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婕妤22
班婕妤22
关注数: 179
粉丝数: 248
发帖数: 40,292
关注贴吧数: 12
批驳红露•伊的谬论 继续驳红露•伊:我还是等你看了我的回贴,我再删贴吧。我倒是希望你能明白你注意你的语气,一开始就不讲道理地谩骂,却颠倒黑白地指责别人!应该是由我对你来说,别怪我说话太直,你说话的语气让我看了都生气。我倒是要好好的跟你说,可你有过讲道理的时候吗?既然你自己清楚你“一开始也有不对的地方”,你稍微改进了一点吗?我倒要请你斟酌一下自己的用词,别让人看了不舒服好么?你现在的态度是逼迫所有不同意你观点的人与你为敌!—————————————————————— 让一个人改变性格当然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能说明一个人按自己的性格怎么做都天然合理,都无限正义。你我如此,书中人物更是如此。黛玉不可能变得乐观,但悲观就一定要热衷于名位吗?悲观的人多了去了,但人人都像黛玉这样为名位上的事患得患失吗?黛玉的好胜心分明就是她的名位心所致,连她自己都口口声声什么“邀恩宠”、“独立名”。这还不是名位心?!好胜当然不一定就要热衷于功名利禄,但黛玉怎么不在别的事上那样“好胜”,却偏偏“好胜”在讨好元春、贾母的场合之上?她的好胜心,与她的热衷仕途,这难道能说没有必然联系吗?显然不能!对于那些诗迷,你显然是没摸着作者的思路,或者干脆就是曲为辩解。我再提醒你注意你混淆概念的地方。谶语:将来能应验的预言、预兆。谶语虽然是“作者的概括,出题人并不知道这是谶语”,但出题人对谶语本身字面的含义,还应该是清楚的。他(她)不能预知的仅仅是这些文字背后预示的结果而已。再进一步,林黛玉所写的《騄駬谜》属于灯谜诗,既然是灯谜诗,那她本身就是要写来给人猜的。怎么可能是什么“无意间想到的东西和成的”??如果真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无意间想到的东西和成的”,那诗还能构成一个有谜底的谜语供人猜想吗?硬要说什么“无意”,那只是说他们可能想不到小小诗谜可能又暗含了他们自己的命运而已——是这个意义上的“无意”。如果硬说她们连自己写的词句悲伤不悲伤都不知道了,那还合乎逻辑吗?你再仔细比较一下各人的灯谜诗,实际上她们各自的“悲伤”和“不吉利”的程度是远远不同的。元春、探春的诗,从字面上看,并没有太过于“不祥”的色彩,甚至像“能使妖魔胆尽摧”、“清明妆点最堪宜”等语还明显属于比较吉利的话。而惜春、宝钗的诗却十分“不祥”,所谓“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都露骨得很。而这其中的差别,不正是性格上,元春、探春偏向“入世”;而宝钗、惜春偏向“出世”所致吗?她们当然是用自己的写作风格描述这样东西,但作者之所以要让她们这样描述,本身就是含义展现其性格特征的用意,而不仅仅是“强加给他们这些东西来暗示结局”。如果真的只是“强加给他们这些东西来暗示结局”,那么,请你解释一下,林黛玉的结局难道不悲惨吗?既然林黛玉结局悲惨,怎么全书中就没有林黛玉写的不吉利的灯谜诗?反而像《騄駬谜》中尽是“鳌背三山独立名”一类的吉利话?!所谓“如果林黛玉确实存有热衷功名利禄之心,在他与宝玉不熟的时候,或者说还没爱上宝玉的时候,是不会刻意掩饰的”,这话的前提就不成立!你怎么知道林黛玉就是一个完全没有心计的人?既然她与宝玉不熟,她可能抛出全心,直接告诉他“我热衷于功名利禄,你不要靠近我”吗?你怎么知道她不会一次一次地小心试探,最后探出贾宝玉的心意,而渐渐地将自己的真性给掩饰起来了?一方心计多多,一方却毫无城府,这样久而久之,贾宝玉误把林黛玉当做西施,不是完全合情合理吗?至于“林黛玉一开始还有些排斥宝玉呢”,这话根本就不准确,所谓“排斥”,不过是林黛玉未见贾宝玉之前,听到他的一些“坏”名声的正常反应而已。一旦她见了贾宝玉的容貌、身份、地位,她再“排斥”过吗?你从她答问改口,曲意讨好贾母的行为中,就可以知道林黛玉是何等善于掩饰一些关键性的东西了!对于你对《b面》的所谓“很不屑一顾”,这本身我倒是很不屑一顾的。所谓“没有一点欣赏别人优点的能力”,这话对于你,还有许多狂热的拥林派是再合适不过了。恰恰是你们“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物只是一味地抨击”,一味地吹捧黛玉、诬蔑宝钗,恰恰是你们只看到了A面没有看到过B面,《B面》不过是拨乱反正,纠正了你们的荒谬而已。你们却倒打一耙,把你们的缺点倒扣在这篇文章之上。我看了你那撒泼谩骂式的回复,我倒觉得恰是你们对任何指出林黛玉缺点的红研者的充满了恨意!对于你们这种自己心中存恨,没有博爱之心,却偏喜欢大肆诋毁别人的人,我更加不能接受。我确实很欣赏b面作者,而鄙视你的无知和霸道。同你们谈话,确实有浪费时间的感觉。特别是在你们没有半点反省之心的这种情况之下!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