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五台
梦中的五台
关注数: 63
粉丝数: 288
发帖数: 5,754
关注贴吧数: 10
真如的体相用 真如的体相用。 真如的体就是真如本身。这个真如,非普通的人能知晓,是诸佛所证知的境界,为一切有为法真实的本体。真如在佛经中概念极多,比如真心、如来藏、佛、如来、涅盘本际、本来面目等等,都是与真如同义的异名。华严经中说:三界唯一心,心外别无法。这个心就是真如。佛教修行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证得佛果,也就是要体会这个真如的体相用。在5位100法中,最后一个真如无为,就是指真如本身。 真如的相就是真如的相状。在5位100法中,虚空无为就是指真如的事相。真如的相究竟什么样子呢?其实这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这是因为真如是一个绝对存在的理体,既然是绝对存在,就不同于相对的事物。相对的事物,由于我们平常所见,谁都能明白,但绝对的存在,大家都没见过,很难表达,比如你可以知道生与灭的现象,但你肯定不懂什么是不生不灭,而真如的相就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由于真如对于一切法是不即不离的,所以真如离相,如同虚空一样,所以才被称为虚空无为。 真如的用主要在于能生万法。真如中有能生万法的潜在功能,也就是种子。所以说:真如本自具足。真如的用被称为觉性,但这个觉性不是发出光明,而是能流注种子产生万法。这就是真如的用。有人以为真如具有见闻觉知,能体会自己,这是不对的。真如本身是离见闻觉知的,所谓的分别姓,那是八识的功能,但八识也是由真如中的种子变现出来的。所以只能说:真如的用就是变现万法,分别性不是真如本身的用。
【净土为归】净土念佛 净土宗的核心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 这六个字具有无量的功德,有如其他咒语具有无量的功德。 所以从这一点看,净土念佛法门有如密宗的持咒,因为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本身也是咒语。 同密宗不一样的是,密宗修行希望本尊今世就有加持,而净土宗的加持则在往生净土后才会有,这一点可以从观经的14、15、16观看得出来。 密宗法门至高无上,净土宗法门同样也至高无上,只是很多人轻视了净土法门,因为他们不懂咒语的功德。 咒语的功德,菩萨要到八地时才能知晓,何况普通的人?
五蕴皆空 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蕴的含义就是积聚。 既然五蕴都是因缘积聚,所以五蕴都是生灭法。 空不等于不存在,而是一种如同虚空的境界,不生不灭。 这种不生不灭的五蕴皆空的境界,要破所知障后才能见到。
五蕴皆空 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蕴的含义就是积聚。 既然五蕴都是因缘积聚,所以五蕴都是生灭法。 空不等于不存在,而是一种如同虚空的境界,不生不灭。 这种不生不灭的五蕴皆空的境界,要破所知障后才能见到。
阿赖耶是如来藏 如来藏如海,阿赖耶如波。 阿赖耶的本质是如来藏, 因觉性执波为我,所以觉成为阿赖耶。若离执,觉性即解脱,即如来藏。 所以依阿赖耶无性来说,阿赖耶是如来藏。
烦恼障与所知障 分别烦恼障,就是意识缘自己的五蕴身心,执为实我。 分别所知障,就是意识缘世间的法,执为实法。 俱生烦恼障,就是末那识缘第八识见分,执为实我。 俱生所知障,就是末那识缘第八识见分,执为实法。 由此可见,分别烦恼障与分别所知障,是意识所为,而俱生烦恼障与俱生所知障,是末那识所为。由于末那识不容易见到,而意识可见,所以分别烦恼障与分别所知障易断,而俱生烦恼障与俱生所知障难断。 菩萨在初地时就可以断分别烦恼障与分别所知障,而断俱生烦恼障要到七地满心,断俱生所知障,要到十地满心。断尽烦恼障与所知障,才能证得佛果。
烦恼障与所知障 分别烦恼障,就是意识缘自己的五蕴身心,执为实我。 分别所知障,就是意识缘世间的法,执为实法。 俱生烦恼障,就是末那识缘第八识见分,执为实我。 俱生所知障,就是末那识缘第八识见分,执为实法。 由此可见,分别烦恼障与分别所知障,是意识所为,而俱生烦恼障与俱生所知障,是末那识所为。由于末那识不容易见到,而意识可见,所以分别烦恼障与分别所知障易断,而俱生烦恼障与俱生所知障难断。 菩萨在初地时就可以断分别烦恼障与分别所知障,而断俱生烦恼障要到七地满心,断俱生所知障,要到十地满心。断尽烦恼障与所知障,才能证得佛果。
什么是佛的自受用身与自受用土? 什么是佛的自受用身与自受用土?
阿僧只劫 阿僧只劫是时间单位,其数之长,乃至很难解说。 一阿僧只,时间为1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兆为百万。 劫为娑婆世界生灭一次的时间,时间长达13.44亿年。 可见一大阿僧只劫的时间有多么的长。 唯识宗说菩萨修行要证得佛果,时间长达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 个人以为只是说明成佛的难度之大,时间之长,并不一定真的就是三大阿僧只劫,只是说明历时要很长而已。
断烦恼障与所知障 菩萨修行要历经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 第一大阿僧只劫,是初信位到世第一,这是断分别烦恼障与分别所知障。 第二大阿僧只劫,是初地到七地满心,这是断俱生烦恼障。 第三大阿僧只劫,是八地到十地满心,这是断俱生所知障。 菩萨要彻底断尽烦恼障与所知障,才能证得佛果。
断烦恼障与所知障 菩萨修行要历经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 第一大阿僧只劫,是初信位到世第一,这是断分别烦恼障与分别所知障。 第二大阿僧只劫,是初地到七地满心,这是断俱生烦恼障。 第三大阿僧只劫,是八地到十地满心,这是断俱生所知障。 菩萨要彻底断尽烦恼障与所知障,才能证得佛果。
佛土 佛土,就是佛身所居的土。 由于佛身有三种,所以佛土也有三种,即法性土、受用土、变化土。 1.法性土就是自性身所居的土,也就是真如,这里特指真如的体性,而自性身特指真如的事相。 2.受用土就是受用身所居的土。自受用土就是自受用身所居的土,他受用土为他受用身所居。他受用土为顺应地上菩萨的要求而显现。 3.变化土就是变化身所居的土。变化土为顺应地前菩萨与二乘凡夫的要求所显现。
佛的三身 1.自性身。这个身其实就是真如,也就是一切诸法的实性。真如其实是出生一切法的理体,但是它的性质是绝对的,又与一切法不即,所以一切法无法染污到它。真如是绝对的存在,是很难用语言表达它的存在。 2.受用身。分为两种,一是自受用身,一是他受用身。自受用身是佛自己才能体会的,就是其他的佛,也体会不到其他的佛的自受用身的,只能自己体会自己的自受用身。 他受用身就是佛的32相80种好的具足身,这是佛历经三大阿僧只劫修行才证得的身,是佛专门用来教化地上菩萨所现的身相。 3.变化身。是佛变化随类化身,用于教化地前菩萨与二乘凡夫。比如教化人,就现人身来教化,教化畜生道众生,就现畜生道身来教化。佛祖在人间的悉达多太子身就是佛的变化身。
佛的三身 1.自性身。这个身其实就是真如,也就是一切诸法的实性。真如其实是出生一切法的理体,但是它的性质是绝对的,又与一切法不即,所以一切法无法染污到它。真如是绝对的存在,是很难用语言表达它的存在。 2.受用身。分为两种,一是自受用身,一是他受用身。自受用身是佛自己才能体会的,就是其他的佛,也体会不到其他的佛的自受用身的,只能自己体会自己的自受用身。 他受用身就是佛的32相80种好的具足身,这是佛历经三大阿僧只劫修行才证得的身,是佛专门用来教化地上菩萨所现的身相。 3.变化身。是佛变化随类化身,用于教化地前菩萨与二乘凡夫。比如教化人,就现人身来教化,教化畜生道众生,就现畜生道身来教化。佛祖在人间的悉达多太子身就是佛的变化身。
【新人求助】什么是佛的自受用身与自受用土? 什么是佛的自受用身与自受用土?
