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珮 黄华珮
关注数: 33 粉丝数: 267 发帖数: 6,102 关注贴吧数: 5
素质家庭教育六,结对子教育改掉了喂饭的毛病 我在某小学讲完了课,有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家长问:怎样才能教育她的孩子不用喂?周围的家长听了有些吃惊,怎么读三年级的孩子还要喂?我是第三个听说读三年级的孩子还要家长喂饭的,因此,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我了解了详细情况后,给她出了个主意,叫她找一个年龄相仿,吃饭也不太好的孩子结成对子,告诉他们家长互相约定时间,一方在喂孩子,另一方领着孩子假装偶遇,看对方家长给孩子喂饭。来方显得非常惊奇的样子,怎么!你们的宝宝多大啦?还要喂? 喂的一方立即回应说:不!不不不!我们是开玩笑的,我们一直都是自己吃,今天我们是闹着玩呢,不信我们宝宝吃给你们看看,把碗筷都递给孩子自己吃。来访的一方也要立即表扬自己的孩子,我们的宝宝吃得也很好,不信你们也可以到我们家看,随时欢迎。然后,双方的家长都要做好思想工作,加油鼓劲,并鼓励孩子,我们是不会输给你们的,特别是不能让他们看我们的笑话。经过一段结对教育,以后孩子肯定会好好吃饭了。果然,这两个孩子后来吃饭做得很好,因为他们都会吃饭,主要是父母太溺爱,养成了喂饭习惯,经过一番教育会很快克服的。 民以食为天,这是老祖宗传下来名言,过去生活困难时期,孩子多,食物少,要抢才能吃饱,一听说家里有好东西吃,打死也不愿意离开。为什么时隔短短二十多年,孩子却把吃饭当成负担,需要家长喂、求、打骂和逼迫孩子才肯吃,难道是孩子不对吗?不是,问题还是出在家长身上。 调查中发现:家长、特别是老年家长,生怕孩子吃不好影响身体,因此,用尽一切手段也要让孩子多吃、快吃。他们由于缺乏教育知识,采用的都是错误做法。比如:让孩子边吃边玩;家长端着一碗饭追遍几条街都不想吃一口,冰冷饭菜硬喂着孩子吃。有的养成了吃零食的习惯,吃饭时肚不饿,孩子又怎能好好吃饭呢?一切都是家长的错。
素质教育五,劳动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有一天,一个当副县长的亲戚请我饮茶,交谈中他问起我研究家庭教育的事。他说:你我的父母都没有文化,而且整天忙于干活,那有时间教育我们?你当了18年飞行员,我也做到了副县长。言外之意,不用家庭教育也能干一番事业。 我说:你我的父母没有文化,并不等于不教育,家庭教育有言传,也有身教。我们所受的教育主要是身教育,父母的纯朴思想,辛勤劳动的优良品质是最好的教育。 我告诉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你我处的年代生活环境非常艰苦,每天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吃不饱,穿不暖,生存都受到威胁,心理忧心忡忡,这一点比什么教育都重要。我接着说:如果我没有猜错,你的儿子学习成绩肯定不如你。他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我说不用问。因为你现在家里生活得很好,孩子没有危机感,学习没有动力,学习也不会努力。我还要特别提醒你:他学习不努力事小,防止学坏一定要警惕,现在有很多人、如不良团伙、贩毒分子等都盯上你儿子,一不小心就被他们拉过去,到那时你会后悔莫及,一番交谈他觉得我的很有道理。 现在绝大多数家庭,生活虽然不很富裕,但都是衣食无忧,这些家庭的孩子心理是没有危机感的。因为他们小,理性未发育成熟,他们往往看到眼前不学习很舒服,想不到长大后没有知识、学不到专业技术找工作很难,没有经济来源生会很痛苦。甚至在一些家长中,从原来最艰难,走上了富裕后,不但自己过上安乐生活,也让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把自己当年的创业精神丢的干干净净,也把无知的孩子培养成了寄生虫。 不少家长都问我?守业的条件明明比创业好,为什么会出现“富不过三代”问题?我说道理很简单:是创业者自己把创业精神地掉了,只让孩子享受创业成果,没有创业精神等于去掉了支柱,因此,家业也就守不住了。其实,孩子是无辜的,他们没有错,他们不懂也不会怎么守业,是父母把自己的错误传给了他们,使他们不懂得创业艰难,挣钱不易,因此,才会出现不创造,只享受,甚至挥金如土。
