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tw1234 waitw1234
关注数: 20 粉丝数: 65 发帖数: 8,064 关注贴吧数: 4
富弼--------转      富弼,字彦国,北宋名相,洛阳人。其少年时聪慧过人,读书过目成诵。范仲淹见到他,说他有“王佐之才”,向朝廷举荐他;晏殊看到他,说他才质俱佳,把女儿嫁给他。他是北宋最出色的谈判高手,一番话就打消了契丹国进犯边境的图谋。他为相7年,老成持重,高寿作古,享年80岁。      在北宋的宰相中,富弼和文彦博是老寿星:文彦博活到92岁,富弼活到80岁。八十载悠悠岁月,六十年官宦生涯,富弼的人生长河可谓波澜壮阔,这里只撷取几朵浪花,来观照他的一生。      富弼年少时走在洛阳大街上,有人过来悄声说:“某某在背后骂你!”富弼说:“大概是骂别人吧。”那人又说:“人家指名道姓在骂你呢!”富弼想了想说:“怕是在骂别人吧,估计是有人跟我同名同姓。”骂他的人“闻之大惭”,赶紧向富弼道歉。      年少的富弼分明是假装糊涂,却显示了他的聪明睿智。善于消释痛苦者,向来不“放大痛苦”,这使人想起青年学者于丹,她在接受央视记者专访时,曾谈到“放大痛苦”和“淡化痛苦”这个话题。当时她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同时看到桌上有半瓶酒,悲观主义者很沮丧地说:“唉!只剩下半瓶酒了!”于是喝起了闷酒;乐观主义者却很兴奋,说:“好!还有半瓶酒呢!”于是高兴地喝起来。第二个例子,说的便是富弼洛阳街头“不认骂”的故事。      俯仰之间可见心胸之狭阔,古往今来的高人和凡人,也就在这里分野了。而富弼所处的时代,真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大宋王朝井喷似的涌现出许多人才: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文彦博、苏东坡、王安石等,都轻轻松松地通过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取得了功名。富弼的科举之路却不很顺利,最初他是以茂才(秀才)的身份登上文坛的,但他不气馁,从容地和“大腕们”交往。当时的文人们经常搞文艺沙龙,在酒楼聚会,吟诗作赋。大家看到一个青年,面目清秀,稳重大方,但20岁出头了,还是一个茂才,都替他感到惋惜。这个年轻人却不卑不亢,来了,就找一个角落坐下来,安静地听别人诵诗,末了,才稳稳地站起来,把自己的作品念给大家听。他的文章真是好,每每成为诗会的压轴之作。大家最后总结评判,都说这个洛阳小伙子的文章不错。      这个小伙子就是富弼,被誉为“洛阳才子”。当时范仲淹已经颇有名气,认识富弼后,对富弼大为赞赏,说他有“王佐之才”,把他的文章推荐给当时的宰相晏殊。晏殊是奇才,不到20岁就考中进士,写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名句。他一眼看出富弼有发展前途,就问范仲淹:“这位洛阳才子可曾婚配?”范仲淹回答:“尚未婚配。”晏殊满意地点了点头。当时晏殊尚有一女待字闺中,正托知贡举陈祥帮忙选婿。陈祥对晏殊说:我观富弼之文章气度,有宰相之才。范仲淹见晏殊喜欢富弼,就和陈祥从中撮合,富弼终成为晏殊的东床快婿。      富弼于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考中进士,当时他已经27岁了,属于茂才异等科及第。步入仕途后,他先到河阳(今孟州)任节度判官厅公事,接着到绛州(今山西新绛)、郓州(今山东东平)为官。几年后山东一带多有兵变,有些州县长官见乱匪势强,软弱无能,反而开门延纳,以礼相送。后来朝廷追究,派出工作组下来严查。      范仲淹坐镇处理这些事。富弼对范仲淹说:“这些州县长官拿着朝廷俸禄,竟然姑息养奸,形同通匪,都应定死罪,不然今后就没人再去剿匪了。”范仲淹则说:“你不知道啊,土匪势强,远在山林,地方政府兵力不足,只能是劳师伤财,让老百姓白白受苦罢了。他们按兵不动,以图缓剿,这大概是保护百姓的权宜之计啊。”富弼不同意范仲淹的看法,脸红脖子粗地与自己的恩师争执起来。有人劝富弼:“你也太过分了,难道忘了范先生对你的大恩大德了吗?”原来,富弼考中进士后,正值皇帝下诏求贤,要亲自考察天下士人。