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神鹰 高原神鹰
关注数: 35 粉丝数: 371 发帖数: 5,530 关注贴吧数: 21
《大英雄郑成功》故事梗概   明末清初,十九岁的郑成功还在南京读书,血气方刚的他将父亲郑芝龙在南京的贷款二十万两黄金捐给了为抗清而卖身筹款的名妓柳圆圆,当柳圆圆要以身相许时他却婉然拒绝,同时他认识了痴恋柳圆圆的反清义士黄炎。郑芝龙勒令儿子回闽,在路上,郑成功救了被堂叔郑芝魁追杀的明朝唐王。  郑成功到台湾寻父,第一次与盘踞台湾的荷兰人首领揆一针锋相对。在此期间,郑成功与台湾人民结下深厚友谊。回到福建后,郑芝龙投机政治,在福建立唐王为帝,唐王赐郑成功为“国姓爷”,并认定郑成功是复兴大业的人选。  此时清兵进入福建,郑成功与父亲数次在和战的问题上争执。郑芝龙最终决定投清。郑成功劝说无效,与父亲决裂。郑芝龙投清后被软禁,明唐王也因此出走后被清兵擒杀。郑成功通过重重困难获得了郑家军的领导权,继续抗清的斗争。清兵一边劝降郑成功,一边偷袭郑成功的老家,郑成功的母亲因此丧生,让郑成功悲痛欲绝。此时,台湾人民正处于荷兰人高压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郑成功暗中支持以旧部郭怀一为首的抗荷斗争,并承诺有朝一日一定要收复台湾。  郑成功与清兵的战斗获得了胜利,显示出郑成功卓越的军事才能。郑成功并兴兵北伐,但在南京一役中却因为一念之慈而遭受重创。此时郭怀一在台湾的起义也失败。郑成功将目光投向台湾,打算将台湾作为自己发展的基地。他一面与台湾的荷兰总督揆一软硬兼施,又用计麻痹了荷兰海军总司令,恰好旧部——荷兰通事何斌向郑成功献上台湾水域图。郑成功秣马厉兵,积极准备东征台湾,也在此时,他结识了荷兰女子——琳达,两人陷入爱河,但郑成功并不知道琳达是揆一的妹妹。  公元1661年,郑成功说服了诸位将领,正式出兵攻打台湾,战胜了汹涌波涛后,他利用潮汐顺利通过了鹿耳门,并受到了以凯因为首的高山族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积极支持。郑成功不久利用攻心战让荷兰人献出赤嵌城,将荷兰人最后的巢穴——台湾城团团围住。在揆一的顽强抵抗下,郑成功陷入持久战,同时利用屯垦解决了粮荒的问题,并处死了与清兵勾结的黄炎及对高山族人民强取豪夺的郑芝魁,粉碎了清兵与荷兰人的两面夹攻,解决了内部矛盾,取得了台湾人民的信任。在此期间,他惊悉父亲被清朝处死的噩耗,痴恋郑成功的柳圆圆作为郑成功儿子的乳母最后投入了郑经的怀抱并产下一子。郑成功对儿子有悖常伦几乎与儿子决裂。最终琳达也成为战争的牺牲品。郑成功和揆一同时失去最爱的亲人,在弹尽粮绝的绝境下,揆一终于向郑成功投降,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毅然拒绝了部下们打算在台湾另立乾坤的计划,宣布台湾永远是中国的一部分,并迅速投入了对台湾的开发,使台湾日渐繁荣。在此同时,心力交瘁的他也在这一见离开了人世。