什么是佛的自受用身与自受用土? 什么是佛的自受用身与自受用土?
八不中道 龙树中论中有一个八不偈,也就是所谓的八不中道。其内容就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八不中道其实有两大内容,一是说明万法的真实状态就是没有任何的对立,也就是中道,二是说明如何达到中道的境界,也就是不要执着于对立。世间的对立其实不仅是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四个对立,但是龙树菩萨例出这四大对立,从自我、运动、时间、空间上例出四大对立,可以总括世间的一切对立,所以八不中道讲的是没有任何的对立。 世间的法本来是没有任何对立的,这就是法界的实相,实相是有与无的圆融,当然没有对立,因为一切法的佛性是平等的。但是众生由于妄想执著,于是就有了种种分别,种种对立。所以对立是主观妄想的产物,是不正确的。所以龙树菩萨以八不偈说明诸法的实相不存在任何的对立。龙树菩萨在中论中主要说明中观,这种观法是佛的观法,既不偏于空观,又不偏于假观,处于中道,所以叫中观。八不偈具体说明中观,既然世间的法其真实相状是不存在一切对立的,所以在观法上也不能有对立,比如你心中有生灭现象,就有生灭的对立,所以在观法上要偏离一切对立,才不会有对立的感觉,没有任何对立的感觉,就是中道。 中观所见是不存在任何对立的,那么它是一种什么现象呢?中观偏离一切对立,所以心中不存在对立的感觉,但此时,所有的对立是圆融的,也就是说是:生与灭的圆融,常与断的圆融,一与异的圆融,来与出的圆融。所以中观虽然没有对立的感觉,是对立的圆融,但也包含对立的内容,比如有与无的对立,虽然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但包含有与无的内容,所以才说:中观时是一心三观,三谛圆融。
梦中明明有六趣,醒来空空无大千 南无阿弥陀佛。佛法说“二无我” 一者:说补特迦罗无我,译为“数取趣无我”,也就是说人无我,即众生在无数次地趋向六道轮回,但实实在在没有一个“我”在受报,善恶受报的本体是阿赖耶识,自性本自不生不灭,并无增减。二者:说法无我,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体的,有了我与世界(器世间,即一切存在)的差别,所以就有了法执。阿赖耶识(意为藏识,有能藏、所执藏三个功能)是一切生命受业报的本体,由于众生的无始无明,末那识对阿赖耶识相似相续的真相看不清楚,即是佛经上说的“恒审思量我相随。”末那识认为阿赖耶识是真实不变的,产生了俱生我执,认以为“我”。因为阿赖耶识所藏的种子(善、恶、无记)无量无边,如《解深密经》上说的:“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打一个比方:我们看电影其实是看胶片,胶片是一个一个不动的,但连续放起来,就有人物的活动,好象真的动起来了。而末那种执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亦是如此,认为阿赖耶识是真常不断的。所以末那识产生了一个“我”后,就产生的人与他人,人与世界之分别。而第六意又是为末那识所服务的,第六意识无法感知七识与八识的存在,只是分别的功能,即是分别心。打一个比方:阿赖耶识是一个公司的董事长,末那识是总经理,第六识我们通常用的意识只是一个领班的,而前五识只是打工的,不具有比量,只有现量。只有第六意识有比量(经验、记忆的作用)。公司的营亏由阿赖耶识负责,领班无法了知决策层(七、八识)的情况。西方说的潜意识(无意识或集体无意识)有点相类似。外道用禅定压住第六识,不起现行,但禅定一退,我执又产生。所以只有定不行,还要修观,只有修止观并进,用空性智慧才会断除第七识的俱生我执。 佛门中万法唯心,或说万法唯识。意思就是说一切我们所认识的存在,都是被我们这个心(六识)加工过的,我们认识的世界亦只是认识作用的一个影像世界,即见分与相分。不同类别的众生看世界各各不同。比如一钵水,我们人道众生看了,是流动的液体,可以饮用或洗漱。饿鬼道看到了的水是脓血,修罗道看水是眼泪(长期战乱),地狱看到的水是火焰或是劫灰,天界的仙人看到的水是如琉璃般的美丽,可用意念变成任何形态。鱼儿看到的水,就如同看到了家一样。所以水本身没有定性,只用心的差别而已。同样世界没有固定的形态,不同的众生看世界各各不同,唯心有差别。 当然万法唯心,不是我想月亮初一圆,或想太阳打西边起,怎么想就会有什么。在《成唯识论》中也有争对外道的问难而解答,这是因为还有要一种现象的产生,要有因缘和合才会起现行。我们意识到存在的世界是众生共业所成,不是一个人的,如果只是你一人的那么你挂了后,世界岂不是没了。当然从证悟的角度来看又是“梦中明明有六趣,醒来空空无大千。”
第六识要到远行地后才无漏。 第六识要到远行地后才无漏,但在初地时就已经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了,为什么不是初地时就无漏呢?
何为体性的种子? 有体性的种子所生的境要有体性,也就是有一定的性质,比如土有坚硬的特性。 书上说:由前五识所缘的前五尘,以及第八识所缘的种子、根身、器界就是由有体性的种子所变现的。 个人认为:八识以及八识的心、心所也是由有体性的种子所变现的。对吗?
唯识随笔 唯识之意。 唯是简别义,表外境非有。 识是了别意,表内识非无。
医院大楼是我阿赖耶识变的吗? 医院大楼是我阿赖耶识变的吗?如果是,我并没有为它做一点贡献,如果不是,我的识外有别有的外境,且不是违背唯识之意吗?
本质尘与色等五尘有何区别? 本质尘与色等五尘有何区别?是不是本质尘就是物质的本质,而色等五尘是物质的表面?请大师开解。
请问唯梅子:欲界的一切都是我的第八识变现的吗? 欲界的一切都是我的第八识变现的吗? 我认为我没有这个能力。但书上说:三界都是由心变。
八不中道 龙树中论中有一个八不偈,也就是所谓的八不中道。其内容就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八不中道其实有两大内容,一是说明万法的真实状态就是没有任何的对立,也就是中道,二是说明如何达到中道的境界,也就是不要执着于对立。世间的对立其实不仅是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四个对立,但是龙树菩萨例出这四大对立,从自我、运动、时间、空间上例出四大对立,可以总括世间的一切对立,所以八不中道讲的是没有任何的对立。 世间的法本来是没有任何对立的,这就是法界的实相,实相是有与无的圆融,当然没有对立,因为一切法的佛性是平等的。但是众生由于妄想执著,于是就有了种种分别,种种对立。所以对立是主观妄想的产物,是不正确的。所以龙树菩萨以八不偈说明诸法的实相不存在任何的对立。龙树菩萨在中论中主要说明中观,这种观法是佛的观法,既不偏于空观,又不偏于假观,处于中道,所以叫中观。八不偈具体说明中观,既然世间的法其真实相状是不存在一切对立的,所以在观法上也不能有对立,比如你心中有生灭现象,就有生灭的对立,所以在观法上要偏离一切对立,才不会有对立的感觉,没有任何对立的感觉,就是中道。 中观所见是不存在任何对立的,那么它是一种什么现象呢?中观偏离一切对立,所以心中不存在对立的感觉,但此时,所有的对立是圆融的,也就是说是:生与灭的圆融,常与断的圆融,一与异的圆融,来与出的圆融。所以中观虽然没有对立的感觉,是对立的圆融,但也包含对立的内容,比如有与无的对立,虽然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但包含有与无的内容,所以才说:中观时是一心三观,三谛圆融.
