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医生 心情医生
兴我中华,华夏儿女责无旁贷.
关注数: 54 粉丝数: 1,524 发帖数: 16,092 关注贴吧数: 35
正体字对的是异体字、繁体字对的是简化字,两对概念不能混淆! 正体字对的是异体字、繁体字对的是简化字,两对概念不能混淆!    正体字与异体字、繁体字与简化字,两对概念不能混淆!  有人总喜欢把繁体字称为“正体字”。这实在是严重扰乱了文字学中的两对基本概念。  繁体字就是繁体字,是针对字或者简化字来讲,但是正体字所对应的并非简体字。而是异体字  说个简单的例子  举、举、擧。跟为、为、为  从正体/异体的角度说,举和举、为和为都是正体字,而擧、为则是异体字。其中,“擧”是《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明确规定异体字,已经确定不具有正体的资格;而“为”是《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以外的异体字,能否取得正体的资格还可以讨论。  从繁体/简化的角度说,举是举的简化字,但却不是擧的简化字;为是为的简化字还是为的简化字,也像上面一样可以讨论,前提是先要在繁体的范围内确定一个正体。《简化字总表》认为为是为的简化字,而不是为的简化字。但从字形上看,似乎和为关系更近一些。  此外,还有更多的汉字,从来没有经过简化,比如:一、的、不、母、是、字、中……有许多还是常用字。这些字既不能算简化字——因为它们没有被简化过,也不能算繁体字——既然没有被简化,当然不存在相对的“繁”体。  所以如果想针对的是简体字,请不要拿正体字的说法来  使用任何一个概念,都需要先进行明确的界定,当然可能因人而异。但这个界定首先要让它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如果经不起事实的检验,界定就是失败的。  以上举两个简单的例子,说明:正体字与繁体字这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简体字来源于许多的古字俗字草字,虽然有一部分是出自异体字,但简体字和异体字的概念不是等同的。能对应“简体字”这个概念的,只有繁体字。用“正体字”来对应简体字,是荒天下之大谬。    由于百度自动转换成简体,所以一些原来的繁体字可能看混,请看原帖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pkucn.com%2Fviewthread.php%3Ftid%3D235428&urlrefer=9e73aee2201905028bd00904c3a68174 
正体字对的是异体字、繁体字对的是简化字,两对概念不能混淆! 正体字与异体字、繁体字与简化字,两对概念不能混淆! 有人总喜欢把繁体字称为“正体字”。这实在是严重扰乱了文字学中的两对基本概念。 繁体字就是繁体字,是针对字或者简化字来讲,但是正体字所对应的并非简体字。而是异体字 说个简单的例子 举、举、擧。跟为、为、为 从正体/异体的角度说,举和举、为和为都是正体字,而擧、为则是异体字。其中,“擧”是《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明确规定异体字,已经确定不具有正体的资格;而“为”是《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以外的异体字,能否取得正体的资格还可以讨论。 从繁体/简化的角度说,举是举的简化字,但却不是擧的简化字;为是为的简化字还是为的简化字,也像上面一样可以讨论,前提是先要在繁体的范围内确定一个正体。《简化字总表》认为为是为的简化字,而不是为的简化字。但从字形上看,似乎和为关系更近一些。 此外,还有更多的汉字,从来没有经过简化,比如:一、的、不、母、是、字、中……有许多还是常用字。这些字既不能算简化字——因为它们没有被简化过,也不能算繁体字——既然没有被简化,当然不存在相对的“繁”体。 所以如果想针对的是简体字,请不要拿正体字的说法来 使用任何一个概念,都需要先进行明确的界定,当然可能因人而异。但这个界定首先要让它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如果经不起事实的检验,界定就是失败的。 以上举两个简单的例子,说明:正体字与繁体字这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简体字来源于许多的古字俗字草字,虽然有一部分是出自异体字,但简体字和异体字的概念不是等同的。能对应“简体字”这个概念的,只有繁体字。用“正体字”来对应简体字,是荒天下之大谬。