范仲淹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派人把富弼叫来,给他备了书房和书籍,让他集中精力写出对政事的看法,富弼因此得以被皇帝赏识。      可是,富弼回答:“我和范先生交往,是君子之交。先生举荐我,并不是因为我的观点始终和他一致,而是因为我遇到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怎能因为要报答他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呢?”范仲淹事后说:“富弼不同俗流,我欣赏他,就是因为这呀。”      富弼遇事有主见,不盲从,不随便附和别人,即便对天子也是这样。
狄青暗取昆仑关---转     公元1053年,北宋大将狄青率军去征讨叛军侬智高部。他打算穿过昆仑关(今广西南宁东北昆仑山上),攻取侬智高占据的珐州城。但是,昆仑关被侬智高设重兵把守,不易通过。狄青只得把部队驻扎在关下。       此时正是农历正月十四,明天就是元宵节。狄青的军营中张灯结彩,设 宴作乐,一片喜气洋洋的节日景象。狄青宣布一连三夜要欢乐一番,先请高 级军官和中级军官,再请各级文官。这些情况,被侬智高派来的密探知道, 飞报侬智高。因此,昆仑关上的守军麻痹松懈起来。       狄青在第一夜与高级军官开怀畅饮,闹了个通宵。第二夜是元宵节,狄 青喝到二更天,忽然呕吐了起来,随从人员连忙把他扶到内室,狄青令一位 军官代他主持宴会。       过了一会,狄青的一位亲信出来举杯说:“大将军正在服药,让我代表 他向诸位表示节日的问候。”过了一会,狄青又派人代他向各位文官致意, 并叫大家多喝几杯。狄青派来的人不断劝酒,大家喝得兴致很高,一直到天 快亮时宴会还没结束。       天蒙蒙亮时,一阵马蹄声敲破了清晨的沉寂。一个骑兵飞身下马,奔到 军营,向还在饮酒的文官们报告道:“狄将军已拿下了昆仑关!”文官们一 个个又惊又喜:啊呀!狄将军刚才还在这儿痛饮,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地斩将 夺关了呢!       原来,狄青设宴,几次派人劝酒,让军官们不要离开酒席,都是做给侬 智高派来的奸细看的。于是,侬智高就误认为狄青和将领们都在宴会上,不 可能会在元宵节之晚去攻打昆仑关了。就这样,狄青趁其不备,暗中出击, 一举拿下了昆仑关。
舍身同泰寺--萧衍--转来的 萧衍,字叔达,南兰陵中都里人,就是现在的江苏武进县,生于公元464年。他原来是南朝齐的官员,后来逼齐的皇帝"禅让",自己建立了梁。萧衍做皇帝时间长达四十八年之久,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 在血缘上来看,萧衍和齐关系很密切。他的父亲萧顺之就是齐高帝的族弟,曾经做过侍中、卫尉等高官。萧衍后来之所以能建立功勋,并最终建立梁朝,他的家族背景起了很大作用。 萧衍小时候就很聪明,而且喜欢读书,是个博学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当时他和另外七个好友被称为"八友",其中包括历史上有名的沈约、谢眺、范云等。沈约后来写了《宋书》、《齐纪》等书,而谢眺则是这时期有名的诗人。不过,这八个人当中,萧衍的胆识却是其他七个人无法相比的。 在隋朝隋炀帝正式创立科举制度之前,中国的官吏基本上是世袭加推荐两种形式,所以,家族的背景尤其重要。而且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注重门第观念,不是名家大族的人,如果想做官是非常难的。萧衍因为有先天的家族背景,所以刚做官时就是在卫将军王俭手下,升官的机会比其他人要多。 果然,王俭见萧衍很有才华,言谈举止也很出众,于是就提拔他做了户曹属官。因为他办事果断机敏,和同事以及上司关系融洽,不久又提升为随王的参军。后来因为父亲去世,他回去守丧三年,然后复官,升任太子庶子和给事黄门侍郎。在封建时期,官吏遇到父亲去世,必须回家奔丧守孝三年,否则要受到法律处罚。当时的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是结合在一起的,叫做"礼律合一",也就是道德,即"礼教"要求的也就是法律所要求的。其他的要求也有很多,例如自己所做的官职有和父亲名字同字或者同音的不能做官,要报告有关部门,进行调整。做官的当地的地名也不能触犯父亲的名讳。 到公元493年,齐武帝病重时,当时的大臣王融想在武帝去世后立自己喜欢的皇帝,以便控制,掌握政权。