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五台 梦中的五台
关注数: 63 粉丝数: 288 发帖数: 5,754 关注贴吧数: 10
净土宗与密宗关系 净土宗和密宗的关系很密切,所以有的人就将净土宗划为密宗,当然这种划分不对,但由此可见,净土宗与密宗的关系之蜜。个人认为净土修法是显宗中的密法,也就是净土修法与密宗修法相似,但由于净土修法是释迦牟尼佛所说,所以净土宗是显宗。密宗的修法就是三密相应,净土修法与之相似。第一是口密相应,也就是念咒语,其实净土宗念的“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本身就是密咒。第二是身密相应,也就是结手印,其实我们平时看到僧人合掌,这也是手印,叫“合掌印”。第三就是意密相应,也就是心作观想,其实净土宗中也有观想,16观经就是教人如何观想极乐世界的。所以净土宗修法虽然简单,但是与密宗的三密相应非常的接近,所以才说它与密宗很接近。 密宗的修法关键在于有佛力的加持,净土宗也是,但也有一点区别。这就是密宗修法期望今生就有佛力加持,尤其是无上密法,没有佛力加持,不会有什么长进。密宗的灌顶以及坛城,就是为佛力加持做准备的,没有上师灌顶,就不可能有佛力加持,你就是水平再高,也不会有什么长进。净土宗也希望有佛力加持,但这个加持不是指今生,而是指在往生净土后。我们可以从观经14、15、16三观看得出,有人一下子证无生法忍,有的人一下子证阿罗汉果,有的人只能证得须陀洹果等等,这就是佛力加持的体现。由于净土念佛在今生一般不会有佛力加持,所以大多数念佛的人在平时就和普通人一样,他们没有修证的境界,也没有神通,但是他们到了净土就会有证悟与神通。 由于密宗修法期待今生就有佛力加持,所以对他们的根器要求比较高,可以将密宗修法视为自力与他力的结合,而修净土宗对弟子的要求不高,只要会念佛即可,将来到净土再加持,一样会有证悟与神通,所以将净土宗视为他力修行。这就是两者的主要不同。但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证得佛果。
净土宗与密宗关系 净土宗和密宗的关系很密切,所以有的人就将净土宗划为密宗,当然这种划分不对,但由此可见,净土宗与密宗的关系之蜜。个人认为净土修法是显宗中的密法,也就是净土修法与密宗修法相似,但由于净土修法是释迦牟尼佛所说,所以净土宗是显宗。密宗的修法就是三密相应,净土修法与之相似。第一是口密相应,也就是念咒语,其实净土宗念的“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本身就是密咒。第二是身密相应,也就是结手印,其实我们平时看到僧人合掌,这也是手印,叫“合掌印”。第三就是意密相应,也就是心作观想,其实净土宗中也有观想,16观经就是教人如何观想极乐世界的。所以净土宗修法虽然简单,但是与密宗的三密相应非常的接近,所以才说它与密宗很接近。 密宗的修法关键在于有佛力的加持,净土宗也是,但也有一点区别。这就是密宗修法期望今生就有佛力加持,尤其是无上密法,没有佛力加持,不会有什么长进。密宗的灌顶以及坛城,就是为佛力加持做准备的,没有上师灌顶,就不可能有佛力加持,你就是水平再高,也不会有什么长进。净土宗也希望有佛力加持,但这个加持不是指今生,而是指在往生净土后。我们可以从观经14、15、16三观看得出,有人一下子证无生法忍,有的人一下子证阿罗汉果,有的人只能证得须陀洹果等等,这就是佛力加持的体现。由于净土念佛在今生一般不会有佛力加持,所以大多数念佛的人在平时就和普通人一样,他们没有修证的境界,也没有神通,但是他们到了净土就会有证悟与神通。 由于密宗修法期待今生就有佛力加持,所以对他们的根器要求比较高,可以将密宗修法视为自力与他力的结合,而修净土宗对弟子的要求不高,只要会念佛即可,将来到净土再加持,一样会有证悟与神通,所以将净土宗视为他力修行。这就是两者的主要不同。但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证得佛果。
净土宗与密宗关系 净土宗和密宗的关系很密切,所以有的人就将净土宗划为密宗,当然这种划分不对,但由此可见,净土宗与密宗的关系之蜜。个人认为净土修法是显宗中的密法,也就是净土修法与密宗修法相似,但由于净土修法是释迦牟尼佛所说,所以净土宗是显宗。密宗的修法就是三密相应,净土修法与之相似。第一是口密相应,也就是念咒语,其实净土宗念的“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本身就是密咒。第二是身密相应,也就是结手印,其实我们平时看到僧人合掌,这也是手印,叫“合掌印”。第三就是意密相应,也就是心作观想,其实净土宗中也有观想,16观经就是教人如何观想极乐世界的。所以净土宗修法虽然简单,但是与密宗的三密相应非常的接近,所以才说它与密宗很接近。 密宗的修法关键在于有佛力的加持,净土宗也是,但也有一点区别。这就是密宗修法期望今生就有佛力加持,尤其是无上密法,没有佛力加持,不会有什么长进。密宗的灌顶以及坛城,就是为佛力加持做准备的,没有上师灌顶,就不可能有佛力加持,你就是水平再高,也不会有什么长进。净土宗也希望有佛力加持,但这个加持不是指今生,而是指在往生净土后。我们可以从观经14、15、16三观看得出,有人一下子证无生法忍,有的人一下子证阿罗汉果,有的人只能证得须陀洹果等等,这就是佛力加持的体现。由于净土念佛在今生一般不会有佛力加持,所以大多数念佛的人在平时就和普通人一样,他们没有修证的境界,也没有神通,但是他们到了净土就会有证悟与神通。 由于密宗修法期待今生就有佛力加持,所以对他们的根器要求比较高,可以将密宗修法视为自力与他力的结合,而修净土宗对弟子的要求不高,只要会念佛即可,将来到净土再加持,一样会有证悟与神通,所以将净土宗视为他力修行。这就是两者的主要不同。但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证得佛果。
净土宗与密宗关系 净土宗和密宗的关系很密切,所以有的人就将净土宗划为密宗,当然这种划分不对,但由此可见,净土宗与密宗的关系之蜜。个人认为净土修法是显宗中的密法,也就是净土修法与密宗修法相似,但由于净土修法是释迦牟尼佛所说,所以净土宗是显宗。密宗的修法就是三密相应,净土修法与之相似。第一是口密相应,也就是念咒语,其实净土宗念的“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本身就是密咒。第二是身密相应,也就是结手印,其实我们平时看到僧人合掌,这也是手印,叫“合掌印”。第三就是意密相应,也就是心作观想,其实净土宗中也有观想,16观经就是教人如何观想极乐世界的。所以净土宗修法虽然简单,但是与密宗的三密相应非常的接近,所以才说它与密宗很接近。 密宗的修法关键在于有佛力的加持,净土宗也是,但也有一点区别。这就是密宗修法期望今生就有佛力加持,尤其是无上密法,没有佛力加持,不会有什么长进。密宗的灌顶以及坛城,就是为佛力加持做准备的,没有上师灌顶,就不可能有佛力加持,你就是水平再高,也不会有什么长进。净土宗也希望有佛力加持,但这个加持不是指今生,而是指在往生净土后。我们可以从观经14、15、16三观看得出,有人一下子证无生法忍,有的人一下子证阿罗汉果,有的人只能证得须陀洹果等等,这就是佛力加持的体现。由于净土念佛在今生一般不会有佛力加持,所以大多数念佛的人在平时就和普通人一样,他们没有修证的境界,也没有神通,但是他们到了净土就会有证悟与神通。 由于密宗修法期待今生就有佛力加持,所以对他们的根器要求比较高,可以将密宗修法视为自力与他力的结合,而修净土宗对弟子的要求不高,只要会念佛即可,将来到净土再加持,一样会有证悟与神通,所以将净土宗视为他力修行。这就是两者的主要不同。但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证得佛果。
