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婕妤22
班婕妤22
关注数: 179
粉丝数: 248
发帖数: 40,292
关注贴吧数: 12
白痴拥林派说虾须镯不是凤姐的? http://tieba.baidu.com/f?z=637894122&ct=335544320&lm=0&sc=0&rn=30&tn=baiduPostBrowser&word=%B1%A6%EE%CE&pn=30
小说:红嫁衣 鬼脸新娘背后的扭曲亲情:红嫁衣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ook.qq.com%2Fs%2Fbook%2F0%2F14%2F14265%2Findex.shtml&urlrefer=ef70f9bf7d15d892752b165a76b28390
袭人花名签的解释 109 回复:回复93:晴雯那么风骚,为什么作者还赞它贞洁?就因为这条狗 桃花——武陵别景(袭人) 桃红又见一年春。 [注释] 1.武陵别景——等于说晋代那个捕鱼人所找到的桃花源。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说:“晋太元中,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县)人捕为业……”。2.“桃红”句——出宋代谢枋得《庆全庵桃花》诗: 寻得桃源好避秦, 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 怕有渔郎来问津。 避秦,逃避秦二世时对百姓的种种迫害。《桃花源记》中说,山中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鉴赏]袭人所得的签是一句带出全诗的。首句说,当大家庭没落之时,她怕自己跟着倒霉,就去另找安乐窝了。第二句讥她嫁给蒋玉函好比两度春风。第三句也就是唐诗“轻薄桃花逐水流”的意思。末句中如果把“渔郎” 换成“优伶”,诗就像专为袭人而写了。八支花签,嘲讽语气最明显的要数这一首。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袭人的品行是何等憎恶。 ================================================ 见百度百科:"花名签酒令" 帮我解读一下袭人的诗吧。污袭派的解读显然有问题 作者:雪飞扬2000 ---------------------------------------------------- 118 回复:回复93:晴雯那么风骚,为什么作者还赞它贞洁?就因为这条狗 寻得桃源好避秦, 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 怕有渔郎来问津。 第一句是说袭人、蒋玉菡夫妇供奉宝玉、宝钗夫妇,一如从前,从而使宝玉在家破以后,仍能获得一段避秦桃源一般的生活。脂批: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盖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 第二句是说袭人虽然另嫁,仍不忘故主,旧情仍在。脂批: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依从此话。可见袭人虽去实未去也。 第三、四句是说袭人、蒋玉菡夫妇供奉宝玉、宝钗的生活,这种消息不能向外界泄露,否则就会有人来打破这种宁静。这个典故取自《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实际上,在曹雪芹后三十回佚稿中,这个消息还是走露了。所以后来甄宝玉能找到贾宝玉来送玉。 拥林派把赞美袭人的诗歪曲成什么“轻薄桃花逐水流”。照这么说,林黛玉不是也轻薄的很吗?林黛玉是书中唯一写过《桃花诗》的:“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如果作者把袭人比喻成桃花,就是对其品行的憎恶,那林黛玉“人与桃花隔不远”,又怎么解释?曹雪芹对林黛玉的品行是何等憎恶?! 作者:班婕妤22 ---------------------------------------------------------- 121 回复:回复93:晴雯那么风骚,为什么作者还赞它贞洁?就因为这条狗 郑无极: 2009-09-01 18:36:53 拥林派的解释当然大有问题。《桃花源记》中避秦的是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岂能解释成“当大家庭没落之时,她怕自己跟着倒霉,就去另找安乐窝了”?作者的意思显然是说,在贾府崩溃以后,袭人、蒋玉菡供奉宝玉、宝钗夫妇,为后者找到了一片可以暂时避秦的空间,如同桃源一般。“桃红又见一年春”当是赞扬袭人仍不忘与贾宝玉的旧情,“袭人虽去实未去也”。“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是说最后会有人寻迹而来,打破他们四人生活的宁静。从脂批的提示来看,这个人当是前来“送玉”的甄宝玉。而所谓“甄宝玉送玉”,正是宝钗引导宝玉彻悟大道,并推动其出家为僧的直接诱因。作者本来是盛赞桃花(袭人)的知恩知义,如何就成了对品行的憎恶?若照这逻辑,林黛玉“人与桃花隔不远”,岂不是曹雪芹憎恨林黛玉的轻薄无义? 班大的解释加郑君的补充! 作者:兰花先生
[转贴]关于顽石“以假混真”的对话(作者:郑磊) [修改重发]关于顽石“以假混真”的问题与甜静可儿真对话 甜静可儿真: 很多人耿耿于怀的大概是认为林还泪还错了的说法太荒唐,老实说起初我也觉得荒唐,因为报恩思凡的故事并不新鲜,但报错了的却很少,不知道别的小说影视里有没有这样的,我没注意。不过,阴差阳错也不是那么难理解。小班以前的解释很有道理,一世还不成还有下一世,话说有的影视里里就有三世姻缘,七世情劫的说法呢! 郑无极: 按佛教的理论,错报其实就是新的造因,以后会有新的果来配。理论上并不是难题。 甜静可儿真: 这个你也应该写篇文章阐述一下,因为一般的人都会受“因果不爽”的原理的影响,当初我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对你“以假混真”的说法存疑,是看了班婕妤22的这一番解释才释疑了的: 这篇文章的作者只知道大谈什么“无论是谁,无论是怎样的恩惠和孽债,在轮回中,都只能自己承担后果”,却又显然忘记了佛教中还有“造因”的说法。什么是“造因”?由孽心而生,在单一的因果链上并无前因的第一因。好,回到绛珠、神瑛与顽石的故事上。固然,神瑛施恩,绛珠还泪,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但由顽石凡心炽烈而起的,顽石假冒神瑛,绛珠错误还泪,最后双双以悲剧告终,这何尝不又是另一组因果?造因者在顽石,顽石亦受了恋爱悲剧之报,这何尝不是“因果不爽”的原理?至于绛珠与神瑛,一次还泪不成,尚可以再三、再四地转世以完成业报,谁告诉你果报只能在紧连的前后两世之间进行呢?!大千世界,因果还错的情形,实在如恒河沙数。只要将错就错,错错为正,最后弥补上所有因果链上的亏欠即可。如果要求所有的因果链都是简单地有一报一,而不能由一生二,由二生三,那恐怕只有最庸俗的作家才会如此写。 你能不能像小姑子批驳碧水的那样,引经据典地论证班婕妤22的这个说法?否则,没有证据,谁知道你是不是胡诌的?我想大多数人会跟我一样,有这个疑问的吧,你还是写篇文章论证一下吧,这样你“以假混真”的说法才更可信! 郑无极: 要从理论上解释这个问题,其实只需要明白三点即可。第一,按照佛教的理论,凡事既可以是“报果”,也可以是“造因”。旧的一组“报果”,并不影响新的一组“造因”。由旧的“报果”,引发“新”的“造因”的情形,可谓比比皆是。第二,报果也未必只能在紧连的前后两世之间进行,也可能间隔若干世以后,再了结旧帐。第三,在紧连的前后两世之间进行“报果”,也未必都是那么“因果不爽”,完全可能由于报的有差错而引发一轮新的“因果相报”! 关于第一点,我引用《佛学问答类编》一书中的一段对话来加以证明: 因果循环如何了 问:有一位同事说,今生杀人是前世的因,因前世甲把乙杀了,所以今世乙才杀甲,为什么前世甲把乙杀了,是因再前世乙杀了甲,这样向前推,开始是谁杀谁?在开杀以前,未有杀因,为什么生出杀果来呢?向后推之,甲杀乙,乙杀甲,因果相循,怎样了结呢。(柳子奇) 答:事有造因与酬果,造因名‘新殃’,酬果名‘旧业’。此二事时时各各进行,某君所言只是‘酬果’,却将‘造因’忽略。试问邮局每日所递之信,岂能尽是覆函?不尚有许多开始之问函乎?明乎此,则前一段解决矣。经云‘假使千万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读此则知没了期也。然又有一首偈,‘神农留下一粒谷,旧种落田新种熟,此中也有不生者,煮在锅里做稀粥’。明乎此,则后一段解决矣。(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 这段对话显然是按照佛教的理论,把“新殃”和“旧业”两个概念区分的很清楚了,并且还明确指出“此二事时时各各进行”。由此我们很容易想到,同一个现象,依佛教的教义,完全可以被解释成不同性质的两种东西。譬如,甲无端被乙杀,既有可能是甲前世杀了乙,今生来偿还乙的命债(此所谓“旧业”),也有可能是乙主动造出的“新殃”。再假定乙的前世为丙所杀,今世乙在追杀丙的过程中而误杀甲。那么,就乙、丙关系来说,这是“旧业”;但就甲、乙关系来说,这却是由一个“旧业”带出的又一个“新殃”。而既然就甲、乙关系来说,这是一个“新殃”,你又怎么能要求甲、乙的关系要完美地体现乙、丙关系上的“因果不爽”呢?