明朝为什么亡 义军离北京越来越近,为筹措军饷,皇帝派太监向大臣、勋戚、大珰逐家强行“捐银”。众人各各哭穷,都说“家银无多”。龙颜大怒下,老皇亲张国纪捐二万,皇后父亲捐一万,其余“未有及万者”。退休太监头司礼监王之心最富,纷传家产在30万两以上,也只肯认捐一万两。大学士陈演推托“从未向吏兵部讨一缺”,向来清苦,一毛不拔。 然而,到大顺“拷掠”抄家,老底全兜了出来:陈演被拘,派人送四万两至刘宗敏府,结果为家仆告发,“先后搜掘黄金360两,白银48000两,珠宝盈斗”。太监王之心家,搜得白银15万两,珍玩珠宝大抵价值也在15万两左右。在皇后父亲周家,搜得白银53万两,“缎匹以车载者相属于道”。据说大顺军早有“坐探”潜入京城,对官僚的家底深入摸排,因此刘宗敏等对他们的“追赃”定出了“指标”:内阁大臣级为十万,各部、院、锦衣卫以及顺天府长官七、五、三万不等,科道监察官员和吏部官员五万至三万〔这是受贿最多的部门〕,翰林三万至一万,其余部属(司长、处长)则各以千计.李岩问明朝经科举选官入政坛非常不易,“何以国家有事,报效之人不多见也?”宋献策的解释,大明天下,满朝公卿,哪个不是坐享荣华富贵,年薪丰厚,怎么肯随便舍弃?刚考上的,会说“我功名实非容易,二十年灯窗辛苦,才博得一纱帽上顶。一事未成,焉有即死之理?”老官僚则认为“我官居极品,亦非容易。二十年仕途小心,方得到这地位,大臣非止一人,我即独死无益”。因此宋献策总结说:他们每个人都认为“功名”是自家辛苦挣得来的,各处和各个环节都得花费白银,子母相权,赢利至上,弃旧事新,把忠义二字抛到九霄云外,是毫不足怪的。
满清与唐朝之比较,犹如地狱和天堂之比较. 一、百姓生活。唐朝=天堂,清朝=地狱。唐朝农业与工商业发展迅速,人口不多,人民生活富足。就在普通百姓之家也能吃得上肉,就在动乱灾荒之年,也难见饿死之人,“开元盛世”的路不拾遗,门不闭户,是中国至今以来真正的大同年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普通老百姓最富的时期。清朝就垃圾了,就在盛世人民也穿不好,吃不饱。二、领土。唐朝5,清朝4,唐朝大。初中历史书上的不对。如果象清朝一样把唐朝的藩属划进来,唐朝的形状大体和清朝差不多,但每个方向都要膨大1/5。这个地图有一本书《中国边防史》上有,那就是真正的中国边防驻军有效管理地区。三、文学。唐10,清-2。唐诗,世界文化之瑰宝。唐词,也有所发展。上官婉儿就是填词高手。唐大量的传奇小说,数量之多,构想之奇也是中国文化的爆发期。唐的绘画,雕塑,建筑、歌舞都开创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直至现在,大唐文化都对世界有着巨大影响力。中国的天朝之国地位,正是在大唐被世界公认的,可以说,要论软文化影响力,中国,算上现代,还没有一个时期能与大唐相比。清朝文化根本没有什么原创,只有个考据学和鱼虫学而也。所谓的四库全书,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破坏,而且根本没什么必要,一点价值也没有,无非就是建了个图书馆而也,还变象规定这个图书馆《四库全书》之外的书就不准留,整个一个大破。所以清朝在文化建设指数2,破坏指数10。综合指数-8,这才有了中国现在突然发现明末的那么多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超前了300年,不是他们超前300年,是满清使中国停滞了300年。
有些人在吹嘘重骑兵,以此认为宋军和明军的部队打不赢妇女真和满清 有些人在吹嘘重骑兵,以此认为宋军和明军的部队打不赢妇女真和满清部队,从而诋毁岳飞等主战派人士.骑兵对步兵的冲击力优势,步兵对付骑兵时,布阵,前面两三排坐于地上,手持长枪,斜刺向前,后面一排弓弩手跪于地,再后是强弓硬弩,阵成. 这种战术简单灵活,随时随地可实施,因为它是按照军制基本单位的“什人”建制而设定的,也就是今天的“一个班”。