【净土为归】净土宗与密宗关系 净土宗和密宗的关系很密切,所以有的人就将净土宗划为密宗,当然这种划分不对,但由此可见,净土宗与密宗的关系之蜜。个人认为净土修法是显宗中的密法,也就是净土修法与密宗修法相似,但由于净土修法是释迦牟尼佛所说,所以净土宗是显宗。密宗的修法就是三密相应,净土修法与之相似。第一是口密相应,也就是念咒语,其实净土宗念的“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本身就是密咒。第二是身密相应,也就是结手印,其实我们平时看到僧人合掌,这也是手印,叫“合掌印”。第三就是意密相应,也就是心作观想,其实净土宗中也有观想,16观经就是教人如何观想极乐世界的。所以净土宗修法虽然简单,但是与密宗的三密相应非常的接近,所以才说它与密宗很接近。 密宗的修法关键在于有佛力的加持,净土宗也是,但也有一点区别。这就是密宗修法期望今生就有佛力加持,尤其是无上密法,没有佛力加持,不会有什么长进。密宗的灌顶以及坛城,就是为佛力加持做准备的,没有上师灌顶,就不可能有佛力加持,你就是水平再高,也不会有什么长进。净土宗也希望有佛力加持,但这个加持不是指今生,而是指在往生净土后。我们可以从观经14、15、16三观看得出,有人一下子证无生法忍,有的人一下子证阿罗汉果,有的人只能证得须陀洹果等等,这就是佛力加持的体现。由于净土念佛在今生一般不会有佛力加持,所以大多数念佛的人在平时就和普通人一样,他们没有修证的境界,也没有神通,但是他们到了净土就会有证悟与神通。 由于密宗修法期待今生就有佛力加持,所以对他们的根器要求比较高,可以将密宗修法视为自力与他力的结合,而修净土宗对弟子的要求不高,只要会念佛即可,将来到净土再加持,一样会有证悟与神通,所以将净土宗视为他力修行。这就是两者的主要不同。但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证得佛果。
净土念佛要不要求一心不乱? 净土念佛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念佛是不是要达到某种程度才可往生?答案是:不需要达到任何程度,都可以往生。在净土宗中,有的大师说净土念佛要达到一心不乱的程度才可往生。这种说法大概出自鸠摩罗什所译的阿弥陀经。在鸠摩罗什所译的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段话:善男子、善女子,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大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段经文提出两个要求:一是念佛要达到一心不乱,而是临终时心不颠倒。 如果依照这段经文,往生的难度就太大了,让念佛的人失去信心。但是好在阿弥陀经还有一个唐玄奘的译本,叫《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个译本中,将一心不乱译为系念不乱,将心不颠倒译为慈悲加佑,令心不乱。系念不乱的要求就不高了,就如同放风筝,不要忘记牵住线。而心不颠倒,不是要求我们自己做到,而是阿弥陀佛的慈悲力加持,与我们没有多大关系。 为什么这两个译本有这么大的差异?个人以为:鸠摩罗什是公元5世纪初的人,那时中国还没有净土信仰,鸠摩罗什又是中观学派的人,他可能认为往生净土没那么容易,所以才提出一心不乱的说法。唐玄奘时代,中国已有净土信仰,净土思想玄奘大师应该是了解的,所以他的说法符合净土的实际。所以应当以玄奘译本为准。
净土念佛要不要求一心不乱? 净土念佛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念佛是不是要达到某种程度才可往生?答案是:不需要达到任何程度,都可以往生。在净土宗中,有的大师说净土念佛要达到一心不乱的程度才可往生。这种说法大概出自鸠摩罗什所译的阿弥陀经。在鸠摩罗什所译的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段话:善男子、善女子,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大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段经文提出两个要求:一是念佛要达到一心不乱,而是临终时心不颠倒。 如果依照这段经文,往生的难度就太大了,让念佛的人失去信心。但是好在阿弥陀经还有一个唐玄奘的译本,叫《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个译本中,将一心不乱译为系念不乱,将心不颠倒译为慈悲加佑,令心不乱。系念不乱的要求就不高了,就如同放风筝,不要忘记牵住线。而心不颠倒,不是要求我们自己做到,而是阿弥陀佛的慈悲力加持,与我们没有多大关系。 为什么这两个译本有这么大的差异?个人以为:鸠摩罗什是公元5世纪初的人,那时中国还没有净土信仰,鸠摩罗什又是中观学派的人,他可能认为往生净土没那么容易,所以才提出一心不乱的说法。唐玄奘时代,中国已有净土信仰,净土思想玄奘大师应该是了解的,所以他的说法符合净土的实际。所以应当以玄奘译本为准。
【净土为归】净土念佛 净土念佛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念佛是不是要达到某种程度才可往生?答案是:不需要达到任何程度,都可以往生。在净土宗中,有的大师说净土念佛要达到一心不乱的程度才可往生。这种说法大概出自鸠摩罗什所译的阿弥陀经。在鸠摩罗什所译的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段话:善男子、善女子,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大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段经文提出两个要求:一是念佛要达到一心不乱,而是临终时心不颠倒。 如果依照这段经文,往生的难度就太大了,让念佛的人失去信心。但是好在阿弥陀经还有一个唐玄奘的译本,叫《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个译本中,将一心不乱译为系念不乱,将心不颠倒译为慈悲加佑,令心不乱。系念不乱的要求就不高了,就如同放风筝,不要忘记牵住线。而心不颠倒,不是要求我们自己做到,而是阿弥陀佛的慈悲力加持,与我们没有多大关系。 为什么这两个译本有这么大的差异?个人以为:鸠摩罗什是公元5世纪初的人,那时中国还没有净土信仰,鸠摩罗什又是中观学派的人,他可能认为往生净土没那么容易,所以才提出一心不乱的说法。唐玄奘时代,中国已有净土信仰,净土思想玄奘大师应该是了解的,所以他的说法符合净土的实际。所以应当以玄奘译本为准。
念佛 修学净土宗,有一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那就是一天要念多少遍佛号或者是念多长时间佛号才能往生。这个问题之所以难回答,原因在于净土三经中没有关于此的答案,所以我们也不知道要念多少遍佛号。过去人们提这个问题,净土大德只能回答: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也就是上,要尽一辈子念佛,下乃至只念十声。之所以有下至十声的说法,大概就来自观经下下品,五逆之人临终十称也可往生。我们大多数人会这么想:我们平时不念佛,到临终再念,不也可以往生?这种观点大错。因为我们普通的人临终时,绝大多数人会处于昏迷状态,没有人有这个本事保证临终时头脑还清醒地念佛。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必须平时就要念佛。 但是平时一天要念多少遍佛号,也没有确切的答案。是十遍?百遍?千遍?万遍?没有确切的答案。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一发心已,誓必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一天要尽可能多念。这关系一个问题:念佛有什么用?很多人会回答:为了往生净土。这种答案并不彻底,念佛其实为了自己,为了自己能断烦恼障与所知障,为了自己能证得佛果。阿弥陀佛是不会问你要功德的,你念佛的功德其实绝大多数还是归你自己。所以,有的人一到净土就一下子证无生法忍,有的一下子证阿罗汉果,有的证须陀洹果,有的只发菩提心而已。这就是平时念佛多少的差别。聪明的人知道往生净土只是第一步,多念佛号其实就是在修行,就是为将来证果积聚资粮,所以那些净土宗大师,他们一天念佛都是十几小时,一天念佛多达十万遍以上。这是因为他们懂这个道理,而不懂的人,只想占便宜,尽可能少念,这其实是在欺骗自己。 有人会问我一天念多长时间佛号?很惭愧,由于我没有精进心,一天只念三小时左右。这样念佛,往生没问题,但到净土证果也不会高,希望能达到阿罗汉果位。