[转贴]关于“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的语序问题 关于“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的语序问题 甜静可儿真: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不是用了倒装手法么?应该是“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的意思吧? 郑无极: 是用了倒装手法,但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洗出胭脂秋阶影,招来冰雪露砌魂 甜静可儿真: 可是我看到很多鉴赏里说的都是“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啊,没有看到过你那种说法。你能不能解释一下这两句? 郑无极: 那就错了。秋阶再怎么洗,也洗不出“胭脂影”。且秋阶、露砌皆不是“洗出”、“招来”的主语。所以,应该是“洗出胭脂秋阶影,招来冰雪露砌魂”——白海棠咏洗尽了胭脂的浮华,招来了冰雪的纯净,所以能在秋阶、露砌之上尽显自己高洁的身影和灵魂。 我查了一下,蔡义江和朱淡文是解作“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蔡义江在《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里的释义是:“秋天的阶前有洗去胭脂(颜色)的白海棠咏的身影,带露的石阶上招来了以冰雪为灵魂的白海棠咏”。这话就是放在现代汉语中都显得别扭。况,把“秋阶”、“露砌”两个名词提到最前面,却不做主语,硬要其作状语,亦相当生硬可笑。更可笑的是蔡义江就明显错了,朱淡文之流还跟着一路错下去。足见这些“红学家”是何等缺乏判别能力! “秋阶”、“露砌”皆为名词,名词放在“洗出”、“招来”二动词前,只有做主语的,哪可能莫名其妙地做状语?当然,一从主语解释,词意上就讲不通了。所以,蔡义江、朱淡文只能把它们作状语解读。其实,这又是何苦?就按原文的语序,继续留在“影”、“魂”作定语,再加上互文现义,不就全然通顺了?“洗出胭脂秋阶影,招来冰雪露砌魂”——白海棠咏洗尽了胭脂的浮华,招来了冰雪的纯净,所以能在秋阶、露砌之上尽显自己高洁的身影和灵魂!不过,这帮子红学家的水平、见识不及于此。 你从对联的角度看,蔡义江的解释其实是把原文搞的不对称了。按,所谓“秋天的阶前有洗去胭脂(颜色)的白海棠咏的身影,带露的石阶上招来了以冰雪为灵魂的白海棠咏”,依此意“秋阶洗出胭脂影”一句的句式分析应该是: [秋阶](洗出胭脂)影。 状语 定语 主语 因为“洗出胭脂”四字都是形容“影”的定语。但“招来冰雪露砌魂”一句的句式分析却应该是: [露砌]招来(冰雪)魂 状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因为“招来”作了谓语,只有“冰雪”二字是形容“魂”的定语。上下二句全然不对称,连作诗的起码规则都不符合。但如果按我的判断,就正好上下对称了: 洗出-胭脂-(秋阶)影 谓语 宾语 定语 第二宾语 招来-冰雪-(露砌)魂 谓语 宾语 定语 第二宾语 那些官方“红学家”的语文水平、文学鉴赏水平都实在是一个差到不及格的水平,其读不懂《红楼梦》,也在情理之中。
[转贴]关于顽石“以假混真”的对话(作者:郑磊) [修改重发]关于顽石“以假混真”的问题与甜静可儿真对话 甜静可儿真: 很多人耿耿于怀的大概是认为林还泪还错了的说法太荒唐,老实说起初我也觉得荒唐,因为报恩思凡的故事并不新鲜,但报错了的却很少,不知道别的小说影视里有没有这样的,我没注意。不过,阴差阳错也不是那么难理解。小班以前的解释很有道理,一世还不成还有下一世,话说有的影视里里就有三世姻缘,七世情劫的说法呢! 郑无极: 按佛教的理论,错报其实就是新的造因,以后会有新的果来配。理论上并不是难题。 甜静可儿真: 这个你也应该写篇文章阐述一下,因为一般的人都会受“因果不爽”的原理的影响,当初我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对你“以假混真”的说法存疑,是看了班婕妤22的这一番解释才释疑了的: 这篇文章的作者只知道大谈什么“无论是谁,无论是怎样的恩惠和孽债,在轮回中,都只能自己承担后果”,却又显然忘记了佛教中还有“造因”的说法。什么是“造因”?由孽心而生,在单一的因果链上并无前因的第一因。好,回到绛珠、神瑛与顽石的故事上。固然,神瑛施恩,绛珠还泪,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但由顽石凡心炽烈而起的,顽石假冒神瑛,绛珠错误还泪,最后双双以悲剧告终,这何尝不又是另一组因果?造因者在顽石,顽石亦受了恋爱悲剧之报,这何尝不是“因果不爽”的原理?至于绛珠与神瑛,一次还泪不成,尚可以再三、再四地转世以完成业报,谁告诉你果报只能在紧连的前后两世之间进行呢?!大千世界,因果还错的情形,实在如恒河沙数。只要将错就错,错错为正,最后弥补上所有因果链上的亏欠即可。如果要求所有的因果链都是简单地有一报一,而不能由一生二,由二生三,那恐怕只有最庸俗的作家才会如此写。 你能不能像小姑子批驳碧水的那样,引经据典地论证班婕妤22的这个说法?否则,没有证据,谁知道你是不是胡诌的?我想大多数人会跟我一样,有这个疑问的吧,你还是写篇文章论证一下吧,这样你“以假混真”的说法才更可信! 郑无极: 要从理论上解释这个问题,其实只需要明白三点即可。第一,按照佛教的理论,凡事既可以是“报果”,也可以是“造因”。旧的一组“报果”,并不影响新的一组“造因”。由旧的“报果”,引发“新”的“造因”的情形,可谓比比皆是。第二,报果也未必只能在紧连的前后两世之间进行,也可能间隔若干世以后,再了结旧帐。第三,在紧连的前后两世之间进行“报果”,也未必都是那么“因果不爽”,完全可能由于报的有差错而引发一轮新的“因果相报”! 关于第一点,我引用《佛学问答类编》一书中的一段对话来加以证明: 因果循环如何了 问:有一位同事说,今生杀人是前世的因,因前世甲把乙杀了,所以今世乙才杀甲,为什么前世甲把乙杀了,是因再前世乙杀了甲,这样向前推,开始是谁杀谁?在开杀以前,未有杀因,为什么生出杀果来呢?向后推之,甲杀乙,乙杀甲,因果相循,怎样了结呢。(柳子奇) 答:事有造因与酬果,造因名‘新殃’,酬果名‘旧业’。此二事时时各各进行,某君所言只是‘酬果’,却将‘造因’忽略。试问邮局每日所递之信,岂能尽是覆函?不尚有许多开始之问函乎?明乎此,则前一段解决矣。经云‘假使千万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读此则知没了期也。然又有一首偈,‘神农留下一粒谷,旧种落田新种熟,此中也有不生者,煮在锅里做稀粥’。明乎此,则后一段解决矣。(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 这段对话显然是按照佛教的理论,把“新殃”和“旧业”两个概念区分的很清楚了,并且还明确指出“此二事时时各各进行”。由此我们很容易想到,同一个现象,依佛教的教义,完全可以被解释成不同性质的两种东西。譬如,甲无端被乙杀,既有可能是甲前世杀了乙,今生来偿还乙的命债(此所谓“旧业”),也有可能是乙主动造出的“新殃”。再假定乙的前世为丙所杀,今世乙在追杀丙的过程中而误杀甲。那么,就乙、丙关系来说,这是“旧业”;但就甲、乙关系来说,这却是由一个“旧业”带出的又一个“新殃”。而既然就甲、乙关系来说,这是一个“新殃”,你又怎么能要求甲、乙的关系要完美地体现乙、丙关系上的“因果不爽”呢?
