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珮 黄华珮
关注数: 33 粉丝数: 267 发帖数: 6,102 关注贴吧数: 5
父母应该有帮助孩子的能力 一直以来,舆论界都提倡父母不要干预子女作为,这样能使孩子能够自由、自在和幸福成长。比如: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要尊重孩子隐私、不要把父母的观点强加给孩子等,这些话听起来都是对的。实际上,这些话要站在什么样角度看,如果站在负责任的父母立场看,显然是错误的。 1、不干预不等于不帮助 孩子缺乏阅历,什么都不懂,作为父母必须要帮助孩子学会原来不会的东西。比如: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父母都要有正确引导和处理的方案。未成年人都个特点:婴幼儿阶段喜欢动态玩具;少年阶段喜欢玩游戏,特别是现代电子游戏;成年以后喜欢理科类,使得很多高中生喜欢理科,不喜欢文科的原因。也是在没有外界干预情况下,这是孩子一般选择的规律。实际上,很多孩子上大学后,有许多专业闻所未闻,也有许多自己非常喜欢的专业,因此,产生了不喜欢所学专业,影响了学习精力和学习效果,这些都父母没有帮助孩子的结果。 2、误导父母 很多父母,或许在不干预子女的大前提下、或许是工作忙、或许是不会教育和打着尊重孩子选择的晃子,从不关心、不过问和不帮助孩子,使孩子陷入困境,该懂的东西不懂,该学会的没有学会,做事情完全陷入一种盲目状态,这些孩子很难在成长中不走弯路。 3、关键是要做一个有智慧的父母 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父母:一种是望子成龙心切,违反自然规律,采取拔苗助长的做法,最后欲速则不达;另一种是打着尊重孩子的晃子,不管事情大小,是对是错,一概不闻不问,不教育、不引导、不帮助,让孩子随意发展,使很多孩子能够做好的没有做好,很多能够避免的错误没有避免,实际上,这都是父母的错。怎么办?既然做了父母,把孩子领到了这个社会,就要向孩子负责,要努力学习教育知识,做一个有智慧的父母。 4、帮助和干预不能混为一谈 父母必须要帮助孩子,孩子也必须获得父母的帮助,这样才能相得益彰。现在要注意的事:一定要防止一帮助成了干预,把孩子的自由都剥夺了。也要防止怕干预就不帮助孩子了,使孩子陷入无援状态,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西方学前教育? 目前,国内已经掀起了一股学习西方学前教育热潮,大城市很多家长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到那些所谓洋教育机构接受所谓洋教育(实际上是半土半洋),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1、我承认:我们的学前教育落后了。主要表现是:太宠和急于求成,影响后天发展。西方比我们好,好就好在尊重孩子成长规律,能最大限度调动孩子自身潜力,成年后有敢打敢拼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2、我们的学前教育不能照搬西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理由: (1)教育体制不同 我们的体制是应试教育,学生是坐在课堂上课的。西方是开放式教育,学前玩中学习,上学后是学习中玩。如果学前是西方式,上学是中国式。孩子就会坐不住,不会听课、不会做作业,学习没有耐心,影响学习质量。 (2)两种体制没有对错 两种体制都没有错,各有千秋。如果学前教育是西方的在中国上学就是错的。在中国学前教育可以上西方学校,但西方学前教育的孩子不能上中国式学校。原因很简单:孩子由静变动容易,由动变静难。 (3)中国学前必须要改革 中国教育并不比西方落后。但学前教育确实落后了,我们体育集体项目(足球)之所冲不出亚洲,原因就输在学前教育上,孩子从小养成唯书、唯上和依赖思想,缺乏胆量和创造精神。如果学前教育不改革,足球冲出亚洲永远都是一句空话。