当发现大规模骑兵集团突袭时,只要指挥官一声号令,大家立即在各自所属的“什人长”带领下,以“什人”为单位,面对敌骑方向,前三名士兵席地而坐,将长枪末端顶在地上,两膝夹紧,双手紧握,枪尖斜刺向一人高的前方;第二排三名士兵,则以跪姿贴其后,双手紧握长枪,未端夹在腋下,枪尖直刺前方约一人半至两人高处,这样布阵的唯一目的,就是阻止马的前冲及跨跃;而站在最后一排的三名士兵,则持弓放箭,负责射杀正前方及左右两侧的人和马。 为了对抗步兵的这种阵势重骑兵出现了,重骑兵人和马连面部,都全身披满重铠,骑兵手持长枪,就如西方的骑士装束.重装骑兵人和马行动和视线都受得很大限制,单兵作战对敌人往往是追不上,躲不开,但重装骑兵成方阵联合成方阵作战时却不怕敌人的弓箭,冲击威力极强.但重骑兵行动不便,视线受限,被奋勇之士冲进阵中之时,往往造成混乱,自己人互相冲撞,从而失败.于是,"连环马"出现了,把重骑兵用铁链或是皮索牵在一起,使马匹受惊也不能乱跑,从而发挥重骑兵方阵的强大冲击力,我们的汉族英雄冉闵正是失败于鲜卑骑兵的首次发明此战术之下.金兵的"铁浮图","拐子马"在中原大地的横行也是如此.但汉族的民族英雄岳飞一眼看出了重骑连环骑兵的一个弱点一个死结,弱点就是马足是无法披铠甲的,死结就是马匹连在一起"一马倒,二马仆",前边一队重骑兵倒下了,正好又成为了后面一队重骑兵的"绊马索".于是朱仙镇大战中,岳飞派岳云,带800步兵,两人一组,一人持大刀,专砍马足,一个持大斧,专砍掉下马来的重骑兵,所以金兀术的主力3万拐子马部队全军覆灭.有人又分析说了,拐子马是用皮索连在一起的,可以割断,不会"一马倒,二马仆".他们分析了半天金兵重装骑兵拐子马的装束,说白了,还是连环马的一种形式,不管是皮索还是铁链,都是连环的形式而也,永远离不开"一马倒,二马仆"这个死结.割皮索,笑话,在高速前进的战马上,突然自己旁边的马倒了,把自己的马突然带倒的时刻,让一个全身包满重铠甲,手拿长枪,从行动到视线受限的重骑兵去在那一瞬间抽刀割断牢固又有一定恝性的皮索,以为每个重骑兵都是武林高手啊?真是天大的笑话.何况敌人还就在你对面的,谁还会给你抽刀的机会.重骑兵装备昂贵,行动不灵活,单兵作战时是得不偿失,连起来的"连环马"、“铁浮图”、“拐子马”虽然冲击威力巨大,但步兵“专砍马足”的战术出现后,重骑兵方队就永远也摆脱不了"一马倒,二马仆"这个死结,要知道重骑兵一倒,在敌对方的步兵和轻骑兵攻击下,所有的重骑兵部队跑都跑不掉,只能是全军覆灭,所以重骑兵一直都没能成为各国的主战兵种。欧洲各国最后也放弃了重骑兵方队而恢复到了步兵方阵为主,轻骑兵配合的作战样式,重骑兵铠甲为数极少,一般只用来保护指挥作战的主要将领。军事研究家称为“步兵方阵的复兴”。中国也一样,步兵对重骑兵砍马足的战术出现后,所有的重骑兵部队在战场上都只能以悲剧收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重骑兵与步兵的交手,是在太平天国后期,清兵的“铁甲连环马”与李秀成交手,被李秀成的800藤牌手大败,全军覆灭。不要再替鞑子胡吹什么重骑兵的威力了。
把岳飞与袁崇焕放一起,是对岳飞的污辱 不要老把英雄岳飞与袁崇焕这个有着高度可能是卖国贼的袁崇焕放一起.坚持不与奴兵谈和,岳飞是一心一意打奴兵.而袁崇焕在朝廷没不知道的情况下就与后金谈和,朝廷知道后,叫他不要谈,袁崇焕还是我行我素,与清兵谈和纳币,此事已经有通敌嫌疑了.明军毛文龙部奋勇杀敌,并刚收复铁山金州等战略要地,就连清兵主子皇太极都对毛文龙恨得咬牙切齿,说:"毛文龙在,吾不敢远出?""宜两图之"就是一图毛文龙,二图朝鲜.这个时候,袁崇焕的谈和使者到了,对皇太极说,你提的条件(立国纳币开市)袁崇焕都接受了,但"惟请减金币之数."