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医生 心情医生
兴我中华,华夏儿女责无旁贷.
关注数: 54 粉丝数: 1,523 发帖数: 16,092 关注贴吧数: 35
中国首座汉字艺术馆在成都制造 计划9月底开馆      成都商报讯(记者 乔雪阳 摄影记者 王勤)随着2011年成都双年展上月底举行了首次新闻发布会,这场堪称今年成都最大规模的艺术盛会也开始牵动着各界人士的关注。昨日,成都商报记者获悉:在双年展的举办主场地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届时将有一座无比独特的汉字艺术馆落成,这将是国内首座汉字艺术馆。同时该汉字艺术馆举办的大型汉字艺术展将成为2011成都双年展的外围展之一。昨天下午,该馆的设计者、中国著名汉字艺术家濮列平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簇拥”双年展      首座汉字艺术馆预计9月落成      昨天下午,在位于新希望路汉易酒店一楼的石田咖啡,成都商报记者见到了濮列平以及他的作品就是这间风格典雅、装饰独特的酒店和咖啡厅。青砖错落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幅极富抽象主义色彩的汉字艺术作品,几乎全部出自濮列平之手。他说,整家酒店的设计理念便是汉字艺术,汉字艺术融入了空间的每一个角落。      出生在成都的濮列平现任中国现代书法学会副会长和北京大学资源美术学院汉字艺术系主任,是国内著名的汉字艺术家。“我上大学时离开了成都,后来一直在北京工作和发展,最近两年工作重心转回了家乡。”濮列平告诉记者,“我特别高兴能够回到家乡来做这件事。”      濮列平说的“这件事”其实是一系列事情,概括来说,便是将成都打造为全国汉字艺术的重镇。其中第一件大事,便是在成都东区音乐公园(以下简称东区)建造国内首座汉字艺术馆,类似汉易酒店和石田咖啡这样的汉字艺术主题酒店和咖啡厅也将一同落成,成为东区内唯一一家获准建设的酒店。      这座被命名为“巡遥”的汉字艺术馆,凝结着濮列平十几年来对中华文化和汉字艺术的不懈追求与推广的心血。按照已经出炉的设计方案,巡遥艺术馆将位于一座独立的三层小楼里,面积近千平方米,功能以举办艺术展和学术研讨会为主。濮列平说:“目前已经在施工中,计划是在今年9月底完工并开幕,同时举办一场大型汉字艺术展,我会邀请十几位目前国内最著名的汉字艺术家参展,如古干、魏立刚、刘永刚等。”      从12年前“巴蜀点兵”开始      汉字艺术正在“燎原”      什么是汉字艺术?“它既不是传统的书法艺术,也不同于普通的绘画。它是以汉字的音、形、义为理念,充分发挥汉字尤其是古代象形文字的形象表达功能,以及空间造型能力,衍生出绘画、雕塑、装置等一系列艺术形式。”濮列平这样解释道,“华夏古老文明博大精深,它是我们祖先看着大千世界,开发出的最符合我们心性的符号。古代神话说,仓颉造字后,夜闻鬼哭,说是天机被泄露到了人间,可见汉字实际上有多么大的"魔力"!”      濮列平坦言,自己最初也是练习传统书法,后来因为一些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著名汉字艺术家古干,由此渐渐了解并深深迷上了汉字艺术。从1987年开始,濮列平全身心投入到汉字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中去,1993年他与楚桑和唐宋元联合编著了《中国现代书法赏析》一书;1998年成立“中国现代书法学会”并担任学会副会长。      令濮列平印象最为深刻的标志性事件,还属1999年在成都会展中心举办的一场名为“巴蜀点兵”的中国现代书法回顾展。“这场展览引起的不仅是轰动,更有巨大的争议和讨论,有关的学术讨论一直持续了十几年……”濮列平回忆道。      2002年,濮列平和古干正式提出了“汉字艺术”的概念。同年,他们参加英国大英博物馆举办的“惊人之笔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展”,濮列平说:“在英国参加展览期间,他们给予了我们极高的礼遇,不是因为我们自身多么有名,而是因为他们对汉字艺术的惊奇和赞赏。”2005年,他们又在中华世纪坛举办了首届汉字艺术大展,将这一理念广泛传播开去。      这次为什么选择成都呢?濮列平说:“首先,这和我是成都人肯定有关系,自然而然会想到家乡。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成都有着高品位的消费文化,以及对各种前卫艺术的极大包容力。我相信未来成都会成为汉字艺术的重镇!”      作者:乔雪阳 王勤
我国首座汉字艺术馆在成都制造 计划9月底开馆      成都商报讯(记者 乔雪阳 摄影记者 王勤)随着2011年成都双年展上月底举行了首次新闻发布会,这场堪称今年成都最大规模的艺术盛会也开始牵动着各界人士的关注。昨日,成都商报记者获悉:在双年展的举办主场地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届时将有一座无比独特的汉字艺术馆落成,这将是国内首座汉字艺术馆。同时该汉字艺术馆举办的大型汉字艺术展将成为2011成都双年展的外围展之一。昨天下午,该馆的设计者、中国著名汉字艺术家濮列平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簇拥”双年展      首座汉字艺术馆预计9月落成      昨天下午,在位于新希望路汉易酒店一楼的石田咖啡,成都商报记者见到了濮列平以及他的作品就是这间风格典雅、装饰独特的酒店和咖啡厅。青砖错落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幅极富抽象主义色彩的汉字艺术作品,几乎全部出自濮列平之手。他说,整家酒店的设计理念便是汉字艺术,汉字艺术融入了空间的每一个角落。      出生在成都的濮列平现任中国现代书法学会副会长和北京大学资源美术学院汉字艺术系主任,是国内著名的汉字艺术家。“我上大学时离开了成都,后来一直在北京工作和发展,最近两年工作重心转回了家乡。”濮列平告诉记者,“我特别高兴能够回到家乡来做这件事。”      濮列平说的“这件事”其实是一系列事情,概括来说,便是将成都打造为全国汉字艺术的重镇。其中第一件大事,便是在成都东区音乐公园(以下简称东区)建造国内首座汉字艺术馆,类似汉易酒店和石田咖啡这样的汉字艺术主题酒店和咖啡厅也将一同落成,成为东区内唯一一家获准建设的酒店。      这座被命名为“巡遥”的汉字艺术馆,凝结着濮列平十几年来对中华文化和汉字艺术的不懈追求与推广的心血。按照已经出炉的设计方案,巡遥艺术馆将位于一座独立的三层小楼里,面积近千平方米,功能以举办艺术展和学术研讨会为主。濮列平说:“目前已经在施工中,计划是在今年9月底完工并开幕,同时举办一场大型汉字艺术展,我会邀请十几位目前国内最著名的汉字艺术家参展,如古干、魏立刚、刘永刚等。”      从12年前“巴蜀点兵”开始      汉字艺术正在“燎原”      什么是汉字艺术?“它既不是传统的书法艺术,也不同于普通的绘画。它是以汉字的音、形、义为理念,充分发挥汉字尤其是古代象形文字的形象表达功能,以及空间造型能力,衍生出绘画、雕塑、装置等一系列艺术形式。”濮列平这样解释道,“华夏古老文明博大精深,它是我们祖先看着大千世界,开发出的最符合我们心性的符号。