莫把孩子的思想和学习当隐私 现在中小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打分了、也不排名次了,怕的是暴露孩子的隐私,给孩子带来思想压力影响幸福成长。很多专家也认为:孩子不愿说的可以不说,家长不要随便翻孩子的东西等等,把孩子和父母绝缘分开。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剥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权,这样做也不利于孩子成长。 1、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帮助,家长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帮助? 2、不止个别孩子学习成绩很差就不肯告诉父母,到年底卫生大扫除时从抽屉扫出一大堆不及格的试卷。 3、有的初中孩子由于学习没有兴趣,早早就谈了恋爱,发生性关系,甚至未婚先孕,家长却一无所知。都是因为家长没有了解孩子。 4、本来很多孩子的缺点毛病都是可以改变的,由于家长不能及时掌握思想动向,失去最佳的教育机会,使孩子一失足成千古恨。 那么,父母与孩子应该怎样处理互相之间的矛盾?使家长既及时发现孩子问题,又不影响孩子的思想?这就要考验父母的智慧了。我认为: 1、平时亲子要建立正常沟通管道。做到无话不说,使孩子不戒备父母。 2、建立亲子平等关系,家长有事及时告诉孩子,孩子有事也及时告诉父母,以此样成习惯。 3、父母要理性对待孩子,孩子学习好要帮助总结经验,学习不好要帮助总结教训,不能考好了就高兴,考不好就打骂、体罚。 4、父母要把孩子当大人,有事要主动征求意见,孩子的意见是对的一定要采纳,做好了要及时表扬。 5、父母做错事也要主动向孩子认错,说对不住,评时不要闹特殊化。 6、孩子犯错误不能得理不饶人,要多关怀、多帮助、多表扬和多鼓励。少批评、少埋怨、少记老帐和少翻老帐,在里不管老幼人人平等。
要理性对待孩子危机感 在教育家的词典里:孩子只有幸福,是没有危机的,认为有危机孩子生活就不快活。其实,我也不反对孩子的幸福童年,特别不要人为地给孩子制造痛苦,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但是,给孩子适当的危机感,不是把孩子推向痛苦、危险的深渊,毁掉孩子幸福生活。而是通过教育,使孩子明白人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危机的,小的时候要有强危机意识,学习化解危机知识,长大就能有战胜危机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恰恰需要家长通过教育增强孩子的危机感,使孩子能集中精力学习、预防危机知识,为长大后积累经验。 实际上,现在许多孩子生活的并不幸福,或者没有感觉到幸福。原因是他们不懂危机,没有危机感。在孩子的词典里:他们不懂饿会死人,最痛苦就是学习。所以他们千方百计逃避学习,谁要求他学习他就反对谁。 还有,孩子是不是生活的幸福,完全在于家长,在于家长会不会引导。就学习而言,处理不好,学习可以是一件痛苦的事,他会认为学习不能玩,招来家长批评。如果处理好了,学习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比如:让孩子明白学习道理、从有理想、有学习目标、使孩子会学习、有成就感和激励孩子学习兴趣等,这些就是快乐学习的重要因素。 大家必须明白:危机不是危险,不是让孩子去冒险,伤害孩子身心健康和愉快生活。
教育最糟糕的手段是家长意见不统一 1、孩子的缺点、错误,通常是家长教育没有统一教育、标准和要求造成的。一般的规律是:家长中有缺点、优点,孩子都是学缺点,不学优点。原因是:学优点要付出代价,眼前得不到好处。学缺点就不同了,不需要负出代价,而且能立竿见影得好处。 2、当孩子出现缺点,或犯错误时,如果有家长批评、骂、或打,另外有家长同情、护着,孩子不但不会认识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还会坚持错误,甚至会憎恨教育他的人,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3、孩子还小不懂是非时,是喜欢支持他的家长,但最终是憎恨纵容他犯错误的家长。传说古代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单亲母亲带着孩子,家里很穷,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在饥饿影响下,孩子经常到外面偷拿别人好吃的东西,回来母亲不但没有批评,反而表扬孩子做得好,还把孩子偷来的东西做给孩子吃。久而久之,孩子尝到了甜头,越偷胆子越大,最后终于犯法了,被判死刑。宣判那天,母亲也带着痛不欲生的心情来到刑场。当执刑官问那孩子还有什么要求时:那孩子只提了一个要求,想见见母亲。母亲来到孩子跟前,心乱如麻,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听到儿子说:母亲,今天是我犯了死罪,但责任在你,是你一直在鼓励我偷,从不批评教育我的结果。此时的母亲,比死还难受。