八不中道 龙树中论中有一个八不偈,也就是所谓的八不中道。其内容就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八不中道其实有两大内容,一是说明万法的真实状态就是没有任何的对立,也就是中道,二是说明如何达到中道的境界,也就是不要执着于对立。世间的对立其实不仅是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四个对立,但是龙树菩萨例出这四大对立,从自我、运动、时间、空间上例出四大对立,可以总括世间的一切对立,所以八不中道讲的是没有任何的对立。 世间的法本来是没有任何对立的,这就是法界的实相,实相是有与无的圆融,当然没有对立,因为一切法的佛性是平等的。但是众生由于妄想执著,于是就有了种种分别,种种对立。所以对立是主观妄想的产物,是不正确的。所以龙树菩萨以八不偈说明诸法的实相不存在任何的对立。龙树菩萨在中论中主要说明中观,这种观法是佛的观法,既不偏于空观,又不偏于假观,处于中道,所以叫中观。八不偈具体说明中观,既然世间的法其真实相状是不存在一切对立的,所以在观法上也不能有对立,比如你心中有生灭现象,就有生灭的对立,所以在观法上要偏离一切对立,才不会有对立的感觉,没有任何对立的感觉,就是中道。 中观所见是不存在任何对立的,那么它是一种什么现象呢?中观偏离一切对立,所以心中不存在对立的感觉,但此时,所有的对立是圆融的,也就是说是:生与灭的圆融,常与断的圆融,一与异的圆融,来与出的圆融。所以中观虽然没有对立的感觉,是对立的圆融,但也包含对立的内容,比如有与无的对立,虽然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但包含有与无的内容,所以才说:中观时是一心三观,三谛圆融
八不中道 龙树中论中有一个八不偈,也就是所谓的八不中道。其内容就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八不中道其实有两大内容,一是说明万法的真实状态就是没有任何的对立,也就是中道,二是说明如何达到中道的境界,也就是不要执着于对立。世间的对立其实不仅是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四个对立,但是龙树菩萨例出这四大对立,从自我、运动、时间、空间上例出四大对立,可以总括世间的一切对立,所以八不中道讲的是没有任何的对立。 世间的法本来是没有任何对立的,这就是法界的实相,实相是有与无的圆融,当然没有对立,因为一切法的佛性是平等的。但是众生由于妄想执著,于是就有了种种分别,种种对立。所以对立是主观妄想的产物,是不正确的。所以龙树菩萨以八不偈说明诸法的实相不存在任何的对立。龙树菩萨在中论中主要说明中观,这种观法是佛的观法,既不偏于空观,又不偏于假观,处于中道,所以叫中观。八不偈具体说明中观,既然世间的法其真实相状是不存在一切对立的,所以在观法上也不能有对立,比如你心中有生灭现象,就有生灭的对立,所以在观法上要偏离一切对立,才不会有对立的感觉,没有任何对立的感觉,就是中道。 中观所见是不存在任何对立的,那么它是一种什么现象呢?中观偏离一切对立,所以心中不存在对立的感觉,但此时,所有的对立是圆融的,也就是说是:生与灭的圆融,常与断的圆融,一与异的圆融,来与出的圆融。所以中观虽然没有对立的感觉,是对立的圆融,但也包含对立的内容,比如有与无的对立,虽然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但包含有与无的内容,所以才说:中观时是一心三观,三谛圆融
八不中道 龙树中论中有一个八不偈,也就是所谓的八不中道。其内容就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八不中道其实有两大内容,一是说明万法的真实状态就是没有任何的对立,也就是中道,二是说明如何达到中道的境界,也就是不要执着于对立。世间的对立其实不仅是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四个对立,但是龙树菩萨例出这四大对立,从自我、运动、时间、空间上例出四大对立,可以总括世间的一切对立,所以八不中道讲的是没有任何的对立。 世间的法本来是没有任何对立的,这就是法界的实相,实相是有与无的圆融,当然没有对立,因为一切法的佛性是平等的。但是众生由于妄想执著,于是就有了种种分别,种种对立。所以对立是主观妄想的产物,是不正确的。所以龙树菩萨以八不偈说明诸法的实相不存在任何的对立。龙树菩萨在中论中主要说明中观,这种观法是佛的观法,既不偏于空观,又不偏于假观,处于中道,所以叫中观。八不偈具体说明中观,既然世间的法其真实相状是不存在一切对立的,所以在观法上也不能有对立,比如你心中有生灭现象,就有生灭的对立,所以在观法上要偏离一切对立,才不会有对立的感觉,没有任何对立的感觉,就是中道。 中观所见是不存在任何对立的,那么它是一种什么现象呢?中观偏离一切对立,所以心中不存在对立的感觉,但此时,所有的对立是圆融的,也就是说是:生与灭的圆融,常与断的圆融,一与异的圆融,来与出的圆融。所以中观虽然没有对立的感觉,是对立的圆融,但也包含对立的内容,比如有与无的对立,虽然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但包含有与无的内容,所以才说:中观时是一心三观,三谛圆融
禅宗传心印 禅宗有33代祖师,其中在印度传了28代,第28代祖师就是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在梁武帝时代来到中国,后来禅宗在中国传了5代,一直到中国禅宗六祖惠能,一共33代。禅宗的第一代祖师就是佛陀的大弟子摩诃迦叶。禅宗历代祖师都要传心印,只有接到心印,才能禅宗的祖师。所谓心印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见性,所以禅宗是佛的心传,而其他的宗派是佛的言传。 迦叶是第一个接到佛心印的人,由此成为禅宗的初祖。相传,佛祖在灵山说法会上,大梵天王献上一朵婆罗密花,佛祖拈花示众,默不作声,众人不解其意,唯有迦叶一人破颜欢笑,佛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今呼嘱摩诃迦叶。将衣钵传给迦叶,使得迦叶成为禅宗初祖。这段文字其实就是讲佛传心印。但是佛拈花示众,默不作声,其实就是在向大众传佛的心印,但只有迦叶一人接到心印,所以只有迦叶一人破颜欢笑,佛祖就将衣钵传给他。 传心印就是将佛心的境界传给下一个人,其难度是极大的,就是佛本人传心印,也只有迦叶一人接到心印。接到心印就能在瞬间体会到佛心的境界,也就是有见性的体会。见性就是见到万法的佛性,也就是诸法的真实相状。以后迦叶又将心印传给阿难,阿难就是禅宗二祖,这样,禅宗就一代一代的传下来,一直到慧能就不再往下传了。禅宗这33代祖师都是有佛心印的人。禅宗之所以传到慧能就不再往下传了,原因或许有两个,一是当时禅宗已经有很多信徒,已经形成大的宗派,另一个原因或许是传心印的难度极大,心印传不下去,没有人能接到心印,所以到此为此。后来禅宗还是提倡顿悟,但已不是直接传心印,而是用参话头等方法令人开悟明心或见性。
禅宗传心印 禅宗有33代祖师,其中在印度传了28代,第28代祖师就是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在梁武帝时代来到中国,后来禅宗在中国传了5代,一直到中国禅宗六祖惠能,一共33代。禅宗的第一代祖师就是佛陀的大弟子摩诃迦叶。禅宗历代祖师都要传心印,只有接到心印,才能禅宗的祖师。所谓心印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见性,所以禅宗是佛的心传,而其他的宗派是佛的言传。 迦叶是第一个接到佛心印的人,由此成为禅宗的初祖。相传,佛祖在灵山说法会上,大梵天王献上一朵婆罗密花,佛祖拈花示众,默不作声,众人不解其意,唯有迦叶一人破颜欢笑,佛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今呼嘱摩诃迦叶。将衣钵传给迦叶,使得迦叶成为禅宗初祖。这段文字其实就是讲佛传心印。但是佛拈花示众,默不作声,其实就是在向大众传佛的心印,但只有迦叶一人接到心印,所以只有迦叶一人破颜欢笑,佛祖就将衣钵传给他。 传心印就是将佛心的境界传给下一个人,其难度是极大的,就是佛本人传心印,也只有迦叶一人接到心印。接到心印就能在瞬间体会到佛心的境界,也就是有见性的体会。见性就是见到万法的佛性,也就是诸法的真实相状。以后迦叶又将心印传给阿难,阿难就是禅宗二祖,这样,禅宗就一代一代的传下来,一直到慧能就不再往下传了。禅宗这33代祖师都是有佛心印的人。禅宗之所以传到慧能就不再往下传了,原因或许有两个,一是当时禅宗已经有很多信徒,已经形成大的宗派,另一个原因或许是传心印的难度极大,心印传不下去,没有人能接到心印,所以到此为此。后来禅宗还是提倡顿悟,但已不是直接传心印,而是用参话头等方法令人开悟明心或见性。