皇太极就说啦:"减金币之数可以考虑,但我有两个困难啊?一是毛文龙不断的打击我,袁崇焕又不是崇祯,管不着有尚方宝剑的毛文龙.二是朝鲜不卖给我粮食,还老和我打仗."于是袁的和谈使者回去给袁一报告,袁一听,这不就是毛文龙不死就不谈和吗?于是袁崇焕杀气腾腾的带着他自己的尚方宝剑约毛文龙到双岛见面,就假冒崇祯的旨意把毛文龙杀了.皇太极一听毛文龙死啦,太高兴了,就在沈阳大摆宴席三天庆贺."袁杀毛文龙所作所为与秦桧相等,但秦桧起码得到了皇帝的圣旨,在法度上还说得过去,而袁杀毛,于理于法都不合,连秦桧都不如,不要把这个有着重大卖国嫌疑的人与英雄岳飞放一起了,这是对岳飞的污辱
袁崇焕第三大罪-----擅杀毛帅 第一,毛文龙近乎赤手空拳独立创建了一支部队,与清兵血战多年,功勋卓著,这有明朝的众多战报为证。别人用心说那是假冒,功劳可以假冒,但敌人的首级,俘虏和攻占城池能假冒吗?袁崇焕成天居“功”自傲,但他的部队取过一个敌人的首级,捕获一个俘虏,攻占过一个敌人的城池吗?别有用心的人又说了,那些功是“杀良冒功”?满族人的头型,与其他民族大不相同,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头发掩盖部分和没掩盖部分肤色会明显不同。明朝的书上就记载了一种如何分辩满族人首级和杀良冒功的方法,就是把首级放在海水(盐水)中浸泡,后用太阳一晒,原来的发型情况就明显的出来了,杀良冒功不是那么好冒的。俘虏更是没法冒功了。别有用心的人又说了,里面有些女人和小孩,首先清兵全民皆兵,杀了没错;其次,毛部大多为满人屠刀下逃出了难民,以牙还牙总可以把?更何况这些人又不是满清的官,怎么要替满清要说法。城池更没法子冒功了,别有用心的人又说了,毛文龙是乘虚而入,占了之后又丢了,嘿嘿,毛文龙的难民游击能乘虚占金州这样的战略要地,那么袁崇焕的正规军怎么不乘虚占占满清老巢沈阳,就算占了之后又丢了也说得过去啊!!!!!! 第二,不管是天启还是崇祯,都是十分借重毛文龙,多次下旨给予奖励,并封右督都,赐尚方宝剑,官居一品。对于有尚方宝剑的一品大臣,除了皇帝,是任何人无权处置的。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之时,是借用的朝廷的名义,不管他宣称的是奉什么样的旨意(皇帝的明旨、密旨还是口谕),都是矫诏,并且擅杀有天子剑的大臣(如果是没有奉诏的话,也只有矫诏才能杀得掉)本来就是要诛九族的。 第三,袁崇焕曾经向崇祯请示过想处置毛文龙,但崇祯都明确表示不同意。袁此举就是直接向崇祯示威,向朝廷挑战。 第四,崇祯听毛文龙被杀“大骇”,皇太极听毛文龙被杀“大喜”,袁崇焕此行为就是损国媚敌之行为。
袁崇焕第一大罪__________背主通敌 第一,后金谈和是国与国和整体对整体之间对抗的一个方面,袁崇焕私自与后金谈和,无疑等于使袁统帅的军队在国与国、整体与整体的对抗中失去作用。 第二,袁崇焕无权私下与后金谈和,就是要谈和,或是后金想谈和,袁只能上报国家,由朝廷派人谈和,而不是由袁去擅自谈和。个别挺袁的人说他有朝廷的旨意,果真如此,和谈使者,这么重要的事,这可是作为明朝皇帝的全权代表,请吧那封圣旨拿出来。看袁居然派喇嘛去谈判,真有点把军国大事做儿戏,首先喇嘛是不是中国人啊?要不然崇祯怎么对喇嘛那么反感?要这么做,袁崇焕直接请皇太极代表明朝与后金谈判不是更干脆。 第三,和谈中没有任何有利于大明的条款,和谈无利于中国。和谈期间清兵照样对明军东江部队、明国盟友朝鲜和蒙古用兵,尤其是使朝鲜和蒙古成为后金的盟友,对大明损失巨大,有的别有用心的人说明朝廷统战不好才使蒙古倒向朝廷。