净土念佛,一天要念多长时间佛号? 修学净土宗,有一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那就是一天要念多少遍佛号或者是念多长时间佛号才能往生。这个问题之所以难回答,原因在于净土三经中没有关于此的答案,所以我们也不知道要念多少遍佛号。过去人们提这个问题,净土大德只能回答: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也就是上,要尽一辈子念佛,下乃至只念十声。之所以有下至十声的说法,大概就来自观经下下品,五逆之人临终十称也可往生。我们大多数人会这么想:我们平时不念佛,到临终再念,不也可以往生?这种观点大错。因为我们普通的人临终时,绝大多数人会处于昏迷状态,没有人有这个本事保证临终时头脑还清醒地念佛。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必须平时就要念佛。 但是平时一天要念多少遍佛号,也没有确切的答案。是十遍?百遍?千遍?万遍?没有确切的答案。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一发心已,誓必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一天要尽可能多念。这关系一个问题:念佛有什么用?很多人会回答:为了往生净土。这种答案并不彻底,念佛其实为了自己,为了自己能断烦恼障与所知障,为了自己能证得佛果。阿弥陀佛是不会问你要功德的,你念佛的功德其实绝大多数还是归你自己。所以,有的人一到净土就一下子证无生法忍,有的一下子证阿罗汉果,有的证须陀洹果,有的只发菩提心而已。这就是平时念佛多少的差别。聪明的人知道往生净土只是第一步,多念佛号其实就是在修行,就是为将来证果积聚资粮,所以那些净土宗大师,他们一天念佛都是十几小时,一天念佛多达十万遍以上。这是因为他们懂这个道理,而不懂的人,只想占便宜,尽可能少念,这其实是在欺骗自己。 有人会问我一天念多长时间佛号?很惭愧,由于我没有精进心,一天只念三小时左右。这样念佛,往生没问题,但到净土证果也不会高,希望能达到阿罗汉果位。
净土念佛,一天要念多长时间? 修学净土宗,有一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那就是一天要念多少遍佛号或者是念多长时间佛号才能往生。这个问题之所以难回答,原因在于净土三经中没有关于此的答案,所以我们也不知道要念多少遍佛号。过去人们提这个问题,净土大德只能回答: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也就是上,要尽一辈子念佛,下乃至只念十声。之所以有下至十声的说法,大概就来自观经下下品,五逆之人临终十称也可往生。我们大多数人会这么想:我们平时不念佛,到临终再念,不也可以往生?这种观点大错。因为我们普通的人临终时,绝大多数人会处于昏迷状态,没有人有这个本事保证临终时头脑还清醒地念佛。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必须平时就要念佛。 但是平时一天要念多少遍佛号,也没有确切的答案。是十遍?百遍?千遍?万遍?没有确切的答案。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一发心已,誓必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一天要尽可能多念。这关系一个问题:念佛有什么用?很多人会回答:为了往生净土。这种答案并不彻底,念佛其实为了自己,为了自己能断烦恼障与所知障,为了自己能证得佛果。阿弥陀佛是不会问你要功德的,你念佛的功德其实绝大多数还是归你自己。所以,有的人一到净土就一下子证无生法忍,有的一下子证阿罗汉果,有的证须陀洹果,有的只发菩提心而已。这就是平时念佛多少的差别。聪明的人知道往生净土只是第一步,多念佛号其实就是在修行,就是为将来证果积聚资粮,所以那些净土宗大师,他们一天念佛都是十几小时,一天念佛多达十万遍以上。这是因为他们懂这个道理,而不懂的人,只想占便宜,尽可能少念,这其实是在欺骗自己。 有人会问我一天念多长时间佛号?很惭愧,由于我没有精进心,一天只念三小时左右。这样念佛,往生没问题,但到净土证果也不会高,希望能达到阿罗汉果位。
【净土为归】净土念佛,一天要念多长时间? 修学净土宗,有一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那就是一天要念多少遍佛号或者是念多长时间佛号才能往生。这个问题之所以难回答,原因在于净土三经中没有关于此的答案,所以我们也不知道要念多少遍佛号。过去人们提这个问题,净土大德只能回答: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也就是上,要尽一辈子念佛,下乃至只念十声。之所以有下至十声的说法,大概就来自观经下下品,五逆之人临终十称也可往生。我们大多数人会这么想:我们平时不念佛,到临终再念,不也可以往生?这种观点大错。因为我们普通的人临终时,绝大多数人会处于昏迷状态,没有人有这个本事保证临终时头脑还清醒地念佛。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必须平时就要念佛。 但是平时一天要念多少遍佛号,也没有确切的答案。是十遍?百遍?千遍?万遍?没有确切的答案。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一发心已,誓必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一天要尽可能多念。这关系一个问题:念佛有什么用?很多人会回答:为了往生净土。这种答案并不彻底,念佛其实为了自己,为了自己能断烦恼障与所知障,为了自己能证得佛果。阿弥陀佛是不会问你要功德的,你念佛的功德其实绝大多数还是归你自己。所以,有的人一到净土就一下子证无生法忍,有的一下子证阿罗汉果,有的证须陀洹果,有的只发菩提心而已。这就是平时念佛多少的差别。聪明的人知道往生净土只是第一步,多念佛号其实就是在修行,就是为将来证果积聚资粮,所以那些净土宗大师,他们一天念佛都是十几小时,一天念佛多达十万遍以上。这是因为他们懂这个道理,而不懂的人,只想占便宜,尽可能少念,这其实是在欺骗自己。 有人会问我一天念多长时间佛号?很惭愧,由于我没有精进心,一天只念三小时左右。这样念佛,往生没问题,但到净土证果也不会高,希望能达到阿罗汉果位。
无相念佛 无相念佛。 无相念佛是念佛法门之一,出自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也就是无相念佛就是忆佛念佛,以忆念的方式念佛,不同于用嘴或心念佛。而且,既然是无相,所以这种念佛法门不应有念佛的相状。我们的第六识意识,无论是用嘴或心念佛,还是忆念某一事情,心中都是有形象的,所以以意识心念佛或忆念佛,都不能说是无相念佛。前五识也是有相状的,第八识是熏习处,本身不念佛,所以无相念佛就只能是第七识末那识念佛了。末那识的作用本是恒审思量第八识见分为我,也就是说第七识的特点就是恒审思量,即永不停的思量。思量就是忆念,正好符合忆念念佛。而且第七识产生的心念是无相的,所以我们一般感觉不到末那识产生的心念。有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比如灵感,灵光一闪,我们就知道什么意思了。无相念佛的含义就是心中没有念佛的相状,但我们也知道自己在念佛,在忆念哪尊佛。如果让末那识也养成忆念佛的习惯,这就是无相念佛。 想要让末那识养成忆念佛的习惯,难度极大。必须非常精进地以第六识意识念佛或忆念佛,将这种忆念佛的习气灌注到第八识阿赖耶识中,等到第八识中有强大的忆念佛的习气,就会影响到末那识,让末那识不由自主地忆念佛,而且由于末那识恒审思量的特色,末那识就会持续不断地忆念佛,哪怕是在睡梦中,末那识也在不停地忆念佛,而你即使意识并没有念佛,你的意识也会感觉到自己始终在忆念佛。 无相念佛还有一个殊胜处,那就是令人开悟明心,也就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开悟明心就是禅宗三关中的第一关,也就是以意识心见到真心的总相。开悟明心虽然要求在七住位证得,但难度极大,证得后就由凡夫菩萨称为圣位菩萨。无相念佛就是开悟明心的方法之一。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相念佛,在人间他可以达到七住位,而一旦往生到极乐净土,他就一下子证无生法忍,也就是初地菩萨的境界,这是因为无相念佛需要非常精进念佛才能达到。