禅宗传心印 禅宗有33代祖师,其中在印度传了28代,第28代祖师就是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在梁武帝时代来到中国,后来禅宗在中国传了5代,一直到中国禅宗六祖惠能,一共33代。禅宗的第一代祖师就是佛陀的大弟子摩诃迦叶。禅宗历代祖师都要传心印,只有接到心印,才能禅宗的祖师。所谓心印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见性,所以禅宗是佛的心传,而其他的宗派是佛的言传。 迦叶是第一个接到佛心印的人,由此成为禅宗的初祖。相传,佛祖在灵山说法会上,大梵天王献上一朵婆罗密花,佛祖拈花示众,默不作声,众人不解其意,唯有迦叶一人破颜欢笑,佛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今呼嘱摩诃迦叶。将衣钵传给迦叶,使得迦叶成为禅宗初祖。这段文字其实就是讲佛传心印。但是佛拈花示众,默不作声,其实就是在向大众传佛的心印,但只有迦叶一人接到心印,所以只有迦叶一人破颜欢笑,佛祖就将衣钵传给他。 传心印就是将佛心的境界传给下一个人,其难度是极大的,就是佛本人传心印,也只有迦叶一人接到心印。接到心印就能在瞬间体会到佛心的境界,也就是有见性的体会。见性就是见到万法的佛性,也就是诸法的真实相状。以后迦叶又将心印传给阿难,阿难就是禅宗二祖,这样,禅宗就一代一代的传下来,一直到慧能就不再往下传了。禅宗这33代祖师都是有佛心印的人。禅宗之所以传到慧能就不再往下传了,原因或许有两个,一是当时禅宗已经有很多信徒,已经形成大的宗派,另一个原因或许是传心印的难度极大,心印传不下去,没有人能接到心印,所以到此为此。后来禅宗还是提倡顿悟,但已不是直接传心印,而是用参话头等方法令人开悟明心或见性。
禅宗传心印 禅宗有33代祖师,其中在印度传了28代,第28代祖师就是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在梁武帝时代来到中国,后来禅宗在中国传了5代,一直到中国禅宗六祖惠能,一共33代。禅宗的第一代祖师就是佛陀的大弟子摩诃迦叶。禅宗历代祖师都要传心印,只有接到心印,才能禅宗的祖师。所谓心印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见性,所以禅宗是佛的心传,而其他的宗派是佛的言传。 迦叶是第一个接到佛心印的人,由此成为禅宗的初祖。相传,佛祖在灵山说法会上,大梵天王献上一朵婆罗密花,佛祖拈花示众,默不作声,众人不解其意,唯有迦叶一人破颜欢笑,佛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今呼嘱摩诃迦叶。将衣钵传给迦叶,使得迦叶成为禅宗初祖。这段文字其实就是讲佛传心印。但是佛拈花示众,默不作声,其实就是在向大众传佛的心印,但只有迦叶一人接到心印,所以只有迦叶一人破颜欢笑,佛祖就将衣钵传给他。 传心印就是将佛心的境界传给下一个人,其难度是极大的,就是佛本人传心印,也只有迦叶一人接到心印。接到心印就能在瞬间体会到佛心的境界,也就是有见性的体会。见性就是见到万法的佛性,也就是诸法的真实相状。以后迦叶又将心印传给阿难,阿难就是禅宗二祖,这样,禅宗就一代一代的传下来,一直到慧能就不再往下传了。禅宗这33代祖师都是有佛心印的人。禅宗之所以传到慧能就不再往下传了,原因或许有两个,一是当时禅宗已经有很多信徒,已经形成大的宗派,另一个原因或许是传心印的难度极大,心印传不下去,没有人能接到心印,所以到此为此。后来禅宗还是提倡顿悟,但已不是直接传心印,而是用参话头等方法令人开悟明心或见性。
一心三观,三谛圆融 中观是佛法的核心,也可以说是佛法中精华中的精华。中观是三观之一,即空观、假观、中观。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了一个三是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个三是偈就说明了三观:空观观一切法的空相,假观观一切法如幻假有,中观观中道义。先说明空观。由于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所以当一切因缘灭掉,法就不存在,如同虚空。空观就是灭掉一切因缘,体得什么都没有的真如境界。空观可以由小乘阿罗汉证得,他们所取的无余涅盘就是灭掉生灭法,只有空荡荡的真如。假观是菩萨的观法,菩萨认识到一切法是因缘所生,其中没有实法,他们就知道一切法只是假名而已,如同金刚经中说: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中观是佛的观法,前面的空观与假观都是相对的观法,也就是观有或者无,而空观是绝对的观法,没有有与无的相对。空观观的空无,由于真如理体的存在,所以不是真的无,假观观的世间法,由于因缘生灭,也不是真的有,既然不是真的有,也不是真的无,就可以离却有与无的偏持,如果能离却有与无的偏持,就是中道,其观法就是中观。中观所见到的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而是有与无的圆融,也就是有即是无。所以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蕴皆空,就是中观所见。天台宗有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的说法。所谓一心三观,其实就是讲在中观时,由于中观将空观与假观圆融起来,所以只有在中观时,才能叫做一心三观。三谛就是三观所见,空谛为空观所见,假谛为假观所见,中道谛为中观所见,由于中观时是一心三观,当然也就三谛圆融了。
一心三观 中观是佛法的核心,也可以说是佛法中精华中的精华。中观是三观之一,即空观、假观、中观。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了一个三是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个三是偈就说明了三观:空观观一切法的空相,假观观一切法如幻假有,中观观中道义。先说明空观。由于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所以当一切因缘灭掉,法就不存在,如同虚空。空观就是灭掉一切因缘,体得什么都没有的真如境界。空观可以由小乘阿罗汉证得,他们所取的无余涅盘就是灭掉生灭法,只有空荡荡的真如。假观是菩萨的观法,菩萨认识到一切法是因缘所生,其中没有实法,他们就知道一切法只是假名而已,如同金刚经中说: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中观是佛的观法,前面的空观与假观都是相对的观法,也就是观有或者无,而空观是绝对的观法,没有有与无的相对。空观观的空无,由于真如理体的存在,所以不是真的无,假观观的世间法,由于因缘生灭,也不是真的有,既然不是真的有,也不是真的无,就可以离却有与无的偏持,如果能离却有与无的偏持,就是中道,其观法就是中观。中观所见到的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而是有与无的圆融,也就是有即是无。所以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蕴皆空,就是中观所见。天台宗有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的说法。所谓一心三观,其实就是讲在中观时,由于中观将空观与假观圆融起来,所以只有在中观时,才能叫做一心三观。三谛就是三观所见,空谛为空观所见,假谛为假观所见,中道谛为中观所见,由于中观时是一心三观,当然也就三谛圆融了。
一心三观 中观是佛法的核心,也可以说是佛法中精华中的精华。中观是三观之一,即空观、假观、中观。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了一个三是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个三是偈就说明了三观:空观观一切法的空相,假观观一切法如幻假有,中观观中道义。先说明空观。由于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所以当一切因缘灭掉,法就不存在,如同虚空。空观就是灭掉一切因缘,体得什么都没有的真如境界。空观可以由小乘阿罗汉证得,他们所取的无余涅盘就是灭掉生灭法,只有空荡荡的真如。假观是菩萨的观法,菩萨认识到一切法是因缘所生,其中没有实法,他们就知道一切法只是假名而已,如同金刚经中说: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中观是佛的观法,前面的空观与假观都是相对的观法,也就是观有或者无,而空观是绝对的观法,没有有与无的相对。空观观的空无,由于真如理体的存在,所以不是真的无,假观观的世间法,由于因缘生灭,也不是真的有,既然不是真的有,也不是真的无,就可以离却有与无的偏持,如果能离却有与无的偏持,就是中道,其观法就是中观。中观所见到的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而是有与无的圆融,也就是有即是无。所以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蕴皆空,就是中观所见。天台宗有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的说法。所谓一心三观,其实就是讲在中观时,由于中观将空观与假观圆融起来,所以只有在中观时,才能叫做一心三观。三谛就是三观所见,空谛为空观所见,假谛为假观所见,中道谛为中观所见,由于中观时是一心三观,当然也就三谛圆融了。