家庭素质教育十四,防止孩子乱花钱教育方法 钱,是一种人见人爱的宝物,成年人虽然有理性,都很难抵挡诱惑,非常容易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孩子的理性未发育成熟,很容易认识钱可以买到好东西,因此,更容易喜欢钱和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 实践证明,喜欢钱的孩子都是智力发育正常,而且是很聪明的孩子,因为他小小年纪都懂得钱有用,努力得到钱,这样的孩子是难能可贵,家长应该理性对待。 但是,乱花钱的确不是一件正常现象。从轻处讲,是不会计划、乱糟蹋和浪费钱的表现。从重处讲,是一种犯罪行为。因为人有了乱花钱的坏习惯,就有用钱和想得到钱的欲望,使贪婪的野心越来越强,如果有朝一日不能满足时,就会不惜铤而走险,为得到钱犯罪。 孩子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原因是家长的无知、不会教育,或教育错误造成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这样的现象:大人在孩子面前有意无意地谈论钱;有应该和不应该得到的钱都想得到的行为;特别是当孩子还不懂钱时,拿钱逗孩子玩,当着孩子的面用钱给孩子买吃、玩的;也不管是不是需要,随便给钱孩子,又不讲清楚应该怎么对待钱,怎么用钱,怎么学会理财,科学使用钱,把钱用在有用地方。因此,这一切都会耳濡目染影响孩子,给孩子发出错误信号。然而,这都不是孩子的原因,是家长言传身教不当造成的。 实际上,戒掉乱花钱习惯也不难,只要把钱的价值讲清楚,制定适合孩子特点的理财激励措施,再教会孩子有效的理财方法,就一定能预防孩子养成乱花钱习惯,养成了习惯也能很快改掉。 正确的方法是给孩子在银行立个户,平时把学习奖励、过年压岁钱、省下来的零花钱存到银行,存多了又有奖,这样孩子会产一种成就感。因此,省花少用,乱花钱的坏习惯就会彻底改掉。
家庭素质教育十三,切忌把学习方法当思想问题处理 我的孩子读三年级时,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学习成绩都很好。但是,读四年级时,孩子开始出现迟到早退,经常带领一帮小哥们下海捕鱼捉蟹,还养成了乱花钱的坏习惯。 开始我也以为孩子是思想有问题,不愿意学,因此还打骂了孩子。当时我问到他,为什么三年级以前学习自觉性那么高,学习成绩那么好?到四年级就不愿学了,学习成绩这么差?只见孩子哭着对我说:爸爸,你不应该送我回外公外婆家,我回家后没有管我了,不管我怎么做,外婆都批评,我不知道自己应怎样做了,老师讲课我也听不懂了。我听到10岁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突然认识到,眼前的一切实际上都是自己的错。我当场也向孩子道了歉。说:是爸爸错了,错怪你了。 家长是最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一旦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都会批评孩子学习不努力,时间抓得不紧,不为家长争气等等,总之,肯定不会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家长之所会现出现错误的处理方式,是因为他们只知道孩子努力学习,学习成绩就会好,不知道孩子学不懂,会影响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调查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有80%以上是基础不好、学习方法不当和学不懂造成的,并不是孩子故意不学好,使自己变成差生的。 孩子都有学好的愿望,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但是,由于孩子的理性思维未发育成熟,学习方法简单,克服学习困难能力也很差。当遇到学习困难时,自己是没有能力解决学习困难的。如果老师、家长又不能及时发现和帮助,学习困难就会日积月累,积重难返,不得不成为后进学生,这也是孩子最不愿意接受的。因此,家长埋怨孩子不愿意学,是对孩子的一种误解。当家长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时,第一时间应该不是责备,是要了解孩子学习是不是遇到了困难,只要学习困难解决了,不但学习成绩好了,思想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家庭素质教育十二,学习成绩不好的教育方法 黄华佩 我的孩子在部队子弟小学读到四年级。