发不起?
脑残的拥林派,简直无可救药! http://tieba.baidu.com/f?kz=626961603
林氏之女是为“婪” 此贴讽刺拥林派: http://tieba.baidu.com/f?kz=624145934 4 回复:薛宝钗为啥姓薛? 顶楼上~~为什么薛下一子为“孽”字呢?但愿巧合矣。 作者:敏爱纷飞2009-8-13 08:37 回复此发言 为什么林下一女为“婪”字呢?但愿巧合矣
[转贴]关于宝钗引导宝玉出家的情由、实证及论辩(作者:郑磊)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e4ub.html&urlrefer=543de46dab2c806bbb6f388049241f99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e4uc.html&urlrefer=286239ea7e99e6851d95955028dadf22
[转贴]关于《金玉姻缘赞》之解(作者:郑磊)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e4u7.html&urlrefer=1cdb1f6471bc9772423c675ded3082b4
关于宝钗引导宝玉出家(回复拥林派806540606) 原贴: http://tieba.baidu.com/f?z=485423910&ct=335544320&lm=0&sc=0&rn=30&tn=baiduPostBrowser&word=%B1%A6%EE%CE&pn=60 简单点说,就是以下几点: 第一、贾宝玉的“情极之毒”恰好是他爱宝钗、黛玉、袭人、麝月等人,爱到了极点,而生出来的“狠毒”——他深爱钗、玉、花、麝,又无力永远守护她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们一个个红颜凋零,心里面越来越难以承受这样的痛苦。所以,索性想把她们都一并抛弃,来使自己获得解脱。所谓“说不得横心只当他们死了,横竖自然也要过的。便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悦”。而事实上,早在钗、玉、花、麝都还全在他身边的时候,他就产生了把她们都一并抛弃的念头:“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只是到最后,宝钗为解除宝玉痛苦,主动地引导其心向佛、道的时候,他的身边只有“宝钗之妻、麝月之婢”(按,黛玉已死,袭人另嫁)而已。如果以此否定宝钗引宝玉出家,那宝玉心中也同样早就产生了抛弃黛玉的思想,又该怎么解释? 第二、所谓“弃而为僧”,也只是就形式上而言的,实质却是宝钗主动地引导了贾宝玉的出家。这种用法在脂评本里屡见不鲜。比如,庚辰本第3回的回目叫“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林黛玉“抛父”就只是就形式上而言的,实质却是林如海主动地安排了林黛玉的进京。你总不能说因为有“林黛玉抛父”字样,林黛玉的进京就不是林如海主动安排的吧! 第三、所谓“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亦不过是贾宝玉陷于情迷时候的执迷不悟而已。而事实上,《终身误》这支曲子,倒恰恰是如实地反映了宝玉由坚持独爱黛玉的立场,到逐步放弃这一立场的情感转折过程。其语句直是一句较一句削弱。且看第一句:“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口气是何等的强硬!态度是何等的坚决!可是,到了第二句,所谓“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口吻就明显地变软、削弱了。——他已经肯于面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了!第三句,“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形势一转;第四句“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虽仍有那么一股子不平之气,但他显然已经不能拒绝,也无力拒绝同宝钗的“齐眉举案”了!这就如同第58回,藕官所表述的那样,“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而且还要“一般的温柔体贴”,否则,“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果不出其然,至甲戌本第8回,所谓“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作者及顽石(贾宝玉)所强调的重点,就已经转到了“俺也念金玉良姻”、“更不忘山中高士晶莹雪”的方向之上了!——所谓“终身误”,贾宝玉误就误在一度执迷于什么“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上!而当他“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以后,他就不会这样了。否则,曹雪芹又怎么会告诫世人“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藕官的“茜纱窗真情揆痴理”又怎么会独合了宝玉的呆性?!
脂砚斋倒是认为林泼妇有女尤味 回复:林黛玉有中国女人味,薛宝钗倒是有女尤味 脂砚斋倒是认为林泼妇有女尤味: 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这却何必,然尤物方如此。】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律应景罢了。 而宝钗是“高诸人百倍”的伟大女性: 然后知宝钗、袭人等行为,并非一味蠢拙古板以女夫子自居,当绣幕灯前、绿窗月下,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不过一时取乐买笑耳,非切切一味妒才嫉贤也,是以高诸人百倍。 作者:甜静可儿真 说的好!
看垃圾拥林派117.22.10.*的笑话! http://tieba.baidu.com/f?kz=609059703
顶 顶
这个大体同意 http://tieba.baidu.com/f?kz=604082830 这个大体同意
大家看看无毛鼠的语文水平! 106 回复:回复90:继续驳117.66.154.* 守拙就是压抑人性?无毛鼠懂不懂什么是守拙?我举李渔的一个例子: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阳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动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后系人主,可强鸡人使昼鸣乎?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花王之封,允宜肇于此日,惜其所见不逮,而且倒行逆施。诚哉!其为武后也。予自秦之巩昌,载牡丹十数本而归,同人嘲予以诗,有“群芳应怪人情热,千里趋迎富贵花”之句。予曰:“彼以守拙得贬,予载之归,是趋冷非趋热也。”(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牡丹因为不肯屈意事权贵,因为是守拙得贬。这正是她不肯压抑人性,宁可坚守拙朴的人性,而不肯投机取巧的表现!难道肯投机取巧,屈意事人,反而叫不压抑人性? 作者:班婕妤222009-7-4 23:29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107 回复:回复90:继续驳117.66.154.* 你讲的不是这个种植什么的,是牡丹被贬洛阳的事情吧 这是传说首先 第二是因为牡丹仙子耽误了开放的时间,并不是守拙,我记得她是去找百花仙子去了,结果耽误了开放的时间才被贬到洛阳去的 在镜花缘里有 作者:来谈一下孟子2009-7-4 23:35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108 回复:回复90:继续驳117.66.154.* 第一,不管是不是传说,古人是把“强项若此”叫做“守拙”的。可知“守拙”指的是不肯屈从,正好是不肯压抑人性的表现。 第二,镜花缘是小说家言,而是时代晚于李渔。李渔对“守拙”的理解,不可能受他之后的小说的影响。 作者:班婕妤222009-7-4 23:40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109 回复:回复90:继续驳117.66.154.* 你这就更搞笑了,一个人认为是强项,一个人认为是守拙,你却非要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他们唯一的相同点是认为牡丹并非趋炎附势的花,并不是什么富贵花。但不同的是一个人认为牡丹遭贬是强项,一个人认为牡丹遭贬应该守拙,岂能一概而论? 不论这个镜花缘的记载是不是晚于这老头,然而传说总是一脉相承的。 作者:来谈一下孟子2009-7-4 23:45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110 回复:回复90:继续驳117.66.154.* 看懂原文没有?“因大悟曰:强项若此”与“彼以守拙得贬”,这两句话的主语都是“予”,也就是李渔!怎么是什么“一个人认为是强项,一个人认为是守拙”、“是一个人认为牡丹遭贬是强项,一个人认为牡丹遭贬应该守拙”?你看的来文言文不? 另外,镜花缘说牡丹“去找百花仙子去了,结果耽误了开放的时间”,这哪里是一脉相承的传说?是李汝珍自己加的料!弄清楚! 作者:班婕妤222009-7-4 23:51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111 回复110:回复90:继续驳117.66.154.* 虽然都是予,一个是韩愈的自称,一个是李渔的自称,这一样吗? 作者:来谈一下孟子2009-7-4 23:58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112 回复:回复90:继续驳117.66.154.* 白痴!“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这是李渔自己说的!只有“八千之辱”这四个字是取自韩诗“夕贬潮阳路八千”!无毛鼠连这都不懂?! 作者:班婕妤222009-7-5 00:01 回复此发言 删除 http://tieba.baidu.com/f?z=603474881&ct=335544320&lm=0&sc=0&rn=30&tn=baiduPostBrowser&word=%B1%A6%EE%CE&pn=90
继续驳117.66.154.* 原贴: http://tieba.baidu.com/f?z=534548194&ct=335544320&lm=0&sc=0&rn=30&tn=baiduPostBrowser&word=%B1%A6%EE%CE&pn=270 305-310楼
我第一个来哦
拥林派的颠倒黑白与王志武们的“心胸涵养” 在《红楼梦》评论和红学研究领域,拥林派恐怕是最热衷于颠倒黑白的一群人。原著中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文字,经拥林派的臭嘴一嚼,往往都急剧变味成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东西。作者究竟褒谁、贬谁、扬谁、抑谁,拥林派也往往是不顾一切地颠倒着乱说。只是因为近几十年来,因为政治的原因,拥林派观点成了官方红学会的钦定思想,才导致这些刻意与曹雪芹本意为敌的谬论大肆泛滥于红坛。可是,再泛滥的谬论也毕竟是谬论,它是经不起认真推敲的。只要我们对照原著认真一看,其中的低级破绽都会完全暴露出来。现在,我以拥林派王志武写的《薛宝钗和林黛玉之心胸涵养》为例,边批边评,以便具体说明拥林派是怎么颠倒黑白的,以及王志武等拥林派论者的“心胸涵养”究竟如何!