无相念佛 无相念佛。 无相念佛是念佛法门之一,出自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也就是无相念佛就是忆佛念佛,以忆念的方式念佛,不同于用嘴或心念佛。而且,既然是无相,所以这种念佛法门不应有念佛的相状。我们的第六识意识,无论是用嘴或心念佛,还是忆念某一事情,心中都是有形象的,所以以意识心念佛或忆念佛,都不能说是无相念佛。前五识也是有相状的,第八识是熏习处,本身不念佛,所以无相念佛就只能是第七识末那识念佛了。末那识的作用本是恒审思量第八识见分为我,也就是说第七识的特点就是恒审思量,即永不停的思量。思量就是忆念,正好符合忆念念佛。而且第七识产生的心念是无相的,所以我们一般感觉不到末那识产生的心念。有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比如灵感,灵光一闪,我们就知道什么意思了。无相念佛的含义就是心中没有念佛的相状,但我们也知道自己在念佛,在忆念哪尊佛。如果让末那识也养成忆念佛的习惯,这就是无相念佛。 想要让末那识养成忆念佛的习惯,难度极大。必须非常精进地以第六识意识念佛或忆念佛,将这种忆念佛的习气灌注到第八识阿赖耶识中,等到第八识中有强大的忆念佛的习气,就会影响到末那识,让末那识不由自主地忆念佛,而且由于末那识恒审思量的特色,末那识就会持续不断地忆念佛,哪怕是在睡梦中,末那识也在不停地忆念佛,而你即使意识并没有念佛,你的意识也会感觉到自己始终在忆念佛。 无相念佛还有一个殊胜处,那就是令人开悟明心,也就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开悟明心就是禅宗三关中的第一关,也就是以意识心见到真心的总相。开悟明心虽然要求在七住位证得,但难度极大,证得后就由凡夫菩萨称为圣位菩萨。无相念佛就是开悟明心的方法之一。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相念佛,在人间他可以达到七住位,而一旦往生到极乐净土,他就一下子证无生法忍,也就是初地菩萨的境界,这是因为无相念佛需要非常精进念佛才能达到。
无相念佛 无相念佛。 无相念佛是念佛法门之一,出自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也就是无相念佛就是忆佛念佛,以忆念的方式念佛,不同于用嘴或心念佛。而且,既然是无相,所以这种念佛法门不应有念佛的相状。我们的第六识意识,无论是用嘴或心念佛,还是忆念某一事情,心中都是有形象的,所以以意识心念佛或忆念佛,都不能说是无相念佛。前五识也是有相状的,第八识是熏习处,本身不念佛,所以无相念佛就只能是第七识末那识念佛了。末那识的作用本是恒审思量第八识见分为我,也就是说第七识的特点就是恒审思量,即永不停的思量。思量就是忆念,正好符合忆念念佛。而且第七识产生的心念是无相的,所以我们一般感觉不到末那识产生的心念。有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比如灵感,灵光一闪,我们就知道什么意思了。无相念佛的含义就是心中没有念佛的相状,但我们也知道自己在念佛,在忆念哪尊佛。如果让末那识也养成忆念佛的习惯,这就是无相念佛。 想要让末那识养成忆念佛的习惯,难度极大。必须非常精进地以第六识意识念佛或忆念佛,将这种忆念佛的习气灌注到第八识阿赖耶识中,等到第八识中有强大的忆念佛的习气,就会影响到末那识,让末那识不由自主地忆念佛,而且由于末那识恒审思量的特色,末那识就会持续不断地忆念佛,哪怕是在睡梦中,末那识也在不停地忆念佛,而你即使意识并没有念佛,你的意识也会感觉到自己始终在忆念佛。 无相念佛还有一个殊胜处,那就是令人开悟明心,也就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开悟明心就是禅宗三关中的第一关,也就是以意识心见到真心的总相。开悟明心虽然要求在七住位证得,但难度极大,证得后就由凡夫菩萨称为圣位菩萨。无相念佛就是开悟明心的方法之一。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相念佛,在人间他可以达到七住位,而一旦往生到极乐净土,他就一下子证无生法忍,也就是初地菩萨的境界,这是因为无相念佛需要非常精进念佛才能达到。
无相念佛 无相念佛。 无相念佛是念佛法门之一,出自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也就是无相念佛就是忆佛念佛,以忆念的方式念佛,不同于用嘴或心念佛。而且,既然是无相,所以这种念佛法门不应有念佛的相状。我们的第六识意识,无论是用嘴或心念佛,还是忆念某一事情,心中都是有形象的,所以以意识心念佛或忆念佛,都不能说是无相念佛。前五识也是有相状的,第八识是熏习处,本身不念佛,所以无相念佛就只能是第七识末那识念佛了。末那识的作用本是恒审思量第八识见分为我,也就是说第七识的特点就是恒审思量,即永不停的思量。思量就是忆念,正好符合忆念念佛。而且第七识产生的心念是无相的,所以我们一般感觉不到末那识产生的心念。有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比如灵感,灵光一闪,我们就知道什么意思了。无相念佛的含义就是心中没有念佛的相状,但我们也知道自己在念佛,在忆念哪尊佛。如果让末那识也养成忆念佛的习惯,这就是无相念佛。 想要让末那识养成忆念佛的习惯,难度极大。必须非常精进地以第六识意识念佛或忆念佛,将这种忆念佛的习气灌注到第八识阿赖耶识中,等到第八识中有强大的忆念佛的习气,就会影响到末那识,让末那识不由自主地忆念佛,而且由于末那识恒审思量的特色,末那识就会持续不断地忆念佛,哪怕是在睡梦中,末那识也在不停地忆念佛,而你即使意识并没有念佛,你的意识也会感觉到自己始终在忆念佛。 无相念佛还有一个殊胜处,那就是令人开悟明心,也就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开悟明心就是禅宗三关中的第一关,也就是以意识心见到真心的总相。开悟明心虽然要求在七住位证得,但难度极大,证得后就由凡夫菩萨称为圣位菩萨。无相念佛就是开悟明心的方法之一。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相念佛,在人间他可以达到七住位,而一旦往生到极乐净土,他就一下子证无生法忍,也就是初地菩萨的境界,这是因为无相念佛需要非常精进念佛才能达到。
【净土为归】无相念佛 无相念佛。 无相念佛是念佛法门之一,出自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也就是无相念佛就是忆佛念佛,以忆念的方式念佛,不同于用嘴或心念佛。而且,既然是无相,所以这种念佛法门不应有念佛的相状。我们的第六识意识,无论是用嘴或心念佛,还是忆念某一事情,心中都是有形象的,所以以意识心念佛或忆念佛,都不能说是无相念佛。前五识也是有相状的,第八识是熏习处,本身不念佛,所以无相念佛就只能是第七识末那识念佛了。末那识的作用本是恒审思量第八识见分为我,也就是说第七识的特点就是恒审思量,即永不停的思量。思量就是忆念,正好符合忆念念佛。而且第七识产生的心念是无相的,所以我们一般感觉不到末那识产生的心念。有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比如灵感,灵光一闪,我们就知道什么意思了。无相念佛的含义就是心中没有念佛的相状,但我们也知道自己在念佛,在忆念哪尊佛。如果让末那识也养成忆念佛的习惯,这就是无相念佛。 想要让末那识养成忆念佛的习惯,难度极大。必须非常精进地以第六识意识念佛或忆念佛,将这种忆念佛的习气灌注到第八识阿赖耶识中,等到第八识中有强大的忆念佛的习气,就会影响到末那识,让末那识不由自主地忆念佛,而且由于末那识恒审思量的特色,末那识就会持续不断地忆念佛,哪怕是在睡梦中,末那识也在不停地忆念佛,而你即使意识并没有念佛,你的意识也会感觉到自己始终在忆念佛。 无相念佛还有一个殊胜处,那就是令人开悟明心,也就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开悟明心就是禅宗三关中的第一关,也就是以意识心见到真心的总相。开悟明心虽然要求在七住位证得,但难度极大,证得后就由凡夫菩萨称为圣位菩萨。无相念佛就是开悟明心的方法之一。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相念佛,在人间他可以达到七住位,而一旦往生到极乐净土,他就一下子证无生法忍,也就是初地菩萨的境界,这是因为无相念佛需要非常精进念佛才能达到。