由于学校师资较差,我转业时,插班四年级的考试成绩:语文63分、数学47分。我对老师说:我是为孩子读大学而转业的,希望老师多给予帮助。但老师听了只是笑,不说话,亲朋好友听了也不信。他们的不信不是没有道理的,五年级就要考初中了,时间如此之短,成绩如此之差,能不能升初中都是一个问题,因此,大家都认为我是痴心妄想。 当时,我就是有些不甘心,满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孩子一定要读大学。因此,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以外,把精力几乎都投入到孩子教育上。 当时面临的问题是:时间短,学习成绩相差甚远,可供补课的时间太短,在一年时间内把学习成绩赶上去,确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首先,要通过家庭教育,解决思想和学习兴趣问题,保证孩子肯学,想方设法把耽误的时间补上。其次,是通过老师的帮助,把耽误的功课补上。第三,要制定一套奖励措施,激励孩子学习积极性,提高自觉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潜能。这三项工作,每项都必须好,缺少一项都不可能实现孩子读大学的梦想。俗话说得好,工夫不负苦心人,在孩子、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孩子终于如期考上了理想的中学,实现全家人盼望孩子读大学梦想。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读大学,这种希望是没有错的。但是,他们只重视老师和孩子作用,认为只要老师教育水平高,孩子努力学习就一定有好成绩,不重视家长自己的作用,不协助老师做好思想工作。结果,问题就出在孩子不努力学习上。因为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或不会家庭教育,孩子的学习精神、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很差,老师教学水平虽然很高,但不能强迫学生学,因此,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不好。
家庭素质家育,培养学习型孩子 家长几乎都认识到学习是成功的阶梯,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因此,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学习型。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成为学习型的孩子并不多,绝大多数却喜欢上网玩网络游戏,不爱读书,学习成绩不好。大家都以为这是孩子问题,或埋怨是社会上负面文化影响的,实际上,这是家长不重视教育或不会教育造成的。 在现实中有三种家长,这三种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是望子成龙。第一种是既望子成龙,又努力学习教育知识,言传身教,这样的孩子一般能成为学习型孩子,学业有成,这种家长估计占总数不超过5%。第二种家长是望子成龙心切,但他们不愿意学习教育知识,只是把家庭教育挂在嘴上。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特别是玩起来不要,这样的孩子是很难成为学习型的,这种家长占到家长总数80%左右。第三种是望子成龙极其心切,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厉,恨铁不成钢,对孩子的学习没有丝毫懈怠,这种孩子多数是事与愿违,这种家长占总数15%左右。 培养学习型孩子要从小开始,从小养成给孩子讲故事,或睡觉前看20分钟书的习惯,晚了孩子会养成不良习惯,再静下心来学习就难了。 还有,孩子能不能成为学习型,父母的言传身教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标杆就是父母,父母喜欢什么,孩子就会喜欢什么,父母怎么做,孩子也会怎么做。家长一定要求孩子和要求自己是一样的,自己却另做一套,然后孩子做不好就埋怨和打骂孩子,这都是错误的。
