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tw1234 waitw1234
关注数: 20 粉丝数: 65 发帖数: 8,064 关注贴吧数: 4
【水淹七军】之【第三淹】陈庆之彭城之战考 说道东晋南朝,当下网络上最火、人气最旺的莫过于南梁陈庆之。在两晋南北朝这三百余年的大分裂时代中,他是南朝最后的辉煌,史言“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四十七战,所向无前”。网络上的极盛,使得鄙人对其人颇感兴趣,深入探究后发现其诸多事迹有吹捧之嫌,以下考论若有不恰当处,还请大家指正。 北魏孝昌元年,徐州刺史元法僧请降于梁。彭城作为军事要地,南北双方皆不敢怠慢,各自调兵遣将致力一争。双方在均势的情况下,以梁豫章王萧综离奇变节,南军溃败而告终。陈庆之正于该战成名,表现抢眼。其先与胡龙牙、成景儁率诸郡接应彭城内的元法僧,后又引领豫章王萧综入城镇守,旋即在双方会战中大败北魏安丰王元延明麾下丘大千,最后于萧综变节,全军混乱之际“斩关夜退,军士得全”。乍一看,陈庆之这样初上沙城的“菜鸟”能有如此表现,首战即大破北魏精锐,并于全军混乱之际,南军宿将都慌乱无措的情况下,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保住了梁军一支军马,绝对使人瞠目结舌。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按两朝史书,除其本传外,皆未有半个字眼能证明陈庆之真的参与了此战。以下史料皆可证明我的论点: 《梁书·武帝纪下》:魏镇东将军、徐州刺史元法僧以彭城内附……甲戌,以魏镇东将军、徐州刺史元法僧为司空……六月庚辰,豫章王综奔于魏,魏复据彭城。 《梁书·朱异传》:普通五年,大举北伐,魏徐州刺史元法僧遣使请举地内属,诏有司议其虚实。异曰:“自王师北讨,克获相继,徐州地转削弱,咸愿归罪法僧,法僧惧祸之至,其降必非伪也。”高祖仍遣异报法僧,并敕众军应接,受异节度。既至,法僧遵承朝旨,如异策焉。 《梁书·元树传》: 普通六年,应接元法僧还朝。 《梁书·萧综传》: 魏将元法僧以彭城降,高祖乃令综都督众军,镇于彭城,与魏将安丰王元延明相持。高祖以连兵既久,虑有衅生,敕综退军。综惧南归则无因复与宝夤相见,乃与数骑夜奔于延明。 《梁书·元法僧传》:既而魏乱稍定,将讨法僧。法僧惧,乃遣使归款,请为附庸,高祖许焉,授侍中、司空,封始安郡公,邑五千户。及魏军既逼,法僧请还朝,高祖遣中书舍人朱异迎之。 《南史·萧综传》:城中既失王所在,众军乃退,不得还者甚众。湘州益阳人任焕常有骓马,乘之退走。焕脚为抄所伤,人马俱弊,焕于桥下歇,抄复至。焕脚痛不复得上马,于是向马泣曰:“骓子,我于此死矣。”马因跪其前脚,焕乃得上马,遂免难。综长史江革、太府卿祖暅并为魏军所禽,武帝闻之惊骇。 《魏书·肃宗纪》:孝昌元年春正月庚申,徐州刺史元法僧据城反,害行台高谅,自称宋王,号年天启,遣其子景仲归于萧衍。衍遣其将胡龙牙、成景隽、元略等率众赴彭城。诏秘书监、安乐王鉴回师以讨之。鉴于彭城南击元略,大破之,尽俘其众。既而不备,为法僧所败。衍遣其豫章王综入守彭城,法僧拥其僚属、守令、兵戍及郭邑士女万余口南入。衍遣其豫章王综入守彭城,法僧拥其僚属、守令、兵戍及郭邑士女万余口南入。诏镇军将军、临淮王彧,尚书李宪为都督,卫将军、国子祭酒、安丰王延明为东道行台,复仪同三司李崇官爵,为东道大都督,俱讨徐州。崇以疾不行……诸将逼彭城,萧综夜潜出降,萧衍诸将奔退,众军追蹑,免者十一二。 《魏书·元法僧传》:孝昌元年,法僧杀行台高谅,反于彭城,自称尊号,号年天启。大军致讨,法僧携诸子,拥掠城内及文武,南奔萧衍。 《魏书·高谅传》:属元法僧反叛,逼谅同之,谅不许,为法僧所害,时年四十一。 《魏书·元显和传》:除徐州安东府长史。刺史元法僧叛,显和与战被擒,执手命与连坐。显和曰:“显和与阿翁同源别派,皆是磐石之宗,一朝以地外叛,若遇董狐,能无惭德!”遂不肯坐。法僧犹欲慰喻,显和曰:“乃可死作恶鬼,不能坐为叛臣。”及将杀之,神色自若。
