦功高,保太子草菅人命,为东宫计败身亡;魏王修书纂志倡导仁孝,表面里谦谦君子敏而好学,暗地里结党营私图谋东宫,最终是水中捞月空忙一场;那李恪拉来凑数也闹争储,展大才敌营擀旋,逞豪情为民筹粮,假聪明欺兄瞒父,真枭雄泪撒朝堂。这些反派人物各个活灵活现性格复杂,争储营私极尽所能。只戏份就占了整个电视剧的将近一半,更不用说大多数情节都根据他们展开了。现在流行当反派,正派哪有反派香,不信问问喜欢看《贞观长歌》的朋友有几个不喜欢李恪这个人物的?
《贞观长歌》八大看点 --之六 看点之六,英雄美女。英雄美女,才子佳人。小女子情肠凄婉,好儿郎命多窘迫。皇帝的女儿爱上了平民百姓,演出一幕爱情悲剧;才子良臣爱上了青楼舞伎,上演了一段断肠凄情。才女爱皇帝,只因为艳羡权势;皇子与公主,有情人难成眷属。好儿郎终成驸马,有情人得尝所愿。这些情节在《贞》剧里铺平垫稳、娓娓道来,虽说牵强附会,但是自有感人之处。那阿史那云公主何在?那慕一宽是生是死?都给我们留下无限遐思迩想。剧中美女更是能歌善舞、才智非凡。如果不是因为李恪和太子妃之间那龌龊的“杏”的话,应该说是近乎完美了。或者说,遗憾也是一种美。
《贞观长歌》八大看点--之四 看点之四,能臣良相。提到“贞观之治”不可不提到的辅佐唐太宗成就开明盛世的几个大臣:被誉为“房谋杜断”的房玄龄、杜如晦,谏议是非的魏征、马周、张玄素,谦逊持重的长孙无忌、高士廉、李靖,老成谋国的萧禹,起草中枢的岑文本,手握重兵的李绩、张亮、侯军集等人。李世民之能首在知人善用,能用众人之能、而避众人之短使李世民手下云集了大批的人材,以上提到的这些人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人有的是出身名门如房玄龄、有的是皇亲国戚如长孙无忌、有的则是出身低微如马周、有的更是赎罪赦免如魏征、还有的是出身草莽如李绩,但是都能被李世民量材而用,而且成就非凡,这是古今历史上最为为人所称道的地方。“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开唐盛世得益于人材,李世民能够注重选拔人材、重视人材、尊重人材,有气度胸襟接纳人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中杜如晦辞世最早,“房谋杜断”如何表现?魏征名气最大、传世的著作最多(如《隋书》、《十思疏》、《十谏书》),跟李世民之间谏纳的故事也最脍炙人口,如何彰显?马周出身低微、才识卓越,被李世民慧眼识材破格使用,这样的人物如何刻画?长孙无忌历史上对他褒贬不一争议很大,这样的国戚如何演绎?李绩出身草莽,开疆守土最终成为一代名将,这样的人物如何塑造?以上种种只是能臣良相中的一部分,他们的身影贯穿了这段历史的几乎所有关键脉络之中,看唐史不看这些人物的传记不能真正了解唐史,看《贞观长歌》不看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不能看到真正的精彩之处。《贞》剧中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已经大大远离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参杂了创作者个人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对内心深处的剖析,有的距离历史记载甚远,即使对魏征这样的能臣也不能还其本然仅以“忠”、“直”来表现,只因为这样作才能表现李世民这个圣明的皇帝,其实对于人物的塑造上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留给更多的观众朋友去评说吧。
