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QWQ7Z馃惥 -
关注数: 0 粉丝数: 2,007 发帖数: 17,436 关注贴吧数: 0
所复兴者,君子之服——再读《礼记·深衣》 我们为什么要复兴汉服,为什么要穿深衣?《礼记·深衣》只有几百个字,但每句话都有深意,它所描述的,是一件不寻常的衣服。我们所穿的深衣,究竟是一件什么样的衣服?《礼记》成书的时代,大约深衣已无制度,礼制偏废不行,所以著者追慕古时,回忆道:“古者深衣,盖有制度”,先贤制定深衣,并非单纯蔽体增饰之用,而是有其寓意。它有五种法度,分别对应“规、矩、绳、权、衡”。它应该是长短合宜的,“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短不该露出肌肤,长不该覆盖地面。衣取蔽形,这是人与禽兽之别,“即令稍短,不得见其肤肉”,这是起码的要求。衣长也不能拖拖拉拉弄在地上,因为那样衣服必被灰土所污,污者,辱也,衣服肮脏,是辱衣更是辱人。堂堂华夏,振振君子,穿衣就要有穿衣的样子。“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 衣袖于腋下的宽度,衣袂的长短,大带系结的位置,皆应合宜,皆应应于中庸之道,肘不能不出入、不运动,所以衣袖于腋下的宽度要便于肘的运动,否则就成了紧身衣。袖子也不能太长,当取其能回挽至肘为宜,太长或太短都偏离实用和雅敬。大带下不要压在大腿骨上,上不要压在肋骨上,要正当腰部无骨的地方。“当骨,缓急难为中也”,勒在骨头上,是要做什么呢?上衣下裳是华夏最古老的服制,华夏民族的观念讲究尊崇传统、不忘本初,深衣虽然是上下连裳,但仍然在裁制时分裁再加缝合,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含慎终追远之意的仪式。裳制用十二幅布,以与一年的十二个月相应,先人以此表达敬天法天之意。“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衣袖作圆形以与圆规相应。衣领如同曲尺以与正方相应。衣背的中缝长到脚踝以与垂直相应。它们各具其象,都有象征意义:袖似圆规,象征举手行揖让之礼时的容姿;背缝垂直而领子正方,象征政教不偏、义理公正;下边齐平如称垂和称杆,象征志向安定而心地公平。郑玄云:“心平志安,行乃正。”《礼记》又一次强调,符合圆规和曲尺是取它象征公正无私之义,垂直如墨线是取它象征正直之义,齐平如称垂和称杆是取它象征公平之义。《玉藻》补充说,“深衣三袪,缝齐倍要”。也就是说裳的腰围三倍于袪围,即三倍于袖口的宽度。而下摆为腰围的一倍。深衣的缘边也有符号的意义,父母、祖父母都健在,深衣就镶带花纹的边。父母健在就镶青边。如果是孤子,深衣就镶白边。在袖口、衣襟的侧边和裳的下边镶边,镶边宽各一寸半。 深衣就是这样一件法度严谨、饱含象征、具有“深意”的衣服。对衣服法度的要求,实际上是对社会的理想和人的品质的追求。正当其局者,往往最易迷失,轰轰烈烈中,很容易忘却来时的初衷。汉服复兴越是往前,越是需要不断停下来,沉思,追问,我们为什么要穿深衣?我们为什么要穿汉服?所复兴者,究竟为何?眼前所见深衣,极少真正符合定制,多是只有深衣的外形,并不能称作真正的深衣。这一方面,笑非等同道的工作令人钦佩。潜心的考据,诚恳地思索,坚守一件真正有传统、有追求、有法度的衣服,目光投向深衣的深意,这是正确的态度。如果穿着深衣或者其它汉服却戏谑调笑,心浮气躁,则汉服必定难以赢得尊重,所谓复兴也注定不为世人所容。我们复兴汉服,仅仅是因为别人有而我们无,仅仅是因为它好看吗?身为汉服复兴者,我们应是一个沉思的、肃穆的群体。汉服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代表着一个古老民族厚重的根基、远去的风骨和信仰的力量。华夏的衣冠,件件都是“深衣”,每一件都有华夏的精神和民族的理想,我们率先在中国穿起这件衣服,就是要在中国重建这种精神,这种理想。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华夏民族对天地万物的感怀、对理想与人格的追求。这是一件有追求、有品格的衣服,穿着它的人应时刻牢记,时刻反思自己:衣服从头到脚,点点滴滴,究竟象征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上下分裁?为什么要短毋见肤、长毋被土?为什么对衣袼、衣袂、衣带做如此要求?为什么要“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形容端庄、公正无私、心平志安、正直如墨,我们究竟是否做到?
