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a2 2000a2
换个角度看世界~也许世界并没有那么糟糕╯﹏╰
关注数: 988 粉丝数: 961 发帖数: 91,730 关注贴吧数: 120
【Tizen 会不会走上 Symbian 之路? Tizen 手机还没有开卖,三星移动部门执行副总裁李永煕在上周五才宣布第一款 Tizen 手机可能“8 月或 9 月”发布。这个时候谈论 Tizen 的命运似乎为时过早。 但是 Tizen 跟 Symbian 太像了—— 如出一辙 Tizen 和 Symbian 的前身都是多年成熟的作品。Symbian 前身是 EPOC(Electronic Piece of Cheese),Psion 成立于 1980 年的操作系统,多用于 PDA 设备;Tizen 前身是 LiMo,是厂商与 Linux 开源社区合作的结果,LiMo 是三星与 EFL(Enlightenment Foundation Libraries,嵌入式 GUI 操作系统)项目组、尤其是 Linux 著名开源软件工程师 Carsten Haitzler(现为 Tizen 架构师)合作多年的操作系统。 Tizen 和 Symbian 是大厂商参与后,才获得新名字的。Tizen 前身是 LiMo,在 2011 年 9 月英特尔离开 MeeGo 加入 LiMo 项目后,LiMo 改名为 Tizen。Symbian 是 1998 年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和 Psion 共同成立的公司,公司名为 Symbian,独立于厂商之外,有自己的产品路线图。 Tizen 和 Symbian 都有众多厂商支持。Tizen 的硬件支持厂商有三星、华为,Tizen 协会董事会公司 12 家:三星、英特尔、富士通、华为、韩国电信(KT)、中兴、日本 DoCoMo、法国 Orange、松下、SK 电信、美国 Sprint、英国沃达丰。后续可能会有更多厂商参加。Symbian 成立之初就有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支持,后续有松下、西门子、三星、联想、ARM、TI 加入。直到 2010 年三星退出 Symbian 后,悉数散尽。 Tizen 和 Symbian 都成为某家公司的代名词。Tizen 设备目前还没有开卖,但大家一谈到 Tizen,就谈到三星,虽然它是与英特尔合作的产物,现在还有华为作为硬件支持商。Symbian 公司 1998 年成立之后,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松下、西门子、三星、联想都推出过 Symbian 手机(外界认为第一款 Symbian 智能手机是 2000 年面市的爱立信 R380),但 2002 年诺基亚辉煌之后,尤其是 2004 年 Psion 出售 Symiban 股份之后,诺基亚掌握塞班联盟(诺基亚 47.9%,爱立信 15.6%,索尼爱立信 13.1%,松下 10.5%,西门子 8.4%,三星 4.5%),人们只识 Symbian 为诺基亚,而不知其余厂商。 Tizen 和 Symbian 的背后大佬都是硬件厂商。与 Android 背后的 Google 公司不同,Symbian 和 Tizen 的背后大佬都是硬件厂商,Symbian 的后台是“塞班联盟”,由硬件厂商组成,后有电信运营商加入,由于 Psion 是一家欧洲公司,诺基亚在展开合作时有天然优势。Tizen 的后台是三星,加上华为;“Tizen 董事会”有芯片、运营商和厂商,但真正有吸引力的是三星。 Tizen 和 Symbian 均被赋予革命者的形象。Symbian 诞生的时候,一开始就加入无线通信,比 Palm 和 Windows CE 在通信方面有先天优势,与立志把手机做成电脑的 Windows Mobile 不同,Symbian 为手机而生。Tizen 现在如此受人关注,同样是外界(主要是运营商)希冀它成为丰富的选项之一,从 Android、iOS 中抢夺过份额。