后来事情败露,王融被入狱赐死。对于王融的如意算盘和悲惨结局,萧衍原来就已经推算出来了,他的好友范云由此对他异常敬佩。 齐武帝去世后,新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根本不理政务,对大臣的劝谏也不接受。掌权的大臣萧鸾很生气,打算把他废掉,另立皇帝。在和萧衍他们商议时,萧衍表示反对,他说:"废立皇帝是大事,不能轻率从事,现在废立难免会遭到众王爷的反对。" 萧鸾则说:"现在的众王爷没什么才能,只有随王萧子隆文武兼备,而且占据荆州。如果把他召回来,就万事大吉了。但怎么才能让他回来呢?" 萧衍说:"这个随王其实徒有虚名,并无什么真才干。他的属下也没有出色的人,只是依赖武陵太守卞白龙和另外一个,这两个也是无能之辈,贪图金钱富贵,到时候只要一封书信许诺高官厚禄,就可以把他们轻易地召回来。没有了左膀右臂,那个随王到时候也会跟着回来的。" 萧鸾对萧衍的分析很赞同,于是照他们商议的执行。先是废立了皇帝,自己掌握朝政大权。三个月之后,这个萧鸾又干脆自己做了皇帝,这就是齐明帝。萧鸾做皇帝之后,没有忘记萧衍的谋划之功,把他提拔为中书侍郎,后来又升为黄门侍郎。萧衍的地位开始显赫起来。 在萧衍辅佐萧鸾做皇帝的第二年,北魏的孝文帝率领三十万军队亲自征讨南朝的齐,沿淮河向东攻打钟离。齐明帝萧鸾先派左卫将军崔慧景、宁朔将军裴叔业领兵迎战。听到北魏军队分兵攻打义阳后,又派遣萧衍和平北将军王广之领兵救援。 王广之领兵进到离义阳百里之外时,听说北魏军队人强马壮,于是畏缩不前。萧衍则请求充当先锋,和北魏军队交战。王广之于是派部分军队归萧衍指挥,进兵义阳。 萧衍带领军队连夜抄小路赶到了距离北魏军只有几里地的贤首山,然后命令士兵将旗帜插满了山上山下。等到天一亮,义阳城中的齐军看到后,以为重兵已经赶到给他们解围来了,于是士气大增,马上**军队出城攻击北魏军,同时顺风放火。这边的萧衍也趁机夹攻北魏军,萧衍亲自上阵,摇旗擂鼓助威,齐军士气高昂,个个奋勇杀敌。北魏军在齐军前后夹击下,溃不成军,只好退却。齐军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萧衍也因战功而升任太子中庶子。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元恪--转来的 宣武帝是孝文帝的次子,名元恪。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三月,孝文帝死于南征北还途中,太子元恪即位,次年改元景明。宣武帝在十五年的执政生涯中,继续开拓孝文帝的未竟事业,北魏国力达到鼎盛时期,京师洛阳再度繁荣。      宣武帝继承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在迁都洛阳之初,由于各方阻力太大,孝文帝允许部分贵族“冬则居南,夏便居北”,致使部分南迁民众在洛阳不安其居,心存还都平城之想。为打消他们的念头,宣武帝采纳了元晖的建议,认为“冬夏二居”之诏为“权宁物意耳,乃是当时之言,非先皇深意”,便下诏废除了这一制度,重申定都洛阳的决心不可逆转。正始元年(公元504年),宣武帝又诏令尚书、门下于金墉中书外省考论律令,对北魏原有的律令进行修订和完善,学习南朝先进的律令体制,继续推进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还曾亲自为京兆王元愉、清河王元怿、广平王元怀、汝南王元悦在式乾殿讲《孝经》。      增强北魏军事实力,壮大国威。宣武帝乘南朝宫廷危机和萧梁政权初建未稳,对南朝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北魏军屡战屡胜,“遂饮马长江,又尽有汉中”,北魏统治的区域进一步扩大,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      加强了京都洛阳的城市建设。《魏书·世宗本纪》记载,景明二年(公元501年)九月,宣武帝下诏征发民工五万人,在京师洛阳城外兴建三百二十三坊,扩大了汉晋以来洛阳城的城市规模。宣武帝崇信佛事,他在洛阳城内及周围地区修建了许多寺院,供养了一大批僧尼。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宣武帝诏大长秋卿白整,仿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南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开凿石窟二所;永平年间(508~512年),中尹刘腾奏为世宗复造石窟一所,计三窟,就是今天龙门石窟著名的宾阳三洞。