古代神话说,仓颉造字后,夜闻鬼哭,说是天机被泄露到了人间,可见汉字实际上有多么大的"魔力"!”      濮列平坦言,自己最初也是练习传统书法,后来因为一些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著名汉字艺术家古干,由此渐渐了解并深深迷上了汉字艺术。从1987年开始,濮列平全身心投入到汉字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中去,1993年他与楚桑和唐宋元联合编著了《中国现代书法赏析》一书;1998年成立“中国现代书法学会”并担任学会副会长。      令濮列平印象最为深刻的标志性事件,还属1999年在成都会展中心举办的一场名为“巴蜀点兵”的中国现代书法回顾展。“这场展览引起的不仅是轰动,更有巨大的争议和讨论,有关的学术讨论一直持续了十几年……”濮列平回忆道。      2002年,濮列平和古干正式提出了“汉字艺术”的概念。同年,他们参加英国大英博物馆举办的“惊人之笔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展”,濮列平说:“在英国参加展览期间,他们给予了我们极高的礼遇,不是因为我们自身多么有名,而是因为他们对汉字艺术的惊奇和赞赏。”2005年,他们又在中华世纪坛举办了首届汉字艺术大展,将这一理念广泛传播开去。      这次为什么选择成都呢?濮列平说:“首先,这和我是成都人肯定有关系,自然而然会想到家乡。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成都有着高品位的消费文化,以及对各种前卫艺术的极大包容力。我相信未来成都会成为汉字艺术的重镇!”      作者:乔雪阳 王勤
国内首座汉字艺术馆在成都制造 计划9月底开馆      成都商报讯(记者 乔雪阳 摄影记者 王勤)随着2011年成都双年展上月底举行了首次新闻发布会,这场堪称今年成都最大规模的艺术盛会也开始牵动着各界人士的关注。昨日,成都商报记者获悉:在双年展的举办主场地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届时将有一座无比独特的汉字艺术馆落成,这将是国内首座汉字艺术馆。同时该汉字艺术馆举办的大型汉字艺术展将成为2011成都双年展的外围展之一。昨天下午,该馆的设计者、中国著名汉字艺术家濮列平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簇拥”双年展      首座汉字艺术馆预计9月落成      昨天下午,在位于新希望路汉易酒店一楼的石田咖啡,成都商报记者见到了濮列平以及他的作品就是这间风格典雅、装饰独特的酒店和咖啡厅。青砖错落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幅极富抽象主义色彩的汉字艺术作品,几乎全部出自濮列平之手。他说,整家酒店的设计理念便是汉字艺术,汉字艺术融入了空间的每一个角落。      出生在成都的濮列平现任中国现代书法学会副会长和北京大学资源美术学院汉字艺术系主任,是国内著名的汉字艺术家。“我上大学时离开了成都,后来一直在北京工作和发展,最近两年工作重心转回了家乡。”濮列平告诉记者,“我特别高兴能够回到家乡来做这件事。”      濮列平说的“这件事”其实是一系列事情,概括来说,便是将成都打造为全国汉字艺术的重镇。其中第一件大事,便是在成都东区音乐公园(以下简称东区)建造国内首座汉字艺术馆,类似汉易酒店和石田咖啡这样的汉字艺术主题酒店和咖啡厅也将一同落成,成为东区内唯一一家获准建设的酒店。      这座被命名为“巡遥”的汉字艺术馆,凝结着濮列平十几年来对中华文化和汉字艺术的不懈追求与推广的心血。按照已经出炉的设计方案,巡遥艺术馆将位于一座独立的三层小楼里,面积近千平方米,功能以举办艺术展和学术研讨会为主。濮列平说:“目前已经在施工中,计划是在今年9月底完工并开幕,同时举办一场大型汉字艺术展,我会邀请十几位目前国内最著名的汉字艺术家参展,如古干、魏立刚、刘永刚等。”      从12年前“巴蜀点兵”开始      汉字艺术正在“燎原”      什么是汉字艺术?“它既不是传统的书法艺术,也不同于普通的绘画。它是以汉字的音、形、义为理念,充分发挥汉字尤其是古代象形文字的形象表达功能,以及空间造型能力,衍生出绘画、雕塑、装置等一系列艺术形式。”濮列平这样解释道,“华夏古老文明博大精深,它是我们祖先看着大千世界,开发出的最符合我们心性的符号。古代神话说,仓颉造字后,夜闻鬼哭,说是天机被泄露到了人间,可见汉字实际上有多么大的"魔力"!”      濮列平坦言,自己最初也是练习传统书法,后来因为一些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著名汉字艺术家古干,由此渐渐了解并深深迷上了汉字艺术。从1987年开始,濮列平全身心投入到汉字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中去,1993年他与楚桑和唐宋元联合编著了《中国现代书法赏析》一书;1998年成立“中国现代书法学会”并担任学会副会长。      令濮列平印象最为深刻的标志性事件,还属1999年在成都会展中心举办的一场名为“巴蜀点兵”的中国现代书法回顾展。“这场展览引起的不仅是轰动,更有巨大的争议和讨论,有关的学术讨论一直持续了十几年……”濮列平回忆道。      2002年,濮列平和古干正式提出了“汉字艺术”的概念。同年,他们参加英国大英博物馆举办的“惊人之笔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展”,濮列平说:“在英国参加展览期间,他们给予了我们极高的礼遇,不是因为我们自身多么有名,而是因为他们对汉字艺术的惊奇和赞赏。”2005年,他们又在中华世纪坛举办了首届汉字艺术大展,将这一理念广泛传播开去。      这次为什么选择成都呢?濮列平说:“首先,这和我是成都人肯定有关系,自然而然会想到家乡。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成都有着高品位的消费文化,以及对各种前卫艺术的极大包容力。我相信未来成都会成为汉字艺术的重镇!”      作者:乔雪阳 王勤
我国将禁止汉语出版物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 2010年12月21日10:41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月21日电 新闻出版总署日前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通知要求,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禁止任意增减外文字母、颠倒词序等违反语言规范现象。 