提醒可儿 提醒可儿:对拥晴派只反驳观点,不要主动骂脏话
批驳“青山碧水间”的观点 原贴在: http://tieba.baidu.com/f?kz=485423910
极端拥林派素质最低,还有脸谈素质?
李晓雪:山中高士晶莹雪——试论薛宝钗的人生境界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903e9ef0100ddi5.html&urlrefer=9c177865833997c6d3100e5b33273f6a
驳拥林派谬论 林黛玉“会”什么“意”了?可有一条证据说明她“会”了你们拥林派那些阴险恶毒的“意”没有?相反的证据倒是有!原文: 紫鹃道:“你都忘了?几日前你们姊妹两个正说话,赵姨娘一头走了进来,——我才听见他不在家,所以我来问你。正是前日你和他才说了一句'燕窝'就歇住了,总没提起,我正想着问你。”(第57回) 如果林黛玉真的已经“会”了你们拥林派那些心理阴暗的“意”,自己就停服了宝钗送的燕窝,紫鹃还用得着问贾宝玉么?问她自己的主子啊。拥林派不是说林黛玉对紫鹃亲的很,无话不谈么? 再,燕窝内能有什么文章?分明是林黛玉自己不检点,跟贾宝玉关系过于亲密,所以才不能不防着赵姨娘多嘴。原文: (贾宝玉)一面说,一面便挨过身来,悄悄道:“我想宝姐姐送你的燕窝——”一语未了,只见赵姨娘走了进来瞧黛玉,问:“姑娘这两天好?”黛玉便知他是从探春处来,从门前过,顺路的人情。黛玉忙陪笑让坐,说:“难得姨娘想着,怪冷的,亲自走来。”又忙命倒茶,一面又使眼色与宝玉。宝玉会意,便走了出来。(第52回) 看见没有,光天话日之下,二人“挨过身来”讲话,别人进来能不急忙回避吗?类似的事情,书中又不止一次。比如,林黛玉探伤那一回: 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我从后院子去罢,回来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林黛玉急的跺脚,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取笑开心呢。”宝玉听说赶忙的放手。黛玉三步两步转过床后,出后院而去。(第34回) 林黛玉见凤姐进来了,赶忙就跑了。按拥林派的逻辑,林黛玉的眼泪是不是包含了想害死贾宝玉的罪恶阴谋啊?是不是她林黛玉害怕罪行被凤姐发现,才急急忙忙地畏罪潜逃啊?白痴! 至于宝钗的“艳冠群芳”,拥林派难道瞎了眼睛?那一回作者不仅告诉读者宝钗是“艳冠群芳”,还告诉读者宝钗是“群芳之冠”: 宝钗便笑道:“我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说着,将筒摇了一摇,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 任是无情也动人。 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第63回) 这显然就绝不仅仅是指容貌的问题。论容貌,书中明确说宝琴更胜过宝钗(第49回原文:袭人笑道:“他们说薛大姑娘的妹妹更好,三姑娘看着怎么样?”探春道:“果然的话。据我看,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可见,宝钗的“艳冠群芳”、“群芳之冠”的称号,本来就是作者综合评价的结果!白痴拥林派居然拉苏妲己、褒姒来充数,有谁告诉你苏妲己、褒姒是中国美女中的“群芳之冠”了? 还有,什么“偏偏是宝钗去听了人家私话”,可笑极了!人家宝钗不过是无意中听了人家私话,你们的林黛玉可是有意跟踪、偷听贾宝玉和史湘云的私话,还心理阴暗,自己不学好,却把别人想象得那样下流: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第32回) 这就是你们拥林派百般吹捧的“纯洁”的林黛玉?别给脸不要脸了! 最后,贾宝玉偶然说林黛玉一句好话,那算什么?那是最不能作数的!因为书中第5回早就写明,贾宝玉“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贾宝玉跟林黛玉在一起呆的时间最长,感情最深,自然容易对林黛玉产生晕轮效应的错觉。跟林黛玉真正好不好有什么关系?要等到贾宝玉对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都有较深的理解,而且,经历的世事比较多了以后,那才真正有鉴别出谁优谁劣的能力!而事实上,刚才已经说了,作者心目中“艳冠群芳”的“群芳之冠”是谁?绝不是黛玉,而是宝钗!另外,再请你仔细看看书,所谓“贾宝玉也说见过的女孩中没有比得上黛玉的”这一段的第一句是什么?“原来那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看清楚没有?作者明确告诉你那是“下流痴病”!你们的林黛玉也不过就是趁着贾宝玉“下流痴病”发作的时候,最能用心计讨他喜欢罢了。贾宝玉真正清醒以后,他敬爱的、坚决不肯亵渎的人是谁?还是宝钗!原文: 且说林黛玉当下见了宝玉如此形像,便知是又从那里着了魔来,也不便多问,因向他说道:“我才在舅母跟前听的明儿是薛姨妈的生日,叫我顺便来问你出去不出去。你打发人前头说一声去。”宝玉道:“上回连大老爷的生日我也没去,这会子我又去,倘或碰见了人呢?我一概都不去。这么怪热的,又穿衣裳,我不去姨妈也未必恼。”袭人忙道:“这是什么话?他比不得大老爷。这里又住的近,又是亲戚,你不去岂不叫他思量。你怕热,只清早起到那里磕个头,吃钟茶再来,岂不好看。”宝玉未说话,黛玉便先笑道:“你看着人家赶蚊子分上,也该去走走。”宝玉不解,忙问:“怎么赶蚊子?”袭人便将昨日睡觉无人作伴,宝姑娘坐了一坐的话说了出来。宝玉听了,忙说:“不该。我怎么睡着了,亵渎了他。”一面又说:“明日必去。”(第36回) 白痴拥林派记清楚了,对于清醒后的宝玉来说,宝钗才是不可亵渎的。林黛玉也就是在他“下流痴病”发作的时候,才占点便宜罢了!
