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香如故zzp 只有香如故zzp
在我的空间里已经做过交代。
关注数: 546 粉丝数: 386 发帖数: 9,402 关注贴吧数: 24
下锅——【只有香如故】 当你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好像不明白笔者要表达什么意思。可是叫土生土长的邓州人一看就明白,谁家过年不下锅?炸一些过年用的食品,像酥肉、鸡块、藕合、麻叶、麻花、油条什么的。所谓下锅,就是用使用含油炸制食品的过程。 记得那时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们家还在邓县城里小东关住的那些岁月里,每年过年家里也都要下锅,只是很晚很晚才能落实,往往过年下锅总是拖到三十晚上或者初一。要是乡下老表、堂兄弟他们来拜年,不弄几个油炸的菜,确实拿不出手。主要是那个时候东西比较缺,很少能弄到一些下锅的油,棉籽油也不多,好像过节一个人补助2两香油,下锅只好用棉籽油兑一些动物油(如猪油、羊油)才能凑够,对付下锅。把粮本上的油全部买回来最多不到3斤,就是一下儿倒到锅里也不多。记得那时候还有个规矩,在油锅的附近不兴说“费”、“少”、“没有”这些与费油有关的字或谐音字,“省”、“多”、“有”这些可以说,生怕锅里的油不够用。如今看来就是那个时候物资匮乏造成的。那时候为过年不知道大人们作了多少难,也有人会说:“日子难过年年过,年年过得都不错”。 大凡遇到下锅的活,那大厨就非俺爹莫属,妈妈在锅灶门烧锅,掌勺的就有老爹来操持,姐姐稍微大一些还能帮上忙,我们兄弟和妹子都已躺下睡了。头一锅一出锅,稍凉一下,妈妈就拿上几块把我们几个叫醒,让我们尝尝新鲜。你还别说,由老爹老妈亲手炸制的肉块还真的很好吃。虽说那时候日子过得艰难,可逢年过节穿一件新衣裳、新鞋,吃到一些美味的东西,给童年留下一些美好的记忆。 如今就大不一样了,人们对过年在物质上少了不少奢求,平时要是提起过年,人们都会说哪天不过年?大鱼大肉供着,一盅盅小酒捏着,时髦的衣裳穿着,挺大的电视看着,比“听听歌曲,喝点美酒”还神仙,比过去过年还在上。想吃还能吃到哪去?要是在市里住就更轻松了,超市里什么都有,到年三十去弄一堆回来就啥都有了。可我不行,在市里上幼儿园的孙子放假了,我们老俩就得领他回到我们住的山沟里。山沟里当然不能跟市里相比,过年了,孩子们都回来了,我们就得张罗一些过年的饭菜,大家热闹热闹。这不,还没有到二十三,她就已经下了两回锅了。我的那个老同志是东北人,她每年都要 按东北人的习惯炸一锅麻花,今年也不例外,腊月十五那天,她就自己伸手炸了一锅。不知道为什么这一锅没有炸好,她自己也不满意,用她自己的话说:“那麻花炸得什么玩意儿,又粗又大,颜色还那么重,不酥不脆,口感还不如油条,应该帕斯重来”。我在这里贴一张图片你看看:昨天她又从集上买回一包面和一桶油,说是还要炸一回麻花。孙子正在电脑上做蛋糕,她让孙子把它最小化,靠边站,她自己在网络里查找麻花的配料和制作方法,然后她又是打鸡蛋又是拌荤油,大约停有半个小时功夫她就开始和面了,我问她:你用没用一点矾?她回答说你放心吧,我会用的。中午时分,一盆蛋黄色的面就摆在了面板上。下两点时候她就开始搓麻花。别人家炸麻花一般都要有人帮忙,两仨人都来搓。而我的这位老同志到底是习惯了,由于每年都要炸麻花,手艺就是娴熟,一个人一会儿就搓了大半筛子。我说想给搭把手可人家不用,那我就只好忙我自己的事。大约有两个钟头,她已经搓了满满一一筛子,面板上还摆了不少。我看她拎着一桶昨天买的色拉油,咕咚咕咚往锅里倒,一个400mm直径的锅都快满了才停下来。我凑到她身边表示想帮忙的意思,不料,她欣然应允了。她继续搓麻花我来掌锅。一锅一锅的往外捞,晾一会儿,再晾一会儿,拿一根炸好的麻花尝尝。那味道,那感觉:酥、脆、香、甜,绝对是好东西。那么我就再贴一张你看看:只有香如故 壬辰腊月廿三作于姑山矿钟山