据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报道,新闻出版总署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通知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书、互联网等各类出版物中,外国语言文字使用量剧增,出现了在汉语言中随意夹杂英语等外来语、直接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生造一些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等滥用语言文字的问题,严重损害了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纯洁性,破坏了和谐健康的语言文化环境,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通知要求,各出版媒体和出版单位要充分认识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重要意义,严格执行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有关规定。 通知要求,高度重视规范使用外国语言文字。出版媒体和出版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外国语言文字的使用规范化,尊重并遵循汉语言及所使用的外国语言文字的结构规律和词汇、语法规则。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禁止任意增减外文字母、颠倒词序等违反语言规范现象。汉语文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的注释。外国语言文字的翻译应当符合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惯例。外国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和科学技术术语要按有关规定翻译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通知要求,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出版物语言文字使用及质量的管理和检查。将出版物使用语言文字情况,尤其是使用外语规范情况作为出版物质量检查和年度核验的重要内容,并将其纳入日常审读范围。对违反使用语言文字规范的,要责令改正,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我国将禁止汉语出版物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 2010年12月21日10:41中国新闻 中新网12月21日电 新闻出版总署日前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通知要求,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禁止任意增减外文字母、颠倒词序等违反语言规范现象。 据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报道,新闻出版总署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通知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书、互联网等各类出版物中,外国语言文字使用量剧增,出现了在汉语言中随意夹杂英语等外来语、直接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生造一些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等滥用语言文字的问题,严重损害了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纯洁性,破坏了和谐健康的语言文化环境,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通知要求,各出版媒体和出版单位要充分认识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重要意义,严格执行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有关规定。 通知要求,高度重视规范使用外国语言文字。出版媒体和出版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外国语言文字的使用规范化,尊重并遵循汉语言及所使用的外国语言文字的结构规律和词汇、语法规则。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禁止任意增减外文字母、颠倒词序等违反语言规范现象。汉语文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的注释。外国语言文字的翻译应当符合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惯例。外国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和科学技术术语要按有关规定翻译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通知要求,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出版物语言文字使用及质量的管理和检查。将出版物使用语言文字情况,尤其是使用外语规范情况作为出版物质量检查和年度核验的重要内容,并将其纳入日常审读范围。对违反使用语言文字规范的,要责令改正,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日本人超强的汉字人名     大约是7年前的样子,有个日本父亲为刚生下来的儿子起名叫“恶魔”,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在日本,无论是谁,只要你到市政府登记真实姓名时就必须经过核实,并且在获得批准之后才能正式使用,尤其对出生表格更为严格,而对“恶魔”这一人名的出现,当时的日本政府官员感到十分吃惊,因为没人想到世上竟然会有如此偏执的父亲!      自打“恶魔”事件发生之后,日本政府决定某些汉字是不能适用于人名的,这个规定后来通过户籍法得以具体实施,当然“恶魔”两字首当其先,迫使偏执的父亲放弃了原来的命名。      不过,事到如今,日本政府今天重新公布了人名汉字的适用范围,其中把原来枪毙的汉字重新救活了,总共加起来是34个汉字,其中如下图所示,不乏“诅咒”“怨恨”等含义。根据当年遭遇“恶魔”人名的东京都昭岛市的市长说法:“这次汉字的救活完全没考虑用于人名时的状况!”      其实,这位市长的苦衷事出有因,由于当年针对“恶魔”人名的登记申请打一开始是受理的,但后来发现了汉字问题,才出尔反尔,完全采取了拒办的态度,结果激怒了偏执的父亲,进而告到法院,主张作为父亲的自由已被市政府剥夺了。后来,法院一方面判处父亲乱用命名权,但另一方面也责令市政府登记“恶魔”,这事儿闹到最后,还是由偏执的父亲不再偏执了,给儿子起了另外的名字,才算平息了这场风波。      目前,日本政府尚未发表汉字人名的适用标准,而这一出尔反尔的政策正在引发第二轮的舆论混乱!顺便说下,日本NHK电视台解释汉字时的舞台设计挺夸张,就像小学老师上语文课一样!