从景明元年(公元500年)至正始四年(公元507年)六月以前,用工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个,可见工程之浩大。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宣武帝在洛阳城南宣阳门外御道东建景明寺。后来又修建了永明寺等著名寺院。      宣武帝的各项措施促进了北魏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宣武帝在吏治上一改孝文帝严格的做法,实行“宽以慑下”的政策,对贪污腐化之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本人也“好游骋苑囿”、“嬉戏无度”,统治集团因此开始日趋腐败,北魏又走上了历史上大多数王朝的老路。      魏延昌四年(公元515年),宣武帝死于洛阳式乾殿,时年三十三岁,葬景陵。景陵位于今洛阳市北郊邙山镇冢头村东,北距孝文帝长陵约5公里。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拓跋焘--转来的 拓跋焘字佛狸,生于北魏道武帝天赐五年(408年),卒于正平二年(412年)。鲜卑族,北魏的杰出皇帝。 拓跋焘出生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泰常七年(422年)四月封为泰平王,五月奉诏摄政。泰常八年十一月,明元帝死,拓跋焘继位,时年16岁。正平二年三月为宦官令爱所杀,享年45岁。谥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拓跋焘在位30年,其主要功绩在于使分裂割据的北方重归统一,使北魏成为与南朝刘宋对峙的强大政权。东晋武帝太元八年 (383年),前秦发动的企图消灭东晋,统一全国的“淝水之战”失败后,原来在前秦统治下的各族上层人物,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从而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乱之中。从太元九年(384年)至东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仅仅26年,北方就先后建立了12个政权。这些由汉族和鲜卑、匈奴、羌、氐等族贵族建立的政权内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复杂尖锐。因此,各割据政权的统治基础都十分脆弱。另外,在分裂情况下,各割据政权之间的兼并和混战,连续不断,给北方各族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在这样的条件下,结束分裂状态,实现统一,是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需要,是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北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道武帝、明元帝两代近40年的努力,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 拓跋焘继位的时候,北方各割据政权,经过相互吞并,只剩下北凉、北燕、夏和西秦了。拓跋焘凭借其祖父、父亲创业,发展的基础,大展宏图,通过征战,于神 四年(431年)灭夏(在此之前,夏已灭西秦),太延二年(436年)灭北燕,太延五年灭北凉,使西晋灭亡后纷纷扰扰120余年的北方,复归统一。