河南商报:孔子活到今天会不会穿西装 孔子活到今天会不会穿西装 2006-12-5 8:39:54 这个问题有点制造噱头。但如果真要给出答案,我认为,假如孔子活到现在,应该是穿西装,而非长衫。原因有二: 一是西装穿着舒服,就像《亮剑》里那个军官楚云飞所说,翻领的军装就是比高领的军装舒服——不夹脖子;二是孔子不是老顽固,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亦可知也”(《论语·为政》)。意思是,夏商周的文化,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有所损益的。而且其后的发展,亦复如此。这种文化观,体现了孔子不断创新的精神。 所以,假如孔子活到今天,肯定是穿西装,而不是穿长衫——像博物馆里的“老古董”。 可现在,一些向孔子学习的人却穿起了长衫。12月4日《河南商报》报道,3日上午,24名3岁至8岁的小朋友头戴黑色冠帽、身穿土黄色汉服,盘起双腿端坐在蒲团之上,对孔子像行跪拜礼,至此,一号称现代私塾的教育机构正式在郑州安家,而拜孔也将是学生上课前的必修课。 长衫、冠帽、孔子像,组织者用这些古代私塾的元素装扮“现代私塾”,估计是为了使这个学堂看上去更像私塾。但这些元素有必要吗? 私塾最大要义是讲授国学,这一点才是其存在的根本价值。而汉服、冠帽等只是一个时代符号而已,除了让人觉得国学教育看上去像个“老古董”外,并没有太多的用处。还会让那些视私塾为糟粕的人多了反对的借口,扯上什么“吃人礼教”的由头来。 私塾是古代教育的载体,但现在环境变了,不一定非要私塾模样才能传授国学。如果真正继承国学教育,还需要把它贯穿在学生日常的各类考试中,贯穿在教育课堂里。否则,仅有形式上的继承,普及国学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 幸好,这家现代私塾讲授的文字,用的是简化字——为何没有用繁体字,那可是原汁原味的国学。 来源:河南商报 ■王攀(媒体从业者)
转贴:莫要动辄祭起国学的“翻天印” 莫要动辄祭起国学的“翻天印” 2006-11-30 0:14:29 红网   11月28日中新社电,“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二十八日,长春北郊监狱的三十名服刑人员在课堂认真地听老师讲授孔子的《弟子规》。据悉,这是该监狱对服刑人员进行改造教育的一次新尝试。    据说宋代的赵普曾经“半部《论语》治天下”,自汉以来,儒家的经典逐渐被神化为“圣人之学”,被视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万应灵药”。历朝历代几乎没有不读《论语》等儒家经典的统治者,可“天下”仍然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来没有清静过。    在明冯梦龙编撰的《古今谭概》一书的迂腐部中,记载了几则无知文人崇奉儒家经典的的故事。一为《孝经》可退贼,讲的是张角起义的时候,一个叫向栩的人上书建议:用不着调兵拒敌,只要派人到黄河边上,面朝北读《孝经》,起义军自然就会消灭;一为《孝经》可息讼、却病,则说的是明朝初年有个叫王渐的孝子,每次乡里某家有打架斗殴、邻里不和之类的“民事纠纷”时,就跑到人家的门前大声朗读《孝经》一卷——他以为《孝经》具有平息纠纷的“神力”。后来,有些人生病了,也请他去读《孝经》治病。    《论语》能治天下,《孝经》能退贼、息讼、却病,按照这种逻辑,《弟子规》之类的儒家经典能改造犯人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长春北郊监狱的“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灵的洗礼”的尝试并非首创,不过是在当前弥漫中华大地的复古崇古思潮推动下产生的所谓“新尝试”罢了。时下,从民间到官方都兴起了一股回归传统,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什么读经热、汉服热、“孟母堂”、国学班、祭孔等等,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国学鼓吹者都把国学当成或鼓吹成解决中国目前一切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似乎不管遇到多么棘手的事儿,只要祭起国学的“翻天印”,就什么都顺了,比“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或“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之类的咒语还要来得灵验。可一切“万应灵药”往往都是什么病都治不了的药,甚至连古人也早就知道了国学并非那么神奇,否则,冯梦龙就不会将《孝经》能退贼、息讼、却病归入迂腐部了,为什么我们现代人反而如此执迷不悟呢?    以国学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动机虽好,但在笔者看来,如果不是迂腐或别有用心,就是一种逃避问题的“懒人哲学”。因此,笔者奉劝诸位“国学粉丝”,还是睁大眼睛,直面人生,莫要再动辄祭起国学的“翻天印”来误人误己了。[稿源:红网][作者:宕子][编辑:潇湘行]
厘清“汉”服概念——不要把什么舞台装和戏服都叫做“汉服” 我常看到有不少网友以兴奋的口吻说,发现了某某场合、某某舞台、某某MTV、某某影视剧中有什么样的“汉服”。不得不说,“汉服”这一概念必须厘清。汉服的涵义有两层:一是物质实体层面,具备汉民族服饰文化特点和要求的衣服二是精神层面,汉服是一种汉民族自觉意识。同时具备了这两点的衣服,才是汉服运动所追求的、真正意义上的“汉民族服饰”——汉服。判断一件衣服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汉服,要从两个方面来看:1 是否符合汉族服饰文化特点和要求2 穿着者是否具有“汉族”的自觉意识——他(她)自己是否认为自己穿的是“汉族服装”。现在绝大多数的演出服、戏装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汉服。且不论其形制是否符合汉族服饰文化的要求,关键是,穿着的演员、明星,节目的制作者并无“汉族”的概念和意识。它们只是“古装”、戏装、舞台装、表演装......与汉服运动的追求有天壤之别。这些衣服在舞台上、荧屏中早就存在,不足为奇。如果考虑到它们在物质实体层面的确具有某些汉族服饰的特点,不同程度上符合汉族服饰文化的要求,我们充其量也只能称其为“具有一定的汉服形制特点的衣服”,比如:“汉服特点的古装”“汉服特点的舞台装”“汉服特点的戏装”等等。当代的中国,“汉服”本质上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种民族的自觉意识。“汉服”的核心在于“汉”字,汉服是一种汉族自觉意识——我们是汉族人,我们穿的是汉民族的民族服装。除此,纵然依据历代舆服制做出了美丽无比的衣服,也是有形而无神,只是一件华丽的“古装”罢了——因为,在他心底,那衣服只属于古人,与他无关。而我们认为,那衣服与我们有关。附:说说“古装”和“汉服”的异同 http://post.baidu.com/f?kz=100609288