下 锅 ——【只有香如故】 当你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好像不明白笔者要表达什么意思。可是叫土生土长的邓州人一看就明白,谁家过年不下锅?炸一些过年用的食品,像酥肉、鸡块、藕合、麻叶、麻花、油条什么的。所谓下锅,就是用使用含油炸制食品的过程。 记得那时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们家还在邓县城里小东关住的那些岁月里,每年过年家里也都要下锅,只是很晚很晚才能落实,往往过年下锅总是拖到三十晚上或者初一。要是乡下老表、堂兄弟他们来拜年,不弄几个油炸的菜,确实拿不出手。主要是那个时候东西比较缺,很少能弄到一些下锅的油,棉籽油也不多,好像过节一个人补助2两香油,下锅只好用棉籽油兑一些动物油(如猪油、羊油)才能凑够,对付下锅。把粮本上的油全部买回来最多不到3斤,就是一下儿倒到锅里也不多。记得那时候还有个规矩,在油锅的附近不兴说“费”、“少”、“没有”这些与费油有关的字或谐音字,“省”、“多”、“有”这些可以说,生怕锅里的油不够用。如今看来就是那个时候物资匮乏造成的。那时候为过年不知道大人们作了多少难,也有人会说:“日子难过年年过,年年过得都不错”。 大凡遇到下锅的活,那大厨就非俺爹莫属,妈妈在锅灶门烧锅,掌勺的就有老爹来操持,姐姐稍微大一些还能帮上忙,我们兄弟和妹子都已躺下睡了。头一锅一出锅,稍凉一下,妈妈就拿上几块把我们几个叫醒,让我们尝尝新鲜。你还别说,由老爹老妈亲手炸制的肉块还真的很好吃。虽说那时候日子过得艰难,可逢年过节穿一件新衣裳、新鞋,吃到一些美味的东西,给童年留下一些美好的记忆。 如今就大不一样了,人们对过年在物质上少了不少奢求,平时要是提起过年,人们都会说哪天不过年?大鱼大肉供着,一盅盅小酒捏着,时髦的衣裳穿着,挺大的电视看着,比“听听歌曲,喝点美酒”还神仙,比过去过年还在上。想吃还能吃到哪去?要是在市里住就更轻松了,超市里什么都有,到年三十去弄一堆回来就啥都有了。可我不行,在市里上幼儿园的孙子放假了,我们老俩就得领他回到我们住的山沟里。山沟里当然不能跟市里相比,过年了,孩子们都回来了,我们就得张罗一些过年的饭菜,大家热闹热闹。这不,还没有到二十三,她就已经下了两回锅了。我的那个老同志是东北人,她每年都要 按东北人的习惯炸一锅麻花,今年也不例外,腊月十五那天,她就自己伸手炸了一锅。不知道为什么这一锅没有炸好,她自己也不满意,用她自己的话说:“那麻花炸得什么玩意儿,又粗又大,颜色还那么重,不酥不脆,口感还不如油条,应该帕斯重来”。我在这里贴一张图片你看看:昨天她又从集上买回一包面和一桶油,说是还要炸一回麻花。孙子正在电脑上做蛋糕,她让孙子把它最小化,靠边站,她自己在网络里查找麻花的配料和制作方法,然后她又是打鸡蛋又是拌荤油,大约停有半个小时功夫她就开始和面了,我问她:你用没用一点矾?她回答说你放心吧,我会用的。中午时分,一盆蛋黄色的面就摆在了面板上。下两点时候她就开始搓麻花。别人家炸麻花一般都要有人帮忙,两仨人都来搓。而我的这位老同志到底是习惯了,由于每年都要炸麻花,手艺就是娴熟,一个人一会儿就搓了大半筛子。我说想给搭把手可人家不用,那我就只好忙我自己的事。大约有两个钟头,她已经搓了满满一一筛子,面板上还摆了不少。我看她拎着一桶昨天买的色拉油,咕咚咕咚往锅里倒,一个400mm直径的锅都快满了才停下来。我凑到她身边表示想帮忙的意思,不料,她欣然应允了。她继续搓麻花我来掌锅。一锅一锅的往外捞,晾一会儿,再晾一会儿,拿一根炸好的麻花尝尝。那味道,那感觉:酥、脆、香、甜,绝对是好东西。那么我就再贴一张你看看:只有香如故 壬辰腊月廿三作于马鞍山矿山山村