吴王杨行密      杨行密(852~905年),字化源,庐州府合肥人。他少年时即长得高大魁伟,能“手举300斤,日行300里”。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经过庐州,他应召入伍。后来,杨行密被唐兵俘获,庐州刺史郑綮见他力大善走,相貌不凡,就释放了他。杨行密遂被唐庐州府募为州兵,当了队长,带领乡兵戍守朔方;期满刚回到庐州,中和三年(883年)三月,都将又派他再次带队出发。那时候戍边是很辛苦的事,杨行密觉得不该老派他去,便挺身前往都将住所质问。都将问他还需要什么,行密大叫:“就少你的人头了!”说时迟,那时快,手起刀落,都将人头落地。杨行密于是号令诸营,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占了庐州全境,不久,杨行密被唐招抚,封为庐州刺史。从此他以庐州为根据地,开始了拓土扩张,其势力逐渐向舒州、淮南等地拓展。      经过887年夏的天长之役,杨行密已拥兵近两万人,接着北上屯兵围困广陵(今扬州)。一个多月后,广陵城中缺粮少柴,最后连草根都吃光了,那些饿急了的兵士则靠杀人充饥。守将秦彦、毕师铎无计可施,于是夺门突围而走。杨行密入城,自称淮南留后。当时整个广陵城只剩下几百户人家,饿得都不像样子,杨行密急令部下把饷军的米粮分发给饥民。      公元902年,杨行密被唐昭宗正式封为吴王,成为唐朝的藩王。作为中央政权的唐王朝,此时正面临内忧外患,即北面外族侵扰,内部矛盾纷争。唐王朝对杨行密、杨行密对他的部下和属地,都采取了“安抚”的策略。吴国地处江淮,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和安徽中、北部一带。杨行密奖掖农耕,鼓励桑织,百姓安居乐业,市面日渐繁荣。他还两次率军击败了后梁的入侵,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千里江淮重又出现了繁华景象。      杨行密出身孤贫,深知民间疾苦,注意节用安民。直到他抚定江淮,身为淮南节度使时,还穿着带补丁的衣服,表示不忘根本。杨行密体恤百姓,顺应民意。灭孙儒后,又派兵护送孙儒部淮南籍降将降兵回乡,妥善安置。淮南既定,他又及时从扩界转到保境守土、安抚百姓、发展生产的政策上来。他的部下皆骁勇雄暴之人,行密恐其为非作歹,进爵吴王后,他即开始着手法律建设,删定《格令》50卷行之。      杨行密联合可以联合的力量,对付威胁最大的敌人。最初联合朱全忠、钱缪对付凶残的孙儒。及至孙儒灭亡,朱全忠拥兵自重,他就联合李克用、王建、李茂贞来抵制朱全忠,并打出拥唐讨逆的旗帜,以保存自己,牵制敌人。他的策略是能够吞并的就坚决吞并掉,无力吞并的就讲和,避免无谓的人力财力消耗。他和钱缪为争夺今苏南地区,屡动兵戈,形同水火,“行密尝命以大索为贯,号曰‘穿钱眼’,缪闻之,每岁使以斧科柳,谓之‘斫杨头’”。但当双方打成平局,杨行密自料钱氏不易消灭时,就主动讲和修好,此后两**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共处。这对双方都有利,不失为明智之举。上述情况说明,杨行密是颇有政治远见的。      杨行密生活的年代距今已逾千年,他的遗物遗迹今已难寻。当年他在大蜀山上建造的行宫,如今只存草丛泥土中的断砖碎瓦。他在大府第(后称大夫第,今蒙城路西侧省邮电局宿舍)建有府第,他的坟茔在今合肥市北40公里的吴山镇(属长丰县),那里现在成了“合肥十景”之一的“吴王遗踪”。他的女儿叫百花公主。相传当年杨行密发迹后,她不愿住在吴山乡下,于是在外征战的父亲便为女儿在合肥城内建了新宅。百花公主在城内住过的花园叫花园巷,百花公主梳洗打扮用过的水井叫百花井,因井而得名的百花井地名沿用至今。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