家庭素质教育二,严厉教育不一定有最佳教育效果 前不久,有一位母亲在家庭教育吧求助。说她两岁半的儿子,无论怎么教育、批评、甚至打骂,都改不掉用手去捅电插座的坏毛病,把家里人急得不知所措。 我告诉她,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叫她先把孩子表扬一番,说他是世界上最棒、最勇敢和最聪明的好孩子,爸妈都非常爱他。然后指出他捅电插座毛病是很不好的,是很容易发生危险的。 接着跟他说:我敢跟你打个赌,你过不了一个小时你就会去捅那个电插座,你信不信?你如果到时间不捅就是你赢,捅了就是我赢,你敢不敢跟我赌?并记下当时的时间。 第二天,这位母亲在网上告诉我:她赢了。我又告诉她:你还不能掉以轻心,要跟他赌一天,赌一个月,这样他就能彻底把毛病改掉。 现在,有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不好教育,主要表现是孩子不听话。实际上,这不是孩子问题,是家长的教育方法没有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没有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有的甚至用打骂粗暴的方法代替教育,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越打孩子越逆反,最后只会使问题越来越糟糕。 有许多家长都反映同样一个问题,说教育最难是孩子不听话。说:家长明明是为他好,但无论怎么说他就是不听。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好理解,因为孩子是感性的,理性未发育成熟,不理解家长所说的话。主要表现是:孩子认为喜欢的事就做,家长不让他做也要做;他认为不喜欢的事,他就不做,家长要他做他也不做,甚至家长要求越强烈,他抵触得越厉害,这就是孩子最明显的心理特点。因此,要教育好孩子,家长必须掌握这些特点,方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素质教育一,孩子都是可塑之材 人,在未成年时,就是一块可塑的原材料。比如:做陶瓷产品的泥坯子,几乎不能产生什么价值。但经过陶瓷专家精心塑造后,就会变得价值连城。孩子也是一样的,不教育什么都不会,经过良好的教育后,就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婴儿出生时,与普通动物并没有太大区别,甚至很多方面还不如普通动物。比如:普通动物刚出生时自己会站立、觅食,有的能跟随父母大迁徙。婴儿则不能,必须要母亲把乳头放进嘴里才会吃,天气发生变化也要父母及时加减衣服,否则,就会被饿死、冻死。 人类的大脑性质和普通动物是不一样的,出生时虽然生存能力不如普通动物,但接受教育后各种能力会有一个突飞进过程,会使用语言和工具,是其它动物无法做到的。原因是人类天生就具备有大约4000亿个大脑细胞,经过良好的教育后能产生巨大作用,而且人与人之间差别很小,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具备成才条件。 比如:被认为是数学天才的何不凡,10岁,大家都认为他是个弱智孩子。但他妈认为他数学有天分,因此,就鼓励他学习数学,结果他的数学成绩非常好,三位数的平方能随口说出。 叶子玉是个女孩子,2岁半开始跟舅舅学习摩托车,表演飞车时只有5岁半,在场观众无不为她惊心动魄。 梁瑞金,生长在农村,爸爸妈妈长期外出打工,是个留守儿童,爷爷把他带大。三岁开始教他练体操,9岁时参加世界少年体操锦标赛,获得2银1铜的好成绩。 在生活中,像上面说的杰出少年还有很多。但是,就大多数孩子来说,是无法达到那样高的水平的,甚至连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实际上,这不是孩子本身原因,是教育上出了问题,特别是家长早期教育不好,不会教育,或教育晚,影响了孩子的潜能发挥。因此,我们建议父母要重视学前素质教育,努力学习教育知识,即使孩子成不了天才,也一定会有大收获的。