大错特错,实力才是外交的基础,盟友有难你的军队坐视不理,人家国家或部族的生死存亡与你送什么“金山”相比,人家当然选择向后金“屈服”。纳钱纳粮更是无疑于“资敌”。有人说养军队打仗要多少多少钱,比纳钱纳粮的要少?但是,他们忘记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你送了礼过去之后,那些野蛮人就会不打你了吗?孙子兵法上有句话说得最清楚:“不持敌之不来,而持敌之不敢来。”养兵的钱只是用在刀刃上,多少都值,送给敌人,送一分钱都是资敌。 第四,从袁崇焕谈和的实际效果来说,从满清批露的那时记录来看,满清也从没有把与袁崇焕谈和当做真正的政策,而是把谈和作为战争的烟幕弹,用谈和置关宁军于无用,先打朝鲜,蒙古和东江,最后还绕过关宁军直打北京。因谈和而放任满清坐大,这是袁崇焕把他不来不该拥有的砝码输给了皇太极。也许有人说,不谈和朝鲜蒙古也能被后金征服,满清也能坐大,但这是两回事,一支军队血战之后战败,与不打战就认输,是两回事。也许不谈和满清照样坐大,但无疑清兵付出的代价就要大得多,而且到底是明军失败,还是满清失败还是未知数?但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如关宁军有个优秀的统帅,如岳飞的话,失败的一定是清兵。从这一假设,就更加看出了袁谈和的危害,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袁崇焕最起码输出去了明军可能获胜的机会。 所以,袁崇焕的私自和谈,从政治上军事上说,都是一个国家政府不可原谅的行为。从实际上和可能性上说都对明朝造成了无以伦比的伤害。
袁崇焕第三大罪-----擅杀毛帅 第一,毛文龙近乎赤手空拳独立创建了一支部队,与清兵血战多年,功勋卓著,这有明朝的众多战报为证。别人用心说那是假冒,功劳可以假冒,但敌人的首级,俘虏和攻占城池能假冒吗?袁崇焕成天居“功”自傲,但他的部队取过一个敌人的首级,捕获一个俘虏,攻占过一个敌人的城池吗?别有用心的人又说了,那些功是“杀良冒功”?满族人的头型,与其他民族大不相同,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头发掩盖部分和没掩盖部分肤色会明显不同。明朝的书上就记载了一种如何分辩满族人首级和杀良冒功的方法,就是把首级放在海水(盐水)中浸泡,后用太阳一晒,原来的发型情况就明显的出来了,杀良冒功不是那么好冒的。俘虏更是没法冒功了。别有用心的人又说了,里面有些女人和小孩,首先清兵全民皆兵,杀了没错;其次,毛部大多为满人屠刀下逃出了难民,以牙还牙总可以把?更何况这些人又不是满清的官,怎么要替满清要说法。城池更没法子冒功了,别有用心的人又说了,毛文龙是乘虚而入,占了之后又丢了,嘿嘿,毛文龙的难民游击能乘虚占金州这样的战略要地,那么袁崇焕的正规军怎么不乘虚占占满清老巢沈阳,就算占了之后又丢了也说得过去啊!!!!!!第二,不管是天启还是崇祯,都是十分借重毛文龙,多次下旨给予奖励,并封右督都,赐尚方宝剑,官居一品。对于有尚方宝剑的一品大臣,除了皇帝,是任何人无权处置的。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之时,是借用的朝廷的名义,不管他宣称的是奉什么样的旨意(皇帝的明旨、密旨还是口谕),都是矫诏,并且擅杀有天子剑的大臣(如果是有奉诏的话,也只有矫诏才能杀得掉)本来就是要诛九族的。第三,袁崇焕曾经向崇祯请示过想处置毛文龙,但崇祯都明确表示不同意。袁此举就是直接向崇祯示威,向朝廷挑战。第四,崇祯听毛文龙被杀“大骇”,皇太极听毛文龙被杀“大喜”,袁崇焕此行为就是损国媚敌之行为。
