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QeVWURy
神III棍
关注数: 5
粉丝数: 30
发帖数: 4,483
关注贴吧数: 11
都是不懂法的锅 男方不懂法觉得自己干了件很聪明的事儿把自己送进去了。 不少网u其实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虽然成天把疑罪从无和合理怀疑挂在嘴边。但也就是仅仅认识这几个字而已。所不同的是不懂这个不会把自己送进去。 不知道有网u能根据现有披露的被采纳的证据帮男方找到合理怀疑不。
学中医是连语文都不用考了么 骂人能骂到自己头上。蠢到用第一人称做主语连替换个主语都不知道?这学校分数线虽然不高但也不低啊。怎么什么都能招进来? 难道是走后门进来的行政口的?
某音上看乐子 输入中医辩论的直播间 能听到各种各样得乐子 目前已经有了肝胆相照,肝是木胆能产生光。交了几百个学生还写了书
看到这个,常威威的同分异构体也不是不能理解了 彭子益的这本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也算是颇受一部分粉粉的推崇了
从“名医”黄元御后代看现在所谓的中医宣传 一楼度娘
关于神仙这类所谓的存在 1
常威威同学原来是卧底来着 还是箫童童派来的,中医黑真是狡猾啊。图见2楼
关于中成药的临床试验问题 突然想起来说这个问题是因为看到北中医的小吧说已经有6700种中成药做过RCT得到承认了。这颠覆了我对中成药的固有印象,于是稍微搜了一下。看到了以下内容
中医派系果然多 连用什么煎药都能弄拧了,2楼上图
让我们看看民间神医的把戏 照例二楼再上图
关于米面是不是药-看看老祖宗怎么说的 请老祖宗出来掌嘴才是最好玩的。照例2楼开始。
一项有趣的临床试验-感谢粉粉提供素材 一楼空白
关于常威威小朋友的IQ问题
关于鼠标同学的日常中暑 根据这个口述的故事我们可以推出存在以下几种可能性 1.医生太菜,不知道告诉他防止中暑最重要的是避免在烈日下活动 2.鼠标同学心太大,对于中暑可能导致的风险毫不在意,嘿,我就是要在大太阳下玩儿。我乐意怎么着吧。 3.鼠标同学的知识储备不足以编出一个好的故事,导致编出来的故事会推导出一些奇奇怪怪的结论
果然中医是懂中医的 还有就是这个世界太小了
关于粉粉们的古籍崇拜情节 这个问题即使不考虑古籍是不是真的管用,就算这些所谓的古籍真的是悟透了就能称霸武林的九阴真经葵花宝典什么的。那也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古籍在传播过程中 1.轶失,时局动荡导致的一些古籍失传。现在所谓的古籍有多少是以前那个版本,有多少是只保留了书名的全新创作? 2.即使是那些传承脉络相对清晰的古籍也必然会因为各种有心无心原因导致出现和原版巨大的差异。这个有各种古籍的目前通行本和考古出土版本的巨大差异为证。 以上两条就导致了粉粉们认为古籍如何如何精妙,需要深刻理解的这种说法是很荒唐的,你拿到的书都错了,你做出多么深刻理解的某个字只是人家抄错了。这不搞笑么 3.即使不考虑古籍本身问题的原因,你就算拿到了所谓的原版你就真能做出符合原作者原意的解释么?很遗憾,并不能。儒家的典籍从汉朝以来传承脉络就很清晰了,而且传抄错误造成的扭曲相对也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哪怕是对于这些已经确定的东西解释起来都是各说各话,各个学派之间相互攻击不止。 粉粉们所谓的读通四大经典就能如何如何,那不是搞笑呢?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感觉真好
唉呀,这个是不是在骂人可需要吧主来主持公道啦 @生化头皮屑 倒也不是一定要封啥的,吧主要不给个定性?要是定性成脑子不太好使我也绝对不会计较的。吧主说句话给个结果就行
关于韩医在韩国 1.西医不能用韩医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2.韩医不能用西医的诊疗方法 3.韩医也得考证 4.韩国的穴位和中日不同,看来真是针刺就行,刺哪儿没那么重要 总结,但凡说日韩如何如何重视传统医学,应该向日韩学习的都是中医黑。
我就说这老哥是反串黑中医的来着 这真要学韩国,国内中医怕不是得骂死他
像这种能从各种信息里面专门找出谣言来开心是什么智商
关于季德胜蛇药一篇有意思的论文。 在知网上简单搜了下季德胜蛇药,发现大多数论文都是用季德胜蛇药联合西医标准治疗的对照实验,大约就是在我的帮助下我和科比合砍81分的样子。其中有一篇还是有点意(胆)思(量)的。给患者只用季德胜蛇药和带着冰片霜做了个对照实验。大约是这样子的。同时再附上另一篇季德胜蛇药联合西药治疗的文章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很多乐趣
从伤寒论序看张仲景的医术及伤寒论行不行 闲着没事儿就图一乐。 如果不考虑伤寒论这本书的真实性的话,单纯看序能发现很多好玩的东西。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这段是中医黑最常引用的一段,就不细说了。需要注意的是按照张仲景生于150-154年的说法。即使按照建安元年196年-建安十年205年来计算。张仲景在这段时间最年轻也是42-52岁。正是一个医生的黄金年龄阶段。所以并不存在有感于庸医太多张仲景才发奋学医的说法。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 这句话也说明了张仲景在治疗伤寒的时候表现并不好。那么他采取了什么办法呢?下面有意思的就来了。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张仲景的解决办法是一头扎到故纸堆里面。从古医书里面寻求怎么解决伤寒的办法。