家庭素质教育二,严厉教育不一定有最佳效果 前不久,有一位母亲在本吧上求助。说她两岁半的儿子,无论怎么教育、批评、甚至打骂,都改不掉用手去捅电插座的坏毛病,把家里人急得不知所措。 我告诉她,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叫她先把孩子表扬一番,说他是世界上最棒、最勇敢和最聪明的好孩子,爸妈都非常爱他。然后指出他捅电插座毛病是很不好的,是很容易发生危险的。 接着跟他说:我敢跟你打个赌,你过不了一个小时你就会去捅那个电插座,你信不信?你如果到时间不捅就是你赢,捅了就是我赢,你敢不敢跟我赌?并记下当时的时间。 第二天,这位母亲在网上告诉我:这一招真灵。我又告诉她:你还不能掉以轻心,要跟他赌一天,赌一个月,这样他就能彻底把毛病改掉。 现在,有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不好教育,主要表现是孩子不听话。实际上,这不是孩子问题,是家长的教育方法没有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没有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有的甚至用打骂粗暴的方法代替教育,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越打孩子越逆反,最后只会使问题越来越糟糕。 有许多家长都反映同样一个问题,说教育最难是孩子不听话。说:家长明明是为他好,但无论怎么说他就是不听。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好理解,因为孩子是感性的,理性未发育成熟,不理解家长所说的话。主要表现是:孩子认为喜欢的事就做,家长不让他做也要做;他认为不喜欢的事,他就不做,家长要他做他也不做,甚至家长要求越强烈,他抵触得越厉害,这就是孩子最明显的心理特点。因此,要教育好孩子,家长必须掌握这些特点,方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小学生一日生活和学习程序 1 、一日生活学习程序 孩子刚上学时,还不懂得怎样安排自己生活和学习,需要家长帮助编排生活和学习程序,并养成习惯。正常情况下为: (1) 平时生活和学习程序 7 : 00 左右起床(或根据需要),让孩子自己穿衣、洗漱; 7 : 30 前到校。为了锻炼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家长与孩子可以反串角色,既让孩子自己背书包,还要把家长领到学校; 7 : 40 在校学习; 12 : 00 午饭、午休; 14 : 00 在校学习; 17 : 30 放学,晚饭前独立完成作业; 18 : 30 晚饭、自由活动,家长陪伴、自己或和同学一起活动; 20 : 00完成作业、 个人学习、看电视时间; 20 :5 0 睡前阅读时间,可阅读文学或复习功课; 21 :5 0 睡觉。 2、 节假日生活和学习程序 星期五晚(含放假前一天晚)为自由活动时间(看书、看电视、会友、上网),可以延迟 1 个半小时睡觉,注意安全,开展有益活动,不影响他人休息; 第二天早晨晚起床 1 个半小时; 9 : 00 为洗漱、吃早餐时间; 午饭前为做作业、看书、学习时间; 午饭后为自由活动时间(锻炼身体、文体娱乐活动、参加兴趣班、外出观光等有益活动);每星期 1 、 3 下午参加劳动。比如:做义工、学习做家务; 晚饭后按星期五内容执行; 后三天按双休日生活程序执行,做好收心,或新学期准备工作。 3、注意事项: (1)刚开始孩子还不习惯,家长到时间提醒。 (2)每次提醒都要求做,并持之以恒。 (3)孩子到高年级后形成习惯就好了。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家长怎么办? 据调查,在中小学生中,70-80%学习成绩不理想,有的偏科,有的总分离要求相差较远,很多亲子关系不好,都是因为学习成绩差发生的。 一、表现 1、批评或埋怨孩子 家长在望子成龙的思想指导下,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一旦孩子学习成绩达不到要求,轻则批评,重则打骂,都是埋怨孩子懒,不愿学,不为父母争气。 2、亲子关系很僵 由于父母不断指责、埋怨,孩子又没有能力解决学习困难,绝大多数都是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有的甚至亲子关系彻底破裂。 3、孩子发展与家长希望背道而驰 随着家长对孩子压力越来越大,孩子开逃避学习,沉迷电子游戏,与坏人为伍,做违法乱纪的事,最后走上犯罪道路。 二、父母的责任 1、做好思想工作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都是因为懒不愿学才不会,这是家长对孩子天大冤枉。实际上,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心里是非常着急的,只是自己没有能力解决困难而已。如果家长不理解孩子,还一味埋怨孩子不想学,就会给孩子的着急心里撒盐,使孩子更加伤心,因此,产生更大的行为对抗。 