七夕微月澹长河,风飏彩丝针穿罗——丙戌年双七夕活动各地撷英 夏历七月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月令时节,旧时称为“兰月”,七月初七日是这兰月中最美好的日子——传统七夕佳节,故七夕之夜又称为“兰夜”。夏历丙戌狗年,即西历2006年,遇上了难得的闰七月、双七夕。虽说天河管理员不会因为闰月之故为牵牛织女两次开通河梁,但人间的双七之夜,却没有谁能限制双份的欢庆。今年全国各地,民间组织的七夕活动可以说芳菲遍地,传统节日民俗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我们全国各地的汉服复兴者们功劳不可磨灭,对于节日精髓的体现,他们更有感触。有汉服复兴者说:“节日文化绝对不是只是吃吃喝喝送送聚聚就能够体现的。”我们失落很久的传统佳节民俗文化,需要由表及里,从外到内地焕发出清新丰富的光泽。且看汉服复兴者们重新焕炼的七夕文化景象吧——女孩子们祭望双星、焚香拜月、对月穿针、临风整线、泡巧种生、斗赛女红、河灯许愿……她们裙拖湘江水,袖洒西泠桥,长裾连理带,胭脂扫眉稍;男生们虽然在今天是配角,但也无不君子风范、温其如玉。只见他们静静观礼、默默干活,甘当绿叶,自比群星。他们或深衣或阑衫,或直裰或短打,腰间或长剑或双佩,或翩翩儒雅,或雄姿英发……整理: 天风环佩(溪山琴况),蒹葭从风相关链接:请点击七月天汉清如练,兰夜私语祭婵娟——汉民族传统七夕节复兴方案 http://post.baidu.com/f?kz=115110438七夕配乐:http://www.tianhan.com.cn/bbs/UploadFile/2006-7/2006711265182.wma
转贴:《三礼图集注》中的汉服形制(组图) 三礼图争议较多,仅供研究参考==========================================《周礼·春官·司服》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生,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群小祀,则玄冕。凡兵事,韦弁服;眡朝,则皮弁服。凡甸,冠弁服。凡凶事,服弁服。凡吊事,弁绖服。凡丧,为天王斩衰,为王后齐衰。王为三公六卿锡衰,为诸侯缌衰,为大夫士疑衰,其,服皆弁绖。大札、大荒、大灾,素服。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其凶服,加以大功、小功。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其凶服,亦如之。其齐服,有玄端、素端。凡大祭祀、大宾客共其衣服而奉之。大丧,共其复衣服、敛衣服、奠衣服、廞衣服,皆掌其陈序。《周礼·天官·内司服》 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纱。辨外内命妇之服,鞠衣、展衣、缘衣、素纱。凡祭祀、宾客,共后之衣服,及九嫔世妇。凡命妇,共其衣服,共丧衰,亦如之。后之丧,共其衣服,凡内具之物。
工人日报社评:有关“国学热”的若干思考 社评:有关“国学热”的若干思考本报评论员刘文宁 �2006-8-17 1:45 工人日报版次:三 ��今天,我们应以世界文化为参照、在现代文明发展潮流之下来检视国学,以一种探索真理的使命去研究国学,发扬那些代表人类共同美德和追求的东西,摒弃那些与时代发展潮流格格不入的糟粕����� “国学热”可谓持续升温———从有大学开办国学院、国学讲座,到接连出现的国学短信、少儿读经班、“孟母堂”及国学博客圈,以及汉服热、成人礼的兴起;放大到国际背景,从全球联合祭孔,到孔子学院在不少国家纷纷建立,以及汉语热在世界范围的升温等等———所有这些都引起了学术界和媒体的强烈关注,引发了如何重新评价儒教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的地位及作用、当代中国是否需要“重振国学”、“重振国学”该如何接续文脉等问题的争论。国学,是泛指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单指儒家学术,还是特指中国传统人文科学范围内的学术———抛开专家的争论不谈,本文更关注普通百姓是以怎样朴素的眼光理解和认识国学的。事实上,不少人头脑所理解的国学,大体仅是四书五经、诗词曲赋、琴棋书画以及民风民俗等相关知识。因此,“国学热”的相关争论有望促进人们更全面地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追溯起来,悄然兴起的“国学热”可谓“文化寻根”现象的折射,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背景密切相关。就现实层面而言,社会发展中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包括金钱至上、诚信缺失等,也迫使一些人尝试到传统文化中寻找补救之策。比如,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以及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所有这些都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因此,“国学热”的出现,有望促使人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与此同时,对于当前的“国学热”,也应抱一种理性的认知。毕竟,时代在发展、在进步。人们可以通过了解国学,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以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境界,但如果寄希望于国学担当更多的“救世”责任,希望通过复兴国学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则是不现实的。其中,以国学来取代现代教育的想法及尝试,尤其值得警惕。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决定了我们的教育体制必须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模式,完全浸润于四书五经、诗词曲赋之中的人是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此外,借助于现代通信手段,穿上“现代时装”,国学知识的普及会更有效率,但在这种传播过程中,应力戒商业炒作,同时更要当心仅仅是凑热闹、赶时髦的心态。必须强调,今天我们提倡国学,是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国学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体系,它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今天,我们应以世界文化为参照、在现代文明发展潮流之下来检视国学,以一种探索真理的使命去研究国学,发扬那些代表人类共同美德和追求的东西,摒弃那些与时代发展潮流格格不入的糟粕。
新闻晚报:顺子演唱会要求观众要着正装 顺子演唱会要求观众要着正装 来源: 新闻晚报 (06/08/15 10:27) □武鹏报道  “这又不是古典音乐会,干吗要我们着正装?”一位身穿圆领汗衫的男观众不住地摇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身后不乏西装革履、长裙拖曳的俊男靓女来回穿梭。  昨天晚上,《倾城知音》顺子上海演唱会在浦东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演唱会搬到五星级酒店可谓史无前例,主办方更煞费苦心在演唱会之前举办酒会款待观众,不过对参加酒会的观众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着盛装出席。据悉,这是因为顺子本人觉得这个演唱会要模仿音乐派对的模式,既然是派对,就难免对服装有一定要求。  但此举却在观众中引起了争议。在演唱会现场,大部分观众都符合主办方的着装要求,男士基本衬衫西裤,考究的甚至穿上了西装;女士则多是各种款式的长裙。但也有部分观众并不这么穿,一位黎姓女士反问:“据我所知,着正装是古典音乐会对观众的要求。我知道顺子在古典音乐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可是这台演唱会上唱的都是流行歌曲,又不是盛大的新年音乐会,让观众着正装是否有小题大做之嫌?”