一心三观 中观是佛法的核心,也可以说是佛法中精华中的精华。中观是三观之一,即空观、假观、中观。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了一个三是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个三是偈就说明了三观:空观观一切法的空相,假观观一切法如幻假有,中观观中道义。先说明空观。由于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所以当一切因缘灭掉,法就不存在,如同虚空。空观就是灭掉一切因缘,体得什么都没有的真如境界。空观可以由小乘阿罗汉证得,他们所取的无余涅盘就是灭掉生灭法,只有空荡荡的真如。假观是菩萨的观法,菩萨认识到一切法是因缘所生,其中没有实法,他们就知道一切法只是假名而已,如同金刚经中说: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中观是佛的观法,前面的空观与假观都是相对的观法,也就是观有或者无,而空观是绝对的观法,没有有与无的相对。空观观的空无,由于真如理体的存在,所以不是真的无,假观观的世间法,由于因缘生灭,也不是真的有,既然不是真的有,也不是真的无,就可以离却有与无的偏持,如果能离却有与无的偏持,就是中道,其观法就是中观。中观所见到的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而是有与无的圆融,也就是有即是无。所以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蕴皆空,就是中观所见。天台宗有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的说法。所谓一心三观,其实就是讲在中观时,由于中观将空观与假观圆融起来,所以只有在中观时,才能叫做一心三观。三谛就是三观所见,空谛为空观所见,假谛为假观所见,中道谛为中观所见,由于中观时是一心三观,当然也就三谛圆融了。
何为佛? 什么是佛?佛有十号,其中最有名的是佛、如来二名。如来的意思就是乘真如之道而来,也就是真实而来。真如就是真心、自性。真如就是一切法的理体,也就是真实的理体,真实的现象。佛的意思是觉悟,而觉悟有三种:等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阿罗汉的觉悟是正觉,菩萨的觉悟是正等正觉,佛的觉悟是无上正等正觉。佛的觉悟就是体会真如的体性,这个体性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自具足、能生万法。佛觉悟真如后,就讲出无量修行法门,令众生悟得中道体得真如性。 另外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变化身。我们也可以从佛的三身体悟佛的含义。变化身是佛变现等类化身来教化地前菩萨以及二乘、凡夫。比如释迦牟尼佛在人间的悉达多太子身,就是佛的变化身。报身是佛的功德圆满身,也就是我们从电视上看到的32相的具足身,这是佛修行得的功德圆满身,是佛教化地上菩萨所显的身相。法身就是真如理体,是一切法能生的本体,由于含藏一切功德法,所以叫法身。在这佛的三身中,一般的人会以为佛的变化身或是佛的报身才是佛。但事实上,法身才是佛的真实含义。由于一切有情与器界都是由法身所变,所以才说一切有情当下即是佛,甚至说植物、砖瓦也是佛——因为它们也是法身所现。
何为佛? 什么是佛?佛有十号,其中最有名的是佛、如来二名。如来的意思就是乘真如之道而来,也就是真实而来。真如就是真心、自性。真如就是一切法的理体,也就是真实的理体,真实的现象。佛的意思是觉悟,而觉悟有三种:等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阿罗汉的觉悟是正觉,菩萨的觉悟是正等正觉,佛的觉悟是无上正等正觉。佛的觉悟就是体会真如的体性,这个体性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自具足、能生万法。佛觉悟真如后,就讲出无量修行法门,令众生悟得中道体得真如性。 另外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变化身。我们也可以从佛的三身体悟佛的含义。变化身是佛变现等类化身来教化地前菩萨以及二乘、凡夫。比如释迦牟尼佛在人间的悉达多太子身,就是佛的变化身。报身是佛的功德圆满身,也就是我们从电视上看到的32相的具足身,这是佛修行得的功德圆满身,是佛教化地上菩萨所显的身相。法身就是真如理体,是一切法能生的本体,由于含藏一切功德法,所以叫法身。在这佛的三身中,一般的人会以为佛的变化身或是佛的报身才是佛。但事实上,法身才是佛的真实含义。由于一切有情与器界都是由法身所变,所以才说一切有情当下即是佛,甚至说植物、砖瓦也是佛——因为它们也是法身所现。
何为佛? 什么是佛?佛有十号,其中最有名的是佛、如来二名。如来的意思就是乘真如之道而来,也就是真实而来。真如就是真心、自性。真如就是一切法的理体,也就是真实的理体,真实的现象。佛的意思是觉悟,而觉悟有三种:等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阿罗汉的觉悟是正觉,菩萨的觉悟是正等正觉,佛的觉悟是无上正等正觉。佛的觉悟就是体会真如的体性,这个体性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自具足、能生万法。佛觉悟真如后,就讲出无量修行法门,令众生悟得中道体得真如性。 另外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变化身。我们也可以从佛的三身体悟佛的含义。变化身是佛变现等类化身来教化地前菩萨以及二乘、凡夫。比如释迦牟尼佛在人间的悉达多太子身,就是佛的变化身。报身是佛的功德圆满身,也就是我们从电视上看到的32相的具足身,这是佛修行得的功德圆满身,是佛教化地上菩萨所显的身相。法身就是真如理体,是一切法能生的本体,由于含藏一切功德法,所以叫法身。在这佛的三身中,一般的人会以为佛的变化身或是佛的报身才是佛。但事实上,法身才是佛的真实含义。由于一切有情与器界都是由法身所变,所以才说一切有情当下即是佛,甚至说植物、砖瓦也是佛——因为它们也是法身所现。
禅宗三关 禅宗三关就是开悟明心、见性、大乘见道。开悟明心是第一关,叫破初参,见性是第二关,叫破重关,大乘见道是第三关,叫破牢关。是菩萨修行阶位中有代表性的三个境界,其中开悟明心发生于七住位不退位菩萨,见性产生于十住位灌顶位菩萨,大乘见道发生于初地位欢喜地菩萨。所谓开悟明心,简称明心,就是以第六识意识触证真如的总相,体会真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体性。见性就是眼见佛性。佛性就是一切法上不生不灭的空性,也就是说:一切法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但是由于我们的分别执著心,使得我们见到的一切法都是有生有灭的,如果我们能破除分别执著心,就能见到法界的实相,这就是诸法实相,就是见性。大乘见道为初地菩萨获得无漏智才能证得,也就是没有任何有漏种子现行,唯无漏种子现行的一个境界,也就是能体会二无我空理所显的真如。大乘见道的境界其实就相当于佛的境界,也就是说初地菩萨大乘见道就体会得佛的境界是个什么样子,所以才将初地菩萨位单独立出来为见道位,又叫通达位。七住位菩萨因为有开悟明心的体会,所以才叫做不退位菩萨,也就是修行境界不会再退转了,而且从七住位开始,一直到初地位菩萨前,这些阶位的菩萨称之为贤位菩萨,而七住位以前的菩萨称为凡夫菩萨,就是因为此明心的境界。在开悟明心之前,菩萨体会到的都是因缘生灭法,只有明心才能体会到这世间唯一的真实常住的法——真心,能有此境界,就是大乘破除我见。但是七住位菩萨还不是真正的不退位,真正的不退位是初地菩萨的大乘见道,只有这个境界才能让你做到真正的不退转,也就是来世的证量都会在初地大乘见道之上,所以大乘见道又叫做阿毗跋致,也就是不退转之意。至于见性,虽然说十住位菩萨可以见到,但不是说见性一定发生于十住位,有的菩萨要到十地位法云地才能见到,所以才说:七住位菩萨一定明心,而九地位菩萨未必见性。