北魏胡太后      野蛮血腥的宫廷制度——子贵母死      北魏王朝有一条严酷的宫廷制度:子贵母死。      虽然中国的历代王朝都非常担心君主的大权旁落,为防止出现牝鸡司晨的局面定了很多铁的制度,但北魏这种如此血腥,又被严格执行的“杀后”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这条制度的始作俑者是北魏王朝的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但最早实行这制度的却是汉武帝刘彻。他立幼子刘弗陵为帝,却将满心欢喜的钩弋夫人赐死,为的是防止主少母壮,引起乱权。史书上说拓跋珪是跟刘彻学坏了,才想了这么损的一招。其实拓跋珪是个粗人,哪想得到这种冠冕堂皇的说法,帮他想出这理由的应是那批刚刚聚集到道武帝身边的汉族士人。      而更深一步的缘由在于拓跋珪以前的百年之中拓跋族是“母强子立”的局面,新君继位往往依靠母舅族的力量,拓跋珪自己之所以取得政权便在于取得了母族贺兰部落的支持。而为了使日后新君的继立不受外族干扰,维持拓跋族至尊无上的地位,道武帝才不得已立下了如此严酷的制度。      如此一来,北魏的小太子们成了这世上最可怜的人。刚刚被确认为帝国的继承人,便立即与生母阴阳两隔。他们可以得到整个天下,却没有母爱。在那些虎视眈眈的眼神里,他们都只是奇货可居的宝贝。几乎在每个北魏皇帝登基的宫殿下,都埋藏着他母亲的一条命。      但这样的制度就有效吗?能防止出现主少母壮和内宫干政的局面吗?不会的,任何一项完美的制度都有它的漏洞,尽管在设计之初显得是多么天衣无缝,但终究会被聪明的人利用。而将这制度玩弄在股掌之中的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文成冯太后。      献文帝元弘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六年(公元465年)即位,当时献文帝还非常年幼(元弘的母亲由于“子贵母死”早被赐死),所以文成帝的皇后冯氏被尊为皇太后。冯太后执政后,在孤儿寡母的危难关头诛杀了专权跋扈的丞相乙浑,完全控制了朝政。由于献文帝非冯太后所生,而冯太后又风流成性,把持朝政,于是日渐长大的他与冯太后的矛盾与日俱增。冯太后当时将献文帝的太子(孝文帝元宏)收养在身边,即使是献文帝本人都很少有机会接近太子。而孝文帝的母亲李皇后早由于孝文帝被立为太子而被冯太后下令赐死,孤苦无依的孝文帝此时只能依赖祖母,以期获得稳固的地位。      在权力斗争的紧要时刻,冯太后逼迫献文帝内禅,将皇位传给孝文帝,而当时的孝文帝才五岁。被架空权力的献文帝与冯太后的矛盾终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献文帝乘机诛杀了冯太后的情夫李弈泄愤。为情所困的冯太后变得极为心狠手辣,寻找机会害死了献文帝,所有的权力又重新回到了冯太后手中。而孝文帝的第一任皇后林氏更惨,刚刚生下皇子拓跋恂(便是在孝文帝迁都后想跑回平城老家的那位太子),便被冯太后赐死。当时的孝文帝早已想废除这条残酷的宫廷制度,但迫于冯太后的淫威而无可奈何。      冯太后之所以接连赐死孝文帝的母亲、太子拓跋恂的母亲,主要是将这些储君的抚养权抢在手中,以便自己长期控制朝政。冯太后利用子贵母死的制度害死异己,从而专朝达二十五年之久,是对道武帝这位野蛮人的良苦用心的最大讽刺。      除了风流成性的冯太后外,北魏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太后执掌朝政达十三年之久,强大的北魏王朝正是在她的手里几乎走到了尽头,而那时英明神武的孝文帝死了还不到三十年。
晋 晋武帝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236-290) 265-290年在位。公元265年他继承父亲司马昭的晋王之位,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让给自己,国号大晋,建都洛阳。公元279年他又命杜预、王浚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 晋惠帝司马衷       晋惠帝司马衷(259-307)290-307年在位。武帝子。痴呆不任事,在位期间发生八王之乱中,相传被司马越毒死。 晋怀帝司马炽       晋怀帝司马炽(284-313)307-313年在位。武帝子。永嘉之乱中被汉赵军所俘,后被刘聪用毒酒杀之。 晋愍帝司马邺       晋愍帝司马邺(300-318)313-317年在位。武帝孙,吴孝王司马晏之子。313年,群臣在长安扶立他为帝。317年降,后为刘聪所杀。 后晋明帝司马绍       晋明帝司马绍(298-325) 322年即位,在位3年       司马绍,元帝长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即位后,巩固了东晋的统治。