2、设法使孩子恢复学习兴趣 就绝大多数孩子而言,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某一节课没有学不,后来问题越积越多造成的。凡是学不懂,渐渐就会影响学习兴趣,这样孩子的学习成绩就越来越差。要想孩子恢复学习兴趣,必须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学习,孩子只有懂得学习目的,才有可喜欢上学习,只有喜欢上学习才有学好的可能。 3、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困难 一般地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好,都是因为前面课程没有学懂,越往后学困难会越大,因此,家长一定要请来老师帮助孩子把不懂的课程补上,只孩子学懂和巩固了,学习成绩才能上去,学习才有信心,学习兴趣才越来越浓,学习成绩也会越来越好。
双节已过,开学在即,家长应该注意什么? 所谓双假,是指寒假和春节长假。这个学期开学,对孩子来说是很有特点的,如果家长不注意,孩子上学后对学习影响是比较大的。 1、孩子在寒假特点 (1)孩子的精神都是出在放松状态,以玩为拄,很少考虑学习的事情。人都有一个特点,从紧张到放松,不需要开展教育,也不需做任何准备,一下子就可以放松了,而且放松的非常彻底。 (2)从放松到紧张,一定要进行教育,提前做精神和物质准备,即使是做了充分准备,也非常容易出问题。 (3)寒假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很多孩子由于寒假期间只顾玩,寒假作业却不能按时完成,因此,家长要注意检查完成情况。 2、春节长假特点 (1)精神极度兴奋状态。春节,是吃喝玩乐集聚一起的阶段,孩子最喜欢过春节,因为是能吃好玩,不用学习。 (2)体力极度疲惫。寒假本来已经非常疲惫,加上春节,孩子的体力更加处在透支状态。 (3)精力极度疲惫。孩子不光体力透支,精力透支也非常严重,如果家长不注意加以调理,肯定会影响孩子学习。 3、需要做工作 (1)收心。家长要及时督促孩子,停止与学习无关的活动,逐渐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2)恢复正常生活状态。一切按上学时的生活规律,比如按时睡觉和休息。 (3)检查学习物资准备,寒假作业,文具准备等。
寒假里孩子该重点做些什么? 小学基本上考试完开始放假了,中学也即将放假。现在走在大街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传单塞满手。家长也想趁寒假机会给孩子补补课,赶赶队,或培养孩子艺术兴趣,日程表安排得满满的,有的比上学时的时间安排还紧。那么,寒假期间到底应该怎样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许多家长。我认为: 1、让孩子放松放松 细心的家长可能会发现,放假一个星期后孩子个个的脸色都增添光泽,体重也有增加,回校时孩子普遍都长高了。这是什么原因?主要是孩子的精神放松,睡眠时间多了,这就从另一个角度提醒家长,上学期间孩子精神太紧张,睡觉时间太少,已经到了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因此,明智的家长不应该给孩子太多的学习任务,而是让孩子好好休息,为下个学期积累精力。 2、让孩子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 调查发现:许多家长平时都开通宽带,一到孩子放假就停掉了。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说是怕孩子上网玩游戏。这些家长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上学时怕孩子影响做作业,禁止孩子上网,包括双休日也不让。孩子终于盼到放假,家长却把宽带停了,那么请问,孩子出生在这个时代还什么意义?我认为:孩子会不会产生网瘾,根本不在网络,也不在孩子,完全是家长管理无放造成的,有的放任自流,有的是家长自己本身就是网迷,这样的管教又怎能使孩子不产生网瘾?因此,既然放假了,就应真正放,给孩子自由,起码让孩子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否则,就不说放假了。 