宝钗与重阳日ZT 宝钗与重阳日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ca1g.html&urlrefer=0491e1774041d65d247edd1a9233528f
漫说薛宝钗的“冷” 漫说薛宝钗的“冷” -------------------------------------------------------------------------------- 【作者】杨罗生 【内容提要】 本文别开生面在对“冷香丸”的制法与象征意义分析的基础上,对薛宝钗“冷”的表现进行了具体分析,从而认识薛宝钗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意义。 【关键词】 宝钗/冷/传统文化意义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literature.org.cn%2Farticle.asp%3FID%3D17673&urlrefer=dac19d423988f257534d527282d4fb9a
曹家与贾家的避讳观念 曹家与贾家的避讳观念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openow.net%2Fdetails%2Fe11146.html&urlrefer=f0b8745ae3d66f08da0a62bc5d913a63
顶! 顶!
拥林派颠倒黑白(关于A型人格与B型人格) 517 回复:曹雪芹为什么认为晴雯是又副册之冠? 464 回复:曹雪芹为什么认为晴雯是又副册之冠? 是的,黛迷中有一部分是挺反感那些对林的传统观点,尤其是带着政治味的。所以曾有一位红迷讽刺过他们说什么你们喜欢的分明是宝钗,因为你们眼里的林根本是宝钗,当时有个黛迷的回答是因为喜欢黛玉所以总会把他想得更完美。 作者:雪飞扬2000 2009-3-19 14:14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是啊,一部分拥林派对林黛玉的描述和评价,完全是应该用来描述和评价宝钗才对。比如,淡泊名利啊,不爱争强好胜啊什么的 作者:班婕妤22 2009-3-19 18:06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518 回复:曹雪芹为什么认为晴雯是又副册之冠? 你看看百度的这个词条,完全是在颠倒黑白地乱说。后面我把它改过来,那些拥林派硬要改回去,以维护谬论: B型人格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aike.baidu.com%2Fview%2F1143268.htm&urlrefer=a4004beb4ae341e382bff73601351476 事例 林黛玉、薛宝钗其实分别带有A型和B型人格特征。薛宝钗事事必争,自信、进取心极强,A型人格很明显;而林黛玉淡薄名利权贵、追求与世无争,B型人格很明显。 [转贴] 林黛玉的A型人格与薛宝钗的B型人格 http://tieba.baidu.com/f?kz=280209222 事例 林黛玉、薛宝钗其实分别带有A型和B型人格特征。林黛玉事事必争,自信、进取心极强,A型人格很明显;而薛宝钗淡薄名利权贵、追求与世无争,B型人格很明显。 大家可以对照《红楼梦》看看,薛宝钗是“事事必争,自信、进取心极强”吗?林黛玉是“淡薄名利权贵、追求与世无争”吗?完全是反的啊!应该是林黛玉“事事必争,自信、进取心极强”,而薛宝钗“淡薄名利权贵、追求与世无争”,才是正确的啊!!! 作者:班婕妤22 2009-3-19 18:14 回复此发言 删除
《论宝钗》目录 郑无极BLOG上的: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bwxx.html&urlrefer=3ef2ed65513ae3c42b458ae079bf336b
成都哪家定做婚纱好?
各位,昨天过的好吗
[转贴]红楼梦人物灯谜十二则 红楼梦人物灯谜十二则 马上就是己丑年的元宵了,出点灯谜以助兴。 以下十二则灯谜分别猜《红楼梦》中的十二个人物: 1、凤鸣歧山。 2、《福布斯》榜上有名。 3、兼爱天下。 4、颜料商店缺货。 5、皇后。 6、莲花县长。 7、西去曾贻半放梅。 8.步摇金翠玉搔头。 9、《湖南志》。 10、干妈。 11、女儿七八个。 12、把责任推给群众。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66bb8630100blsa.html%23cmt_816300&urlrefer=0fa1894cc7804cf0a37255ee77143bf3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宝钗吧感谢曹雪芹吧致贺 新年快乐!!!
看见中医迷就烦 切!
转贴:西堂扫花究竟懂不懂什么是双盲实验? 我提一个问题:西堂扫花究竟懂不懂什么是双盲实验? 以下是西堂扫花的原话: 有一个更加荒谬的双盲实验。20世纪70年代科研人员观察发现那些吃胡萝卜(含大量胡萝素)多的人,对癌症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在实验室的试管中胡萝卜素也确实是能够清除自由基。所以,曾被建议用于吸烟者以预防肺癌。1992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开始做一项为期6年的关于胡萝卜素防癌的实验。他们募集了18,000名有可能患肺癌的高风险者,在实验期间,一半给予胡萝卜素,一半给予安慰剂。但实验进行第四年时就发现奇怪现象,服用p一胡萝卜素的一组,肺癌患病率居然要比另一组高出28%,死亡率高出17%,实验就此终止,而胡萝卜素也依然被作为抗氧化剂在市场上走俏。但是紧接的研究表明同样的结果,胡萝卜素不仅不能降低癌症的发生,而且有可能起相反的作用。2006年5月,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公布,没有证据表明一般人群应该补充胡萝卜素,但却有证据表明吸烟者不应该服用。 当然,这些仅仅都是个案,个案倒不能说明什么,但可以说明双盲实验并不是传说的那样子的神秘与好使,也不是传说中的如此科学与客观。 从西堂扫花的这段发言来看,他应该是完全不懂什么是双盲实验的。他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来说明双盲实验是“荒谬”的,乃是因为他把20世纪70年代科研人员观察发现的胡萝卜素能防癌,以及试管中胡萝卜素能清除自由基的事例,看成了双盲实验。事实上,后来的证据表明,胡萝卜素不仅不能降低癌症的发生,而且有可能起相反的作用。因此,西堂扫花举这个例子来说明“双盲实验并不是传说的那样子的神秘与好使,也不是传说中的如此科学与客观”。 但实际上这个例子恰恰说明了双盲实验不仅是非常有效的、非常科学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不论是20世纪70年代科研人员观察吃胡萝卜多的人对癌症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还是实验室的试管中胡萝卜素能清除自由基,这些都根本不是双盲实验!双盲实验要求分组对照,一组给予被测试的药物,一组给予安慰剂。因此,仅仅是观察到吃胡萝卜多的人对癌症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根本谈不上是双盲实验。同时,双盲实验要求对给药者和病人都给予信息屏蔽。这里隐含的前提就是,双盲实验必须是以人为样本来做的。故,实验室的试管中胡萝卜素能清除自由基,这更谈不上是双盲实验!恰恰是1992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开始做的一项为期6年的关于胡萝卜素防癌的实验,对可能患肺癌的高风险者一半给予胡萝卜素,一半给予安慰剂,最后证明“胡萝卜素不仅不能降低癌症的发生,而且有可能起相反的作用”,这个实验才是双盲实验!所以,西堂扫花举的这个例子,恰恰说明,不经过双盲实验,就草率宣布胡萝卜素能防癌,这是非常靠不住的。只有经过了双盲实验的测试,人们才能真实地认识到某种药物的疗效! 很显然,西堂扫花恰恰是自己举了一个证明双盲实验非常必要的例子。而此人却偏偏根据这个例子宣称“双盲实验并不是传说的那样子的神秘与好使,也不是传说中的如此科学与客观”。所以,我只能认为西堂扫花根本就不懂什么是双盲实验,什么不是双盲实验。他在这种荒唐认识的基础上,攻击双盲实验是“机械唯物主义”,这也只能是一个笑话!