2010上海第二届国际青少年汉字艺术交流展开幕 2010-11-28 12:06:59 来源:上海新闻网    11月28日,《“暖砚存墨,敬字惜纸”——2010上海第二届国际青少年汉字艺术交流展》在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馆隆重开幕,吸引沪上青少年和书法爱好者参观、研习。该展览是由夏征农民族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      中华汉字文化艺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从对中华汉字文化艺术的研究中,不仅看到了它“破茧成蝶”的发展旅程,更看到了它所蕴涵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此次展览活动在“2009上海第一届国际青少年汉字艺术展”基础上,面向全世界3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征集作品,鼓励青少年用创新精神,打破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不拘一格,展现中华汉字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此次展览共展出甄选出的优秀作品150件,其中包括软笔书法、硬笔书法、绘画、篆刻、雕塑、动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活动还评选出“十佳优秀参展作品奖”,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仅有9岁,并有两名日本籍参展者入选十佳。      展览布置别具一格,参观者犹如畅游在汉字的艺术长河中。展览除了展示不同风格的汉字作品之外,还穿插介绍了有关汉字的相关知识,诸如汉字的传播、汉字的起源、汉字造字、用字法则、以及最近在艺术领域创新的成果,诸如:虎皮书法、汉书、汉字形意造型艺术等。      本次交流展对于加深世界青少年对中华汉字文化艺术的认识与理解,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华汉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文化意义。      展览持续至12月5日。详情请参考夏征农民族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官方网站: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xzn-foundation.org%2F&urlrefer=f2b6b0eacffa050fa13a371182413b26。(摄影:潘索菲)
关于中国“民穷国富”说法的不理解。 很多人总以为现在我国民穷国富,其实我们真的民穷国富吗? 我们所谓的“国富”,只不过因为我们人口基数大,所以才显得我们的国“富”,实际上,国家从国民手中收走的钱并不多。跟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比。 2010年中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差不多是30%。其中税收占的最多。占了财政收入的60%以上。中国的税收在世界上都是偏低的。仅占gdp比重的20%。而欧美发达国家税收占GDP的比重普遍在50%以上,最高的法国更是高达64%。仅仅是税收一向收入,就比我们的财政收入的比例高一倍了。 而且从税收的收取对象来看,中国征税的主要对象是企业。80%的税收来自企业。个人缴税占税收总量的比例只不过是个位数。发达国家则不同。大部分发达国家个税都是最主要的税收来源。平均个人缴税的份额占税收的60%以上。每个人都得缴税,所赚的每一分钱都必须缴税。比如美国,没有个税起征点,基础税率就是10%。也就是你所赚的每一美分,都必须上交10%给美国政府。美国有一句著名的名言——“生在这个国家你有两件事永远也逃不掉,一是死亡,二是缴税”。而中国的个税起征点现在则是2000元。也就是说你的工资如果不超过2000元的话。一分钱也不用缴,如果在美国,先交200块再说……(当然,话说回来,国外的高福利政策也只有通过高税收来消化,羊毛出在羊身上)而且目前中国针对个人缴税面还十分狭窄,大部分私人企业并没有给自己的员工缴个税,据统计,中国个税覆盖面仅为人口的2% 所以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税赋负担如果和国外看成等额的GDP的话,其实是很低很低的,大家可以看看这则新闻: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chinanews.com.cn%2Fcj%2Fgncj%2Fnews%2F2009%2F05-07%2F1681029.shtml&urlrefer=8862b256b906fb46de4de01386346f4a 如果要说藏富于民,中国才是真正的藏富于民。