【2017 年 4.67 亿部,谁也无法忽视的——中国市场 据路透社报道,来自 IDC 最新的分析报告称,中国智能手机的销量在 2017 年将达到 4.67 亿部,占据手机销量的大头,功能机被边缘化,智能手机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该报告称,中国市场的迅速腾飞将主要得益于低端智能机型的风靡,以及中国中产阶级收入的增多,有大量用户从功能机转向了售价低于 1000 元的智能手机。数据显示,2012 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了 1.9 亿部,占到了全球出货量的 26.5%,全球每售出 4 部智能手机,就有一部被中国人买走。 4.67 亿部是一个十分靠谱的数据。此前 Flurry 调查发现,目前中国的活跃智能手机数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在 2013 年 1 月份达到了 2.21 亿部。这表明,大约1/5的中国手机用户用上了智能手机,基数的庞大使得中国在智能手机市场中超级大国的地位,无可撼动。 对于国内厂商来说,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Android 系统让国产能够和国际厂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由于对国内市场知根知底,国产厂商推出了很多差异化、低价的产品,获得了市场亲睐。从市场份额排名来看,前五名除了三星,都是国产品牌。 2017 年的智能手机出货量相比 2012 年翻了一倍多,对于国产厂商来说又是一次新的历史机遇。如何能在高端市场上有突破,以及继续保持稳固增长,成为国产厂商需要面临的问题。 在运营商这边,在经历了 3G 普及大潮、用户的野蛮生长之后,这一趋势仍然不会停歇。截至目前,三大运营商各自的 3G 用户数仍然没有突破 1 亿,但总量已经有 2 亿多。按照 IDC 的预测,今后 4 年每年都将消化掉 2-4 亿部智能手机。对于运营商来说,这是一块大蛋糕,势必会抓住这一机会,加速 3G 的普及,甚至是用 4G 来拉拢用户,3G/4G 用户争夺战将持续上演好戏。 当然,最受益的莫过于依托智能手机兴起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应用、服务、媒体、游戏等都将面临持续数年的平台高速增长期,这个市场远远没有饱和,移动互联网对大众生活的变革仍将是一场持久战。 总之,中国消费者对智能机的需求十分旺盛,智能机的销量将在今后几年如水银泻地般倾泻出来,市场保有量将得到极大的充盈,移动互联网用户基础激增。未来,对于谁,都不敢忽视这一产业。
【iOS 应向 Android 借鉴什么? 自 2008 年起,关于 iOS 和 Android 这两大系统的优劣之争就不绝于耳,如果你常年混迹于我们的评论区,这类争论俯拾即是。尽管总体上 iOS 的体验胜于 Android,但在过去两年里,Android 显示出了令人惊讶的发展速度,到 Jelly Bean,Android 已经愈见成熟。而相对成熟的 iOS 则进步乏力。 ars technica 认为,两个系统应相互借鉴,并基于用户需求和现实情况,撰文总结了 iOS 应该向 Android 学习的五个功能。 Google Now 式的情景服务 Google Now 和 Siri 类似,但又显示出很大区别。与其说 Google Now 是一个语音控制系统,倒不如说它像一个情景智能助手,它可以根据搜集到的用户信息,在恰当的时候以卡片的形式向用户提示。如果说 Siri 是语音触发的被动回复,那么 Google Now 则是以用户数据触发的主动服务。比如当用户准备出门,它会扫描用户的日历项为用户规划路线。当用户接近车站时,会自动提供交通时间表。 ars technica 表示,这并不是说 Siri 要在这方面学习 Google,而是期待一个基于综合性信息提供通知和服务的服务,比如用户的地理位置、移动状态、邮件、日程等等。 不过从眼下看,苹果很难将 Siri 打造成类似 Google Now 的产品,毕竟像 Google 那样数据处理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 通知系统的快捷设置开关 下拉通知自 Android 早期版本就存在,从 Jelly Bean 起,下拉通知开始支持通用设置,这里包含许多快捷设置,比如亮度、Wi-Fi、飞行模式、蓝牙等等,用户可以随意调整。 