我若再来,必脚踏莲花 我若再来,必脚踏莲花 今生,将是我在六道轮回中最后一生。如若我是来还债的,那就尽量多还一些,宁人负我,我不负人,让那多还的成为能被再来之我勾牵的因。如若我是来报恩的,那就尽量多报一些,今生为人实属不易,我要把人性发挥到极致。每当遭遇困境、面对挫折、感觉不被理解、内心不能够平静时,告诉自己:今生已经是最后一生,我将永远告别这个娑婆世界,没有什么值得长久计较。虽一时之间偶尔会有抵触与抱怨,但我会很快提醒自己保持正念觉知。此生,无论我拥有怎样的父母、儿女、爱人、兄弟姊妹、遇见怎样的朋友、金刚同修,无论我每日与何种人混迹一起,我与她他们之间都将是最后一世相遇,最后一世的缘聚。在这最后一生当中与他们相逢,应该值得珍重。无论我现在住在怎样的住宅,从事的职业是否满意,经济是否丰盛,资粮是否备足,这都是前世注定的,走完这一生,我将永远不再重复这样的生活。再最后一次品尝做人滋味吧,味道也许不好,却是留给自己在红尘最后的一道记忆。在这最后一生日子里,要紧的只有一件事情:出生入死,超凡脱俗,证悟菩提。人生再长,不过百年,这一生的岁月只是我在这个空间的一场梦幻。不论如何活着,快乐着或是痛苦着,其实都是最有意义的一生,值得自豪的一生,值得珍惜的一生。今生,将是我在娑婆世界的最后一生,这真是一件天大喜事。当慧命在红尘历尽劫难之后,我终于可以回归万有的源头。那么,还有什么值得抱怨、唠叨、遗憾、痛悔、嗔恨的呢?如果还有,就是忘记了“最后”这两个字,或者是对“最后”这两个字认识不够、信心不够。时时牢记着:今生,是我在红尘的最后一生!再来时,我必脚踏莲花,乘愿而来。来时凡夫,回时必己超凡入圣! 人身难得今已得, 佛法难闻今已闻, 今生不借此身渡, 更待何生度此身。
我若再来,必脚踏莲花 我若再来,必脚踏莲花 今生,将是我在六道轮回中最后一生。如若我是来还债的,那就尽量多还一些,宁人负我,我不负人,让那多还的成为能被再来之我勾牵的因。如若我是来报恩的,那就尽量多报一些,今生为人实属不易,我要把人性发挥到极致。每当遭遇困境、面对挫折、感觉不被理解、内心不能够平静时,告诉自己:今生已经是最后一生,我将永远告别这个娑婆世界,没有什么值得长久计较。虽一时之间偶尔会有抵触与抱怨,但我会很快提醒自己保持正念觉知。此生,无论我拥有怎样的父母、儿女、爱人、兄弟姊妹、遇见怎样的朋友、金刚同修,无论我每日与何种人混迹一起,我与她他们之间都将是最后一世相遇,最后一世的缘聚。在这最后一生当中与他们相逢,应该值得珍重。无论我现在住在怎样的住宅,从事的职业是否满意,经济是否丰盛,资粮是否备足,这都是前世注定的,走完这一生,我将永远不再重复这样的生活。再最后一次品尝做人滋味吧,味道也许不好,却是留给自己在红尘最后的一道记忆。在这最后一生日子里,要紧的只有一件事情:出生入死,超凡脱俗,证悟菩提。人生再长,不过百年,这一生的岁月只是我在这个空间的一场梦幻。不论如何活着,快乐着或是痛苦着,其实都是最有意义的一生,值得自豪的一生,值得珍惜的一生。今生,将是我在娑婆世界的最后一生,这真是一件天大喜事。当慧命在红尘历尽劫难之后,我终于可以回归万有的源头。那么,还有什么值得抱怨、唠叨、遗憾、痛悔、嗔恨的呢?如果还有,就是忘记了“最后”这两个字,或者是对“最后”这两个字认识不够、信心不够。时时牢记着:今生,是我在红尘的最后一生!再来时,我必脚踏莲花,乘愿而来。来时凡夫,回时必己超凡入圣! 人身难得今已得, 佛法难闻今已闻, 今生不借此身渡, 更待何生度此身。
信愿念佛 上面的文章,我说了信愿念佛,也就是念佛要有信愿,方可往生净土。这种观点是对的。但是我由此得出鹦鹉念佛,个人以为它们没有信愿,就不可以往生净土,这样的观点得到他人的反对,他们说在净土圣贤录中,动物念佛往生的例子比比皆是。也就是说:动物念佛,也可往生。所以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善导大师有一个六字释,是专门解释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的,即: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是义故,必得往生。由这个六字释,可以知道,南无两字就已有回向与归命意思,也就是有往生净土的信愿。所以动物念佛号,也是信愿行具足,从而亦可往生净土。 既然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已是信愿行具足,那么为什么还要提信愿念佛呢?在善导大师时代,提倡的是一向专称,但到了印光大师时,就提倡信愿念佛,原因就在于当时有很多人念佛的动机已不那么纯了,有些禅宗的大师,他们说:自性即是弥陀,何必称弥陀名,心净则国土净,何必往生净土。他们有些人念佛,并不是求往生,而是在求今生开悟明心,所以印光大师针对这种情况,才提出信愿念佛的说法,提醒念佛的人要有信愿,否则也难以往生净土。因为往生净土必须要有信愿的,在阿弥陀佛18、19、20三个愿里,都有欲生我国四字。
【净土为归】信愿念佛 上面的文章,我说了信愿念佛,也就是念佛要有信愿,方可往生净土。这种观点是对的。但是我由此得出鹦鹉念佛,个人以为它们没有信愿,就不可以往生净土,这样的观点得到他人的反对,他们说在净土圣贤录中,动物念佛往生的例子比比皆是。也就是说:动物念佛,也可往生。所以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善导大师有一个六字释,是专门解释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的,即: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是义故,必得往生。由这个六字释,可以知道,南无两字就已有回向与归命意思,也就是有往生净土的信愿。所以动物念佛号,也是信愿行具足,从而亦可往生净土。 既然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已是信愿行具足,那么为什么还要提信愿念佛呢?在善导大师时代,提倡的是一向专称,但到了印光大师时,就提倡信愿念佛,原因就在于当时有很多人念佛的动机已不那么纯了,有些禅宗的大师,他们说:自性即是弥陀,何必称弥陀名,心净则国土净,何必往生净土。他们有些人念佛,并不是求往生,而是在求今生开悟明心,所以印光大师针对这种情况,才提出信愿念佛的说法,提醒念佛的人要有信愿,否则也难以往生净土。因为往生净土必须要有信愿的,在阿弥陀佛18、19、20三个愿里,都有欲生我国四字。
何为佛? 何为佛?这对于初学佛法的人来说是一个问题。这里就体用两个方面来谈谈佛。 1.体。体的含义就是真如,也就是存在一个能生万法的精神本体,而且这个精神本体是不可用言语表达的,因为它不同于相对的存在,它是绝对的,如果硬要用语言表达,可以说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能生万法。真如的含义:真就是真实,表示不虚妄,如就是如常,表示没有变异。真如理体就是佛的真实含义,所以真如与佛同义而异名。真如是唯一的,一切有情共一个真如,也就是大家平等拥有一个真如,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一切有情就是佛。而且不是未来佛,当下就是佛。如果有人讲必须涅盘才是佛,其实,真如本身就是涅盘,也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从体的角度,一切有情都是佛,所以金刚经中说:是故一切法皆是佛法。也就是杀盗妄淫的人,也是佛。这是佛的根本义。 2.用。从用的角度,指的是觉悟,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大彻大悟的人才是佛。真如本体是觉悟的,而且永远是觉悟的,这是因为真如本身与一切法不即不离,一切法由真如所生,这就是不离,但一切法染污不到真如,这就是不即。但是从用的角度看,普通人与佛的境界相差太大。佛之所以是佛,就是他必须亲证真如理境,我们今天对真如的描述,就来至他们对真如的亲证。普通人之所以见不到真如,主要有三个障:烦恼障、所知障、无名障。断烦恼障,可以解脱生死轮回,断所知障,可以见诸法实相,断无明障,可以证得佛果。这就是修行的三个阶段,证得佛果,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佛。 由于对佛的理解不一样,所以解释起来会有一些矛盾。比如,从体的角度,杀盗妄淫的人也是佛,但从用的角度,佛是大觉悟的人,是不可能杀盗妄淫的。但从体的角度来理解佛,才是佛的根本义,从觉悟的角度理解佛,是方便法。