【转】简体字古已有之 ■马庆株 汉字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简化一直是主要倾向,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都有简体字。现在见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殷商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年开始)的甲骨文,距今3259年。此前陶文符号只认出了个别符号,还读不出一句话来,因而还不能证明已经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或者文字。战国和秦汉时期是汉字形体大变动的时代,篆书变为隶书,再到楷书,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由古代篆书到近代汉字隶书的隶变是质的飞跃。东汉后期出现楷书,从此字体才稳定下来,汉字形体是汉朝定型的,一直用到今天,这样我们的文字才称为“汉字”,到现在为止总共使用了约1849年。 简化的原则是约定俗成。1956年以来正式推行的简体字大多数古已有之,有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刘复和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钱玄同的《简体字谱》(1935年)等为证。《简化字总表》第一表350个字、第二表132个字,共482个字。有人考察其中388个字的来源,发现汉代和以前出现的有111个字(占28.61%),三国到唐代出现的有55个字(占14.17%),唐代和以前的合计有166个字(占42.78%),宋代到清代出现的有175个字(占45.1%),清代和以前的合计有341个字(占87.88%),民国时期出现的有46个字(占11.86%),民国和以前的合计有387个字(占99.74%),1949年以后出现的仅有1个字(占0.26%)。 书法家和群众创造并使用了不少简体字,因此说简体不好看不符合事实。 书法家写的简体字就非常好看。例如: 楷书字帖:唐代虞世南(?—638年)书《孔子庙堂碑》中有:状、弥、将、于、来、随、尔、涌、麦、继。 褚遂良(?—658年)书《雁塔圣教序》中有:盖、弥、净、箧、纲、随。 草书是简体字的重要来源。 汉代史游《急就章》中有:时、东、陈、孙、检、帐、项、楼、来、夹、颊、侠、箧、贝、学、见、为、伪、长、张、随、状、问、觉、乐、犊、读、断、变、郸。 据明拓肃府本《淳化阁帖》,晋代王羲之(303年—361年)帖中有:东、岂、试、为、缅、临、终、张、时、将、见、当、孙、扬、实、尔、鲤、鱼、与、诏、长、乐、陈、来、诚、绝、顾、灾、宽、饮、谢、杨、学、万、发、问、怅、颐、视。 王献之帖中有:尝、临、谓、诸、当、问、顿、许、尔、闻、弥、将、来、终、缠、绝、随、门、与、岂、劳、肾、为、汤、怅、时、经、传、写、孙、觉、陈、见、茎、顺、东、险、会、诣、请。 行书字帖中见到王羲之用过:于、将、随、终、岂、谁、维、侠、绵、绛、结、给、粮、纺、谓、语、为、数、谢、败、丧、盖、纸、书。 唐朝欧阳询(557年—641年)用过:来、闰、馀、问、盖、维、临、终、随、隐、将、侠、荣、门、闲、墙、粮、顾、纸、纷、绥、纭、间、丧、辞、结、数、状。 唐朝虞世南(?—638年)用过:来、问、礼、绝、维。 宋朝苏轼(1037年—1101年)用过下列简体字:顾、盖、来、堕、于、饥、误、敛、将、请、绝、万、尔、贾、闻、祷、须、阙、计、时、诚、夸、纳、记、诉、纠、与、访、谁、长、诗、语、馀、缘、弥、纪、闲、终、谓、闰、债、状、谒、见、间、挟、维、问、谈、啸、传、东、宽、当、闰、绝、须、数、挟、细、鸾。 元朝赵孟頫用过下列简体字(1254年—1332年):来、给、诸、惮、质、丧、将、门、壶、设、请、绝、违。 明朝董其昌用过的简体字(1555年—1636年):记、为、将、纳、缉、于、万、证、盖、萧、顾、楼、赋、长、与、谓、览、尽、时、诸、谱、传。 清朝郑板桥用过下列简体字(1693年—1765年):问、觉、尽、梦、诗、来、绸、缪、潍、为、两、现、画、闻、壮、剑、红、饭、贾、见、语、状、胆、尔、阅、词、缓、继、应、给、证、宽、讯、说、请、违、麦、随、时、课、该、调、结、约、对、详、诉、贤、险、赋、蒋、学、劲。 一部分简体字是群众创造的。敦煌出土文献中的俗字有:爱、绊、笔、缠、尘、虫、床、纯、辞、断、堕、尔、盖、个、顾、挂、国、号、饥、迹、继、夹、荚、颊、坚、检、将、绛、经、颈、来、赉、礼、怜、粮、乱、脉、门、弥、鸣、纽、凭、栖、齐、启、弃、悭、墙、惬、箧、轻、师、随、万、闻、问、无、狭、侠、贤、挟、兴、烟、痒、异、隐、与、语、岳、灾、沾、众、嘱、装、庄、壮、状。 