死于325年,时年27岁。 晋成帝司马衍       晋成帝司马衍(321-342) 325年即位,在位18年       成帝司马衍,明帝长子。即位时5岁。死时22岁。 晋康帝司马岳       晋康帝司马岳(322-344) 342年即位,在位3年       康帝司马岳,明帝的儿子,成帝的弟弟,在位3年死,时年23岁。 晋穆帝司马聃       晋穆帝司马聃(343-361)344年即位,在位17年。       穆帝,康帝子,即位时才2岁,死于361年,时年19岁。 晋哀帝司马丕       晋哀帝司马丕(341-365) 361年即位,在位5年       司马丕,成帝长子,迷信黄老之术,常服长生不老之药,服食过量而死,时年25岁。 晋废帝司马奕       晋废帝司马奕(342-386) (365-371)年在位,在位5年       司马奕,成帝子,哀帝同母弟。在位5年被大将军桓温所废,死于386年,时年45岁。 晋简文帝司马昱       晋简文帝司马昱(320-372) 371年即位,在位1年       司马昱,元帝的幼子,初封会稽王,371年,被桓温拥立为帝。在位1年死,时年53岁。 晋孝武帝司马曜       晋孝武帝司马曜(352-396) 372年即位,在位25年       孝武帝,简文帝第三子。383年,与前秦有“淝水之战”,在谢安领导下,大败前秦军。谢安死后,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加上,孝武帝“溺于酒色”,时****。孝武帝死于396年,时年35岁。 晋安帝司马德宗       晋安帝司马德宗(382-418) 396年即位,在位23年       安帝,孝武帝长子,即位后,发生内乱,国势日衰,安帝没有什么政治才能,418年,被刘裕所杀。时年37岁。 晋恭帝司马德文       晋恭帝司马德文(386-421) (418-420)年在位,在位2年       恭帝,安帝同母弟,在位2年,被废,421年被杀,时年36岁。
晋朝 晋武帝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236-290) 265-290年在位。公元265年他继承父亲司马昭的晋王之位,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让给自己,国号大晋,建都洛阳。公元279年他又命杜预、王浚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 晋惠帝司马衷       晋惠帝司马衷(259-307)290-307年在位。武帝子。痴呆不任事,在位期间发生八王之乱中,相传被司马越毒死。 晋怀帝司马炽       晋怀帝司马炽(284-313)307-313年在位。武帝子。永嘉之乱中被汉赵军所俘,后被刘聪用毒酒杀之。 晋愍帝司马邺       晋愍帝司马邺(300-318)313-317年在位。武帝孙,吴孝王司马晏之子。313年,群臣在长安扶立他为帝。317年降,后为刘聪所杀。 后晋明帝司马绍       晋明帝司马绍(298-325) 322年即位,在位3年       司马绍,元帝长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即位后,巩固了东晋的统治。死于325年,时年27岁。 晋成帝司马衍       晋成帝司马衍(321-342) 325年即位,在位18年       成帝司马衍,明帝长子。即位时5岁。死时22岁。 晋康帝司马岳       晋康帝司马岳(322-344) 342年即位,在位3年       康帝司马岳,明帝的儿子,成帝的弟弟,在位3年死,时年23岁。 晋穆帝司马聃       晋穆帝司马聃(343-361)344年即位,在位17年。       穆帝,康帝子,即位时才2岁,死于361年,时年19岁。 晋哀帝司马丕       晋哀帝司马丕(341-365) 361年即位,在位5年       司马丕,成帝长子,迷信黄老之术,常服长生不老之药,服食过量而死,时年25岁。 晋废帝司马奕       晋废帝司马奕(342-386) (365-371)年在位,在位5年       司马奕,成帝子,哀帝同母弟。在位5年被大将军桓温所废,死于386年,时年45岁。 