禅宗三关 禅宗三关就是开悟明心、见性、大乘见道。开悟明心是第一关,叫破初参,见性是第二关,叫破重关,大乘见道是第三关,叫破牢关。是菩萨修行阶位中有代表性的三个境界,其中开悟明心发生于七住位不退位菩萨,见性产生于十住位灌顶位菩萨,大乘见道发生于初地位欢喜地菩萨。所谓开悟明心,简称明心,就是以第六识意识触证真如的总相,体会真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体性。见性就是眼见佛性。佛性就是一切法上不生不灭的空性,也就是说:一切法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但是由于我们的分别执著心,使得我们见到的一切法都是有生有灭的,如果我们能破除分别执著心,就能见到法界的实相,这就是诸法实相,就是见性。大乘见道为初地菩萨获得无漏智才能证得,也就是没有任何有漏种子现行,唯无漏种子现行的一个境界,也就是能体会二无我空理所显的真如。大乘见道的境界其实就相当于佛的境界,也就是说初地菩萨大乘见道就体会得佛的境界是个什么样子,所以才将初地菩萨位单独立出来为见道位,又叫通达位。七住位菩萨因为有开悟明心的体会,所以才叫做不退位菩萨,也就是修行境界不会再退转了,而且从七住位开始,一直到初地位菩萨前,这些阶位的菩萨称之为贤位菩萨,而七住位以前的菩萨称为凡夫菩萨,就是因为此明心的境界。在开悟明心之前,菩萨体会到的都是因缘生灭法,只有明心才能体会到这世间唯一的真实常住的法——真心,能有此境界,就是大乘破除我见。但是七住位菩萨还不是真正的不退位,真正的不退位是初地菩萨的大乘见道,只有这个境界才能让你做到真正的不退转,也就是来世的证量都会在初地大乘见道之上,所以大乘见道又叫做阿毗跋致,也就是不退转之意。至于见性,虽然说十住位菩萨可以见到,但不是说见性一定发生于十住位,有的菩萨要到十地位法云地才能见到,所以才说:七住位菩萨一定明心,而九地位菩萨未必见性。
禅宗三关 禅宗三关就是开悟明心、见性、大乘见道。开悟明心是第一关,叫破初参,见性是第二关,叫破重关,大乘见道是第三关,叫破牢关。是菩萨修行阶位中有代表性的三个境界,其中开悟明心发生于七住位不退位菩萨,见性产生于十住位灌顶位菩萨,大乘见道发生于初地位欢喜地菩萨。所谓开悟明心,简称明心,就是以第六识意识触证真如的总相,体会真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体性。见性就是眼见佛性。佛性就是一切法上不生不灭的空性,也就是说:一切法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但是由于我们的分别执著心,使得我们见到的一切法都是有生有灭的,如果我们能破除分别执著心,就能见到法界的实相,这就是诸法实相,就是见性。大乘见道为初地菩萨获得无漏智才能证得,也就是没有任何有漏种子现行,唯无漏种子现行的一个境界,也就是能体会二无我空理所显的真如。大乘见道的境界其实就相当于佛的境界,也就是说初地菩萨大乘见道就体会得佛的境界是个什么样子,所以才将初地菩萨位单独立出来为见道位,又叫通达位。七住位菩萨因为有开悟明心的体会,所以才叫做不退位菩萨,也就是修行境界不会再退转了,而且从七住位开始,一直到初地位菩萨前,这些阶位的菩萨称之为贤位菩萨,而七住位以前的菩萨称为凡夫菩萨,就是因为此明心的境界。在开悟明心之前,菩萨体会到的都是因缘生灭法,只有明心才能体会到这世间唯一的真实常住的法——真心,能有此境界,就是大乘破除我见。但是七住位菩萨还不是真正的不退位,真正的不退位是初地菩萨的大乘见道,只有这个境界才能让你做到真正的不退转,也就是来世的证量都会在初地大乘见道之上,所以大乘见道又叫做阿毗跋致,也就是不退转之意。至于见性,虽然说十住位菩萨可以见到,但不是说见性一定发生于十住位,有的菩萨要到十地位法云地才能见到,所以才说:七住位菩萨一定明心,而九地位菩萨未必见性。
慧能的开悟 再谈谈慧能的开悟。慧能是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说是大字不识一个,但悟性极高,只要听别人念一遍佛经,他就知道内容是什么,而别人就是学一辈子,也未必理解佛经内容。慧能有一个偈语: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偈语非常的有名,但不是慧能的开悟偈,慧能的开悟偈是:何其自性本无生灭,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个偈语才讲出大乘见道的境界,才是慧能的开悟偈语。而本来无一物的偈语,不过是一种断灭空的境界,不是菩萨的开悟境界。自性就是佛法中的真心,这是佛法要表达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性在佛法中的异名极多,比如心、如来藏、涅盘本际、如来、佛等等,其含义是一样的。慧能是听到五祖弘忍讲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大悟了,于是他就说了上面的五个“何期”,表明他已经大乘见道的境界。何期的意思就是“想不到啊”。想不到真心会是这样的啊:没有生灭,没有动摇,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一切,能产生万法。这五个何期,已经将真心的体性讲得很清楚,真心就是这样的,不同于世间的生灭法,真心是唯一的不生不灭的真实法,所以才叫自性,而生灭法有生有灭,谈不上自性。只有亲身体会到大乘见道的境界的人,他才会这样清楚的描述真心的体性。这个境界就是无生法忍,就是菩萨修行的见道位,就是初地菩萨果位。所以慧能的开悟就代表他达到初地菩萨的境界。慧能开悟的机缘就是听到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说:金刚经是接引上根的人的。慧能就是上根的人。
慧能的开悟 再谈谈慧能的开悟。慧能是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说是大字不识一个,但悟性极高,只要听别人念一遍佛经,他就知道内容是什么,而别人就是学一辈子,也未必理解佛经内容。慧能有一个偈语: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偈语非常的有名,但不是慧能的开悟偈,慧能的开悟偈是:何其自性本无生灭,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个偈语才讲出大乘见道的境界,才是慧能的开悟偈语。而本来无一物的偈语,不过是一种断灭空的境界,不是菩萨的开悟境界。自性就是佛法中的真心,这是佛法要表达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性在佛法中的异名极多,比如心、如来藏、涅盘本际、如来、佛等等,其含义是一样的。慧能是听到五祖弘忍讲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大悟了,于是他就说了上面的五个“何期”,表明他已经大乘见道的境界。何期的意思就是“想不到啊”。想不到真心会是这样的啊:没有生灭,没有动摇,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一切,能产生万法。这五个何期,已经将真心的体性讲得很清楚,真心就是这样的,不同于世间的生灭法,真心是唯一的不生不灭的真实法,所以才叫自性,而生灭法有生有灭,谈不上自性。只有亲身体会到大乘见道的境界的人,他才会这样清楚的描述真心的体性。这个境界就是无生法忍,就是菩萨修行的见道位,就是初地菩萨果位。所以慧能的开悟就代表他达到初地菩萨的境界。慧能开悟的机缘就是听到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说:金刚经是接引上根的人的。慧能就是上根的人。
不住相生心 金刚经中的最重要的话,也是它所提倡的修行法门,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但很多人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如果把它翻译为白话文,其意思就是:不要执着于相状布施,不要执着于相状生心。还是不懂吧,我来解释一下自己的理解。 什么是不要执着于相状?我的理解就是不要有人我执与法我执。人我执就是执着于认为自我是真实的,法我执就是执着于认为万法是真实的。按照人我执与法我执产生的时间,它又分为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分别我执与分别法执。其中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是第七识末那识产生的,而且是时时刻刻产生着,分别我执与分别法执是第六识意识产生的,有所间断。由于我们都能感觉到意识,所以分别我执与分别法执容易断,但我们感觉不到末那识,所以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难断,而破除人我执与法我执的关键还是在于破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只有破除末那识的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才能叫做“不住相”。