简体字中一部分是古本字,一部分是书法家造的,一部分是群众造的,都是我国的文化遗产。长期以来,简体字、繁体正字与异体字事实上并行。简化实际上是以简体字取代繁体字的正体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简化是根据“述而不作”的精神选定简体字。本来许多字的简体和繁体都在使用,简体字人们天天接触,基本上已经约定俗成,与繁体多有形体上的联系,并不难学。因此,采用简体字不会造成文化断层,根本谈不上割断历史。简体字可以用来印古籍,传播古代文化。方案中2236个简体字平均10.3画,相应的2259个繁体字平均15.6画,平均每个字减少5.3画,提高了汉字的清晰度,节省目力,实行简体字的大陆地区近视眼比例低于使用繁体字的台湾和香港,节省学习和记忆的负担,节省写字的时间,体现了以人为本。这难道不好吗? 汉字演变的过程中理据不断丢失,象形字早已逐渐不再象形,还有许多讹变,好多部件变得不表示读音也不表示意思,只是区别性的记号,必须逐个机械记忆。许多汉字不能准确表示读音和意思。简体字明显地改善了表音表义功能,降低了学习难度。比较:帮帮、补补、霉霉、毕毕、苹苹、肤肤、达达、担担、胆胆、递递、态态、历历历、赶赶、护护、伙夥、惊惊、胶胶、惧惧、剧剧、据据、窃窃、迁迁、窍窍、虾虾、宪宪、战战、毡毡、证证、桩桩、钟钟、偿偿、迟迟、审审、胜胜、丛丛、艺艺、忧忧、犹犹、邮邮、吁吁、运运、酝酝。 显然,简体字多数比繁体字表音准确,好认、好记、好写、好读,不容易读错。极少数人要求恢复繁体字,反对简体字,反对国家法定的规范汉字,不符合文字发展规律,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纯粹是不折不扣的瞎折腾,不会得到多数人的赞同。 (作者为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
驳废简用繁派!说要废除简体字的都是妄图消灭中华文化的败类 他们口口声声说恢复传统文字,所以用干吗不恢复小篆、金文。那样更传统。口口声声说繁体字用了两千多年,所以要恢复,简体字也大部分都用了上千年呀。大部分的简体汉字来自于古代人们通用的行书和草书写法的楷化,大家可以找一些诸如王羲之之类的大书法家的行书、草书字帖看一看,是不是其中就有许多的“简体字”。或者大家有空到苏州的文庙或几个园林里几千个石碑里找找看,随便都能找到两三百个和今天简体字总表里一摸一样的“简体字”并且这些汉字的使用早已广泛的运用在民间。《宋元以来俗字谱》一本书里面就收录了宋元明清以来的民间刻本中收录的简化字达上千个。我们的简体字本来就是主要收录中国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大部分都是千年来国人一直在用的。并适当根据一定原则再简化一部分笔画繁多的汉字,简体字无论怎么看都应该是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某些人非要颠倒黑白的说简体字是大陆执政党的“自创”    挺繁的人所挺的繁体字,说的其实就是是繁体楷书,这原本就不是古代时国人书面常用的。人们在记录、书信、笔记的时候,绝大部分真正使用汉字的时候,用的一般都是草书或行书,楷书主要出现在正式的管方印刷书籍里,和一些文人书法家们的书法作品里,民间则是大量流通俗体字(简化字)。而繁体楷书的主要作用其实就相当于印刷体,并不在民间流通使用。诸如你写封家书,或者大臣给皇帝上个奏折(图一),或者师爷帮县令做笔记之类的真正当人们拿起笔在白纸上使用汉字的时候,所用的很少是楷书。而许多的挺繁派本末倒置,要我们像港台那样,不仅看的都是繁体,写的也都是繁体。这本来就不是他们所提倡的传统!   我们从布什是闭门造车,任何汉字的简化都是有依据,有原则的。《简化字总表》里的两千多个字,大部分都是从历史上各个书法家的行书、草书字帖还有民间俗体字刻本、书籍中引用出来的,当然也有小部分是用其他原则简化的。所以凭什么说简体字不是传统?简体字本来就是传统,至少是对中华汉字传统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而且这种传统是对中华文化传承及其重要、必不可少的传统!说要恢复繁体字的人如果只是想让繁体字更受重视,那无可厚非,比如大力提倡“识繁写简”我也支持,支持我们多学习多认识繁体字没有任何不好,就像如果有人说应该多学习篆体,我也会很支持。具体措施上我们可以在学字的时候,在坚持以简体字为主的前提下,增加简繁对照(个人认为最好是从小篆开始对照)。在高年级增加一定课时的关于中国文字发展的课目。而让国人更多的了解繁体字。而那些口口声声说要废除简体字的人则根本就是在蔑视中华传统文化、妄图消灭中华文化的败类!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