扫盲成就和推广简体字无关?!?! 有的人说,如今识字率的大幅提高是教育投入增加的结果,和简化字无关。并举港台例子说明“用繁体识字率更高”…… 说到提高教育投入可以提高识字率,这当然是废话。这些发言只证明了教育投入可以增加识字率,却没有证明采用简化汉字不能增加识字率。如果要比简繁对识字率的贡献,那是不是应该在平等的条件下做比较呢?比如香港使用繁体字,当香港教育投入也只有如今大陆这么高的年代,他们的识字率是多少!?是不是比大陆高? 如今大陆的人均GDP和教育投入仅为香港70年代的水平。而台湾地区1978年的GDP就和当时整个中国大陆相当。所以我想问,香港70年代以前的识字率有我们现在大陆高?70年代香港的识字率达到92%吗?没有!说明简体字在同等条件下比繁体字更有扫盲作用!       谁也没反对增加教育投入可以降低文盲率的观点!而我的观点是,即使教育投入一样,也就是在同等投入条件下,使用简体字比使用繁体字也更能降低文盲率! 下面我来具体说明:     2008年官方公布的中国人均GDP为3315美元,差不多只等于香港1977年的水平——1977年香港人均3426美元,那时的香港人识字率是多少?我们不得而知,因为没有那么久远的识字率数据,而可查的最近的是香港1980年起的识字率,1980年香港识字率仅为85.5% 而香港的成人识字率到达如今大陆的水平——92%是何时?是到了1996年才达到的,而1996年香港的GDP已经为24581美元。是2008年中国大陆人均水平3315美元的7倍多!!也就是说当初人家用比我们多6倍多的钱,才做到了和我们一样的效果!也就是说,当使用繁体字的地区他们的发展程度和我们现在相当的时候,识字率是远不如我们的。就这样还不能说明繁体字扫盲效果没简体字好? 资料来源: 80-01年各国成人识字率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stats.gov.cn%2Ftjsj%2Fqtsj%2Fgjsj%2F2001%2Ft20021113_402193288.htm&urlrefer=4a399b806f525b809f0dd2adb5d8c730 60年起“亚洲四小龙”GDP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xw3441.blog.163.com%2Fblog%2Fstatic%2F7538362420093433419567%2F&urlrefer=54e617ae9ddb60a4e2f68347d1aafd46
扫盲成就和推广简体字无关?!?! 许多人说,如今识字率的大幅提高是教育投入增加的结果,和简化字无关。并举港台例子说明“用繁体识字率更高”…… 说提高教育投入可以提高识字率,这当然是废话。这些发言只证明了教育投入可以增加识字率,却没有证明采用简化汉字不能增加识字率。如果要比简繁对识字率的贡献,那是不是应该在平等的条件下做比较呢,当香港教育投入也只有如今大陆这么高的年代,他们的识字率是多少!?如今大陆的人均GDP和教育投入仅为香港70年代的水平。而台湾地区1978年的GDP就和当时整个中国大陆相当。所以我想问,香港70年代以前的识字率有我们现在大陆高?70年代香港的识字率达到92%以上吗?没有!说明简体字在同等条件下比繁体字更有扫盲作用!      谁也没反对增加教育投入可以降低文盲率的观点!而我的观点是,即使教育投入一样,也就是在同等投入条件下,使用简体字比使用繁体字也更能降低文盲率! 下面我来具体说明:    2008年官方公布的中国人均GDP为3315美元,差不多只等于香港1977年的水平——1977年香港人均3426美元,那时的香港人识字率是多少?我们不得而知,因为没有那么久远的数据,而可查的最近的是香港1980年起的识字率,1980年香港识字率仅为85.5% 而香港的成人识字率到达如今大陆的水平——92%是何时?是到了1996年才达到的,而1996年香港的GDP已经为24581美元。是2008年中国大陆人均水平的6到7倍!!也就是大当初人家用比我们多6倍多的钱,才做到了和我们一样的效果!也就是说,当使用繁体字的地区他们的发展程度和我们现在相当的时候,识字率是远不如我们的。就这样还不能说明繁体字扫盲效果没简体字好? 资料来源: 80-01年各国成人识字率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stats.gov.cn%2Ftjsj%2Fqtsj%2Fgjsj%2F2001%2Ft20021113_402193288.htm&urlrefer=4a399b806f525b809f0dd2adb5d8c730 60年起“亚洲四小龙”GDP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xw3441.blog.163.com%2Fblog%2Fstatic%2F7538362420093433419567%2F&urlrefer=54e617ae9ddb60a4e2f68347d1aafd46
“恢复繁体”的意义究竟何在?      我想请问,复繁派想要恢复繁体的目的是什么?我看过许多繁派们提出的理论,诸如繁体字理更完整、字形更优美、书法方面更好看……之类的。且不讨论究竟是不是繁体字比简体字更好看了,只想问复繁派们要求恢复繁体却是为何?“恢复繁体”要求的是特指在使用规范汉字的领域恢复繁体。在教学、印刷、公文等这些需要用到规范汉字的领域里恢复繁体的意义究竟何在?很明显的,在这些领域里,汉字并非是以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存在的。在这些领域里,汉字是作为一种使用工具存在的!在这些领域里,汉字是作为一种纯粹的使用工具!是作为汉语的书面体现!而非书法艺术品或者是学术讨论的对象! 而既然是一种使用工具,那简体字的优势就很明显了,易学易写易认,书写更快捷,阅读更清晰,社会的使用成本更低,再浅显点说,打字的速度也能更快,同样情况下对视力的疲劳效果也更低……      虽然简繁二派一直在争论,但是比较公认的现实是大家都承认。繁体字的优势在于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更高、历史传承性更强。而简体字的优势在于实用性和社会流通的效果更好。既然如此,为何那么多的繁派要求“复繁”呢?让简繁像现在这样各自发挥各自的优点不是很好么?      如果您真的喜欢繁体,那我们国家到底使用哪种规范汉字对你又有什么影响呢?你想写繁体书法?可以写呀!难道谁禁止你写了吗?你想在学术上研究汉字的字源、字理?可以研究呀!难道谁禁止你研究了?      为什么非要以让社会的通行用字规范产生不必要的混乱为代价,非搞“恢复繁体”呢?我实在想不明白,请繁派的朋友们指点!