3、有条件应让孩子出去走走 中小学生都是在长身体、长见识和受教育阶段,如果长期呆在家里,就会成为井底之蛙,也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因此,我建议:凡是有条件的家庭,家长应该陪伴孩子出去走走,看一看国家大好河山、名胜古迹、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这样孩子可以增长知识,明确奋斗目标和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学习自觉性,为下个学期打下坚实的思想和学习基础。 总之,放假是国家法律赋予孩子休息的权力,不是给家长随便滥用职权的,希望家长能理性认识孩子学习,科学安排好孩子寒假生活。
怎样让孩子过得愉快? 让孩子过得愉快,生活得幸福,是家长和全社会都最为关心的事。 有人为,不要管孩子,给他自由,让其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让他做什么,这样孩子心里就会愉快,生活自然就幸福了,其实不然。 1、没有人管不一定愉快幸福 现在家庭多数为独生子女,如果大人都不理他,不管他,让他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试想,这样做孩子会愉快和幸福吗?可以肯定,这样的孩子是不会感到愉快和幸福的。 如果家长能花时间陪伴他,和他一起玩,不会玩的教他怎么玩,他一定更加高兴。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玩得不对,或没有意义,或有危险,家长能及时提醒他、教育、帮助、甚至批评他,这样孩子就会得真正的愉快和幸福。 2、什么都不做也不一定愉快幸福 就算孩子现在不用学习,什么都不做,玩得非常愉快,生活得非常幸福。那么,这样孩子成年后也都能这样愉快和幸福生活吗?我认为:我们不但要给孩子眼前的愉快和幸福,更重要是给孩子一生的幸福。 民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人生的苦与乐是有定数,有多少愉快就有多痛苦,很多人说这是迷信。我同意这样的说法。无数人的经历证明,人吃多少苦就有多甜,而且是先苦后甜。小的时候吃苦越多,成年后,特别是老年后获得的甜也越多。凡是先甜的,无一例外都是后苦,而且是苦海无边。 3、苦与乐是相对的 人追求乐和幸福是没有错的,人之所以愿意吃苦,其实也是为了生活得更加幸福。但是,人不能不吃苦,特别是未成年阶段,必须要用功刻苦学习,创造最佳的学习成绩,掌握一流专业技术,这样成年后才能创造最佳业绩。 实际上,孩子阶段学习到底有多苦,成年人心里都很清楚,吃这种苦是累不坏孩子的。一败涂地,学习越是努力,学习基础就会越好的人,会越觉不那么辛苦。凡是学习感到辛苦的,都是学习不够努力,基础差的。因此,家长要及时提醒和教育孩子,除了打好学习基础外,还要教育孩子树立与苦为乐的思想,与困难斗其乐无穷,这样孩子的学习就不觉得那么枯燥无味,生活也会觉得愉快和幸福了。
教育孩子没有深奥理论、大道理、绝招,只需要耐心和潜移默化 近年来,家庭教育被社会和广大家长越来越重视,因此,有关家庭教育的学术报告会像风暴一样席卷全国,专家们为了吸取听众,获取高额利润,不但列举古今中外大量例子,深奥理论,而是演讲水平比文化艺术表演还要,说得听众捧腹大笑,但听后却不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无法操纵。 1、教育孩子没有深奥理论。教育孩子并不需要学社会管理、政治经济学、高能物理那样深奥理论,因为孩子小听不懂,上学后又老师讲。 2、教育孩子没有什么大道理。孩子小,还听不懂更多的大道理,暂时也不需要学习国家路线方针政策问题,也不会今天教育孩子学习重要文件,明天孩子就成才了。 3、更没有教育绝招。孩子成长是动态的、过程和时间很长,不可能有一个绝招就把孩子教育成功了。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学习过程,学习就可能出现错误,需要不断纠正才能提高。 4、教育孩子最需要是耐心。家长是成年人,有理性和经验,孩子是未成年人,是缺乏理性的,按理说完全有能力教育好孩子。很多家长之所以未能教育好孩子,并非是家长没有能力,而是没有耐心。没有耐耐心,再有能力也发挥不出来。 5、教育孩子不光只有嘴巴说,还要做。家长要通过做,把自己好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很多时候无声胜有声。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