不住相布施 金刚经中的最重要的话,也是它所提倡的修行法门,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但很多人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如果把它翻译为白话文,其意思就是:不要执着于相状布施,不要执着于相状生心。还是不懂吧,我来解释一下自己的理解。 什么是不要执着于相状?我的理解就是不要有人我执与法我执。人我执就是执着于认为自我是真实的,法我执就是执着于认为万法是真实的。按照人我执与法我执产生的时间,它又分为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分别我执与分别法执。其中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是第七识末那识产生的,而且是时时刻刻产生着,分别我执与分别法执是第六识意识产生的,有所间断。由于我们都能感觉到意识,所以分别我执与分别法执容易断,但我们感觉不到末那识,所以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难断,而破除人我执与法我执的关键还是在于破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只有破除末那识的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才能叫做“不住相”。
不住相生心 金刚经中的最重要的话,也是它所提倡的修行法门,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但很多人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如果把它翻译为白话文,其意思就是:不要执着于相状布施,不要执着于相状生心。还是不懂吧,我来解释一下自己的理解。 什么是不要执着于相状?我的理解就是不要有人我执与法我执。人我执就是执着于认为自我是真实的,法我执就是执着于认为万法是真实的。按照人我执与法我执产生的时间,它又分为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分别我执与分别法执。其中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是第七识末那识产生的,而且是时时刻刻产生着,分别我执与分别法执是第六识意识产生的,有所间断。由于我们都能感觉到意识,所以分别我执与分别法执容易断,但我们感觉不到末那识,所以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难断,而破除人我执与法我执的关键还是在于破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只有破除末那识的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才能叫做“不住相”。
请问唯梅子,佛的第八识也要具备等无间缘吗? 书上说,色法与种子可以不具备等无间缘。我有疑问:如果色法不需要等无间缘,而识又必须具备等无间缘,当识暂时没有时,色法却存在,且不是外境离识别有吗?
行善为学佛之本 很多人都喜欢求菩萨保佑,但他们不知道菩萨凭什么会保佑他。我说过,只有福气大的人,菩萨才会保佑他。现在从另一个角度讲众生如何得到菩萨的保佑。 想要菩萨保佑你,你得让菩萨喜欢你,就好像在人间,你要人帮助,得让人喜欢你。我例了四种情况,为菩萨所喜欢的人:1虔诚烧香拜佛的人。这种人未必要有钱,要敬很值钱的香,而是要有一颗虔诚的人,也就是要勤敬香,每天要敬,三时都要敬,每天都把菩萨放在心上,菩萨也会把你放在心上。 2.心善的人。心善的人,都能得到菩萨的喜欢。但问题是不是任何人都是心善的人,也不是任何人心里想善就能善的。一个人之所以今生是个善良的人,与他的阿赖耶识中习气其实是相关的,也就是他过去无量世就是善人,是善习熏习的结果,那些恶人之所以是恶人,也是无量恶习所熏。 3.努力行善的人。这种人已经将行为落实到实处,当然是菩萨更加喜欢的人。行善,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因为我们心中其实有很多的阴暗面,比如嫉妒心,吝啬心等,会阻碍我们行善。 4.修行的人,这样的人是菩萨最喜欢的人,因为他们就是未来的菩萨,当然也是菩萨最乐意帮助的人。修行最难的地方就是持戒,很多人都难以做到,如果修行的人破了戒,其后果也是很严厉的,所以才说:地狱门前僧道多。就是不持戒的僧人,他们会下地狱。 以上讲了菩萨喜欢的四种人。你就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了。
菩萨保佑 很多人都喜欢求菩萨保佑,但他们不知道菩萨凭什么会保佑他。我说过,只有福气大的人,菩萨才会保佑他。现在从另一个角度讲众生如何得到菩萨的保佑。 想要菩萨保佑你,你得让菩萨喜欢你,就好像在人间,你要人帮助,得让人喜欢你。我例了四种情况,为菩萨所喜欢的人:1虔诚烧香拜佛的人。这种人未必要有钱,要敬很值钱的香,而是要有一颗虔诚的人,也就是要勤敬香,每天要敬,三时都要敬,每天都把菩萨放在心上,菩萨也会把你放在心上。 2.心善的人。心善的人,都能得到菩萨的喜欢。但问题是不是任何人都是心善的人,也不是任何人心里想善就能善的。一个人之所以今生是个善良的人,与他的阿赖耶识中习气其实是相关的,也就是他过去无量世就是善人,是善习熏习的结果,那些恶人之所以是恶人,也是无量恶习所熏。 3.努力行善的人。这种人已经将行为落实到实处,当然是菩萨更加喜欢的人。行善,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因为我们心中其实有很多的阴暗面,比如嫉妒心,吝啬心等,会阻碍我们行善。 4.修行的人,这样的人是菩萨最喜欢的人,因为他们就是未来的菩萨,当然也是菩萨最乐意帮助的人。修行最难的地方就是持戒,很多人都难以做到,如果修行的人破了戒,其后果也是很严厉的,所以才说:地狱门前僧道多。就是不持戒的僧人,他们会下地狱。 以上讲了菩萨喜欢的四种人。你就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了。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法的核心就是一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教理就这么简单,所以虚云老和尚说:三岁小孩道得。但是做起来不容易,所以虚云老和尚又说:八十岁老翁也难以做到。这句话中只有“自净其意”这四个字,一般人有些难理解,所以重点说这四个字的意思。意就是意根,意根就是八识中的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先天就是染污的,所以叫它“染污意”。末那识的染污体现在它的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作用,也就是执著的思量人有我与法有我,所以我们才会觉得自我与外界的一切现象是真实的。这种作用在佛法看来是错误的,正因为末那识有错误的执著,我们的认知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所以佛法修行无非就是断染污的末那,就是断末那识的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作用。如何断染污的末那呢?佛法提出修行六波罗蜜,对小乘而言就是修戒定慧。但学习六波罗蜜,你就会发现,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现在你就明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自净其意的方法。是诸佛教:只要能断染污的末那,就能取证无余涅盘或无所住涅盘,这就是修行佛法的终点,就是佛教。 1秒前回复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法的核心就是一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教理就这么简单,所以虚云老和尚说:三岁小孩道得。但是做起来不容易,所以虚云老和尚又说:八十岁老翁也难以做到。这句话中只有“自净其意”这四个字,一般人有些难理解,所以重点说这四个字的意思。意就是意根,意根就是八识中的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先天就是染污的,所以叫它“染污意”。末那识的染污体现在它的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作用,也就是执著的思量人有我与法有我,所以我们才会觉得自我与外界的一切现象是真实的。这种作用在佛法看来是错误的,正因为末那识有错误的执著,我们的认知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所以佛法修行无非就是断染污的末那,就是断末那识的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作用。如何断染污的末那呢?佛法提出修行六波罗蜜,对小乘而言就是修戒定慧。但学习六波罗蜜,你就会发现,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现在你就明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自净其意的方法。是诸佛教:只要能断染污的末那,就能取证无余涅盘或无所住涅盘,这就是修行佛法的终点,就是佛教。 1秒前回复