另一位石先生也说:“今天这么热,虽然在酒店内有空调无所谓,可是观众毕竟要乘车赶过来,如果还要我们西装革履全副武装,是否苛刻了点?我觉得还是应该顺其自然,例如带点休闲意味、但又不失庄重的素色T恤就蛮合适。”  演唱会主办方虽然如此要求,但是并未对个别不符着装要求的观众动真格。记者看到一位男士穿着短裤就入场了。这位观众表示他当时并未想到演唱会会如此隆重,所以随便套了件衣服就出来了。不过在现场看到这么多人穿上笔挺的西装,他承认:“感觉坐如针毡,自己就像是个外星人。”  虽然穿衣的问题让观众众说纷纭,但并不影响顺子在演唱会上的发挥。相对于空旷的室外而言,演唱会在酒店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反而更有利于控制音响。近距离让乐器伴奏的声音更为真实温暖。这次演唱会上顺子照例让她的外籍男友加入乐队伴奏,并且唱了和男友合作的最新作品,两人表现都非常投入。有意思的是,顺子三次介绍自己的男友都用“这是我的好友Kooby”简略带过,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只字不提。台下的观众其实对这对才子佳人早就心知肚明,一时沉浸在音乐之中所以也没点破,唯有报以热烈掌声对他们的默契合作表示赞赏。
金羊网:拖着“辫子”的文化继承暴露创造力萎缩 拖着“辫子”的文化继承暴露创造力萎缩 --------------------------------------------------------------- 金羊网 2006-08-14 09:03:18 宕子 一个叫罗冰的MM,“汉服复兴”组织的核心成员,穿着宽袍大袖的汉服出现在广州的街头--这种现象其实并不是当代中国都市文化的异端或另类,而是它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精神层面,它是和都市流行文化一脉相承的,不过是追求时尚的另一种表现罢了。 据说罗冰和朋友们正计划着在大学城搞冠礼和笄礼,进一步推广汉服。“汉服应该是汉族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它不能仅仅是一件衣服。穿上汉服,应该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当被问到为什么要致力于推广汉服,罗冰说:“让我们民族的人,都能穿回自己的民族服装,拾回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要一味的哈西哈日哈韩。” 由于记者先生没有明确标示出来,下面一段话不知是不是罗冰MM说的,但至少应该也代表了她复兴汉服的“本意”: “我们穿着T恤牛仔,吃着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看着美国大片,听着爵士摇滚,说各国洋文,学西方礼仪。除了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和西方人有什么区别?有一部分人,他们在国际化之后,开始思考,为什么人家印度人可以自在地穿着自己的纱丽,苏格兰人可以有自己的方格裙,日本人以和服刮起东方时尚之风,而我们却没有一件可以标志我们与众不同的衣服?当然,汉服只是这种焦虑的一部分。更深层的追问在于,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展现在国际舞台上?” 不可否认,这种理由确实很冠冕堂皇,如果加以反对的话,难免会被人列入“崇洋媚外”甚至“卖国贼”的名单。环顾当代的中国,似乎从民间到官方都兴起了一股回归传统,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什么读经热、“孟母堂”、国学班等等等等,这似乎确实反映了国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衰落的焦虑。 自然,很多人,包括罗冰MM在做着这种文化努力的确实是很真诚或自以为很真诚的,但对很多传统文化复兴的狂热鼓吹者而言,这背后似乎有着更深层的经济的动机——不过是挂着“复兴传统文化”的幌子贩卖自己手头掌握的文化资源,或为了守住自己垄断的一亩三分地,自抬身价,让人觉得“奇货”可居,倒未必真的把传统文化当那么回事。像这种人,只要他们所做的事是合法的,我们大可不必去批判他们的动机不纯,尽可随他去,却也用不着太把他们当根葱,仅管他们在客观上会起到使更多的中国人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的作用。 至于罗冰MM们,却不能不说他们是被操纵在“时尚”手中的“傀儡”——对于罗冰MM们,在“穿着T恤牛仔,吃着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看着美国大片,听着爵士摇滚,说各国洋文,学西方礼仪”已经非常普遍,故不再“时尚”的现代都市,穿戴和提倡汉服只不过是使她们显得“与众不同”或显示自己有“个性”的手段罢了——并不一定表示一个人渴望变成另一个“更好的”自我,而可能说明他有另一种渴望,比如渴望看上去“时髦”、赶上了“潮流”(坎普贝尔)。在社会学家与哲学家看来,衣服或饰物是将身体社会化并赋予其意义与身份的一种手段,昆汀·贝尔指出,“穿在我们身上的那些纺织品就像是我们的身体乃至灵魂的自然延伸”,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穿什么和怎么穿是人类寻求和建构自我意义和个性的一种方式,它的法则是“我穿,故我在”,正因为如此,服装成了时尚纵横驰骋的场所,服装业成了一种时尚工业。和那些“追星族”一样,表面看来喜欢穿什么或喜欢谁的歌都来自个体意志的“自由选择”;然而,在现代社会,如阿伯克龙比所言:“现代消费不光是概念的消费,它还是一种游戏的消费,特别是玩弄意义的游戏消费。”可关键在于,制造意义的人却往往不是消费者,而是与现代传媒沆瀣一气的各类产品的制造商——作为消费者的个体往往不过是意义的被动的接受者罢了。 如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冯天瑜所说:“文化发展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能人为生造。”穿汉服或搞冠礼和笄礼就能“拾回自己的民族文化”么?显然,这是一种非常幼稚的想法。继承并不等于模仿——每一种器物或礼仪在一定的文化语境里都承载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可当把这种器物或礼仪硬生生地从它所处的语境中移植出来,放入另一种不同的语境时,它的社会功能就发生了变化,所以汉服只宜出现在博物馆或舞台上这些特殊的场合,当被穿在身上在现代化都市的大街上招摇时,就显得滑稽和可笑了,引起众人的围观也是很自然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模仿为继承正好说明了模仿者本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萎缩,因为继承的另一面即是创新,一个不能创新的民族也就不能守成(继承)——继承的真义并不在于外在形式上的相似,而是精神上的一脉相承,即“得意忘形”。因此,当时代变了,《神辫》里的主人公傻二并不拖着一条辫子满世界地跑,虽然那条辫子曾给他带来过“神辫”的荣耀,他却毫不犹豫地将辫子剪了去——可他却从“神辫”变成了“神枪手”。 来源:金羊网