转自上海壹周:恢复繁体字就是瞎折腾    文/本报记者 章凌 图/CFP      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此话一出,立刻激起大讨论。有人视繁体字为古代文明之传承,批简体字有隔断文化之误;也有人激赞繁体字优美,嫌简体字粗陋。于是,很多电视论辩类节目纷纷趁机拿繁体字说事,没完没了。      “挺繁”派祭出传统文化大旗      恢复繁体字的提案甫一曝光,其支持繁体字替代简体字的3点理由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在潘庆林的提案中,恢复繁体字,停止简体字,首当其冲的理由就是“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 繁体字里有个字, ‘心’,简化后,‘无造成心之爱’。”作家二月河也是恢复繁体字的支持者,他认为繁体字有美感,使用简体字会失去鉴赏古典文集的能力。二月河甚至主张所有文字排版都要恢复为竖排,“因为这是我们的传统。”      在《大声说》、《一虎一席谈》等电视辩论节目中,该理由往往延伸出了另一个在“挺繁”派眼里更为有力的论据——繁体字在传承中华千年文化中有着简体字远不能比的作用,简体字可谓传统文化流失、传统文化断层之罪魁祸首。由此,繁体字简体字之争不再是简单的繁简文字争论,而是上升到了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高度。在这些电视节目中,繁简字之争甚至被拿来类比当年白话文文言文之争。新文化运动90周年之际,当年的勇士在支持白话文和简体字的问题上被现代部分学者质疑。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甚至对鲁迅这样的大家对待传统历史的态度表示不满,认为其否定了传统文化。“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之一,武汉大学国学专家李敬一,最近在中南民族大学开讲时再度公开支持恢复使用繁体字。他认为汉字一笔一画都有历史,比西方抽象字母符号更加形象丰富,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他将网络语言泛滥“糟蹋祖宗和传统”和简体字对文化继承的缺失联系在一起,进行谴责。      更有甚者,《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王干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中,对王立群教授“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和今天简化字都‘功在千秋’”的观点提出批判,称“简化汉字是山寨版汉字”,明显损害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      当提到使用中的实用性时,挺繁的专家对繁体字太难写的说法嗤之以鼻。书法家戴小京语带讽刺,“怕难就不学?索性书都不用念了。”      “拥简”派删繁就简是必然      使用简体字得大于失      《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      “无心之爱也是爱,心是表音部分,而非表意”“王羲之的《兰亭序》里有三分之一的字,用的是简体字”“传统文化的精神也能够在白话文中体现”“简体字不是尽善尽美,确实有‘一声二认’带来的混淆”“赞同提倡或者加入学习繁体字,但恢复使用繁体字是浪费生命”      我不支持全国范围内停止使用简体字,恢复繁体字。就汉字本身发展而言,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自古以来,从繁入简是大趋势。      就拿尘埃的“尘”为例。战国时,“尘”的写法是三个“鹿”字构成品字形,再在上面“鹿”的两旁各加一个“土”字。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群鹿飞奔,尘土飞扬。就造字来说,这个字是造得很形象的。可是一个字要写39笔,古人也觉得太繁琐,进行了第一次简化。古人先是去掉一个土,变成品字形的三个鹿加上底部一个土。进一步简化后,又去掉两个“鹿”字,写成了“尘”。即便简化到这种程度,人们还是不胜其“繁”,民间又出现了俗体字“尘”。“小土为尘”,民间智慧不可小觑。
简体字才是名副其实的正体字! 眼下有一小部分人,总喜欢把繁体字称为“正体字”。这实在是严重扰乱了文字学中的两对基本概念。正体字对的是异体字、繁体字对的是简体字,这两对概念是不能混淆的! 无论您打开任何一种词典。无论是辞海,还是汉典,查找“正体”一词,都是“正规的字体”。而什么是正规的字体呢?哪个字正规哪个字不正规到底是谁来定呢?当然是由官方来定。正体字只有一个概念,那就是当地官方所规定的规范字体。如果不是这样,敢问如果台湾用的是正体字,那香港是不是用的就不是正体?别跟我讲香港和台湾用字一样的。比如台湾“床”字是正体,而在香港“床”字则是异体,“牀”才是香港的正体的“床”。如果说香港的“牀”是异体,那难道香港人自己用异体字?在他们眼里“床”才是异体!所以说呢,大陆的“正体”就是包括简体字在内的《通用汉字规范表》内的所有汉字。我们通称“规范汉字”。      我们的“规范汉字”等同台湾所说的“正体字”因为正体字的“正”字本来就是规范的意思。只是我们大陆一直没有用“正体字”这种提法,而一直用规范汉字这种提法。但实际上是一样的,就如我们说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就等同于台湾人提的幼稚园、国小、国中。提法不同,但是所说的概念是一样的。要是台湾人问你。你国小毕业了吗?你总不能说“没毕业”吧?同样,我们平常用的可不是什么异体字,我们用的就是正体(规范)字。      整天叫着“恢复正体字”的人(内地的)只有两种。      