哦 哦
祝大家圣诞节快乐 祝大家圣诞节快乐
郑无极作品合集 原贴被百度抽了,我再发一次:《红楼梦:钗黛形象的B面》(20万字)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81464675_1_1.html《贾玉•甄玉•石头•神瑛》(12万字)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81464675_2_1.html《“入世”理想的盛大葬礼》(22万字)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81464675_3_1.html《“秦学”献疑》(2万字)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81464675_4_1.html
拥林派太可笑了! http://tieba.baidu.com/f?z=501157385&ct=335544320&lm=0&sc=0&rn=50&tn=baiduPostBrowser&word=%B1%A6%EE%CE&pn=50
驳一个拥林派:220.178.4.* “在曹雪芹的笔下,薛宝钗是崇高而富于正义感的。”这话说的实在太好了。220.178.4.*,你自己看不懂《红楼梦》,居然好意思攻击别人,应该是我都替你脸红!我接下来就批驳你那些歪理:1、金钏之死,薛宝钗分明是在用归谬法进行反讽,你从哪里看出什么莫名其妙的“冷漠”了?麻烦你自己好好看看上下文,宝钗听老婆子说金钏投井死了,她的第一反应是觉得“这也奇了”。所谓的“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不过是她的托词而已。她分明是要到王夫人探实情,而王夫人故意对她撒谎,才引出了她的反讽。“没见她去安慰安慰死者家人”?笑话!宝钗当时连金钏的死因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去“安慰”啊?即使要去“安慰”,也该先到王夫人那里把实情弄清楚才行啊!再说她说王夫人的一段话,“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她”,分明是讽刺王夫人的撒谎。用意是讥讽王夫人一面把事情说的那样轻描淡写,一面又哭的那样厉害的矛盾表现。意思是若真是你说那样,也不过如此而已,可见你在隐瞒。“视下人之命如无物”?我笑晕了!宝钗把自己的衣服都送给死了的金钏穿了,还叫“视下人之命如无物”,那晴雯死了,林黛玉满面含笑又该叫什么?难道是:视下人之命如粪土,何等残忍!只有你这种拥林派才会有这种逻辑!2、尤三之死,柳湘莲做了强盗,那是有脂批为证的:训有方,保不定日后【甲戌侧批:言父母死后之日。】作强梁。【甲戌侧批:柳湘莲一干人。】“强梁”,也就是强盗。脂砚斋批的很清楚,柳湘莲这等浪荡子在“父母死后之日”终于是做了强盗。所谓的“薛蟠路遇强盗,被柳湘莲所救”,原本就是一个套。柳湘莲跟他们本来是一伙的,故意套住了薛蟠,与之结交。只不过,柳湘莲后来因为尤三自刎,动了真情,出了家。强盗们的计划才半途而废。薛母和薛蟠都是糊涂人,不明白柳湘莲和薛蟠为什么会忽然从仇人变成好友,但宝钗也不明白吗?宝钗“并不在意”,那是很自然的。那时候,柳、尤刚出事,总不能在这时候把自己对他们的怀疑全说出来吧?冷处理,正是宝钗应该做的。你要拿这个诬蔑宝钗“只想到别让人家看轻自己家,想着礼数要做足,何等凉薄”,那我提醒你,柳湘莲打了薛蟠以后,是谁劝止薛姨妈动用势力报复柳湘莲的?不正是宝钗吗?若宝钗是只考虑自己的什么“凉薄”之人,她有必要反对母亲和哥哥“倚着亲戚之势欺压常人”吗?3、刘姥姥被笑。刘姥姥到贾府是不得已讨生活,有求于人,所以才不能不作一些自轻自贱的举动。稍有良心的人都不会主动拿人家的艰难取乐。凤姐和鸳鸯拿刘姥姥取笑,本来就反映了她们高高在上加精神空虚的一面。林黛玉还要更踏上一脚,骂人家是母蝗虫,这才是拿人家穷人的命不当回事,何等凉薄!哦,“全场又有哪个人不是把刘姥姥当笑料”?宝钗就没有。再者,人家只是笑笑,林黛玉还是主动给刘姥姥起侮辱性绰号。两者程度也大不一样。至于说“黛玉气刘姥姥故事里说茗玉小姐引得宝玉上心”,你这拥林派读过书没有?刘姥姥当着众人的面提到茗玉小姐,其实就只有一句话“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因为她刚讲到这里,贾府就失火了。贾母等不准她再讲这个话题。后面关于茗玉小姐的故事,都是“一时散了,背地里宝玉足的拉了刘姥姥,细问那女孩儿是谁”, 刘姥姥才编给宝玉听的!注意,是“背地里”里讲的。林黛玉怎么听得见?林黛玉能听见的只有最前面一句话。如果林黛玉是气这个,难道她是神经病?听着别人提到一个女孩子就要发疯的?仅仅为了诋毁宝钗,就如此扯谎为黛玉开脱,未免太过分了!4、晴雯之死。林黛玉听到祭文后“满面含笑”,说明她根本就不在乎晴雯的生死。所以,接下来,宝玉说:“如今我越性将‘公子’‘女儿’改去,竟算是你诔他的倒妙。”林黛玉反说:“他又不是我的丫头,何用作此语。况且小姐丫鬟亦不典雅,等我的紫鹃死了,我再如此说,还不算迟。”林黛玉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哪里同情过弱者、被害者?至于你要说宝玉如何,我刚才讲了,宝玉是想让黛玉分担这种同情的,拒绝此道的是黛玉!所以,宝玉并没有虚情假意,林黛玉连虚情假意都没有,冷酷入骨。居然还有脸宝钗对金钏、尤三之死相比。宝钗不忌讳死人,把自己的衣服都给了金钏。如果是林黛玉,她干吗?
看看这个 http://tieba.baidu.com/f?kz=329155037
驳拥林派218.25.43.* 贴见:http://tieba.baidu.com/f?kz=501157385驳4楼的拥林派: 宝钗扑蝶的那次究竟为林惹下什么祸事了?你这傻瓜看清楚原文没有?看清楚,说“平儿让林姑娘叫走了”的这个人是丰儿,不是小红! 凤姐便命人去:“快打了他来,告诉他我来家了,太太也在这里,请他来帮个忙儿。”丰儿忙上来回道:“林姑娘打发了人下请字请了三四次,他才去了。奶奶一进门我就叫他去的。林姑娘说:‘告诉你奶奶,我烦他有事呢。’”凤姐儿听了方罢,故意的还说:“天天烦他,有些什么事!”(第46回) 平儿与丰儿是凤姐的一对“屏风”,她二人是一个级别的。这时候,哪里轮到上小红插话?哪里有什么“实让小红狠狠的报负了林一回”?完全是最无耻的栽赃谎言! ——————我佩服黛玉呀,十几岁的小女孩居然能想的这么长远,连是丰儿,不是小红都没看清楚,就敢捏造谎言说什么“小红日后会攀上高枝,会有机会报负林妹妹,会让大太太心中也对林不满”,并以此栽赃陷害宝钗。这哪是小女孩呀,简直是比猪革亮还亮呢,幸亏黛玉是女孩,要是男人还不是得成曹操呀,幸亏黛玉没成功地“邀恩宠”,否则还不成了武则天第二 ———————我更佩服拥林派,不管这回贴是不是你的原创,你能将小黛玉分析的透彻,真是高高高高人呀,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能老谋深算到如此地步,仿佛就专为陷害宝姐姐所生的,不免替宝姐姐高呼一声,既生钗何生林!!!更为黛玉可叹,您小人家这么高的道行,只为对付一个宝姐姐?太不值了,宰牛材用到了杀鸡上,封建社会真是太耽误人材了
试贴
驳歪理邪说之《重阳节后再读“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先完整地引用《红楼梦》中的原文,再逐条批驳这个贴子的谬论:…… 大家又评了一回, 复又要了热蟹来,就在大圆桌子上吃了一回.宝玉笑道:"今日持螯赏桂, 亦不可无诗.我已吟成,谁还敢作呢?"说着,便忙洗了手提笔写出.众人看道: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 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黛玉笑道:"这样的诗,要一百首也有."宝玉笑道:"你这会子才力已尽,不说不能作了,还贬人家."黛玉听了,并不答言,也不思索 ,提起笔来一挥,已有了一首.众人看道: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宝玉看了正喝彩,黛玉便一把撕了,令人烧去 , 因笑道:"我的不及你的,我烧了他.你那个很好,比方才的菊花诗还好,你留着他给人看." 宝钗接着笑道:"我也勉强了一首,未必好,写出来取笑儿罢."说着也写了出来 .大家看时,写道是: 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看到这里,众人不禁叫绝.宝玉道:"写得痛快 !我的诗也该烧了."又看底下道: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 , 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说着,只见平儿复进园来.不知作什么,且听下回分解.