大众日报:别样的传统文化复兴 别样的传统文化复兴 ■大众时评 2006-08-14 07:59:00 □郭立场      广州“汉服部落”美女网友穿宽袍大袖逛街,引发了舆论的关注与坊间的热议。“汉服应该是汉族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它不能仅仅是一件衣服。”“让我们民族的人,都能穿回自己的民族服装,拾回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要一味的哈西哈日哈韩。”除了定期举办活动,“汉服复兴者”还花了大量的精力来研究汉服。(8月13日《广州日报》)  “为什么人家印度人可以自在地穿着自己的纱丽,苏格兰人可以有自己的方格裙,日本人以和服刮起东方时尚之风,而我们却没有一件可以标志我们与众不同的衣服?”长风盈袖,思怀满襟。汉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是一个失忆民族不断在寻找的“民族归属感和文明标志符号”。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了自己复兴的载体,不仅因为衣冠上的古老情结,更因为衣冠是平实的生活组成,是抽象的文化精神与具体的民生之间的纽带。传统文化的复兴,就应该是活生生的东西,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而不是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  理清了这些之后,我们才能发现,真正的传统文化是如何珍贵和值得珍惜,中国能屹立于世界数千年,不是因为我们的政治优势,不是因为我们的武力强大,也不是因为我们的人口众多,而是因为我们有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历史证明,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不可能实现自然的结合,而是要靠每一个社会人的身体力行。作为跨世纪的中国人,作为社会主义的一分子,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去尽力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添砖加瓦,进而重拾中华民族的自信。所幸的是,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秉承着“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的理念,为传统文化的复兴奔走呼号着。  很多人主张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基于感情的因素,但是我们显然不能局限于感情的纠葛,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未来的行动方向,要需要依靠理性。我们不是“数典忘祖”的一代。那么,复兴传统文化,到底应该复兴什么?又当如何复兴?提倡复兴传统文化不是盲目地复古,而是要复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与中华民族的美德,要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至于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复兴传统文化,可着眼于现今的教育体制,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区分不同的群体对象和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传统文化教育手段和内容,切实做好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此外,传统文化的复兴,也迫切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当然,由于“传统文化丢弃得太多、丢弃得太久”,仅仅局限于“汉服复兴者”的民间运动,或靠一阵活动就想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未免操之过急,也不太现实。但是也应当看到,对汉服的热爱和追捧,是文化多元化的一种表现,可以丰富我们的服装文化,最重要的是开发了传统的文化资源,决不像有些人所说的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复兴传统文化,重建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但是当前迫切的工程,也是艰巨的工程。但只要我们有意识、有决心,并为之付出持续的努力和不菲的成本,复兴传统文化就指日可待。
七夕当作情人节是“数典忘祖”? 昨天闻专家此高论,甚感可笑。至于吗,这个帽子是不是大了点。传统文化复兴已成社会潮流,这是好事,七夕的争议中,我感到了这种复兴向深度发展的趋势。以往,缺乏自信的国人总是拿西方文化为标尺来衡量华夏文化,生硬地附会和类比,自卑,所以自我矮化。现在,有了相反的趋势,比如对“中国情人节”一类说法有了反思和反感,这是好事,试图找回自己,建立自己的标准。但是国人喜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反思对西方文化的依附心理,又出现了拒绝文明对话、否认文明相通性的偏激。仿佛不同文明绝对没有任何可以对话之处,好象华夏与西方生活在两个星球。文化是人类各个民族的创造,文化的样式丰富多彩,但最终都是指向对类同生存课题的回答和求解。不论是西方的圣瓦伦丁,还是华夏的七夕,无非都是围绕爱情等人类相通的主题。即便七夕称为中国的情人日,又有何不可?是不是因为西方有了情人之节,我们就要刻意把七夕中爱情文化的蕴涵一概抹杀?只言乞巧之俗,又将华夏先民对牛女、对爱情文化的感悟和积累置于何处?情人,是西方的专属吗?乞巧,真的就可以概括七夕的全部?模仿别人是一种自卑,但刻意地害怕被说成模仿别人,又岂是一种真正的自信?情人,有情之人,相爱之人,无它。你有其它的理解,那是你自己的事。承认人类文明在根本的意义上具有相通之处,这才是堂堂华夏应有的自信。正是在对类同生存课题的回答中表现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才产生了人类的共同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专家今年罕见地指责,说商人在不负责任地炒作。专家说,七夕不是爱情文化。于是,一些同胞也大声疾呼,不要被商人给忽悠了。我倒想说,在不要被商人忽悠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不被专家忽悠呢。任何时候,人云亦云都是一个民族独立、自由、自信品格的敌人。汉服运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以文化的力量激发我们蕴藏的理性,用我们自己的头脑思考我们民族的文化,面对我们民族的前途和文明的命运。七夕的爱情文化蕴藏是民俗文化中的事实,这种七夕的爱情文化,是华夏独有,是先民对于爱情的感悟和体验,是华夏文化特有的情怀。岁时节日的文明也非一成不变,历代节日不断发展演变增添新的内容,如同流水,生生不息。在华夏复兴的过程中,岁时节日意义的强化、削弱、渗透、变动,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寒食与上巳不就合并到清明了吗?如今,寒食和上巳不又在逐渐地复归?七夕,华夏情人之日,华夏爱人之节。七夕就是七夕,它不需要在文化依附的语境下被以依附者的心态定义为“中国的情人节”,也不排斥其爱情文化天然的属性。君不见,天河一去三千年,日日思君明镜前…… 或许悲剧更能让人懂得珍惜。这个有着淡淡哀愁的传说,这个发生在天上人间的久远故事,告诉着几千年的人们关于爱恋、思念和别离;在每年的这个日子里,不论是磐石蒲苇的坚韧夫妻,还是情窦初开的青涩恋人,希望都能一起仰望星空,天河如练,长空如水,我们再口耳相传那三千年的聚散思恋,同时思索,什么是爱情,什么是我们自己的爱情。