何为佛? 何为佛?这对于初学佛法的人来说是一个问题。这里就体用两个方面来谈谈佛。 1.体。体的含义就是真如,也就是存在一个能生万法的精神本体,而且这个精神本体是不可用言语表达的,因为它不同于相对的存在,它是绝对的,如果硬要用语言表达,可以说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能生万法。真如的含义:真就是真实,表示不虚妄,如就是如常,表示没有变异。真如理体就是佛的真实含义,所以真如与佛同义而异名。真如是唯一的,一切有情共一个真如,也就是大家平等拥有一个真如,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一切有情就是佛。而且不是未来佛,当下就是佛。如果有人讲必须涅盘才是佛,其实,真如本身就是涅盘,也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从体的角度,一切有情都是佛,所以金刚经中说:是故一切法皆是佛法。也就是杀盗妄淫的人,也是佛。这是佛的根本义。 2.用。从用的角度,指的是觉悟,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大彻大悟的人才是佛。真如本体是觉悟的,而且永远是觉悟的,这是因为真如本身与一切法不即不离,一切法由真如所生,这就是不离,但一切法染污不到真如,这就是不即。但是从用的角度看,普通人与佛的境界相差太大。佛之所以是佛,就是他必须亲证真如理境,我们今天对真如的描述,就来至他们对真如的亲证。普通人之所以见不到真如,主要有三个障:烦恼障、所知障、无名障。断烦恼障,可以解脱生死轮回,断所知障,可以见诸法实相,断无明障,可以证得佛果。这就是修行的三个阶段,证得佛果,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佛。 由于对佛的理解不一样,所以解释起来会有一些矛盾。比如,从体的角度,杀盗妄淫的人也是佛,但从用的角度,佛是大觉悟的人,是不可能杀盗妄淫的。但从体的角度来理解佛,才是佛的根本义,从觉悟的角度理解佛,是方便法。
何为佛? 何为佛?这对于初学佛法的人来说是一个问题。这里就体用两个方面来谈谈佛。 1.体。体的含义就是真如,也就是存在一个能生万法的精神本体,而且这个精神本体是不可用言语表达的,因为它不同于相对的存在,它是绝对的,如果硬要用语言表达,可以说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能生万法。真如的含义:真就是真实,表示不虚妄,如就是如常,表示没有变异。真如理体就是佛的真实含义,所以真如与佛同义而异名。真如是唯一的,一切有情共一个真如,也就是大家平等拥有一个真如,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一切有情就是佛。而且不是未来佛,当下就是佛。如果有人讲必须涅盘才是佛,其实,真如本身就是涅盘,也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从体的角度,一切有情都是佛,所以金刚经中说:是故一切法皆是佛法。也就是杀盗妄淫的人,也是佛。这是佛的根本义。 2.用。从用的角度,指的是觉悟,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大彻大悟的人才是佛。真如本体是觉悟的,而且永远是觉悟的,这是因为真如本身与一切法不即不离,一切法由真如所生,这就是不离,但一切法染污不到真如,这就是不即。但是从用的角度看,普通人与佛的境界相差太大。佛之所以是佛,就是他必须亲证真如理境,我们今天对真如的描述,就来至他们对真如的亲证。普通人之所以见不到真如,主要有三个障:烦恼障、所知障、无名障。断烦恼障,可以解脱生死轮回,断所知障,可以见诸法实相,断无明障,可以证得佛果。这就是修行的三个阶段,证得佛果,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佛。 由于对佛的理解不一样,所以解释起来会有一些矛盾。比如,从体的角度,杀盗妄淫的人也是佛,但从用的角度,佛是大觉悟的人,是不可能杀盗妄淫的。但从体的角度来理解佛,才是佛的根本义,从觉悟的角度理解佛,是方便法。
何为佛? 何为佛?这对于初学佛法的人来说是一个问题。这里就体用两个方面来谈谈佛。 1.体。体的含义就是真如,也就是存在一个能生万法的精神本体,而且这个精神本体是不可用言语表达的,因为它不同于相对的存在,它是绝对的,如果硬要用语言表达,可以说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能生万法。真如的含义:真就是真实,表示不虚妄,如就是如常,表示没有变异。真如理体就是佛的真实含义,所以真如与佛同义而异名。真如是唯一的,一切有情共一个真如,也就是大家平等拥有一个真如,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一切有情就是佛。而且不是未来佛,当下就是佛。如果有人讲必须涅盘才是佛,其实,真如本身就是涅盘,也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从体的角度,一切有情都是佛,所以金刚经中说:是故一切法皆是佛法。也就是杀盗妄淫的人,也是佛。这是佛的根本义。 2.用。从用的角度,指的是觉悟,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大彻大悟的人才是佛。真如本体是觉悟的,而且永远是觉悟的,这是因为真如本身与一切法不即不离,一切法由真如所生,这就是不离,但一切法染污不到真如,这就是不即。但是从用的角度看,普通人与佛的境界相差太大。佛之所以是佛,就是他必须亲证真如理境,我们今天对真如的描述,就来至他们对真如的亲证。普通人之所以见不到真如,主要有三个障:烦恼障、所知障、无名障。断烦恼障,可以解脱生死轮回,断所知障,可以见诸法实相,断无明障,可以证得佛果。这就是修行的三个阶段,证得佛果,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佛。 由于对佛的理解不一样,所以解释起来会有一些矛盾。比如,从体的角度,杀盗妄淫的人也是佛,但从用的角度,佛是大觉悟的人,是不可能杀盗妄淫的。但从体的角度来理解佛,才是佛的根本义,从觉悟的角度理解佛,是方便法。
何为佛? 何为佛?这对于初学佛法的人来说是一个问题。这里就体用两个方面来谈谈佛。 1.体。体的含义就是真如,也就是存在一个能生万法的精神本体,而且这个精神本体是不可用言语表达的,因为它不同于相对的存在,它是绝对的,如果硬要用语言表达,可以说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能生万法。真如的含义:真就是真实,表示不虚妄,如就是如常,表示没有变异。真如理体就是佛的真实含义,所以真如与佛同义而异名。真如是唯一的,一切有情共一个真如,也就是大家平等拥有一个真如,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一切有情就是佛。而且不是未来佛,当下就是佛。如果有人讲必须涅盘才是佛,其实,真如本身就是涅盘,也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从体的角度,一切有情都是佛,所以金刚经中说:是故一切法皆是佛法。也就是杀盗妄淫的人,也是佛。这是佛的根本义。 2.用。从用的角度,指的是觉悟,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大彻大悟的人才是佛。真如本体是觉悟的,而且永远是觉悟的,这是因为真如本身与一切法不即不离,一切法由真如所生,这就是不离,但一切法染污不到真如,这就是不即。但是从用的角度看,普通人与佛的境界相差太大。佛之所以是佛,就是他必须亲证真如理境,我们今天对真如的描述,就来至他们对真如的亲证。普通人之所以见不到真如,主要有三个障:烦恼障、所知障、无名障。断烦恼障,可以解脱生死轮回,断所知障,可以见诸法实相,断无明障,可以证得佛果。这就是修行的三个阶段,证得佛果,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佛。 由于对佛的理解不一样,所以解释起来会有一些矛盾。比如,从体的角度,杀盗妄淫的人也是佛,但从用的角度,佛是大觉悟的人,是不可能杀盗妄淫的。但从体的角度来理解佛,才是佛的根本义,从觉悟的角度理解佛,是方便法。