家庭素质教育十,婴儿爱哭的原因和教育方法 哭,是婴儿语言未发育成熟前,与他人沟通的唯一工具,有需求就会用哭来表达。因此,婴儿哭是正常和经常出现的,家长应该用平常心对待婴儿哭,不必为婴儿哭过分着急。但是,如果家长不能正确处理好婴儿哭问题,婴儿就会利用哭作为武器与家长抗争,以哭为赢,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婴儿哭就是向家长提出需求信号,是和家长沟通,家长要理性对待婴儿哭,熟悉和掌握婴儿哭的目的。要通过婴儿哭的时机、哭声和哭的时间长短,准确判断出婴儿真实要求,既不耽误帮助婴儿解决问题,也不要盲目增加额外好处,给婴儿发出错误信号,助长婴儿养成滥哭不良习惯。 家长是可以通过哭开展教育的。比如:婴儿早晨睡醒时哭,家长可以走近婴儿,但不要马上抱起。可以先问好:宝宝早上好!夜里睡得好不好啊?婴儿不哭时还不要抱。要用各种动作、笑脸逗婴儿笑,当婴儿笑到最甜时把他抱起,再往脸蛋亲吻一口以示奖励,这样经过两、三次,婴儿见到家长不但不会哭,而且还会以笑相迎。因为婴儿为了得到家长抱和亲吻,用笑来讨好家长,渐渐养成见到家长就笑的习惯。 为了防止婴儿养成滥哭习惯,平时,家长一定要正确处好婴儿的哭。比如:婴儿哭时,不要每哭就抱。因为哭时抱,婴儿会以为是哭家长才抱的,以后就会以哭为赢。婴儿不哭再抱,婴儿就会认为家长喜欢不哭,也会养成不哭的好习惯。还有,当婴儿有需求时,婴儿不哭,家长就应该满足婴儿正当要求;如果婴儿的要求不合理,不能满足不合理要求,即使婴儿哭,家长也不能答应。要跟婴儿讲清道理,坚持下去孩子就会养成遇事不哭、学会判断是非、学习讲理和服理的良好习惯。
家庭素质教育九,帮助孩子改变玩游戏习惯的方法 现在,家长最头痛的莫过于孩子玩电子游戏,影响学习。怎么教育、批评,甚至打骂都不肯改。有一个小女孩子从4岁开始玩电子游戏,这个学期已经读六年级了,但至今都不上瘾,学习成绩也很好。 他们的做法是:为了开发其智力,家人鼓励她玩游戏。但玩游戏有一条原则,必须要完成学习任务后才准玩,玩游戏不能影响学习。这一条他们执行得非常严格,从不松劲。孩子渐渐也成了习惯,只要家长认真了,孩子会认落实的。 人是最容易养成不良习惯的,原因是不良习惯不需要付出代价,能立竿见影地得到好处。养成良好习惯则相反,孩子做事情和学习会失去玩耍时间,表现不好还要受批评,因此,孩子很容易养成不良习惯,很难养成良好习惯。 那么,怎样才能防止养成沉迷游戏不良习惯?一是靠防。提前规范孩子一日生活程序,养成什么时间做什么,并逐渐形成习惯。二是有问题及时发现。孩子随时随地都有可做错,家长不要大惊小怪。因此,要处处留心,有问题及时发现,尽可能发现和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改进决心要大。改进不良习惯决心一定要大,犹豫不决,会错过最佳改变时机。改变决心大不是要打骂孩子,是耐心说服,并且定出好的措施,防止重犯。 一旦孩子养成玩游戏不良习惯怎么办?首先,是需要有足够耐心,改掉不良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着急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适得其反。其次,是要设法让孩子看见沉迷游戏不良习惯带来的不良后果,提高改变不良习惯的自觉性。第三,要坚持不懈。一是坚持耐心说服,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二是赞赏与鼓励相结合,防止打骂和粗暴教育方式。三是永不放弃,改变沉迷游戏不良习惯是不容易的,再不容易也要坚持,因为放弃是肯定会失败,只有不放弃有成功的可能。
家庭素质教育八,家长要理性对待调皮孩子 调皮孩子的表现特点:是胆大、不听话、经常捅娄子、没有礼貌。 主要优点是:聪明、反应快、敢想敢干、心直口快、表里如一、有主见、活动和做事能力强。 缺点是:学习精力不集中、容易偏科、把握不住自己,容易出安全问题。 有一个孩子姓阮,初中三年级以前,几乎天天都惹事生非,不是跟同学打架,就是损坏别人的东西,因此,没少挨父亲打骂。 更为令父母操心的事是,学习成绩很不好,用他父亲的话讲:几门加起来都不够100分。奇怪的是,就这样一个调皮的孩子竟然考上了师范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高中老师,第二年就当上化学教学组的组长。当老师时又是一边教书,一边自学,又考上了北京某大学硕士研究生,现在是某上市公司董事长。 因为这个孩子我非常熟悉,想不到他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进步会这样大。当我问其父母是怎么教育时,他父亲说:过去打他的时候,始终坚持“三不”。