南京日报:都市青年“汉服行走”招致别样目光 都市青年“汉服行走”招致别样目光 2006年07月23日12:36 【来源: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实习生 陈珊珊 记者 李子俊)手拿折扇,身着宽袍大袖,衣袂飘飘。昨天上午10点半左右,7名身着汉服的年轻人在秣陵路上“闲庭信步”,吸引了众多市民好奇的目光。  网名“宁武子”,本名江海峰,是这帮汉服爱好者的“领军人物”。 昨天,他穿的是件白底蓝色团花的直身长衫。他说,汉服是中国自周朝一直延续到明末汉民族的传统服装,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宽袍大袖、用绳带系结。“汉服样式非常有美感,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我们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江海峰激动地说。今年4月,他第一次穿上汉服,就下决心要让汉服得到推广和认可。现在他每天都穿汉服,他学服装设计的妻子受到感染,也爱上了汉服,现在他们这批人身上的汉服都是她亲手缝制的。  江海峰指着身边其余6名身着汉服的年轻人说,这些都是爱好汉服的网友,平时他们经常穿着汉服在一起活动,向市民宣讲一些汉服知识。身着黑色阔袖汉服的陈杰是南京理工大学大二学生,“我觉得汉服很美,代表了汉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参加重大仪式,就应该穿民族服装,显得庄严。”  “快看,韩国人!”一名老汉指着江海峰等人,对身边的老伴说。“大爷,这叫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装。”江海峰等人上前纠正他。“哦,那你们穿这个去参加演出啊?”老汉似懂非懂。“现在这些小年轻真让人搞不懂,好好的穿成这样在街上逛,让人看笑话。”身边的老太太嘀咕道。在街头行走的半个小时内,不时有市民投来惊奇的目光。“这是戏服还是和服啊?”几名年轻女性指指戳戳。“穿成这样就叫推广民族文化?我看是想出风头!”其中一人很干脆地下了定义。  “很多人不认识汉服,经常把它与戏装、和服和韩服混淆,这很悲哀。”江海峰感叹道,很多人不理解他们的行为,觉得哗众取宠,还有人认为这是腐朽和倒退。“我们并不是想让大家都去穿汉服,那是不现实的,我们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宣传,让大家认识汉服,让人们知道汉民族服装不是长袍马褂和旗袍,不至于把汉民族的传统文化给遗忘了。”他说。
【汉服及华夏文化知识互助学习解答专帖】 按照“乐游青山”吧友提出的建议,汉服吧开设一个专门的“吧友互助学习解答专帖”。 这个专帖将不只局限于汉服知识的解答,有关汉民族礼仪、节日、思想人文、艺术等华夏文化的知识都可以在此学习交流。 汉服运动是华夏文明复兴运动,复兴汉民族文化、再造华夏文明是我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教育的缺失、传统的断层,使我们对汉服、对华夏文化相当地生疏和隔膜,认真学习汉服及华夏文化知识,才能更扎实地推进华夏文明复兴运动。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人人皆可为学,人人皆可为师。对于华夏文化,我们都是初学者,汉服吧没有权威,只有热爱华夏文化的同胞。所有观点都是一家之言,博采、兼听、慎思、明辨,知识和素养就会充实我们的人生。 知识相互交流、智慧相互激发、思考相互促进,以虔敬之心学习和研究华夏先民留下的人文遗产,继承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开启华夏文明日新的前景。 关于本专帖: 1 欢迎汉服吧每一位在汉服及华夏文化知识学习中有问题的吧友在此提问,欢迎每一位吧友参与互助解答。 2 吧主管理组因有大量吧务和汉服运动事务需要处理,原则上不参与本帖答问,请大家谅解。 3 请各位参与交流的吧友把问题集中在汉服及华夏文化知识领域,本专帖谢绝无关话题。 4 请在提问前查阅汉服吧相关帖文,查看是否已有问题的答案。 5 请遵守百度贴吧协议和汉服吧吧规发言。违规跟帖将直接删除。 6 提倡善意学习交流,对于可能引起纷争的问答方式和可能发生的不适当论争,原则上将删除。 7 本专帖谢绝灌水。
穿穿“汉服”又有什么关系? (转贴) 穿穿“汉服”又有什么关系? 姜伯静 发布时间: 2006-06-30 12:00 光明网   从苏州大学生穿着“汉服”祭奠屈原(2006年5月31日中新网)引发各式各样的争议开始,到“苏州私塾先生上书建议‘汉服’应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感谢”(2006年6月26日中新网),穿“汉服”的风波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程度。拥护“汉服”的人们已经将“汉服”的价值重新提炼,将其定 义为一种文化遗产,而并非只是以前人们所非议的追寻什么。从这种变化看,我们是不是应该用一种平和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原本并不复杂的问题呢?   实际上,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看,服装应该比戏剧等口头艺术更加具体,因为服装在变化过程中比语言更稳定,更加有迹可寻。但我们却很少提出对服装文化进行保护的措施,以至于服饰文化在其他文化种类面前显得有些模糊,甚至微不足道。所以当有人提出“汉服”文化的概念时,很多人难以接受,再加上有些人略显偏激的做法,甚至招来大部分人的反感。可从人类文化发展看,代表一个民族特点并且比较容易固定流传的只有语言文学、建筑、服饰这屈指可数的几项。既然评剧可以保护,那么服饰为什么不可以作为一种遗产(实际上也是一种遗产)来进行保护呢?   从流行潮流方面看,其实穿的形式并不十分重要,一些几年以前我们视为“异类”的服装现在我们不也都穿上了吗?我们也没有必要给它加上太重的任务,想进行文化研究的就拿它当研究对象,想追赶潮流的就把它与“比基尼”同等看待。人们没有必要用异样的眼光来斜视这本来不应当承担太多重负的服饰,人家外国的环保人士一着急还裸奔呢,要是你看见还不气死?   我们可以适应唐装,我们可以接受“比基尼”,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试着接受“汉服”,让它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生长呢?如果有它生存的土壤,就让它生;如果没有它生长的空间,就让它灭。就像以前的蝙蝠杉、喇叭裤,让它自己去好了。   所以,从文化角度上讲,保护“汉服”是一种必要的选择;从流行的趋势上看,穿穿它也没有太大的过错。那么,让那些想穿穿“汉服”的人穿一下又有什么关系呢?
(转贴)尽管没人穿着,但汉服仍活着 尽管没人穿着,但汉服仍活着时间:2006年06月28日02:36 我来说两句   【来源:人民网-江南时报】   6月23日,于立生在《江南时报》发表评论文章说:汉服已经消失了三百多年,既是要“申遗”,那也总得先找回了再说。总不能拿着几件赝品,去凑热闹。  这位作者举了他家祖上留下的银元做例子,说自己本也想替此“文物”申遗,无奈已然丢失,不知拿什么去“申遗”。   这个举例无疑是失败的,因为“银元”属于“物质遗产”,而“汉服”申报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包括若干方面,但是,所有的形式都是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的,构成文化综合体。并且,这样的文化综合体不可拆解。  可见,汉服作为汉民族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的重要载体之一,尤其是作为文化综合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将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任何问题。  况且,历来对汉服形制的记载都完整地保留在文献以及史书中,比如黄宗羲的《深衣考》,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如果对书中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挖掘,那么保护和复兴汉服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显然,作者认为汉服已经找不回了,更没必要保护,理由是汉服“不实用”。我不知道作者所认为的“实用”是什么,倘若是指方便运动、用料少、适合日常生活,那么,西式婚纱应尽早废除,阿拉伯人的大袍头巾该抛弃不用。我是个女子,在我看来,“高跟鞋”“一步裙”穿起来相当不方便、不实用,要不要赶紧也让它们消亡?  我们都知道,民族服装在普通服装蔽体、美观的基础功用之上,还可以作为文化、民俗以及民族精神的载体,并突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独立性,这也是为什么其他民族在对外交流中都喜着民族服装的原因。至于“实用”与否,并不是第一要考虑的问题。