净土修法 净土宗的修行主要有两种:要门与弘愿门。要门是自力与他力结合,弘愿门就是持名念佛,完全仰仗佛力。要门的修行方法主要见于观经,也就是定善13观与散善3观,定善要有定力,修观想念佛,散善就是止恶修善,并以此功德回向净土。弘愿门出自大经,依阿弥陀佛的第18愿,念佛往生。 为什么要修要门或是弘愿门才能往生净土?原因就是往生净土需要回向功德,用唯识的说法就是要有极乐净土总报之业。我们临终后,无论轮回到哪里,总有一个引业在牵引我们轮回到哪里,往生净土也不例外,也要有引业,这个引业就是念佛或是做其他功德并且回向净土,将来你才会有往生到净土的可能。所以阿弥陀佛虽然大慈大悲,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无条件的往生净土,你得有往生净土的引业。 念南无阿弥陀佛,不需要再做回向,因为南无就是回向。但作其他功德,比如布施、持戒等,就必须在最后念回向偈。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不是任何行为都可以回向的,比如有人说念1234,然后回向,也可往生净土。有人说念1234也可开悟,所以也可回向往生。其实念南无阿弥陀佛与念1234,其功德相差悬殊,可以说念1234一点功德也没有,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功德可以回向到净土,当然就不可以往生到净土。至于念1234也可开悟,那是自己心的本事,不是1234的功劳。 最后谈净土各种修法胜劣位次。首先是弘愿门,也就是完全仰仗佛力持名念佛,这是净土宗上根人修的,因为他们完全懂得净土宗殊胜之处就是完全仰仗佛力。第二种就是正业与助业都修的人,他们不但念佛,还修其他一些东西,比如修其他五念,这样的人由于不太信佛力,所以次之,为中根之人。第三种就是观想念佛等,这些人主要凭借自力修行,不太仰仗佛力,所以反而是净土宗中的下根之人。至于念1234等,回求往生净土的人,那是愚痴之人,他们根本就往生不了净土。
净土修法优劣 净土宗的修行主要有两种:要门与弘愿门。要门是自力与他力结合,弘愿门就是持名念佛,完全仰仗佛力。要门的修行方法主要见于观经,也就是定善13观与散善3观,定善要有定力,修观想念佛,散善就是止恶修善,并以此功德回向净土。弘愿门出自大经,依阿弥陀佛的第18愿,念佛往生。 为什么要修要门或是弘愿门才能往生净土?原因就是往生净土需要回向功德,用唯识的说法就是要有极乐净土总报之业。我们临终后,无论轮回到哪里,总有一个引业在牵引我们轮回到哪里,往生净土也不例外,也要有引业,这个引业就是念佛或是做其他功德并且回向净土,将来你才会有往生到净土的可能。所以阿弥陀佛虽然大慈大悲,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无条件的往生净土,你得有往生净土的引业。 念南无阿弥陀佛,不需要再做回向,因为南无就是回向。但作其他功德,比如布施、持戒等,就必须在最后念回向偈。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不是任何行为都可以回向的,比如有人说念1234,然后回向,也可往生净土。有人说念1234也可开悟,所以也可回向往生。其实念南无阿弥陀佛与念1234,其功德相差悬殊,可以说念1234一点功德也没有,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功德可以回向到净土,当然就不可以往生到净土。至于念1234也可开悟,那是自己心的本事,不是1234的功劳。 最后谈净土各种修法胜劣位次。首先是弘愿门,也就是完全仰仗佛力持名念佛,这是净土宗上根人修的,因为他们完全懂得净土宗殊胜之处就是完全仰仗佛力。第二种就是正业与助业都修的人,他们不但念佛,还修其他一些东西,比如修其他五念,这样的人由于不太信佛力,所以次之,为中根之人。第三种就是观想念佛等,这些人主要凭借自力修行,不太仰仗佛力,所以反而是净土宗中的下根之人。至于念1234等,回求往生净土的人,那是愚痴之人,他们根本就往生不了净土。
净土修法 净土宗的修行主要有两种:要门与弘愿门。要门是自力与他力结合,弘愿门就是持名念佛,完全仰仗佛力。要门的修行方法主要见于观经,也就是定善13观与散善3观,定善要有定力,修观想念佛,散善就是止恶修善,并以此功德回向净土。弘愿门出自大经,依阿弥陀佛的第18愿,念佛往生。 为什么要修要门或是弘愿门才能往生净土?原因就是往生净土需要回向功德,用唯识的说法就是要有极乐净土总报之业。我们临终后,无论轮回到哪里,总有一个引业在牵引我们轮回到哪里,往生净土也不例外,也要有引业,这个引业就是念佛或是做其他功德并且回向净土,将来你才会有往生到净土的可能。所以阿弥陀佛虽然大慈大悲,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无条件的往生净土,你得有往生净土的引业。 念南无阿弥陀佛,不需要再做回向,因为南无就是回向。但作其他功德,比如布施、持戒等,就必须在最后念回向偈。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不是任何行为都可以回向的,比如有人说念1234,然后回向,也可往生净土。有人说念1234也可开悟,所以也可回向往生。其实念南无阿弥陀佛与念1234,其功德相差悬殊,可以说念1234一点功德也没有,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功德可以回向到净土,当然就不可以往生到净土。至于念1234也可开悟,那是自己心的本事,不是1234的功劳。 最后谈净土各种修法胜劣位次。首先是弘愿门,也就是完全仰仗佛力持名念佛,这是净土宗上根人修的,因为他们完全懂得净土宗殊胜之处就是完全仰仗佛力。第二种就是正业与助业都修的人,他们不但念佛,还修其他一些东西,比如修其他五念,这样的人由于不太信佛力,所以次之,为中根之人。第三种就是观想念佛等,这些人主要凭借自力修行,不太仰仗佛力,所以反而是净土宗中的下根之人。至于念1234等,回求往生净土的人,那是愚痴之人,他们根本就往生不了净土。
【净土为归】净土修法优劣 净土宗的修行主要有两种:要门与弘愿门。要门是自力与他力结合,弘愿门就是持名念佛,完全仰仗佛力。要门的修行方法主要见于观经,也就是定善13观与散善3观,定善要有定力,修观想念佛,散善就是止恶修善,并以此功德回向净土。弘愿门出自大经,依阿弥陀佛的第18愿,念佛往生。 为什么要修要门或是弘愿门才能往生净土?原因就是往生净土需要回向功德,用唯识的说法就是要有极乐净土总报之业。我们临终后,无论轮回到哪里,总有一个引业在牵引我们轮回到哪里,往生净土也不例外,也要有引业,这个引业就是念佛或是做其他功德并且回向净土,将来你才会有往生到净土的可能。所以阿弥陀佛虽然大慈大悲,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无条件的往生净土,你得有往生净土的引业。 念南无阿弥陀佛,不需要再做回向,因为南无就是回向。但作其他功德,比如布施、持戒等,就必须在最后念回向偈。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不是任何行为都可以回向的,比如有人说念1234,然后回向,也可往生净土。有人说念1234也可开悟,所以也可回向往生。其实念南无阿弥陀佛与念1234,其功德相差悬殊,可以说念1234一点功德也没有,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功德可以回向到净土,当然就不可以往生到净土。至于念1234也可开悟,那是自己心的本事,不是1234的功劳。 最后谈净土各种修法胜劣位次。首先是弘愿门,也就是完全仰仗佛力持名念佛,这是净土宗上根人修的,因为他们完全懂得净土宗殊胜之处就是完全仰仗佛力。第二种就是正业与助业都修的人,他们不但念佛,还修其他一些东西,比如修其他五念,这样的人由于不太信佛力,所以次之,为中根之人。第三种就是观想念佛等,这些人主要凭借自力修行,不太仰仗佛力,所以反而是净土宗中的下根之人。至于念1234等,回求往生净土的人,那是愚痴之人,他们根本就往生不了净土。