《贞观长歌》八大看点--之三 看点之三,金戈铁马。历史上唐朝初期唐太宗是马上得天下的皇帝,李靖、秦叔宝等名将云集,不说建唐初期统一中国的那些战事,单单那时与东西突厥、高昌等西域边疆战事也是间或不断、时有频发,这样的皇帝和这些名将的声名大多是在这些金戈铁马中厮杀出来的,而战争的破坏性对国家和老百姓的生活的影响,对政治经济的损害都是“贞观之治”时期的不能不提到的事实。史料记载这些战争说的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业,而事实上造成的却是国力的削弱和平民百姓的困苦。“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战争是一个永远的戏剧题材,说不完道不尽,《贞》剧里对战争的刻画有它改动历史事实为求好看的一面,有受到正史影响后局限的一面,也有表现英雄忠烈杀敌报国壮怀激烈的一面,更有将士浴血只为谋身歪曲的一面。只有透过历史解读历史才能更好地诠释历史,唐太宗创立初唐盛世,与战争的渊源很深,《贞》剧的金戈铁马不能不看。
《贞观长歌》八大看点--之二 看点之二,盛唐歌舞。《贞》剧的布景美工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但是在表现盛唐的物化风情上下了不小的功夫,尤其值得一看的就是对盛唐歌舞的表现颇为精美,是时下历史剧里少有的。象唐太宗大宴群臣时亲自击鼓的《秦王破俘阵》、绿秀为闵国器舞的《西州曲》等等,要么大气磅礴要么美仑美奂,古韵唐风,十分赏心悦目,非常值得欣赏。
《贞观长歌》八大看点--之一 看近期央视大剧《贞观长歌》演绎的一段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贞观之治”,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笔者查阅了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对剧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对比,总结了八大看点,在此奉献给读者。说实话,当我查阅了相关历史文献后再看《贞观长歌》,有一种好像知道一个人正在撒谎,却只是看他的谎如何能撒圆满的感觉,不知道很多从事相关历史研究或对唐史有相当了解的人士是不是和我有同感。但是戏剧毕竟是戏剧,不能苛责它的不严谨,也不能阻止它的杜撰演绎,只要精彩好看就算对得起观众了,至于对真实历史的歪曲,算是时下流行历史剧的通病吧。看点之一,杜撰的人物。范兴、闵国器是历史文献上没有记载的人物,这两个人的出场占的篇幅不大,但是却十分地出彩。先是范兴,出奇谋退敌兵,居功不傲,蒙冤屈身先死,志识卓绝,可以用“士”字来形容。范兴这个人物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忠君事主、忠贞卫国的知识分子的完美形象,是“忠”字在《贞》剧中的化身。后有闵国器,一身傲骨不媚权贵,嫉恶如仇敢打不平,书法文章才子风流,遭遇小人中计身亡,可以用“傲骨风流”四字来形容。通过闵国器和舞伎绿秀的恋情表达了编者对封建世俗丑恶的抨击,用闵国器的际遇道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寄希望于科举出身的渺茫,用闵国器的死揭露了官场刑狱的险恶和黑暗、用人失察的大害。可以说闵国器是中国历史上不屈身权贵、意气清高的知识分子的又一形象代表,是“节”字在《贞》剧的化身。这两个人物描写的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性格迥异、际遇坎坷,但都是壮志未筹身先死,十分地值得一看和品评。
李世民最大的缺点 李世民最大的缺点 纬度 李世民最大的缺点是好色,有关郑婉儿的记载见《新唐书·魏征列传》,李世民想娶这个很出名的才女为妃,但是郑婉儿已经有了婚约,魏征这时候站出来劝谏李世民,才打消了他的念头。后来魏征死后,李世民又听说武则天(年仅14岁)是个美女,把她娶到了后宫作了才人,当李世民快不行时特意下诏让武则天出家当了尼姑,可是李治当了皇帝后立刻把她又封为了嫔妃,甚至立了武则天当了皇后,野史上说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唐太宗在世时就有了苟且之事,看来不假。 究武则天乱政的根源是在李世民这个皇帝的好色上,虽说自古英雄爱美人,可是在唐太宗身上就事论事,在武则天和立李治这个糊涂儿子为储君这两个致命错误上,似乎都是致命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