【人民网-江南时报】别拿赝品去“申遗” (转贴) 别拿赝品去“申遗” 时间:2006年06月26日02:11 我来说两句   【来源:人民网-江南时报】   6月23日《江南时报》报道:有消息传出,韩国要将汉服当做自己的民族服装申报世遗。为此,苏州一些研究汉服的人士开始谋划建议政府将汉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于是在6月5日这天,由苏州复兴私塾的傅奇执笔,上书苏州市人民政府,希望由市政府牵头,将汉服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忽想起鲁迅先生杂文讽诗人邵洵美做富家翁女婿换来大笔遗产。可不比邵洵美的阔,记得小时候我家中的古物,便是银元四块:龙洋一,大头一,鹰洋二。据说是得自外曾祖父。若是有个什么“遗”可“申”,这自然便是我的上选了。只是可惜,很糟糕,给我弄没了。我拿什么去“申遗”呢?  汉服,不也正是如此吗?  ——失于清兵入关,失于嘉定三屠……总之,是失去了。一失,就300多年,正如新闻中所谓:中国有56个民族,现在其他55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就是汉族没有。  我不清楚,中山先生闹革命时,穿西装,设计中山装,为什么就不穿“汉服”呢?  我似乎又很清楚。——任何服装,既是穿的,实用性总是占第一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号令鲜卑人易服改制,就是因汉服相对便利。中山先生,谅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失去了,还找的回吗?  既是要“申遗”,那也总得先找回了再说。总不能拿着几件赝品,去凑热闹。
红网:穿上汉服能否复兴传统文化(转贴) 红网:穿上汉服能否复兴传统文化最近,一种“穿上汉服,复兴传统文化”的说法正在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倡导者认为,穿上汉服,不仅能品味汉服的文化内涵,同时还会体验到飘逸灵动、中正平和的民族风骨,能重建民族自尊、复兴华夏文化、重塑中华文明。   这使我想起了前几年一个家喻户晓的广告:喝××肾宝,他好,我也好。这个广告对中年人来说,有着极大的诱惑力。有一段时间,我的一个中年朋友就天天喝这个东西。在他看来,喝了这个东西能找回丢失已久的自尊,能达到“他好,老婆也好”的浪漫目的。这种心态虽然有些暧昧,但还算正常:就那么点小破事,谁不想把它办好呢。但据我所知,这位朋友的目的最终并没有达成,原因是他的肚子不争气。喝了几天后,就猛个劲的拉肚子,拉得天昏地暗,整个人蔫里吧唧的,别说“他好,她也好”,就连走路都无精打采、有气无力的。我从这件事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切实际的瞎浪漫,最终会导致南辕北辙的结果。  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穿上汉服,复兴传统文化”的说法。穿上汉服,就能复兴传统文化,就能重塑中华文明。这口号跟肾宝一样,对外招牌响亮,但内容可疑。倡导者的理由有两方面。一是穿上汉服的感觉:汉服尚正,方摆圆祛,毫不马虎,穿上有中正平和的感觉,有中国人的风骨。我没穿过,不知道这种感觉到底怎样,不便于评说。但另一种感觉就让人摸不着头脑。即:穿上这身衣冠,感觉和先人没有距离,能在衣服里在触摸到他的呼吸。  想想,穿了这样一身衣服,死去好几百年的祖宗先人突然就复活了,还就在你身边,如鬼魂般。吃饭还好说,睡觉上厕所咋办?我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随身带着香火,有这两种需求时,就点上香,祷告一番:老祖宗,你看,我要如厕了,你在这多不方便,还是先暂时避一避吧。估计用不了多久,意志脆弱的人就会被送到精神病院。  另一个理由就是,因为几百年没有穿汉服,所以曾经的礼仪之邦、衣冠上国,如今不识角徵宫商、不再能歌善舞,丧失了对仪式的敬重;因为几百年没有穿汉服,所以中华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审美观,有里无表,节节败退,以致于短视、缺乏诚信、媚俗等行为大行其道。看来,咱五音不全,笨手笨脚都是这衣服惹得祸。假如咱从小就穿上汉服,估计现在至少也是个出场费万把块的角。这种假设有些牵强,但从人家的感觉来看,我们现在精神生活确实水深火热,唯一能拯救我们的就是这一两件衣服了。既然功能这么强大,我倒建议首先应该给那些商人一人穿上一件,并且是强迫的,不穿不行。因为有了这身衣服,他们就会向善,过不了多久就不会缺斤短两、坑蒙拐骗了。说不定,咱再去卖东西,他还会多给点呢。  但也不是没有人不喜欢。我的一个朋友,经商多年,发了点财。于是便迷恋上了怀旧。家里别说汉服,就是唐服、满服也有好几套。更别说其他诸如字画、花瓶之类的东西。他还喜欢时不时到乡下去体验一下曾经的农村生活,睡一下农家炕,吃点农家饭菜。最早生意不景气时,他可没有这闲心、闲工夫。用他的话说:咱现在有钱了,就得生活高雅点。说归说,我却见到他好几次晚上喝醉了酒,随地小便。  倡导汉服者的心态跟这位朋友的心态差不多。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很有一些人重拾“天朝”的大国心态。为什么是汉服,而不是唐服、宋服、元服、清服呢?大概汉朝是汉民族统治并最为强盛的朝代。这样看来,所谓的复兴汉服,其实并不是要真正复兴华夏文化、重塑中华文明,只是打着民族文化旗号的狭隘民族主义行为。至于穿着汉服的人会不会也像我那位朋友一样,随地小便,咱不敢瞎猜乱说。  其实,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复兴传统文化不是一件坏事。但你得找个好载体,而不是盖几间仿古房子,弄几个人吹打弹唱一下,文化就“发扬”起来了。同样道理,衣服毕竟是衣服,在这一两件衣服上塞进这么多东东,我看就像刚从马王堆里挖出来一样,看看可以,叫谁穿,谁也不想穿。  [稿源:红网]  [作者:邹海东]