而只有一个设置入口的 iOS 则非常麻烦,特别是当用户在运行某个应用时,需要进行通用设置时的流程是:home 键回到首页,点击设置,选择某项设置,双击 home 键,回到应用。至少比 Android 多操作几次。 Cydia 上有多少类似插件就知道这个诉求有多强烈了。鉴于 iOS 借鉴过 Android 的下拉通知系统,这个功能的实现在后续的 iOS 版本中应该不难。 自动改正和拼写建议 ars technica 认为,苹果目前提供自动改正和拼写建议的方式令人失望。比如一个街道名称的错误,iOS 会告诉你如果你不点击原始单词它将被自动更正,用户必须反反复复地点击原始单词,但 iOS 仍然自动改成它的单词,然后用户就得反反复复地删除整个单词重新输入。 而在 Android 输入中,即便用户输入了生僻的字词,系统也会给予更正,如果不小心点击了拼写建议,用户只需点击一下删除按钮就可以回到原先的输入状态中。 设置默认程序 iOS 用户没有自由选择默认应用的权限,比如刷微博点开一个链接,它必须跳转到 Safari 上,而应用但凡涉及到地图服务都被迫使用苹果地图,对于那些不喜欢原生浏览器、体验非常糟糕。 相反 Android 则是完全按需定制的。在第一次使用相关服务时,系统会自动提醒设置默认程序。ars technica 认为,尽管并非每个 iOS 用户都需要这样的权限,但 iOS 仍然值得为此改变。 鉴于 iOS 对系统程序一贯强大的控制,我们认为这一功能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桌面设置快捷方式 Android 拥有不止一种应用直达的通道,widget 便是其中之一,用户也可以将社交网络信息、日程、浏览器快捷方式、常用通讯录都放置在桌面上。除了作为入口,widget 承担信息显示板的作用。这是 Android 品牌辨识度的重要功能。 iOS 就无需赘言了。 这恐怕是 Android 和 iOS 最大的区别之一了。ars technica 却将其放到最后。我们认为,尽管前者的确提供了不少便捷,但对于 iOS 来说需求可能最弱,而实现可能度几乎为零。 总而言之,我们能想到的借鉴还有很多,比如应用内分享、多任务等等,尽管从用户的角度看很多功能可以相互融合,但鉴于两者系统逻辑的根本差异,有些讨论的现实意义并不强。
【惠普 CEO :我们正从 PC 转向平板电脑 根据福布斯的消息,在召开的 Morgan Stanley Technology 会议上,惠普 CEO Meg Whitman 大致描绘了惠普未来的发展目标。 Whitman 认为,在她担任 CEO 之后,直到如今才知道她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虽然没有指出具体挑战为何,但是从她的谈话内容可以看出,就是完成惠普向移动方向的转变。 外界所传的“创新在惠普已死”一说,Whitman 认为有失偏颇。她表示公司已经增加了研发的经费,促使产品更接近市场。另外未来惠普将裁员进行到底,之前裁员的人数已经占了总人数的一半,而未来还要再裁员 1.5 万人。成本削减的计划将持续 3 年。 至于公司的 PC 业务,她认为已经不是单单指 PC,而是包括整个个人业务。她承认市场正快速转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惠普需要做好转型。“公司已经正在将资源从 PC 转向平板电脑。不是惠普不想转变,我们确实收购了 Palm,但是最终 Palm 没有带我们抵达任何地方。” 近日惠普推出的 Android 平板电脑 Slate 7 的确让人看到了惠普转移战略的痕迹。Whitman 认为公司在如今“多元化,多系统,多芯片的世界”还会有更多机会继续发展,公司在 2014 年业绩还会继续增长。惠普认为他们已经比其中一个对手要稳定很多,似乎在影射戴尔。 当然,Whitman 认为公司还需要一段时间去信任她,要相信他们是有策略的,高管会以一个团队进行合作,但保证沟通、沟通、沟通。
首页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