第一种是不知道“正体字”是什么意思,看着台湾这么称呼所用的字还有我们内地也有人这么叫,以为“正体”是一个褒义词,觉得这么叫繁体字可以感觉上把简体字“压一头”。盲目跟风而已。      第二种就是其实他们也知道“正体字”一词自古以来的真正意思,却故意曲解,浑水摸鱼妄图误导舆论,他们奉行谬论讲上一千遍就变成真理的做法,从而鼓燥人民扩大“正体字”的错误说法。想造成“即成事实”,天真地觉得,错的人多了,错的自然就变成对的了。      而第一种人,在了解真想之后却常常选择变成第二种,而不是选择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但是谬论说一万遍还是谬论,正体字的定义自古有之,它就是指人类在特定时代及范围内使用的符合标准或规范的文字,字形(结构和笔画)符合规范的字体。      此概念多用于指标准汉字。至今,对于标准汉字,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两岸三地所颁布的不尽相同。由于现在汉字演变的历史,中国大陆的规范字是简化字。所以想复繁的人就好好说复繁,不用拿什么正体字的帽子往自己头上扣,那实在是在荒天下之大谬。      接着说,为什么说简体字是对应繁体字?      因为“简体字”和“繁体字”都不是完整的汉字的概念。简体字只有简体字总表里的两千多个,而繁体字的概念也只有这两千多个简体字所对应的那两千多个汉字(包括发、髪这样一简对多繁被合并了的汉字)这些字如果单独列出来,都不是一个完整的汉字系统。因为汉字的数量有好几万,而简体和繁体的概念才涵盖两千多字。有很多字既非简体字也非繁体字。比如一、的、不、母、是、字、中……这些字是简体字吗?不是;是繁体字吗?也不是!这些字在我们这叫规范汉字,在台湾那叫正体字。      而我们说的“港台用繁体字,大陆用简体字”的说法,是用部分指代整体的做法。并不是说我们大陆只用那两千多个简体字,也不是说港台只用那两千多个繁体字。我们说我们使用简体字,是说我们使用包括简体字在内的规范汉字。港台使用繁体字,是说他们使用了包括繁体字在内的“他们的规范汉字”也就是他们口中的“正体字”。
一个有趣的单音故事——《施氏食狮史》 《施氏食狮史》【原文】石室诗士施氏,嗜食狮,誓食十狮。适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白话及解题】有一位姓施的诗人,他的名号叫石室诗士。他特别嗜好吃狮子,发誓要吃十头狮子。姓施的常常到市集里看狮子。十点钟,刚好十头狮子来到市集。这时,刚好姓施的(也)来到市集。姓(施)的看这十头狮子,仗着箭的力量,使这十头狮子死了。姓(施)的收拾这十头狮子,到石头做的屋子。石头做的屋子潮湿,姓(施)的命令侍者擦拭石头做的屋子。石头做的屋子擦(好了),姓(施)的开始尝试吃这十头狮子。吃的时候,才知道这十头狮子,实际上是十座石头做的狮子的尸体。试解释这件事。 原文汉语拼音: 《施(shī)氏(shì)食(shí)狮(shī)史(shǐ)》      石(shí)室(shì)诗(shī)士(shì)施(shī)氏(shì),嗜(shì)狮(shī),誓(shì)食(shí)十(shí)狮(shī)。      氏(shì)时(shí)时(shí)适(shì)市(shì)视(shì)狮(shī)。      十(shí)时(shí),适(shì)十(shí)狮(shī)适(shì)市(shì)。      是(shì)时(shí),适(shì)施(shī)氏(shì)适(shì)市(shì)。      氏(shì)视(shì)是(shì)十(shí)狮(shī),恃(shì)矢(shǐ)势(shì),使(shǐ)是(shì)十(shí)狮(shī)逝(shì)世(shì)。      氏(shì)拾(shí)是(shì)十(shí)狮(shī)尸(shī),适(shì)石(shí)室(shì)。      石(shí)室(shì)湿(shī),氏(shì)使(shǐ)侍(shì)拭(shì)石(shí)室(shì)。      石(shí)室(shì)拭(shì),氏(shì)始(shǐ)试(shì)食(shí)是(shì)十(shí)狮(shī)。      食(shí)时(shí),始(shǐ)识(shí)是(shì)十(shí)狮(shī)尸(shī),实(shí)十(shí)石(shí)狮(shī)。      试(shì)释(shì)是(shì)事(shì)。
对一些恶意中伤的回应 某些人到处污蔑在下乱删帖,在简体字吧删除所有反对简体字的言论、乱封ID搞“一言堂”。等等毫无根据的指责,对我进行恶意中伤。对此有怀疑的朋友们可以请各位自行移步简体字吧,看看我是否有乱删除挺繁派的帖子 以简体字吧目前第一页的帖子为例,首页50贴,除去置顶的,其余48贴里由挺繁派所发的帖子就有至少22贴,给你们举几个繁体派吧友发的帖子的例子。 http://tieba.baidu.com/f?kz=627066913 http://tieba.baidu.com/f?kz=613177352 http://tieba.baidu.com/f?kz=623002377 http://tieba.baidu.com/f?kz=621030449 http://tieba.baidu.com/f?kz=607216862 http://tieba.baidu.com/f?kz=663631252 http://tieba.baidu.com/f?kz=608438345 http://tieba.baidu.com/f?kz=664052995 http://tieba.baidu.com/f?kz=616344584 http://tieba.baidu.com/f?kz=549966273 …… 这些繁体派的文章甚至是反简的文章我都留着,没有删一贴。我被我删的只不过是某些人因为让一个支持简体字的人当上了吧主心怀不满所发的骂贴、水贴及一些其他违反吧规的帖子而已。 那些造谣中伤本人的人,请看看上面那些帖子,那些到处叫的人们自己看看我删反对意见的贴了吗?我封他们ID了吗?我哪里不容繁体派的言论了? 那些因为被我删帖封IP的人如果想不被删帖,请向他们学习学习。看看帖子应该怎么发,其实我最多也才封了你们三天。某些人想以后在简体字继续发言而不被删帖的话,请注意自己的嘴巴别继续不干净。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某些人要是也能向他们那样发帖自然不会被删。如果某些人还是不听劝阻,不仅继续重复发帖还嘴巴继续不干净的话,你们到处造谣中伤的行为只会被人耻笑。 本来不想说这些东西,某些人爱怎么闹怎么闹,没想这些人却到别人的吧里刷屏,影响汉字吧的朋友们的浏览讨论。不知他们能不能更无耻一点。言尽于此,好自为之。