即:不跑、不哭、不求饶,一直打到父亲累了,打不动为止。当打到最后一次时,他很认真地跟父亲说:爸,你不要再打了,如果你继续打,我可能真的完了,如果不打也许还有得救。当时父亲立即把手上的棍扔掉了,以后再也没有打过。他也是从那时候起,除了上学、吃饭和上厕所时间外,一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苦读。 这孩子的变化过程对我启发非常大,我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叫调皮孩子?我的理解就是:是一种性格,是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现在就是有一些家长,孩子不听他的话,或不按他说的去做,心里就不高兴,以打骂企图改变孩子的性格,抹杀孩子的优点。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教育方法,像上面那位父亲如果不改,很可能就打掉一个人才。
家庭素质教育一,孩子都是可塑之材 人,在未成年时,就是一块可塑的原材料。比如:做陶瓷产品的泥坯子,几乎不能产生什么价值。但经过陶瓷专家精心塑造后,就会变得价值连城。孩子也是一样的,不教育什么都不会,经过良好的教育后,就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婴儿出生时,与普通动物并没有太大区别,甚至很多方面还不如普通动物。比如:普通动物刚出生时自己会站立、觅食,有的能跟随父母大迁徙。婴儿则不能,必须要母亲把乳头放进嘴里才会吃,天气发生变化也要父母及时加减衣服,否则,就会被饿死、冻死。 人类的大脑性质和普通动物是不一样的,出生时虽然生存能力不如普通动物,但接受教育后各种能力会有一个突飞猛的进过程,会使用语言和工具,是其它动物无法做到的。原因是人类天生就具备有大约4000亿个大脑细胞,经过良好的教育后能产生巨大作用,而且人与人之间差别很小,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具备成才条件。 比如:被认为是数学天才的何不凡,10岁,大家都认为他是个弱智孩子。但他妈认为他数学有天分,因此,就鼓励他学习数学,结果他的数学成绩非常好,三位数的平方能随口说出。 叶子玉是个女孩子,2岁半开始跟舅舅学习摩托车,表演飞车时只有5岁半,在场观众无不为她惊心动魄。 梁瑞金,生长在农村,爸爸妈妈长期外出打工,是个留守儿童,爷爷把他带大。三岁开始教他练体操,9岁时参加世界少年体操锦标赛,获得2银1铜的好成绩。 在生活中,像上面说的杰出少年还有很多。但是,就大多数孩子来说,是无法达到那样高的水平的,甚至连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实际上,这不是孩子本身原因,是教育上出了问题,特别是家长早期教育不好,不会教育,或教育晚,影响了孩子的潜能发挥。因此,我们建议父母要重视学前素质教育,努力学习教育知识,即使孩子成不了天才,也一定会有大收获的。
素质家庭教育七,孩子怕见陌生人缠家长不放的教育方法 我们邻居有个男孩子叫乐乐,已经2岁半了,长得虎头虎脑,白白胖胖,非常惹人喜欢。但乐乐有个缺点,整天要奶奶抱着,否则就哭个不停,因此,奶奶经常抱着,非常辛苦。 前几天,我跟乐乐的奶奶和爷爷说,把乐乐放下,来让他和小朋友一起玩。奶奶和爷爷都说,他不肯,他非常怕生人,也不肯和其他小朋友玩,说话间看见乐乐把奶奶抱得更紧了。 第二天,乐乐奶奶又抱着他到二楼阳台花园玩,我跟乐乐说:这是谁呀?长得这么帅,又漂亮,肯定很勇敢,如果下来跟小朋友一起玩,那就更棒了。来!跟爷爷来个赛跑,看谁跑得最快。奶奶把乐乐放下,这时乐乐和他爷爷、我一起跑起来,我们故意让乐乐赢,他觉得非常高兴,第二天一见到我,立即叫黄爷爷好,然后我领着他又跑了一大圈,其他家长见到此情景,说乐乐一下子长大了,不缠奶奶和爷爷了。 乐乐之所以缠着爷爷和奶奶,要求奶奶抱。原因一是在外面只认识爷爷和奶奶,不认识其他人;二是不肯和小朋友玩,也是因为对其他小朋友不熟悉,胆小。三是他之所肯跟我玩,是因为我夸他,喜欢他。实践证明,月子里的婴儿都懂得批评和表扬,家长向他笑,他会咧嘴对待对方,如果绷着脸对他,他马上就哭。2岁半的乐乐完全懂得别人的态度,因此,想获得孩子的喜欢,必须要先对他好,然后他才能对你好。 有的孩子说话晚,其实什么毛病都没有,主要是家长教育得晚,如果家长从月子里开始教育,教育的方法也得当,8个月龄的婴儿就可以学会说话了,9个月龄就可以连接3个字以上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