晋简文帝司马昱       晋简文帝司马昱(320-372) 371年即位,在位1年       司马昱,元帝的幼子,初封会稽王,371年,被桓温拥立为帝。在位1年死,时年53岁。 晋孝武帝司马曜       晋孝武帝司马曜(352-396) 372年即位,在位25年       孝武帝,简文帝第三子。383年,与前秦有“淝水之战”,在谢安领导下,大败前秦军。谢安死后,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加上,孝武帝“溺于酒色”,时****。孝武帝死于396年,时年35岁。 晋安帝司马德宗       晋安帝司马德宗(382-418) 396年即位,在位23年       安帝,孝武帝长子,即位后,发生内乱,国势日衰,安帝没有什么政治才能,418年,被刘裕所杀。时年37岁。 晋恭帝司马德文       晋恭帝司马德文(386-421) (418-420)年在位,在位2年       恭帝,安帝同母弟,在位2年,被废,421年被杀,时年36岁。
赵高---转帖 千古宦官之“榜样” 提起赵高,人们往往能想要那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指鹿为马,赵高的经历其实是很悲惨的,本来是位真正意义上的“富二代”,赵国贵族后裔。史料记载,“始皇统一六国,灭赵后被掠入秦,老爸和自己相继被阉,少年时的赵高饱尝人间辛酸,他的经历真可以写本“王子复仇记”。赵高入宫后暗立复仇之志,忍辱负重悉心侍侯少公子胡亥深得秦始皇赏识。公元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赵高策划阴谋,巧言厉色拉李斯下水,瞒天过海,矫诏逼杀公子扶苏,将大将军蒙恬兄弟下狱,成功帮助胡亥篡位。事后升为郎中令,控制朝纲。接着赵高充分施展其凶残手段,诛杀异己腰斩同盟者李斯,他指鹿为马,玩秦二世股掌之上,最后发动政变,逼杀二世。”至此,大秦千古霸业至此毁于一旦。 介绍完赵高的生平经历,想必大家都对这位仁兄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关于赵高已经有不知道多少 “大师”和“教兽”有过各种评论,他们中有人说,赵高是好样的,忍辱负重,可谓是卧薪尝胆最终完成了复仇,是“草根”的奋斗史。也有人说,赵高给千古宦官开了个“好头”,诛杀忠臣,篡权乱政,是封建历史上第一个大奸大恶的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在我眼里,赵高不过是一个乱世之中企图进入权力巅峰的野心家而已,之所以被后人这么吵得一塌糊涂,理由很简单,这位是个太监,不同于大臣谋反,武将黄袍加身,他的成功总让人我们这个国家的男儿们咬牙切齿。妈的,一个奴才,一个连JJ都没有的人想要当皇帝!?这就是我们的心态,在历史长河中不乏篡权夺位的所谓“乱臣贼子”,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成祖朱棣,朱老兄的永乐王朝被后人一顿狠夸,营建故宫,命郑和六下西洋,永乐大典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收录最全的一部类书。有人去说朱棣吗?士大夫一看这个皇帝虽然是篡位的,可是勤政爱民,也就罢了。哪怕就是两汉之际的王莽不过落得个政变成功,政策失败的罪过。却没有得到太监那样,人人得而诛之,大伙都咬牙切齿的那种待遇。又假使赵高勤政爱民,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估计只要他一死祖坟都要被人刨出来。 说了这么多,那么赵高影响了中国历史什么呢?首先,他让我们看到了太监这个特殊群体在权利角逐中的厉害,铁打的大秦江山竟然毁于一阉人赵高之手!其次,我个人认为,赵高做了一种尝试,突破君臣甚至人伦的那些底线,人们往往都记住秦某揭竿而起的劳苦大众,记住了第一个农民起义,记住了第一波布衣将相,却忘记了在此之前的赵高乱政。最后,赵高让中国历史深深的打上了宦官的烙印,自秦之后,历朝历代都会出那么一两个乱政的大宦官,大宦官把持朝政,也成了衡量一个朝代是否快完蛋的标尺!赵高为太监们开了个“好”头,从此之后,宦官把持朝政者不乏其人,揭开了他们心酸而又悲惨的历史。综上所述赵高是为前无古人,宦官中开山劈地之“绝版”太监。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