换个角度看,张仲景以前怕是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对于这些古训并没有怎么认真学习。在这十年里面看着经自己手治疗的族人一个一个的死去才开始发奋读书。把这些古书里面怎么治疗伤寒的法子理解汇总起来。写成了伤寒论。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那么这些方子到底管不管用呢?张仲景并没有说,按照年龄来说他发奋读书写书已经是他的晚年了。在序言中并没有说这些方子到底疗效如何,只是他觉着应该是管用的吧。 所以如果不考虑伪作这问题的话,从伤寒论序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仅仅依靠师承经验传授的医生,在经受了十年打击发现自己原来是一个庸医之后开始发奋读书,把古书里面那些有关的方子整理出来想着留给后世的医生让他们少走弯路。 是一个发现自己错误之后能在晚年还努力学习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还想着帮助别人的好人
点评粉粉的擂台 看乐子喽,从2楼开始
这变脸来的太快 从一个字都不敢改到改的只是皮毛是怎么做到无缝切换的。
实在蚌埠住了
听说只能用中医理论发表意见,那么看好了 小道之中,切于民生日用者,医卜二端而已。卜者,最不可凭而可凭。医者,最可凭而不可凭者也。盖卜之为道,布策开兆,毫无据依,而万事万物之隐微变态,俱欲先知洞察,此最不可凭者也。 然验者应若桴鼓,不验者背若冰炭,愚夫愚妇,皆能辨其技之工拙也。若医之为道,辨症定方,彰彰可考。姜、桂入口即热,芩,连下咽知寒,巴、黄必泻,参、术必补,莫不显然。 但病无即愈即死之理,症有假热假寒之异,上下殊方,六经异治,先后无容颠越,轻重不得倒施。愈期有久暂之数,传变有浅深之别,或药不中病反有小效,或治依正法竟无近功。有效后而加病者;有无效而病渐除者;有药本无误,病适当剧,即归咎于药者;有药本大误,其害未发,反归功于药者。病家者不知也,医者亦不知也。因而聚讼纷纭,遂至乱投药石,谁杀之,谁生之,竟无一定之论,此最无凭者也。 事既无凭,则技之良贱,何由而定?曰:有之。世故熟,形状伟,剿说多,时命通,见机便捷,交游推奖,则为名医。杀人而人不知也,知之亦不怨也。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判断疗效的好坏,和有没有疗效呢?
所有的崇古爱好者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即使假设这些经典的作者真的洞悉了真相,早就站在了山顶看着科学慢慢的往上爬。可是他们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是,他们留下来的这些所谓的“经典”还有几分原来的样子?
不进大区还是挺容易的 铁马秋风
遇到非法行医是真的可以举报的
关于中医的论文 从概率统计的角度来说,哪怕所有的临床实验实际上都是有效的,但是必然也会有一部分临床实验会得出无效的结论。这个可能有些反直觉但是仔细想下不难理解。 但是他查阅的某中医期刊后发现该期刊所有的临床试验结果都显示中医有效。
所以这配方到底要不要保密 搁国内就是配方要保密怕泄露,搁国外就是告诉你配方也不怕,你也做不出来? 所以配方需要不需要保密取决于观察者位于国内还是国外么?薛定谔的配方?
关于白左的zzzq 有一部二十年前的电视剧boston legal就有很多的反映。比如说最近的黑雪公主,黑美人鱼什么的恰好就和第一集讲的故事在观念上有很大关系。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个黑人小女孩在参加安妮这个角色的选角中因为自己是黑人而落选,但是在最初参加选角时并没有因为是黑人而被拒绝。所以上了法庭 在法庭上黑人小女孩和选角时胜出的白人小女孩的演唱同样出色,就在法官要判黑人小女孩败诉的时候。一个黑人牧师闯入法庭发表了一通演讲,大意如下。 明天,明天(恰好表演的歌曲就有这两句)。你们总说明天会更好,你们喜欢明天这个词是因为明天永远不会到来(明日复明日的丑国版)。这个小女孩因为肤色的原因失去了成为偶像的机会。我们不要明天,就要现在,现在。给黑人一个xxx(说了不少超级英雄,当然都是黑色的)。她因为肤色而失去机会是不公平的。 最后的判决结果是两个小女孩轮流演出。 这剧其实讲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比如说第二集的**就和xxn们的话术大相径庭甚至是反过来的。很多我们觉得白左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他们nc。他们也有自己的思考逻辑在里面。 比如说这个肤色的问题,牧师的逻辑是之所以造成黑人小女孩不能演安妮的原因是原著中安妮是白人,但是在作品创作的年代还是zzqs的年代,比如说超级英雄全是白人,你说等将来创造出黑人的超级英雄就公平了?谁tm知道明天咋回事儿,现在就给把这问题解决了。
关于风寒和风热感冒 最近明星药物连花只能治风热感冒治不了风寒感冒因此对于新冠和流感无效。于是就引起了我的好奇,什么是风热什么是风寒呢? 于是通过简单的百度,找了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回答如下。 让我们根据这两个回答来分析一下。
阅读理解~中医的肾是什么 肾有二,精所舍也。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有黄脂包裹,里白外黑,各有带二条,上条系于心包,下条过屏翳穴后趋脊骨。两肾俱属水,但一边属阴,一边属阳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