这是关于毛文龙败仗的不同看法,看看那样更合理? 据《满洲实录》(卷七)天命九年(1624)五月“明国毛文龙令游击三员领兵顺鸭绿江越长白山寇满洲东界所属辉发地,时有满洲守将苏尔东安击破之,追杀三日,其兵无一人得脱。”此役明方无明确记载,说明毛文龙大败而归,毫无战绩,所以没有报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毛文龙的败仗翻出来,嘿嘿,挺袁的人幸灾乐祸了吗?你们以为这能打击毛文龙吗?恰恰错了,这就是毛文龙牵制满兵的证据,这正是毛部兵牵制了清兵一个将军的证明,你们以为这个将军他身后就是没带一个兵吗?一队深入敌后的大明士兵,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英勇与敌人作战三天,而全部战死,你们幸灾乐祸吗?我不是,我在这里向这些为打击侵略者而誓死作战官兵们致敬,他们就象全部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一样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尽管他们是无名的.这些毛部兵全部战死,但他们没有杀伤一个敌人吗?不可能?杀敌一万,自损八千,何况是困兽犹斗,誓死不降的勇士们,我相信敌人的伤亡最起码不会低于他们的一半.但是毛没有报捷,因为勇士们全部战死了,毛文龙没有收到杀伤敌人多少的报告,所以不愿下个推断式的报告,这又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毛写的报捷报告都是实事求是的才写. 这事正是说明,毛文龙东江部队经常深入敌后,打击敌人,就连敌人发家的老巢地区都敢进去打.挺袁的认为毛文龙无能?挺毛的认为正好体现的毛部作战的英勇?哪一种对?
袁崇焕不救铁山的解释合理吗? 这是袁崇焕粉丝为袁不援东江举出的袁给朝廷的申辩:袁为自己不援救东江申辨说:“误天下而苦边臣者则东江甚。毛帅每冬冰交则避之远岛,天下所知也,铁山所留老弱及丽人耳。今一攻以合,毛不能一矢加遗,而朝夕报功,人遂易视此夷,谓扑之即灭,十年血战几能当其锋。造言生事者欲借毛帅行已私,今局已露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山是毛文龙的一个屯田点,本来主要就是一些收留的难民,毛的指挥部在皮岛,毛当然是主要在皮岛指挥了,何来"远避皮岛"之说,毛倒是派兵去救了,但毛部战斗力的确达不到与清兵正面作战的水平,最后铁山毛部伤亡10000多人,其中有毛文龙的一家200多口,当然,作战吗?清兵也有损失,只是不知道清兵损失是多少?可是,我按某人之要求认真看,看到这里我太奇怪了,怎么会有人看友军被打而不救援,却把没能救援的原因,说成是因为友军的统帅在指挥部,没在第一线作战,不知这与袁崇焕能不能救援有什么关系.更加不大明白的是,有人听到友军战败,受损失了,居然会如此之高兴,已经不是溢于言表了,而是透在字里行间了"今一攻以合"好象清兵打的不是友军,而是他的敌人是的.还有"毛不能一矢加遗(夷)"好象打错了一字了吧?嘿嘿,不知袁怎么知道的?铁山虽主要是毛文龙部屯田的老弱和妇女,但也未必就没有上千把人能战斗的人员吧?清兵就真的连一个也没损伤?就算真的清兵一个也没损伤,那么袁崇焕是怎么知道的?不会是清兵告诉他的吧?不为友军的伤亡痛心,还隐隐有替清兵张势之意.看看这种解释说得过去吗?