人民日报海外版:从世界杯说到北京的符号 从世界杯说到北京的符号 作者 杨群      今年高考,北京的作文题目是:北京的符号。今年高考也是碰得巧了,正好撞上了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咱不妨先搁下“北京的符号”,看看西头的德国,那儿有些什么符号。   虽说没到现场,但从电视上瞅几眼,咱就能发现,那地方简直是一个符号的海洋,单从球迷的脸“色”看,咱就看到了光怪陆离的多彩“脸谱”,捷克球迷脸上的红白蓝三色,意大利球迷脸上的红白绿三色,德国球迷的红白黑三色,澳大利亚球迷的黄绿双色,阿根廷球迷的蓝白双色……同样是红白蓝三色,捷克人和法国人的涂法还不一样。不管怎么说,这些脸谱,都能让世界各地的好“色”之徒过目不忘。   除了脸上的,还有许多文字符号,日本球迷在一面蓝色大旗上写了一个汉字:魂。这也是符号。   还有更多的造型符号,美国球迷的山姆大叔高桶帽,墨西哥球迷的大草帽,都是举世皆知的符号,这是他们的原生态,是他们的传统。   看了人家的符号,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符号在哪里?八荣八耻的头一条,是“以热爱祖国为荣”,在世界杯这个举世瞩目的大舞台上,看到了别人用自己的符号表达对自己祖国的虔诚和热爱,我们是不是要反思一下,即便是中国队今天出现在德国的赛场上,那么,我们球迷的符号准备好了吗?咱利用这个机会,要向世界展示什么呢?   今年春节期间,我们来到贵州梭嘎,看这里一年一度的长角苗“跳花节”,坐在隆嘎寨的山脚下,看着长角苗的姑娘和小伙子们跳芦笙舞,看着对面山坡上,头戴长角的姑娘们站满了山坡,形成了一道漂亮的“花坡”,心里有了这么一个想法:苗族的这一支系,五六千人,论跳舞,比不上雷山的郎德寨,论服饰,比不上大塘的短裙苗,论唱歌、论饰物,比不上施洞,论节日,论场面,更是比不上台江的姊妹节闻名中外。那它凭什么吸引这么多人来到黔西这样一个偏远苗寨?还把那挪威人富斯特龙先生也给招来了,让这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而且,“毫无利己的动机”,掏钱在这里兴建了一座“长角苗生态博物馆”。   看来就是这个“长角”符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实实现了“缘分”这个东西,梭嘎人并没有费多大劲,他们没有费劲八力地向外面宣传自己如何如何,他们“招人”的秘诀,无非是保留了从祖上代代相传的一种习惯,而且也并不破费,就是把木板削成牛角状,让姑娘们戴在头上,外面缠上黑毛线,就把大山之外的我们给招来了。   跳花节是节日,世界杯也是节日,有节日就有符号,有符号,这里面就蕴涵着感情。咱看了世界杯的符号,再回过身来,琢磨琢磨咱自己的符号,应该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两年后,奥运会就在咱家门口开,今天,就开始琢磨琢磨“北京的符号”,“中国人的符号”,应该说不算太早。   这届世界杯咱没露脸,没关系,来日方长,前面的机会还多得是。怕的是老天爷给了咱露脸的机会,咱光想着露脸,却忘了咱自己祖传的符号,不知道该往脸上画什么?头上戴什么?歌里唱什么?手怎么舞之,足怎么蹈之?连咱自己都不知道这张“中国脸”到底是一副什么样的表情?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成都晚报:文化不是贵妇人的“口红” (转) 评论:文化不是贵妇人的“口红”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06:16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这似乎是个需要依赖文化复古来寻求国人精神寄托的年代。古老的中华文化从政治文化到法制文化,从饮食文化到服饰文化,无一例外都遭受着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  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多数中国人因缺乏感觉而无动于衷。也怪不得他们,他们中不少人连基本温饱都还成问题,对未来不敢心存奢望甚至心存恐惧,哪来心情关注文化的嬗变,这玩意儿又不能当饭吃。  不过,老的在消亡,新的在流行。在部分商人眼里,一增一减皆商机;在部分学者眼里,一增一减皆“课题”。  商机若炒作得当可以转化为利润。“课题”若冠冕堂皇可以转化为学术经费。而且“课题”还远优于“商机”。后者只能为商人带来利,前者除了利还能为学者带来名,可谓名利双收。  商人和学者互相利用乃当下“伪市场经济”的一大奇观。前一阵子,有学者先提出振兴儒学再提出振兴国学,出版商好不开心。这一阵子,商人先提出保卫端午再提出复兴汉服,学者立即撰文附和。还有不知深浅、不明事理的媒体也来帮腔——不惜提供大量版面热炒。  汉服能复兴么?答案就在唐装乃至中山装复兴乎?请注意,中山装在近代首先系官服,唐装、汉服在古代更是等级分明——是封建专制社会人分三六九等的服饰化。西装代表着自由奔放,休闲装代表轻松随意,总统可穿,流浪汉亦照穿。这两类服装之所以能在全球大流行,隐含着公民社会人人平等的现代服饰文化之精灵。  就这类文化复古现象背后的舆论热炒,有时评家们称之谓“当代中国人患上了文化焦虑症”。有没有?对少数遗老遗少,还真有。但对“当代中国人”之大多数,说他们“文化焦虑”太“正面”,与其说集体性文化焦虑,不如说集体性文化无意识更为贴切。  贵妇人若人老珠黄,涂抹上口红也许多少转移一下人们对其面部皱纹的注意力。面对传统文化不可遏制的消亡,试图通过涂抹口红的办法,来重新唤起人们对它的注意力,那就是十足的可悲可叹且徒劳无功尔。  鲁宁,政经专栏作家,东方早报首席评论员
转 [百度公告]按相关性排序上线通知 [公告]按相关性排序上线通知 各位尊敬的用户:   贴吧正在测试一种按相关性对贴把帖子进行排序的方式,欢迎您参与体验测试并提供您的看法和建议。   您只需要点击贴吧上方蓝色导航条中的“按相关性排序”连接便可以让本吧中所有的帖子按照相关性由高到低的次序进行排列。您如果使用按相关性排序后感觉不习惯,只需再点击一下蓝色导航条中的“按时间排序”连接便可以让本吧中的所有帖子恢复按照时间倒序进行排列。   贴吧过去默认采用按时间倒序的方式对各吧帖子进行排序,即最后更新的帖子出现在最上方。而按相关性排序与贴吧传统的按时间倒序不同,选择按相关性排序后系统不再根据每个帖子发布、最后被回复时间的先后进行排列,而是根据每个帖子整体内容与所在吧相关性程度由高到低、由系统自动进行排列,使每个吧内的帖子按照相关性程度的不同,出现在更合理的位置,系统仍将一定程度参考发布时间和最后回复时间。   在新排序环境下本吧首页中您看到的所有帖子不一定都是最近新发的帖子,您新发的帖子或新回复的帖子也不一定会立刻出现在本吧首页。   欢迎您到“贴吧投诉”吧(http://post.baidu.com/f?kw=%CC%F9%B0%C9%CD%B6%CB%DF)反馈您使用新排序规则后的感受,我们会根据您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对该功能进行改进! 作者: du熊 2006-6-19 18:22   回复此发言
大连晚报:传统汉服现身大连街头(图) 传统汉服现身大连街头(图) 2006-06-19 07:40:00 来源: 大连晚报   昨日上午,天津街上的几名身着古代服装的少男少女,一边展示身上的服装,一边向好奇的市民介绍宣传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此次以“复兴汉服”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是由大连大学人文学院的学生瞿秋石发起的,她和其他热爱汉服文化的同学,参考了大量考古文献资料后,并在相关的服装和考古专家的帮助下,复原了传统的汉服,并决心还民族精粹一个真面目。  此次活动中,共展示了5套汉服,3套女装2套男装,最贵的要数瞿秋石身上穿的那套,光手工费就达600多元,最便宜的一套也在100多元,而这些费用都是由瞿秋石这些热爱汉服文化的大学生自己出的。瞿秋石介绍说:“汉服就是汉族服饰的简称,并非特指汉朝的服装。而现代的大多汉族人毕生都没见过自己的民族服装,甚至在许多国人的心目中,汉族从来就没有民族服装。汉服‘上溯炎黄,下至宋明’。在先秦时期汉族人民所穿服饰的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而形成的,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但因为种种原因,却在300多年前退出了历史舞台。朝鲜族的韩服以及日本的和服都是由我们的汉服演化而来。”  图片说明:大学生们在街头展示传统汉服。  作者:本报记者 白宇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