牵着孙子过马路 在贴吧里,我注册了自己的马甲。我的马甲用的照片就是我孙子,我自己也认为我孙子挺帅的,是个挺小的男子汉。 2008年举国迎奥运的日子里,我们家迎来一个新生命,按照孔孟颜曾的族谱,孙子的辈份是“庆”字,所以我就借奥运一个吉利,给他取名“庆典”。 庆典出生的当天下午发现身上有点黄,值班大夫确认他是溶血症,建议送往南京儿童医院治疗。第二天儿子抱着孙子,打的去了南京。孙子在南京住了十天,期间,院方只许家长探视一次,到了第十天我们去了五六个大人,抱着庆典坐了一把地铁,又从中华门站坐了一把火车回到了马鞍山。 我儿子从部队回来后被安置在第一能源总厂工作,他所在的岗位是变电所,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十四年工龄了。买房子那年,他选择了离市政府较近的平山新村,虽然当时买到了房子的高价位,但后来发现 这 房子价位还算可以。 平山新村和师苑新村挨着,中间有一条马路。马鞍山所有的小区都很干净,人家物业安排的环卫人员每天凌晨四点钟就开始收拾了。生活小区每天都很安静,没有发现谁家鸡犬不宁的。 我家庆典有点“颇废”,或者说有点“费务”,其实就是淘气,在某种情况下显得淘气得可爱。庆典从会走开始就很少见他脚跟着地,他不是走动,基本上都是在跑动。你要是有机会摸摸他的小脚,会发现他的前脚掌有一块挺厚的老茧,显然是他平时跑动时磨出来的。庆典的乐感不错,他接触到的一些歌曲,虽然他不会歌词,但他哼出的声音从没有跑调的,像【凤凰传奇】的《月亮之上》、《荷塘月色》、《套马杆》等还有陈红的《常回家看看》。要是从他嘴里哼出来,还真的是那么点味道。庆典玩电脑有两下子,开机、连接、打开主页、寻找动画片、开音乐盒、做蛋糕游戏,什么的都会自己弄。要是不在网上玩,他就会把他的玩具弄得满屋满地,要么就脱了鞋满地跑,基本没有个消停的时候。 不知哪儿的规矩,天南地北都一样,爷爷、奶奶看孙子也天经地义。其实儿子、儿媳他们都是三班倒的岗位,让他们自己照顾孙子是有点难为他们。三岁前庆典跟着我们两个老同志住在山沟里,儿子、儿媳休息了,回去看看。孙子去年秋天开始上幼儿园,我们就得从山沟里转移到市里,仍旧天天陪着我们的孙子。早上送去,下午再给接回来。一送一接说出来就四个字,要落实到每天、每周、每年就不那么容易。师苑新村有一所师专附属幼儿园,离我们住的地方只有五分钟路程,由于庆典爱跑、好动,所以每次走到大门口都得拉紧他的手,跟他讲:先看有没有车,然后从斑马线上通过。毕竟是小孩子,虽然他也满口答应,我们则必须首先左顾右盼,再决定通过的时机和速度。这不是哗众取宠,这是责任、这是爱心、真是长者对后人的情意,也是我辈对先辈的交待。 在马鞍山市的街头或者小区,人们搭眼一看就是车多、虽然车多,但不拥挤,人们也不感到乱像,由于人们的觉悟和**的精细,大家都自觉地依法行车,人也一样,没有谁故意去闯红灯。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给人们的感觉马鞍山是个适于居住、生活、打拼的地方。休闲的地方。还得在我和我的那位老同志所在的山沟里,对于这一点,我的吧友【黄河黄土中原人】可以证明,因为他来过两次。 公元 2012年 7月 10日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