顶! 百度由又抽吗
666666666666 怪鸭开心一点阿,不要着急。我正在扫描,慢呢。
对于“北落师门之爱”小朋友的一点忠告 对于“北落师门之爱”小朋友的一点忠告:看了你的发言,知道你很不聪明,研究红楼梦从不下工夫,没有自己的见解理解,什么事都盲从过去的宣传。让人一眼看出你的不成熟。这里我好心给你几点忠告,也不枉我花去时间和你辩论。至于你听不听进去,你任意选择。 1。不要太偏激,好人什么都好,说的什么话干的什么事情都是对的,坏人什么都坏。非黑即白激进思想是你们这个年龄最显著的标志,岂不知道世界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好人能干坏事,错事,坏人也能做好事,正确的事。比如你吧,还算是个好人,可惜做的事,都很极端。还是改了的好。2。不要太盲从,过去什么人最崇拜最高层?就是年轻的学生。现在的小粪青还是。比如,你就是。因为过去的最高层仇恨胡、脂、国外的“研究书”,所以你现在也跟着毫无理性的仇恨。胡、脂的观点究竟对不对,你根本就没认真研究过,却跟着李、蓝乱叫一气。真的是很悲哀。至于说“红楼梦是部大书,胡、脂的观点不是都那么正确”,可你怎么不说“红楼梦是部大书,反胡、反脂的观点不是都那么正确”呢?既然强调不要太盲从,胡、脂的观点和反胡、反脂的观点都应该拿出来推敲。可你呢?毫不犹豫地把反胡、反脂的观点奉为金科玉律正确无比。有点像一个病人不听医生的劝告,而总拿“医生的观点不是都那么正确”来搪塞一样可笑。3,不要太过火。过犹不及。没有证据的话少说,没有证据的猜测少提,我知道你这个年龄,想像力很丰富,很容易联系各种事情。但是,各个事情也是有独立性的。而以后你走向社会。没有根据的话,还是尽量少说为妙吧。
新贴 接下来,福雅在太庙足足跪了一个时辰,听着礼仪官诵读着祖宗规矩,祈福经文,就在她听的越来越迷糊,逐渐睡入佳境时,礼仪官一声,“礼~~毕¬~~~”福雅就被一群宫人簇拥着到了凤仪殿正殿,向母皇行了大礼,遵听了母训后,便骑着高头大马去迎接新郎了,一大串的规矩折腾下来,新郎进了洞房,福雅留在酒席上招呼宾客,终于知道姐姐送了她什么大礼:一个总管,两个侍卫,一府的奴才。据说总管和侍卫是姐姐亲自挑选的,府里的下人则是由总管亲自筛选的。 福雅有些微醺的站在房门外,转身靠在门框上眯着眼看着新冒出来的两个跟班。 “巧风?”她指着左边颇为娇俏的女子。 “奴婢在。” “青烟?”指着右边神情内敛的女子。 “奴婢在。” “原来你们和主子我差不多,长的都算二等残废。“ 两侍卫听得一头黑线,虽然不是很明白什么是“二等残废“。不过听也知道不是什么好话。 “主子我要进去了,不用你们伺候了。“说罢,转身推开房门,摇摇晃晃地走进房。 福雅见桌边站着一个小厮,她的新郎一身大红喜服,头盖红帕,端坐在床边。福雅慢慢挪到床边坐下,身子一歪,一只手扶着她的手臂帮她坐正,福雅透过衣服感受到那手心的滚烫。 “奴才服侍主子饮合衾酒,”小厮跪着将放着两只白玉酒杯的托盘举过头顶。 福雅拿过两只酒杯,递了一杯在身旁人的手中,扶着他的手臂饮了合衾酒。 等到房内只剩下两人时,福雅摸了摸鼻子,慢吞吞地掀开了盖头,看到男人脸上的红晕,不由好心情的笑了,伸手帮他取下头上重重的礼冠,也顺手将自己的礼冠扯下,却不料被金钿缠住了头发,正准备用力扯开,却被另一双手接了过去。http://bbs.readnovel.com/htm_data/7/0810/356305.html
两种电子版脂评本汇编 八十回脂砚斋评石头记 http://club.163.com/viewElite.m?catalogId=116024&eliteId=116024_100d24862560007 汇评脂批石头记(网络版) http://www.guoxue123.com/xiaosuo/jd/hpzphlm/08.htm http://www.guoxue123.com/xiaosuo/jd/hpzphlm/index.htm
两种电子版脂评本汇编 八十回脂砚斋评石头记 http://club.163.com/viewElite.m?catalogId=116024&eliteId=116024_100d24862560007 汇评脂批石头记(网络版) http://www.guoxue123.com/xiaosuo/jd/hpzphlm/08.htm http://www.guoxue123.com/xiaosuo/jd/hpzphlm/index.htm
两种电子版脂评本汇编 八十回脂砚斋评石头记http://club.163.com/viewElite.m?catalogId=116024&eliteId=116024_100d24862560007 汇评脂批石头记(网络版)http://www.guoxue123.com/xiaosuo/jd/hpzphlm/08.htm http://www.guoxue123.com/xiaosuo/jd/hpzphlm/index.htm ……
两种电子版脂评本汇编 八十回脂砚斋评石头记http://club.163.com/viewElite.m?catalogId=116024&eliteId=116024_100d24862560007 汇评脂批石头记(网络版) http://www.guoxue123.com/xiaosuo/jd/hpzphlm/08.htm http://www.guoxue123.com/xiaosuo/jd/hpzphlm/index.htm
[转贴]贾玉宝万言书为薛宝钗翻案 全文: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164816.shtml
百度…… 又抽了!
红楼梦正解之:宝钗引导宝玉出家(兼驳拥林派“秋窗风雨夕”) 宝钗引导宝玉“悟道”,并推动他出家为僧,进而复返大荒。这是曹雪芹为《红楼梦》设计的最为精彩的小说结局。关于这一构思,脂评本的前八十回中,有两处文字可以相互映证: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说的湘云也笑了。(第22回)晴雯拿了一个竹雕的签筒来,里面装着象牙花名签子,摇了一摇,放在当中。又取过骰子来,盛在盒内,摇了一摇,揭开一看,里面是五点,数至宝钗。宝钗便笑道:“我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说着,将筒摇了一摇,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 “任是无情也动人。” 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众人看了,都笑说:“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说着,大家共贺了一杯。宝钗吃过,便笑说:“芳官唱一支我们听罢。”芳官道:“既这样,大家吃门杯好听的。”于是大家吃酒。芳官便唱:“寿筵开处风光好。”众人都道:“快打回去。这会子很不用你来上寿,拣你极好的唱来。”芳官只得细细的唱了一支《赏花时》: “翠凤毛翎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您看那风起玉尘沙。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您与俺眼向云霞。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 才罢。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官不语。湘云忙一手夺了,掷与宝钗。(第63回)《红楼梦》从不全文照抄他人的词曲,但惟独这两处是例外。在宝钗生日这天,宝钗向宝玉推荐了《山门•寄生草》。此处,作者全文照抄了邱园的词曲。而在宝玉生日这天,宝钗抽取花名签的时刻,作者又用《邯郸梦•赏花时》中何仙姑与吕洞宾的关系,来比喻后文中宝钗与宝玉的关系。此处,作者又全文照抄了汤显祖的词曲。这些显然都不是偶然为之的,而应该是有特定寓意的。而事实上,书中宝玉的第一次禅悟,就是宝钗推荐的一支《山门•寄生草》给引出来的。第22回的回目就叫做“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可见,后文中由宝钗来引导宝玉“悟道”,并推动他出家为僧,乃是一种必然。但拥林派如“秋窗风雨夕”之流却拼命反对曹雪芹的上述构思,硬说这是“一种对红楼梦的误读现象”。在这个贴子中,此人提了一大堆理由:http://tieba.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4583285576&z=456552270&pn=0&rn=50&lm=0&word=%BA%EC%C2%A5%C3%CE#4583285576归纳起来,此人的理由有:1、薛宝钗将山门•寄生草 推荐给宝玉,客观上是造成了宝玉一次禅悟的结果,但宝钗主观上没有让宝玉禅悟的动机。2、宝钗的推荐,只是令宝玉领悟了某些禅机。引导人领悟某些惮机与引导出家这是两码事。