【转】汉字的理据性 目前,对于汉字理据性的理解还存在分歧。孙剑艺认为:“要说早期的汉字‘有字理’是可以的。但是汉字发展到今天,它所记录的汉语发展到今天,社会发展到今天,汉字的‘六书字理’早已消失殆尽了,或者说早已不起多大作用了。……实际上,汉字本身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逐渐淡化自己‘字理’的历史。”[1]苏培成先生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真正实用的文字都是有理据的。拼音文字的字母按照一定的规则拼合起来,就能表示出词的读音,这就是它的理据。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是语素文字,它的理据表现为部件和字音、字义间的联系。看到一个汉字,能够从它的部件联想到它的读音和意义。知道它代表的是什么语素,这样的字叫有理据。反之,看到了部件不能引起联想,这样的字就是没有理据。”[2]刘又辛认为,“从两种文字的性质来看,拼音文字是一种无理性符号;汉字则除少数表音(假借字)外,基本上都是有理性符号。”[3]这里对汉字理据性的不同理解,牵涉到对汉字系统规律的认识和对汉字发展演变历史的不同看法。至少涉及这样三个问题: 1.对文字理据性的理解 文字的理据性是指文字符号和语言成分的对应关系,既然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系统,而语言又是音义结合的词汇语法体系,那么文字记录语言,就是使文字符号和语言成分建立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语音的,也可以是意义的。拼音文字的字形(词形)直接记写语言要素的声音,而汉字中形声字的字形,则与语言要素的声音和意义两个方面发生联系。因此,我们说的理据性不仅仅指现代汉字是不是合乎“六书”,还指作为一套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汉字跟语言成分之间是否具有某种联系,换句话说,汉字的理据性是指其在记录语言成分的同时,是否体现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同意苏培成先生的看法,任何实用的文字都是有理据的。汉字记录汉语,它的理据性就表现在汉字字形直接与语言中的音或者义发生联系。比如“众”,是由三个人组成的,用它代表“人多”的意思。“抬”两个偏旁,一个表义,一个表音。这样的字都体现出了汉字的理据性。不同类型的文字,它的理据性表现出来的方式就有所不同。表音文字用字母表示语言中的音素或音节,字母按照一定的拼合规则来表示相应词的读音。例如英语中的“book,look,cook,boot”等词,其发音就有一定的规律性,词形直接记写语言要素的声音。当然也有一些词不能准确表示读音,但从英语文字的整个体系来看,还是有一定系统规律的,因此我们承认它是有理据性的文字,至于多少词形表音,多少不表音了,那是理据度的问题。 为了把汉字的理据性加以量化,苏培成先生提出了理据度这个概念。理据度的计算公式是: 实际具有的理据值÷最大理据值=理据度 按照字符理论,现代汉字的字符分为三类,就是意符、音符和记号。意符、音符有理据,记号没有理据。他以《新华字典》的部分作了抽样测查,推测汉字的理据度在50%上下。[4] 2.古代汉字和现代汉字的理据性问题 所谓现代汉字是指记录现代汉语所使用的文字。它以形声为主要构字方式,以楷书为通用印刷体,基本上采取语素—音节原则来记录现代汉语。古代汉字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至少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前一阶段起于商代,终于秦代;后一阶段自秦末一直延续到现代[5]。在时间范围的大跨度、字形演变的大变化面前,对于古代汉字的理据性也要做出具体的分析。如果说小篆以前的文字,基本保留了象形的特点,那么隶变可以说是汉字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的大简化,它确立了汉字点、横、竖、撇、捺等现代汉字的基本笔画,也确立了现代汉字结构的基本雏形。在甲骨文里表示具体事物、动物的字形,一般都是描摹其外形或者外形特征,这些字形直接与所记录的词语发生联系,可以看作是有理据的。然而,也不是所有的甲骨文都是能够“见形知义”的,因此,其理据性未必就比现代汉字高多少。汉字发展到了周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汉字造字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形声字增加的速度超过了表意字,形声字的数量也就占了多数。《说文解字》所收9353个小篆中,形声字的数量就占了80%多。这时候,汉字的理据性就越来越强了。发展到隶楷阶段,尽管随着笔画的确立,象形、指事、会意字的理据性有所降低,但形声字的数量发展迅速,南宋郑樵对两万多汉字的结构作过分析,认为当时的形声字比重已经超过90%。因此,汉字的理据性不是削弱了,而是大大加强了。现代汉字中,大部分字形是对隶楷阶段汉字的传承,古今通用字仍是现代汉字的主体,简化字和新造字所占的比例不足20%,即使是简化字和新造字,也不都是毫无理据的,相反,有些字还提高了理据度。比如“态”、“证”、“递”等字就比原来的繁体字理据度高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