学佛治本 你认为一个人如果得了病,他应该是到医院看病呢,还是只是求佛呢?我虽然是学佛的,但答案是前者,也就是去看病。为什么呢?应为想靠佛法来治病,那真的是太难了。不是佛法不能治病,佛法治病的原理是消除业障,当你的业障消除,你的病才能好。业就是你过去所做的各种事,比如是杀生多,今世就容易得病,甚至早死。怎样消除业障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念经,然后将功德回向远亲债主。所以佛法治病是从根本上治,一旦没有业障,就不会有任何病,甚至很强的传染病也不会传染到他。但是消除业障太难了,就是念一辈子的佛经、佛号,也未必能消除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乃至万分之一的业障,这是因为我们前世的轮回太多了,业障太多了,不是一辈子断得完的。怎么办呢?所以得病应当去医院看病,虽然不能治本,但行之有效。所以修行是一辈子的事,甚至以后无量世都要修行,这样才有可能断业障证佛果。
学佛治本 你认为一个人如果得了病,他应该是到医院看病呢,还是只是求佛呢?我虽然是学佛的,但答案是前者,也就是去看病。为什么呢?应为想靠佛法来治病,那真的是太难了。不是佛法不能治病,佛法治病的原理是消除业障,当你的业障消除,你的病才能好。业就是你过去所做的各种事,比如是杀生多,今世就容易得病,甚至早死。怎样消除业障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念经,然后将功德回向远亲债主。所以佛法治病是从根本上治,一旦没有业障,就不会有任何病,甚至很强的传染病也不会传染到他。但是消除业障太难了,就是念一辈子的佛经、佛号,也未必能消除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乃至万分之一的业障,这是因为我们前世的轮回太多了,业障太多了,不是一辈子断得完的。怎么办呢?所以得病应当去医院看病,虽然不能治本,但行之有效。所以修行是一辈子的事,甚至以后无量世都要修行,这样才有可能断业障证佛果。
学佛治本 你认为一个人如果得了病,他应该是到医院看病呢,还是只是求佛呢?我虽然是学佛的,但答案是前者,也就是去看病。为什么呢?应为想靠佛法来治病,那真的是太难了。不是佛法不能治病,佛法治病的原理是消除业障,当你的业障消除,你的病才能好。业就是你过去所做的各种事,比如是杀生多,今世就容易得病,甚至早死。怎样消除业障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念经,然后将功德回向远亲债主。所以佛法治病是从根本上治,一旦没有业障,就不会有任何病,甚至很强的传染病也不会传染到他。但是消除业障太难了,就是念一辈子的佛经、佛号,也未必能消除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乃至万分之一的业障,这是因为我们前世的轮回太多了,业障太多了,不是一辈子断得完的。怎么办呢?所以得病应当去医院看病,虽然不能治本,但行之有效。所以修行是一辈子的事,甚至以后无量世都要修行,这样才有可能断业障证佛果。
成佛要历经很长时间 佛是一个究竟觉悟的境界,按照唯识宗的说法,要转八识成四智才能证得佛果。但是佛果不是那么好证的,必须有很长的时间用于净化种子,唯识宗的说法是要历经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才能证得佛果。人天的寿命是很有限的,想要一生就证得佛果,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这个人天的修证已经接近佛果,比如释迦牟尼佛来到人间前就已经是十地菩萨,离成佛只有一步之遥,所以他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佛。书上说菩萨修行有52个阶位,不同的修行者,他们的证量不同,有的是地上菩萨,也有的只是信位菩萨而已。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他们只是信位菩萨而已,才是修证佛果的初级阶段。
成佛要历经很长时间 佛是一个究竟觉悟的境界,按照唯识宗的说法,要转八识成四智才能证得佛果。但是佛果不是那么好证的,必须有很长的时间用于净化种子,唯识宗的说法是要历经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才能证得佛果。人天的寿命是很有限的,想要一生就证得佛果,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这个人天的修证已经接近佛果,比如释迦牟尼佛来到人间前就已经是十地菩萨,离成佛只有一步之遥,所以他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佛。书上说菩萨修行有52个阶位,不同的修行者,他们的证量不同,有的是地上菩萨,也有的只是信位菩萨而已。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他们只是信位菩萨而已,才是修证佛果的初级阶段。
成佛要历经很长时间 佛是一个究竟觉悟的境界,按照唯识宗的说法,要转八识成四智才能证得佛果。但是佛果不是那么好证的,必须有很长的时间用于净化种子,唯识宗的说法是要历经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才能证得佛果。人天的寿命是很有限的,想要一生就证得佛果,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这个人天的修证已经接近佛果,比如释迦牟尼佛来到人间前就已经是十地菩萨,离成佛只有一步之遥,所以他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佛。书上说菩萨修行有52个阶位,不同的修行者,他们的证量不同,有的是地上菩萨,也有的只是信位菩萨而已。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他们只是信位菩萨而已,才是修证佛果的初级阶段。
极乐世界无限殊胜 一切法由心造。西方极乐世界一开始本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所变现,但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越来越多,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就由所有的在极乐世界的人所造,就好像一座房子是大家共同造的。但是由于大家的功德不一样,所以大家为极乐世界所作的贡献也不一样,有的人贡献大,有的人贡献小,但贡献最大的是阿弥陀佛。什么是功德?对极乐世界而言,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就是修行功德。由于南无的意思是归命,所以一切众生念南无阿弥陀佛,所得的功德会有一部分回向极乐世界,从而使得极乐世界增加一分殊胜。所以你的说法是对的,我们每念一句佛号,极乐世界就增加一分殊胜。极乐世界也会由于净土修行的增加而无限殊胜下去。 从这个角度讲,极乐世界几乎没有灭亡的一天,因为大家都在修行功德,功德会无限追加到极乐世界上,使得它越来越庄严,寿命越来越坚固,除非有一天极乐世界的人都不念佛了,极乐世界才会衰败下去,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念佛的功德只是一部分回向极乐世界,大多数功德还是自己获得,这些功德会令你长寿,会令你觉悟。
极乐世界无限殊胜 一切法由心造。西方极乐世界一开始本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所变现,但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越来越多,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就由所有的在极乐世界的人所造,就好像一座房子是大家共同造的。但是由于大家的功德不一样,所以大家为极乐世界所作的贡献也不一样,有的人贡献大,有的人贡献小,但贡献最大的是阿弥陀佛。什么是功德?对极乐世界而言,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就是修行功德。由于南无的意思是归命,所以一切众生念南无阿弥陀佛,所得的功德会有一部分回向极乐世界,从而使得极乐世界增加一分殊胜。所以你的说法是对的,我们每念一句佛号,极乐世界就增加一分殊胜。极乐世界也会由于净土修行的增加而无限殊胜下去。 从这个角度讲,极乐世界几乎没有灭亡的一天,因为大家都在修行功德,功德会无限追加到极乐世界上,使得它越来越庄严,寿命越来越坚固,除非有一天极乐世界的人都不念佛了,极乐世界才会衰败下去,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念佛的功德只是一部分回向极乐世界,大多数功德还是自己获得,这些功德会令你长寿,会令你觉悟。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