3、在红楼梦第22回的时候,还在作者童年的经历时侯,而不是在自己经历后,写小说之时的想法。4、从宝钗推荐山门•寄生草的情况来看,是因为宝玉不喜欢宝钗点的戏,所以宝钗才给宝玉推荐山门•寄生草的。也就是说宝钗是为了反驳宝玉认为她点的戏不好才向宝玉推荐山门•寄生草的。并且,宝玉在宝钗的推荐以后,并没有想出家的念头,只是称赏与赞宝钗而已。据此,此人得出结论说:“以宝钗向宝玉推荐山门•寄生草以为是宝钗主观上引导宝玉出家绝属无稽之谈”但以上理由均浅薄到可笑的程度,根本不值得一驳!首先,薛宝钗将《山门•寄生草》推荐给宝玉,并非没有让宝玉禅悟的主观动机。事实上,宝钗自己也知道“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如果她没有让宝玉也同来感受一下“出世”精神之魅力的想法,又为什么要专门把这支曲子推荐给宝玉?可见,她绝非没有让宝玉禅悟的主观动机!退一步说,就算是只有客观效果,没有主观动机,也远不足以否定这是对后文中宝钗引导宝玉“悟道”的一种预示。因为《红楼梦》中,像脱出人物主观动机之外,却具有强烈预示功能的地方,简直多的很。比如,第28回,宝玉把蒋玉菡赠送的茜香罗寄在袭人的腰里,就预示了袭人后来嫁给了蒋玉菡。第79回,宝玉对黛玉说:“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就“明是为与阿颦作谶”。宝玉并没有让袭人嫁给蒋玉菡的主观动机,也没有诅咒黛玉早死的主观动机。袭人自己也没有要嫁给蒋玉菡的主观动机。但在后文中,袭人之嫁,黛玉之死,都将成为事实。如果照“秋窗风雨夕”的逻辑,这些地方都没有预示后文的作用?第二,宝钗的推荐,虽然“只是令宝玉领悟了某些禅机”。但这也足够了。因为作者已经揭示出了谁是宝玉“悟道”之路上的引导者了。如果要说“引导人领悟某些惮机与引导出家这是两码事”,那么,宝玉把蒋玉菡赠送的茜香罗寄在袭人的腰里,这与袭人嫁给蒋玉菡还是两码事呢!宝玉对黛玉说:“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与林黛玉后来死亡还是两码事呢!所谓“预示”,就是在事情发生之前,用一些较小的迹象来提示读者:这事必然发生。提示性的事件与后来真的发生的事件,本来就是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的。要都是一回事,作者还怎么写小说?一写到提示,就提前进入结尾了么?
红楼梦正解之:宝钗引导宝玉出家(兼驳拥林派“秋窗风雨夕”) 宝钗引导宝玉“悟道”,并推动他出家为僧,进而复返大荒。这是曹雪芹为《红楼梦》设计的最为精彩的小说结局。关于这一构思,脂评本的前八十回中,有两处文字可以相互映证: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说的湘云也笑了。(第22回)晴雯拿了一个竹雕的签筒来,里面装着象牙花名签子,摇了一摇,放在当中。又取过骰子来,盛在盒内,摇了一摇,揭开一看,里面是五点,数至宝钗。宝钗便笑道:“我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说着,将筒摇了一摇,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 “任是无情也动人。” 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众人看了,都笑说:“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说着,大家共贺了一杯。宝钗吃过,便笑说:“芳官唱一支我们听罢。”芳官道:“既这样,大家吃门杯好听的。”于是大家吃酒。芳官便唱:“寿筵开处风光好。”众人都道:“快打回去。这会子很不用你来上寿,拣你极好的唱来。”芳官只得细细的唱了一支《赏花时》: “翠凤毛翎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您看那风起玉尘沙。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您与俺眼向云霞。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 才罢。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官不语。湘云忙一手夺了,掷与宝钗。(第63回)《红楼梦》从不全文照抄他人的词曲,但惟独这两处是例外。在宝钗生日这天,宝钗向宝玉推荐了《山门•寄生草》。此处,作者全文照抄了邱园的词曲。而在宝玉生日这天,宝钗抽取花名签的时刻,作者又用《邯郸梦•赏花时》中何仙姑与吕洞宾的关系,来比喻后文中宝钗与宝玉的关系。此处,作者又全文照抄了汤显祖的词曲。这些显然都不是偶然为之的,而应该是有特定寓意的。而事实上,书中宝玉的第一次禅悟,就是宝钗推荐的一支《山门•寄生草》给引出来的。第22回的回目就叫做“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可见,后文中由宝钗来引导宝玉“悟道”,并推动他出家为僧,乃是一种必然。但拥林派如“秋窗风雨夕”之流却拼命反对曹雪芹的上述构思,硬说这是“一种对红楼梦的误读现象”。在这个贴子中,此人提了一大堆理由:http://tieba.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4583285576&z=456552270&pn=0&rn=50&lm=0&word=%BA%EC%C2%A5%C3%CE#4583285576归纳起来,此人的理由有:1、薛宝钗将山门•寄生草 推荐给宝玉,客观上是造成了宝玉一次禅悟的结果,但宝钗主观上没有让宝玉禅悟的动机。2、宝钗的推荐,只是令宝玉领悟了某些禅机。引导人领悟某些惮机与引导出家这是两码事。3、在红楼梦第22回的时候,还在作者童年的经历时侯,而不是在自己经历后,写小说之时的想法。4、从宝钗推荐山门•寄生草的情况来看,是因为宝玉不喜欢宝钗点的戏,所以宝钗才给宝玉推荐山门•寄生草的。也就是说宝钗是为了反驳宝玉认为她点的戏不好才向宝玉推荐山门•寄生草的。并且,宝玉在宝钗的推荐以后,并没有想出家的念头,只是称赏与赞宝钗而已。
红楼梦正解之:宝钗引导宝玉出家(兼驳拥林派“秋窗风雨夕”) 宝钗引导宝玉“悟道”,并推动他出家为僧,进而复返大荒。这是曹雪芹为《红楼梦》设计的最为精彩的小说结局。关于这一构思,脂评本的前八十回中,有两处文字可以相互映证: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说的湘云也笑了。(第22回)晴雯拿了一个竹雕的签筒来,里面装着象牙花名签子,摇了一摇,放在当中。又取过骰子来,盛在盒内,摇了一摇,揭开一看,里面是五点,数至宝钗。宝钗便笑道:“我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说着,将筒摇了一摇,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 “任是无情也动人。” 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众人看了,都笑说:“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说着,大家共贺了一杯。宝钗吃过,便笑说:“芳官唱一支我们听罢。”芳官道:“既这样,大家吃门杯好听的。”于是大家吃酒。芳官便唱:“寿筵开处风光好。”众人都道:“快打回去。这会子很不用你来上寿,拣你极好的唱来。”芳官只得细细的唱了一支《赏花时》: “翠凤毛翎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您看那风起玉尘沙。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您与俺眼向云霞。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 才罢。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官不语。湘云忙一手夺了,掷与宝钗。(第63回)《红楼梦》从不全文照抄他人的词曲,但惟独这两处是例外。在宝钗生日这天,宝钗向宝玉推荐了《山门•寄生草》。此处,作者全文照抄了邱园的词曲。而在宝玉生日这天,宝钗抽取花名签的时刻,作者又用《邯郸梦•赏花时》中何仙姑与吕洞宾的关系,来比喻后文中宝钗与宝玉的关系。此处,作者又全文照抄了汤显祖的词曲。这些显然都不是偶然为之的,而应该是有特定寓意的。而事实上,书中宝玉的第一次禅悟,就是宝钗推荐的一支《山门•寄生草》给引出来的。第22回的回目就叫做“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可见,后文中由宝钗来引导宝玉“悟道”,并推动他出家为僧,乃是一种必然。
首页
1
2
下一页