真如的体相用 真如的体相用。 真如的体就是真如本身。这个真如,非普通的人能知晓,是诸佛所证知的境界,为一切有为法真实的本体。真如在佛经中概念极多,比如真心、如来藏、佛、如来、涅盘本际、本来面目等等,都是与真如同义的异名。华严经中说:三界唯一心,心外别无法。这个心就是真如。佛教修行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证得佛果,也就是要体会这个真如的体相用。在5位100法中,最后一个真如无为,就是指真如本身。 真如的相就是真如的相状。在5位100法中,虚空无为就是指真如的事相。真如的相究竟什么样子呢?其实这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这是因为真如是一个绝对存在的理体,既然是绝对存在,就不同于相对的事物。相对的事物,由于我们平常所见,谁都能明白,但绝对的存在,大家都没见过,很难表达,比如你可以知道生与灭的现象,但你肯定不懂什么是不生不灭,而真如的相就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由于真如对于一切法是不即不离的,所以真如离相,如同虚空一样,所以才被称为虚空无为。 真如的用主要在于能生万法。真如中有能生万法的潜在功能,也就是种子。所以说:真如本自具足。真如的用被称为觉性,但这个觉性不是发出光明,而是能流注种子产生万法。这就是真如的用。有人以为真如具有见闻觉知,能体会自己,这是不对的。真如本身是离见闻觉知的,所谓的分别性,那是八识的功能,但八识也是由真如中的种子变现出来的。所以只能说:真如的用就是变现万法,分别性不是真如本身的用。
往生净土,信愿行具足 往生的关键在于信愿行具足,三者不可缺一。信,相信净土的存在,没有这个信,愿行无从谈起。愿,发愿往生净土。行,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非得信愿行具足才能往生?这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本愿,也就是第18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愿中就说明必须信愿行具足。至心信乐,就是信;欲生我国,就是愿;乃至十念,就是行。 本来只要我们念佛号就可以往生净土,为什么在此要强调信与愿呢?原因就在于后人念佛的动机不纯了。比如现在禅宗流行,就有了禅净双修的说法,说是念佛的时候可以达到禅悟的境界。如果禅净双修,仍旧以往生为目的,那还无可或非,但有的人瞧不起净土宗,其禅净双修就不以往生净土为目的,而是但但以禅悟为目的,那样就没有信愿了。既然他念佛又不求往生净土,能说这样的行为可以往生净土吗? 在阿弥陀经中,往生也要求有信愿。比如经中说临终前心不颠倒,才能往生净土,这个心不颠倒就是要有信愿,如果临终时又后悔往生净土,又不愿意往生了,这就是心颠倒,就很可能往生不了。有人说鹦鹉念佛也可往生净土,由于鹦鹉念佛根本没有信愿,所以这样的说法有待探讨。个人以为,鹦鹉念佛几乎没有往生的可能。
【净土为归】往生净土,信愿行具足 往生的关键在于信愿行具足,三者不可缺一。信,相信净土的存在,没有这个信,愿行无从谈起。愿,发愿往生净土。行,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非得信愿行具足才能往生?这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本愿,也就是第18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愿中就说明必须信愿行具足。至心信乐,就是信;欲生我国,就是愿;乃至十念,就是行。 本来只要我们念佛号就可以往生净土,为什么在此要强调信与愿呢?原因就在于后人念佛的动机不纯了。比如现在禅宗流行,就有了禅净双修的说法,说是念佛的时候可以达到禅悟的境界。如果禅净双修,仍旧以往生为目的,那还无可或非,但有的人瞧不起净土宗,其禅净双修就不以往生净土为目的,而是但但以禅悟为目的,那样就没有信愿了。既然他念佛又不求往生净土,能说这样的行为可以往生净土吗? 在阿弥陀经中,往生也要求有信愿。比如经中说临终前心不颠倒,才能往生净土,这个心不颠倒就是要有信愿,如果临终时又后悔往生净土,又不愿意往生了,这就是心颠倒,就很可能往生不了。有人说鹦鹉念佛也可往生净土,由于鹦鹉念佛根本没有信愿,所以这样的说法有待探讨。个人以为,鹦鹉念佛几乎没有往生的可能。
真如的体相用 真如的体相用。 真如的体就是真如本身。这个真如,非普通的人能知晓,是诸佛所证知的境界,为一切有为法真实的本体。真如在佛经中概念极多,比如真心、如来藏、佛、如来、涅盘本际、本来面目等等,都是与真如同义的异名。华严经中说:三界唯一心,心外别无法。这个心就是真如。佛教修行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证得佛果,也就是要体会这个真如的体相用。在5位100法中,最后一个真如无为,就是指真如本身。 真如的相就是真如的相状。在5位100法中,虚空无为就是指真如的事相。真如的相究竟什么样子呢?其实这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这是因为真如是一个绝对存在的理体,既然是绝对存在,就不同于相对的事物。相对的事物,由于我们平常所见,谁都能明白,但绝对的存在,大家都没见过,很难表达,比如你可以知道生与灭的现象,但你肯定不懂什么是不生不灭,而真如的相就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由于真如对于一切法是不即不离的,所以真如离相,如同虚空一样,所以才被称为虚空无为。 真如的用主要在于能生万法。真如中有能生万法的潜在功能,也就是种子。所以说:真如本自具足。真如的用被称为觉性,但这个觉性不是发出光明,而是能流注种子产生万法。这就是真如的用。有人以为真如具有见闻觉知,能体会自己,这是不对的。真如本身是离见闻觉知的,所谓的分别姓,那是八识的功能,但八识也是由真如中的种子变现出来的。所以只能说:真如的用就是变现万法,分别性不是真如本身的用。
真如的体相用 真如的体相用。 真如的体就是真如本身。这个真如,非普通的人能知晓,是诸佛所证知的境界,为一切有为法真实的本体。真如在佛经中概念极多,比如真心、如来藏、佛、如来、涅盘本际、本来面目等等,都是与真如同义的异名。华严经中说:三界唯一心,心外别无法。这个心就是真如。佛教修行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证得佛果,也就是要体会这个真如的体相用。在5位100法中,最后一个真如无为,就是指真如本身。 真如的相就是真如的相状。在5位100法中,虚空无为就是指真如的事相。真如的相究竟什么样子呢?其实这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这是因为真如是一个绝对存在的理体,既然是绝对存在,就不同于相对的事物。相对的事物,由于我们平常所见,谁都能明白,但绝对的存在,大家都没见过,很难表达,比如你可以知道生与灭的现象,但你肯定不懂什么是不生不灭,而真如的相就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由于真如对于一切法是不即不离的,所以真如离相,如同虚空一样,所以才被称为虚空无为。 真如的用主要在于能生万法。真如中有能生万法的潜在功能,也就是种子。所以说:真如本自具足。真如的用被称为觉性,但这个觉性不是发出光明,而是能流注种子产生万法。这就是真如的用。有人以为真如具有见闻觉知,能体会自己,这是不对的。真如本身是离见闻觉知的,所谓的分别姓,那是八识的功能,但八识也是由真如中的种子变现出来的。所以只能说:真如的用就是变现万法,分别性不是真如本身的用。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