想请教纪老师几个问题,先说一个 〔转〕请注意:崇祯杀袁之时并没有说袁崇焕通敌或是谋叛!!! 但为何《明史-袁崇焕列传》中会出现通敌和谋叛之类的字眼?!我倒想阎崇年说清楚通敌谋叛这些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冤得不能再冤的罪名究竟是谁定的,是崇祯还是张庭玉?! 其次:也是第一个问题的延伸。崇祯杀袁之时的定罪是:市粜资敌-输款斩帅-顿兵不战-纵兵长驱-遣散援兵六大罪状。这六条罪状袁崇焕究竟有没有做过???情节严不严重??? 就凭以上任何两条袁就可被当时的大明律被灭九族!能杀毛这样手握重兵和他一样有尚方剑的战区司令官,只能是皇帝一人!就凭这个依大明律袁可灭三族! 作者: 去啊在小 2006-7-23 14:39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请注意:崇祯杀袁之时并没有说袁崇焕通敌或是谋叛!!! 袁崇焕被凌迟的罪名,《崇祯长编》:  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 没有被灭九族崇祯帝算是相当仁义了.
与繁荣昌盛的万历朝相比,康乾盛世是—个无耻之尤的谎言(转) 与繁荣昌盛的万历朝相比,康乾盛世是—个无耻之尤的谎言 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的统治达于鼎盛。这段时期,其时间跨度13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故中国部分历史学者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然而,“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 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进的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全国推广的结果。在此期间,清朝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对内大兴“文字狱”。正是“康乾盛世”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是不值得称颂的。 实际上,“康乾盛世”是骗人的,是中国部分历史学者无视历史、自欺欺人的说法。在康熙年间,对俄作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割让领土,如果是盛世却割让领土真是匪夷所思。无独有偶,同样处于“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间,也签订了割让领土的《恰克图条约》。而且在康雍乾三个皇帝在位期间,他们做了什么?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字狱惨案,康乾数次下江南奢靡游玩,自雍正起又耗尽民脂民膏修建圆明园。而同期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侵略者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军队却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盛世到了这个地步,真是无耻之尤。康熙年间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著作《潜书》里提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他亲眼看到山西妇女多无裤可穿,而“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而乾隆时期的英国使者马嘎尼来华期间,记载北京街头乞丐很多。许多百姓都是蓬头拓面,衣杉褴褛,因此他形容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中国人”正在逐步退化到“半野蛮人”时代(见马嘎尼的中国行记)。
[转贴]康乾盛世_百度百科 康乾盛世_百度百科 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于鼎盛。这段时期,其时间跨度13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故中国部分历史学者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 有人将此归结为清朝统治者勤政的结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进的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全国推广的结果。 在此期间,清朝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对内大兴“文字狱”。所以有人认为,正是“康乾盛世”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是不值得称颂的。 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骗人的,是中国部分历史学者无视历史、自欺欺人的说法。在康熙年间,对俄作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割让领土,如果是盛世却割让领土真是匪夷所思。无独有偶,同样处于“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间,也签订了割让领土的《恰克图条约》。而且在康雍乾三个皇帝在位期间,他们做了什么?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字狱惨案,康乾数次下江南奢靡游玩,自雍正起又耗尽民脂民膏修建圆明园。而同期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侵略者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军队却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盛世到了这个地步,真是无耻之尤。康熙年间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著作《潜书》里提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他亲眼看到山西妇女多无裤可穿,而“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而乾隆时期的英国使者马嘎尼来华期间,记载北京街头乞丐很多。许多百姓都是蓬头拓面,衣杉褴褛,因此他形容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中国人”正在逐步退化到“半野蛮人”时代(见马嘎尼的中国行记)。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